国外短篇小说女作家穆尔
『壹』 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都有谁
美国文学史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著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
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著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著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著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著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著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
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著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
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著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著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著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著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著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
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著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著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著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
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查德·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查德·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
1.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华裔美国人的“双重意识”
华裔美国文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从黎锦扬的《花鼓歌》到近几年谭恩美出版的《沉没之鱼》,华裔美国作品对华裔美国人的刻画都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两种世界之间的“双栖人”身份。老一代移民有着深厚牢固的中国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极少怀疑。来到美国后,他们的半封闭式的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对美国文化的心理认同往往是缓慢的、被动的,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感到困惑:他们是美国的中国人。而“美国造”的新生代在美国文化的海洋中成长,他们自然地、主动地接受美国文化,并自认为纯粹的美国人。可是,残酷的现实表明他们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但又不完全归属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无论他们个人意愿如何,都无法超越“美籍华人”的范畴;在许多被种族偏见蒙蔽的西方人眼中,“华人”永远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在西方的“天堂”里不应有华人的席位,虽然这些华人也是美国公民。这一点被张冲教授评述为由于散族裔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特征,他们身上经常体现着隐形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身份不确定性,体现着某种“双重身份”或“双重意识”5。
而最能体现这双重意识碰撞的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华裔青年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华人父母之间的矛盾。老一代移民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深信在白人至上的社会里,华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他们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不惜为子女的前途牺牲自我。《喜福会》里的母亲们就是这样想方设法地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主导女儿们的生活,费尽心机地安排她们的前程,遇到的却是女儿们的公开叛逆或消极抵触。母女们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她们脚踏在同一片土地上,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样,两种文化传统的冲突原本就存在的代沟变得更加难以逾越。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 和《灶神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中的母女冲突展示了第一代华裔美国移民浓浓的“中国情节”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的叛逆心理相互格格不入。对于老一代无比珍视的“中国根”,她们即不了解,也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她们看来不过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家里的一些不可思议的陋俗。汤婷婷和谭恩美的小说都强调了第二代移民已渐渐疏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并有意识地突出了她们融入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地愿望。
2.华裔美国文学在东方主义中的“他者”形象
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的权力话语下,华人在美奋斗和生存的历史成为被隐没和压抑的历史。汤亭亭在《中国佬》中的第三章《内华达山上的祖父》之后的“契子”3《排华法》中用了长达8页的篇幅,完全忠于忠实地逐年列举了美国政府从1868年到1978 年颁布的排华法规及其相关的重大事件,明确指出美国政府歧视迫害华人的历史和排华法案的荒谬和无理。白人中心的权力话语左右着他们对华裔美国人的描述,华人的历史可以扭曲、改写或隐没来符合白人至上理论下的权力话语。
赛义德的东方理论体现了华裔文学这一弱势文化被西方白人强势文化所强加的排斥和压迫。据赛义德的描述,东方主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基于对东方和西方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第二层含义是西方对东方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利方式1。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变成了西方对于东方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神话。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识体系,实质是西方帝国主义试图控制和主宰东方而造出来的人为虚构的产物。从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分析,这是一种权力的产物,是一种知识权力或曰文化霸权主义。赛义德视东方为“他者”,通过话语霸权建构一个完全是西方对立面的“东方”,由此证明西方文明是体现理性、道德、正义的优越文明,从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东方实行殖民统治。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意识将其他少数族裔文化边缘化、渺小化、女性化,使其无法在平等的意义上与其他族裔的文化对话,更无法像多元文化的倡导者们宣扬的那样,在美国这个号称自由、平等的国度里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说到底,华裔美国文学从后殖民地理论的意义上看还是一种“杂糅”的文学品种,是在结合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对华人男性形成的概念化印象是:他们是美国社会中的过客,永远是外国人;不是开餐馆就是开洗衣店或为白人帮佣,做的是女儿活,没有男子汉气概;惯于逆来顺;他们沉默寡言,神秘莫测。而对华人女性的态度则可以在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五闺女》中得到体现。华人小女孩在学校里受欺辱,白人男生喊她中国佬,并相她丢黑板擦。且当文中女主角即将从大学毕业,安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如果你是明白人,就只去中国商行找工作。在美国商会里你会一无所获。反正你一定知道,太平洋沿岸一带的种族偏见对你十分不利。”
而为了拼命通过迎合主流文化来跻身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哈金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作家故意将话语自我东方化,力图摒弃和隐匿中国文化的身份,以取悦西方的听众和市场,而西方主流文化正籍此来巩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西方对东方的话语霸权。哈金在长篇《等待》中体把淑玉描述成能挑能扛的种田好手但却给她裹上三寸金莲,这对东方主义者而言,正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标识和缩影。他短篇《光天化日》将男性的价值完全等同于性能力,并通过对慕英的描写将脱离时代背景的女性主义者和不知廉耻的妓女等同起来。哈金“阉割”男性,以迎合西方主流认为东方男性女性化的看法。这使得他获得了1993年的凯恩书评奖和1995年度普神卡特奖。哈金以“真实”的声音讲述中国妇女的故事,但这只是为迎合西方女性主义兴趣和东方主义的期待而造出的怪物。由此华裔美国文学的“他者”形象被“发扬”。
3.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形象
华裔为了对抗美国白人主流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贬低、排斥和曲解,极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来寻求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确实有对中国文化的嫁接,最典型的女性形象当属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对岳母刺字和花木兰传说的融合和改编。作为在美国文坛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可谓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汤亭亭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透过美国文化的面纱望过去,而留下了一些重影、交融和误视。这是由于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美国的华裔后代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大多是从上辈人的故事里得到而变得模糊自己视为美国社会固有的一个部分。汤婷婷最后借惠特曼·阿新指出,美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特有的华裔美国文化也是这个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应受到贬低和排斥。
将美国文学分成便于讨论的历史片段或“时期”,不像划分英国文学时期那样能够获得文学学者们的共识;参见:英国文学各时期的划分。保罗·劳特编写的《重建美国文学》(1983)中的许多大学教学大纲调查和A.拉冯内·布朗·鲁奥夫与杰里·W.沃德合写的文章“重新界定美国文学史”(1990),证明了(尤其是为公正对待女性和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所作的努力以来)文学时期时间的划分及其名称具有多么大的可变性。近来,一些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教授美国文学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他们的研究按日期分段而没有附上各阶段的名称。但是一个显著的趋势是,承认重大战争在标志文学重大变革中的重要性。正如学者库欣·斯特劳特所评论的那样,这种趋势“表明在美国的政治史中存在着比具体的文学或文化类别中更明显、更为人信服的顺序”。
『贰』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美] 格雷厄姆·穆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com/s/1tqLSuwABr9P-dyUKC3Zclw
书名: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
作者:[美] 格雷厄姆·穆尔
译者:尚晓蕾
豆瓣评分:8.7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年份:2017-8
页数:410
内容简介:
1888年的纽约,煤气灯依然闪烁在城市上方,但“电”的奇迹已经萌发。谁能掌握这种把黑夜变成白昼的技术,谁就能创造历史——并且获得巨大的财富。托马斯·爱迪生在这场赛跑中领先,他起诉了仅存的竞争对手乔治·威斯汀豪斯,索赔金额达到前所未见的十亿美元。威斯汀豪斯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选择:他聘用了年仅26岁、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律师保罗。爱迪生是一个强势、狡诈而危险的对手,保罗面对的挑战令人胆寒。但他与大名鼎鼎的对手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计任何代价也要获胜的冲动。
这桩官司让保罗有机会见识了镀金时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疯狂——他发现每个人都各有打算、每个人在表象之下都另有面目,直到他遇见尼古拉·特斯拉——一个脾气古怪却智慧超群的发明家,他手里很可能掌握着击败爱迪生的关键。
◆纽约时报畅销书、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模仿游戏》得主格雷厄姆·穆尔新作
◆即将搬上银幕,由“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领衔主演;同题对决——另一部电影由“卷福”主演
◆《华盛顿邮报》《费城询问报》等年度最佳图书
◆一部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惊悚小说,讲述天才的本质、野心的代价以及 将美国带入电气化时代的斗争,带我们回到那个魔幻时刻——那个奇迹发生的年代
这部引人入胜的历史小说照亮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美妙的时刻。
——《人物》周刊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精妙刻画了一系列美国发明家,小说支线的故事情节也具有《了不起的盖茨比》般的神秘魅力……穆尔构建了一个复杂的脉络,他魔术般地生动描绘出镀金时代的纽约,让一切恍如昨日。
——《娱乐周刊》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是历史惊悚小说的巅峰之作……故事发生在发明创造确实堪称奇迹的魔幻年代,穆尔知道如何牢牢吸引住读者不放,小说的核心爆发力正如电能一样惊人。
——《自由撰稿明星报》
一次回望历史的辉煌旅程、优秀历史小说的范本……穆尔深入研究了被遗忘已久的史实,并带给我们一个令人兴奋并且震惊的故事。
——《华盛顿邮报》
《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发生在丰富而详实的历史所构成的大背景中,情节不断推进的同时,小说没有遗漏下任何细节,它在娱乐读物中极为出色、妙趣横生,令人心满意足……
——《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简介:
格雷厄姆·穆尔(Graham Moore) 美国作家、编剧。《最初的光明,最后的黑暗》是他的第二本书。他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尔摩斯迷》(The Sherlockian)的作者,2015年凭《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第72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提名以及美国编剧工会奖的最佳改编剧本奖。穆尔出生于芝加哥,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宗教历史学学位,他现在居住在洛杉矶。
译者简介
尚晓蕾 毕业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曾经在悉尼、上海和北京从事市场及广告相关工作,现主要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口译及笔译工作。曾出版译著:法律出版社《死者在说话》(再版名《与骸骨交谈》);长期担任《智族》杂志商业及科技专题文章翻译,并参与中国国家话剧院中文版《战马》剧本翻译及“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及“皇家莎士比亚现场”引进剧目的文本翻译工作。
『叁』 有谁可以告诉我曼殊斐儿更多的事情,谢谢了,!
曼殊斐儿①
--------------------------------------------------------------------------------
这心灵深处的欢畅,
这情绪境界的壮旷;
任天堂沉沦,地狱开放,
毁不了我内府的宝藏!
——《康河晚照即景》
①曼殊斐儿,通译曼斯菲尔德(1888—1923),英国女作家。生于新西兰的惠灵
顿,年轻时到伦敦求学,后在英国定居。
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有人的性情,例如我自己的,如以气候喻,不但是阴晴相间,而且常有狂风暴雨,
也有最艳丽蓬勃的春光、有时遭逢幻灭,引起厌世的悲观,铅般的重压在心上,比如冬
令阴霾,到处冰结,莫有微生气;那时便怀疑一切;宇宙、人生、自我,都只是幻的妄
的;人情、希望、理想也只是妄的幻的。
Ah,humannature,how,
If utterly frail thou art and vile,
If st thou art and ashes,is thy heart so great?
If thou art noble in part,
How are thy loftiest impulses and thoughts
By so ignobles causes kindled and put out
“Sopra un ritratto di una bella donna.”①
这几行是最深入的悲观派诗人理巴第②(Leopardi)的诗;一座荒坟的墓碑上,刻
着冢中人生前美丽的肖像,激起了他这根本的疑问——若说人生是有理可寻的何以到处
只是矛盾的现象,若说美是幻的,何以他引起的心灵反动能有如此之深切,若说美是真
的,何以可以也与常物同归腐朽,但理巴第探海灯似的智力虽则把人间种种事物虚幻的
外象一一褫剥连宗教都剥成了个赤裸的梦,他却没有力量来否认美!美的创现他只能认
为是称奇的,他也不能否认高洁的精神恋,虽则他不信女子也能有同样的境界,在感美
感恋最纯粹的一刹那间,理巴第不能不承认是极乐天国的消息,不能不承认是生命中最
宝贵的经验,所以我每次无聊到极点的时候,在层冰般严封的心河底里,突然涌起一股
消融一切的热流,顷刻间消融了厌世的结晶,消融了烦闷的苦冻。那热流便是感美感恋
最纯粹的一俄顷之回忆。
①这首诗译述如下:“啊,人性,如果你是绝对脆弱和邪恶,/如果你是尘埃和
灰烬,/你的情感何以如此高尚?/如果你多少称得上崇高,/你高尚的冲动和思想何
以如此卑微而转瞬即逝?”
②理巴第,通译为莱奥帕尔迪(1793—1837),意大利诗人、学者。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Auguries of Muv eence William Glabe
从一颗沙里看出世界,
天堂的消息在一朵野花,
将无限存在你的掌上。
这类神秘性的感觉,当然不是普遍的经验,也不是常有的经验,凡事只讲实际的人,
当然嘲讽神秘主义,当然不能相信科学可解释的神经作用,会发生科学所不能解释的神
秘感觉。但世上“可为知者道不可与不知者言”的情事正多着哩!
从前在十六世纪,有一次有一个意大利的牧师学者到英国乡下去,见了一大片盛开
的苜蓿(Clover)在阳光中只似一湖欢舞的黄金,他只惊喜得手足无措,慌忙跪在地上,
仰天祷告,感谢上帝的恩典,使他得见这样的美,这样的神景,他这样发疯似的举动当
时一定招起在旁乡下人的哗笑,我这篇里要讲的经历,恐怕也有些那牧师狂喜的疯态,
但我也深信读者里自有同情的人,所以我也不怕遭乡下人的笑话!
去年七月中有一天晚上,天雨地湿,我独自冒着雨在伦敦的海姆司堆特(Hampstea
d)问路惊问行人,在寻彭德街第十号的屋子。那就是我初次,不幸也是末次,会见曼殊
斐儿——“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的一晚。
我先认识麦雷君①(John Middleton Murry),ACthenaeum②的总主笔,诗人,
著名的评衡家,也是曼殊斐儿一生最后十余年间最密切的伴侣。
他和她自一九一三年起,即夫妇相处,但曼殊斐儿却始终用她到英国以后的“笔名”
(Penname)Miss Katherine Mansfield。她生长于纽新兰③(New Zealand),原名
是KathCleen Bean-champ,是纽新兰银行经理Sir Harold BeanCchamp的女儿,她十
五年前离开了本乡,同着她三个小妹子到英国,进伦敦大学院读书,她从小即以美慧著
名,但身体也从小即很怯弱,她曾在德国住过,那时她写她的第一本小说“In a Ger
man Pension”④大战期内她在法国的时候多,近几年她也常在瑞士、意大利及法国南
部。她所以常在外国,就为她身体太弱,禁不得英伦的雾迷雨苦的天时,麦雷为了伴她
也只得把一部分的事业放弃(Athenaeum之所以并入London Nation⑤就为此),跟着他
安琪儿似的爱妻,寻求健康,据说可怜的曼殊斐儿战后得了肺病证明以后,医生明说她
不过三两年的寿限,所以麦雷和她相处有限的光阴,真是分秒可数,多见一次夕照,多
经一度朝旭,她优昙似的余荣,便也消灭了如许的活力,这颇使想起茶花女一面吐血一
面纵酒恣欢时的名句:“You know I have no long to live,therefore I
will live fast!——“你知道我是活不久长的,所以我存心活他一个痛快!我正不
知道多情的麦雷,对着这艳丽无双的夕阳,渐渐消翳,心里“爱莫能助”的悲感,浓烈
到何等田地!
①麦雷,即约翰·米德尔顿·默里(1889—1957),英国诗人,评论家,也做过
记者、编辑。曼斯菲尔德与第一个丈夫离异后,一直与他同居。
②Athenaeum,即《雅典娜神庙》杂志,创刊于1928年,十九世纪一直是英国颇有权
威的文艺刊物。
③纽新兰,通译新西兰。
④“In a German Pension”,即《在德国公寓里》。
⑤London Nation,即伦敦的《国民》杂志。
但曼殊斐儿的“活他一个痛快”的方法,却不是像茶花女的纵酒恣欢,而是在文艺
中努力;她像夏夜榆林中的鹃鸟,呕出缕缕的心血来制成无双的情曲,便唱到血枯音嘶,
也还不忘她的责任,是牺牲自己有限的精力,替自然界多增几分的美,给苦闷的人间,
几分艺术化精神的安慰。
她心血所凝成的便是两本小说集,一本是“Bliss”①,一本是去年出版的“Garde
n Party”②。凭这两部书里的二三十篇小说,她已经在英国的文学界里占了一个很稳
固的位置,一般的小说只是小说,她的小说却是纯粹的文学,真的艺术;平常的作者只
求暂时的流行,博群众的欢迎,她却只想留下几小块“时灰”掩不暗的真晶,只要得少
数知音者的赞赏。
①“Bliss”,即《幸福》。
②“Garden Party”,即《园会》。
但唯其是纯粹的文学,她著作的光彩是深蕴于内而不是显露于外者,其趣味也须读
者用心咀嚼,方能充分的理会,我承作者当面许可选译她的精品,如今她已去世,我更
应珍重实行我翻译的特权,虽则我颇怀疑我自己的胜任,我的好友陈通伯①他所知道的
欧洲文学恐怕在北京比谁都更渊博些,他在北大教短篇小说,曾经讲过曼殊斐儿的,很
使我欢喜。他现在答应也来选择几篇,我更要感谢他了。关于她短篇艺术的长处,我也
希望通伯能有机会说一点。
现在让我讲那晚怎样的会晤曼殊斐儿,早几天我和麦雷在Charing Cross②背后一
家嘈杂的A.B.C.茶店里,讨论英法文坛的状况。我乘便说起近几年中国文艺复兴的趋
向,在小说里感受俄国作者的影响最深,他的几于跳了起来,因为他们夫妻最崇拜俄国
的几位大家,他曾经特别研究过道施滔摩符斯基③著有一本“Dostoyevsky:A Critic
al Study Martin Secker”,④曼殊斐儿又是私淑契高夫⑤
(Chekhov)的他们常在抱憾俄国文学始终不会受英国人相当的注意,因之小说的质
与式,还脱不尽维多利亚时期的Philistinism⑥。我又乘便问起曼殊斐儿的近况,他说
她这一时身体颇过得去,所以此次敢伴着她回伦敦来住两个星期,他就给了我他们的住
址,请我星期四,晚上去会她和他们的朋友。
①陈伯通,即陈源(西滢)。
②Charing Cross,可译作查玲十字架路。这是伦敦一个街区的名称,英王爱德华
一世曾在此建立一个大十字架以纪念他的王后。
③道施滔庵符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罪与
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长篇小说。
④这本书名直译为:《马丁·塞克批评研究》。
⑤契高夫,通译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
⑥Philistinism,即庸俗主义。
所以我会见曼殊斐儿,真算是凑巧的凑巧,星期三那天我到惠尔思①(H.G.Well
s)乡里的家去了(Easten Clebe)②下一天和他的夫人一同回伦敦,那天雨下得很大,
我记得回寓时浑身都淋湿了。
他们在彭德街的寓处,很不容易找,(伦敦寻地方总是麻烦的,我恨极了那个回街
曲巷的伦敦。)后来居然寻着了,一家小小一楼一底的屋子,麦雷出来替我开门,我颇
狼狈的拿着雨伞还拿着一个朋友还我的几卷中国字画,进了门。我脱了雨具。他让我进
右首一间屋子,我到那时为止对于曼殊斐儿只是对一个有名的年轻女作家的景仰与期望;
至于她的“仙姿灵态”我那时绝对没有想到,我以为她只是与RoseMacaulay,③Virgin
iaWoolf,④Roma Wilson,⑤Mrs.Lueas,⑥Vanessa Bell⑦几位女文学家的同流人
物。平常男子文学家与美术家,已经尽够怪僻,近代女子文学家更似乎故意养成怪僻的
习惯,最显著的一个通习是装饰之务淡朴,务不入时,“背女性”:头发是剪了的,又
不好好的收拾,一团和糟的散在肩上;袜子永远是粗纱的;鞋上不是有泥就有灰,并且
大都是最难看的样式;裙子不是异样的短就是过分的长,眉目间也许有一两圈“天才的
黄晕”,或是带着最可厌的美国式龟壳大眼镜,但他们的脸上却从不见脂粉的痕迹,手
上装饰亦是永远没有的,至多无非是多烧了香烟的焦痕,哗笑的声音十次里有九次半盖
过同座的男子;走起路来也是挺胸凸肚的,再也辨不出是夏娃的后身;开起口来大半是
男子不敢出口的话;当然最喜欢讨论的是Freudian Complex⑧,Birth Control⑨或是
George Moore⑩与James Joyce⑾私人印行的新书,例如“A Sto-ry-teller’s
Holiday”⑿“Ulysses”⒀。
①惠尔思,通译威尔斯(1866—1946),英国作家,历史学家,著有《时间机器》、
《隐身人》等。
②Easten Clebe,译作伊斯坦克利本,伦敦附近的一个地方。
③RoseMacaulay,通译罗斯·麦考利(1881—1958),英国女作家,著有《愚者之
言》、《他们被击败了》等。
④VirginiaWoolf,通译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著有《海
浪》、《到灯塔去》等。她是“意识流”小说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⑤Roma Wilson,通译罗默·威尔逊(1891—1930),英国女作家。其文学生涯虽
短暂,却卓有成就。著有长篇小说《现代交响乐》等。
⑥Mrs,Lueas,未详。
⑦Vanessa Bell,通译文尼莎·贝尔(1879—1961),英国女作家。她是弗吉尼亚
·伍尔芙的姐姐,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的妻子。他们同属于“布卢姆斯伯里”
艺术圈子。
⑧Freudian Complex,直译为“弗洛伊德情结”,但这个说法显然有误,应为“俄
狄浦斯情结”。
⑨Birth Control,即“人口控制”。
⑩George Moore,通译乔治·穆尔(1852—1933),爱尔兰作家。
⑾James Joyce,通译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爱尔兰作家,现代主义文
学奠基人之一。
⑿A story-teller′s Holiday”,直译为《一位故事大师的假日》,但詹姆斯
·乔伊斯并没有这样一部著作,疑为他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之误。
⒀“Ulysses”,即《尤利西斯》,詹姆斯·乔伊斯最重要的一部小说。
总之她们的全人格只是妇女解放的一幅讽刺面(Amy Lowell①听说整天的抽大雪茄!)
和这一班立意反对上帝造人的本意的“唯智的”女子在一起,当然也有许多有趣味的地
方。但有时总不免感觉她们矫揉造作的痕迹过深,引起一种性的憎忌。
①Amy Lowell,通译埃米·洛威尔(1874—1925),美国女作家,意象派诗歌
的代表人物之一。
我当时未见曼殊斐儿以前,固然并没有预想她是这样一流的Futuristic①,但也绝
对没有梦想到她是女性的理想化。
①Futuristic,即“未来派”、“未来主义”或“未来派作家”,但这里是形容
词,似可按现今文坛上一个流行字眼“前卫”理解。
所以我推进那房门的时候,我就盼望她——一个将近中年和蔼的妇人——笑盈盈的
从壁炉前沙发上站起来和我握手问安。
但房里——一间狭长的壁炉对门的房——只见鹅黄色恬静的灯光,壁上炉架上杂色
的美术的陈设和画件,几张有彩色画套的沙发围列在炉前,却没有一半个人影。麦雷让
我一张椅上坐了,伴着我谈天,谈的是东方的观音和耶教的圣母,希腊的Vir-gin Di
ana①,埃及的IsIs②,波斯的Mithraism③里的Virgin④等等之相信佛,似乎处女的圣
母是所有宗教里一个不可少的象征……我们正讲着,只听得门上一声剥啄,接着进来了
一位年轻女郎,含笑着站在门口,“难道她就是曼殊斐儿——这样的年轻……”我心里
在疑惑。她一头的褐色卷发,盖着一张的小圆脸,眼极活泼,口也很灵动,配着一身极
鲜艳的衣裳——漆鞋,绿丝长袜,银红绸的上衣,紫酱的丝绒围裙——亭亭的立着,像
一颗临风的郁金香。
麦雷起来替我介绍,我才知道她不是曼殊斐儿,而是屋主人,不知是密司Beir,还
是Beek⑤我记不清了,麦雷是暂寓在她家的;她是个画家,壁挂的画,大都是她自己的,
她在我对面的椅上坐了,她从炉架上取下一个小发电机似的东西拿在手里,头上又戴了
一个接电话生戴的听箍,向我凑得很近的说话,我先还当是无线电的玩具,随后方知这
位秀美的女郎,听觉和我自己的视觉仿佛,要借人为方法来补充先天的不足。(我那时
就想起聋美人是个好诗题,对她私语的风情是不可能的了!)
她正坐定,外面的门铃大响——我疑心她的门铃是特别响些,来的是我在法兰⑥先
生(Roger Fry)家里会过的SydCney Waterloo⑦,极诙谐的一位先生,有一次他从他
巨大的袋里一连摸出了七八枝的烟斗,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各种颜色的,叫我们好笑。他
进来就问麦雷,迦赛林⑧(Katherine)今天怎样。我竖起了耳朵听他的回答,麦雷说
“她今天不下楼了,天太坏,谁都不受用……”华德鲁就问他可否上楼去看他,麦说可
以的,华又问了密司B的允许站了起来,他正要走出门,麦雷又赶过去轻轻的说“Sydne
y,don’talk too much.⑨”
①Virgin Diana,即圣女狄安娜。
②Isis,即埃及女神伊希斯。
③Mithraism,即密特拉教。
④Virgin,即圣女。
⑤密司Beir还是Beek,贝尔小姐或比克小姐,即后文中的“密司B”。
⑥法兰,通译罗杰·弗赖(1866—1934),英国画家、艺术评论家。
⑦Sydney Waterloo,未详。
⑧迦赛林,通译凯瑟琳,即曼斯菲尔德的名。
⑨这句英文意为:“悉尼,另谈得太多。”
楼上微微听得出步响,W已在迦赛林房中了。一面又来了两个客,一个短的M才从游
希腊回来,一个轩昂的美丈夫就是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①里每周做科学文
章署名S的Sullivan②,M就讲他游希腊的情形尽背着古希腊的史迹名胜,Parnassus③长
Mycenae④短讲个不住。S也问麦雷迦赛林如何,麦说今晚不下楼W现在楼上。过了半点钟
模样,W笨重的足音下来了,S就问他迦赛林倦了没有,W说“不,不像倦,可是我也说不
上,我怕她累,所以我下来了。”
①London Nation and Athenaeum,即伦敦《国民》杂志和《雅典娜神庙》杂
志。
②Sullivan,未详。
③Parnassus,帕那萨斯,希腊南部的一座山,古时被当作太阳神和文艺女神们的灵
地。
④Mycenae,迈锡尼,阿果立特史前的希腊城市。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以来,
一直被认为是希腊大陆青铜晚期的遗址。
再等一歇S也问了麦雷的允许上楼去,麦也照样的叮嘱他不要让她乏了。麦问我中国
的书画,我乘便就拿那晚带去的一幅赵之谦①的“草书法画梅”,一幅王觉斯②的草书,
一幅梁山舟③的行书,打开给他们看,讲了些书法大意,密司B听得高兴,手捧着她的听
盘,挨近我身旁坐着。
①赵之谦(1829—1884),清代书画家、篆刻家。
②王觉斯,即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
③梁山舟,即梁同书(1723—1815),清代书法家。
但我那时心里却颇有些失望,因为冒着雨存心要来一会Bliss的作者,偏偏她又不下
楼;同时W.S.麦雷的烘云托月,又增加了我对她的好奇心,我想运气不好,迦赛林在
楼上,老朋友还有进房去谈的特权,我外国人的生客,一定是没有份的了,时已十时过
半了,我只得起身告别,走出房门,麦雷陪出来帮我穿雨衣,我一面穿衣,一面说我很
抱歉,今晚密司曼殊斐儿不能下来,否则我是很想望会她的。但麦雷却很诚恳的说“如
其你不介意,不妨请上楼去一见。”我听了这话喜出望外立即将雨衣脱下,跟着麦雷一
步一步的上楼梯……
上了楼梯,叩门,进房,介绍,S告辞,和M一同出房,关门,她请我坐了,我坐下,
她也坐下……这么一大串繁复的手续,我只觉得是像电火似的一扯过,其实我只推想应
有这么些逻辑的经过,却并不曾亲切的一一感到;当时只觉得一阵模糊,事后每次回想
也只觉得是一阵模糊,我们平常从黑暗的街里走进一间灯烛辉煌的屋子,或是从光薄的
屋子里出来骤然对着盛烈的阳光,往往觉得耀光太强,头晕目眩的要定一定神,方能辨
认眼前的事物。用英文说就是Senses overwhelmed by excessive light①,不仅是
光,浓烈的颜色,有时也有“潮没”官觉的效能。我想我那时,虽不定是被曼殊斐儿人
格的烈光所潮没,她房里的灯光陈设以及她自身衣饰种种各品浓艳灿烂的颜色,已够使
我不预防的神经,感觉刹那间的淆惑,那是很可理解的。
①这句话中的英文意为:“光线太强以致淹没了知觉”。
她的房给我的印象并不清切,因为她和我谈话时不容我分心去认记房中的布置,我
只知道房是很小,一张大床差不多就占了全房大部分的地位,壁是用画纸裱的,挂着好
几幅油画大概也是主人画的,她和我同坐在床左贴壁一张沙发榻上。因为我斜倚她正坐
的缘故,她似乎比我高得多,(在她面前哪一个不是低的,真的!)我疑心那两盏电灯
是用红色罩的,否则何以我想起那房,便联想起,“红烛高烧”的景象!但背景究属不
甚重要,重要的是给我最纯粹的美感的——The purest aesthetic feeling——她;
是使我使用上帝给我那管进天堂的秘钥的——她;是使我灵魂的内府里又增加了一部宝
藏的——她。但要用不驯服的文字来描写那晚。她,不要说显示她人格的精华,就是忠
实地表现我当时的单纯感象,恐怕就够难的一个题目。从前有一个人一次做梦,进天堂
去玩了,他异样的欢喜,明天一起身就到他朋友那里去,想描摹他神妙不过的梦境。但
是!他站在朋友面前,结住舌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因为他要说的时候,才觉得他所
学的人间适用的字句,绝对不能表现他梦里所见天堂的景色,他气得从此不开口,后来
就抑郁而死,我此时妄想用字来活现出一个曼殊斐儿,也差不多有同样的感觉,但我却
宁可冒猥渎神灵的罪,免得像那位诚实君子活活的闷死。她也是铄亮的漆皮鞋,闪色的
绿丝袜,枣红丝绒的围裙,嫩黄薄绸的上衣,领口是尖开的,胸前挂一串细珍珠,袖口
只齐及肘弯。她的发是黑的,也同密司B一样剪短的,但她栉发的式样,却是我在欧美从
没有见过的,我疑心她有心仿效中国式,因为她的发不但纯黑而且直而不卷,整整齐齐
的一圈,前面像我们十余年前的“刘海”梳得光滑异常,我虽则说不出所以然我只觉她
发之美也是生平所仅见。
至于她眉目口鼻之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
作,不论是秋月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南洋里莹澈的星空,或是艺术界的杰作,
培德花芬①的沁芳南②,怀格纳③的奥配拉④,密克朗其罗⑤的雕像,卫师德拉⑥(Wh
istler)或是柯罗⑦(Corot)的画;你只觉得他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
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你仿佛直接无碍的领会了造作最高明的意志,你在最伟
大深刻的戟刺中经验了无限的欢喜,在更大的人格中解化了你的性灵,我看了曼殊斐儿
像印度最纯澈的碧玉似的容貌,受着她充满了灵魂的电流的凝视,感着她最和软的春风
似神态,所得的总量我只能称之为一整个的美感。她仿佛是个透明体,你只感讶她粹极
的灵澈性,却看不见一些杂质就是她一身的艳服,如其别人穿着也许会引起琐碎的批评,
但在她身上,你只是觉得妥贴,像牡丹的绿叶,只是不可少的衬托,汤林生,她生前的
一个好友,以阿尔帕斯山巅万古不融的雪,来比拟她清,极超俗的美,我以为很有意味
的;她说:——
曼殊斐儿以美称,然美固未足以状其真,世以可人为美,曼殊斐儿固可人矣,然何
其脱尽尘寰气,一若高山琼雪,清澈重霄,其美可惊,而其凉亦可感,艳阳被雪,幻成
异彩,亦明明可识,然亦似神境在远,不隶人间,曼殊斐儿肌肤明皙如纯牙,其官之秀,
其目之黑,其颊之腴,其约发环整如髹,其神态之闲静,有华族粲者之明粹,而无西艳
伉杰之容。其躯体尤苗约,绰如也,若明蜡之静焰,若晨星之淡妙,就语者未尝不自讶
其吐息之重浊,而虑是静且淡者之且神化……
①培德花芬,通译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②沁芳南,即交响乐一词Sinfonie(德语)、Sinfonia(意大利语)、Symphonie
(法语)的音译。
③怀格纳,通译瓦格纳(1813—1883),德国作曲家。
④奥配拉,即歌剧一词opera的音译。
⑤密克朗其罗,通译米盖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
画家。
⑥卫师德拉,通译惠斯勒(1834—1903),美国画家,长期侨居英国。
⑦柯罗(1796—1875),法国画家。
汤林生又说她锐敏的目光,似乎直接透入你灵府深处将你所蕴藏的秘密一齐照彻,
所以他说她有鬼气,有仙气,她对着你看,不是见你的面之表,而是见你心之底,但她
却大是侦刺你的内蕴,并不是有目的搜罗而只是同情的体贴。你在她面前,自然会感觉
对她无慎密的必要;你不说她也有数,你说了她也不会惊讶。她不会责备,她不会怂恿,
她不会奖赞,她不会代出什么物质利益的主意,她只是默默的听,听完了然后对你讲她
自己超于美恶的见解——真理。
这一段从长期交谊中出来深入的话,我与她仅一二十分钟的接近当然不会体会到,
但我敢说从她神灵的目光里推测起来,这几句话不但是不能,而且是极近情的。
所以我那晚和她同坐在蓝丝绒的榻上,幽静的灯光,轻笼住她美妙的全体,我像受
了催眠似的,只是痴对她神灵的妙眼,一任她利剑似的光波,妙乐似的音浪,狂潮骤雨
似的向着我灵府泼淹,我那时即使有自觉的感觉,也只似开茨①(Keats)听鹃啼时的:
My heart aches,and a drowsy numbness pains
My sense,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
……
“Th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
But being too happy in thy happiness.”②
①开茨,通译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②济慈的这几句诗大意为:“我的心在悸痛,/瞌睡与麻木折磨着我的感官/就像
我已吞下了毒芹/……/不是因为嫉妒你的幸运/而是在你的快乐中得到了太多的欢愉。”
曼殊斐儿音声之美,又是一个Miracle①一个个音符从她脆弱的声带里颤动出来,都
在我习于尘俗的耳中,启示一种神奇的意境。仿佛蔚蓝的天空中一颗一颗的明星先后涌
现。像听音乐似的,虽则明明你一生从不曾听过,但你总觉得好像曾经闻到过的也许在
梦里,也许在前生。她的,不仅引起你听觉的美感,而竟似直达你的心灵底里,抚摩你
蕴而不宣的苦痛,温和你半僵的希望,洗涤你窒碍性灵的俗累,增加你精神快乐的情调;
仿佛凑住你灵魂的耳畔私语你平日所冥想不得的仙界消息。我便此时回想,还不禁内动
感激的悲慨,几于零泪;她是去了,她的音声笑貌也似蜃彩似的一翳不再,我只能学Ab
t Vogler②之自慰,虔信:
Whose voice has gone forth,but each
survives for the melodies when eternity affirms
the conception of an hour.
……
Enough that he heard it once;we shall
hear it by and by.③
①Miracle,奇迹,令人惊奇的事。
②Abt Vogler,通译阿布特·沃格勒(1749—1814),法国作曲家。
③这段话意思是:“她的声音已经远去,但我们人人都为了这悦耳的声音而活着,
当永恒证明了时间的存在……这声音他听到过一次就足够了;我们不久还将听到。”
曼殊斐儿,我前面说过,是病
『肆』 营销专家詹姆斯·穆尔说:现代企业的命还掌握在客户手中,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最终决定者。
一方面,客户产生需求,需求导致产品的产生。所以说客户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根源。
另一方面,企业的产品只有出售给了客户,才能取得收入,获取利润。没有客户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
『伍』 德国的著名小说家
歌德: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
雷马克:犹太裔德国小说家,第一部作品《西线无战事》
霍夫曼:《卡洛式的幻想故事》《魔鬼的万灵药水》《谢拉皮翁兄弟》《跳蚤师傅》《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堂兄楼角的小窗》格拉斯的 代表作《铁皮鼓》
弗兰克·舍青的《群集》
『陆』 Rosemary的作者简介
玛丽安·穆尔(1887-1972),美国现代派女诗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柯克伍德城,1909年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穆尔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纽约,起初是一名图书管理员,1915年开始专职发表诗歌,1952获得普利策诗歌奖。狄金森、穆尔和毕肖普通常被认为是美国三大女诗人。穆尔的诗构造犹如精致的镶嵌术,讲求精确、机智、知性,经常善于讽刺。
主要诗文集有:《诗歌》(poems,1921);《观察》(Observations,1924);《诗歌选集》(Selected Poems,1935);《何谓岁月》(What Are Years,1941);《然而》(Nevertheless,1944);《诗和评论集》(Poetry and Criticism,1965);《诗歌全集》(The Complete Poems,1967).
『柒』 哈利波特个人简介
哈利·詹姆·波特(Harry James Potter):魔杖长11英尺,冬青木,芯是凤凰的尾毛。
赫敏·格兰杰(Hermione Granger):麻瓜出身,肮脏的叫法是“泥巴种”(Mudbloods)。
罗恩·韦斯莱(Ron Weasley):怕蜘蛛(spider);韦斯莱兄弟中的老六,魔杖十四英寸长,柳条,芯是独角兽的尾毛。
珀西·伊格内修斯·韦斯莱(Percy Ignatius Weasley)
塞德里克·迪戈里(Cedric Diggory):魔杖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长,芯是独角兽的尾毛。
芙蓉·德拉库尔(Fleur Delacour):布斯巴顿魔法学院学生;有媚娃(Veela)的血统(她奶奶是媚娃);魔杖九英寸半,械木,芯是媚娃的头发。
威克多尔·克鲁姆(Viktor Krum ):德姆斯特朗魔法学院学生,保加利亚国家魁地奇球队找球手;很喜欢赫敏;魔杖长十又四分之一英寸长,鹅耳枥木,芯是龙的心脏腱索。
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莱恩·邓布利多(Albus Percival Wulfric Brian Dumbledore)
汤姆·马沃罗·里德尔(Tom Marvolo Riddle)/伏地魔(Lord Voldemort)
詹姆·波特(James Potter):是个“阿尼马格斯”(Animagus),外号叫“尖头叉子”(Prongs),变形为牡鹿。
莱姆斯·卢平(Remus Lupin):是狼人(werewolf),每个月满月时会变成狼人;
康奈利·奥斯瓦尔德·福吉(Cornelius Oswald Fudge):魔法部部长。
多洛雷斯·简·乌姆里奇(Dolores Jane Umbridge):魔法部副部长。
阿米莉亚·苏珊·博恩斯(Amelia Susan Bones)
部分人名
1. 玛丽•多尔金(驯养鹦鹉邦吉的麻瓜) Mary Dorkinsi
2. 莫肯(达力的朋友) Malcolm
3. 皮尔(达力的朋友) Piers
4. 戈登(达力的朋友) Gordon
5. 马克•伊万斯(被达力一伙殴打的孩子) Mark Evans
6. 蒙顿格斯•弗莱奇(火焰杯中曾出现过两次) Munngus Fletcher
7. 普伦提斯先生(紫藤路附近的麻瓜) Mr. Prentice
8. 马法尔达•霍普柯克(禁止滥用魔法司工作人员) Mafalda Hopkirk
9. 尼法朵拉•唐克斯(凤凰社成员) Nymphadora Tonks\
10. 金斯莱•沙克尔(凤凰社成员) Kingsley Shacklebolt
11. 埃非亚•多戈(凤凰社成员) Elphias Doge
12. 德达洛•迪歌(凤凰社成员) Dedalus Diggle
13. 爱米琳•万斯(凤凰社成员) Emmeline Vance
14. 斯多吉•波德摩(凤凰社成员) Sturgis Podmore
15. 海丝佳•琼斯(凤凰社成员) Hestia Jones
16. 克利切(家养小精灵) Kreacher
17. 拉格诺(妖精) Ragnok
18. 瓦提•海尔斯(倒卖分子) Warty Harris
19. 阿尔法德•布莱克(小天狼星的叔叔) Alphard Black
20. 雷古勒斯•布莱克(小天狼星的弟弟) Regulus Black
21. 菲尼亚斯•奈杰勒斯(小天狼星的曾曾祖父) Phineas Nigellus
22. 阿拉明塔•梅利弗伦(小天狼星的母亲的堂妹) Araminta Mehflua
23. 埃拉朵拉•布莱克(小天狼星的婶婶) Elladora Black
24. 安多米达•布莱克(唐克斯的母亲) Andromeda Black
25. 泰德•唐克斯(唐克斯的父亲) Ted Tonks
26. 贝拉特里克斯•莱斯特兰奇(食死徒) Bellatrix Lestrange
27. 罗道夫斯•莱斯特兰奇(贝拉特里克斯的丈夫) Rodolphus Lestrange
28. 拉巴斯坦•莱斯特兰奇(罗道夫斯的弟弟) Rabastan Lestrange
29. 斯克林杰(魔法部工作人员) Scrimgeour
30. 阿米莉亚•苏珊•博恩斯(魔法部法律执行司司长) Amelia Susan Bones
31. 埃里克(魔法部安检男巫) Eric
32. 鲍勃(魔法部工作人员) Bob
33. 珀金斯(韦斯莱先生的同事) Perkins
34. 布罗德里克•博德(魔法部神秘事务司工作人员) Broderick Bode
35. 多洛雷斯•简•乌姆里奇(魔法部高级副部长,霍格沃茨黑魔法防御术教师,霍格沃茨高级调查官,霍格沃茨校长) Dolores Jane Umbridge
36. 威尔伯特•斯林卡(《魔法防御理论》的作者) Wilbert Slinkhard
37. 马琳•麦金农(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Marlene McKinnon
38. 弗兰克和艾丽斯•隆巴顿(纳威的父母) Frank & Alice Longbottom
39. 本吉•芬威克(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Benjy Fenwick
40. 埃德加•博恩斯(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Edgar Bones
41. 卡拉多克•迪尔博恩(失踪的凤凰社成员) Caradoc Dearborn
42. 吉迪翁•普威特(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Gideon Prewettj
43. 费比安•普威特(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Fabian Prewett
44. 多卡斯•梅多斯(被杀害的凤凰社成员) Dorcas Meadowes
45. 卢娜•洛夫古德(疯姑娘)(拉文克劳四年级学生) Luna Lovegood (Loony)
46. 安东尼•戈德斯坦(拉文克劳级长,邓布利多军成员) Anthony Goldstein
47. 多丽丝•珀基斯(《唱唱反调》中接受采访的女士) Doris Purkiss
48. 胖墩子•勃德曼(《唱唱反调》中所认为是“小天狼星布莱克”的人) Stubby Boardman
49. 尤安•阿伯克龙比(格兰芬多一年级新生) Euan Abercrombie
50. 罗斯•泽勒(赫奇帕奇一年级新生) Rose Zeller
51. 帕翠霞•斯廷森(格兰芬多七年级学生) Patricia Stimpson
52. 肯尼斯•托勒(格兰芬多七年级学生) Kenneth Towler
53. 伊尼戈•英麦格(《解梦指南》的作者) Inigo Imago
54. 维基•弗罗比舍(参加格兰芬多守门员选拔的学生之一) Vicky Probisher
55. 杰弗里•胡珀(参加格兰芬多守门员选拔的学生之一) Geoffrey Hooper
56. 格丽西尔达•马克班斯/格丝尔达•玛奇班(威森加摩元老,OWL考试主考官之一) Griselda Marchbanks
57. 提贝卢斯•奥格登(威森加摩元老) Tiberius Odgen
58. 卡珊德拉•特里劳妮(西比尔•特里劳妮的玄祖母) Cassandra Trelawney
59. 迈克尔•科纳(金妮的前任男友,邓布利多军成员) Michael Corner
60. 扎卡赖斯•史密斯(邓布利多军成员) Zacharias Smith
61. 威尔米娜•格拉普兰(保护神奇生物课代课教师) Wilhelmina Grubbly-Plank
62. 玛丽埃塔•艾克莫(邓布利多军成员,告密者) Marietta Edgecombe
63. 迈尔斯•布莱奇(斯莱特林队守门员) Miles Bletchley
64. 巴里•瑞安(爱尔兰队守门员) Barry Ryan
65. 拉迪斯洛•扎莫斯基(波兰队追球手) Ladislaw Zamojski
66. 蒙太/蒙塔古(斯莱特林队队长) Montague
67. 卡库斯(前巨人首领) Karkus
68. 高高马(现巨人首领) Golgomath
69. 乌乌(夜骐) Tenebrus
70. 安德鲁•柯克(新格兰芬多击球手) Andrew Kirke
71. 杰克•斯劳珀(新格兰芬多击球手) Jack Sloper
72. 埃弗拉(曾任霍格沃茨校长) Everard
73. 戴丽丝•德文特(曾任霍格沃茨校长,圣芒戈医院治疗师) Dilys Derwent
74. 艾芙丽达•克拉格(魔法部画像) Elfrida Cragg
75. “危险”戴•卢埃林(魁地奇球员) “Dangerous” Dai Llewellyn
76. 希伯克拉特•斯梅绥克(主治疗师) Hippocrates Smethwyck
77. 奥古斯都•派伊(实习治疗师) Augustus Pye
78. 厄克特•拉哈罗(掏肠咒发明者) Urquhart Rackharrow
79. 威利•威德辛(厕所回涌始作俑者,告密者) Willy Widdershins
80. 杰纳斯•西奇(封闭病房名) Janus Thickey
81. 格拉迪丝•古吉翁(洛哈特的崇拜者) Gladys Gudgeon
82. 阿格尼丝(封闭病房长住病人) Agnes
83. 鼻涕精(斯内普) Snivellus
84. 玛什夫人(骑士公车乘客) Madam Marsh
85. 安东宁•多洛霍夫(食死徒) Antonin Dolohov
86. 奥古斯特•卢克伍德(食死徒,前神秘事务司工作人员) Algernon Rookwood
87. 梅莲姆•斯特劳(圣芒戈医院封闭病房治疗师) Miriam Strout
88. 十全十美小姐/一本正经小姐(丽塔称呼赫敏) Miss. Perfect / Miss. Prissy
89. 夏比(赫奇帕奇找球手) Summerby`
90. 西奥多•诺特(斯莱特林五年级学生) Theodore Nott
91. 埃弗里(食死徒) Avery
92. 艾克莫夫人(魔法交通司飞路网办公室工作人员) Mrs. Edgecombe
93. 福斯科(曾任霍格沃茨校长) Fortescue
94. 德力士(魔法部傲罗) Dawlish
95. 斯特宾斯(詹姆的同级校友) Stebbins
96. 莉莉•伊万斯(莉莉的原名) Lily Evans
97. 布拉德利(拉文克劳队队员) Bradley
98. 格洛普(巨人,海格同母异父的弟弟) Grawp
99. 玛格瑞(马人首领) Magorian
100. 钱伯斯(拉文克劳队追球手) Chambers
101. 埃迪•卡米切尔(拉文克劳六年级学生,醒脑剂推销者) Eddie Carmichael
102. 哈罗德•丁戈(醒脑剂推销者) Harold Dingle
103. 达芙尼•格林格拉斯(五年级学生) Daphne Greengrass
104. 托福迪教授(OWLs考官) Professor Tofty
105. 皮埃尔•波拿库德(国际巫师联合会第一位会长) Pierre Bonaccord
106. 加格森(食死徒) Jugson
107. 穆尔塞伯(食死徒) Mulciber
108. 威廉森(魔法部工作人员) Williamson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罗恩 韦斯莱 Ron Weasley
赫敏 格兰杰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邓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罗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麦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内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卢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闪闪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汤姆 里德尔 Tom Riddle
鲁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劳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劳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莱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维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尔 克鲁姆 Viktor Krum
费尔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库尔 Fleur Delacour
疯眼汉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劳奇 Mr Crouch
卢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尔 韦斯莱 Bill Weasley
查理 韦斯莱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韦斯莱 Fred Weasley
乔治 韦斯莱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韦斯莱 Ginny Weasley
珀西 韦斯莱 Percy Weasley
亚瑟 韦斯莱 Aurthor Weasley
莫丽 韦斯莱 Molly Weasley
弗农 德斯礼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礼 Petunia Dursley
达力 德斯礼 Dudley Dursley
秋 张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尔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马尔福 Draco Malfoy
伊戈尔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玛 佩蒂尔 Padma Patil
奥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尔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庞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乔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约翰逊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马斯 Dean Thomas
纳威 隆巴顿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麦克米兰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维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维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凯蒂 贝尔 Katie Bell
佩内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丽娅 斯平内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奥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罗 Bloody Baron
差点没头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丽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兰普兰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乔金斯 Bertha Jorkins
罗杰 戴维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兰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尔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罗伊纳 拉文克劳 Rowena Ravenclaw
萨拉查 斯莱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脸 Moony
尖头叉子 Prongs
大脚板 Padfoot
虫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诺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鲁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琼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汉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贾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环 Griphook
马库斯 弗林特
卢修斯 马尔福
罗南 Ronan
贝恩 Bane
费伦泽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回答者:阳光小蛋糕 - 助理 二级 5-12 19:4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好
100% (4)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3 条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罗恩 韦斯莱 Ron Weasley
赫敏 格兰杰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邓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罗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麦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内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卢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闪闪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汤姆 里德尔 Tom Riddle
鲁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劳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劳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莱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维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尔 克鲁姆 Viktor Krum
费尔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库尔 Fleur Delacour
疯眼汉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劳奇 Mr Crouch
卢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尔 韦斯莱 Bill Weasley
查理 韦斯莱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韦斯莱 Fred Weasley
乔治 韦斯莱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韦斯莱 Ginny Weasley
珀西 韦斯莱 Percy Weasley
亚瑟 韦斯莱 Aurthor Weasley
莫丽 韦斯莱 Molly Weasley
弗农 德斯礼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礼 Petunia Dursley
达力 德斯礼 Dudley Dursley
秋 张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尔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马尔福 Draco Malfoy
伊戈尔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玛 佩蒂尔 Padma Patil
奥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尔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庞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乔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约翰逊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马斯 Dean Thomas
纳威 隆巴顿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麦克米兰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维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维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凯蒂 贝尔 Katie Bell
佩内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丽娅 斯平内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奥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罗 Bloody Baron
差点没头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丽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兰普兰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乔金斯 Bertha Jorkins
罗杰 戴维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兰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尔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罗伊纳 拉文克劳 Rowena Ravenclaw
萨拉查 斯莱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脸 Moony
尖头叉子 Prongs
大脚板 Padfoot
虫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诺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鲁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琼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汉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贾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环 Griphook
马库斯 弗林特
卢修斯 马尔福
罗南 Ronan
贝恩 Bane
费伦泽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地名
霍格沃茨 Hogwarts
霍格莫德 Hogsmeade
德姆斯特朗 Durmstrang
布斯巴顿 Beauxbatons
古灵阁 Gringotts
翻倒巷 Knockturn Alley
对角巷 Diagon Alley
尖叫棚屋 The Shrieking Shack
蜜蜂公爵 Honeykes
佐科玩笑商店 Zonko's Joke Shop
丽痕书店 Flourish and Blotts
破釜酒吧 Leaky Cauldron
陋居 The Burrow
三把扫帚 The Three Broomsticks
阿兹卡班 Azkaban
女贞街 Privit
魔法部 Ministry of Magic
Astronomy Tower 占星塔 霍格华兹最高的地方。
Forbidden Forest 禁忌森林 霍格华资学生们的禁地,人马、独角兽等奇兽居住其中。
Platform9 3 / 4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搭乘霍格华兹特快车的月台。
Smeltings 司梅汀中学 达力的学校。
Stonewall High 石墙高中 哈利本来预计要进入就读的麻瓜学校。
The Owlery 猫头鹰屋 霍格华兹中猫头鹰的宿舍。
回答者:怕妻的伊万懦夫 - 大魔法师 九级 5-12 12:25
Harry Potter英文专有名词大全
人名:
哈利 波特 Harry Potter
罗恩 韦斯莱 Ron Weasley
赫敏 格兰杰 Hermione Granger
阿不思 邓不利多 Albus Dumbledore
吉德罗 洛哈特 Gibleroy Lockhart
米勒娃 麦格(Professor是教授) Professor Minerva Mcgonagall
西弗勒斯 斯内普 Professor Severus Snape
卢平 Professor Lupin
多比 Dobby
闪闪 Winky
伏地魔 Voldemort
汤姆 里德尔 Tom Riddle
鲁伯 海格 Rubeus Hagrid
奇洛 Professor Quirrel
斯普劳特 Professor Sprout
霍琦夫人 Madam Hooch
特里劳妮 Porfessor Trelawney
小天狼星布莱克 Sirius Black
小矮星彼得 Peter Pettigrew
弗立维 Professor Flitwick
塞德里克 迪戈里 Cedric Diggory
威克多尔 克鲁姆 Viktor Krum
费尔奇 Filch
芙蓉 德拉库尔 Fleur Delacour
疯眼汉穆迪 Mad-eye Moody
巴蒂 克劳奇 Mr Crouch
卢多 巴格曼 Ludo Bagman
康奈利 福吉 Cornelius Fudge
比尔 韦斯莱 Bill Weasley
查理 韦斯莱 Charlie Weasley
弗雷德 韦斯莱 Fred Weasley
乔治 韦斯莱 George Weasley
金妮 韦斯莱 Ginny Weasley
珀西 韦斯莱 Percy Weasley
亚瑟 韦斯莱 Aurthor Weasley
莫丽 韦斯莱 Molly Weasley
弗农 德斯礼 Vernon Dursley
佩妮 德斯礼 Petunia Dursley
达力 德斯礼 Dudley Dursley
秋 张 Cho Chang
拉文德 布朗 Lavender Brown
帕瓦蒂 佩蒂尔 Parvati Patil
德拉科 马尔福 Draco Malfoy
伊戈尔 卡卡洛夫 Igor Karkaroff
马克西姆夫人 Madam Maxime
帕德玛 佩蒂尔 Padma Patil
奥利弗 伍德 Oliver Wood
高尔 Goyle
文森特 Vincent Crabbe
庞弗雷夫人 Madam Pomfrey
李 乔丹 Lee Jordan
安吉利娜 约翰逊 Angelina Johnson
西莫 斐尼甘 Seamus Finnigan
迪安 托马斯 Dean Thomas
纳威 隆巴顿 Neville Longbottom
厄尼 麦克米兰 Ernie Mcmillan
科林 克里维 Colin Creevey
丹尼斯 克里维 Dennis Creevey
詹姆 波特 James Potter
莉莉 波特 Lily Potter
凯蒂 贝尔 Katie Bell
佩内洛 克里瓦特 Penelop Clearwater
艾丽娅 斯平内特 Alicia SpinnetProfessor Binns
平斯夫人 Madam Pince
奥利凡德 Mr Ollivander
摩金夫人 Madam Malkin
尼可 勒梅 Nicolas Flamel
皮皮鬼 Peeves
胖修士 Fat Friar
哭泣的桃金娘 Moaning Murtle
血人巴罗 Bloody Baron
差点没头的尼克 Nearly Headless Nick
丽塔 斯基特 Rita Skeeter
辛尼斯塔教授 Professor Sinistra
格兰普兰教授 Professor Grubbly_plank
潘西 帕金森 Pansy Parkinson
伯莎 乔金斯 Bertha Jorkins
罗杰 戴维斯 Roger Davis
戈德里克 格兰芬多 Godric Gryffindor
赫尔加 赫奇帕奇 Helga Hufflepuff
罗伊纳 拉文克劳 Rowena Ravenclaw
萨拉查 斯莱特林 Salazar Slytherin
月亮脸 Moony
尖头叉子 Prongs
大脚板 Padfoot
虫尾巴 Wormtail
巴克比克 Buckbeak
牙牙 Fang
诺伯 Norbert
路威 Fluffy
阿拉戈克 Aragog
克鲁克山 Crookshanks
朱薇琼 Pigwidgeon
斑斑 Scabbers
海德薇 Hedwig
汉娜 艾博 Hannah Abbott
米里森 伯斯德 Millicent Bulstrode
贾斯廷 芬列里 Justin Finch-Fletchley
福克斯 Fawkes
拉环 Griphook
马库斯 弗林特
卢修斯 马尔福
罗南 Ronan
贝恩 Bane
费伦泽 Firenze
卡多根爵士 Sir Cadogan
阿莫斯 迪戈里 Amos Diggory
地名:
霍格沃茨 Hogwarts
霍格莫德 Hogsmeade
德姆斯特朗 Durmstrang
布斯巴顿 Beauxbatons
古灵阁 Gringotts
翻倒巷 Knockturn Alley
对角巷 Diagon Alley
尖叫棚屋 The Shrieking Shack
蜜蜂公爵 Honeykes
佐科玩笑商店 Zonko's Joke Shop
丽痕书店 Flourish and Blotts
破釜酒吧 Leaky Cauldron
陋居 The Burrow
三把扫帚 The Three Broomsticks
阿兹卡班 Azkaban
女贞街 Privit
魔法部 Ministry of Magic
Astronomy Tower 占星塔 霍格华兹最高的地方。
Forbidden Forest 禁忌森林 霍格华资学生们的禁地,人马、独角兽等奇兽居住其中。
Platform9 3 / 4 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搭乘霍格华兹特快车的月台。
Smeltings 司梅汀中学 达力的学校。
Stonewall High 石墙高中 哈利本来预计要进入就读的麻瓜学校。
The Owlery 猫头鹰屋 霍格华兹中猫头鹰的宿舍。
『捌』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作品
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英国雪莱《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3、德意志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法国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5、英国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
(8)国外短篇小说女作家穆尔扩展阅读
一、欧美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二、特点
以现实为基础——现实为文学创作的土壤,浪漫主义的创作源泉和灵感都来自于现实,并非脱离现实。
热情奔放的语言——浪漫主义抒发感情的文字特点。浪漫主义文学的字句极其考究,力求完美,因为此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许多作品成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
绚丽多彩的想象——在形象塑造上,浪漫主义文学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浪漫主义文学通篇看似脱离现实,因为其塑造的形象极其夸张,但仔细品读,会发现自己身边就存在相似的人或事。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目的。“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其实就是希望社会更美好,所以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目的和其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是相同的。
『玖』 推荐国外的女作家或女性作家的作品
英国的穆瑞尔斯帕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