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革命网络小说
1. 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关于《红岩》这部小说大家有读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_红岩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目录
红岩的作者简介
红岩的主要内容
红岩的创作背景
红岩的历史意义
红岩的作者简介
罗广斌(1924—1967),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学时代,因为与一个家境贫穷的女同学恋爱,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对,愤然出走,去昆明求学。1945年,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外围组织“民青社”。1946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书为名,开展农村工作。旋又调回重庆。1948年3月在重庆西南学院由江竹筠介绍入党;同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先后被囚禁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1949年11月27日越狱脱险。重庆解放后,曾在重庆团市委、长寿湖渔场担任领导工作。为了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 教育 ,他经常讲述革命战士在狱中坚持斗争的 故事 ,并利用业余时间,编辑出版了重庆集中营烈士诗集《囚歌》(1950年)。与杨益言、刘德彬合写了 报告 文学《圣洁的血花》(1950年)、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1958年)。1958至1961年,与杨益言合著长篇小说《红岩》。1962年调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任创作员。“ 文化 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得到平反昭雪。
杨益言(1925—2017),原籍四川省武胜县,生于重庆市。曾在同济大学读书。因参加反对美蒋的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在重庆被特务机关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营。重庆解放后,曾在中共重庆市委、团市委工作。在“文化革命”中,杨益言被诬陷为“叛徒”“特务”“反革命”,粉碎“四人”后,杨益言才彻底平反,后担任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业作家。
<<<
红岩的主要内容
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了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人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信袭茄狂地折磨被捕的共产党员,给他们食用霉烂的食物,并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
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禅含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滑察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
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联系上了。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
<<<
红岩的创作背景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
<<<
红岩的历史意义
红岩,这一史诗般的称号,是重庆的光荣象征。
《红岩》这一神品般的小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最高度的概括。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红岩》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我们不能否认,艺术的东西有些可能要比生活的真实更完美一些,但当真实地接触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史实材料时,不能不承认没有夸大的真实很多时候要比加工过的艺术更具冲击力量。
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是发行量最大的小说;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
红岩小说的主要内容相关 文章 :
★ 小说《红岩》读书笔记
★ 《红岩》的主要人物介绍
★ 红岩的读书笔记10篇
★ 红岩小说读后感5篇
★ 革命文学红岩读书笔记5篇
★ 革命文学红岩读书笔记范文300字
★ 关于红岩这本书的读后感
★ 革命小说红岩读书笔记300字
★ 小说《红岩》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大全
★ 革命小说红岩读后感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2. 红岩的简介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61年12月首版。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红岩》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
2019年9月23日,《红岩》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反革命网络小说扩展阅读:
内容简介
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
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
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
3. <<铁流>>讲的主要是什么
《铁流》是苏联作家绥拉菲莫维奇在1921——1924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十月革命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红军队伍,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通过跟古班的哥萨克富农和白军的斗争,锻炼成为具有铁的革命纪律的队伍的故事。在1931年,曹靖华先生将《铁流》翻译成中文
,鲁迅亲自加以校订并自己出资,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印行了此书。
鲁迅计划创作的中国式的《铁流》,要反映的内容是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的斗争。说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起源,必须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著名的陈赓将军。
据冯雪峰回忆,1932年夏秋之间,中共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秘密抵达上海养伤时,曾经谈到红军反“围剿”战争的惨烈、艰苦和英勇。听到陈赓介绍情况的人觉得,红军的反“围剿”要超过绥拉菲莫维奇《铁流》中所写的内容,如果有人能把它写成作品该有多好呢,于是就想到了鲁迅先生。在冯雪峰看来,让鲁迅来写至少有两个理由:“第一,当时外国的记者或作家,例如史沫特莱,根据从我们这方面得去的材料写成文艺性的报告,也都成为很宝贵的东西,而以鲁迅先生的文笔来写,当然更能高出一等的,况且他是中国人,社会经验又丰富,无论怎样,可以写得不同一些的。第二,写不成小说,只写成像报告文学一类东西,也就很好了,因为在政治上的作用是一定很大的,尤其由他来写。”(冯雪峰《回忆鲁迅》,见《鲁迅回忆录》专著中册第614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于是,冯雪峰便把这事跟鲁迅说了,鲁迅当时也觉得这是一个任务,虽然没有立刻接受,但也没有拒绝,只说看看罢。后来,鲁迅专门通过冯雪峰把陈赓请到自己家里(冯雪峰也去了),和陈赓谈了一个下午,还让夫人许广平准备了丰盛的晚饭,直到夜深才把他们送走。陈赓在和鲁迅谈话的过程中,不仅向鲁迅详细介绍了红军四次反“围剿”斗争的情况,还随手用青莲色的铅笔在一页稿纸的背面画了一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势图供鲁迅参考理解,这张图现在就保存在上海鲁迅故居里。
对于陈赓提供的情况,鲁迅十分重视,也由此对中华苏维埃和工农红军有了初步了解,打算根据这些非常惊人的材料,像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那样,也写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的小说。不过,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当时跟他说的是要写一个中篇小说,而且,鲁迅说:“要写,只能像《铁流》似地写,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目只好模糊一些了。”(出处同前)
另外,鲁迅的朋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杂谈著作》一文中曾说:“有人说鲁迅没有做长篇小说是件憾事,其实他是有三篇腹稿的。”这里,许寿裳所说的三部长篇小说,就包括这部计划中要创作的中国式的《铁流》。
但是,这部作品最后为什么没有问世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鲁迅缺少切实的亲身感受,创作准备不足。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是中国现代战争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但由于鲁迅先生长期生活在北京、厦门、广东、上海这样一些大城市里,主要进行的是文化战线的批判与斗争,所以他对中央苏区的革命斗争情况缺少感性的亲身经历,加之“他又不是说故事那样的作家”(出处同前,第615页),所以最后中国式的《铁流》最终胎死腹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鲁迅长期在文化战线上与反动当局和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仅实际的斗争生活限制了他的长篇小说创作,而且缺少创作长篇小说的客观条件。我们知道,鲁迅56年的人生历程中,杂文是其创作主流,特别是南下及至定居上海后,文化战线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杂文便成为他与裂笑慧敌人进行斗争的最便捷最迅速最锐利的武器,用他的话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576——577页)鲁迅还说:“升绝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肆答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因为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见《鲁迅全集》第6卷第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所以,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便都让位于杂文创作,让位于严峻的文化斗争。也正因如此,鲁迅长期生活在反动当局的通缉与迫害之中,是反动当局恨之入骨的人物,既不能像郁达夫那样活得潇洒,也不能像周作人那样活得轻松,更不能像胡适之那样活得随意,很难有条件静下心来潜心于长篇小说的创作,而长篇小说的创作恰恰又是最需要良好的宽松的稳定的创作条件的,不能和形制短小的杂文写作相提并论。
我们分析鲁迅的长篇小说创作计划不能付诸实施的问题,一方面要看到鲁迅有着极其严肃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鲁迅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在不倦地忘我战斗,以致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实现。只有这样来认识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纪念鲁迅,缅怀鲁迅。
4. 红岩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春烂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伏侍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忆录,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红岩》这本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世人熟知。
小说名称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扒厅漏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作者简介
罗广斌同志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看望杨益言(中)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 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小说《红岩》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5. 《红岩》这本书的简介
红岩》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交错地展开了我地下党领导的城市的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狱中斗争以及华蓥山区的武装斗争,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型团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许云漏租余峰(许建业)、江姐(江竹筠)、成岗(陈然)、刘思扬(刘国志)、余新江(余祖胜)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革命者的狱中斗争,除了《狱中联欢》所写的新年联欢活动外,还写了狱中绝食斗争的胜利,为龙光华烈士举行追悼会,写了江雪琴的从容就义,许云峰在地牢里同徐鹏飞的最后一次交锋,以及最后的武装越狱斗争等。
全书共三十章,《狱中联欢》是从该书的第十六章节选下来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坚韧不拔的英勇斗争和壮烈牺牲的场面。根据这些经历,他们于 1957年写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随后,在回忆录的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注:《在烈火中永生》是人物回忆录,虽都是真人真事,但也有不明之处,不能以此作为参考、学究;《红岩》这本小说,有一些人物和情节是虚构的。)
小说《红岩》问世以来,由此衍生的文艺作品很多,如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部分情节被改编为歌剧《江姐》以及多个版本的同名连环画等为世人熟知。
小说名称的由来:中美技术合作所就是在红岩,离那里不远的地方是抗日战争时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红岩的话,很容易被特务引到监狱里面。后来办事处撤走了,监狱还是用来关押政治犯人。
当然,作家用红岩来形容还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红是革命的颜色,岩石又是非常坚硬的物质;而革命者在狱中也坚持斗争,坚韧不拔。所以理解成红色的岩石也无不可。
作者简介
罗广斌同志
《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烈士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他们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烈火中永生》,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这部作品以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称为具有共产主义精神和革命气节的教科书。
罗广斌(1924—1967年),重庆忠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看望杨益言(中)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 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小说《红岩》出版后在返滚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文革”中该书被诬蔑为“叛徒文学”成为禁书,作者亦备受摧残,“文革”结束后小说重新出版发行。
历史背景
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共产党员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
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