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把网络小说
Ⅰ 于丹是怎么火起来的
1965年6月28日那一天,于丹出生在了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因为其父对国学颇感兴趣和颇有心得,故而在其父的影响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于丹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对国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于丹不光逐渐成长为一个学霸,而且还在学习国学这件事上展现出了很惊人的天赋。
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她所展现出来的天赋只有她身边的人知道,而并未被全国人民都知道。直到有一天,她出现在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中,因用“鸡汤式”的解读方法解读了国学知识,所以一下子就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
在那个本应神圣的舞台上,于丹用其独特活泼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着往日里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论语庄子,并在人民的心中受到推崇之后,一切便都朝着不可逆的方向迅速发展了起来。
我们不能否认于丹的天赋以及她对儒学发展所做出过的努力,但在她一本《论语心得》卖得火爆,并大言不惭地称“小人不过是小孩子罢了”之后,就不得不说她真的是触碰了文人才子的底携肆线了,而我们亦不能够原谅她对论语甚至是文言的随意态度了。
Ⅱ 于丹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于丹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集合两岸三陆斗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白先勇先生特别为这本新书写序,他说“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乎悉皮继《论语》讲座后及时推出‘昆曲之美’讲座,从‘梦幻’开始,最后归结到‘风雅’,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描述得淋漓尽致。相信于丹教授的昆曲七讲,跟她的《论语》讲座一样,会产生广大的普及效应,对昆曲的推广发扬将有巨大贡献。”
书中,于丹从昆曲的“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这七个方面带领读者穿越数百年,了解昆曲,感受那些曾经是我们的先人所创造的包含了优雅、从容、高贵,甚至是获得充满时尚气息的精神享受。这本书从剧情和人物入手,岁差通过生动并极具文学性的表述,将古老的昆曲与现代生活嫁接,让人感觉昆曲这种具有6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离现代人非但没有距离感,而同样需要。
这本书在解读昆曲之美的同时,行文中倡导和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慢活”……
Ⅲ 网络小说的颠峰是那几个作者
从1999年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风行之始算起,网络小说的成长也不过七年时间。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领军人物和热销作品之后,2007年的网络小说又有一些新的趋势,记者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所见所闻,
对于今年的网络小说风向大约可以窥见一斑。
经典解读出其不意走红
先不论安意如古诗词的解读抄袭与否,她的《思无邪》、《当时若只如初见》等作品确实引领了网络诗词解读的风潮。安意如解释说,一开始自己就是把诗词的解读定位为古代人与现代人互通的交流,越是浮躁的世态,人们越需要归原一些东西,简洁而有力度的东西就越容易打动人心。当我们以现代意味去映衬古典诗词时,你会发现有些东西已经流失,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们在你心里只会越存越坚固。
仔细分析安意如的作品,会发现她的优势在于对古诗词解析的基础上,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渲染出了与众不同的环境、情感氛围。她用一种轻灵华美的文字描绘了古典诗词背后的爱情故事,并试图在解读古典诗词的同时,挖掘现代情感的核心。
经典解读大概是要冒一定风险的。要么被“捧”,要么受“棒”,好在胡楠的《梦续红楼》受到几位红学专家的好评,让人松了口气。三年前一直在红楼艺苑论坛“潜水”的胡楠,开始把自己的《梦续红楼》贴到讨论版。她当时用的网名叫“雨山雪”。在续书连载的前言中,胡楠称自己“是个孤独的爱红人,周围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对红楼梦的痴迷。”她表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结局。“我并没有想要辱没红楼文字,权当是写给自己看的故事吧。”她的续书在网上引起持续关注,她本人也从一个“潜水者”成为该论坛的版主之一,继而又得到作家出版社的关注,在2007新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首发式上,红学家刘世德对续书作者提出两条忠告,倡导大家对续书的态度应该宽容,“无论谁来续,水平肯定不如前80回,但不要动不动就说人家‘狗尾续貂’”。红学家邓遂夫称胡楠为“真正的红学梦中人”和“真正的草根写作”。他认为,胡楠不仅为延续“红楼热”作出了贡献,甚至对学者也可提供借鉴。为经典写续书是人们热爱经典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续写“红楼”,不必去苛求达到曹雪芹的水准,只要不是戏说,是一种严肃的文字,就不应该受到责难。
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杨文轩认为,图书市场近几年来经历过励志、青春文学等不同的热潮,现在又有“复古”的潮流,比如兴起解读古典诗词的热潮,并不是偶然现象。“五四”以来有反传统的倾向,但还是继承传统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没有被破坏。尤其是当下,社会越浮躁,读者越是需要追求内心的平衡,越需要回归传统。这种潜流最初是隐约的,需要借助物或产品的契机才能进入流行阅读趋势。从刘心武的揭密红楼开始,易中天、于丹,以及安意如的解读诗词,这种复古和回归传统是自下而上的,应该能够更持久。杨文轩表示,现在弘文馆仍然在开发传统经典的解读,比如他们将出台湾作家朴月的《西风独自凉》,未必都是诗词,也包括以新的视野去评析经典的作品;更不完全是来自网络。在安意如之后,他本人也在网络上搜索,却没有发现好的写手。这类作品需鉴赏、需积累,没有足够的储备不会出现优秀的作品,所以相对来说,不会像青春小说一类作品发展那么快。
玄幻小说继续驰骋空间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不论本土还是西方的奇幻小说,只是武侠小说模式在新世纪的一种延伸,暂且不论这些,从今年图书订货会呈现的书目来看,架空历史类的热潮兴起并延续至今。《明》、《异域人生》等出色作品带起的热潮随着《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和《楚世春秋》等优秀作品的出现而达到了顶点,优秀的架空历史作品不断涌现。
早在2001年,树下野狐开始创作《搜神记》,立即以其雄奇瑰丽的独特风格和汪洋恣肆的奇崛想象,掀起席卷网络的《搜神热》,创下过亿的点击率。2005年该书出版,上市半年发行量逼近40万册。去年,续篇《蛮荒记》出版,又得腾讯读书频道、《今古传奇》集团、起点中文网等各大强媒鼎立连载推荐。所有的网络小说都无一例外借助强势媒体的推动,享受了多媒体时代的多元推动。
搜神记的故事发生在炎帝、黄帝所在的洪荒时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尽数登场,除了英雄游侠妖女灵兽之外,作品对亲情、友情、爱情及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的描述亦丝毫不逊于古今大家。
《诛仙》、《小兵传奇》、《飘邈之旅》曾被称为“网络三大奇书”。这三部作品中,《诛仙》的奇幻加武侠吸引了众多读者。后两部作品,则是架空历史的典型之作。《小兵传奇》前者讲述了未来世界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唐龙,如何在机缘巧合之下,迅速窜红为一代统帅并最终统一宇宙的冒险经历。《飘邈之旅》叙述了一个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小人物,巧得奇缘,进入修真界,在不同时空降妖伏魔,行侠济世。这类作品想象力极其丰富,但并非一味的天马行空,处处可见人类社会的缩影。
“武林大侠”频频出手不凡
杨文轩在2001年初曾接手过几部武侠小说,却没有冒然去做。武侠小说被金庸、梁羽生等几大“霸主”垄断,新生代写手的武侠小说谁会买账?到了2005年,仍在犹豫的杨文轩试着做了凤歌的《昆仑》,没想到一炮走红。经过调查,他发现新武侠小说的读者年龄都在十五六岁,他们基本读过金庸、梁羽生,不存在武侠小说的阅读壁垒。所以说,每一代人有不同的阅读需要,随后的几部武侠小说也都销量可观。武侠小说之所以在金庸手中得以大成,是因为金庸建成了一个完整而严格的江湖谱系,每个虚构的人物都有来历,所以,武侠的世界变得真实可信。但这个格局也成为了后来作者的桎梏,这也是武侠创作在内地式微的重要原因。突破这个格局,成为新武侠复兴的关键。凤歌、步非烟、沧月、王晴川等武侠小说高手在新的一年都有自己的“绝活”。
新一代的武侠小说作家,想象力的丰盈以及动漫元素的加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的读者。凤歌在《沧海》(重庆出版社)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他创建了一整套完备、严密、激荡人心的武学系统和谱系格局,环环相扣,让人叹为观止。同时,凤歌将悬疑的元素融入了武侠——两个主角的旅程就是两个解谜的过程,结构设计辉煌大气,精巧无比。场景描写上,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一些分镜头、超感官、冲决物理界限的特点。这些似乎都是对动漫手法的吸收转化。
在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上,步非烟与21世纪出版社的签约,以200万元的价格将今后四年作品的出版权卖给了21世纪出版社。21世纪出版社社长张秋林表示,这是他们“打造新武侠盛世辉煌”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此前,该社已经签下了温瑞安、小椴等武侠大家,全力打造“新武侠”作家群。
像农民种庄稼有周期性起伏,毫无疑问创作也需要时间和积累。武侠小说的创作需要知识的沉淀,不是天马行空地想象就可以创作出来,更需要很好的作者、好的作品引领潮流,裹挟读者往前阅读。现在的状况是,我们的作者不了解阅读趋向,往往被市场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作者会沉下心来创作,而不是去适应市场。
军事题材网络小说降温
在石钟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都梁的《亮剑》等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的热播及同名小说的畅销的同时,网络上也上演了一场场烽烟四起的“战争”。
军事题材的网络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神农号出击》、《台风今晚登陆》、《玫瑰骑士》等作品的出现,引发第一代属于幻想未来战争的网络军事幻想小说高潮;2002年,以《醒狮》为代表的军事题材网络小说比第一代更趋技术化,从战略思路构架、武器装备性能以及布局等更加完善,但是和第一代一样,同样出现了人物刻划单薄、文学性差的缺陷。这一阶段刘思清的《全频道阻涩干扰》结合了幻想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作品。2003年的《夜色》代表了第三代网络军事文学的特点,小说的文学性明显增强,更注重故事性,是比较成熟的小说模式。2005年,《狼牙》、《兵王》、《挺进大洋》、《雪亮军刀》等第四代网络小说的出现,已经在向现代军旅文学回归,不再幻想未来的战争,更着眼于现代军事题材。铁血网站资深军事文学作者老克认为,网络上军事题材小说良莠不齐,但从专业角度讲,网络上优秀的军事题材小说,比平面媒体的同类小说更加严谨,只是在文学性上不比专业作家。
军事题材的网络小说发展并不比其他类型的网络小说更晚,只是被关注的较少,没有人进行整合。铁血军事网于2001年成立时,先把网上已有的军事题材汇集起来,再逐步壮大,几年来通过该网站已出版的军事题材网络小说已有十几本。老克认为,这一题材的网络小说高潮是在2005年前后,那时各种题材的优秀代表作品层出不穷,2006年出现降温,今明两年并不是看好的年头,但终归还是有望再度兴起。
目前,网络文学正在经历一个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型期,网络文学当中的一些经典作品正在慢慢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例如作为架空历史小说的《新宋》,其文学欣赏性及历史专业属性即使是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小说界也是首屈一指的,其文完全可以当作一部传统的历史文学作品来阅读。
Ⅳ 为什么很多人讨厌于丹我没看过她的书,有人说她卖弄文学,能否举一例
个人观点我不说了。复制一遍周国平的文章:
《心平气和看于丹现象》
在最近图书市场上,于丹是最耀眼的明星,在有一些人眼里,则是最刺眼的明星。一个昨天还默默无闻的大学教师,一夜之间成了中国最畅销的作者,其作品迅速创下销售数百万册的奇迹,这个现象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广泛争议。批评的声音相当尖锐,斥为学者的堕落,斥为国学的庸俗化,不一而足。我本人认为,不必这样痛心疾首,不妨把心态放平一些。在我看来,所谓于丹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电视文化媒介向印刷文化领域的胜利进军,二是大众文化传播向传统文化资源的胜利进军。对于其中的得失,需作具体的分析。
众所周知,无论易中天的《品三国》,还是于丹的《心得》,其热销是靠了央视强势媒体之力。倘若不是先有了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和二位在节目中的走红,就不会有后来的事情。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在走红之前,易中天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四本书,但销量都很有限。他原是一个作家型的学者,有才情,文字功夫也好,估计他自己也承认,以前好些文章的水准在《品三国》之上。可是,直到同一家出版社出了电视讲本《品三国》,销行数百万册,才带动前四本书也畅销了起来。一个文笔不错的作者,必须先在电视上展示口才,娱乐观众,然后才能在出版上获得成功,可见电视的威力多么显著地伸展到了书籍出版领域。我是基本不看电视的,因此,直到媒体报道中华书局即将出版《于丹〈论语〉心得》,首印几十万册,我才第一次知道于丹这个名字。当时的感觉是,中华书局疯了。甚至是,中华书局穷疯了。事实证明我的商业眼光远不如似乎一向古板的中华书局。于、易二位作品的热销是一次检阅,证明了电视机前他们的热心观众是一支多么庞大的队伍。
电视和网络越来越成为今天最强势的文化媒介,这个事实对于传统的印刷文化媒介产生了双重冲击。一方面,看电视和上网占据了人们的大量业余时间,导致书籍阅读率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印刷媒介纷纷向电视和网络看齐,书籍出版走图像化、快餐化的路子。一个便捷的方式是直接把热门电视节目和人物搬上书本,这个过程早就在进行了,区别在于,以前出版的多是热门影视的脚本或娱乐明星的自述,而“百家讲坛”是一个学者、准学者讲文化的节目。娱乐化是电视节目的基本属性,讲文化也不例外,只要有所节制,不对所讲文化造成严重歪曲,就不必多加指摘。有些论者担心,于、易的走红会使学界人心浮动,都想上电视,走这一条快速名利双收的捷径,从此不好好做学问,导致学界的堕落。依我看,这种担心未免可笑。当今学界确有严重的堕落现象,但不在于上电视,而在于腐败,那些热中于在体制内攫取权钱的所谓学者何尝是在好好做学问。同时,我相信,学界真正的核心力量,那些热爱智性生活的真学者,他们的定力岂是这小小的诱惑动摇得了的。当然,一定会有人怦然心动,跃跃欲试,那就让他们去试好了,只要他们有这方面的才能。在这个传媒时代,知识界发生分流,一小部分干传播比做学问更在行的人去干传
播,这很正常。不过,请不要抱着中大彩的动机去干。于、易的一夜暴富的确是中了大彩,但是,须知公众的热度从来不会持久,媒体必定要不断变换其发行彩票的花样,如同“超女”窜红一样,电视讲本的热销注定也是短暂的。
出于好奇,我看了于丹两本《心得》的部分章节,觉得她大受普通观众欢迎并非偶然。她的专业是传播学,她的确深谙传播的诀窍,胡锋她的种种心得首先是建立在传播学心得的基础上的。人们不由自主会想起《读者文摘》这样的杂志,《花香满径》这样的励志书,奥修这样的心理导师,其间有一种为大册做告众喜闻乐见的共同模式,即简单的小哲理配上感人的或有趣的小故事,而于丹运用起这种模式来州明真个得心应手。从内容看,她有极明确的定位。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人们在充满压力和诱惑的外部世界中拼搏,内心却焦虑而空虚。针对这种现状,于丹的励志讲座紧紧抓住一个中心论点,就是教人们淡薄外在功利,回归内心世界,寻求心灵的快乐和安宁。无论讲《论语》还是《庄子》,她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论点,落脚于这个中心论点。她十分了解外部生存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能够有的放矢,箭箭不虚发,充分发挥了缓解压力和疏导心理的效果。
对于丹的批评集中在她的解读方式上,指责其过于通俗、牵强甚至颇多硬伤,因而会导致国学传播的庸俗化。我的看法是,于丹的讲座与传播国学无关,她讲的不是国学,而是心得,并且不是她对国学的心得,而是她对人生的心得,《论语》、《庄子》中的句子只是她讲述心得时使用的资料。有人调侃说:于丹岂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讲《圣经》、佛经等等的心得了吗?当然可以,她所紧紧抓住的淡薄功利、回归心灵这个中心论点,原本就是中外一切贤哲的基本价值观,否则就不叫贤哲了。所以,把这个论点套在无论哪一位贤哲头上,都不会太离谱。那么,于丹的讲述会不会使受众对《论语》、《庄子》本身产生误解呢?如果这些热心受众自己不读原著(很可能如此),当然会的,他们会以为《论语》、《庄子》就是这个样子。凡是只凭道听途说去了解大师思想的人,误解是必然的。不过,只要他们从于丹那里接受的影响是积极的,产生这一点误解没有什么关系,对他们无害,更害不到他们并无兴趣的国学头上。
最后要问:于丹对受众们的影响是积极的吗?我的回答基本是肯定的。在当今这个重功利、轻精神的社会,我们需要提醒心灵生活的有效声音,而从反应的热烈看,于丹的提醒似乎十分有效。我的一点保留是,她过于把心灵生活归结为心灵的快乐了。“《论语》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个断语下得太轻率,遗憾的是,它贯穿于对《论语》、《庄子》的全部讲解,谆谆教导人们,对于任何会使心灵不快乐的事情都要看淡和顺应。这就可能把受众引向一心一意做顺民的平庸之路,从而消解我所期待于她的积极影响,乃至发生消极影响。事实上,无论《论语》、《庄子》,还是柏拉图、《圣经》、佛经,核心的东西都是世界观,而每一种世界观都有着特殊而深刻的内涵。快乐只是心灵状态,不是世界观,至多是世界观所达致的某一种心灵状态。凡深刻的世界观,所达致的心灵状态决不仅是快乐,必定还有博大的悲悯,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系也决不仅是超脱,必定还有坚定的批判。舍弃掉世界观,把心灵的快乐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就真会把所解读的任何一种伟大哲学稀释为心灵鸡汤了。
2007-4-23
Ⅳ 曾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于丹,为何掉下“神坛”了
曾经于丹是多么红火,一度被人们称为“文学大师”,那些《论语心得》、《于丹心得》等等讲座,在当时可谓是颇受观众的欢迎,于丹很快成为当代著名文化学者。就是这么被人们捧为“国学大师”的于丹,在她红火多年后,近几年来,好像名气不再,似乎掉下“神坛”一般。
于丹借国内“百家讲坛”文学热的崛起而走红,在2006年左右,随着《百家讲坛》的兴起,国内迎来一片让高胡文学热潮,易中天、于丹等人都是在这时借着文学热潮的趋势而走红。
爆料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是耍大牌。当初给人满口道德的于丹,竟然是这副模样,这不是与演说相违背吗?所谓名人,一下有了不好的形象,各种说法也就来了,于丹这次也在所难免。还有一次是,在北大百年大讲堂时,邀请于丹前往参加,在昆曲演出结束后,节目组邀请于丹上台代表昆曲发表感想。正好当天,于丹穿着黑丝短裙,据说于丹上台没讲两句就被北大学者轰下台了,真是尴尬至极。
于丹的耍大牌,让她人设形象一下“崩塌”,受到很多学者的厌恶,当然也还有很多人依旧追捧着她,追捧是因为她确实带领很多人走进文学。所以,于丹当年借着文学热走红,被捧的太高,再当发现于丹的心得更多的是心灵鸡汤时,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后期的甩大牌与嚣张跋扈,让她“人设崩塌”,由此掉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