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说需要什么心理描写
『壹』 写小说究竟能不能多写一些心理描写呢
我在11周岁的时候上三年级买了一部法国的大作家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只记得灰蓝色的皮三卷本。雨果先生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几乎有几千字。把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看得昏昏欲睡。终于没有看完。我仍然记得那是名著而且是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
没有心理活动的小说不是作品,那只是在练字。
看写什么样的小说了?
像悬疑类、恐怖类、言情类、职场类等等,可以加重心理描写,能够引起共鸣,将看的人很好的带入你描写的场景里去。
而类似现在网络的穿越类、仙侠类、玄幻类的(总结一句:装B类的)就不要求那么注重心理描写,因为没有多少人会认真看这些细节。
可以,但往往直接描写心理会显得过于主观,单调,不高级。这个涉及到写作手法,要表现人物的心理,可以直接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描写环境,描写人物的动作姿态等侧面信息,来表现人物心理。
比方说:我感到特别紧张,心里害怕极了。——这是直接的心理描写。
但是你还可以这么说:第一次在这夜黑风高的山沟沟里站着,四处无人,远处传来一阵狼嚎,我咬紧嘴唇,心脏砰砰直跳,手心也不停地冒出冷汗。——这是间接的心理描写。你会发现丰富很多。
如果是网络小说,心理活动要慎重考虑!写多了,读者不愿意看!网络小说,因为读者群的关系,需要讨巧一些,这是现实!
小说属于文学类型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反映 社会 生活。根据反映生活规模的广狭和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根据内容题材的不同,可分为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
心理活动虽然是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性格等很好的方式,但一旦写多了就会使得文章过于繁琐,没有具体的动作语言来衬托人物,这就更加会使读者没有兴趣看下去,毕竟读者大多看的是情节,所以说故事情节很重要,心理描写适当就可以了。
接下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描写,以此来判断自己写的小说究竟适不适合多写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 情感 活动概念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心理描写的形式有哪些呢?
1、内心独白
一般使用第一 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
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
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4、心理概述
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介,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中比较灵活方便。
如果是注重心理学方面的小说,多些无妨。如果是平常的小说,还需注重情节的精彩程度的,适当的心理描写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细腻,有助于情节发展。过多的描写就会像老太太的裹脚布。
适当的写点还是好的
可以啊。有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凡是能积极的表达出主人公特点和人物内心的都可以用。
凡事都以恰到好处为宜,既不能欠火候,更不能过犹不及。
小说创作亦如是,不能过多罗列相关的描述,也尽可能的不要减少此类书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文本最佳表现的无辜伤害。
心理活动是目前小说创作的一条法则,近似于军规律令,已然被更为广泛的创作群体所接受,所掌握,并运用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
我们也不妨从过与不及两个角度分析探究一下心理活动之于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和泛化指导意义:
一、稀缺性心理描述
这是指在创作实践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制约了心理活动的描述,通篇采用大规格、多面积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言行描绘,而没有深入主人公的内心,挖掘人物内心的独到感受,总是游于表层的言行反馈,让人物的言行来反馈其内在的心理活动。
当然这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而且在最新的创作实践中颇得新锐作家的亲睐,并逐渐形成了以此为规矩的创作群体,又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表现途径。
这种客观性、第三人立场上的观察描述,采用写实式文本语言记录人物的客观变化,全视角的客观叙述,而不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或者心理暗示,只是在表象上进行刻画,这种近乎于白描式叙述体验,也是目前较为流行和占主流地位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人物塑造,在心理层面有很多深入的描绘,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监控式描述,就像一个全知全能的全能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无不知晓,无不畅达。
二、泛滥性心理描述
所谓的“泛滥性”,当然是指过度地渲染了心理层面的内容,扩大了心理活动的表现意义,几乎在每一个接近变化或者突兀的场合或节点,都会插入一段近于不合时宜的长篇大论,对文本的有效进展实质上有了制衡和限制的意味。
这种近于滥用的心理活动描写,有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文本的原有计划进展,使得文本显得拖延而冗长,会令读者感到一丝近于窒息的烦闷和厌恶,是对文本实质性伤害的罪魁祸首。
一个近于成熟的作者,不会采用这种费力不讨好式的频繁叙述。
而在早些年较为流行的意识流创作中,则经常会插入这样的桥段,使得原本就不流畅的内容变得更为晦涩拗口,且很容易产生歧义,令一篇文章事倍功半。
这种不讨好的写作方式,已经不被重视和采纳了,甚至有一种近于排斥的力量,在驱逐这样的心理描绘,并逐渐风行为一种创作模式。
无论是心理活动过滥还是过度收缩,都会影响到文本的实际运行速度,都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文本的有效表达,不是一个创作过程中的明智之举,也不符合今天大众读者的欣赏口味。
那种纯粹为了罗列而堆积的凑字数式心理描绘,只能令文本走向深深的误区,遭到读者的强力抵制和坚决排斥。
每一个为文者必须切忌这种滥觞与不足。
这也是一个过来人的由衷之言。
『贰』 网络小说人物外貌,神态,心里,动作 ,语言等描写
我自己打的。我自己写小说!!
1、小说开场不要太唐突!要慢慢有代入感。
2、外貌不需要多写,几个轮廓就行,不过要借外物侧写突出特点!
3、神态,简简单单的,例如;肖力抬头看着天空,微微皱眉,唇都有些发苦!这是遇到什么样的事情的神态,寥寥几笔,大概能写出!
4、心里是很重要的,可以不要外貌,但心里是一个活生生的猪脚是否树立成功的绝对条件!不过不要写得太露,看你小说的人也不是小学生,不要肤浅的暴露!例;霄力心中苦水,但他还是那样的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已经是心里描写!
5、动作,可以借助外物达到当时的气氛,动作在于其次,多用一些外物,形容词来表现这个动作!
6、语言,这是一门艺术。要明白不容易,是一本书的风格表现!
例;“我不认为弥撒克斯是错误的,你说对吗,亲爱的朋友。”{西方}
“肖某直言,千家这是做得有些过分了,'{古风}
我自己手打的,你看着给吧,自己的见解!!
『叁』 小说心理描写
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
1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安娜的情爱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性格冲突在心理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现。
2 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
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3情节心理化
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例如于连握住德·瑞那夫人的手的细节,引出于连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式是在心理叙述中插入现实描写的细节。例如对爱玛不堪忍受乏味的家庭生活的描写。夹叙式是一边叙述情节,一边心理叙述,叙述引出心理描述,心理描述又带出情节。例如《红与黑》第43章对于连和玛特儿爱情关系的叙述,既是叙事,又是心理描写。
『肆』 如何写好网络小说的三个核心要素【网文写作技巧】
网络小说的三个核心要素——‘人物’‘故事’‘设定’。
传统小说的定义里,也可以将其比作人物,情节,环境,道理其实是相同的,只是网络小说在具体意义上稍微有那么一点差别。
一,人物。
所有的网络小说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讲述人物的故事。
分析人物,塑造人物,铺设人物,代入人物 是人物创作的基本技巧,当然,顺序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排列。
所谓 分析人物 ,有两层意思,一是只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实人物,搜集素材,二是分析自己笔下的人物,做深入了解之后,在这个基础之上创作。
思考人物的 所思,所感,所悟,所为 ,分析人物的 关系,动力,目的,能力 。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也是以人物为主要核心创作小说的一个入门技巧。
然后是 塑造人物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需要为人物分清 主次,定位,意义 。
根据之前所分析出的结果,进行合理的整合,使人物 圆融,饱满,灵动,立体 。
创作的关键在于 铺设人物 ,通俗的说法就是,把脑内构想的人物呈现在纸面(文档)之上。
铺设人物需要根据之前理清的动力与目的,主次与定位融入具体的剧情之中。
不仅如此,你需要通过切实的情节将之前塑造好的诸多人物特点表达出来,比如 性格,外貌,背景,能力,风格,以及人物关系 。
最后则是代入人物,这里的代入同样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作者自身代入人物,另一个则是说通过文字引导读者代入人物。
具体方法有两种,类似戏剧表演艺术中的 ‘体验派’‘表现派’ 。
这在人物创作中有触类旁通的地方,体验派指的是“ 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达出人物。 ”这种方法放在小说创作中也同样适用。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作者将自己当成主角,去考虑主角因该怎么做,会怎么做,因该怎么想,会怎么像,然后通过主角的视角,将其描绘出来。
表现派则是指:“ 通过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 ”
转换成网络小说的创作中,即是指用具体的描写去设计情节,由此达到表达人物的特点,代入人物的内核。
当然,戏剧表演艺术中还存在方法派,其内核依旧是体验派,区别在于一个小技巧。
这个技巧对于网络小说创作同样也非常有用,“ 记住类似的情感,然后使用情感替换的犯法去代入人物 ”。
当你想要刻画一个人物的愤怒的时候,心里去想着最让自己愤怒的事情,仔细体会,描绘出来。
这三种方法中,体验派和方法派浅尝即可,对于视角的调整非常有好处,真正需要仔细琢磨的其实是表现派,因为你一本小说不是只写一个人物,而是需要考量上百位角色的言与行。
表现派中的很多技巧,都可以直接拿过来作为塑造人物的小诀窍。
二、故事
故事是所有小说的中心,我们经常说想要写好网文,你需要先学会讲故事。
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大多数小说技巧,大多都是为了创作故事而服务。
不管“ 起、承、转、合。 ”
还是“ 起因、经过、结果。 ”
亦或“ 开头、铺垫、发展、高潮、结尾。 ”
这些都是在表达一个故事的组成部分和基本排列顺序。
小说之所以区别与其他文学载体的根本,即使小说讲求故事,描绘故事,述说故事。
所以,故事性的重要性,不用多言,想来大家也能够轻易理解。
如何写出一个好看的故事,其中有五个关键: 有趣、突然、合理、完整、通俗。
如果一篇故事,想要吸引到读者,首先你要保证自己有趣。
如何表现有趣,你可以新奇,你可以古怪,你可以制造困境,你可以提出疑问,你可以营造恐惧,你可以异想天开。
方法多种多样,难以尽述,这也是我们通俗意义上讲的‘灵感’,但同时,衡量一个灵感的好坏,也因以‘有趣’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然后是突然性,好的故事不能始终保持平缓,毕竟我们不是在写事件报告。
‘起承转合’中的‘转’,既表达了故事中的突然性,这是构建故事整体节奏的重要力量。
哪怕你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子,可中间毫无一丝波折的叙述,也会让作品沦为平庸,因此我们需要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突然性转折。
这个过程就好像做拉面一样,在面条没有断裂的情况下,甩动的幅度越大,面就越筋道。
转折也是同样,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突然性越强,转折的效果越好,读者情绪的起伏越大。
转折讲求一个切入点,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制造‘爽点’,不合适的切入点只能沦为‘毒点’。
选择切入点大致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计算’,精密的计算读者的情绪流,据此找出最适合的切入点。
另一个则是‘设计’,有意识的去设计适合的切入点,控制读者情绪的起伏,埋坑之后判断读者的适应期,然后巧妙的引爆。
计算与设计纯熟之后,可以演变成作者的直觉,让转折信手拈来,可以归入‘经验’一栏。
好的故事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合理,一是普世观念的合理,一是自身逻辑的自洽。
普世观念的合理,非常容易理解,也就是所有人普遍存在的观念,包括已被证实的科学。
然而虽然我们尽量遵循普世观念,但也不要被它牵绊住手脚,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剧情忽视这种合理。
逻辑自洽大于普世观念。
当你符合自身的逻辑自洽时,可以为了剧情需要忽视普世观念的合理性。
简单的说,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翻牛顿的棺材板。
但反过来,如果你不能自圆其说,就请不要劳烦牛顿他老人家了。
合理性的好处在于能够为故事提供真实感,环境层次的真实感对于读者代入剧情是非常有帮助的一个因素。
哪怕你说纯架空的异世界,也尽可能的不要让设定与环境发生严重的冲突。
出色的合理性能够使你的世界观更加圆融,也是一本优秀网文作品的前置条件。
完整性对于故事的意义在于提升其饱满性和阅读体验。
这个不用拆开来讲,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尽可能的去保证一个故事从头到尾能够写完整。
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挖坑不填,不要中途跳车。
你可以多线并列,你可以插叙倒叙,你可以打乱叙述节奏,这些都可以,不管是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一定要保证故事的完整,在读者还没有完全忘记前面那些情节之前,将他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在之后的讲‘情绪’的时候还会提到,就不展开说了。
小说的定位是通俗文学,如果你都不通俗,那还谈什么文学。
好的故事需要通俗的理解,网文尤其如此,你要考虑到你的读者并非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所以不要去卖弄辞藻,制造阅读障碍。
哪怕是你所熟知的世界名著,也同样强调用通俗易懂的预言去书写故事。
不去谈东西方的文化壁垒以及语言差异,我们单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水浒、西游、红楼。
每一本的语言都非常的简练通俗,语言流畅。
这是他们能够流传千百年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广为流传的基础。
如果你对文字的要求高,这是好事,但前提是,你需要考虑这是真的美感,还是你的臆想。
哪怕烽火和猫腻这两个被称为文青的作者,他们在小说中对故事的描述,也没有一丝一毫文字艰涩的问题,这个时候,文字的美感才是加分项。
千万不要舍本逐末,卖弄辞藻,繁杂叙述。没有任何读者会觉得无病呻吟的文字存在所谓美感,包括喜爱诗歌散文的纯文学读者。
三、设定
优秀的设定可以支撑一本书么,答案自然是可以的。
网文中也存在设定流这样的说法,往细的说,深受大众喜爱的《三体》其实就是一部设定流作品。
同样,设定也是网文非常鲜明的一个标志,往往新的门类开创,都源于某本优秀小说的设定,比如《缥缈之旅》的修真境界,《无限恐怖》的主神空间,《佛本是道》的洪荒世界。《我的老婆是杨玉环》的穿越。
世界名著中有没有设定流小说呢,其实也有,《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这些都是以设定作为内核驱动故事剧情的。
从这些书籍中,我们可以知道,设定大致分为 ‘世界观设定’‘体系设定’ 。
世界观设定,他的包含范围很广,大到一本书中对宇宙的认知,小到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
不管是势力,格局,作品特色,都可以算作世界观设定。
体系设定,这大概算是网文独有的一个特色,通常也被叫做力量体系设定。
标志性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修真小说中关于境界的划分,‘练气、筑基、金丹、元婴、渡劫、化身、飞升’诸如此类的设定都可以算作成长体系设定。
当然体系并不只是力量体系,同时也包括传统的势力体系,人物体系等方方面面。
设定这根支柱是网络小说展现自己特色和卖点的主要战线,同时也是想象力的加工厂。
然而设定本身其实也分为‘脑内设定’、‘真实设定’、‘创作设定’这三个分类。
脑内设定,既是只存在于作者脑海之中,不为读者所知,或者暂时不为读者所知的设定。
一个构思,如何传达给读者才是关键,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分清什么是脑内设定,千万别将自己还未做交代的设定当做读者已经知道的设定。
举个例子,如果《三体》之中的罗辑还没有得出黑暗森林理论,就跑去威胁三体人,你敢来咱们就同归于尽,读者会是怎样的反应?那绝对是典型的‘爽点’写成了‘毒点’。
很多网文中让人嘀笑皆非的情节,都是因为作者没有仔细的区分开脑内设定与创作设定的区别。
真实设定,既是作者与读者普遍默认的规则 ,比如‘人被杀就会死’、‘万有引力’之类。
这类设定是小说不用去写出来,但却始终存在的默认设定,如果你在其中某一点上因为剧情需要而做出了更改,那么就要特别交代,也就是将其转换为创作设定。
创作设定,即是情节中明确交代,读者已经认知的设定。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设定如何从脑内设定转换为文字,如何铺设设定,说明设定。
这就像一场棋牌类游戏,你必须先将规则说明白,才能够产生对局的胜负,比如你要跟人玩‘二十一点’,你首先要告诉他怎么抽牌,怎么下注,输赢如何判定,这样才能产生牌局。
如果换做是象棋,你要告诉他车马炮分别怎么走,怎么用,将和帅只能在田字格里移动,不能越界,只有将这些规则讲清楚,才能够开始下棋。
小说也是一样,设定就相当于规则,你要描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先要告诉对方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即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
你要将书中的规则告诉读者,读者才能体会到剧情,而这就需要认真的铺设。
设定的铺设方式通常来说有四种,说明式,对白式,推测式,剧情式。
说明式 也就是最简单的平铺直叙,利用旁白直接阐述设定,好处是简单易懂,坏处是缺乏代入。
适用类型:环境设定的描绘,比如地点,人物外貌,地图框架。
对白式 也就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引出设定,好处是注意力集中,坏处是比较忌惮大段式的设定说明,那样同样会缺乏代入感,而且还会影响对话本身的趣味。
适用类型:人物设定的描绘,比如性格,动机,目的,背景。
推测式 是偏向心理描写的设定铺成,大多数源于主角对某件事物的猜测,好处是代入感比较强,坏处是难以掌握,需要以比较深刻的代入主角,考量思维逻辑。
适用类型:剧情设定的描绘,比如势力,人物关系,目的,动机,背景,世界规则。
剧情式 则是直接通过事件进行侧面刻画,好处是无声胜有声,坏处是表达的比较隐晦,最好配合推测式加以说明。
适用类型:客观设定的描绘,比如力量体系,势力构成,地形地图。
设定需要 明暗相间,逻辑自洽 ,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 最好都不要长篇大论,因此中断故事的叙述节奏 。
并且 部分关键设定需要反复提及,不断加深读者印象 。
比如主角的性格,小说中的力量体系,最主要的世界观,这些都不是说上一遍就丢在一边不管的设定。
铺设定的时候最好采用 多种方式互相切换 的方式,关键点在于 融入到字里行间 ,顺着剧情将其不引人注目的刻绘到读者印象里。
『伍』 《小说写作》之心理活动描写
1、通过心理活动描写,读者可以进入小说人物的内心,从源头上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反思,并了解人物的决定和发现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2、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表现:1)总结概况;2)间接心理活动描写;3)直接心理活动描写。可以交替使用,具有即时性效果,又控制角色行为的节奏。
3、人物心理是人物行为的核心中枢。
亚里士多德说,人即“人之欲望”。
1)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由他的终极目标决定的,不管这种目标是好是坏。
2)心理活动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人以他的终极目标为出发点,进而决定他应该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以便一步步地向着目标靠近。
4、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小说结尾想做什么?
5、人物的行为可能是错误的。当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选择,或者人物的思想充满了相互冲突的愿望和始终存在的矛盾,或者人物压抑的思想和表达出来的想法之间有着巨大的冲突时,思想会阻碍我们实现目标。
6、我们主观能选择的是我们行为。
『陆』 小说人物心理描写
小说人物心理描写
1、直接描写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中的如下片断: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这样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2、抒情独白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
生活不是一场赛跑,生活是一场旅行,要懂得好好欣赏每一段的风景。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3、梦境描绘
这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如《红楼梦》中就经常用到。
4、心理分析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的如下片断:
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
5、行动表现
通过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6、环境衬托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地衬托出来。
7、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女孩》中的如下片断: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