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戛然而止的结局实例
1. 《最后一片藤叶》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一是藤叶落了,复西死了;一是藤叶未落,复西和贝尔门都活着。前一种结尾伤感色彩浓,但不能为主题服务,甚至连贝尔门这个人物都显得多余。
后一种大团圆结尾虽然热闹,但不能深刻揭示那个社会埋没人才的罪孽,不能引人向文章外的空间思考、探索。
这也就失去了这篇文章的价值,因此这种结尾才既符合小说的主题,又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欧·亨利式结尾”在这篇伤感文章的末尾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却寓意深刻的感叹号,令读者回味无穷,深受教育。
《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思想:人性的真、善、美。
在《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文本中,身处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友爱,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作品描写一个穷女画家琼西得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她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窗外一棵常春藤树的最后一片叶子——“只剩下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为了帮助琼西战胜病魔,打消她因长春藤叶的凋落而想死的“胡思乱想”,老画家贝尔曼,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了一辈子的贫困潦倒、落魄失意的小人物,为了挽救琼西的生命。
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爬到砖墙高处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长春藤叶,给了琼西“生”的意志,新的生命。而贝尔曼老人却因着凉而染上严重的染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创作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小说末尾,作家感叹“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已经不是普通的叶子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从中映照出贝尔曼老人的善良灵魂,及其伟大的精神光芒。
2. 在柏林,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话
最后一段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含蓄学文,发人深思,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人们从内心里去反思,反思战争中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每个人都要承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平的生活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
3. 莫泊桑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局有什么意义
留给读者无限的思考与遐想,同时是一种写作手法。
一般写故事最忌讳平铺直叙,让读者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局,这种故事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好的写作者,不但要学会设置故事主线,也需要设置让人为之一振的结尾。所谓“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说的就是这类结尾。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女主角忙活了半辈子,最后才知道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想到,但这个结尾在行文逻辑上让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有了意义。
恍然大悟式结尾在内容上会让人大吃一惊,但是在逻辑上却是完整的闭环,也就是说,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读者最后的“哇”的一下,所以这种形式不只可以应用在写小说、写故事里,还可以应用在所有需要最后揭示谜底的文章中。
《项链》故事梗概:
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400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听了丈夫的怂恿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
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
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