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经典人物形象举例初中语文
⑴ 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
1、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的不平待遇又给予她重创,于是从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赶出去当了乞丐。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
2、闰土
《故乡》中的闰土——为苦难的生活现实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碾碎了的农民的典型形象。作者借助于三个对比,透过肖像、衣着、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里闰土的不同形象,展示了中国农民的多灾多难、凄苦悲凉的不幸厄运。
少年闰土:健康、活泼、天真、勇敢、机智、无忧无虑、聪明伶俐,且饱含着生命力。而三十年后,闰土变得呆滞、麻木、沉默、迟钝、早衰、自卑。
3、孔乙己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己,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从而暴露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认为只有科举一条出路的悲惨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儒家独尊下科举制度“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4、华老栓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他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他整天总是勤勤恳恳地劳动,即使熬了夜,也不肯休息。他爱儿子,为了给儿子看病,他省吃俭用,拿出积累下来的一包洋钱给儿子买药。而当看到滴着人血的“药”时,却又不敢去接,更体现了他的胆怯和善良及其矛盾心情。这是他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5、夏四奶奶
夏四奶奶是一个生活在辛亥革命前江南某城镇的贫苦妇女形象。她家境贫寒,年老体衰。她深爱相依为命的儿子,因失去他而痛苦悲伤;又因儿子是旧制度的叛逆者而蒙冤受辱,但她愚昧、迷信、守旧,是一个尚未觉醒的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⑵ 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有哪些
1、阿Q、
阿Q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2、祥林嫂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人物;辛亥革命前,早寡的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来到鲁四老爷家帮佣,因不惜力气得到太太欢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贺老六忠厚善良,为凑钱还债累病而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祥林嫂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坎。当她在祝福晚上兴冲冲端出供品时,鲁家大加责骂并把她赶走。在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风雪中。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3、孔乙己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4、阿长
阿长,汉族人,186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大门,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她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5、闰土
闰土,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同时,《闰土》也是青年影视演员秦一铭所创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⑶ 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性格介绍
1.阿Q
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是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他原以为革命就是造反,痛恨它。
但当看到统治者在革命面前惊慌失措时,便要求参加革命,最终阿Q被杀。
“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性格特征。小说中阿Q受尽欺压凌辱反而自我安慰,自轻自贱。甚至在莫名其妙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还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祥林嫂
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当然也不懂得,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唯一道路是: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3.孔乙己
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环境造就人,孔乙己生活在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其性格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孔乙己善良朴实,另一方面他迂腐顽固,真是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这样性格的人物,毫无疑问是一个悲剧形象。
4.阿长
汉族人,186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浦大门,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是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5.闰土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现实原型章闰水。作者在文中着力塑造了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形象,给予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闰土成为中国小说中的典型农民形象。
同时,《闰土》也是青年影视演员秦一铭所创作的一首歌曲的名字。闰土有着封建的思想和较强的等级观念,对他鲁迅先生还是有同情感的,且同情大于批判。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而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
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的人,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