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小说甜文结局
⑴ 《布达佩斯大饭店》:茨威格笔下昨日的世界
战争前的奥地利群星闪耀,莫扎特、弗洛伊德、卡夫卡、茨威格等,那里是艺术的殿堂,代表着一个时代。 一个真正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
茨威格是极擅长描绘细腻情感的作家,风格独特,他常常用大段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走进书中的世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整体结构借鉴茨威格的叙事风格,让我们感受到茨威格笔下的世界。
茨威格的书引出主人公总是通过作者本人在途中遇到了主人公为开端,然后主人公开始和茨威格聊天,在对话中,主人公开始用第一人称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用这种标准的茨威格体,来讲述古斯塔夫和门童的故事。
影片中打造出层次感,多次让角色注释镜头外的观众。既是讲述古斯塔夫的故事,也是讲述茨威格的故事,更是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
*以下所有黑字都取自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将一节一节的诗句连接起来,让每一行都浸透着音乐,闪烁着色彩,燃烧着画面。”
《布达佩斯大饭店》从开始就用鲜艳的色彩掩饰人们空洞的灵魂展示属于那代人的辉煌时刻。布达佩斯酒店就是那时候上流社会的缩影,人们注意礼节,尊重艺术。
古斯塔夫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他谈吐优雅,用词考究,即使流亡的时候仍然喷着古龙水。浪漫且风流,人物原型中有茨威格的影子。
“他们真诚地以为民族、宗教信仰上的界限和分歧会慢慢地在共同的人性当中融合在一起。”
古斯塔夫的门童拥有庇护身份在火车上依旧被刁难,古斯塔夫像军官解释,却在保护门童的时候被殴打,他妄图和军队讲道理,但是身份证明在暴徒面前只是废纸。
“作为年轻人的真正意义,难道不就在于要去相信世界,而摒弃对世界不信任吗?”
茨威格在战前就是知名的作家,却因为一部作品的名字被法西斯指控另有所图。他们不给茨威格解释的机会,直接焚烧了他的书,销毁他的作品。这样野蛮的举动给身处文明社会的茨威格一记重锤。
“年复一年,个人都在被赋予更多的权利;司法运行变得温和而人性化”
古斯塔夫合法继承富豪遗孀所有的名画《苹果与男孩》,却被遗孀的儿子设计背上谋杀遗孀的罪名,锒铛入狱。他坚信自己是清白的,入狱期间他还写信给门童,告诉酒店的工作人员要好好维持酒店秩序,相信自己终会被无罪释放。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情并非他所愿。
生活在昨日世界中的茨威格对法西斯“禁止犹太人在长椅上休息”的法令不满至极,法令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因为法西斯的禁令,茨威格的母亲死时凄凉,两个儿子无法回到她身边,甚至其他犹太亲戚也不能靠近老人。茨威格的母亲就在孤独中死去,此时对法西斯暴行绝望的茨威格认为母亲较早的离世反而可以帮助母亲逃避虐待。
“可是在我们的那个时代,文学只可以让人看到感觉丰富和高贵的东西,不可以看到令人难堪和真实的东西”
古斯塔夫在监狱中把自己的生活编成46行诗。即使在逃难中,也要将一半的钱作为小费支付给帮助他的人。古斯塔夫坚持的风度,在落难时刻显得凄凉又可敬,就像那个远去的时代,想维持高贵在真相面前微不足道。
茨威格祖国的衰败让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去其他国家旅行时的身份从备受尊敬的作家到祈求庇护的难民。这种感觉令他痛不欲生。
“每个人都随时准备着,带着生活留给他们的废墟去漂洋过海。”
“那是一种让人神经备受摧残的感觉,清醒地睁着眼睛踏入空虚之中,知道自己无论在哪里立足都可能片刻之间再被赶出来。”
被迫流亡的古斯塔夫和被迫流浪的茨威格,都不得不离开他们喜爱的家乡。
“爱与艺术是共同的责任。”
古斯塔夫的古龙水出卖了他的行踪,但是这不足以指责诗意的生活。影片中故事情节的进展充满了节奏感。越狱的肢体动作,D夫人儿子和古斯塔夫的枪战,连阿加莎扭头这样细微的动作都带有音乐节奏。越是普通至极的动作,越是艺术深入的象征。艺术早已融入那代人的血液中。
“一个人从童年的时代气息中所获取的东西渗入血脉当中,终其一生都会如影相随,不离不弃。”
影片中夹杂这不少黑色幽默。在古斯塔夫和门童隐藏身份潜入酒店的紧急关卡,面临生命威胁的古斯塔夫和门童向新门童打探消息,得到必要消息的门童反过来教育新门童,不可以泄露顾客的消息。门童将古斯塔夫教育的工作理念保持到了老年。
昨日的世界不会随着瞬间消失,仍会有一些昔日的影子重现,然后慢慢消逝。
“在这样的车厢里,极度疲劳的人横七竖八地睡在浓烈的恶臭中,正在被送往屠宰场,和动物没两样。 这是一个人们兴奋得心醉神迷的时代,是无所顾忌的骗局连连的时代,是焦躁不安和极端主义的独特混合。”
古斯塔夫在战争中因为保护门童,死于法西斯暴徒的枪下。维护自己习得的信条,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哪怕我们身处这残忍暴行的深渊,带着黯然而破碎的灵魂,几乎像盲人一样来回摸索,我仍然不断地抬起头去看往日的星辰,它们曾经照耀了我的童年。”
茨威格最后一篇小说《象棋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被纳粹虐待至精神失常,他被关押的酒店可能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型。茨威格没有像主人公那样选择活下去,也没有像古斯塔夫一样被迫落幕。他选择自己终结自己的生命,亲自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无论怎样,这世界还是会好起来的”
⑵ 茨威格中篇小说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合订版,书中还有茨威格的其他四个中篇小说,分别是《博弈人生》、《魔魇狂奔》、《燃烧的秘密》、《恐惧》。
合上书页,再回头看看书名,就能发现一丝奇妙:魔魇、狂奔、燃烧、秘密、恐惧......,呼之欲出的情感,浓烈的情绪。读茨威格的作品,犹如吃川菜吃火锅,麻辣鲜香,让你脸红让你心跳,让你出汗,让你欲罢不能;书中的主人公年龄、性别、职业迥异,但却总有共同的特点——他们执着、敏感、激情、偏执,他们被欲望和情感支配着燃烧着,让你感慨和敬畏。
《魔魇狂奔》好似并不著名,剧情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些雷同。一个中年落魄的男医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对求助流产的女人一见钟情,为了莫名的自尊和内在的激情,他拒绝给她帮助,却让自己深陷深渊。他成为一个魔鬼附身的狂奔者,抛下一切,追寻女人而去。女人拒绝他的帮助,私下流产,最终离世。离世前,恳求他保守偷情怀孕流产的秘密,男医生答应了,并信守承诺,最终他用生命的代价壮烈地保守了这个秘密,带着女人的棺材永沉大海。多么相似的感觉,男医生和那个没有名字的陌生女人,守着一份无望的孤独的爱,却着了魔,发了疯,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燃烧的秘密》讲述了一个花花公子千方百计地想要一次艳遇来丰满点缀自己的假期,他瞄准了带着十二岁男孩的单身女子,为了实现目的,他略施小计,故意接近十二岁的孩子埃德加。整个事件突然发生了奇特的变化,少年埃德加成为了剧中的主角,他的感受,他的情感,他的观察,他的成长变成了主线,暧昧的成人男女成为了点缀。茨威格对青春期少年的心理了如指掌,原本天真纯洁不谙世事的小男孩,他以为得到了尊重,赢得了朋友,他感受到了欺骗和隐瞒,肮脏的成人世界的燃烧的秘密呼之欲出。孩子最终以自己的方式刺破了秘密,拯救了母亲,也实现了个人的真正成长。
《博弈人生》应该是茨威格晚期的作品,人物的个性明显趋于成熟,这是一本值得思考的书籍。第一个思考,也许和当前国人的处境和形势相关,那就是—— 如何面对极致的孤独 ?B博士被纳粹逮捕,为了得到财富和秘密,纳粹们丢对他进行了一种心理上的谋杀,他一个人被关闭起来,没有任何消遣,没有书籍,没有报纸,没有人,在他几乎要崩溃的刹那,他意外得到了一本棋谱,一本收集了150场决赛的棋谱;B博士的命运得到了彻底改变,一个被封闭在空白世界里的,空虚空闲的人,他把所有的热情和耐心投入其中,他拥有了最强大武器,来对付能将人整垮的时间和空间。他有计划地把时间分为上午和下午,每半天两盘棋,晚上温习。他将脑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无论怎么思考,都不会疲劳。时间和空间对他变成了一种享受,他恢复了理性和思考;当所有的棋局的新鲜感和惊奇感消失之后,为了应付巨大的空虚和寂寞,他付出了数十倍的想象力,摸索出荒谬而不可行的下棋方式,开始了自己挑战自己,自己和自己对弈。这完全是一种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的形式,他陷入了狂热的对弈之中,陷入了走火入魔,几乎疯癫而死。B博士的故事固然揭示了纳粹的残忍和恶行,但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巨大的时间深渊里,如何面对极致的孤独。因为疫情,被困家里的时光,突然拥有了大把的时间,突然之间失去了不必要的嘈杂和应付,你是如何渡过的?是日夜颠倒精神崩溃,还是规律作息理性坦然呢?人呐,唯有在生死,在极致的孤独当中,你才会遇到那个真正的自己。第二个思考,就是—— 如何放下心中的执念 ?在极致的时空里,象棋挽救了B博士,但也几乎毁了他,他无法承受一人分饰两人之重,陷入癫狂,自我伤残。最后,在船上,面对强劲的对手,理智战胜了情感,他选择了放弃,也获得了彻底解脱。中国古人就讲究中庸,懂得“过犹不及”,那些曾经有利于我们的,也许有一天会成为我们的羁绊,有时候选择放下,也是成全自己。
茨威格的小说,除了情节曲折,情感动人,文字也非常优美,摘抄我很喜欢的一段景色描写:天际熠熠生辉,黑沉沉的暮色里洒满了星光,于是天空也变得明亮起来。天上犹如挂着一块在白炽灯照耀下的天鹅绒幕布,闪闪的繁星犹如从幕布的空口和裂缝里穿透出来的灯光,其情形令笔墨难以描述。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夜晚,天际呈坚实的铁灰蓝色,可是在灿烂星河和日益丰盈的月亮的照耀下,流光溢彩,绚烂璀璨,而无论是星光还是月光,似乎都是从某个神秘的内部透射出来的。——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美好文字。
茨威格,值得去认识和了解的作家!
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一、结局:
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陌生女人”对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些玫瑰花来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经为他做的那样,只为了能继续悄悄地活在他心里,就像过去她曾经活在他身边一样,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倍,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二、解读:
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个不断要求对方认出自己的单恋者。她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不求肉体上的贪欲,她只是对他的存在感兴趣,就像她只对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样。可见,陌生女人始终承认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过他者才能给予定义,她的悲剧并不是自我无法同化他者为自我,而是自我无法与他者联系在一起,又能同时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独立性。所以,她的死亡并不是自我的胜利,恰恰是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自我救赎的失败。通过死亡,她对自我的自足性与他者共存的纠结的确认同时满足了,这是她要的失败,死亡意味着自我毁灭——让存在的变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与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变成了无意义,死亡给了她最后救赎的同时,也给了她最后的失败。因此,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通过她的死亡来得到解决,而恰恰是通过她的死亡变得分外鲜明了。
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简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四、作者简介:
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⑷ 关于茨威格《贵妇失宠》
读茨威格短篇小说《贵妇失宠》的时候,我总是被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所吸引,忍不住想摘抄下来,便有了这篇文章的由来。
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期一个摄政两年之久,拥有统治法兰西权力的贵妇被剥夺权力之后放逐庄园的故事。主人公德·普里夫人对权力有着极强的欲望,长期的执政也使她沉迷于被仰视和奉承之中。她举止轻佻,工于心计,以戏弄别人为乐,自以为是整个国家、整个巴黎的中心。过于高傲的她在接到放逐命令的时候还不相信敌人已经获胜,她以为流放只会持续几天,等到民众怒气平息,国内饥荒缓解,那些在朝中拥有权力地位,视他为主人的“朋友”定会使她蒙召返京。临走前她还在想象自己的突然消失会轰动巴黎,所以在到达古尔贝宾的第一天,她欢乐依旧。
然而当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她开始感到一丝阴暗郁悒的情绪袭来, “仿佛从暖洋洋热烘烘的空气里跳进冰凉的冷水之中” 。第一次在没有谄媚者的殷勤巴结、邀宠者的礼品、请愿者、情人们、朋友们的争宠夺爱中醒来,她开始感到空虚和惊慌。信使并没有带来她想要看到的消息,她感到内心烦躁不安。她想自欺欺人,可惜很不成功。当第二个夜晚来临的时候,作者对德·普里夫人这样描述道:“ 她急匆匆地从一个房间快步走向另一个房间:在所有的房间里都是一片沉寂,犹如一头凶恶的野兽蹲在那里,豢养了多年,因为没人在这里走动,她害怕这头凶兽会向她扑来。地板吱吱作响,打开书籍,会发出响声,一碰到钢琴的琴键弹出一个哀兮兮的声音,钢琴就发出可怕的呻吟,就像挨打的孩子在哭叫,所有的一切都抵制着这个入侵者,在黑暗中牢牢地团结在一起。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把德·普里夫人的心境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看的时候也仿佛置身其中,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到了第三天,德·普里夫人的焦躁不耐已经全然失去控制,孤独把她击垮,她变得狂野难测,她已经全然不顾及自己的高贵形象了,她只想知道宫廷的消息,在冒着狂风骤雨骑马驰骋三个小时,眼睛什么都看不到,双手发僵握不住缰绳后才肯疾驰而归。“她让使女帮她脱去一身湿衣,又躲到床上,像发寒热似地等待着,牙齿咬着被子。”终于信使来了,“她不再装模作样,而是贪婪急切地用指甲撕开封印,就像饿汉剥去果皮一样。”然而无论她怎么找,都找不到自己名字,反而看到了敌人顶替她的职位的消息,一瞬间,她浑身哆嗦,猛地从床上跳起,在信使面前也顾不上害羞,就这样半裸着身子,用热狂的手飞快地写了二十封信,给国王,给各位大臣,给伏尔泰,给她的秘书...所有的信都只求一件事:回到巴黎,返回世界,救出她逃出孤独。
在塞一大把金币给信使,嘱咐他就算把马骑死也必须连夜赶回巴黎之后,她又赶快上了床。她浑身发冷,猛烈咳嗽,躺在床上直愣愣地凝视着前方,等待着时间的流逝,等待着她的希望,然而她终究还是明白,“在巴黎,人们对请求者和请愿者是没有多少时间的”。 “屋外急雨不停地喧腾,她浑身发冷,就仿佛自己浑身发抖站在外面,犹如那株灌木树丛无助地伸开手臂。” 她感到绝望,命女仆召来神父,“她只想听人说话,只想听见人的声音,犹如筑起一道堤坝,抵挡那孤寂汇成的大海,她在那里眼看就要被淹死。”可是等到神父一走,那沉默的重负似乎以加倍的分量直压在她身上,仿佛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扛着这高高的天花板,独自一人抵御着向她逼来的沉沉夜色。 “现在,她像鱼儿似的被抛到孤寂的岸边,拼命挣扎,乱蹦乱跳,痛苦不堪。她浑身发冷,又浑身发热。她摸摸自己的身体,吓得缩回手来。她的身体是那样的冰冷,似乎身上所有感官的暖意都已冷却,血液稠稠的,像冻胶似的在血管里涌动,仿佛她在这里已经变成自己的尸体,安放在这寂静铸成的棺木之中。” 对德·普里夫人而言,这种绝望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她从来不知道,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可能意味着什么,因为她从来没有孤独过,她始终把身边的人当成空气对待。现在她终于知道,就是这些被她当玩具的人给她滋养,载负着她在社交场上纵横畅游几十年。然而,尽管她是知道的,但当她遇到那个身材高挑、手脚笨拙粗野,眼神透着傻气的农家少年——神父的侄子以后,她又开始为有一个人被她弄得失魂落魄,在她面前低三下四,态度谦卑,一副哀告乞求的神气而感到心旷神怡。于是她又用像往日一样布下骗局,引诱这个年轻人成为了满足她欲望的玩具。在相处三天以后,年轻人成为了她的情人。但是很快她就对这个年轻小伙子感到厌烦,从巴黎传来的只有使她恼火的消息,她以一种被埋葬的人同样的感情充分意识到,没有人会听见她的声音,她完全无奈地敲击着她孤寂的栅栏。她渐渐地对那个年轻人感到反感,甚至痛恨自己竟为了不致在孤寂的泥潭中淹没而向那种粗鄙的小民伸出手去。她开始不断刺激他,折磨他以获得快感。终于,小伙子愤恨地举起两只拳头猛然间像两块坠落的石头砸在她身上,不停地、使劲地打。
是的,就这样,德·普里夫人自己把她最后的玩具砸得稀烂。
她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活像一只被人驱赶而死的野兽。 “夜色已渐渐涌入房内,可她没有感到,因为夜晚悄悄来临,它不像正午,放肆地透过窗户往里瞧。它像昏黑的涓涓细流从四壁涌出,把天花板举向虚无之中,把所有的东西都不声不响地冲到它那悄无声息的洪流之中。等她抬眼张望,黑暗已围在她的四周,一片沉寂。只有在什么地方有只小钟滴滴答答作响,无休无止。窗帘叠在一起,是那样阴暗黝黑,仿佛有个可怕的精灵躲在后面,房门不知怎地消失在墙上,整个房间团团封闭在黑暗之中,犹如一口钉死了的棺材。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进口和出口,到处都没有界线,可又到处都已封死,一切似乎都向人逼了过来,空气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只能喘气,不能呼吸。”
其实啊,每当看到这种细致的描写时,我总是眼神游离不定,无法像正常看书那样一行一行看完,就是直接一扫而过。可是总要忍不住回来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再读一次。我深深感叹于作者的文笔,当我在描写一事物的时候,我总是懊恼不知如何下笔,我想,能够这么细致地把人物心态和环境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对生活有着细致观察的人。
德·普里夫人的命运到这里已可想而知,但是,在面对这注定的败局之前,她总是还想着要再挣扎一番。“她又有了一个目的,她不愿在这里悄然死去,活像一只野兽,待在一个角落气绝身亡。她要死的富有英雄气概,具有传奇色彩,犹如古代的那些女王。她的一生曾经灿烂辉煌;所以她的辞世也应该如此。应该再一次激起成千上万浑浑噩噩的人的赞叹。在巴黎不得有任何人预感到,她在这里痛苦万状地沉沦,为孤独和失宠所刺死,为未能实现的权利欲所焚毁。她要用一出死亡的喜剧来欺骗众人。”于是不久以后,在古尔贝宾开始了一种新生活,庆典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小小的村庄似乎变成一座战地兵营。府邸苏醒过来,所有的窗户灯火通明,豪宅光彩夺目,傲气凌人,生气蓬勃,欢声笑语,好戏连台,乐声悠扬。德·普里夫人把她在摄政时期榨取来的千百万金钱,大把大把的恣意挥霍,不断举办着奢靡的盛会。但她仍不满足,她想要的是成为众人的焦点,她渴望扰乱世人的安静,于是,她开始在众人面前预言她的死亡,她以为,她的死亡一定可以把她的名字再次提高到难以忘怀者的行列中去。她还特意地请一位年轻的诗人为她订写一个剧本来表现她的“女王尊严”。
最后,在她自己预言的十月七日这一天,她做好了一切死亡的准备,把自己盛装打扮,再把她生活的道路上碰到的最后一个人也欺骗了。之后,她想象着当她离开人世以后,使者快步如飞,国王大吃一惊,整个法兰西惊愕不已...一想到她在死之前还能再欺骗他们,她就觉得死很轻松。好了,现在,她还要带着微笑死去,她绝不让别人看到她的痛苦,喝下毒药之后,她等待着死神来临,微笑着,微笑着,微笑着...
但是死神不容欺骗,它摧毁了这个笑容。当人们找到德·普里夫人时,她的脸扭成一幅狰狞的怪相。而且,可笑的是,这场表面看来欢快无比的壮丽戏剧,对她辞世之日的神秘预告也是徒劳。关于她自杀的消息传到巴黎时,正好大家正好在看意大利魔法师的表演。她曾预想的轰动整个法兰西的结局,现实中只不过是大家稍稍有些激动、惊讶,而几分钟之后又被遗忘。在法兰西,人们对她如此罕见的结局所表示的兴趣没有持续多久,她竭尽全力表演的一台令人难忘的戏终归还是白费力气...
作者在小说最后说道, “因为世界史容不得擅自闯入的来客,它亲自遴选自己的主人公,把那些不召自来的人们无情的斥退。谁若从滚滚向前的命运之车上掉下来,谁就再也赶不上它。” 其实现实世界里,也有不少人为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像德·普里夫人一样。别人若是追求她,她就美丽,和才智之士在一起,她就才华横溢,有人向她谄媚,她就傲气冲天,若是有人钟情于她,她就坠入爱河。向她期望越多,她的给予也就越多。在孤寂之中,没有人看见她,和她说话,也没有人听她说话或追求她,她就变得丑陋、愚蠢、无助、不幸。她只有在生活之中才变得生气勃勃,在孤独之中便会垮下去,变成影子。
所以啊,这也是我看这篇小说的最大的感触吧。我们总是难免生活在别人的情绪之中,受外界的影响。记得最强大脑王昱珩有一条微博这么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求而不得,往往不求而得。
⑸ 挣脱心灵的《桎梏》
斯蒂芬·茨威格有一篇中篇小说,名字叫《桎梏》。
小说描写了一个与爱妻一起侨居在苏黎世湖畔的画家,有一天早上突然接到了一封本国通知他去服兵役的信,并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本国驻苏黎世领事馆办理相关手续。
平静的生活就此被打破了,平静的心灵就此掀起了波澜。他显然是个反战的人道主义者,他本能地想逃避,妻子也坚决鼓励他逃避,不予理睬这封信,至少是寻找理由推迟几天。但是他好像听到了魔鬼的召唤,他的灵魂好像被魔鬼套上了枷锁,他的肉体不再由自我主宰。
熬过一夜的辗转反侧,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鬼使神差般的赶到了领事馆,幸好此刻才早上七点半,领事馆上午十点才开始办公。这两个多小时又让他暂时找回了自我。他徘徊在街头,在心中打着腹稿,并且还专门整理了头发,买了装门面的手杖和手套。他计划着要像一个燃搜纯坚定而又冷漠的绅士一般,与领事馆皮咐的科长进行一次掌握主动权的谈话。他的功课做得很到位,怎样开头、怎样转折、怎样收尾,在哪里变脸色、在何处起高腔等,都反复就行了推敲。终于等到了上午十点钟,他像一个充了气的皮球,器宇轩昂地走进了领事馆。可是就在刹那漏慎间,他的皮球就泄了气,他又回到了六神无主、惶恐无助的状况。他像个机器人一样回答着领事馆科长的问题,乖乖地在有关文书上签了字,还不失礼貌地对科长道了谢。
虽然不过是一部中篇小说,看点却是不少,促使人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国家主义至上还是人道主义至上的问题,为了国家利益是否就可以践踏人性的问题。比如,女主人公让人感慨至深、感动不已的爱情观,等等。但是读来最让人震撼的,还是如小说题目所说的“桎梏”二字,那种常常是无影无形的、却又常常是如影随形的心灵桎梏,那种侵入我们的灵魂、欺辱我们的自我的精神桎梏。
在一些时候,在一些事情上,我们常常处在一种身不由己、不能自持的状况中。表面上看,我们或是被一个声音所左右,或是被一个场景所挟持,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每到这种时候,我们的理性判断和价值主导都自动退场了、悄无声息了,我们似乎被一股神秘的力量附体了。
斯蒂芬·茨威格不愧是心理描写的大师,《桎梏》这部小说简直称得上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案例解剖,让我们如身临其境、如身处其中,让我们的每一次心跳都与主人公的心跳同频同向,让我们的每一丝懊悔都与主人公的懊悔一样强烈,让我们品味切身感受、承受切肤之痛。
内心强大是现在许多人经常提起的一个词,有时是用于对他人的赞誉,有时是用于对自我的期许。内心强大的集中体现,就是在关键时刻要能挣脱心灵的桎梏,要能够稳住心神、稳住自我。
我们都是想让内心强大一些的,闲来读读《桎梏》这部小说,体会一下,思考一下,自我剖析和校正一下,应该会有收获的。
⑹ 《茨威格》txt全集下载
茨威格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正文 走上文坛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1881 年11 月28 日
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莫里茨·茨威格
(1845—1926)是犹太裔企业家,一个纺织工厂主。母亲
伊达·茨威格,娘家姓布莱陶尔(1845—1938)生于意大
利,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也是犹太人。由于家庭经济
富裕,具有教养,茨威格自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和
学校教育,1887 年到 1900 年他在当地念完小学和中学,
1900 年进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攻读日尔曼和罗曼语系语
言文学,1902 年,他转入柏林大学,毕业时取得博士学
位。
茨威格在 20 世纪初开始文学创作,当时流行的象征
主义、唯美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尤其弗洛伊
德的精神分析学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在艺
术创作上,茨威格严肃认真,注重加工提炼,使结构紧
凑,他认为删繁去冗是最愉快的工作,正由于这种精益
求精的作风,他创作了不少技巧成熟、富于艺术感染力
的作品。他的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他尤其着重选
取资产阶级社会中……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