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言情小說女性研究
A. 寫言情小說的作者,為什麼大多數是女性
01
史密斯頓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座享有自治權的市鎮,萊德威在那裡展開了自己的調查研究,訪問對象是一組總計42人的女性言情小說閱讀者,絕大多數是已婚已育婦女。她們大多是多蘿西·伊文斯(20世紀80年代活躍於史密斯頓的言情小說專家,曾廣泛呼籲鎮上女性閱讀言情小說)工作過的書店的常客。
事實上,正是大名鼎鼎的多蘿西吸引萊德威到史密斯頓來的。
出於對言情小說的熱愛,多蘿西出版了名為「多蘿西言情小說閱讀手記」的一系列新聞信,並於其中依小說的「浪漫價值」為其設級排位。
新聞信連同多蘿西對讀者提出的閱讀建議共同導致了一個規模不大卻極具象徵意義的言情小說閱讀共同體的出現,而萊德威分析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個象徵性的共同體上。
她通過調查問卷、開放式小組討論、面對面采訪、非正式討論以及在書店觀察多蘿西與普通消費者進行現場互動的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材料。此外,史密斯頓女性所讀之書目也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將對這些書目的解讀作為一種補充性材料加以利用。
多蘿西的新聞信對讀者的購書類型極具影響力,這使萊德威意識到僅從當前書目的樣本分析中得出結論是遠遠不夠的。
為了理解閱讀言情小說的文化意義,必須對大眾的辨識力予以足夠重視,考察讀者對書目的取捨過程,研究哪些書能夠滿足讀者需求,哪些不能。
02
在史密斯頓女性的心目中,理想的言情小說情節應當是這樣的:一位獨立且富幽默感的知識女性,在經歷了種種懷疑、猜忌,乃至殘忍、暴力之後,終於被一個男子的愛情征服;在戀愛過程中,該男子由輕率粗鄙而日漸成熟,直至成長為一個關心女性、甘願供養女性的好男人——這也正是傳統意義上女性對男性的期許。
萊德威如是解釋:「浪漫幻景……並非關於發現一位格外有趣的生活伴侶的幻想,而是一種期望被關懷、被熱愛、被肯定的特殊儀式」。這是一種「回報式」幻想:男人對女人施予關注與愛護,而女人亦應投桃報李。
不過,言情小說帶來的幻景遠不止這些。通過閱讀這些小說,女性讀者會憶起往昔的幸福時光,重返被「母性」之愛包容的年代。
女性
對此,萊德威援引喬多羅關於父權制家庭的觀點指出,「在日常的再生產之中,存在一個失衡的基本結構……在社會及心理意義上,男性是被女性再生產出來的,而女性在很大程度上無法對其自身進行再生產」。
因此,閱讀言情小說就成了一種雖渺小但絕非微不足道的情感再生產方式,是「一種雖轉瞬即逝卻腳踏實地的抵制方式,拒斥了將女性認定為妻子和母親角色的整體性需求」。誠如萊德威所言:「盡管閱讀小說是一種替代性經驗,但由其生發的種種快感是真實可觸的」。
我想,下述結論應當是合乎邏輯的:史密斯頓的女性之所以重視對言情小說的閱讀,是由於小說帶給她們的體驗迥異於日常生活。讀書不僅使女性在生計問題和家庭責任中獲得放鬆與解脫,而且為女性開創了一個專屬自己的時空,讓她們得以專注於自身的需求、慾望和快感。此外,閱讀言情小說還是一種轉換或逃避的途徑,女性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異乎尋常的生活體驗。
《解讀言情小說》一書的最終結論是:想就當下閱讀言情小說的文化意義給出絕對化的結論是非常難的。將注意力集中於閱讀行為和將注意力集中於文本的敘事幻景往往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前者主張「閱讀言情小說是一種抵抗行為,因為女性讀者於其中暫時拒斥了社會強加於己的角色定位」,而後者聲稱「言情小說的敘事結構承載著對父權制社會實踐與意識形態的重述與推崇」。研究者必須關注「行為之意與文本之意」之間的差異,只有如此方能對閱讀言情小說的文化意義予以充分的理解。
B. 求 人大復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復習資料
現代文學史復習資料
1.在《新青年》、《新潮》上發表小說的除魯迅外,還有(楊振聲)
2.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說的是(胡適)
3.凌叔華的小說集《花之寺》著力刻劃的女性形象主要屬於(高門巨族的少婦)
4.茅盾描寫從「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識分子心靈歷程的長篇小說是(《虹》)
5.馮至所屬的新文學社團是(沉鍾社)
6.鴛鴦蝴蝶派的主流從題材、內容上來說是(言情小說)
7.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戲劇團體是(南國社)
8.丁玲對知識女性的矛盾心理進行大膽、細膩描寫的作品是(《莎菲女士的日記》)
9.《蝕》三部曲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大革命失敗後)
10.葉聖陶五四時期的小說主要風格是:(冷雋平實)
11.中篇小說《二月》的作者是(柔石D )
12.王統照的小說《沉思》屬於(抒情小說)
13.《駱駝祥子》的主要情節線索是(.祥子買車的「三起三落」 )
14.老舍的長篇小說《貓城記》屬於(寓言體小說)
15.巴金的《雪》描寫的題材是(工人生活)
16.台靜農在五四時期參加的文學社團是(未名社)
17.一直稱自己是「鄉下人」的作家是(沈從文)
18.長篇小說《風蕭蕭》的情節特點是(間諜傳奇)
20.下列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21.下列表現婦女解放主題的作品是(《終身大身》)
22.下列屬於李健吾劇作的是(《這不過是春天》、《梁允達》)
23.沈從文散文集《湘行散記》、《湘西》的思想特點是(本土性、本族性與人性的哲理思考)
24.沈從文小說創造了多種文體形態,下列不屬於沈從文小說文體形態的是(自我抒情小說)
25.沙汀《淘金記》所寫的內容是(描寫惡霸、封建幫會頭子以及沒落地主之間的斗爭)
26.提倡「恐怖。狂歡。虔格」為創作的「三道母題」的流派是(戰國策派)
27.「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以上詩句出自於聞一多的:(《發現》)
28.小說《啼笑因緣》的作者是(張恨水)
29.郭沫若宣揚「捨身報國」的愛國精神的歷史劇是(《高漸離》)
30.下列屬於秧歌劇的作品是(《兄妹開荒》)
31.丁玲解放區創作的小說是(《在醫院中》 )
32.《七月》雜志和「七月」詩派活躍於(抗戰時期的國統區)
33.許地山早期小說浪漫主義傾向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愛情經歷、異域色彩、宗教氣氛)
34.《長河》是(沈從文的長篇小說)
35.戴望舒「七。七」以後詩歌的藝術風格是(樸素明朗)
36.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社團主要是(太陽社和後期創造社 )
37.「自由人」指的是(胡秋原)
38.「易卜生專號」出現在(1918年《新青年》雜志)
39.巴金系列中篇《火》三部曲又被稱為(《抗戰三部曲》)
40.促進了現代散文成熟的文學社團是(語絲社)
41.二十年代中期與冰心齊名的「閨秀派」女作家是(廬隱)
42.愛姑這一人物,出自魯迅小說(《離婚》)
43.田漢描寫海外赤子報國激情的話劇是(《回春之曲》)
44.《地之子》的作者是鄉土小說作家(台靜農)
45.無名氏隱居杭州開始潛心創作的作品是(《無名書稿》)
46.「五四」文學革命初期,撰文反對新文化運動與文學革命的封建復古主義思潮代表人物是(章士釗)
47.對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作出最重要貢獻的新文學社團是(語絲社)
48.1926年,徐志摩、聞一多編《晨報副刊。詩鐫》所提倡的詩體是(格律詩)
49.從現代文學思潮的發展來看,延安解放區文學是(工農兵文學思潮)
50.在小說中最早對國民劣根性作出深刻描寫和針砭的作家是(魯迅)
51.「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喊出這婦女個性解放呼聲的人物形象是(子君)
52.郭沫若的詩集《瓶》是一部(愛情詩集)
53.郭沫若的詩集《星空》表現的是(「五四」退潮時期郭沫若苦悶彷徨的思想感情)
54.周作人在「五四」文學革命中的主要貢獻是(發表《人的文學》等論文)
55.劉半農詩作的主要特色在於(詩體的多樣化和平民化)
56.中國詩歌會的主幹人物穆木天,早期參加的新文學社團是(創造社)
57.下列屬於《四世同堂》中的一組人物是(大赤包、冠曉荷)
58.老舍解剖國民劣根性的小說《二馬》採用了(中英兩國國民性比較的視角)
59.對巴金早期思想和創作有明顯影響的是(無政府主義)
60.巴金小說《滅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是(帶有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的革命者)
61.在《蝕》三部曲中,表現「革命斗爭劇烈時的動搖」的人物形象是(方羅蘭)
62.茅盾的與1930年中國社會性質大論戰有關的小說是(《子夜》)
63.茅盾採用日記體形式的小說是(《腐蝕》)
64.夭夭這個人物形象出自於沈從文的小說(《長河》 )
65.1938年,沈從文以其第二次返鄉旅行作為視角,報告與評說家鄉歷史與現實的散文集是(《湘西》 )
66.《雷雨》內容的時間跨度達30年,但劇情卻濃情在(一天之內)
67.《雷雨》的結局,揭示周朴園所謂「最圓滿、最有秩序的家庭」的帷幕的人物形象是(蘩漪)68.左聯五烈士之一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主要揭露了(典妻制)
69.30年代初期在文壇上崛起一批青年抒情散文家,他們是(何其芳、麗尼、陸蠡等)
70.施蟄存一般被認為是(心理分析派作家)
71.有「農民作家」稱號的作家是 (趙樹理)
72.組詩《黃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光未然 )
73.下列田間詩作中,屬於街頭詩的是(《假如我們不去打仗》)
74.下列具有現代主義色彩的詩人是(穆旦)
75.《雅舍小品》的作者是(梁實秋)
76.丁玲到達延安解放區以後創作的小說是(《我在霞村的時候》)。
77.《七月》雜志和「七月」詩派抗日戰爭時期活躍於(國統區)。
78.許地山早期小說浪漫主義傾向的三大要素分別是(愛情經歷、異域色彩、宗教氣氛)。
79.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女大學生生活的小說是(《海濱故人》)。
80.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會刊是(《抗戰文藝》)。
81.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社團主要是(太陽社和後期創造社)。
82.「第三種人」的代表人物是(蘇汶)。
83.被魯迅贊為「中國最為傑出的抒情詩人」的詩人是(馮至)。
84.巴金系列中篇《火》三部曲又被稱為(《抗戰三部曲》)。
85.茅盾《追求》中的「愛情至上」主義者是(王仲昭)。
86.二十年代中期與冰心齊名的「閨秀派」女作家是(廬隱)。
87.單四嫂子這一人物,出自魯迅小說(《明天》)。
88.沙汀長篇小說「三記」指的是(《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
89.郭沫若《瓶》是一組(愛情組詩)。
90.無名氏隱居杭州開始潛心創作的作品是(《無名書稿》)。
91.在現代文學史上,「農民作家」指的是(.趙樹理)。
92.以《駱駝草》為主要刊物的文學流派是(「京派」)。
93.《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死不肯翻身的人」是(侯忠全)。
94.提出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的理論建設文字是(《文學革命論》)。
95.MZD《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於(1942年 )。
96.曹禺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四幕話劇《家》,其新的藝術構思主要表現在(以覺新、瑞珏、梅的關系為線索)。
97.茅盾所謂「中國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一位詩人」指的是(徐志摩)。
98.「袋裡無錢,心頭多恨」、「於世無補」、自卑頹唐的「零餘者」形象較多出現在(郁達夫筆下)。
99.穆旦詩中的「我」,其特點是(是分裂殘缺、矛盾痛苦的「自我」)。
100.夏衍創作的講述科學家俞實夫在抗戰現實面前終於由不問政治到投身抗戰洪流的故事的劇本是(《法西斯細菌》)。
101.以「平和沖淡」風格的美文小品見稱於世的作家是(周作人)。
102.從文體形態看,沈從文的《八駿圖》是(諷刺小說)。
103.艾青抗戰初期的重要詩作主要收在詩集(《大堰河》)。
104.三十年代初「民族主義文學」的實質是(自由主義文學)。
105.融古今中外的優長於一身,將小說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的作家是(張恨水)。
106.「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是(《新青年》)
107.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是(春柳社)
108.左聯成立後,文壇上出現的「民族主義文學」是一個(國民黨的文學派別)
109.郭沫若的詩集《恢復》寫於(大革命失敗後)
110.郭沫若歷史劇的藝術特色是(浪漫主義和詩情)
111.「五四」時期的「問題小說」受到的影響主要來自(俄國文學)
112.郁達夫30年代的小說《遲桂花》主要表現了(隱逸的思想)
113.朱自清發表於「五四」之後的抒情長詩是(《毀滅》)
114.許地山的《空山靈雨》是(散文集)
115.老舍所屬的民族是(滿族)
116.《愛情三部曲》指的是(《霧》、《雨》、《電》)
117.巴金創作於抗戰時期的作品是(《火》三部曲)
118.在《家》的高家三代人中,第二代克字輩屬於(迂腐的衛道士、荒淫的紈絝子弟)
119.宣稱「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把人性當作文學表現的終極理想的作家是(沈從文)
120.下面屬於沈從文小說《邊城》的一組人物是(翠翠船總 儺送老船夫)
121.沈從文小說《丈夫》表現的思想內涵是(對窮苦人不幸命運的同情與追問)
122.曹禺描寫復仇的一部話劇是(《原野》)
123.下面屬於《雷雨》的一組人物是(周朴園魯大海 四風)
124.曹禺控訴「損不足以奉有餘」社會的劇作是(《日出》)
125.長篇小說《光明在我們的前面》的作者是(胡也頻)
126.散文集《畫廊集》的作者是(何其芳)
127.蕭澗秋這個人物形象出自於(柔石的《二月》)
128.以下符合張天翼小說創作特色的判斷是(富有喜劇色彩和諷刺性)
129.下列屬於「七月」派的一組詩人是(綠原、魯藜、阿壠、牛漢)
130.《馬凡陀的山歌》屬於(政治諷刺詩)
131.艾青到延安以後發表的詩集有(《黎明的通知》
132.下列屬於無名氏的兩部小說是(《北極風情畫》、《塔里的女人》)
133.趙樹理的小說成名作是(《小二黑結婚》)
134.水生嫂這個人物出自(《荷花澱》)
135.延安文藝整風後解放區最早出現的、富有代表性的長篇敘事詩是(《王貴與李香香》)
136.沈從文《長河》中的女性形象是(夭夭)。
137.以《抗戰文藝》為會刊的社團是(「文協」)。
138.《平民文學》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139.晚清文壇「詩界革命」的代表人物是(梁啟超)。
140.「鴛鴦蝴蝶派」通常又稱(「禮拜六」派)。
141.郭沫若的自敘傳小說是(《漂流三部曲》)。
142.二十年代中期與冰心齊名的「閨秀派」女作家是(廬隱)。
143.巴金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寒夜》)。
144.「漢園三詩人」得名於(三位詩人合出的一部詩集名《漢園集》)。
145.《毀滅》是朱自清的一部(抒情長詩)。
146.呂緯甫這一人物,出自魯迅小說(《在酒樓上》)。
147.魯迅收入《野草》一集中,為紀念「三。一八」慘案而作的文章是(《紀念劉和珍君》)。
148.《貓城記》是(老舍的寓言體小說)。
149.被譽為「七月」派「小說重鎮」的作家是(路翎
150.話劇最初被稱作(文明新戲(「新劇」)
151.《金粉世家》的作者是(張恨水)。
152.新月詩派提倡「新格律詩」的陣地是(《詩鐫》)。
153.1938年成立的「文協」的全稱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
154.三十年代提倡幽默、閑適、性靈小品的主要是(論語派)。
155.無名氏的創作總體上傾向於(浪漫主義)。
156.田漢創作的以劉金妹、梁若英、李新群三位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是(《麗人行》)。
157.老舍筆下信奉「錢本位而三位一體」的市儈哲學的主人公是(「老張」)。
158.《暴風驟雨》中的老孫頭是(趕車老把式)。
159.現代最早的白話新劇劇本是(《終身大事》)。
160.旗幟鮮明地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的理論建設文章是(《文學革命論)。
161.以主人公趙惠明的日記暴露國民黨特務統治黑幕的小說是(《腐蝕》)。
162.曾在上海與丁玲、胡也頻一起編輯《紅黑》、《人間》等雜志的作家是(沈從文)。
163.以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作題記的作品是(《日出》)。
164.以濃郁的異國風光和人物的流浪生活、求生意志為內核的新型浪漫抒情小說的作者是(艾蕪)。
165.艾青到達延安以後創作的詩作是(《黎明的通知》)。
C. 中國新感覺派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急)
1.穆時英(1912~1940)
現代小說家。筆名伐揚、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親是銀行家,自幼隨父到上海求學。讀中學時愛好文學。畢業於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讀大學時潛心研究外國新文學流派。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翌年在《新文藝》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咱們的世界》及《黑旋風》,又有《南北極》經施蟄存推薦到《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注視,自此成名。1932年在《現代》雜志創刊號上發表小說《公墓》,為創刊首篇作品,成為現代派健將,以其年少多產而風格獨特,被人稱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南北極》,反映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集《公墓》,轉而描寫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顯示出作者著意學習和運用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等人的現代派手法,還嘗試過寫作弗羅伊德式的心理小說,迥然有別於《南北極》。自此與劉吶鷗、施蟄存等形成中國文壇上的新感覺派。此後又出版了小說集《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夜總會里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這正是這一現代派的代表性作品。這些小說也流露出明顯的頹廢感傷氣息,但穆時英筆調卻風靡一時。隨著政治思想的激變,於1933年前後參加國民黨圖書雜志審查委員會。後參加編輯《文藝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1939年回滬,主辦汪精衛偽政權的《中華日報》副刊《文藝周刊》和《華風》,並主編《國民新聞》。後被國民黨特工人員暗殺。
參考資料:http://www.easysea.com/xiandai/msy/037.htm
一九二六年魯迅談到俄國象徵詩人勃洛克時曾說:「我們有館閣詩人,山林詩人,花月詩人……,沒有都會詩人。」[1]杜衡也發出過類似的感慨:「中國是有都市而沒有都市的文學,或者描寫了都市而沒有採取適合這種描寫的手法。」[2]這時穆時英的創作努力就更顯其獨特的文學史價值。因為他不僅使都市生活成為了獨立的審美對象,而且無論在表現手段還是精神上,都與此時都市的特點相適應。「在(都市文學)這方面,劉吶鷗算是開了一個端,但是他沒有好好地繼續下去,而且他的作品還有著『非中國』即『非現實』的缺點。能夠避免這缺點而繼續努力的,是時英。」[3]
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許多作家描寫過都市,比如有京派筆下的都市,左翼作家筆下的都市。其中一些人的文學成就遠在穆時英之上,洞察也比穆時英深刻。但是,穆時英獨特性在於,他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都市人。這不僅僅是說他在穿衣打扮、生活方式是都市的,也不僅僅在於他在文學中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都市生活,更重要的在於他是和上海這座中國最具現代氣息的城市在精神上相溝通。他的二重人格是這座城市給他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穆時英的作品,尤其是被目為「新感覺」一類的小說,在當時就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從文和左翼理論界都曾經從各自立場上對穆時英的小說進行解讀和批判。但是建國以後,由於作者在歷史上有過「附逆」的行為,在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干擾下,大陸的學界一直以「頹廢」「腐朽」等低調字眼標示作者,不屑對他的作品加以客觀研究,使之在文學史上長期沉沒。
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率先給予穆時英較為客觀的評價。步入新時期,對穆時英的研究慢慢就多了起來。嚴家炎將其歸入「新感覺派」小說,在整體的比較下研究作家創作的個性,突出其「新感覺」的特質。現在對於穆時英的研究,既有對作家生平和作品的梳理,如吳立昌、饒嵎為《穆時英小說全編》所寫的導言,又有探討日本新感覺派,乃至西方現代精神對穆時英的影響,如蔣淑嫻《穆時英小說簡論》,用心理荒原分析他的小說;還有將他放到整個都市文學發展中,或者在與其他都市文學作家相比較中加以研究,如漆詠德《二十世紀中國都市小說的流變》,王愛松《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題材小說之比較》,李霞《言猶在耳的城與人的對話——穆時英和張愛玲都市小說拆解一種》等。
但是現在的研究狀況也確如黃獻文所說,「有許多薄弱環節甚至空白」,最重要的瓶頸在於資料的匱乏。穆時英本身就是一個謎團。許多資料甚至相互矛盾,這使得整個研究缺乏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對他的研究多圍繞新感覺派做文章,視野受到局限。一個作家顯然不能只用一種標簽標示,今後對穆時英的研究者會從更多的角度來來把握他及他的作品,挖掘也會更深入。畢竟,對穆時英的研究才剛剛起步。
補充:關於穆時英的附逆行為,史上一直有爭議。長期以來大陸由於他的政治問題避而不談他的文學貢獻。上世紀70年代,香港有人化名嵇憂康撰文指出穆時英其實是被中統方面派入上海打入敵偽內部的同志,但卻被軍統的人暗殺,致使穆時英長期蒙冤。
2.劉吶鷗(1900~1939)
原名劉燦波,筆名伐揚等。台灣台南人。從小生長在日本,入東京青山學院讀書,後畢業於慶應大學文科。精通日語、英語。回國後,又在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特別班攻讀法文。20年代末傾向進步,於1928年創辦第一線書店,被查封後,又經營水沫書店。出版過《馬克思主義文藝論叢》(後改名《科學的藝術論叢書》)等進步書刊,創辦《無軌列車》半月刊,發表文學作品。1929年,與施蟄存、徐霞村、戴望舒等在上海合編《新文藝》月刊,發表過一些進步作品,後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其後,又創辦《現代電影》雜志。一二八事變中水沫書店被毀,後又赴日本。抗戰爆發後回國,1939年奉汪偽政府命籌辦《文匯報》,任社長,報未出而於是年秋被暗殺。據傳是被國民黨特工暗殺的,但據施蟄存說,乃被黃金榮、杜月笙的幫會暗殺,原因是爭奪賭場與流氓有矛盾。著有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等。
劉吶鷗的小說適應都市上海快捷多變的速率,表現都市男女熱狂迷亂的感性慾望,客觀上暴露了有閑階級的墮落、空虛和人生煩悶,而主觀上作家對這一種彌漫性的頹廢傾向又不無欣賞。他的作品在靈活運用現代派手法表達都市人現代情緒方面有所開拓,表現人物的感覺意識也新鮮、豐富。如《游戲》寫一時髦女性結婚之際不是與未婚夫而是與舊日情人共度初夜,在所謂「都市的詼諧中勾勒都市女性視婚變為游戲的人生態度」。《風景》與此同調,表現一有夫之婦在火車上與青年男子邂逅野合。《殘留》運用內心獨白的技巧嫻熟,《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以客觀物象來影射主觀感覺,繪景寫物都充滿了多樣化的新奇的主觀色彩。劉吶鷗的小說還側重從兩性關系入手,強調生命本能尤其是性慾對人的行為心理的驅動作用和金錢社會人倫盡失人慾橫流的都市畸態。他小說中的人物都是在性慾的苦悶中左沖右突,尋求滿足。
3.施蟄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原名施青萍,筆名青萍、安華、薛蕙、李萬鶴、陳蔚、舍之、北山等。
編輯本段生平簡歷
1929年施蟄存在中國第一次運用心理分析創作小說《鳩摩羅什》、《將軍的頭》而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之一。1930年代他主編的《現代》雜志,引進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現代意識的文學創作,在當時影響廣泛。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曾先後執教於雲南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和光華大學。1952年以後他任教於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施蟄存因早年與魯迅有過論戰,因而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受到迫害,他也因此告別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轉而從事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由於現代主義思潮的重新湧入中國,他的文學創作才又重新開始受到重視。
施蟄存一生的工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1937年以前,除進行編輯工作外,主要創作短篇小說、詩歌及翻譯外國文學;抗日戰爭期間進行散文創作;1950年—1958年期間,翻譯了200萬字的外國文學作品;1958年以後,致力於古典文學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
施先生的小說注重心理分析,著重描寫人物的意識流動,成為中國「新感覺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施蟄存是一位很有個性的知識分子。他1930年代與魯迅論戰,20世紀50年代拒絕在教學中援引馬列文論,晚年對社會也很關注,從不掩飾自己的想法。
鑒於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上的貢獻,施蟄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1993年)和「亞洲華文作家文藝基金會敬慰獎」。
D. 關於中國當代文學史的女性文學作品
1、《胭脂扣》
是作家李碧華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84年,收錄於同名小說集。
該小說講述了香港石塘咀紅牌阿姑如花與南北行富家公子十二少陳振邦的一段時空交錯、纏綿悱惻的情愛糾葛。小說塑造了如花和阿楚兩個隔著50年的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以此探尋現代女性意識的逐漸覺醒。
內容簡介:
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如花來到一家報館的廣告部,想登一則尋人啟示。此時的如花,已是來自陰間的一名女鬼,她要尋找昔日情人十二少陳振邦。於是,她認識了報館的袁永定及其女友凌楚娟,並在袁、凌二人的幫助下,開始尋人之旅。
50多年前的名妓如花和闊少爺陳振邦相愛,但由於當時門第觀念森嚴,兩人遭到十二少家人的強烈反對。於是,兩人約好一起飲鴉片共赴黃泉,並約好「三八七七」作為他們日後投胎轉世相認的密碼。如花自盡而亡,十二少卻臨時反悔,終被救回。
如花在地府苦苦等不到十二少,便以犧牲來世的陽壽為代價,來到陽間尋找十二少。最終,在袁、凌的幫助下,如花在片場找到了十二少。她以死相許的愛人,竟醜陋齷齪地苟活於人間。昔日的浪漫愛情已不復存在,如花無可留戀,飄然而歸。
2、《青蛇》
是作家李碧華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86年。
該小說講述了青蛇在經歷了世事滄桑與冷暖,憑借自身千百年來對紅塵世事的體驗與反思,終於勘破人生的故事。李碧華以犀利筆觸表現出陷入愛情中女子的卑微與偏執,通過青白二蛇的心理來映射和剖析女性的愛情觀,通過描寫她們在情慾中的迷失和醒悟來反思傳統女性的命運悲劇。
《青蛇》寫於1986年。此前,中英雙方於1984年在北京草簽關系香港前途的聯合聲明,從而引發香港民眾對香港前途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李碧華對青蛇的主體建構和慾望彰顯使人做出政治的臆想。中國傳統文化從來是「正印花旦」白蛇的故事,給重述為「二幫花旦」青蛇的故事。
然而在小說《青蛇》中,青蛇儼然成了主角。李碧華《青蛇》敘事視角的轉換和青、白二蛇主次地位的顛倒,隱喻了香港身份的起伏,是邊緣香港重新檢視中心大陸的論述介入,甚至隱含著某種「北進想像」。
3、《白蛇》
是旅美作家嚴歌苓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99年。《白蛇》以三個不同的版本,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了在文革期間,兩個邊緣人之間的同性之愛。
《白蛇》中的女性舞蹈家孫麗坤因編演舞劇《白蛇傳》傾倒眾生,也因其出色的才貌與風流人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獲罪,由「天上人間」自由來去的「白娘子」淪落為連上廁所都被嚴格看守的階下囚,成為眾人唾棄的「反革命美女蛇」。
難後的孫麗坤與一個從小就迷戀她的「假小子」舞迷徐群珊在窗內與窗外的偶遇,引發了一段特殊歷史時期愛恨糾葛的傳奇故事。
《白蛇》中篇小說於2001年獲得中國第七屆《十月》文學獎。
4、《半生緣》
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結稿,後來張愛玲旅美期間,進行改寫,刪掉了一些略帶政治色彩的結尾,改名為《半生緣》。
該小說通過年輕人的婚姻的悲歡離合,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半生緣》講述了舊上海的幾對年輕人的愛恨情仇,他們曾經都是有緣人,最後卻各奔東西。幾個平凡的眾生男女,世鈞、曼楨、叔惠、翠芝,一群隨處可見的都市年青人,講述了那一點點並不離奇的痴愛怨情。
而同時翻天覆地的中國近代社會種種變事:九·一八、一二·八、抗戰勝利、國民黨接管、上海解放、支持東北,只是作了他們的背景,隱隱約約給他們的故事刷上一筆動亂的底色。
5、《金鎖記》
是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4年上海《天地》上,後收入小說集《傳奇》中。
《金鎖記》主要描寫一個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靈變遷歷程。七巧做過殘疾人的妻子,欲愛而不能愛,幾乎像瘋子一樣在姜家過了30年。在財欲與情慾的壓迫下,她的性格終於被扭曲,行為變得乖戾,親手毀掉自己兒女的幸福。
張愛玲另闢蹊徑,講述了一個母親對自己親生兒女迫害摧殘的傳奇故事,從而反映了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具體的生活環境怎樣把一個原本有著溫情性格的正常女人變成一個陰鷙狠毒的「吃人者」。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白蛇
網路-胭脂扣
網路-青蛇
E. 言情小說都又一些什麼特點
裝幀設計:瓊瑤時代的小說封面多是一張清純可愛的美女圖搭配天空、城堡、鮮花、蝴蝶等美好事物的綜合體,顏色單調,排版簡單,甚至大部分的書連目錄都沒有,版權頁之後就直接回歸正文,如有插圖也是潦草粗糙的那種,幾乎無法滿足現代人的欣賞水準;而時下的言情小說則非常看重裝幀設計,尤其封面設計已經成為出版流程中單獨存在的至關重要的環節,因封面風格不新穎、不到位而需要重新製作的書很多,製作工藝也是五花八門,燙銀、UV、磨切都屬於通常使用到的一些工藝。除了封面之外,目錄、內文排版、插圖、腰封等都需要專門的設計,使得整體感覺更符合現代年輕人的閱讀需求,具有更高的收藏觀賞價值。
字數設置: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瓊瑤時代的言情小說通篇對白,場景氛圍的描寫不夠充分,每一冊的字數也大多在10萬字上下,輕薄的一本,席娟時期的作品更是如此,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速讀時代也紛沓而至,讀者能接受的就是簡單直接,無需鋪墊的愛情描寫,言情小說逐步走向娛樂時代。而新時代的言情則需要考慮更多讀者的需求,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讀者口味非常雜,非常挑剔,單純的言情小說已經滿足不了她們的需求,簡單的結構、極少的主人公也不能取悅她們了,因此現代的言情小說加入很多因素,需要構築一個龐大的體系去講述一群人的愛恨情仇,這個時候作者對場景轉換、人物設置、氛圍烘托等能力就上升了很多,字數也必須超過20萬字,甚至上下冊來表達完整的故事情節,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更多想像空間,加入都市、歷史、武俠、穿越等新鮮元素去豐富作品,成熟的作家們開始謀劃自己的大製作。
「大言情概念」:現代言情小說里所闡述的故事已經不拘泥於愛情部分的表達,加入了友情、親情、人與人之間復雜交錯的情感糾葛,以及對人性、對未來的深刻思考。正如桐華所言,她的《雲中歌》創作源頭來自兒時與女伴之間發生的關乎成長、關乎友情、關乎愛情、關乎人性中承諾、偽善、信念等一系列的親身體會,再賦予作品歷史的背景,加入國恨家仇的更高層次的情感,使人物性格更飽滿,故事情節更有意義。藤萍成名作《九宮舞》系列奠定了她寫武俠言情的極高地位,沉寂五年後的大長篇《狐魅天下》,文筆優美、情節跌宕起伏,書中人物繁多,你不能忽視任何一個出場者,藤萍小說中的主人公多是具有女性唯美特徵的男性,本書依然如此,所以那種言情更加內斂深厚,將男人之間的各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尤其擅長表達男人因慾望而生出的各種思想,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瘋狂的心性、孩子氣的幻想、我行我素的頑固及不可理喻的執著。這種情感說小很小,說大也很大,因為他的想法而影響了周邊一切事物的變化,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一種大言情的概念,慾望可以改變一切。
F. 我要報考中文系的碩士研究生,中國現當代文藝思潮 ,現當代小說研究,20世紀女性文學研究哪個方向比較好
主要看你的興趣啦。中國現當代文藝思潮主要偏重理論,可能歷史背景,理論流派要掌握多些;現當代小說研究則側重文本研究,要對文本有敏感度;至於女性文學前幾年流行,現在比較而言,熱度少了些,還是文本研究,不同的只是類別有所限制罷了。
G. 國內當代女性文學的代表作家有誰
1、王安憶
王安憶,上海人, 1954年生於南京,次年隨母親茹志鵑遷至上海讀小學,初中畢業後1970年赴安徽淮北農村插隊,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兒童時代》編輯。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1986年應邀訪美。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庄》、《小城之戀》、《錦銹谷之戀》、《米妮》等小說集及《69屆初中生》、《紀實與虛構》、《黃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話》、《叔叔的故事》、《我愛比爾》、《長恨歌》等長篇小說。喜宴 妹頭 冬天的聚會《富萍》及其他 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遊美利堅》(與茹志鵑合著)等,兒童文學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等。作品曾多次獲得全國優秀小說獎,98年並獲得首屆當代中國女性創作獎。2001年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號等。
王安憶的小說,多以平凡的小人物為主人公,這一點和80後作家李子悅有著共同的表現形式,著名演員周星馳也注重從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經歷與情感,挖掘生活,在藝術表現上,她的早期小說多感情抒發,近期創作則趨於冷靜和細致。
和80後作家李子悅共同的從王安憶的作品裡普遍可以感受到一種寬厚的愛,她賦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現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領悟力來控制故事微妙的氣氛發展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細膩精準。她的作品講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計,可她探討的是故事背後強大而仁慈的自然規律,這是她對人性和人的生存狀態及本體世界的關懷,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尋常的意義。同時作品中時刻有女性的溫柔體現,連同謹慎內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為文壇一個特立獨行的異數存在.
相關作品:
長恨歌
作者: 王安憶
頁數: 384
定價: 20.00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簡介:
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系,想來都是命里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2、陳染
陳染
性 別: 女
出生年月: 1962/4
民 族: 漢族
出生於北京。她幼年學習音樂。18歲興趣轉向文學。1986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曾在北京做過四年半的大學中文系教師,後調入中國作協作家出版社做編輯。曾在澳洲墨爾本的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歷任北京師范大學分校中文系教師,作家出版社編輯。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集《紙片兒》、《嘴唇里的陽光》、《獨語人》、《無處告別》、《私人生活》、《與往事乾杯》、《在禁中守望》、《潛性逸事》,《陳染文集》(6卷)等。
她幼年學習音樂,曾在澳洲墨爾本的英國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等旅居生活和講學。現居北京。
她的小說在英、美、德、日等國家以及港台地區均有出版和評介。根據她的小說《與往事乾杯》改編的同名電影,被選為國際婦女大會參展電影。《陳染文集》一、二、三、四卷於96年8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陳染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發表詩、散文,至今已有十幾年,作為純文學、先鋒小說中的女性作家,她始終獨立於當今文壇的某種「熱鬧」之外,越來越引起國內外文學研究者的關注。她以強烈的女性意識,不懈的探索精神,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位獨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陳染曾獲首屆中國當代女性文學創作獎等。
《紙片兒》
收錄了陳染在文壇脫穎而出的《世紀病》等一系列表現青年人苦悶、孤獨和叛逆的小說,他們急欲沖破陳舊的觀念和秩序,為心靈的荒野尋求出路。而《紙片兒》等彌漫著詭秘憂傷與人性扭曲的故事,使陳染一度被視為神秘主義者。這是孤獨者、叛逆者的破碎童話。
《另一隻耳朵的敲擊聲》
女人是可以彈奏的花朵,需要輕撫,也需要傾聽。那喁喁獨述的,不僅有笑面桃花,還有些枯葉殘枝,而潛風暗送的,不知是幾許心香,還是幾許心痛……本書展示了女性獨有的復雜或變異的心理,把一個女人的慾望、心智、孤獨、恐懼、病態、陰暗等等一切的本來面目都呈現了出來,被視為中國女性主義的先聲和代表作。
《嘴唇里的陽光》
以獨特離奇的視角、大膽怪異的想像,敘述了一系列女人的故事。巫女、空心人和禿頭女們都在為幻覺守寡,在雜草叢生的情慾地帶,人影都像靈魂一樣輕……本書是陳染先鋒氣質的代表作品。
《私生活》
本書是一部描寫現代大都市女性生命軌跡的嚴肅的先鋒小說,它以主人公自身的女性經驗和隱秘的內心生活為視角,講述了一個女孩兒在成長為一個女人的過程中不尋常的經歷和體驗。女主人公在一特殊的生活背景中長大,敘述了在學生時代她是個孤寂的不能融入集體的「陌生人」……
《聲聲斷斷》
是作家陳染繼長篇小說《私人生活》之後的又一本力作。她用日記這一文體,細膩、委婉而又冷峻、幽默地敘述了她的生活、思想與情感,目光直抵生活及人性的內核,把貌似平淡安然的日子注入了無限詩性、哲思和感悟,把生命與藝術交融到了極致,如同一束束思想的閃電,令人猝不及防、怦然心動而又感懷深思。
《沉默的左乳》
本書為陳染的中篇小說集,在這些形式不一風格各異的小說里,陳染講述了一些女人的秘史,在肉體與靈魂之間、精神和內心之間、愛與婚姻、愛與背叛之間她們的掙扎和反抗。
《不可言說》
是陳染的一部談話錄,這部思想密集又豐富多彩的談話錄是與《聲聲斷斷》同時出版的姊妹篇。《聲聲斷斷》是她深摯的內心獨白,《不可言說》是她與國內外友人的充滿智性的交流。兩相對照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較為豐富全面的陳染
3、張欣
1、張欣
當代女性作家,以創作愛情小說知名,是大陸少數幾個純走通俗路子的作家。作品多反應南方沿海城市白領女性的生活,說不上獨到,但卻頗受讀者歡迎。
江蘇海門人。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69年應征入伍,歷任衛生員、護士、文工團創作員,《羊城晚報》資料室、廣東《五月》雜志編輯,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現任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州市作協副主席。
主要作品:
小說:
生活秀 浮華背後 舞 一意孤行 纏綿之旅 今生有約 歲月無敵 愛情奔襲—訪問城市之一 無人傾訴
梧桐梧桐 掘金時代 愛又如何 婚姻相對論
散文:多嘴 寂寞女兒心 永不言悔 崔琦其人 再說崔琦
中篇小說《投入角色》,《永遠的徘徊〉獲第三,五屆十月文學獎;中篇小說《首席》獲上海文學獎;中篇小說〈絕非偶然》獲上海首屆長,中篇小說優秀作品二等獎;中篇小說集《不要問我從哪裡來》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並於1995年獲莊重文學獎。中篇小說《伴你到黎明》,《歲月無敵》等被改編為影視作品。
4、翟永明
人簡介
祖籍河南,1955年生於四川成都。1980年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曾就職於某物理研究所。作品曾被翻譯成為英、德、日、荷蘭等國文字。現居成都寫作兼於玉林路經營「白夜」酒吧。
詩集
1986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女人》(灕江出版社);
1989年出版詩集《在一切玫瑰之上》(沈陽出版社);
1994年出版《翟永明詩集》(成都出版社);
1996年出版詩集《黑夜中的素歌》(改革出版社);
1997年出版詩集《稱之為一切》(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7年出版散文集《紙上建築》(東方出版中心);
1999年出版隨筆集〈堅韌的破碎之花〉(東方出版社);
2000年出版詩集《終於使我周轉不靈》(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3年出版隨筆集《紐約,紐約以西》(四川文藝出版社)。
5.舒婷
http://ke..com/view/9046.htm
6. 皮皮(1963-),原名馮麗,遼寧大學中文系畢業,曾與前夫馬原共赴西藏工作,後調至沈陽藝術研究所,現在布老虎集團任編輯。雖然一直在進行創作,在國內也小有名氣,但皮皮真正全國聞名卻是在長篇小說《渴望激情》由布老虎叢書推出之後,這本帶有明顯通俗化傾向的作品是使她名利雙收的一個源頭。而前不久她的另一部長篇《比如女人》 (後被改編為電視劇《讓愛作主》)更是獲得了許多名家的稱譽,且中選價值百萬大獎的「金布老虎」,不過想來是因此此稱號將伴隨無休無止的炒作,而有著自己人生況味的皮皮卻不願此種情況擾亂目前的生活,因此她謝絕了此項殊榮
7.九丹九丹,江蘇揚州人,原名朱子屏,1968年出生於江蘇,1990年從中國新聞學院畢業,分配到廣西一家報社做記者,後辭職來到北京,1995年留學新加坡,在異域學習和生活5年之後,於2000年回國,在北京一家周刊社做記者,業余時間從事創作。 1996年出版長篇小說《愛殤》。 2001年出版小說《烏鴉》,2002年出版《新加坡情人》。
H. 當代最新女性小說有哪些需要寫畢業論文
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預測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學術論文也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於實際上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討論或學術刊物上發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按寫作目的,學術論文可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
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
學術論文的寫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個人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標志。在學術論文撰寫中,選題與選材是頭等重要的問題。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關鍵並不只在寫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於你選擇了什麼課題,並在這個特定主題下選擇了什麼典型材料來表述研究成果。科學研究的實踐證明,只有選擇了有意義的課題,才有可能收到較好的研究成果,寫出較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所以學術論文的選題和選材,是研究工作開展前具有重大意義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備工作。
學術論文,就是用系統的、專門的知識來討論或研究某種問題或研究成果的學理性文章。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學理性。
基本類別
按研究的學科,可將學術論文分為自然科學論文和社會科學論文。每類又可按各自的門類分下去。如社會科學論文,又可細分為文學、歷史、哲學、教育、政治等學科論文。
按研究的內容,可將學術論文分為理論研究論文和應用研究論文。理論研究,重在對各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研究;應用研究,側重於如何將各學科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術和生產技術,直接服務於社會。
按寫作目的,可將學術論文分為交流性論文和考核性論文。交流性論文,目的只在於專業工作者進行學術探討,發表各家之言,以顯示各們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考核性論文,目的在於檢驗學術水平,成為有關專業人員升遷晉級的重要依據。
I. 求人大復印資料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外國文學 2019年
復習資料
現代文學史復習資料
1.在《新青年》、《新潮》上發表小說的除魯迅外,還有(楊振聲)
2.提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說的是(胡適)
3.凌叔華的小說集《花之寺》著力刻劃的女性形象主要屬於(高門巨族的少婦)
4.茅盾描寫從「五四」到「五卅」一代知識分子心靈歷程的長篇小說是(《虹》)
5.馮至所屬的新文學社團是(沉鍾社)
6.鴛鴦蝴蝶派的主流從題材、內容上來說是(言情小說)
7.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戲劇團體是(南國社)
8.丁玲對知識女性的矛盾心理進行大膽、細膩描寫的作品是(《莎菲女士的日記》)
9.《蝕》三部曲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大革命失敗後)
10.葉聖陶五四時期的小說主要風格是:(冷雋平實)
J. 中國體現女性主義的小說,體現女性的平等意識,自我意識增強,
張潔《方舟》《在同一地平線上》《我在哪兒錯過了你》
王安憶的「三戀」
鐵凝《玫瑰門》
林白《一個人的戰爭》
陳染《私人生活》等等
中國這方面的小說雖然數目不多。但是還是比較引人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