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科夫短篇小說選寫作背景
㈠ 凡卡的寫作背景(詳細)
寫作背景
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凡卡》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最殘暴的時代。小說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時代。當時,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的信,寫出了學徒工的悲慘遭遇,對沙俄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控訴,從一個側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當時社會的罪惡。「凡卡」正是千千萬萬俄國兒童的縮影。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㈡ 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的創作背景
契訶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在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反動的書刊檢查制度空前嚴格,庸俗無聊的幽默刊物風靡一時。契訶夫開始創作時常以安東沙·契洪特等筆名向這類雜志(如《蜻蜓》、《斷片》)投稿。短篇小說《一封給有學問的友鄰的信》(1880)和幽默小品《在長篇、中篇等小說中最常見的是什麼?》(1880)是他初期發表的作品。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說,很多是無甚價值的笑料和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較優秀的作品,繼承俄羅斯文學的民主主義優良傳統,針砭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如寫卑欺強節的小官吏(《在釘子上》、《一個官員的死》、《勝利者的勝利》,均1883),凌辱弱者的士紳和老爺(《英國女子》1883),見風使舵的奴才骨(《變色龍》,1884),專制制度的衛道士(《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但他迫於生計和缺乏經驗,在當時主要只求速成和多產。1886年3月,名作家格里戈羅維奇寫信要他尊重自己的才華,他深受啟發,開始嚴肅對待創作。寫於1886年的《萬卡》、《苦惱》和1888年的《渴睡》,表現了作家對窮苦勞動者的深切同情。1888年問世的著名中篇小說《草原》描繪和歌頌了祖國的大自然,思考農民的命運,表達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命名日》(1888)和《公爵夫人》(1889)等暴露了偽善、愛慕虛榮和庸俗等習氣。這些作品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都有明顯進展。但受小資產階級環境影響的契訶夫在這時不問政治,只「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要有「最最絕對的自由」。他從1886年起為反動文人蘇沃林發行的《新時報》撰稿,雖經批評家尼·米哈伊洛夫斯基的勸告,仍同它保持關系。1888年10月,契訶夫獲「普希金獎金」半數。這時他已是5部短篇小說集的作者(《梅爾波梅尼的故事》,1884;《五顏六色的故事》,1886;《在昏暗中》,1887;《天真的話》,1887;《短篇小說集》,1888)。聲譽和地位的日益增高,使他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作為作家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創作的意義。他說:「自覺的生活,如果缺乏明確的世界觀,就不是生活,而是一種負擔,一種可怕的事情。」這種思想形象地表現在中篇小說《沒意思的故事》(1889)里。
從這個時期起,契訶夫開始創作戲劇。獨幕劇《結婚》(1890)和《論煙草的危害》(1886)、《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紀念日》(1891~1892)等輕松喜劇在思想內容和喜劇性上接近於他的早期幽默作品。劇本《伊凡諾夫》(1887~1889)批判缺乏堅定信念、經不起生活考驗的80年代的「多餘的人」。
1890年4月至12月,體弱的契訶夫不辭長途跋涉,去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庫頁島游歷,對那裡的所有居民、「將近一萬個囚徒和移民」逐一進行調查。庫頁島之行提高了他的思想覺悟和創作意境。1891年他在一封信里說:「……如果我是文學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間……我至少需要一點點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哪怕很少一點點也好。」他開始覺察到,為《新時報》撰稿所帶給他的只是「禍害」,終於在1893年同這家刊物斷絕關系。他對俄國的專制制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寫出了《庫頁島》(1893~1894)和《在流放中》(1892)等作品,而最重要的則是震撼人心的《第六病室》(1892)。這部中篇小說控訴監獄一般的沙皇俄國的陰森可怕,也批判了他自己不久前一度醉心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托爾斯泰主義。列寧讀它後受到強烈的感染,說自己「覺得可怕極了」,以致「在房間里待不住」,「覺得自己好象也被關在『第六病室』里了」。
在1890至1900年間,契訶夫曾去米蘭、威尼斯、維也納和巴黎等地療養和游覽。從1892年起,他定居在新購置的莫斯科省謝爾普霍夫縣的梅里霍沃庄園。1898年,身患嚴重肺結核病的契訶夫遷居雅爾塔。1901年他同莫斯科藝術劇院的演員奧爾迦·克尼碧爾結婚。在雅爾塔他常與列·托爾斯泰、高爾基、布寧、庫普林和列維坦等人會見。
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期是契訶夫創作的全盛時期。當時俄國的解放運動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階段。在革命階級的激昂情緒激盪下學生以及其他居民階層中間的民主精神漸趨活躍。契訶夫也漸漸克服了不問政治的傾向,積極投入社會活動:1892年在下諾夫哥羅德省和沃羅涅什省賑濟飢荒;1892至1893年間在謝爾普霍夫縣參加撲滅霍亂的工作;1897年參與人口普查工作;1898年支持法國作家左拉為德雷福斯辯護的正義行動,並因此疏遠同蘇沃林的關系;1902年為了抗議沙皇當局取消高爾基的科學院名譽院士資格的決定,他和柯羅連科一起放棄在1900年獲得的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1903年他資助為爭取民主自由而受迫害的青年學生。他的民主主義立場日益堅定,對社會生活的底奧的觀察更為深刻,對醞釀中的革命的預感也日益明朗,從漆黑的現實中漸漸看到隱約的「火光」。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他強調藝術作品應該有明確的思想(劇本《海鷗》,1896);他在一系列作品裡接觸到重大的社會問題。例如《農民》(1897)以清醒的現實主義反映了農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赤貧、愚昧、落後和野蠻;《在峽谷里》(1900)並描繪了農村資產階級——富農瘋狂地掠奪財富和殘忍本性。這些小說對美化農村公社生活的民粹派是有力的反駁。揭露資本主義的主題也見於《女人的王國》(1894)和《三年》(1895)等作品;而《出診》(1898)則表明資本主義「魔鬼」不僅壓榨工人,而且也折磨著工廠主後裔的良心,他們意識到生活沒有意義和不合理,因而深深感到抑鬱不安。劇本《萬尼亞舅舅》(1897)描寫沒有真正理想和嚴肅目標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命運,他們的正直無私的勞動終成無謂的犧牲。《帶狗的女人》(1899)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和虛偽,喚起讀者「對渾渾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會斗爭的「小事」論,批判自由主義者的漸進論思想,認為需要一種「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斗爭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動的狹隘圈子,去影響廣大群眾。他的創作中逐漸響起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動力量對社會的壓制及他們的保守和虛弱,並鞭撻當時存在的套中人習氣。在《醋栗》(1898)和《姚內奇》(1898)里他刻畫自私自利、蜷伏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空虛和墮落,並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庄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盡情發揮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
隨著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契訶夫意識到一場強大的、盪滌一切的「暴風雨」即將降臨,社會中的懶惰、冷漠、厭惡勞動等惡習將被一掃而光。他歌頌勞動,希望每個人以自己的工作為美好的未來做准備(《三姊妹》,1900~1901)。在1905年革命的前夕寫成的《新娘》(1903)表達了要「把生活翻一個身」、奔赴新生活的渴望。劇本《櫻桃園》(1903~1904)展示了貴族的無可避免的沒落和由新興資產階級所代替的歷史過程,同時表現了毅然同過去告別和嚮往幸福未來的樂觀情緒:櫻桃園伐木的斧聲伴隨著「新生活萬歲!」的歡呼聲。然而由於契訶夫的思想立場從未超越民主主義的范疇,他筆下的新人都不知道創建嶄新生活的必由之路,他們渴望的「新生活」始終只是一種朦朧的憧憬。
1904年6月,契訶夫因病情惡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在那裡逝世,遺體運回莫斯科安葬。
契訶夫創造了一種風格獨特、言簡意賅、藝術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說。他截取片段平凡的日常生活,憑借精巧的藝術細節對生活和人物作真實描繪和刻畫,從中展示重要的社會內容。這種小說抒情氣味濃郁,抒發他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把褒揚和貶抑、歡悅和痛苦之情融化在作品的形象體系之中。他認為:「天才的姊妹是簡練」,「寫作的本領就是把寫得差的地方刪去的本領」。他提倡「客觀地」敘述,說「越是客觀給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讀者的想像和理解能力,主張讓讀者自己從形象體系中琢磨作品的涵義。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616000.html?si=1
㈢ 《凡卡》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
15 凡卡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寫信的過程記敘的。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一是過聖誕節的情景);最後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塞進郵筒里,在甜蜜的夢中看見爺爺正在念著他的信。
本文表達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第二,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文中以引用寫信的內容為主,凡卡向爺爺傾訴當學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調是「苦」;文中插敘回憶的內容,主要講在鄉下生活的快樂,基調是「樂」。訴苦為主,以「樂」相襯,形成內容、情感上的對比,再加上作者對凡卡寫信環境、動作、神態的描寫,使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內心的「痛」。最後,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選編這篇課文,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讓學生對外國文化有所了解,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二是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結尾句子的含義。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聖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闆的立櫃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枝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
聖誕節前夜,凡卡沒躺下睡覺,是因為節日讓他思念唯一的親人爺爺,也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願——偷偷地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一個「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寫,害怕被人發現,也暗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
②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張紙鋪在作台上。
課文里關於凡卡寫信過程的「嘆氣」還有兩次,「凡卡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獃獃地望著窗口。」對於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來說,這嘆氣跟他的年齡是很不相稱的,寫一封信的過程中,他連續嘆氣,可見這樣的生活的確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
③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來大城市做學徒,本指望學會做鞋,有個一技之長,養家糊口,可來這里做的事跟學做鞋沒有一點關系;本指望從此有吃有住,卻「餓得要命」,差點被打死,連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這個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沒有窮人的活路……飢餓、孤獨、痛苦,徹底打碎了凡卡的夢想,所以他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文中幾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極度痛苦的心情。
④過了一個鍾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卡夢想信很快到達爺爺的手裡,爺爺讀到信就來接他。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還有什麼深層的含義呢?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凡卡寫的信爺爺會收到嗎?對這個問題不能僅停留在「凡卡沒有寫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這個表面答案上,還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爺爺會來接凡卡嗎?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凡卡的爺爺不過是個窮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沒有能力撫養這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在村子裡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飯的活兒,要不,怎麼忍心把唯一的孫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裡尋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凡卡的美好願望就如他的夢一樣,只是一個天真的夢而已。夢醒之後,悲慘的生活依舊,甚至更加悲慘,因為唯一的希望破滅了,他連夢也沒有了。
(2)對詞語的理解。
慈悲:慈善和憐憫。
指望:一心期待,期盼。
別墅:在市郊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課文指供那些老爺們享樂的住宅。
禱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向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聲哭泣的樣子。
梆子:打更的響器,空心,用竹子或木頭製成。
氈靴:用羊毛壓成的靴子。
照應:課文指照料、照顧的意思。
盧布:俄國貨幣單位名。1盧布等於100戈比。
鼻煙:煙草製品之一,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狀的煙。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銹、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
(1)通過快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了解,理清課文「准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了解了課文結構。這也是課後第1題的設計意圖。
(2)教學中要突出凡卡寫信的內容。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學中要把這三個自然段作為理解、體會的重點,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為重中之重,使內容和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學時,在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之後,讓學生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著,圍繞「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引導學生想像凡卡來做學徒,曾經有什麼指望?然後採取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後,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3)結合文中回憶的內容與信相關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深入體會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寫信過程中穿插了兩次往事回憶,一次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鄉村聖誕節前夜美麗的夜景,一次是跟爺爺一起去砍聖誕樹時的「快樂」生活。這樣安排,意在與現實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凡卡在鄉村的生活顯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憶起來卻感到很美好,很快樂,可見在城裡的日子是怎樣的痛苦。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凡卡三次嘆氣的心理活動,這樣切實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凡卡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
2.要以讀為主,加強朗讀指導。課後第2題「把凡卡信中的內容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提出的就是朗讀的要求。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學生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寫法的重要手段。
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以及想回鄉下的急迫心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著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貧苦生活在凡卡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3.課後第3題設計的意圖是落實領悟表達方法的教學目標,這項練習可在學完全文之後進行。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之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體會表達的特點,並且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要讓學生根據各自的領悟,舉出具體的語句、語段,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不可強求一致。學生說不出或舉不出實例,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不可包辦代替,不能把這項練習變成教師自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品析。
課後第4題是在語言積累上提出的要求。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豐滿、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要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學生抄寫以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課後的「小練筆」,意在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想像,「凡卡睡醒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直接針對他的美夢的,通過凡卡美夢的破碎,進一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這既是寫話的練習,也為學生表達對凡卡命運的關注、表達對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個平台。
4.課文第10、11、12自然段是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學生對引號的這種用法可能不大了解,教師要提示一下。
5.本文生字較多,會給學生通順連貫閱讀造成困難。所以,初讀課文時應強調藉助注音讀准字音,指導朗讀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的錯誤。學完課文後,要再次檢查生字的讀音,進行鞏固。「揉、蘸、撇、噎」容易寫錯,要提醒學生注意寫正確,寫美觀。本課多音字也較多,應指導學生讀准。
6.學完了課文,可以向學生推薦讀契訶夫其他的短篇小說或高爾基的《在人間》一書。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揭示課題。同學們,學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秀的外國短篇小說《凡卡》。
2.補充資料,了解背景。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出示資料,默讀思考:從這份資料中,你知道了什麼?
出示課件:
契訶夫和他的作品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他的一生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統治時期,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時代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是分哪幾個部分來寫的?
(課文主要寫了凡卡寫信給他的爺爺,告訴爺爺他在莫斯科鞋匠家裡當學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讓爺爺接他回去。課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備寫信、寫信、寄信三個部分。)
2.交流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掃除閱讀障礙。
①讀准讀通外國名字。齊讀,先把它們讀正確,然後說說他們是故事中的什麼角色。
(課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亞希涅、康司坦丁·瑪卡里奇、日發略維夫、菲吉卡、阿遼娜、艾果爾、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詞語,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義。如,「楦頭」「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寫錯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撇」字的右邊不能寫成「寬敞」的「敞」等。
三、品讀信的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一)初讀信的內容,整體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當學徒,過著怎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請求爺爺把他接回鄉下?快速瀏覽課文,把信的內容標出來,看看是哪幾個自然段?
2.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自由讀一讀,讀後討論,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二)細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過讀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著怎樣的生活。聯系課文具體談談。
2.學習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寫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餓、睡不好覺的痛苦。
①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讀,注意用紅線標出的詞語,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紅線標出「揪、拖、揍、撈、直戳」等詞語。)
②教師范讀第8自然段寫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③讀到這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經常挨打還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個方面。除了挨打,凡卡還經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餓、睡不好覺)
⑤小結: 9歲的凡卡在老闆家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餓、整天幹活還睡不好覺。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所以,凡卡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逃離這種非人的生活。
3.學習第8、10、15自然段中寫凡卡乞求爺爺接他回家的部分,進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樣乞求爺爺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段落和句子,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②指導朗讀信中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三段話。讀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4.自由朗讀課文第11自然段,從中你了解到了什麼?(莫斯科是個很繁華熱鬧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這么繁華熱鬧,凡卡為什麼還要苦苦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呢?
6.小結:現在我們讀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裡當學徒,挨打,挨餓,整天幹活,睡不好覺,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
7.質疑:關於凡卡的信,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相機說明第10、11、12自然段引號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紀就受盡了苦難,那麼他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布置作業
同學們課後把本課的生字組成詞語抄寫在作業本上。
第 二 課 時
一、感知凡卡的回憶,體會文章情感
(一)回顧舊知識,默讀「回憶」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2.課文除了凡卡的信,還寫了什麼呢?默讀信以外的其他幾個自然段,讀完後互相討論討論。(還寫了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
3.在課文中標出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讀「回憶」,感受快樂
1.凡卡回憶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家鄉美麗的夜景以及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往事的?快速瀏覽課文,到課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筆給爺爺寫信時就回憶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回憶起了家鄉美麗的夜景。當他寫到自己在城裡當學徒的痛苦生活時,就又回想起了在鄉下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時光。)
3.小結:課文就是這樣,把凡卡給爺爺的信、以及他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穿插起來寫,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裡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憶這些往事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5.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樂呢?再讀一讀寫回憶的這些段落,畫出表現凡卡快樂心情的句子,還可以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導朗讀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憶家鄉美景時的復雜心情。
②朗讀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自由和快樂。
(三)再讀「回憶」,感悟寫法
1.凡卡一邊寫著信,一邊回憶著往事,讓人感受到了凡卡回憶往事時的那份快樂。再仔細讀讀這幾個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快樂嗎?
2.討論交流。
3.其實,凡卡在鄉下也過著窮苦的生活,但他現在回憶起來為什麼覺得那麼快樂呢?
4.小結:課文穿插著凡卡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他在城裡當學徒的悲慘生活。這部分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結合課文插圖,體會人物心情
1.看課文中的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課文哪個自然段描寫了畫中的場景?指名讀第2自然段。
2.從這段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齊讀第2自然段,體會凡卡當時的心境。
4.課文什麼地方還寫到了凡卡的嘆氣呢?指名讀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兩次嘆氣。
5.一個九歲的孩子,按理說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凡卡卻連聲嘆氣。從這三次嘆氣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三、討論故事結局,感受人物命運
1.凡卡對爺爺充滿了熱切的期望,盼望爺爺早點接他離開這里。可是這一切,爺爺會知道嗎?爺爺會把凡卡接回家嗎?自由朗讀凡卡寫信封的那四個自然段,再跟同桌討論討論。
2.交流討論。
①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明具體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
②如果寫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會改變嗎?
3.小結。不管哪一種可能,在沙皇俄國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慘命運都不可能改變。文章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運的悲慘。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這就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凡卡》。這個感人的故事,牽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凡卡後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中最後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四、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課文在凡卡熟睡並做著甜蜜的夢的時候結束了,這正是契訶夫的高明之處。但夢總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請你展開想像寫一寫。
2.契訶夫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不僅為我們塑造了「凡卡」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以後可以去讀讀他的其他作品。
五、相關鏈接
1.契訶夫(1860—1904),俄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他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其高度簡潔的抒情藝術和文短意長的幽默筆法,在俄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在我國影響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魯迅、趙景深、鄭振鐸等許多文學大家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苦悶》《變色龍》《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說《草原》《跳來跳去的女人》《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六號病房》《一個女人的天地》等,戲劇《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
《凡卡》這篇小說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2.凡卡為何能寫那麼長的信?
《凡卡》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寫的一篇著名小說,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時,被編者刪去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在這篇小說中是補敘,交代了小凡卡在當學徒之前學文化的情況。原文在「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裡,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這一句的後面,還有這樣一段話:「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的好朋友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小凡卡的母親彼拉蓋婭還在世,在老爺家裡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常給他糖果吃,閑著沒事便教他念書、寫字、學數數兒,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彼拉蓋婭去世以後,他們就把孤兒凡卡送到僕人的廚房裡去跟祖父住在一塊兒,後來又把他從廚房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阿里亞希涅的鋪子里來了……」
凡卡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九歲前已會念書、寫字,當然也會寫信了。俄語是用拼音文字寫的,小學一二年級就初步掌握了常用語的拼寫,小學畢業時已不存在識字的困難了。俄語與英語又有些不同,俄語只要掌握了33個字母,就基本上解決了識字、寫字的問題。當然,會寫信,還有個語法的問題,即語言組合的規律問題。語言組合的規律,說白了,就是語言的習慣。九歲的凡卡已具備了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能力),就完全有能力把想跟爺爺訴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至於信的長短與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凡卡心裡有吐不完的苦水,他要向爺爺傾訴個夠,自然就會寫出長長的信。我國的一二年級小學生,要寫長長的信,即使都用他自己熟悉的話來寫,也還是做不到的,因為還有好多字不會寫。但如果把不會寫的字統統寫成漢語拼音,那麼也能寫出長信來的。由此看來,凡卡寫出那麼長的信是可信的、真實的。
另外,這是一篇文學作品,是作者借凡卡的信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著重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把握、理解,不必像學習科學類學科那樣處處「較真」,否則就偏離了這類作品教學的主旨。(令怡)
3.凡卡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課中,開頭介紹人物時寫道:「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是「你的孫子伊凡·茹科夫」。同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這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後,中間用間隔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於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於在親人或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令怡)
㈣ 挈訶夫寫《凡卡》的寫作背景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㈤ 《凡卡》的寫作背景
小說背景】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文章按寫信的過程記敘。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通過寫信向爺爺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與爺爺在一起時的生活情景;最後交待,凡卡沒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寫清楚就把信塞進郵筒里,在甜蜜的夢中看見爺爺正在念著他的信。 本文表達上的特點主要有兩方面。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
【全部文章】
九歲的凡卡·茹科夫,三個月前給送到鞋匠阿里亞希涅那兒做學徒。聖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闆的立櫃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
在寫第一個字以前,他擔心地朝門口和窗戶看了幾眼,又斜著眼看了一下那個昏暗的神像,神像兩邊是兩排架子,架子上擺滿了楦頭。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台前邊,把那張紙鋪在作台上。
「親愛的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他寫道,「我在給您寫信。祝您過一個快樂的聖誕節,求上帝保佑您。我沒爹沒娘,只有您一個親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戶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蠟燭的模糊的影子;他想像著他爺爺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好像爺爺就在眼前。——爺爺是日發略維夫老爺家裡的守夜人。他是個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頭兒,65歲,老是笑眯眯地眨著眼睛。白天,他總是在大廚房裡睡覺。到晚上,他就穿上寬大的羊皮襖,敲著梆子,在別墅的周圍走來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鰍低著頭跟在他後頭。泥鰍是一條非常聽話非常討人喜歡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黃鼠狼那樣長長的,所以叫它泥鰍。
現在,爺爺一定站在大門口,眯縫著眼睛看那鄉村教堂的紅亮的窗戶。他一定在跺著穿著高筒氈靴的腳,他的梆子掛在腰帶上,他凍得縮成一團,聳著肩膀……
天氣真好,晴朗,一絲風也沒有,乾冷乾冷的。那是個沒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個村子——白房頂啦,煙囪里冒出來的一縷縷的煙啦,披著濃霜一身銀白的樹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見。天空撒滿了快活地眨著眼的星星,天河顯得很清楚,彷彿為了過節,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闆揪著我的頭發,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揍了我一頓。這個禮拜,老闆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伙計們捉弄我,他們打發我上酒店去打酒,他們叫我偷老闆的黃瓜,老闆隨手撈起個傢伙就打我。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麵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裡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給您跪下了,我會永遠為您禱告上帝。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臟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會替您搓煙葉,「他繼續寫道,「我會為您禱告上帝。要是我做錯了事,您就結結實實地打我一頓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著活兒,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讓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應我幫他放羊。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等我長大了,我會照應您,誰也不敢來欺負您。
「講到莫斯科,這是個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爺們的,有很多馬,沒有羊,狗一點兒也不凶。聖誕節,這里的小孩子並不舉著星星燈走來走去,教堂里的唱詩台不準人隨便上去唱詩。有一回,我在一家鋪子的櫥窗里看見跟釣竿釣絲一塊出賣的釣鉤,能釣各種各樣的魚,很貴。有一種甚至約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鯰魚呢。我還看見有些鋪子賣各種槍,跟我們老闆的槍一樣,我想一桿槍要賣一百個盧布吧。肉店裡有山鷸啊,鷓鴣啊,野兔啊……可是那些東西哪兒打來的,店裡的伙計不肯說。
「親愛的爺爺,老爺在聖誕樹上掛上糖果的時候,請您摘一顆金胡桃,藏在我的綠匣子里頭。」
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獃獃地望著窗口。他想起到樹林里去砍聖誕樹的總是爺爺,爺爺總是帶著他去。多麼快樂的日子呀!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爺爺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著吭吭地咳……要砍聖誕樹了,爺爺先抽一斗煙,再吸一陣子鼻煙,還跟凍僵的小凡卡逗笑一會兒。……許多小樅樹披著濃霜,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等著看哪一棵該死。忽然不知從什麼地方跳出一隻野兔來,箭一樣地竄過雪堆。爺爺不由得叫起來,「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裡,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
「快來吧,親愛的爺爺,」凡卡接著寫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帶我離開這兒。可憐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這兒的人都打我。我餓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難受得沒法說。我老是哭。有一天,老闆拿楦頭打我的腦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過來。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我問候阿遼娜,問候獨眼的艾果爾,問候馬車夫。別讓旁人拿我的小風琴。您的孫子伊凡·茹科夫。親愛的爺爺,來吧!」
凡卡把那張寫滿字的紙折成四折,裝進一個信封里,那個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個戈比買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寫上地址:
「鄉下 爺爺收」
然後他抓抓腦袋,再想一想,添上幾個字:
「康司坦丁·瑪卡里奇」
他很滿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問過肉店的伙計,伙計告訴他,信應該丟在郵筒里,從那兒用郵車分送到各地去。郵車上還套著三匹馬,響著鈴鐺,坐著醉醺醺的郵差。凡卡跑到第一個郵筒那兒,把他那寶貴的信塞了進去。
過了一個鍾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搭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凡卡》寫作特點
寫作特點
本文篇幅較長,但脈絡清晰,全文的主要線索是寫信、發信,並把信的內容與回憶和寫信的過程結合在一起敘述。
作者在文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寫了家鄉的「天氣真好,晴朗」,連星星也「快活地眨著眼」,而鞋鋪卻似牢房一般,「那個昏暗的神像」更增添一種陰森的氣氛。兩種環境,一個快活、美好,一個恐怖、昏暗,使人不得不為凡卡擔心。作者還寫了莫斯科的繁華,富人奢侈的生活,與凡卡在莫斯科的痛苦、孤獨的生活相對比,把深刻的道理寓於形象的描繪中,說明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加強了文章的悲劇氣氛,使讀者對凡卡產生深深的同情。
寫作背景:
《凡卡》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於1886年寫的。當時沙皇俄國統治者十分黑暗,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
寫法提示
1、文章篇幅較長,但脈絡清晰,主要線索是「准備寫信——寫信——寄信——夢信」。
2、恰當地運用了插敘的寫法。在敘述主要情節時,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些與主要情節相關的別的內容來豐富文章的內容,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這種方法稱為插敘。文章第4~6自然段插敘了和爺爺守夜的情景,第13自然段插敘了和爺爺砍聖誕樹的情景。這樣將農村生活與學徒生活進行了對比,形成強烈的對照,反襯出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獨與痛苦,更激起讀者對凡卡悲慘命運的同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細節描寫具體、生動、感人。比如,從凡卡寫信封、發信等細節描寫不難看出這樣一封既不貼郵票又無具體地址的信,在喝得醉醺醺的郵差手中必然是一封無法投遞的死信。盡管凡卡把它視為寶貝,把它作為脫離鞋鋪這個人間地獄的一線希望,但永遠也不可能寄到爺爺手中。凡卡寫信時的認真,發信時的急切,都具體形象地反襯出結局的悲慘。
㈥ 凡卡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誰告訴我
《凡卡》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珂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珂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凡卡》選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生活在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最殘暴的時代。小說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統治下的那段最黑暗的時代。當時,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的信,寫出了學徒工的悲慘遭遇,對沙俄的黑暗統治進行了控訴,從一個側面揭露了沙皇制度的黑暗和當時社會的罪惡。「凡卡」正是千千萬萬俄國兒童的縮影。
契訶夫,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他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
契河夫,(l860~1904)
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情趣雋永、文筆犀利的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
契河夫出生於小市民家庭,父親的雜貨鋪破產後,他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年,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鞭撻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丑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閱讀後都受到很大震動。《帶閣樓的房子》(1896),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諷刺了自由派地方自治會改良主義活動的於事無補。《農民》(1897)極其真實地描述了農民在80、90年代極度貧困的生活現狀,表現了他對農民悲慘命運的關心同情,而《在峽谷里》則揭露富農窮凶極惡的剝削,反映了資本主義滲透農村的情況,說明作者把表現俄國社會階級斗爭列入其創作主題,在《新娘》(1903)中,他相信舊制度一定滅亡,新「生活早晚會來!」
契訶夫後期轉向戲劇創作,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櫻桃園》(1903),都曲折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夕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其劇作含有濃郁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劇本故事雖取材於日常生活,情節樸素,進展平穩,但卻富有深刻象徵意義。
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富於音樂節奏感,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其代表作《變色龍》、《套中人》堪稱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
契訶夫以卓越的諷刺幽默才華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兩個不朽的藝術形象。他的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姊妹」也成為後世作家孜孜追求的座右銘。
契柯夫對中國人民懷有美好的感情,曾約高爾基一同訪問中國,但因久病不治而未遂心願。1904年7月15日因肺病惡化而辭世。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10個生字,認識「蘸、戳、撇、醺」4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立櫃、生銹、摩平、皮襖、揪著、稀粥、逮住、地址、郵筒、暖炕、聖誕節。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並解題。
1.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來命題的。
2.介紹本文的作家。
本文的作者是契訶夫。他是俄國著名的作家。生於1860年,死於1904年。他出身於小商人家庭,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科求學。做過店員也當過醫生。他生活在19世紀末期,正是沙皇統治俄國最黑暗的年代。社會動盪不安。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統治下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3.介紹《凡卡》的寫作背景。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時,無數破產了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家的小雜貨店裡有兩個小學徒,就常受他父親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學徒生活,也同情小學徒的不幸命運,所以《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
二、出示要求,課內自學。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及主要表達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寫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內容與聯想;在找准寫信的段落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
3.藉助課後思考題,逐段細讀,嘗試讀懂課文。
4.自學生字新詞。
三、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
1.看拼音寫詞語。
2.在正確的讀音後面畫「√」。
3.理解詞語:
摩平:用手輕輕地按著並一下一下地移動弄平。
楦頭:製鞋制帽時所用的模型,多用木頭製成。
保佑:迷信的人稱神力的保護和扶助。
慈悲:慈善和憐憫。
打發:派(出去)。
別墅:在市郊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
捉弄:對別人開玩笑或使別人為難。
禱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聲哭泣的樣子。
盧布:俄國貨幣單位的名稱。
醉醺醺:形容喝醉了酒的樣子。
四、聽教師范讀課文,疏通文章的內容。
1.邊聽邊想:課文寫了凡卡什麼事?
(課文主要寫了凡卡給爺爺寫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脈絡。
以信為線索,課文講了哪幾部分內容?你能試著給課文分段嗎?
3.學生匯報分段情況。
(分為三部分:寫信前(1—2自然段);寫信中(3—15自然段);寫信後(6—21自然段)
第一段: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准備寫信。
第二段:凡卡寫信的內容及聯想。
第三段:凡卡寫信封,寄信和寄信後所做的夢。
追問:大家能說說分段的依據嗎?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
五、布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最令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的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生活遭遇,體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2.領悟文章將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在一起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探尋寫作思路,整體感知。
1.回憶:《凡卡》一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課文主要寫凡卡寫信的事。是按准備寫信——寫信——寫信後的順序寫的。)
2.圍繞這件事,你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
①凡卡寫信的內容是什麼?
②凡卡怎麼給爺爺寫信的?
③凡卡為什麼給爺爺寫信?為什麼希望爺爺帶他回村子?
④凡卡寫的這封信,爺爺能收得到嗎?為什麼?
3.默讀課文,找找哪兒是作者的敘述?哪兒是凡卡寫信的內容?哪兒是寫凡卡在寫信中所想到的?
二、從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體會情感。
1.默讀凡卡寫信的內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寫了什麼?
提示:可根據「他寫道」、「接著寫下去」、「他繼續寫道」、「凡卡接著寫道」把信的內容分層來理解。
2.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第一層:凡卡思念爺爺;第二層:凡卡在鞋鋪受盡折磨;第三層: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層:凡卡再次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及他對村裡人的問候。
3.了解凡卡的悲慘生活。
(1)默讀「凡卡在鞋鋪受盡折磨」一層,你有什麼問題?
①凡卡在鞋鋪里受到了怎樣的折磨?
②凡卡為什麼會受到折磨?
(2)自由讀有關的內容,你對哪個問題感興趣?就研究哪個問題。邊讀邊作標記。
(3)學生交流,教師點撥。
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寫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①挨打:被老闆揪著頭發,拖到院子里,拿皮帶打;老闆娘用魚嘴戳他的臉,就因為凡卡收拾魚「從尾巴上弄起」;②挨餓:吃的「簡直沒有」,③挨凍,而且睡不好。
從這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命運的悲慘,當時社會的黑暗。
(4)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像,替凡卡說下去。
(5)朗讀指導。
一個九歲的孩子擔負這么重的勞動,遭受這么多的折磨,怎麼忍受得了呢?該怎麼讀呢?
三、從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體會感情。
1.讀作者的敘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寫信時,心情是怎樣的?有什麼變化嗎?
2.出示投影:理解重點句子。從重點詞中體會凡卡的內心活動。
①凡卡撇撇嘴,拿臟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滿意沒人打攪他寫信,就戴上帽子,連破皮襖都沒披,只穿著襯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過了一個鍾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對凡卡訴說自己受折磨情況後的動作描寫,突出表現凡卡極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說明凡卡急於要把信寄出去,好讓爺爺快點來接他,快點脫離苦海的內心活動。第③句由於寫信沒有被打攪而滿意,寄信也很順利,心情肯定輕鬆了許多。所以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讀讀這三個句子,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四、感情朗讀,深化理解。
老師引讀,……凡卡向爺爺訴苦,請求爺爺帶他回村……請一位同學讀,從他的讀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凡卡孤苦無依,受盡折磨,凡卡迫切希望離開這里。)
五、從凡卡的聯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體會情感。
1.指名讀凡卡的聯想,圍繞凡卡的聯想,提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凡卡聯想起什麼事?為什麼會想起這些?)
2.自由讀,在書中尋找答案。
(第一次聯想到了爺爺守夜的情形和鄉村冬夜的景色。第二次聯想到與爺爺砍聖誕樹的情景。聯想到爺爺,突出了凡卡對爺爺的思念;聯想冬夜的景色,說明冬夜充滿了快活、歡樂的氣氛,這與凡卡的學徒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凡卡思念爺爺,思念家鄉的一切;聯想到爺爺砍聖誕樹可以看出爺爺在農村的生活很貧苦,但在凡卡的回憶里是那樣的美好、快樂、有趣,說明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單與凄涼。
六、研討本文在表達上的特點。
1.學生討論。
2.交流匯報。
(1)兩段回憶是本文的插敘。這兩段聯想對凡卡的學徒生活起了對比、反襯作用。
(2)文章細節描寫很突出。在文中找找細節描寫的句子,讀出自己的體會。
(凡卡傾訴自己怎樣挨打、挨餓、挨凍、怎樣受折磨、三頓飯吃什麼都一一寫到了。在回憶爺爺守夜時,爺爺是什麼樣的,怎樣守夜、兩條狗怎樣跟著,砍聖誕樹的山林、樅樹什麼樣等細節描寫,使人讀了彷彿看見了當時的情景,這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深刻感人。)
(3)文章還有哪些特點?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說說為什麼喜歡。
七、讀寫。
凡卡睡醒後會發生什麼事?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凡卡》結構復雜,教學中可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為什麼挨打?怎麼挨打的?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其次,抓住文中的重點句讓學生體會。藉助反復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想像。凡卡給爺爺寫的信斷斷續續,信中出現了許多省略號。在此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把靜止的省略號變成實在的生活內容。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像,替凡卡說下去。這樣的教學設計能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
探究活動
三兄弟拜師
過去,有三個兄弟拜師。先生說:「這樣吧,我先考考你們,誰的天資聰慧,善解我意,我就收誰為徒,你們看如何?」三兄弟愉快地答應了。
這時,只見先生分給三人每人一張宣紙,上面都寫著這樣兩句話:
一女牽牛過獨橋,
夕陽落在方井上。
先生說:「這就是考卷,你們自己答吧!」說完再也不作聲了。
老大想,歷來都是考官命題舉試。一定是命題作文。於是,便寫起文章來。
㈦ 《凡卡》的寫作背景和契訶夫簡介]
http://ke..com/view/126930.htm
http://ke..com/view/6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