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言情 » 亦舒言情小說研究現狀

亦舒言情小說研究現狀

發布時間: 2022-07-26 00:28:54

⑴ 比較瓊瑤和亦舒言情小說的異同

(一)
愛情觀上的差異:

瓊瑤的愛情是唯美的。在愛情中的愛、戀、痴、迷、妒、恨都不摻雜其它社會雜質,即使阻力來自外界,也不能左右主人公的內心選擇「愛」是既定便無可更改的,即使這段「愛」最終沒有得到幸福完滿的結局,也是外界客觀強力的壓制而絕非是在這客觀面前主觀情感有了任何變化。在瓊瑤的作品中,愛情是生活不可或缺而且也占據著主導地位的一個成分,甚至「生」與「死」這樣的人生至要在「愛情」面前也退居其後。瓊瑤對「愛情」的謳歌態度是
不言而喻的。

而亦舒對「愛情」的態度則是矛盾的。

一方面,她確認世界上有「愛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發諸內心無法設計的一種至純至美的感情。她曾指出說:「中國人講究『恩愛情義』。愛情涉及恩與義,其中責任大於一切。中國人不懂得愛情最美麗之處,是在乎任性,來去自若,不受禮俗常規所拘,拒絕其他因素的影響。」但亦舒心中也感到這種至純至美的「愛情」很難在現實世界凡俗生活中存在,因而凡是表現這種超凡脫俗的情感的作品,大多帶有強烈的傳奇色彩,甚至乾脆就採用科幻或神話的外殼。

(二)
對「城市」的表現不同:

雖然都是生活在現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現代都市為故事發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瓊瑤筆下的份量顯然不同。

瓊瑤的小說往往淡化社會、時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現代都市的社會關系網路中,而作者也很少將描寫的筆觸伸向這個角度。這些人物在思想中較少受商業化社會金錢、名利觀的影響,在作品中他們主要的「事業」就是用尋覓愛情、享受愛情並且為愛情而煩惱。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過是一個無關緊要的背景,因此,當瓊瑤把小說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會的時候(如已經被改編成電視劇的《梅花三弄》),讀者並未覺得有何變異之處。


兩者適應的時代背景與讀者層次不同:
香港文學界認為大陸的流行節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當大陸處於「瓊瑤熱」之時,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這種說法是客觀的,這種現象,與這兩位作家各自適應一定的時代背景有關。

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讀者會產生不同的接受傾向。就瓊瑤和亦舒來說,傳統文化環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現實生活中過多抉擇的餘地,日常經驗平淡乏味,瓊瑤的理想主義情愛模式在這時完成了普通人織夢的願望,因而大受人們歡迎;而亦舒卻只有在商業經濟開始發達,普通人,尤其是女性,開始追求精神獨立並充分接觸紛繁的社會環境,開始產生種種困擾之感的時候,才會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陸流行瓊瑤,而時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預計,亦舒將會在大陸流行起來。


對婚變和離異的態度截然不同。

在瓊瑤看來,情愛的理想歸宿是家庭;男恩女愛,夫唱婦隨是家庭的理想模式;後代和事業對家庭幸福起保證作用。而離異婚變在她看來是不道德不光彩的,所以往往當作偶然的現象來加以描述,當作極端的不幸加以渲染,並且不惜編織假離異和破鏡重圓的節目,進行東方式婚姻道德說教。即使寫了真的婚姻危機,也要從傳統的倫理觀念中找出足夠的根據。可見她的情愛道德觀是守舊性的,有較多的世襲成分。

如上一點分析的那樣,亦舒根本不相信自由競爭的社會能培植公道純真的情愛。故此她視婚姻危機為社會危機的必然並加以揭示。在她的筆下,大多是描寫「平和的離婚」、「無怨的分手」。她認為,現代人面對婚姻的失敗不必困擾於負疚的感情窠臼,而應以冷靜及至慶幸的態度處之,因為物慾橫流的社會,「不求永久,只求輝煌」已成為婚姻家庭的基本守則。但同時亦舒也揭示了破碎家庭造成的負面影響老人和孩子的創痛,如《綁票》及《我的前半生》中對單親家庭中兒童彷徨處境的描寫。


藝術表現上的差別:

雖然同是言情小說的作家,但亦舒與瓊瑤的作品在藝術表現方式上卻有極大的差別。簡單地說,是「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中一西」。

瓊瑤成長於注重國學的台灣,從小喜歡國文課,因此有較深厚的中國文學的底子,她的作品大多採用傳統的循徐漸進的敘述線索,語言則典雅、婉約,崇尚詩情畫意,甚至人物對白也經常採用書面語,顯得不太自然。幾乎每部瓊瑤的小說都有一首象徵主題的詩或詞,並使之在作品中反復出現,甚至就以之為作品的名字(如《碧雲天》、《幾度夕陽紅》、《在水一方》等)。可以說,瓊瑤的小說從語言到形式都是純中國式的,因此,她可以在中國贏得大量的讀者與觀眾。

亦舒的作品則是中西結合,自成一格。倪匡曾說「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總體看,亦舒的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與其它流行小說一樣,以情節取勝,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如《開到荼糜》中人物之間撲朔迷離的關系及兇殺案式的結局;《薔薇泡沫》中主人公與王子之間的奇異愛情)。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各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此外,亦舒小說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潑辣、尖刻、逼真,常以三言兩語切中時弊,鞭辟入理。在她的作品中,依稀可以看到她所喜愛的魯迅的尖銳犀利和張愛玲對待生活的冷靜客觀及敏捷的語言應對特點。

前面說過,亦舒小說的結局很少真正地花好月圓,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中往往並不順利。然而在亦舒的筆下,這些人物雖然在生活中並不得意,但她們卻大多能夠用一種苦中作樂的姿態對待生活,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樂觀、幽默,並善於自嘲(如中年離異的子君、身患絕症的香雪海等),使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並不覺得壓抑而是感到到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愉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亦舒的長篇比短篇故事性強得多,而且理想主義色彩相對較濃,較具傳奇性。而許多短篇則顯得色彩黯淡,主人公往往陷於失敗、無奈、孤獨、寂寞的情緒中,有些作品甚至缺少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是人生中的一個片斷的記述,但相對來說,這類作品更深刻地體現出作者對社會弊病的敏銳感覺和批判性的揭示

呵呵~可能會很羅嗦,但是這也是節選出來的經典,
希望你能滿意!

⑵ 亦舒的言情小說《我的前半生》,創作背景是什麼如何進行賞析

小說的創作背景:香港從六十年代開始進入工商業,七十年代經濟蓬勃發展,文學作品本土化、多元化發展。通俗小說作家開始一個接一個崛起,為了吸引讀者,亦舒在書名和人物名字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亦舒最喜歡的小說是魯迅的《傷逝》。小說《我的前半生》延續了魯迅以女性自由,和解放為主題的《傷逝》,亦舒著重塑造了離婚後子君的形象,即現代女性面臨的婚姻變化。

從婚姻和愛情的角度來看,亦舒認為「婚姻是與愛情無關的」,對愛情持有的是懷疑態度。婚姻不是因為愛情和精神的和諧,子君也不是因為愛情而結婚。亦舒認為愛情是理想的,可遇不可求,體現了一種更加自由的婚戀觀,女性在婚戀觀上也應該是非常自由的。子君她終於成功了,變得堅強和自信,她的美麗中有一些滄桑,子君成功地擺脫了涓生,擺脫了過去,她不用仰息他人,但她依然不快樂。

⑶ 關於亦舒的研究現狀

我極喜愛亦舒,並專門買她的書,百讀不厭,我喜愛她文字的簡潔、優雅以及她對愛情的幾近於「潔辟」般的詮釋,她的作品極好辨別,等閑人是不得冒充的,因為字里行間那種作風、那種靈性應只屬於她的那支神筆。也許她是個女權主義者,因為在她的眾多作品之中總是以女性為主人公居多,她們美麗、浪漫、獨身、多金、聰敏。。。等等,讓我們這些凡女看後精神也為之一振,我愛看她寫男女之情,那種情意都含在其不著痕跡的對話中,非常含蓄,而如今的大多數文學作品都大膽奔放,但嫌無回味之處也。而亦舒的作品,如《朝花夕拾》是我所讀過同類作品中言情最深切的最浪漫的。我永遠會關注她的作品。

⑷ 詳細介紹下亦舒的情況、

亦舒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筆名梅峰、依莎貝和玫瑰等。哥哥是香港作家倪匡。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鎮海,五歲時到香港定居,中學畢業後,曾在《明報》任職記者,並擔任電影雜志采訪和編輯等。1973年,亦舒赴英國曼徹斯特攻讀酒店食物管理課程,三年後回港,任職富麗華酒店公關部,隨後進入政府新聞處擔任新聞官,也曾當過佳藝電視台編劇。現時為專業作家,並已移居加拿大。
事實上,亦舒早在十四歲便在《西點》雜志上發表其第一部小說《暑假過去了》 ,首部個人小說集《甜囈》則在1963年出版。她的多部作品,包括《玫瑰的故事》 、《朝花夕拾》等,亦曾改編為電影。除小說外,亦舒還撰寫散文和人物訪問稿等。亦舒的作品以情節取勝,故事往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結局受歐·亨利的影響,常常出乎意料,富有傳奇色彩。在語言形式上,亦舒小說都是以一兩句話為一個段落:跳躍性大,節奏感強,這和香港惜時如金的緊張生活很吻合。
亦舒十五歲時,就被報刊編輯追上學校來要稿,成為編輯們不敢得罪的「小姐」。當亦舒一露頭角就迅速成名時,兩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壇上的兩朵奇葩。有人稱之為奇跡,說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壇三大奇跡」。金庸創作流行武俠小說,倪匡創作流行科幻小說,亦舒創「流行」言情小說。另有筆名梅峰、依莎貝和玫瑰等。
她美麗而豪爽,「有著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說充滿幻想色彩--虛無飄渺,卻又執著而不肯放棄。她更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與觸覺, 有擅於將平凡的字眼變成奇句的才華,她的寫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潑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換上十個筆名,讀者也不難一下子從作品中把她辨認出來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結集出版的有兩百多種,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寶》等。

⑸ 亦舒的言情小說創作背景

亦舒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歐美的現代大都市作為背景。她的作品雖然也都是在描寫愛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發展與身邊的社會關系網路有著重大的聯系,而前者往往屈從於後者。可以說,亦舒是在演繹愛情的表面下展示一個冷漠現實的都市社會,展示在這種都市環境中,人的個性、心理所受到的種種壓抑與異化。倪匡曾說:「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⑹ 17歲倒追閃婚,30年拒認兒子,亦舒如今怎樣了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物,她的閱歷能夠說能拍成一部電視劇了。但是為什麼說她的人生比小說精彩呢?由於我們要說的這個人物就是亦舒,她可是很有名的小說家,寫了大約有三百多本小說了,有許多都被拍成了電視劇電影之類的。但是她的前半生比她的小說還精彩,到底是怎樣樣的呢?不急不急,就讓八卦娓娓道來。

亦舒在年輕的時分能夠說是很年輕氣盛,不過人家的文筆和文采也是真的好,初中剛畢業她就選擇了不吃讀書的苦,好好的寫本人的小說。她的父母也屬於那種封建的人家,是想讓亦舒繼續讀書的,但是亦舒的性格特別頑強,脾氣還大,一言不合就離家出走了,跑到了一個出版社裡面工作。

我們要說的她的精彩閱歷就是從這里開端的,亦舒結識了她第一任丈夫蔡浩泉,蔡浩泉也是一個很有才的人,原本對亦舒沒什麼覺得還有點煩她。但是亦舒是出了名的死纏爛打,還特別熱情。蔡浩泉也怕傷害到亦舒的自尊心,就先同意跟亦舒交往了。

往常的她經過相親,認識了一位教授,兩人的性格很合,教授也十分善解人意,很詼諧。所以她也收斂了本人的性格,安穩的過日子,兩人還經過人工受孕的事情,生下了一個女兒,如今過得也是十分幸福。

⑺ 怎麼評價亦舒

亦舒在敘事策略上往往並不執意於表面的故事化效果;其小說在敘事方式上的一些創新和變化,有時頗讓人驚喜。

亦舒開創了言情小說的新階段,其小說緊密結合言情與社會批評,把婚戀置於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與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之中,然而故事太輕巧、吸引人,同時也就顯得缺乏厚重感,清淺有餘而回味不足。



藝術風格

亦舒熟悉高級知識分子生活,見聞廣、涉獵多、學識好,眼光銳利,文筆流暢,又具女性特有的委婉細膩筆觸和女強人的豪氣,因而其文剛柔並濟,粗細結合,獨樹一幟。

亦舒小說體驗極深,探求內心真實,寫得親切、逼真、新穎、深刻,更兼筆墨潑辣、尖刻。作者把她的經歷感受賦予書中人物,把全部感情灌注其間,把筆觸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

熱點內容
總裁發現避孕葯暴怒強佔有小說 發布:2025-07-10 03:47:34 瀏覽:397
渣總裁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03:47:05 瀏覽:95
萌寶1加1全文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0 03:37:51 瀏覽:844
九州全面戰爭小說最新章節 發布:2025-07-10 03:36:29 瀏覽:412
經典懷舊小說古裝 發布:2025-07-10 03:34:44 瀏覽:663
言情露骨有聲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10 03:33:59 瀏覽:219
中國男同志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10 03:33:57 瀏覽:26
轉轉小說免費下載安裝 發布:2025-07-10 03:30:33 瀏覽:129
妖孽王者回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0 03:11:03 瀏覽:848
都市得門神神格的小說 發布:2025-07-10 02:49:27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