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小說文學史名詞解釋
A.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名詞解釋,盡量多點,謝謝。1058924874
1、傷痕小說:2、反思小說:3、尋根小說:4、知青小說:5、大牆文學:6、「現實主義沖擊波」7、新寫實小說:8、先鋒小說:9、女性主義小說:10、歸來詩人:11、朦朧詩
1、傷痕小說:產生於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開山之作為劉心武的《班主任》,因盧新華的短篇小說《傷痕》而得名,主題主要於展示「文革」給人民大眾帶來的精神與肉體創傷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王亞平《神聖的使命》、叢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宗璞《我是誰》。張賢亮《邢老漢與狗的故事》;長篇小說:莫應豐的《將軍吟》、古華的《芙蓉鎮》、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
2、反思小說: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現的對解放後幾十年曲折歷史和人的現實處境等進行反思的小說。發軔之作:茹志娟:《剪輯錯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說:《李順大造屋》、《綠化樹》等;長篇小說:《古船》等。與傷痕小說內容上有交叉,是傷痕小說的深化。但存在偏重於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夠等缺陷。
3、先鋒小說:中國文壇80年代中後期出現的,在創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現出強烈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氣息的小說創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馬原、殘雪、蘇童、格非、余華、葉兆言、孫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兩大鮮明特點:(1)話語的叛逆性,即對權威敘事的顛覆與反抗。(2)形式的前衛性,即大膽嘗試最新的文體試驗。
4、女性主義小說:指80年代中期以後出現的我國女性作家描寫女性獨特的社會、情感經歷、帶有鮮明女性性別特徵的小說。對女性的自我認同與男權話語的抗拒是其中心價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陳染等。
5、歸來詩人:粉碎「四人幫」以後,一批在新中國詩壇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詩人重返詩壇,唱起了「歸來」的歌,他們被稱為「歸來詩人」,其名得之於艾青詩集《歸來的歌》。
6、朦朧詩:崛起於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時期初期出現的現代詩潮,其名來源於一篇詩評《令人氣悶的「朦朧」》,詩歌既有主題或內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寫法上現代詩藝如象徵手法的運用。代表詩人有:北島、顧城、舒婷、楊煉、江河等人。
7、大牆文學:指反映文化大革命中因遭受迫害而被關押在監獄的「大牆」之內的人們的遭遇的文學作品,在傷痕文學或傷痕小說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題材領域,是其中一個獨特的類型。代表性作品是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類似的作品還有王亞平的短篇小說《神聖的使命》。
8、「現實主義沖擊波」:(1)時代背景:90年代中期,改革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國企改制、轉軌等。(2)代表作家作品:河北三駕馬車——談歌《大廠》、何申《年前年後》、《信訪辦主任》、關仁山《九月還鄉》、《大雪無鄉》、劉醒龍《鳳凰琴》、《分享艱難》。(3)主要特點——A關注低層群眾的生存命運,體現社會關懷精神或公眾意識。B不迴避生活矛盾,大膽表現改革中的一些熱點與焦點問題。C弘揚主流文化精神。
9、尋根小說:對民族文化或傳統文化與地方文化進行反思、審視與批判的小說,其目的主要在於發掘民族文化傳統的活用資源,重鑄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下參預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對話。所謂尋根,就是尋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賈平凹、韓少功、阿城等。其特點是:一超越政治視角,走向文化視角。二是追尋民族文化之根,參預與世界文學的對話。
10、新寫實小說:指(1)80年代後期開始出現、(2)書寫普通人的生存狀態或生存本相、(3)在價值取向、敘事風格與審美趣味方面有別於傳統現實主義特別是「革命」現實主義小說的寫實主義小說。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劉恆、劉震雲等。
11、知青小說:指描寫知青生活的小說作品。或描寫知青生活的苦難,揭露文革非常歷史歲月的黑暗,憑吊流逝的青春歲月;或表達「青春無悔」的理想情懷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曉聲、韓少功、張承志、史鐵生、等,代表作品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填空題型:如:宋寶琦和(謝惠敏)是劉心武傷
B.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冊中所有的名詞解釋
1傷痕文學:是本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文壇占據主導地位的一種文學現象。它得名於盧新華以「文革」中知青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傷痕》。主要內容':傷痕文學'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實、質朴甚至粗糙的形式,無所顧忌地揭開文革給人們造成的傷疤,從而宣洩十年來積郁心頭的大痛大恨,這恰恰契合了文學最原始的功能:'宣洩'。歷史意義:傷痕文學的問世標志著新時期文學的開端。它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傷痕文學的作者們以清醒、真誠的態度關注、思考生活的真實,直面慘痛的歷史,在他們的作品中呈現了一幅幅十年浩劫時期的生活圖景。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這就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在藝術表現上,"傷痕文學"顯得十分幼稚。傷痕文學"作品中雖然重新出現了悲劇意識,但其悲劇精神卻具有表層性的弱點。
2新寫實小說就是不同於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於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池莉煩惱人生》、《不談愛情》、《太陽出世》、這類人物的出現表徵著「文學造神時代」的終結,平常人、平常事成為新寫實文學的主角,適應了大眾的文學口味。作家從容不迫地敘述著中國老百姓的吃穿住行,並將其作為獨特的審美對象並提升至本體性地位,對於文學的發展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新寫實小說之「新」,在於更新了傳統的「寫實」觀念,悖離了傳統現實主義的真實觀,改變了小說創作中對於「現實」的認識及反映方式。
3新辭賦體又稱「郭小川體」,是當代傑出詩人郭小川的一個獨特創造。新辭賦體,實質是詩人郭小川創造的新的詩歌體式。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望星空》
4朦朧詩是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隨著文學全面復甦而出現的一個新的詩歌藝術潮流。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徵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為朦朧詩。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當時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一統詩壇的局面,為詩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給新時期文學帶來了一次意義深遠的變革。北島的《回答》
5是毛澤東繁榮文化事業的基本方針。「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 1956年正式提出雙百方針。在文藝創作上,允許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題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時存在,自由發展;在學術理論上,提倡不同學派、不同觀點互相爭鳴,自由討論。「第一,它鼓舞了一大批來自「五四」新文學傳統下的老作家的創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第一次全國文代會以來,在五四新文學傳統和戰爭文化規范下的解放區文學傳統間無形中形成的隔閡。
第二,在理論方面提出了反對教條主義,提倡現實主義的「廣闊道路論」,提倡文學寫人性,恢復人道主義傳統。
第三,出現了一批揭示社會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的創作,這標志著社會主義文學開始成熟。雙百」方針是促進團結的方針。文藝具有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
6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的文學形式。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文壇上興起了一股"文化尋根"的熱潮,作家們開始致力於對傳統意識、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們的創作被稱為"尋根文學"。首先,尋根文學是一次文學尋找自我的思潮,其特點一是尋找民族文化、民族文學的自我,二是尋找作家的個性自我。尋根文學」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上無疑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同時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後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
但"尋根文學"的局限也是十分明顯的。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於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後"尋根文學"的衰微。王蒙發表於1982年到1983年之間的《在伊犁》系列小說。
7. 反思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從政治、社會層面上還原「文革」的荒謬本質,並追溯到此前的歷史,從一般地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和傷痕文學相比,其目光更為深邃、清醒,主題更為深刻,帶有更強的理性色彩,被稱為「反思小說」。 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發展和深化。茹志鵑的《剪輯錯了的故事》
社會條件: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社會性的思想解放運動
作家條件:「右派」作家歸來;青年作家涌現
思想條件:文學不再滿足於暴露揭示傷痕,而試圖對歷史作縱深整體性思考。
反思內容:對共和國初期至「文革」時期歷史、社會、個體命運進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對象:較廣泛,幹部、右派、知青、農村、軍營生活、商人、「內奸」等在文革中命運。思考觸角, 追索從左到極左的深層歷史原因。1.歷史縱深感和較大思想容量;從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躍進、反右。再現反思社會災難和人生悲劇。
2.反思歷史,同時文學反思,作家主體、文體意識覺醒。
1、現實意義:
從黨和人民關系角度反思歷史教訓,確立「人民是上帝」 的歷史觀念。特徵之一:自我反省。《蝴蝶》、李國文《月食》《冬天裡的春天》,茹志鵑《剪輯錯了的故事》等。
2、歷史意義:
立足當代歷史進程,揭示從左到極左的轉化,促進現實主義深化。最基本特徵:思考或沉思。《李順大造屋》。
3、文學意義:
藝術上新的變革與探索。中篇小說崛起,意識流等現代主義創作方法的引入。
4、局限:
A、思考結論簡單化:歸之於放棄優良傳統,因果式的歷史觀。
B、傳 統思維模式:為民請命。
C、基本手法還是回憶和對比。沒有形成全新的審美規范。
8. 1976年4月5日前後,在首都北京天安門廣場爆發了一場氣壯山河的群眾性詩歌運動。這是當代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的意義遠遠超過了文學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愛戴的周恩來總理逝世。山嶽低頭萬民同悲,人們以各種方式進行
悼念,但卻遭到了"四人幫"的無理阻撓和壓制。這些詩歌大都言簡意賅、短小精悍,而且眾體兼備,手法多樣,或比興,或誇張,或象徵,或鋪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極富感染力,充分顯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創造力。
天安門詩歌運動是非常歷史時期的特殊文學現象。這種現象再一次昭示出:唯有真情出真詩,唯有正義出真詩。天安門詩歌不僅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學價值,也有著極為寶貴的史學意義。它不僅展示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而且拉開了新時期文學復甦的序幕。[1]
9. 新歷史小說是一種產生於90年代,以新歷史主義為其主要歷史觀的文學形式。在文學創作上,新歷史主義反對文學的純形式分析,強調不能孤立地看 ,待歷史和文學史,不能將一個時代的文學與其政治、經濟、歷史截然分開,而應將文學與非文學加以「綜合研究」,力圖達到「文化政治歷史詩學」的「重寫文學史」目的。強調歷史的審美性和想像性, 打破了以往歷史敘事的時序、 因果、 整體化結構, 採用了回憶、 聯想、 閃回、 蒙太奇、 抒情等多樣敘述手段。它是潛在於敘述者心理中的一種歷史感慨。陳忠實的《白鹿原》,新歷史小說在處理歷史題材時,有意識地拒絕政治權力觀念對歷史的圖解,自覺地從歷史的廢墟中走出,盡可能的凸現民間歷史的本來面目。
C. 關於都市文學的名詞解釋
1都市浪盪子:行為放盪、不務正業的青年。 在都市文化中「子」令人想到富家闊少,「浪盪子」更耽溺於感官享受,僅是貴族游戲。浪盪子並不把金錢當作本質的東西來嚮往,浪盪子不愛錢,不是守財奴,他只是大把大把地花錢,在乎的是花錢帶來的那份心理愉悅,聽上去很有敗家子的意味。浪盪子的品味,崇尚精緻。又要「絕對的簡單」。對待愛情,浪盪子口味有洛可可風格,甜膩、浮誇,還泛著妖冶放盪的成分。但或者像賣弄風騷的舞女,舞姿撩人,其實不過是虛張聲勢,骨子裡浸著冷淡和厭惡。
2城市尤物:容貌艷麗的女子、特別漂亮的女人;極品性感 ;熟女風情。尤物在歷史上是一種很厲害的物種,在都市中更甚,她的特質是一種催化物,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摧毀一個男人的上進心,把他變成女人的綿羊、男人的暴君。
3慾望辯證法:放縱、出賣一己隱私,吸引大眾眼球,迎合其窺視欲的慾望敘事首先「泛濫成災」。哲學文化邏輯的表徵,都市情慾泛濫、金錢角逐、精神分裂、平面復制等一系列放縱慾望化辯證 。形形色色的慾望化敘事涌動在世紀之交文壇上。這樣的作家與文本,在當下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都使盡招數想從「慾望產業」中分得一杯羹,藝術水準不高卻容易暢銷。但有人卻熱衷於談論它們,根本的問題不在於這種談論是批判、是贊揚,或者是嗤之以鼻,而在於這種談論、批評本身。這種談論直接把這種所謂的創作抬升為一種文學/文化現象。
4都市新文體:一種文體就代表了一個體裁,一個風格,一個時代,一個流派。都市新文體更多是指網路新文體,起源或流行於網路的新文體,通常是由於一個突發奇想的帖子、一次集體惡搞或者是一個熱點事件而產生,網路文體一般形式自由,特點鮮明,在一段時間內會引起較高的關注度。互聯網上新銳文體各領風騷,流行語體層出不窮,這種新文體無形之中帶給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5頑主:不務正業,卻未必不學無術的人 最重要的是把玩兒當成正經事,得玩出花兒,得玩的兢兢業業。是一種精神狀態和生存狀態,跟家庭出身沒有必然關系。這是特定社會和時代潮汐盪漾出來的產兒,在人們習慣已久的價值觀念和生活秩序上狂奔亂舞,拋去表象,凸顯頑主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情感體驗的鮮明特徵,是對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抗,極端的個人主義方式卻是在放達享樂和焦慮情感,是都市文化的代表之一
6都市民間話語:是強調對邊緣化弱勢群體的關注,表達對都市生活的多重人性化體認。在「傳統」與「現代」、「民間」與「都市」的主題中,又重新推入到新一輪的話語傳播,並形成了一種新的復調式的文化場。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文化現狀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話語廣場空間,各種現象層出不窮,使文化呈現出一種更為混亂、無序和矛盾的現狀。在這樣一種復雜的文化陣營中,無論哪一種「聲音」都無法與周圍的一切斷然絕緣,它不自覺要受到周邊文化因素的輻射,故以一種謙卑的身份主動退出了文化佈道的行列,更多的是反思與學習。這是一個失卻了文化權威認同的時代,作為其間的文化人士,所能做的只能是觀望、體味並進行反思,然後以一種民主的姿態參與到這種現象的討論之中。
7青年亞文化:是各個時期處於邊緣地位的青年群體文化,它由青年親身創造,往往會被媒體宣傳、放大,對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顛覆性和批判性。青年人自成一體的表現方式,還具有自發性、享樂主義、率直性和某種自我中心。可以概括為年輕人為了有別於主流文化而創造的他們自己的文化,以叛逆為色彩,以示青年文化偏離、排斥,甚至對抗「成人文化」或「主流文化『的總體態勢
8文化帶菌者:「傷寒瑪麗」的故事對於大眾文化來說,是一個完整的隱喻。大眾文化的過去和現在從來都被視為是「帶菌的文化」,它在夾縫中生存並腹背受敵。主流意識形態認為這種文化類型里經常含有的「不健康文化」,於社會來說是有害的。大眾文化的一再爭論和不被信任,源於意識形態和經典文化的優越感,對文化尊嚴的冒犯也始終難以確立其合法性地位。大眾文化一旦被指認為「帶菌」之後,它動盪不定的「身份」和命運就幾乎是宿命的。事實上,大眾文化和通俗文化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造成二者混為一談的原因之一,是大眾文化製造者的策略,以掩蓋其文化消解性及對人的生活的反作用;大眾文化與通俗文化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已變為一種商品製作,它最重要的特徵,不是文化本身的創造性,而是商品性與製作性:它製造了大眾的情感和生活趣味」。在漫長的「除菌」過程的浸潤下,也同時培育了大眾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趣味。「性」幾乎是最重要的能指,它們引起紛紛揚揚議論的主要問題也大多源於此;而在「女性文學」中,「身體敘事」已經成為批評界的共識。身體暴露是女性文學主要的表意策略之一。由此可見,大眾文化的無處不在具有極大的侵蝕性。於是大多數人都成了「文化帶菌者」。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這些題目真是……
D. 文學史名詞解釋
文學史名詞解釋
1、騷體賦
騷體賦是漢賦的一種,指在體制上模仿楚辭體並且以賦名篇的作品。楚辭的創作在漢代沒有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內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意模仿屈原的《離騷》、《九章》,有些則只是襲取楚辭體的形式,被稱為騷體賦。騷體賦並不等於楚辭,它已經被散文化了,是楚辭演變為漢大賦的過度形式,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代表作品有賈誼的《吊屈原賦》、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等等。騷體賦的創作對漢大賦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2、江西詩派
宋代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詩歌流派,得名於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以風格和師承為判斷的根據,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為杜甫,三宗是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領袖是黃庭堅,其他代表人物有: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等。創作上重視句法、喜用拗句,主張「點鐵成金」、「奪胎換骨」,風格生新瘦硬,在後代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3、才子佳人小說
我國明清短篇小說的類型之一,這類小說中男主人公都是有才有德的公子,女主人公亦能作詩善歌,溫柔美麗,故事情節多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為線索,且有一個固定的情節模式:主人公一見鍾情,接而私定終身,發展過程中遇到挫折被迫離散,後因男主人公科舉取仕成功而得團圓;小說的書名也多以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來截取串成。代表作主要有《玉嬌梨》、《平山冷燕》等。這類小說在我國後來的小說創作中有很大影響,近代邪俠小說及後來的鴛鴦蝴蝶派小說可以說是對才子佳人小說的繼承和發展。
4、獨幕喜劇聖手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丁西林是現代喜劇的創始人之一,他在戲劇人物、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為現代話劇特別是喜劇的創造提供了堪稱規范的作品。而他的代表作《一隻馬蜂》、《壓迫》都是獨幕劇,都是選取生活中的微笑矛盾沖突,通過人物性格的差異,以小見大加以表現。他的獨幕喜劇結構常常跌宕起伏、峰迴路轉,結尾出人意料。所以他被稱為「獨幕喜劇聖手」。
E. 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有哪些
中國現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有:
1、雙簧戲: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這場「文學革命」、「封建復古主義」思潮斗爭的序幕。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一封信,再由劉半農寫答信王敬軒的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藉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2、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1921年成立於北京,是文學革命後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聖陶、許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佔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3、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理論主張:尊重自我,注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徵。
4、語絲社:得名於《語絲》周刊。《語絲》創刊於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
5、革命文學論爭: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於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
F. 文學史的名詞解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 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到春秋中葉詩歌305篇。包括國風、小雅、大雅、頌。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 「商頌」有詩40篇。「風」是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是雅正之聲,指周王朝京畿地區的音樂,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緣於音樂的不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賦、比、興:賦:《詩經》在藝術上對後代文學影響最大就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帶比喻性質的一種手法。興:「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引用其它自然現象引起所要詠嘆的情感,有進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關雎》用『雎鳥』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
歷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詞而出現的,他們記載國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朴無華到略具文采。現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匯編。
《春秋》: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以記事為主,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先秦時期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時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對後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響。
《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約成書於戰國初年,是戰國早期人根據各國史料編訂,以記言為主,書中記載的史實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春秋時期各國的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其思想傾向於儒家。書中既尊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傳》:《左傳》是先秦時期的一部歷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匯編,西漢後期,劉向整理後得33篇,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鑒於此書的性質,有人把它歸入諸子類。
《孟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儒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書中記載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學說(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莊子》:《莊子》是先秦諸子散文中道家學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現僅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莊子》是戰國中期諸子散文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子本人自著,外篇和雜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門人和後學之手。全書的思想和文風在統一中略有差異,大體上反映了莊子的觀點。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楚辭」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匯、交流的產物,也是春秋以來楚國在長期獨立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地方文化的結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辭中一組敘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詩,包括《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實際數目,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九章》的作品分別創作於屈原生活的不同時期,其內容和讓題與《離騷》近似。
《九辯》:《九辯》之名源於古代傳說中的天樂,宋玉寫的《九辯》只是襲用古樂之名而作,在內容上已非其本來面目。《九辯》是楚辭中的一首抒情長詩,共255句。
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視道德修養,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規范發展為仁義,提出盡心、養性、誠心、寡慾等修養方法。浩然之氣就是通過「義」的積累而養成,它到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覺實行仁義之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於生命之上,他的捨生取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作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漢成帝時由劉向整理後「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散體大賦:漢代興勝起來的一種文學體裁,一種藝術形式。它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的「雅」、「頌」,是從戰國時期的縱橫游說之風發展起來的。這種作品多屬為統治者揚威頌聖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梁蕭統所編的《昭明文選》。他收集了東漢末年的一些內容風格相近,而又失去題目的無名氏的五言詩,編在一起,起名為《古詩十九首》。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遊子思鄉、懷人;二是男女戀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懷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種頹廢心理和一種及時行樂的情緒。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記載自漢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歷史。東漢時期最傑出的史傳散文。《漢書》先後經過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別為班彪、班固、班昭和馬續,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體制上承襲《史記》,而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並入「列傳」。全書分本紀十二、表八、志十、傳七十,共一百篇。
互見法:「互見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開創的一種寫作方法。即是將一個人的事跡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互見法分為人物互見法和事件互見法兩種。《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於史實,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通過人物和事件的互見法,司馬遷使《史記》既有了史學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學的可讀性。
建安風骨: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後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葯,一進頗有名聲。七賢的政治態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於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頌德,故形式主義文風亦日趨嚴重,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創作成就並不太高,文人自學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大潮是趨於浮艷,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詩文的普通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和陸機。
玄言詩:晉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樂,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學自我迷醉的風氣日漸濃厚,其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談乎寡味。幾乎無藝術性可言,東晉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劉琨、郭璞)
左思風力:左思詩雖不多,但內容充實,風格獨特,在太康詩壇獨標一幟,成為太康,以至西普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鍾嶸認為其《詠史》詩是「五言之警策」,並極力推崇「左思風力」。
宮體詩:產生於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生活的,風格綺艷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調柔弱,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致。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從詩歌聲律高度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持便是永明聲律說。出現於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顒在音韻上做出貢獻,對漢語語音的天然音調進行規范,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產生了這個新詩體。詩歌的聲律和詩句的對仗加以結合形成了「永明體」。最優秀的「永明體」詩人是謝朓。
徐瘦體:由於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寫艷體詩著稱,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為「徐瘦體」。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志著北朝文學開始復甦,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志怪小說:多指超現實的神靈鬼怪之事,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產生,是與當時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關的。是普通百姓表達理想願望的需要,他們將自己的反抗情緒和對理想的追求,通過大膽的幻想,曲折的表達出來。志怪小說的內容是宣揚迷信思想,大談鬼神妖異,神仙道術,志怪小說大都採用非現實的故事題材,展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在藝術上比較簡略。代表作是干寶的《搜神記》。
軼事小說: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盛行。這與魏晉以來品評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會風尚大有關系。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搜神記》:<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說。作者是干寶,原30卷,今本為20卷,作品雖然不乏神仙道術、鬼怪靈異的內容,但故事來源廣泛,保存了不少優秀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是記敘軼聞逸事小說的先驅,以魏晉知識分子為主要記載對象,故魯迅稱之為「一部名士的教科書」。對後世的小說和散文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宋王讜《唐語林》、明何俊良《何氏語林》、清王晫《新世說》等
山水詩: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對象,山水詩對自然景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後世山水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家是『謝靈運』。
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在文學主張上都竭力反對華而不實的綺靡之風,提倡抒發真情實感。對齊梁文風的批判尤顯自覺。四傑詩文在內容上有較大的開拓,由宮廷走向市井,由台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題材擴大了,思想嚴肅了,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們的詩帶有強烈的熱情與幻想,憤懣與牢騷,不僅反映了齊梁所沒有的大唐盛世氣象,而且氣勢雄壯,意境宏博,節奏有力,語言瀏亮,富於個性,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四傑為結束齊染文風,開啟盛唐之間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大歷十才子:指中唐大歷年間的十位詩人,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津、夏侯審,大歷初年他曾在長安參加重要唱和活動,又創作傾向和詩風相近。其中以錢起、盧綸、戴叔倫成就最高。大歷詩人創作內容較貧乏,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相對盛唐,由壯闊變為清秀,由重氣勢變為重韻味,藝術顯得更為精工。
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屬游記,寫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動人之處,神形畢肖的地再現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藝術獨創性,善於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徵,又善於以動寫靜的手法與大量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記,畫廊式的展現了永州的山水勝景。(游記的名字再寫出來)
花間詞:五代後蜀時,衛尉少卿趙崇祚將晚唐五代詞人溫庭筠、韋庄等十八家詞編為《花間集》,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詞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內容不脫冶遊宴樂、男女私情,風格綺艷婉麗,對宋詞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
溫韋:溫庭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詞名家的人,以宮怨閨詩為主要題材,韋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詞人。二人齊名,並稱「溫韋」。
唐傳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說,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說的基礎上,融合歷史傳記小說、辭賦、詩歌和民間說唱藝術形成的新的小說文體。使得小說由單純的談神說鬼,以通過寫人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演進。它的興盛和唐代城市經濟的繁榮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關系。受《史記》以來歷史傳記文學的影響,以及六朝志怪小說的影響,唐代傳奇最繁榮的時期是中唐時期,主要創作在中唐時期,晚唐則出現了大批的專集,傳奇的內容既有描寫社會生活的,也有寫宗教迷信的。但傳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關愛情生活題材的小說,如元稹的《鶯鶯傳》,蔣防的《霍小玉傳》。藝術上,情節比較復雜,結構相當完整,語言典雅華麗,富於文采。宋人以後,人們根據這類小說多傳述奇聞異事的特點,泛稱唐人小說為「傳奇」,在明清,則指南戲演唱的戲曲。
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為近體律詩,楊億、劉筠、錢惟演三人為代表作家。內容無外乎歌詠宴飲生活,詠物、詠史及泛詠男女情愛。追求用典豐縟,屬對工整,下字麗艷,音節鏗鏘;標榜學習李商隱。
江湖詩派----《江湖集》中所錄詩人大部分或為布衣,或為下層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習氣標榜,因而被統稱為江湖詩派。江湖詩人時時抒發欣羨隱逸、鄙棄仕途的情緒,也經常指斥時弊,譏諷朝政,表達不與當朝者為伍的意願。江湖詩人中成就較著的是戴復古和劉克庄。
詩話----詩話是宋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批評形式,最早的詩話是北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詩話內容大體包括記事、考證和文學批評幾個方面。南宋後期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詩話。
以禪喻詩-----以禪喻詩的風氣開始於北宋蘇、黃等人。嚴羽改變了前人僅以參禪喻學詩"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禪境喻詩境,以參禪的"妙悟"喻對詩歌本質的領會。禪宗在說明"如何是禪"的問題時總是恍惚其辭,悠謬其談,絕不肯作出正面回答。嚴羽認為詩的本質也是不可言傳的,只能依*"妙悟"。這樣,他就把以禪喻詩運用到詩的本質問題上,由此導出了後人的"詩禪等一"等論調。
諸宮調-----是一種講唱文藝形式,是在鼓子詞和賺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用同一宮調的曲牌組成套曲,再用若干宮調的套曲組成長篇,間以說白,來演唱故事。
元雜劇-----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融合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樣式而形成的戲曲藝術,並在唐、宋以來詞曲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產生了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結構完整的文學劇本。
南北合套-----元代後期,又有所謂"南北合套",即在套數中將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規則間用。
小令、套曲------小令又稱"葉兒",一般是獨立的單只曲子。套曲也稱"套數"、"散套",由同宮調的三支以上只曲組成,也可"借宮",一般套末應有尾聲,全套必須一韻到底。
鐵崖體-----楊維楨的古樂府,題目多新創,題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寫世故,愛用古韻,詩風瑰奇綺麗,時稱"鐵崖體"。
茶陵詩派----以李東陽為代表,作詩力主宗法杜甫,強調法度音調.對台閣體文風是有所沖擊的,對後來前七子的詩文主張也有直接影響。
唐宋派----嘉靖間,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主張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被稱為"唐宋派"。
格調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認為詩歌在內容上應該符合封建社會秩序。而在表現上,則應'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傷",要講含蓄、比興,只能"委婉陳詞",不可"過甚"、"過露"。好詩的標準是"風雅",是盛唐的詩歌,因此寫詩必須學古,必須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聲調,講求格律"。
義法----"義法"是方苞的文學見解。他認為作文要講究義法,"義"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說文章要有內容;言有序,是說文章要有條理、有層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張要寫好文章,必須學習古文的法則,必須向古代學習。這既是道統又是文統,是道統和文統相結合的完整的體系。
G. 中國文學史名詞解釋
1.1.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鄭振鐸、葉紹鈞等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其主要理論家茅盾提出文學要老老實實表現人生,尤其應描繪被壓迫的人民,在創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現實主義,反對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研究會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小說創作上,如茅盾的《蝕》三部曲、葉紹鈞的《倪煥之》,許地山的《綴網勞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對現實的細致描繪、深入剖析,顯示出現實主義特色而成為文學研究會這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力作。
1.2.創造社:1921年7月成立於日本,成員主要有郭沫若、郁達夫等,是「五四」以後的一個重要的浪漫主義文學社團。創辦《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文學必須忠實地表現作者自己「內心的要求」,重視文學的美感作用。創造社成員的作品大都側重自我表現,帶有濃厚的個人主觀抒情色彩。
1.3.語絲社:得名於1924年11月在北京創刊的《語絲》周刊,由《語絲》主要撰稿人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魯迅、林語堂、錢玄同、孫伏園、俞平伯、劉半農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言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的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1.4.美文:周作人1921年發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寫「記述的」、「藝術性」的美文,王統照、胡適等起而應和,冰心、朱自清、郁達夫、俞平伯等進行創作實踐,美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學史上確立。
1.5.語絲文體:因語絲社成員創作的具有共同特徵的散文而得名。《語絲》發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創作上,盡管語絲社同仁的思想和藝術主張不盡一致,但在針砭時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風格:排舊促新,放縱而談,古今並論,庄諧雜出,簡潔明快,不拘一格,這就是「語絲文體」的鮮明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創作有兩大方面:一是以魯迅為代表的雜文,一是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小品散文。
1.6.小詩:1921--1924年間,冰心、宗白華、徐玉諾等人受泰戈爾《飛鳥集》、日本俳句的影響開始寫作小詩。小詩多是以簡短的體式抒寫個人即時的感興,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詩,以表現作家「零碎的思想」。
1.7.新月詩派:1926年,徐志摩、聞一多在《晨報副刊·詩鐫》上提倡新格律詩,提出詩歌創作的「三美」主張,被稱為新月詩派,他們使中國新詩走上了較為嚴謹的發展道路。
1.8.象徵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徵詩派是「五四」以後出現在詩壇上的。象徵派詩人受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講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視剎那間的幻覺。象徵派詩人否定詩歌與音樂的關系,完全把詩看為視覺藝術,這不同於新月派對詩歌音節美的重視。象徵詩派的創作特點是「觀念聯絡的奇特」。李金發於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是象徵派詩歌的代表作。
1.9.春柳社:1906年底由李叔同、陸鏡若和歐陽予倩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這是我國第一個話劇團體。1907年他們演出的《茶花女》獲得很大成功,在留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同年6月他們又演出了自編的大型話劇《黑奴籲天錄》,這次公演不僅轟動了留學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藝界的高度重視,被看做是中國早期話劇的開端。此後,春柳社的成員繼續增加,他們又陸續創作或改編、演出過《畫家與其妹》等劇目,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1.10.《終身大事》:獨幕劇《終身大事》描寫了田亞梅與陳先生自由戀愛,因不滿於父母的阻撓而離家出走的故事。劇作表現了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對封建迷信與傳統禮教習俗的勇敢姿態。
1.11.愛美劇:1921年3月,沈雁冰、鄭振鐸、陳大悲等發起成立民眾戲劇社,主張為人生而藝術,強調戲劇反映時代,提倡「寫實的社會劇」,針對墮落了的文明戲,他們提倡「愛關劇」,即「非職業」的業余演劇,以擺脫商業化傾向,不受「座資底支配」,進行嚴肅的藝術創造。
1.12.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於杭州,成員有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等,是一個專心致志做情詩的浪漫主義詩歌團體。
1.13.南國社:1927年冬成立於上海,領導人為田漢,南國社前身為南國電影劇社。設有文學、繪畫、音樂、戲劇、電影等,以戲劇活動為主。主要成員有田漢、歐陽予倩、徐志摩、徐悲鴻、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團結能與時代共痛癢之有為青年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創辦的刊物有《南國半月刊》、《南國周刊》。
1.14.鄉土文學: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代文壇上出現了一批比較親近農村的年輕作家,他們的創作較多受魯迅的影響,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以農民疾苦為主要內容,形成所謂「鄉土文學」。鄉土文學是在「為人生」文學主張的影響和發展下出現的。作家們在探求人生真諦,追求理想社會的過程中,關注受壓迫最深重的農民。對農民的破產,農村婦女悲慘的命運,封建農村的陋習和農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產者的敗落都有深入的表現。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憊者》,許欽文的《瘋婦》等。
2.1.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魯迅等四十餘人出席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大會,會上通過了左聯理論綱領,宣告以「站在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戰線上」,「從事無產階級藝術」作為左聯的奮斗目標;「左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文學活動,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譯介與傳播,推進了文藝大眾化運動,並積極開展創作,培養了大批新作家。
2.2.社會剖析派小說:在文學史上,「社會分析小說」又稱為「社會剖析派小說」。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蕪、吳組緗等,多為左翼作家。其特點是,運用階級觀點,從社會的政治經濟層面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以期其創作能從本質上解釋生活的真實並正確預示社會發展的方向。20世紀30年代伊始,茅盾、吳組緗、沙汀、艾蕪等「社會剖析派」作家,創作出了一批對社會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在意識形態話語的籠罩中,他們對具有濃郁「地方色彩」及「異域情調」的風景畫、風俗畫的多種藝術方法的描寫,既是對早期「鄉土寫實派」的歷史回應,又開創了新的鄉土小說範式,為20世紀40年代乃至新中國建立後的鄉土小說創作提供了有益的資源和發展路徑的啟示。
2.3.東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變以後,一群從東北流亡到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推動下共同自發地開始文學創作的群體。他們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日寇鐵蹄下的東北人民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父老鄉親的懷念及希望早日收回國土的強烈願望。他們的作品具有粗獷宏大的風格,寫出了東北的風俗民情,顯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東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的《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的《八月的鄉村》等。
2.4.京派作家群:是20世紀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其基本特徵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創作的基本原則。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群的第一人。
2.5.新感覺派:20年代30年代初出現的「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創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新感覺派」小說的根本特點是特別強調作家的主觀感覺而不太注重對客觀生活的真切描寫。劉吶鷗是「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他創辦於1928年9月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劉吶鷗的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小說集。《梅雨之夕》是施蟄存的代表作。被稱為「新感覺派的聖手」的穆時英的《上海的狐步舞》顯示出典型的現代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