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異能 » 主人公叫林震的都市小說

主人公叫林震的都市小說

發布時間: 2023-03-16 08:39:32

⑴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是我國作家王蒙所創作,故事講的是主人公林震剛從一所小學調來區黨委組織部,被分配與工廠支部聯系,組織發展黨的工作。剛來時,對黨工作者的生活充滿了神聖的憧憬,可是不久,便大失所望,覺得區委幹部們的精神狀態是隨意而鬆懈的。人物就麻袋廠的工作上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從主題來看,筆觸指向了當時基層工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麻袋廠廠長王清泉是一個純粹的「混吃等死」不作為,而又充滿官僚主義氣息的基層幹部,使工廠的發展一直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工人頗有怨言。然而,對於這樣的困境,王清泉作為第一負責人,卻是毫無改正之心,也沒有負責的意向。不努力工作,又不允許別人揭發自己的劣跡,因此工廠積累了很大的矛盾。對於這樣的現狀,林震採取積極斗爭的態度,他敢於和一切壞現象作斗爭。然而,在處理麻袋廠的事情上,受到了一次嚴厲的批評,他第一次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懷疑。林震自下而上,對王清泉的行為組織會議公開討論,自認為做了一件漂亮事,同時因為動機是好的,因此應該得到認可。然而,領導劉世吾教導到:「年輕人容易把生活理想化,他以為生活一干,在那邊要求生活怎樣……抱負甚多,一到新的工作崗位,就想對缺點斗爭一番,這是一種可貴的、可愛的想法,也是一種虛妄。」區黨委領導韓常新、劉世吾開會討論麻袋廠的問題,然而開會也是拖拖踏踏的,然後寫個材料完事,對於問題的實際並沒有實際的作為。林震不滿,甚至有點失望。最後事情的解決還是因為藉助了輿論的介入。

《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俄國作家尼古拉耶娃,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發生在蘇聯邊遠地區,一個拖拉機站,剛剛大學畢業的女生娜斯嘉來到拖拉機站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他與站長恰里克夫、代理總工程師阿爾卡奇、負責黨的領導工作的費嘉等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在方形點播法短訓班的派駐問題上,她堅持派最適合的人去;在保衛落後農庄時,堅持用種植玉米和向日葵來代替三葉草,並在前來視察的省委第一書記面前據理力爭;她不讓維修質量未過關的農業機械耕地,以免造成更大的問題,拒絕交換從遠地運來的軟粒又不耐寒的種籽,並設法使自己留用的種籽達到科學標准。因為與傳統的工作方法以及堅持以傳統耕作的領導產生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同見解,娜斯嘉得到了處罰。

從創作主題上看,兩部作品都表現了同官僚主義和保守思想作斗爭的這個現實主題,都是在積極的用文學「干預生活」,以激烈的筆觸批判諷刺了在現實中官僚主義作風。兩部作品故事發展一個處在蘇聯農村,一個處在中國基層機關,都是反映的基層幹部的現實風貌。

從作品中的人物安排和塑造上,兩部作品有著相似的地方。《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人公林震,充滿熱情,干勁十足,同時心懷抱負,是一個純粹的馬克思主義斗爭者。眼光稚嫩又單純,因此工作想法理想化,想單槍匹馬的與斗爭經驗豐富的官僚主義者較量,難免感到軟弱無力,因此時常碰壁。《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主人公娜斯嘉,率直、純朴、剛毅,勇敢的揭露事實與坦白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敢頂撞省委第一書記。從站長的心理活動中可以略知一二:「她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搗蛋鬼嗎?她是一個目空,一切的驕傲肧嗎?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姑娘,還是一個能用瘦小的肩膀挑起任何重擔的大力士?」站長不禁自問。兩個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都是涉世未深,稚嫩,但是又率直剛毅,呈現出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的弱小而又英雄的形象。主人公們都表現出一種為了崇高的目標而不懈奮斗的精神,一種不記個人榮辱得失的堅決,高尚而且豐滿。

從刻畫的反面人物來看,《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刻畫了韓常新、劉世吳,還有占其位,不謀其政的區委書記周潤祥。鮮明典型的要數劉世吾,其他人物呈現出刻板的印象特徵。劉世吾心思縝密,有能力,同時處事圓滑,是一個老辣的領導者,他有一定的革命經歷,解放前是北大的高材生,喜歡文學,接受能力強,在年輕時是一個像林震一樣的馬克思主義斗爭者,在歷經風風雨雨之後,逐漸變得麻木。他常將「就那麼回事」一句掛在嘴邊,彷彿已經看透了一切,然而事實上卻是對現實讓步,對腐敗讓步。他似乎是一個「世間清醒」的存在,他明白這個世界不會因為自己的個人所為而改變,因此,順從世界似乎是一個可以接受或者說應該順從的准則。「成績是基本的,缺點是前期中的缺點,我們偉大的事業正是由這些缺點的組織和黨員完成的」,用一種包容的處事原則去掩蓋事實中的缺陷,用模糊的語言描摹粉飾真實世界的客觀存在,好似一種處世的生存哲學。《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代理總工程師阿爾卡奇的形象與劉世吾類似,是一個很有才乾的領導幹部。他做一些工作可以乾的很好,然而,事事卻只有五分的程度,但是行為派頭卻有十分,他的精力全都用來追逐權力領域,還有財富等,他總是搶著去陪同來參觀的代表團,他越俎代庖的接受別人對他的稱贊,而事實上卻不是他的工作成績,好似一個投機分子。在領導面前,他是一個孤名釣譽,卻又特別能隱藏自己的傢伙。回到了現實中,對真正的功臣娜斯嘉卻不屑一顧,因為承認了她便是否定了自己,他將別人的功勞加之於自己的身上卻心安理得。在典型反面的塑造上,兩部作品都是注刻畫其中一個人物的形象。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中組織部的秘書趙慧文與《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中站長恰里科夫存在一定的相似度。趙慧文心地善良,能夠和林震產生共鳴,理解林震的作為。同樣的恰里科夫,在娜斯嘉的工作被認可並被傳媒宣傳報道之後,改變了對她的態度,成為在工作上的一個「知己」,在結局中,《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暗示趙慧文對林震產生的情愫,令人驚訝的是,《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中的站長,恰里科夫同樣愛上了娜斯嘉,兩對青年男女,相同的故事應景,很難不產生臆想。

兩部作品的結局都是以媒體報道了事件才得以解決問題。首先是《北京日報》以鮮明的標題登出揭發王清泉官僚主義作風的群眾來信,署名「麻袋廠一群工人」的信,憤怒的要求領導上處理這一問題。娜斯嘉的處境也很尷尬,但有天夜裡收音機里傳來了新聞,記者發表在《消息報》上一篇關於方形點波法的通訊,使娜斯嘉的處境峰迴路轉。在問題解決的這一問題上,兩部作品也呈現一定的相似性。

相對於兩部作品的相同之處,不同點也相對明顯。《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是一部短篇小說,篇幅較短,因而內容相對來說較少,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一部中篇小說,篇幅較長,內容相對飽滿,在人物刻畫和戲劇沖突之上筆墨較多。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要圍繞著麻袋廠的問題來展開,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圍繞的事件相對來說就多了,如方形點撥法的短訓事情上,還有堅持用種植玉米和向日葵來代替三葉草等,故事的展開更加起伏和曲折。

在敘事視角上,《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主要以林震,第三視角去觀察和發現問題,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則以站長,第一人稱的視角去展開敘述。以我這個第一人稱站長的角度去講農藝師的故事,其實隱含的是我這個角色,讀者在閱讀之中也隱形的將自己帶入到站長的角度,顯得更為真實可信。《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則,給讀者一種旁觀者的角色。

從兩部作品的色彩來看,《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無論是從主人公林震還是劉世吾,更多的是給人以不確定性。林震在歷經挫折之後,並沒有交代之後的工作面貌,留下一個反思性的結局。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主人公娜斯嘉,在作品中持續著激昂的斗爭熱情,上級給予提名表揚和報道,同時,他的工作同伴,恰里可夫又轉變了對她的態度,轉為理解和支持,因此,在結局上《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是充滿希望和昂揚精神的。兩部作品在結局上一個呈現灰暗,構造開放式的反思結局;一個則充滿積極和陽光。「我看到他們的力量還沒有充分信心,只是剛在摸索這道路,好像開始工作時的娜斯嘉那樣」也暗示著未來的美好。

兩部作品,分不上誰有誰劣,都能給予人反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採取向社會主義陣營靠攏的政策,這種政策影響文人們的創作,歷史上存在中國文人學習蘇聯文化的這一客觀事實。《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和《拖拉機站站長和總農藝師》的相似程度,似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文人們學習蘇聯文學創作的案例。

都市小說 主角逃婚當老師 太極之心太極傳人。和終極教師相似。主角姓林。爺爺林震。求書名

你好
根據你的描述
你說的應該是
主角為了逃婚當老師 會太極
如滿意請採納

⑶ 《組織來了個年輕人》中林震的形象

糾正下是《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由王蒙發表於1956年9月號的《人民文學》上。鑒於此人物的政治敏感性,我不過多說明,作者主要描述林震這樣青年革命者在時代面前產生的惶惑感,肯定林震的理想精神與青春熱情,因此將小說結尾時林震敲響組織部長的門的聲音看作是一種「毅然從惶惑中走出」的信號,表達的是「向生活沖擊的勇氣」。作為一篇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截取的是主人公林震人生的一個橫斷面,設定的故事的起因是林震因工作出色,由小學教師的崗位被調到組織部工作,小說敘述時間的邏輯起點是林震到組織部報到。故事展開的主要動機是一個心理事件: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渴望建功立業。「現在二十二歲,他的生命史上好像還是白紙,沒有功勛,沒有創造,沒有冒險,也沒有愛情——連給某個姑娘寫一封信的事都沒有做過。」因此,他將工作的調動想像為「也許真正的生活在這里開始了?」故事的主體部分是林震在組織部——所謂「真正的生活」中所經受的考驗,具象化的事件是因為通華麻袋廠廠長王清泉的官僚主義事件所引發的組織部內部的分歧與矛盾。但小說敘述的重點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態度與心理反應(這一部分粗略歸納,後文詳細討論)。故事的結尾,即事件矛盾的解決非常重要、但經常被評論者忽略或誤解——它不是「問題小說」的解決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勝利另一方的失敗化解矛盾,而是一個真正的「成長小說」的解決模式——主人公林震通過自省自審而成熟。小說的結尾部分首先是一個有關季節輪換的隱喻——春天,象徵著青春、朝氣、活力,但也象徵著未成熟與未收獲;隨後是自審,自省與自責;再後,「他懂了」,「他漸漸明白」:「單憑個人的勇氣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林震在理智與思想上所作的這一有關個人與社會(單位、組織部)關系的思考與結論,不正是林震在心理與人格上成長與成熟的標志嗎?那麼,「堅決地、迫不及待地」敲門聲究竟何謂呢?當然包含有林震「向生活沖擊的勇氣」,但僅僅如此嗎?或者說,他不是已經沖擊過了嗎?這次又有什麼不同呢?我想,從隱喻的層面上,完全可以將敲門聲理解為林震「真正的」進入組織部,步入「真正的生活」的開始。如果上述對故事事態的理解與描述符合文本實際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遵循的是這樣一條「內在性」的敘述線索與敘述邏輯:不滿意現在的生活(生存)狀態而出走/在「真正的生活」里接受鍛煉(考驗)/變得成熟(成長)。這一敘述邏輯所宗所本的是人的「成長」邏輯,是由青春走向成年的人本邏輯。

⑷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的主人公是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主人公是林震,年輕的中共黨員,原在小學當教員,因工作積極、成績突出被調到區委組織部。

他積極向上、認真負責,針對一些領導工作中表現出的麻木、拖延、不負責,他敢於大膽地指出這種官僚主義是對群眾的犯罪。雖然由於不講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爭中遇到了重重困難,有時也感到迷茫,但他絲毫沒有退縮的意思。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的主題思想

《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大膽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義現象,因「積極干預生活」著稱。不過,作品更是表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人充滿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和他們的個人理想與現實環境的沖突。

主人公林震是個熱愛生活、追求理想的青年黨員,他年輕的生命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在小學當教員時,受到教育局嘉獎,他卻「更經常焦灼地鞭策自己」「要一日千里」。

這樣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被作者推到了一個強大的官僚陣營和充滿市俗意識的現實環境中。小說通過麻袋廠廠長官僚主義問題從發現到處理的經過,引發出組織部內部不同代際人物對生活分歧的日益公開化和明朗化。

⑸ 從懸崖上來失去記憶的少年是什麼小說

《在懸崖上》
·青年時期的閱讀記憶之一

鄧友梅先生的中篇作品《在懸崖上》是我青年初期印象最為深刻的一部小說。那時,我剛高中畢業,在城北郊的一家工業技術學校學習機械車加工,在這個時期,我看到了一本主要以反映文革前十七年文學作品集萃的集子《重放的鮮花》,內中的許多作品讀來倍感親切。比如《小巷夜雨》中女紡織工由舊社會的一個備受欺凌的妓女,變成為新社會的一個受人尊敬的勞動模範並在火熱的工廠生活中收獲了她的愛情;又比如《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男主人公林震以他火熱的激情,改變了某區委機關里的官僚主義舊官場作風等等。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 是鄧友梅先生的中篇小說《在懸崖上》,這部小說後來幾十年我一直影響著我。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男主人公大學剛畢業到某個城市的設計院報到,接待他的,是該院的女團支部書記,也就是小說中後來男主人公的妻子。女團支部書記熱情端莊,衣著樸素,給了男大學生很好的印象。後來男大學生開始向她發起追求,女孩沒有拒絕,她「大方地答應了我星期天約她一塊去玩」,這使男孩很激動「我是那麼受寵若驚,似乎跟她走在一起,我的人格也高尚了許多——她是青年們的領導人啊!」對男孩提出的求愛要求,女團支書也沒有反對,她只是沉思了一會,溫柔地對男孩說:「你再考慮一下吧,我比你大兩三歲呢,這也許不大好。」但男孩卻不在乎這個,他急切地說:「你這么說真傷害我,我愛的是你這個人,這和年齡有什麼相干?」最終在男孩強有力的追求下,女團支部書記答應了男孩的求愛。「從這以後,她對我更親切了。不僅在思想上督促我進步,生活細節她也處處操心。我不會有計劃地用錢,發薪的那兩天,整天的又是吃又是買,一過十五號便連煙也沒的抽。她要求替我管賬,從此我不僅每月過的都很富裕,而且能按月積蓄一點錢。過去,我的襪子、手帕,一個月也不想洗一次。碰到星期天,要和她一道去玩了,就慌慌忙忙地去買新的來。她看見,就讓我把舊的拿出來幫我洗洗補補。單位的同志們很是羨慕我,我也心中暗暗得意。這年秋天,我們結婚了。」
按說,男大學生追到這么好的一個伴侶,應該備加珍惜才對,但日子一久,他便鬼迷心竅了。「設計院新來了一個才從藝術學院畢業的、作雕塑師的姑娘,名字叫加麗亞。她父親是位音樂教授,母親是個德國人。她來時正是秋天,她穿著件淺灰色的裙子,米黃色的毛線衣,打扮的很是時尚。她一天到晚興高采烈的,一會兒把她的快樂傳染給這個,一會兒又傳染給那個。我雖然不會像單位里那些單身漢似的去獻殷勤,不過,說良心話,我也挺欣賞她的相貌和風度,很願和她一起散散步,談談心。不久,我們便相識了。我稱贊她的衣服和身材,她不僅不害羞,反倒爽快地議論姑娘們的身材特點,以及應該如何打扮之類。我很喜歡她這種爽快勁,便也毫無顧忌地發表意見,然後又談到了大學生活,共同的興趣……越談越投機,漸漸的,我們儼然就像一對朋友了」。
時間久了,男大學生從心裡開始厭煩起妻子來,「她比我大兩歲,也沒加麗亞這么帥,要叫加麗亞看見我倆在一起走,她會怎樣評論我呢?」「一想到這兒,我心裡就不由得有些掃興」「假如妻也有加麗亞的相貌、風度、趣味,那我該多幸福啊」「我和妻年齡差別這樣明顯,我是不是結婚得太匆促了點吧 ……」漸漸的,男大學生和妻子的關系越來越壞,對加麗亞的感情卻越來越濃,「每當我看到加麗亞的可愛處,便暗暗去和妻的討厭處相比,甚至把妻引我討厭的行為試放在加麗亞身上,那時就覺得這些行為也是可愛的。我不否認妻在品質上思想上有許多值得尊敬的地方,但我覺得這對一個革命同志來說是重要的,但不一定適合作我的愛人!既這樣,何不換個人? 於是,我腦海中產生出離婚的打算了」。但是,畢竟男孩也知道妻非常愛他,對「離婚」二字總是難以啟齒,「我下了多少次決心,但一到對著妻的面時我就張不開嘴了。我知道她愛我,我提出離婚對她是個沉重的打擊,我不忍說出口。我絞盡了腦汁想找一個既不使她痛苦又能達到離婚目的的辦法。我找機會說些別人離婚的故事,稱贊那些人作得乾脆。又偷偷地把兩人的衣服分開箱子,暗示她。我已下決心要離開她,但天曉得,當她真的懂得了我的用意,臉色變得那麼悲哀和可怕時,我又慌了,又拚命安慰她,不叫她多心,說我這一切行動全是無意的。結果問題沒有解決,我們之間更緊張,更痛苦了,我徹夜地失眠,她明顯地瘦了下去。我痛罵自己這種倒楣的『善良』,卻又下不了狠心」。
在男大學生最痛苦彷徨時,加麗亞對他的約會更頻繁了。終於,他心一橫,在一個雪夜向妻攤了牌。妻沒有說一句話,「從椅子上提起手提包,頭也不回地走出門去,又回身輕輕地把門拉上,就好像平常回去一樣,一點暴怒的痕跡都沒有。她就這樣平靜地離去了」。和妻分了手,男人頓感輕松,他立即去找加麗亞,向她報告這個令人激動的消息。然而,讓男大學生痛苦不堪的是,加麗亞根本沒有一點想和男人結婚的意思——她只是想和男大學生玩玩罷了,享受一番和異性戀愛中的那種甜蜜感覺罷了。男大學生頹然回家,心中萬念俱灰,面對空無一人的家,昔日家中妻的溫情又湧上心來。他非常後悔,內心裡對妻極度愧疚!
小說的最後,門房遞給男人一個包裹,里邊夾著一封信。他打開一看,原來是妻子寫給他的:「…… 我難過極了,心裡亂得很,唯一的希望是你耐心地把它看完。昨天上午,我去醫院檢查身體,醫生給我賀喜,說我懷上小孩了。當時,我立刻想起了我們最近的生活情形。我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得不好,這樣下去,對不起我們自己當初的願望,更對不起這沒出世的小寶寶,我想,我是有責任的,我在感情上要求你的多,在思想上關心你體貼你的少…… 在醫院,我就下了決心,今後不再哭鬧了,要耐心地和你商量,幫助你分清是非。可是,還沒等我把這一切告訴你,我收拾屋子時,無意中發現了(你和她的)這個紙條,我以前只風聞你和另一個女孩子在感情上有些不正常,但真沒想到竟發展到這地步,這對我的打擊太大了!我傷心極了,慌張極了,苦苦地想了一夜,我又替孩子傷心,他有什麼罪過,一生下來就碰到這樣難堪的處境,這全是我們的不好,我們不配作父母。所以當你剛才提出離婚的問題時,我就抱著『乾脆利落』、不要你憐惜的心情回答你。但回答之後,我難過了,甚至有些後悔了,我在屋裡不能呆下去了,我不願在你面前表現出軟弱,我走了出來。明天我開始休假,我本打算在家住些天,現在,我覺得一個人住在那間屋裡是一種不堪忍受的折磨,我決定立刻回天津家裡去!咱們分居一個時期,也可以更冷靜地考慮問題。我不知你愛的另一個人是誰?我雖不滿意她,但我決不毀謗她,我只希望你想一想,一個不尊重別人幸福的人,她會給你帶來幸福嗎?親愛的(讓我還這么叫你吧),我愛你,我真擔心你會走上錯路——在這些地方你是那麼叫人不放心,你最近在各方面都有變化,在愛情上的變化只是思想意識變化的一部分反映,我過去沒有嚴格地提醒你注意這些,現在又沒有機會來提醒你了,你自己也該注意一下才好。也許,你看見這些話會更對我反感了吧?不要以為,我是用這些威脅你,要你不離開我,不!雖然我愛你(甚至覺得現在比以往更需要你的愛情),我一想到和你分開就瘋了似地渾身戰栗,可是如果你不再愛我,不願再重建我們的愛情,我決不祈求你憐惜!算了吧,話是說不完的……「 小說最後看到這里,我真為這個男人感到幸運!因為,他從信里,「模糊地覺得她還在愛我,還可以饒恕我」,是的,他的妻子最後原諒了他,沒有和他一刀兩斷,沒有和他決絕地分手!當然,這個男人看到信後立即就沖出門去車站找尋他的妻子去了。
前段時間,我在央視十套《大家》上看到我國攝影名家呂厚民年青時在中南海的一段浪漫情事:1953年,呂老還是一個青年小夥子,因為攝影技術好,被組織上選調入中南海毛主席身邊,專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照相。初入中南海,接待他的也是一個年青活潑、樸素端莊的女團支部書記,女孩對陌生的呂厚民熱情相待,陪呂在中南海各處熟悉情況。呂厚民一下子愛上了她。在毛澤東主席的支持下,兩人最終結秦晉之好,毛主席還專為倆人題了字。婚後的呂厚民夫婦,夫唱婦隨,相親相愛,一起風風雨雨走過了幾十年。他們的戀愛經歷和《在懸崖上》的男女主人公何曾相象,然而卻沒有絲毫小說中那對夫妻婚後不愉快的事情發生。真羨慕呂老!

熱點內容
言情小說古代三部女主是聖女 發布:2025-07-09 15:34:30 瀏覽:613
修真四萬年txt免費下載小說網 發布:2025-07-09 15:27:19 瀏覽:740
90年的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09 15:27:17 瀏覽:415
美妙人生小說哪裡免費看 發布:2025-07-09 15:13:51 瀏覽:8
地火二目經典小說 發布:2025-07-09 15:07:35 瀏覽:211
網路小說重名屬於侵權嗎 發布:2025-07-09 15:06:57 瀏覽:730
非人言情小說排行榜 發布:2025-07-09 15:02:34 瀏覽:21
都市孤獨冷血小說 發布:2025-07-09 15:02:29 瀏覽:551
言情小說虐文短篇校園 發布:2025-07-09 14:40:41 瀏覽:460
超級虐的短篇催淚小說完結 發布:2025-07-09 14:34:27 瀏覽: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