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都市異能 » 都市小說呼吸吐納煉體術

都市小說呼吸吐納煉體術

發布時間: 2022-09-13 23:23:58

Ⅰ 吐納方法

神電呼吸方法介紹---吐納呼壯筋骨
神電呼吸方法介紹---吐納呼壯筋骨
左旋健美指導小組
練氣的功夫是修煉之中最基本的方法,但對於強身健體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所謂氣功,就是指練氣的方法,吐納就是以呼吸為主,調整身心。
現在我們向大家介紹一種神電功中的基本呼吸方法。
一、
自然呼吸
用鼻子呼吸,不加任何意念,為自然呼吸,要求平心靜氣,呼吸逐漸細緩、綿、長,出入微微,可以配合抱球等動作一起習練。默念口訣:神奇電流。
二、
腹部呼吸
呼吸時直達腹部為腹式呼吸。
原理:常人的呼吸只到達胸腔,說實在的,只到達肺上部,肺活量范圍很小,也就不能做到盡情地吐故納新。如果呼吸加深加強,直達腹部,小腹部則力量強大,可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對於打開毛細血管,打通末梢神經,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修煉中不強調練呼吸,但修煉的深入必定在自我調整呼吸。下面我們重點介紹腹部呼吸的方法。
第一步,鼓小腹
吸:鼻子輕輕吸氣。第一吸滿腔,第二吸滿腹部,第三吸至小腹部,漫漫鼓起小腹。
呼:呼出時,漫漫收縮小腹,從牙齒縫微微呼出。
呼氣時小腹收得越小,吸氣時小腹才能鼓得越飽滿。
以上大約需要練習一個月時間,當小腹部鼓盪充實以後,才可進入下一步。
第二步,收小腹
吸氣時收小腹,提肛,舌尖輕抵上鄂。
呼氣時,舌尖放下,從牙齒縫出,至胸部,腹部,直達小腹部,鼓起小腹部,全身放鬆。
此法練習,通任督二脈時翻江倒海,通任脈如猛虎下山,因此,當第二步練習時,需要有人指點。
適宜於傷骨科病人和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肥胖症等練習。,急於求成,疑心太多,亂拜師,胡亂求法者不可練習,以免走偏氣脈。
其餘吐納法進入神電高級功之一時有專門訓練和介紹。
吐納方法的基本姿勢:
站式:(三圓式)腳尖內扣,膝微屈,雙臂如環抱大樹,雙手相距半到一尺,吸氣扣腳趾,呼氣放鬆全身。
坐式:平坐,雙手放在大腿上,眼睛開一條縫。
卧式:平躺,雙手放在大腿兩側,眼微閉。
默念口訣:神奇電流通全身!
(以上摘自神電功初中級功法,供讀者參考,深入練習時,請與我們保持聯系,不得自行其是,以防走彎路。)

Ⅱ 求一個簡單易學的修真吐納方法

練氣吐納即是運用呼吸,一吐一納,呼氣吐氣,以鍛煉內臟的內動方法。這種方法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照平常的習慣呼吸,一吸小肚皮鼓起,一呼癟進去,這叫做順呼吸;與此相反的一呼小肚皮鼓起,一吸癟進去,名叫逆呼吸。
周天搬運的練氣方法,其呼吸的運用,完全採用「鼻呼鼻吸」的方式,初學的人,以採用順呼吸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練到火候深了,再進一步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凝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禹等也把"氣沉丹田"列入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什麼叫氣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 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先生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以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肋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行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事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里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氣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於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肋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二、為什麼要氣沉丹田?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聯系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范圍,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他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既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聯系,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以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拳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實。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地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即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活潑在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園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地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的人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①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燃樁"是也,無論是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渾圓樁,或者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用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②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肋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的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肋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稍,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成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③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發、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等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需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而上,各處都輕松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象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稍。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Ⅲ 如何呼氣,吸氣,吐納,養生方法

吐納吐納即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即把胸中的濁氣從口中呼出,再由鼻中慢慢吸入清鮮之氣。《莊子·刻意》雲:「吹呴(x )呼吸,吐故納新 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清氣,以達到修身養性、延年益壽之目的。具體說來,吐納屬氣功中的煉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吐納練息的要訣是吸氣時氣貫注於腹部,呼氣時氣上引至頭巔,這樣可以吸取生氣,排出死氣和病氣,從而提高人體潛能。吐納的方法很多,分動靜兩類,其中流行的吐納練息法有:六字氣訣、抱朴子胎息法、何仙姑胎息訣。而胎息是吐納練息的最高境界,《抱朴子·釋滯》載:「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在胞胎之中」,練功至深者,就像胎兒在母腹之中,鼻無出入之氣。

Ⅳ 《黃帝內經》中的呼吸吐納呼吸法是什麼

黃帝內經中的呼吸吐納呼吸法
昕辰
昕辰
慢呼吸、長壽命---我國古代的呼吸吐納功法。

《黃帝內經》有大量調養呼吸的方法,如《上古天真論》中就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非常注重呼吸運氣。

我國歷代都注重調息法---調養呼吸吐納的功法。氣功的本意就是一種以調氣為主的養生方法,當然調氣與調形、調神是不可分離的。

三招呼吸吐納,學會有助養肺

一、深呼吸

人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但往往也最容易忽視呼吸。眾所周知,肺是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主要場所,其表面積展開有兩個足球那麼大,但很多人因為呼吸太短促,使空氣不能深入肺葉下端,導致換氣量小,在正常呼吸頻率下通氣不足,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導致腦部缺氧,出現頭暈、乏力的症狀。

因此,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每日進行2—3次深呼吸,可以使人的胸部、腹部的相關肌肉、器官得以較大幅度的運動,能較多地吸進氧氣,吐出二氧化碳,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進有氧代謝,從而達到養肺目的,並且對於解除疲憊,放鬆情緒,都是有益的。

所謂深呼吸,就是胸腹式呼吸聯合進行,深吸氣時,先使腹部膨脹,然後使胸部膨脹,達到極限後,屏氣幾秒鍾,逐漸呼出氣體。呼氣時,先收縮胸部,再收縮腹部,盡量排出肺內氣體。反復進行吸氣、呼氣,一呼一吸盡量達到6.4秒。

二、腹式呼吸

大多數人,特別是女性,大都採用胸式呼吸,只是肋骨上下運動及胸部微微擴張,許多肺底部的肺泡沒有經過徹底的擴張與收縮,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這樣氧氣就不能充分地被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時間長了,身體的各個器官就會有不同程度的缺氧狀況,很多慢性疾病就因此而生。

而腹式呼吸以膈肌運動為主,吸氣時胸廓的上、下徑增大。正常的腹式呼吸一次約10-15秒,能吸入約500毫升空氣,能有效地增加身體的氧氣供給,使血液得到凈化,肺部組織也能更加強壯。

能使我們更好地抵抗感冒、支氣管炎、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同時由於橫膈膜和肋間肌也在呼吸中得到鍛煉,人體的活力與耐力也都會相應得到增加,精力也就更加充沛了。

吸氣時:採取仰卧或舒適的坐姿,可以把一隻手放在腹部肚臍處,放鬆全身,先自然呼吸,然後吸氣,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使腹部鼓起,胸部保持不動。

呼氣時:腹部自然凹進,向內朝脊柱方向收,胸部保持不動。最大限度地向內收縮腹部,把所有廢氣從肺部呼出去,這樣做時,橫膈膜自然而然地升起。循環往復,保持每一次呼吸的節奏一致,細心體會腹部的一起一落。

三、兩儀任督二脈通天地

兩腳同肩寬,自然站立,全身放鬆,無物無我,讓心歸零。

兩手曲伸,掌心向上,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兩手緊跟著慢慢上抬起,到達最高處,兩手張開,上體後仰(即打開膻中穴),直到一口氣吸完為止,吸氣越慢越好。

然後嘴微合慢慢吐氣,越慢越好,往回吐氣的同時,兩手慢慢沿原來的手勢返回,直到一口氣吐完,兩腿綳直,兩手剛好摸腳脖,頭部緊挨著兩小腿,讓脊柱24節自然打開。

兩儀陰陽指,非物質文化遺產,榮獲「中國一絕」稱號。是一種既古又新的的特殊技藝,一種修身養性的道法,一種會通天地的智慧,一種博覽並提升生命感悟的哲學。源於天體陰陽五行,是遵循宇宙和人體自然法則的武學養生功夫;它是集力學、中醫經絡學、養生學、易經八卦、哲學、美學、陰陽學、平衡學等為一體多學科的一門武學,它融合道家的自然、釋家的禪心、儒家的中庸於一體,集中體現了中華武學「武醫同源」之精髓。時時刻刻創造並實踐著中醫經絡學的神奇,既是防身護衛之法,又是強健養生之術。

Ⅳ 尋求吐納聚氣之法,不是普通的氣功 要內家的 真的可以丹田聚氣的最後有內功心法 偏柔的

內功 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功夫。
內功是通過氣的練習而成的,練氣講究呼吸吐納,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漸進,從而達到鍛煉身體內部器官的目的。武術中可以提高耐力、戰鬥力和極強的自我保護作用等。
說起內功,大家可能會想到《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里那些玄妙的東西。又有不少人說內功根本是胡說八道。那麼到底有沒有內功這種東西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了.先來澄清一個事實,輕功和硬氣功不算內功。這兩種功夫雖然用氣,但用得不系統。較之內在的力道來說,更傾向於外在的力道。硬功重在皮肉,輕功重在腰腿。它們的氣是在長期的鍛煉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專門練出來的。我來逐一說明:
一,輕功。
輕功的練法很多,大多是漸進著練的。比如說,用一個大竹笸籮(直徑約2米),內裝滿沙子。在笸籮邊上走,熟練了就跑。要求是不能把笸籮踩翻。當然,在一開始,這個要求是很容易達到的。然後用一個碗從笸籮里把沙子掏出去一碗,再跑。熟練了以後再掏一碗沙子……如此練習,當笸籮里的沙子全部掏空的時候,你就達到身輕如燕了。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很自然地形成一股氣。正所謂「提氣輕身」。不過大家不要嘗試,因為你怎麼練也不太可能達到標准,因為這裡面還有用氣的訣竅是不能說出來的。如果有誰知道這些用氣的訣竅的話,運用這些訣竅,並勤加苦練的話,最多1年,可以達到身輕如燕的境地。
二,硬功。硬功大多是用木棒等物敲打身體的各個部位,用這種刺激來減輕身體被打到時的痛苦,也就是所謂的抗擊打練習。外在的皮肉練到一定地步,再加上硬功用氣的訣竅。身體也會產生一股自然而然的內力。
也許這些東西你們已經覺得很神奇了,但是,這不能算是內功。因為他們的氣都是自然而然的,並不是本身的控制用出來的。那麼,內功難道還要神奇嗎?從外觀上來看,是的。從科學上來看,不是的。正如亂影說的,任何人都不能打破自然科學規律的束縛。也許有些東西自然科學也解釋不了,不過,再怎麼樣也不能把大米白面變成核武器。內功也有他的極限。一個人通過修煉,可以達到種種近乎「不可思議」的地步,但是,人的肉體永遠都打不過飛機大炮。 [編輯本段]鶴拳道內功 調運內功 鶴拳道用氣,氣沉丹田,注氣不注力,注意更注氣。而這「氣」,按中醫理論是指人體內能夠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有一定的運行路線。武術家認為,這種氣的運行是可以鍛煉的。練氣這種功,就是氣功,或叫內功。鶴拳道就是要練這種氣。鶴拳道所練的內功是一種丹田功。丹田可分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鶴拳道著重練下丹田,即正中小腹的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的地方。練時應氣沉丹田,有節奏地呼吸,呼吸應當做到綿、細、深、勻、細、柔、有力;且意守丹田。就這樣使丹田這個位置時松時緊,有節奏地進行腹式呼吸。 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鍛煉,日久會使你每當訓練開始不久,就會感到腹內有一股暖氣血在流動,全身會慢慢感到發熱。這就是氣血在人體內舒暢地循環流動,它循著經絡,由丹日下行至足心(湧泉穴),然後上行經過背、頸,直到頭頂(百會穴再下行經顏喬至丹田,成為橢圓形的周流形式。這種氣血運行的速度很快,周而復始,不斷循環。 在練丹田功時,腹部應當感到充實,並富有彈性,這樣日久會使體膚變得極其堅韌,經得住相當分量的拳腳沖擊。所謂「內練一口氣 外練筋骨皮」 「練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人自出生長到成年,多則陰盛而陽衰。此「陰盛」指人體外形健美,此「陽衰」指人體內氣不足。內氣不足,氣血不能通達四梢,則人多有病,故應以削弱柔順形體之法以助內氣之增長,終達外形與內氣平衡,此練習鶴拳道之目的也。學者不可不知。
故看師者松活彈抖,竄蹦跳躍,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未達陰陽平衡就盡力模仿,非但能健身,反傷身矣!所以學練鶴拳道必循矩,不可操之過急。
說內功之前,先說一些自然科學不能解釋的東西:
第一,人體的穴位和經絡。西方人大多不相信這些,中國人基本相信這個。從解剖學上解釋不出來,不過穴位和經絡的存在是確切無疑的。印度的瑜珈中也有類似穴位的理論。瑜珈認為人的脊柱上有14個生命能源點,瑜珈的修煉正是刺激這14個能源點,從而達到強身的功效。中國的穴位理論更加詳細,穴位不僅存在於脊柱,更存在於身體的其他部位。而經絡起到一種類似於綱領的作用。奇經八脈把人身的穴位貫穿起來。
第二,氣。氣這種東西,連很多中國人也不相信,主要是因為沒見過。當然,氣是看不見的東西,我也沒見過,不過親身體驗過。它的存在也是確切無疑的。連中醫里也有很多關於氣血的理論。
下面說說內功的理論。各家的內功理論不盡相同,也就是說各家的內功心法不同。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內家有太極、八極、形意、八卦等等。不論哪一門,都有一種所謂的「氣拳」,每一個招勢都要靜止很長時間,這就是內功的修煉。用行話來說叫「樁功」。初級的樁功只是為了體驗氣,比如某一個姿勢,你要感覺到有熱氣從腳下向上蔓延,直到腰間。有這種感覺說明練對了,沒有就說明練得不對。當你對於內力的行走很熟悉了,就練習更加高深的樁功,這時,就涉及到各家各派的心法了。如何引導、控制你的內力,並使之在身體里如何運行。
內功的最高境界叫做「身知」,就是「身體本身知道氣的運行」的意思。再說得「武俠」一點,叫做「打通任督二脈」。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學中醫的人都學過穴位,同時有一首口訣,講的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順序和時間。子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午時運行到哪一個臟腑……一天12個時辰正好周身運行一遍。這就是一個周天(先天大周天)。這個周天是人生來就不停運行的。練內功的人,控制他的內力在身體內快速運行,把本來應該一天完成的運行用一個小時完成,他還可能和正常人一樣嗎?而這個周天(後天周天)又分兩種,一種是大周天,一種是小周天。小周天是指控制氣血只繞行於任督二脈(上起頭頂百匯穴,下止襠部會陰穴。身體前面中央線為任脈,身體後面中央線為督脈),速度快但是長功慢。大周天是指控制氣血繞行身體所有經絡,長功快但是速度慢。這種程度的內功修煉則是只有「身知」的人才能作到的。
達到「身知」的人真的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有一位太極名家(已故),身高1米6多,生前(當時已八十多歲高齡)坐於一把藤椅上,一個身高1米9的壯漢雙手壓住他的胳膊,全身用力壓住他。老人家只是大喝一聲,就用內力把壯漢彈出2米多遠,這就是「身知」的威力。
另外,還有一種不為打人的內功。武當派的老道有一種功夫叫「寒暑鐵布衣」,是張三豐創立的,練這種功夫,可使人不畏寒暑,四時只穿單衣蔽體而能雲游四海。這種內功不僅涉及到上面所說的理論,還要提到道家獨特的宇宙觀和養生理論。在此不贅述。不過還是那句話,內功也是有極限的。像我現在在長春,經常下雪,天氣較冷,但是我仍然只穿一件襯衣一件外套,不穿毛衣和羽絨服。寒暑鐵布衣比我還要狠,但是也絕不可能只穿一個小褲衩到南極科考去。
以上是關於內功講解來源於書籍及民間的傳說,尚無考證及科學依據
內功來源於中華武術,尚有許多的深奧之處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與考證
和氣功相似
中國內功應該誕生於1932年,它的「發明」人叫做李壽民。李壽民還有一個筆名叫「還珠樓主」,他與張恨水等人都是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小說的領軍人物。
李壽民的代表作是《蜀山劍俠傳》,但他最為著名的成就是開創了「武俠小說」這一文學體裁,將古代傳說中的神話、志怪、劍仙、武俠融合於一體,創作出繁盛的武俠小說,開一代先河。
李壽民是在《青城十九俠》中首先提到「內功」的,而後,他在《武當七女》、《長眉真人傳》等書中將「內功」「學說」進一步完善。並在書中提出武當派是「內家功夫」、少林派是「外家功夫」的「學說」。解放後,李壽民改名李紅,並於1956年開始,奉上級指示在報紙上對自己創作的「封資修大毒草」,做出深刻的自我批判。五年後,他被革命小將「批判」致死。
在李壽民接受批鬥的同時,港台作家金庸等人開始接過李壽民的旗幟,深化他的內功「學說」,並開始創立各種武林門派,由此,李壽民創立的這種小說流派發展壯大,並從鴛鴦蝴蝶派中獨立出來,成為後來為大陸津津樂道的「武俠小說」。
李壽民死時,武俠小說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有好事者根據那些著名武俠作家所創立的武林門派,或者他們書中設定的主角所偏好的門派,把他們封為各大門派掌門人。比如梁羽生,他在書中創立了一個天山派,並喜歡把主角或者正面人物設定為天山派弟子,故而被人稱作是「天山派掌門人」。這就是後來所謂的武俠作家八大門派掌門人,十大門派,十八大門派掌門人的濫斛。
據說,有一位柳姓武俠作家,老是偏好在書中給主角喂一些古代蔬菜——比如古代西紅柿(書中常被寫為赤霞珠,或者朱果),或者古代茄子(昆侖紫瓜)等等,所以他在被定為某派掌門人後,又被人戲稱為「野果派掌門人」,也稱「古代蔬菜派掌門人」。而後,那些也偏好給書中「豬腳」猛喂古代蔬菜的作家,也都被統稱為「野果派弟子」。
李壽民出生前,或者說《青城十九俠》誕生前,中國決不會有「內功」存在。在此之前的中國古代小說中從未提起過「內功」之說,所以在誕生於明初的《三國演義》里,關羽張飛沒有內功。甚至連《封神演義》、《西遊記》里的神仙也不會內功,那可是武當張三豐活著的時代啊!
一直到了清代,《新兒女英雄傳》里的俠客也不會內功

Ⅵ 呼吸吐納方法

神電呼吸方法介紹---吐納呼壯筋骨

神電呼吸方法介紹---吐納呼壯筋骨
左旋健美指導小組
練氣的功夫是修煉之中最基本的方法,但對於強身健體仍然有一定的作用。
所謂氣功,就是指練氣的方法,吐納就是以呼吸為主,調整身心。
現在我們向大家介紹一種神電功中的基本呼吸方法。
一、 自然呼吸
用鼻子呼吸,不加任何意念,為自然呼吸,要求平心靜氣,呼吸逐漸細緩、綿、長,出入微微,可以配合抱球等動作一起習練。默念口訣:神奇電流。
二、 腹部呼吸
呼吸時直達腹部為腹式呼吸。
原理:常人的呼吸只到達胸腔,說實在的,只到達肺上部,肺活量范圍很小,也就不能做到盡情地吐故納新。如果呼吸加深加強,直達腹部,小腹部則力量強大,可促進血液循環,特別是對於打開毛細血管,打通末梢神經,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修煉中不強調練呼吸,但修煉的深入必定在自我調整呼吸。下面我們重點介紹腹部呼吸的方法。
第一步,鼓小腹
吸:鼻子輕輕吸氣。第一吸滿腔,第二吸滿腹部,第三吸至小腹部,漫漫鼓起小腹。
呼:呼出時,漫漫收縮小腹,從牙齒縫微微呼出。
呼氣時小腹收得越小,吸氣時小腹才能鼓得越飽滿。
以上大約需要練習一個月時間,當小腹部鼓盪充實以後,才可進入下一步。
第二步,收小腹
吸氣時收小腹,提肛,舌尖輕抵上鄂。
呼氣時,舌尖放下,從牙齒縫出,至胸部,腹部,直達小腹部,鼓起小腹部,全身放鬆。
此法練習,通任督二脈時翻江倒海,通任脈如猛虎下山,因此,當第二步練習時,需要有人指點。
適宜於傷骨科病人和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肥胖症等練習。,急於求成,疑心太多,亂拜師,胡亂求法者不可練習,以免走偏氣脈。
其餘吐納法進入神電高級功之一時有專門訓練和介紹。
吐納方法的基本姿勢:
站式:(三圓式)腳尖內扣,膝微屈,雙臂如環抱大樹,雙手相距半到一尺,吸氣扣腳趾,呼氣放鬆全身。
坐式:平坐,雙手放在大腿上,眼睛開一條縫。
卧式:平躺,雙手放在大腿兩側,眼微閉。
默念口訣:神奇電流通全身!
(以上摘自神電功初中級功法,供讀者參考,深入練習時,請與我們保持聯系,不得自行其是,以防走彎路。)

Ⅶ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一種練功方法。指通過呼出濁氣吸進清氣,或伴隨發音來調整身體各部機能的氣功鍛煉方法。做法是用滿吸的呼吸法,先把氣呼凈,下面分享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1

呼吸動作

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腹,吐氣時小腹鼓起),吸氣時提肛收陰,同時收腹向前上方送出胯部。吐氣時小腹鼓起同時開檔泛臀(向上輕輕翹臀),吸氣要深吐氣要長,吸和呼用時一致,即吸多少呼多少,氣息綿綿不斷,呼吸和動作完全保持致,習練十幾分鍾做到320次吐納。吐納完畢收功三次結束。

力度掌握

視練功情況和練功者身體狀況而定,一般前期用文火吐納(力度小,且大部分朋友的身體情況太差了),待身體逐漸恢復健康後,想練功亦或者養生,由學員自行選擇,文火武火吐納,選擇一種持續學習。一般要根據體質的差異和練功階段制定不同的練習計劃,季節不同、地域不同、時辰不同也有所變化。具體細節要在學習過程中。由專業的教練把控指導。

意金導入

練功前期:意守關元,即呼和吸時意念想著關無穴的地方(肚臍下四指)

練功中期:吸氣時,意守長強,長強穴得氣,清氣沿督脈上升,氣沖百會;呼氣時,氣沿任脈下降,氣沉會陰,一吸一呼一周天,即循小周天。

練功後期:循大周天,這里不詳述。

注意事項

1、最佳練功時間:早上起床空腹,排起大小便,喝杯溫水後吐納

(睡懶覺等於封殺陽氣)

2、飯後一個小時方可練習

3、安全、通風的地方練習,防止冷風直接吹到身體,避風如避劍;(忌諱空調,常溫最佳,適應環境,道法自然)

4、練習結束半小時內盡量不小便;

5、練習結束半小時後方可飲食寒涼和沖涼;

6、狂風、暴雨、打雷時勿加意念;

7、練習結束三到五分鍾後方可坐下。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2

具體功法

深呼吸即腹式呼吸。從運動的角度講,就是吸氣時鼓起肚子,呼氣時充分將腹部排空;從氣功的'角度講,在運氣作深呼吸時,首先要盡量放鬆全身的肌肉,平心靜氣的呼吸,然後再伸屈雙手,盡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氣,直至不能再吸入空氣為止。再將吸入的空氣運降至丹田,閉氣調息約數秒鍾,才由丹田處運作,經肺臟、氣管、喉頭吐放出來。在吸入空氣又將之運降丹田氣海時,閉氣調息的時間初時約為三至四秒,日後則慢慢練習增加至八秒左右。

注意事項

做深呼吸運動,注意切忌不要形成「憋氣」。所謂「憋氣」指呼吸及調息的時間過長,傷害了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經系統。呼吸吐納法分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種。深呼吸運動可以站著或坐著時有意識地做,也可以在做其它運動時配合著一起做。我是在每天做下蹲運動時配合在一起做深呼吸運動的。

科學原理

勿庸置言,深呼吸本身就是一種健康運動。深呼吸是相對於平時正常的「淺」呼吸而言的。從健身的角度講,深呼吸加強了氧氣的供應,也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在人體身體的新陳代謝交換過程中,起著巨大的強身祛病的作用。因為緩慢的有意識的深呼吸能提高體內鹼性含量,同時使心臟跳動和血液循環加快,供給身體更多的氧氣,血液將氧氣和營養素輸送給全身的細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體內的廢物和毒素通過深呼吸和汗液排出體外,減少體內酸性含量,使人體內的化學成份保持平衡,從而脫離亞健康。

積極作用

從氣功的角度講,通過一吐一納的深呼吸,能促進血液和淋巴液沖擊而暢通起來,並恢復各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各神經末梢也就跟著連帶振奮起來,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到血管作用,肌肉遂因新陳代謝的改善而增進了營養,一些慢性病或內傷,就順乎神經系統恢復正常的機能,達到不葯而愈的效果。

總之,呼吸吐納是人類的自然動律,深呼吸則順其機能而延長之,試圖改善這種自然動律而謀奪天地造化之力,以強健我體。

真正的道家吐納呼吸法3

吐納法一: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雲,「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氣,以幫助培蓄人體內部之元氣,達到養生長壽之目的。

道教修煉,重視氣對人體的作用。認為「氣聚則生,氣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氣以生。葛洪《抱朴子》說:「服葯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氣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葯,但行氣而盡其理者,亦得數百歲。」吐納術就是一種行氣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則可終生受益。

道教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氣,胎兒之氣通生母之氣,生母之氣通太空之氣,太空之氣通太和之氣。那時並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間,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即莊子所雲「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甚至呼長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氣不能下行於腹,而腹內所蓄之先天祖氣,謂之先天元氣,「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於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氣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隨著年齡增長,呼吸長短亦發生變化:初生嬰兒,則吸長呼短;漸至青年,而呼吸平均;中老年人,則呼長吸短;及至臨終,只呼不出,而生命亡矣。

蓋人身稟天地之數有限,要知保氣即保生也。故不求長生之術,亦應求延年之法。道教修煉就是要返本還原,回到嬰兒先天狀態。吐納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氣,氣足則百病可治,固住性命之本,始可言其上層修煉。丹經謂「欲點長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吐納法二: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田野皆可,室內可以打開窗戶,時間選擇在子、午、卯、酉四正時,且此時工作一般較少,也便於自我安排。

(一)身法。練功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式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可緩步徐行,神態自若,安然行氣;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曲,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於臍下,或掐訣最好,亦可坐於凳上,手撫兩膝;卧,可平躺,手心向上置干體側,先轉動頭部,使脊椎正直,或雙手相疊置於臍下,或者側身卧最佳,一手置於頭側或枕肱,另一手放於臍下。以上四種姿式,求其自然安適,以易入靜。

練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視,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氣是也。所以微閉者,太睜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迷入睡,皆於養氣不利。微閉時上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撓,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凝韻聽息。莊子雲,「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後人稱為「莊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於內,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一養氣。

練功時要求舌抵上齶,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因人之上齶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氣。故練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人的上齶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 正確的舌抵上齶是,口中發「爾」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

(二)心法。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慾念不除,則無法煉氣。

《太上老君清靜經》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此方可言行氣之法。

《青華秘文》論述止念心法說,「但於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於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又說,「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遊之主也,神遊於眼而役於心,故抑之於眼而使之歸於心。」即言內觀返照,可以止念。

Ⅷ 上乘的呼吸吐納方法

呼吸靜功法是一種以調息為主的內丹修煉方法,原載明代龔延賢的《壽世保元》卷四。其基本方法是「以意隨呼吸,一往一來,上下於心腎之間」。龔延腎認為:「人生以氣為本,以息為元,以心為根,以腎為蒂……,人呼吸常將心腎之間,則血氣自順,元氣自固,七情不熾,百骸之病自消矣。」

功法;
(一)每日於子(23時-1時)、午(11-13時)、卯(5-7時)、酉(17-19時)四個時辰,獨處靜室,床鋪厚褥,盤坐於上,以干棉球塞耳。
(二)閉目絕念,意隨呼吸上下於心腎之間,呼吸不急不慢,任其自然。坐約一炷香時間,可覺口鼻之氣似無出入。
(三)下坐前,先緩緩伸腿、開目、去耳塞。下床行數步後,仰卧床上稍睡片刻。起床後喝稀粥半碗。

歷史文獻認為,六字訣的吐納法為鼻吸口呼,勻細柔長。但在吐氣時是否出聲的問題上,認識各不相同。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氣聲逐字」是出聲的,孫思邈也基本沿用其法,而唐代胡愔以後的大多數文獻改為呼吸皆應令「耳不得聞其聲」。「養氣功六字訣」主要應用的是發聲法。認為,臨床應用時發聲比不發聲收效快;只有發聲才能區分宮、商、角、徵、羽,才能配合五臟,更好地治病,並稱其為「風呼吸」。但同時也要求:「初學者,一定要出聲,便於氣機通暢和掌握口型;等口型正確、腹式呼吸練熟了,自然呼吸深長……真氣調動起來,水到渠成,就不期然而然地不出聲了。」

課題組認為,陶弘景與孫思邈的吐氣出聲法主要應用於治療疾病,而後世「吐氣無聲」則是治病與養生相結合並向養生應用轉變。古人常稱六字訣為「六字氣」「六氣訣」或「六字氣訣」。這說明,氣息為六字吐氣時的關鍵,而不是聲音。發聲是氣息由慢變急、由清變濁的表現,中醫認為它偏重於瀉法的作用。

另外,是否出聲還與是否配合動作及導引動作的特性有關。動作有力、轉折停頓明顯的,自然應以出聲為好,像武術家對六字訣等聲法的運用;而靜功或動作舒緩、圓轉自然者,則應以不出聲為好。具體運用上應區別對待,辯證施功。

對於「健身氣功·六字訣」,根據習練對象的不同,要求並不一樣。總的要求是,「吐氣不出聲」。具體來說,對於初學者,可以吐氣出聲,主要是為便於口型校正,防止憋氣;功法熟練後,則應逐漸轉為吐氣輕聲,乃至勻細柔長的無聲狀態。

試驗中,課題組專門觀察了「呼」字不同狀態對練功人群平均肌力的影響,以探索對以上問題的科學驗證方法。結果顯示:單純讀字出聲與不出聲比較雖然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握力平均值出聲組高於不出聲組。這可能與測試對象大都是六字訣初學者和評價方法(肌力)與發聲的用力狀態更接近有關(因為發聲用力可調動肌肉的工作能力)。對此,尚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二、關於六字訣中導引動作的配合

明代以前六字訣沒有動作配合的記載,基本是單純的吐納方法。明代以後,才開始有關於動作配合的資料。其中「噓字訣」是眼睛的動作,「呼字訣」是口型,其他幾種也是單純的定式動作描述。另外,在宋、元、明、清等不同時期各種健身術中,也有配用六字訣作為其輔助練習的記載,如八段錦、易筋經、峨眉庄、形意拳、八卦掌、大雁功等,但都未形成獨立的六字訣導引功法,而是各種特色的六字訣應用,與原始的靜功六字訣已不完全一樣,在武術動功中大多已變成了助力練氣的聲法練習。

經過對文獻及各種實踐經驗的研究分析,課題組確定了「健身氣功·六字訣」動作設計原則:(一)應符合六字訣吐納法對人體氣機的調整規律和節律,簡捷明了,切實做好吐納的輔助,而不應是導引與吐納的簡單相加。(二)新功法以健身為主,動作配合上也應與臨床治療相區別,做到舒緩圓活,連綿不斷,養練結合。(三)每個字訣的動作特點都要符合它所對應臟腑的氣化特點,如肝之升發、腎之閉藏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課題組博採眾長,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編創了「健身氣功·六字訣」的輔助導引動作(詳見第四章「健身氣功·六字訣」動作說明)。

同時,通過「呼」字不同狀態對練功人群的平均肌力影響的實驗,探討導引動作與吐納之間的關系。從實驗結果來看,雖然目前有動作組與無動作組之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但有動作組的肌力平均值大於無動作組。這些表明,呼吸與動作相結合,效果較為理想,二者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三、關於六字訣中的呼吸法

傳統六字訣文獻中對呼吸法的介紹主要集中在「鼻吸口吐」、吐氣有聲或無聲上,對呼吸方法則沒有具體論述。而根據氣功養生的基本原則和六字訣要求深長細柔的呼吸要領來分析,應為「腹式呼吸」。

在「健身氣功·六字訣」中,主要運用逆膜式呼吸方法,配合圓緩的以肚臍為中心的升降開合動作。動作開合與內氣的呼吸開合相應,能進一步調動人體內氣的平衡,使「健身氣功·六字訣」更具有養生健身的特色。

Ⅸ 找一本以前看過的都市主角煉體小說。

《體尊》
資質平庸的少年雷罡,為了追趕哥哥的步伐,獨辟蹊徑走上了另類的修仙之路。他不斷強化的肉體,沒有終極,雷罡得到《五行體修》,開始追求肉體和力量的極致。他說:「在道術與罡氣的五行世界,我堅信,肉體才是一切力量之源!」
在道術與罡氣的五行世界,我堅信,肉體才是一切力量之源 !

熱點內容
沫無憂短篇小說合集 發布:2025-10-03 06:44:35 瀏覽:264
都市情謎相似的小說 發布:2025-10-03 06:37:18 瀏覽:997
哪個app可以看免費百合小說 發布:2025-10-03 06:14:37 瀏覽:841
重生娶高陽公主的小說 發布:2025-10-03 06:13:54 瀏覽:686
重生渣受小說百度貼吧 發布:2025-10-03 06:11:02 瀏覽:870
女主判逆的總裁小說 發布:2025-10-03 06:10:21 瀏覽:499
音樂鬼才葉塵為主角的重生小說 發布:2025-10-03 06:06:39 瀏覽:356
兩個特務短篇小說 發布:2025-10-03 06:06:01 瀏覽:874
穿越小說較虐但結局好的 發布:2025-10-03 05:50:31 瀏覽:996
將軍是個有心事的人小說免費 發布:2025-10-03 05:39:01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