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影視化成功之路論文
Ⅰ 淺析當下網路文學的影視改編現狀(下)
而在內容上,本身原著小說的內容就可圈可點,就其名字就來源於原文出自《紅樓夢》「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 巧姐的曲子《留余慶》留余慶,留余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窮,休似俺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減,上有蒼穹。」可以看出作者貓膩本身就有比較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也是這部作品能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作為改編文本,其本身的質量就要過硬。而《蕪湖廣播電視報》評價《慶余年》的亮點至少有如下三方面:第一,電視劇拍出電影版質感;第二,老戲骨和青年演員相得益彰;第三,特效逼真,打鬥刺激畫面燃。平心而論,該劇整體節奏推進流暢,劇情頗為緊湊。特別是在畫面等頗為考究的做法受到了觀眾的好評。再加上范閑現代思維的設定,讓劇情里凸顯了更多逗趣的「梗」。
三、影視改編的不足
雖然有許多的成功案列但也不能忽略當下改編中的不足之處,比如過於追求商業價值而招一些沒有演技不切合人物形象的流量演員來飾演原著中的角色,或者是影視創作者沒有尊重原著,胡亂改編,更有甚者,直接頂著原著IP的名字而影視作品卻與原著完全無關,變成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活,比如2015年上映的《鬼吹燈之九層妖塔》雖然是頂著改編《鬼吹燈》的名字,人物也是沿用其主人公胡八一、王胖子等名字,但卻是講的完全不相乾的故事:「鬼吹燈」原著是盜墓探險的類型,《九層妖塔》卻是講了一個外星怪物入侵地球的科幻故事,許多原著粉去影院看了之後都感覺受到了欺騙,而影片的故事老套,情節混亂,遭遇了口碑的「滑鐵盧」。甚至電影上映後,小說原作者天下霸唱把電影導演陸川告到了法院,認為陸川侵犯了他的著作權,最後法院判決電影確實侵犯了其對小說的保護作品完整權並且賠款。
最後,我們應當吸取失敗改變的經驗教訓,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中,堅守自己的底線,對粗製濫造,流量圈錢的網路改編的影視作品予以堅決抵制和批評,不讓資本過度消費粉絲,透支消費者的信任。要堅定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相信未來的網路文學在改編成影視作品的路上會不斷開拓創新,期待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會和我們見面。
Ⅱ 為什麼現在小說影視化很嚴重
隨著影視化改編的不斷發展,網路文學推動了大眾文化與影視間的有效聯系,網路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具有顯著的商品化、媒體化、娛樂性等特徵,充分促進了雙方的協同發展。網路文學有著豐富的資源,能夠為影視作品提供大量的素材,同時,網路文學小說的高人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影視化改編提供較高的票房以及收視率,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牽制的緊密關系。
如今,在融合共生的新文化語境下,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將成為一個不可抗拒的潮流。因此,要找到文學與影視的連接點、平衡點,通過互動合作實現雙贏,兩者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Ⅲ 如何評價小說影視化改編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電影和電視劇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森運多的小說被成功地改編成影視作品,吸引著大批粉絲的關注和喜愛。然而,並非所有小說都能成功地被影視化,因為將文字當中的意境和情感真實地呈現在屏橋春凱幕上,需要精湛的影視技巧和演員表現能力。在我看來,藉助優秀的導演、編劇和演員等多方面的優勢,金庸的武俠小說、余華的現實小說以及韓寒的青春小說都曾經成功地被改編成影視作品。
首推金庸武俠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和電影。金庸的作品廣受全國讀者歡迎,其中《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鹿鼎記》等作品更是曾經風靡全國。基於金庸的小說拍攝的電視劇和電影,不僅為觀眾提供了視覺上的快感,而且也能夠完美地將小說的主題精髓或思想內涵傳達給觀眾。如2017年由唐人影視出品,由劉德華、古天樂等人主演的電影《神鵰俠侶》,基本還原了金庸小說中情節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受到了不敏喚少粉絲的好評。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將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和電視劇,這里以余華的經典小說《活著》為例。余華以細膩的筆觸和鮮明的人物塑造,深刻地描繪了老百姓在歷史風雲中的傳奇切身經歷。1994年影視版《活著》上映,導演張藝謀把余華小說的情感深度和社會顏色體現在了電影中,表現出了人物的魅力、故事的震撼力和思想的深邃性。影片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好評,為中國電影聲譽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青春小說也是影視化的重要來源。韓寒的長篇小說《後會無期》就被成功地改編成了電影,它以「旅行」的形式,講述了三個青年揭示彼此內心秘密,重新發現真誠與自由的成長歷程。這部電影通過廣闊的版圖和人物塑造,深刻展現了年輕人追求精神自由、心靈平靜的獨特追求,引發了一陣青年熱潮。
總之,成功的影視化需要在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的配合下,將小說內涵和文學意境還原在銀幕上,甚至超越原著,產生更深遠的文化價值,為人們帶來無盡的震撼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