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網路小說
㈠ 求Tony Morrison----Beloved (寵兒)的中文簡介或者譯本
《寵兒》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cBV5F-_iYg2rIJqKxafEPw
《寵兒》是美國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ison)的作品。
㈡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怎樣的小說
《了不起的蓋茨比》
作者菲茨傑拉德,被譽為美國「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的代表作家,也是「爵士樂時代」(Jazz Age)的桂冠詩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同時也是村上春樹最為喜愛的小說),靠的可不是那蹩腳的三角關系愛情故事和遠超常人想像的屌絲逆襲經歷。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屌絲能讀出逆襲的快感與夢想的熱血。
文藝青年能讀出Gatsby詩化的愛情觀,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普通青年覺得老子看得痛快、過癮,所以它就是個好故事。村上春樹和我有什麼關系?
這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要往上一個高度來評價這部作品的話,還需摸清這故事所發生的大環境和故事本身所代表的時代意義。
為什麼一說這部作品會老提到「美國夢」,提到「爵士時代」?
到底什麼是「美國夢」,「爵士時代」又意味著什麼?
關於美國夢,討論出的意義海了去了。
維基網路的解釋是:
(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然而,這一段鬥志昂揚的話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大前提——機會的均等以及開放。
這部小說寫於美國大蕭條時期的前10年(1919-1929),因爵士樂在白人中的普及所以稱為「爵士時代」。爵士時代之前的幾十年(1860-1918)是美國經濟突飛猛進的黃金時期(二次工業革命的迅速成長壯大以及一戰的猛撈油水),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社會流動性是很大的。咳,換句話說就是屌絲逆襲指數還是很高的。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拉大,逐漸固化的社會結構會增加個體奮斗的成功難度。因為馬太效應,一個人的權和錢累積到了一定程度,便會利用手中的資源優勢去維系或者掠奪更多的資源。 然後把自己所在的階層築上高牆,牆外的人只能靠關系和特權才能進入。想進來么?請問令尊可是李剛?這樣的話就會導致窮人翻身的機會越來越小,當依靠個人奮斗、後天努力也不能過上出人頭地的生活時,美國夢就化作了泡影,化作了一種巨大的諷刺。
而整個蓋茨比的故事就設定在這樣一個時代。
曾經的美國是一個夢想的國度,先後抵達北美的移民對這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幻想,希望在這里抓住機遇以實現理想, 歷史上也不乏這樣的個例(如富蘭克林)。然而傳統的美國夢模式從來都帶有很大的虛假性。尤其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期,當美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兩極分化日益加劇,大佬們獲得了巨額利潤,再加上一戰過後各種社會問題的重新浮現,一個人要靠品性、勤勞和節儉出人頭地發財致富顯然只是妄想。實際上,往往是那些狡猾、貪婪、不擇手段的人攫取了財富。年輕的一代發現,這個時代「一切神祇統統死光,一切仗都已打完,對人的一切信念全部動搖」。
很多生活在二十年代的美國青年既體驗到「 爵士時代」 的繁榮,又深感失望、迷惘。「 物質上的豐富和精神上的空虛使得年輕一代反對一切傳統觀念,縱情享樂、揮金如土。」小說的作者費茲傑拉德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他筆下的主人公蓋茨比「視自己為上帝之子...要為天父的事業而獻身, 把一生貢獻給那博大而庸俗,空虛而壯麗的事業。」這樣的理想訴求充分反映了那個年代青年們的迷茫和虛妄。
為了心中的美國夢,蓋茨比不惜與黑社會成員沃夫山姆勾結,通過非法販賣私酒在短短幾年內躋身「暴發戶」行列。而不是誠實勤儉,踏踏實實地走向成功。蓋茨比死後,他父親從老家趕來參加葬禮,隨身帶來了他少年時代寫的「 作息時間表」 和「 個人總守則」 。能看出蓋茨比從小就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鍛煉,注意節儉......這些都是傳統的「 美國夢」 奮斗模式的要求,充分顯示了一個青年健康向上的人生觀。然而,成年後的蓋茨比卻背叛了年少時的自己,為了財富和地位,為了重新贏得黛西的愛,蓋茨比成了一名追逐利益和結果的法外之徒。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無論蓋茨比多麼富有,他都無法進入以湯姆為代表的特權階層,因為他缺乏根基。如果以為有錢就是大爺,那就錯了。在美國的資產階級中,財富不僅存在著多與少的差異, 還存在著「 新」 與「 老」的區別,即「 暴發戶」 和「 世族」。以湯姆為代表的眾多特權階級人物很清楚這一點。因此,蓋茨比的世界和特權世界之間永遠隔著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傲慢專制、心狠手辣的湯姆決不允許蓋茨比這樣一個「 暴發戶」和他講平等。無論他怎樣畢恭畢敬溫文爾雅,始終會受到上流社會的蔑視和排擠。小說第三章無比精彩地描繪了蓋茨比舉行的那些紙醉金迷的宴會,雖然引來了眾多各界名流, 但大家不過是把蓋茨比的家當作免費的娛樂場所,他們一邊放肆的尋歡作樂, 一邊不放過任何機會對主人表達輕蔑,散布著種種有關他的流言蜚語。由此可見——反對蓋茨比的不僅僅是湯姆, 而是整個上流社會。一個不被社會承認其價值的人,始終是失敗的。直至被人槍殺枉死在自家庭院,蓋茨比的美國夢徹底破滅。蓋茨比最後的悲慘結局不過是眾多原因堆積出的一個結果,這是一個無數根稻草壓死駱駝的漫長過程。
總之——
這個狗血的愛情故事不僅僅是告訴人們發財有風險,富美靠不住,更是在表達一種與難以與現實對抗的無力感。隨著既得利益集團的壯大,美國夢(抑或其他夢想)的精神最終只會化作一碗雞湯。
小說的結尾很有深意。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於是我們繼續奮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向後推,直至回到往昔歲月。』
這句話最終被刻在了費茲傑拉德與其妻澤爾達的墓碑上面。作者費茲傑拉德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整個爵士時代,令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然而所有的感受最終都化作了一份十分深沉的敬意。
㈢ 各位文學大師,請教您們關於莫里森《爵士樂》以及《天堂》的小說大意和人物關系,還有故事情節。謝謝您們啦
《爵士樂》內容介紹:
為了逃避貧窮和暴力,黑人喬與妻子維奧莉特從南方鄉下來到大都會謀生。二十年後,兩人的愛情和夢想都已在都市中迷失。苦悶的喬愛上了十八歲的女孩多卡斯。同樣有著不幸童年經歷的兩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慰籍和滿足。當發現多卡斯跟其他男孩交往時,喬開槍打死了她……維奧萊特出現在葬禮上,企圖痛打棺材裡的多卡斯,被人趕出。喬整日消沉,維奧萊特為了挽回丈夫的心,試著去打聽多卡斯的一切,但無濟於事。在絕望的孤寂中,維奧萊特回憶當年與喬的相識、自己家族的歷史;喬也在回憶自己的從前,回憶自己的母親——一個精神錯亂的野女人,回憶他一生的七次改變……全書漾溢爵士樂的基調和酸楚的樂觀……
《爵士樂》是托妮·莫里森的一部長篇小說,也是標志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的里程碑。小說中主要人物的心路歷程、南北戰爭以來半個世紀美國黑人的歷史變遷,均通過一個生生死死的愛情故事得以展現。作品引入爵士音樂技法,敘述手法多變,時空跳躍轉換,情節迂迴交錯,代表了莫里森的獨特創作風格。
美國黑人歷史的三部曲之一《天堂》歷時四年才完成,被認為是她迄今為止最優秀、最有創新性的作品。小說講述的是1949年的俄克拉荷馬州魯比鎮的創建者九戶黑人血洗修道院、殘害五位女性的暴行,反映了非裔黑人精神上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