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精英化
㈠ 為什麼會說網路文學是文學,而且是名副其實的文學
最近看到關於這樣一個問題的探討:網路文學是不是文學?作為一名網路文學的愛好者和從業者,筆者覺得自己有資格對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五,網路文學是對傳統文學的繼承與發展,當然是文學。這條原因,就涉及到人們否定網路文學是文學的原因了。因為很多人堅持,文學的范疇只能是書寫在紙上的傳統文學作品,而網路文學由電腦打出來的,其中很多內容比較膚淺、通俗,娛樂大眾,從而片面否定了網路文學的文學價值,而實際上,網路文學和傳統文學不應該區別對待,如果把那些所謂的高大上的傳統文學作品放到網上,那麼它們算不算網路文學呢?那麼這樣的網路文學又是不是文學呢?如此再辨證的一看,網路文學其實是對傳統文學的繼承和發展,不過由紙質改為網路,那麼它當然是文學了。
㈡ 網路文學的商業價值
2011年10月底,《步步驚心》小說的作者桐華從美國飛到北京,參與圖書的簽售。事實上,這是一部從2005年開始在網上連載火爆的網路小說,2006年開始圖書出版,5年時間創造了幾十萬冊的銷量,而在2011年電視劇播出後,30萬冊的再版又一次熱銷。而這一次的商業鏈條,已經不再是網路小說、圖書與電視劇三者彼此促進與影響這么簡單了,之後又出現了漫畫、網路游戲、廣播劇、有聲圖書、話劇以及海外版權等多種文化產品衍生態。
青春類、婚戀類、職場類題材與讀者的生活距離更近,發展也更快,相對而言周期要短很多,而這部分可發掘的市場空間更大,機會更多。收視率高,重播率高,一部網路小說的影視改編可謂是一場「高性價比」的投資,因而讓不少影視製作公司趨之若鶩。
近年來,網路小說改編成影視劇出現了「井噴」,《後宮甄傳》、《裸婚時代》、《傾世皇妃》等均取得了較好的收視率,越來越多的影視公司投資網路小說。躍多年來一直為國內一位知名電視劇作家「打工」,大編劇定每集的架構,然後包給2~3個人分線索完成,之後再由大編劇匯總,「按大框架下去想故事、情節,閉門造車是件很痛苦的事情,經常冥思苦想出來的情節被大編劇否了。」但是改編網路小說,雀躍卻得心應手,因為「可塑性強」,很多網路小說以連載的方式出現,有一定的開放性,讀者有參與互動,而且不少網路小說在網上只是部分連載,劇情發展至什麼樣,觀眾有期待。
網路小說的主要商業價值實現仍然是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影視製作方往往一次買斷小說改編權。而文化周邊產品的每一個版權授權,經紀公司和作者都能在其中分得一杯羹,經紀公司與作者分成比例一般為3∶7。網路游戲、廣播劇、漫畫等形式雖然剛剛起步,但是它們會更有效地發揮「長尾效應」,實現作品商業價值的增值,這部分的投資機會與價值更高。
小結:網路小說一般都是先從免費閱讀開始,等更新到一定程度,就會開始收費。一旦這部小說紅了,就會翻拍成電視劇,獲得更多的收視率,從而帶動一系列產品的銷售,達到商業目的
㈢ 從客觀角度討論,網路文學的出現是文學的墮落還是新生
網路文學的出現給了文學作品更多的可能,降低了閱讀和寫作的門檻,給了文學全新的生命力。
網路文學提升了人們對閱讀的熱情,這是一件好事。說不定多年之後,也會出現許多受人認可的網路文學作品。
㈣ 新媒體對文學的影響
新媒體對文學版塊、寫作內容、寫作角度、寫作主體、閱讀主體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說下新媒體的理解與定義,對於新媒體的理解與定義說法不一,我傾向為這種理解:「新媒體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簡訊、移動電視、網路、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相對於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意義上的媒體。」這種應該更通俗易懂,全面,准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眾文化與消費主義流行,新傳播媒介日益普及,文學版塊開始出現分化,最明顯帶來的沖擊是精英文化陷入極大危機,中國文學進入了去精英化時期。大眾文學、網路文學開始興起,文學版塊呈現了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網路文學三部分。
新科技與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深刻影響著文學的生產、傳播,還包括人們的對文學的接受與閱讀。互聯網、電子數碼產品、移動互聯網、手機等將紙質閱讀推向了電子閱讀,而且電子閱讀的空間規模正在不斷膨脹。由於互聯網的信息即時性,對信息的快速捕捉性,提供信息的海量性,網路文學往往可以用新潮的言語方式、大膽、豐富的想像,可讀性極強的故事情節取勝以及社會熱點話題,人們關注度高的話題,根據人們的精神理想和現實追求表達,調整創作實踐和發展方向,使符合平民化的閱讀喜好要求,在傳播途徑和吸引大眾方面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閱讀的主體上,
㈤ 網上的小說都是些什麼人在看
- 這個應該很多了,但是主要群體應該還是年輕人為主,主要以下幾類,由多到少排序。
- 初中高中大學生為第一大網路小說群體。
- 剛畢業參加工作不久還未婚的宅男宅女為第二大群體。
- 40歲以上的文化程度不高中年男子。
- 退休後的女同志,一般也比較有時間,喜歡看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