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小說的議論的敘事手法
1. 028 | 網路小說情節的設計技巧
以下10個技巧是敘事性作品中增強情節性的慣用手法:
1. 轉折
此手法是敘事性作品中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一個技巧,用好了可以使情節搖曳生姿,產生觀眾意料不到的發展變化,進而更能引人入勝,增加藝術魅力。
比如有個笑話:
2. 抑揚,抑揚也是轉折,但它是一個極端的轉折。
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地主之家為老太太做壽,一秀才上前獻詩,第一句是:「這個老太太不是人」,眾人嘩然,於是第二句出:「九天仙女下凡塵」,老太太得意而笑,不了第三句出的卻是:「生兒個個都是賊」,眾人色變,這時,秀才則緩緩的說出第四句:「偷來蟠桃獻母親」,眾人哭笑不得。
這就是抑揚所產生的效果,如果不用任何手法來表達其意的話,就那麼一句話「老太太乃是九天仙女下凡,個個兒子皆孝順,願老太太壽比南山」,可是這樣的話語跟用抑揚表達出來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在此詩中,抑揚的運用便簡潔明了的體現了出來,情節一上一下,一束一放,相互對照!此手法最大的作用是帶來情感上的落差,我想在網路小說中,扮豬吃虎也是對此手法的一種很好的運用。
3. 發現和突轉。
這是一個組合手法,屬於讀者話語系統裡面的,發現+突轉,其實也算是轉折的一種,常用於懸疑推理劇。所謂發現,就是柳暗花明,守得雲開見月明,而突轉,則是迷霧重重!雲深不知處, 簡而言之就是,一件沒有頭緒的事情突然有了重大的發現,然而稍後便是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不再按照以往的情節去發展,有了一個重大的改變。
舉個例子,一起兇殺案,刑警大隊毫無進展,可就在他們要放棄的時候,一個電話打進來,說他親眼目睹了兇殺案(發現),刑警們眼前一亮,決定立馬去找那個打電話的人,可當他們過去的時候,報警的那個人卻也被人暗殺了(轉折),不過這一次兇手進行的比較匆忙,留下了許多證據(發現),但這些證據指向的那個殺人兇手卻是第一個被殺的人(轉折)。
許多推理懸疑劇都是用的這樣的一個手法,發現+轉折+發現+轉折~就是有了新的進展,然後馬上給你改變!不僅是懸疑推理,許多類型的作品都可以用到!
4. 張弛
張弛是對於情節的控制而言的,換個通俗的說法,那就是節奏。張弛,就是節奏的舒緩~
張,緊張,馳,鬆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也!不管小說還是電影,一味的緊張,會對讀者造成審美疲勞,而一味的鬆弛,則難以引人入勝。所以說,小說應該注意張弛,盡量做到緩急錯落,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展現小說的魅力。
在我看來,張弛用的最好的當屬<水滸傳>,以武松的情節為例,武松見宋江,兄弟情深厚,分手時念念不舍,此段行文舒緩,接下來便是景陽岡打虎,此段驚險緊張,扣人心弦,再接下來,便是會兄嫂,情節又有舒緩,再後來,便是殺西門慶……武松這一章節,可謂是波瀾起伏,有急有緩,其藝術張力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這個張弛有度。
5. 蓄放
蓄,積蓄,積累,過程是緩和的。放,釋放,開放,過程是緊急的!如水庫蓄水,積累的時候是平緩的,然而積累到一定程度,水庫便會沖垮,洪水暴發!
蓄放就是這樣的一個技巧,前面緩,後面急,前面的舒緩部分全為最後的暴發。
比如歐亨利的小說《麥琪的禮物》,要過聖誕節了,德拉夫婦都想給對對方買一件聖誕節禮物,可是家裡窮,除了吃飯,都已經拿不出多餘的錢來買禮物了。德拉夫婦家有兩件寶貝,一件丈夫祖傳的懷表,另一件是妻子的一頭長發,故事開篇後一直很舒緩,都是講兩個人在為對方准備禮物,沒有什麼吸引人的,丈夫賣掉懷表給妻子買了一件禮物,妻子剪掉長發給丈夫買了一件禮物,當兩人互贈禮物的時候,高潮暴發了,丈夫賣掉懷表,用錢買了一把漂亮的梳子,配合著妻子漂亮的長發,而妻子剪掉頭發,給丈夫買了一個表鏈!
前面的部分雖然最初讀的時候有些寡淡,但一旦爆發,卻令人回味無窮!這就是蓄放。
6. 跌宕
所謂的跌宕,就是先使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感,然後情節推進的過程中卻有意的出現藝術性的延緩使節奏「拖沓」。令讀者著急上火的同時,更增加一種渴望。
這種手法在我國說書藝人的嘴裡,運用的十分純熟,那些說書藝人,總是在講到要緊關頭的時候,戛然而止,然而聽眾卻依然能「忍氣吞聲」的繼續聽下去,因為他們的好奇心已經被調動起來了,你越是不說,他們就越加的好奇。
其實蓄放跟跌宕是比較相似的手法,都是把你的好奇心吊起來,然後不急著告訴你答案。不過蓄放是舒緩的,但跌宕卻是緊張的。
7. 伏應(藏露)
這個手法就是埋伏筆,先設置一個似無特別意義的情節(一般而言,多是小的,細微的情節),讓讀者漫不經心地看過,並不認真覺察。而到後面,情節有了重大或奇異的突變時,才感到前面情節已有過鋪墊或暗示。這種技法的使用,可以使情節發展出人意料之外,又讓讀者覺得在情理之中。
修真和玄幻類網文最常用到此手法。比如可能主人公不經意的時候撿到一個小物件,後來主人公遇到困難,走投無路的時候,這個小物件卻能出其不意,拯救主人公於水火之中。
8. 倒鉤(反彈)
所謂的倒鉤是指:在自然隨意的行文的結尾處,猛地產生新的人物性格體現或情節陡轉,而使全文頓生深意。簡而言之,就是在結尾處,情節突然發生了一個逆轉,結局的意義一下子有了巨大的改變。
比如《警察和贊美詩》:冬天來了,流浪漢開始發愁了,這么冷的冬天,需要如何才能渡過,即沒有食物,又沒有棉衣,於是流浪漢想了一個辦法,就是進監獄,那裡既有房子住,還有食物供應,於是他就不斷地做壞事,搶東西,調戲婦女,吃霸王餐,但無一例外的是,他都沒有被送進監獄,當他來到一個教堂,聽到了裡面的贊美詩,頓時心靈得到了凈化,決定重新做人,好好地過日子。可就在快要結文的時候,他被一個警察逮捕了,理由是「流浪不歸罪」!
9. 巧合
10. 誤會
以上兩個技巧比較常見,就不再多解釋了。
2. 什麼叫做議論(包括寫作手法,表達手法格式等)
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
詳見:http://ke..com/view/18288.htm
3. 小說的寫作手法有那些
寫作方法屬於藝術表現方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首尾呼應(也叫前後呼應)、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1]
編輯本段常用的寫作方法及其特點
1、第一人稱敘事法
【特點】
由於文章的內容是通過「我」傳達給讀者,表示文章中所寫的都是敘述人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或者就是敘述者本人的親身經歷,使讀者得到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採用第一人稱,由於敘述人是當事人,所以敘述的人與事,只能是「我」活動范圍內的人物和事件。活動范圍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寫進去,要具體分析。
2、第三人稱敘事法
【特點】
使用第三人稱敘事法,敘述人既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現在讀者面前,能自由靈活地反映社會生活。但第三人稱敘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稱敘事那麼親切自然。
3、順敘法
【特點】
順敘是按時間的先後順序來敘述事情,這就跟事情發生發展的實際情況相一致,所以易於把文章寫得條理清楚,脈絡分明。運用順敘,要注意剪裁得當,重點突出。否則,容易出現羅列現象,犯平鋪直敘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帳,使人讀了索然無味。
LL,字太多了,說的可能有點不全面。
如果,還想要更多的,找這個網站
http://ke..com/view/1097766.htm
4. 小說的敘事:敘事手法
九種常見敘事手法。
這是指作者為避免平鋪直敘,在小說首段就設置提挈全篇、籠罩全文的懸念,故意給讀者造 成疑團,以激起讀者產生興趣讀下去。
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報》發表的一篇《一雙明亮的眼睛》,就採取這一手法。此文一開頭是:
夜,墨黑,伸手不見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個生產大隊去。由於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陰,沒月亮,沒星星,自己又沒帶手電筒 ,真是把人急壞了。就在這時,我碰到一個社員,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隊,就把我引去了。沿途,他一會說:「同志,注意,前頭有條溝!"一會,又指點我:「同志,注意左邊是口 塘!"最後,進了村,又指著一條巷子說:「裡面住著咱們隊長,他會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從隊長屋裡出來,看到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挑著桶,哼著輕快的曲子,向稻場旁邊的堰塘走來。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條漢子,眼怎麼瞎了? 正想著,只見他蠻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驚,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裡了。」他回過頭,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給你引 路的同志嗎?"……
看到這兒,讀者一定禁不住問自己:他是個瞎子嗎?為什麼能那麼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為什麼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還明亮呢?這就叫作「切入懸念」,下面就等 著作者「倒敘事件」——讀者也就非讀下去不可了。
世界藝術大師卓別林有一句名言:「我總是力圖以新的方法來創造意想不到的東西。假如我 相信觀眾預料我會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輛馬車去。」(引自《卓別林——偉大的流浪漢 》一書),這就告訴我們,創作結構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敘述的情節,必須在情理之中。所謂情理之中,是指這種「出其不意」,與小說中人物性格的發展合拍,合乎客觀規律,合乎生活邏輯。它不是荒誕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離奇,又理所當然。
如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這一點。
小說是敘述美國聖誕節這一天,一對恩愛夫婦准備互贈禮物,並都想買件使對方意想不到的東西。妻子看到丈夫有個祖傳的金錶,但沒有表鏈,就剪掉自己最珍愛的金色長女,拿去賣了,並用賣金發的錢去買表鏈。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頭美麗的金發,但缺少一套適用的名貴梳子,就賣掉自己祖傳的、一直伴隨在身邊的、也是自己格外珍愛的表,用賣表的錢買了一 套美麗華貴的梳子。結果兩人一碰面,丈夫拿著妻子送的新表鏈,表沒有了;妻子拿著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長長的金發沒有了!夫妻倆只好凄然相對而笑。
在這里,盡管有對故事主 人公與讀者的「出其不意」,但統統在情理之中。因為他們夫妻恩愛,超過了對「金發」、 "表鏈」的感情。而「金錢第一」的資本主義世界,對下層的小人物來說,也只能是這樣辛 辣的結局。
這種創作法,從表面看,沒有出其不意的情節,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而且平鋪直敘,一直 是淡淡的氣氛。但是,在這平鋪直敘中,帶有涌襲心靈的感情;在這淡淡的凄涼中,帶有一種說不出的人生韻味,常常是「無情」更有情,無聲勝有聲。
如張潔寫的《拾麥穗》,是講 農村的一個小姑娘,家裡很窮,每年夏天割麥時,她總是挽個籃子,到打過麥的麥地里拾麥穗 。這個時候,一個賣麥芽糖的老漢來了。別的孩子用拾的麥穗與老漢換糖吃,而這個小女孩 捨不得。老漢便常常免費敲糖給她吃。別人就笑她,說她嫁給這個老漢算了。她對此並不怎麼懂,老漢也覺得沒什麼,大家也只是開開玩笑,以後也再沒提起此事。可她——這個小小的姑娘,當老漢沒再來賣糖時,卻在村頭等著,等著……
她在等什麼呢?僅僅是為了吃老漢的糖嗎?不,這裡面有說不清的味,有一種淡淡哀戀,一種人與人之間能相互溝通的情緒… 這就叫「形散神 聚」,是「無結構」的結構,是用一種內在精神編織的「情結」文體。
作者在寫小說中,似導戲的導演,常常讓舞台上的角色拿這樣或那樣的道具。好導演會利用這個「道具」,不只讓一個角色,而使許多角色與這個「道具」有關系;不只讓一方,而是讓矛盾的雙方都與這個「道具」打交道。這樣,就可以從這個「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靈世界,揭露生活本質,完成作者在這發現上的美學思想。
當代英國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銀幣》就是如此。我們看到,「20先令的銀幣」本身就是作者的一個道具。作者就利用這個道具,首先讓文中的、有錢的馬斯頓太太故意把它放進一套衣服里,然後讓她的仆 人弗斯戴克太太送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 。弗斯戴克是個窮人,丈夫又癱瘓,急需錢用。這銀幣該給她帶來多少歡樂呵:可以給可憐的丈夫買水果,買煙,加上一瓶酒;還可以去買幾件必須添置的衣服……而馬斯頓太太, 就希望弗斯戴克 悄悄地瞞下這枚銀幣,並把這二十先令花掉,然後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這筆錢。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達到了,證明窮人窮得卑劣、下流,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
你看,作者利用這個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雙雕」了。既展現了 世界窮人物質的貧窮,還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無恥,並深刻地揭示了這個世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多麼殘酷!這篇小說的結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經過一番艱苦的思想斗爭後, 總算沒用這個「設下圈套」的錢。當馬斯頓太太一過問,她就顫悠悠地交還了……可這「二十先令的銀幣」卻深深地在讀者腦海里打下了烙印。
小說作者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偶然中隱 藏著的必然性,學會在寫小說時運用這種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發讀者尋根盤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讀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發現的本質意義。
如法國小說《項鏈》的作者莫泊桑,對此技巧就運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這樣的:小職員的妻子路瓦裁夫人為了得人歡心,被人艷羨,在准備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會時,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項鏈配戴。當晚,這項鏈加上她的美貌,確實讓她出了風頭。不料,樂極生悲 ,在歸途上她竟丟失了項鏈。為了賠償這項鏈,她不得不承受經濟上的壓力。經過十年艱苦努力,她和丈夫還清了因買項鏈所欠的債。誰知待她剛還完債,便發現她原來借的項鏈是假的。真是一夜風頭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虛榮換來的是半生痛苦。
這「夢項鏈」→「借項鏈」→「失項鏈」→「賠項鏈」→「還項鏈」→「假項鏈」的一系列情節,節節都 隱 蔽著「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讀來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當今現代派小說家面對某些人的精神危機,產生了恐懼感。於是他們常常用荒誕的、超現實的、生活中還沒出現的、純粹主觀想像的「抽象」物於以編織描繪——以反映他們的世界觀 。而且在寫法上,從表面看,往往是分離的、意識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細讀,會發現 ,這些小說內部是互為聯系,相輔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體的。可稱之為「銀絲串珠,數點一線」吧。
如美國作家亨利·斯萊薩寫的短篇小說《……以後》。它是反映核戰爭恐怖, 談世界進行核大戰以後的情況。核大戰如今沒有發生,如何描繪?現代派的作家就用他們打 碎當代世界的「碎片」,主觀荒誕地串起來敘述。《……以後》共分四段:「博士」、「律 師」、「商人」、「酋長」。這博士、律師、商人、酋長之間毫無聯系,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博士」段講的是——他原來教《記憶學》,訓練學生養成完美的記憶,已出版了六本這方面的專著。可核戰爭後,他失業了,人們再不要記憶了,核戰慘狀令人不敢回憶!所以 ,他只好改教「速成課程」——「如何忘記」。「律師」段講的是:過去的殺人犯是要判極刑的,但核戰後,人口減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與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這位男性殺人犯現在的極刑是:與18個女人結婚,使他妻子的總數達到31個。「商人」段講的是:原來他 以為核戰後,人死的多,服飾用品銷售量會直線下降,但一個優生學教授對他說,由於原子輻射,變種生育—一個孩子有兩個頭,已經接近生育總數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飾用 品會逐漸暢銷,供不應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長」段講的是:幾個文明的白種人跑到一個很遠的孤零小島上去躲避原子輻射毒。他們隨身帶了個儀器—一個開著小口的金屬物。凡 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會發出聲響。這些白人與島上的土著酋長見面後,就用這儀器試驗:當時,島上的土人瞄儀器,儀器不聲不響;而白人看儀器,儀器狂呼亂叫 。白人大喜,請求留下。可白人進村後,酋長下令把他們殺掉,並與部下吃了他們的肉,結果染上了原子輻射毒,再瞄儀器,儀器便響起來。從此原子輻射毒在哪兒也不能倖免了。
這四段無連貫的情節,堪稱「筆斷意不斷」,藕斷絲連,以四個不同的荒誕側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階層在核戰爭後的心態。現代派作家就是這樣把當代與未來採用他們的人生觀穿起 來了。
這種小說技巧是運用文中兩個一明一暗的線索,平行交叉,雙環連套,從一個人物引出一個人物,從一個故事引出一個故事,不僅使兩個人物、兩個故事發生密切的關系,而且不斷豐富人物性格,推動主題思想深化。
如魯迅寫的小說《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線是:清末 年間,華老栓的兒子小栓得了癆病,人們說此病吃了血饅頭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門殺人,就拿著洋錢去買用囚犯血染的饅頭,並匆匆拿回家給小栓吃。此文暗線是:老栓 去取血饅頭那天清早,被殺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饅頭,但這劑「葯」 並沒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終還是被癆病奪去了生命。作者就將這明暗兩線交*,結成雙 環連套——在本文結局的墳場上,讓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錯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親、夏瑜的母親又都在給兒子上墳、燒紙……
《葯》的主題:「愚昧的群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不是醫治病苦的良葯;資產階級脫離群眾的革命,不是療救中國社會的良葯。」就自然而然地從墳地里奔出來了。
這種創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備著力表現的人物,不妨先壓一壓,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頭,先縮一縮。這樣,擊出去,更有力;而准備貶低的人物,則不妨先讓他「威風威風」,然後,讓他從「威風嶺」上掉下來,便「摔」得更慘。這里,先看看「欲揚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馬烽寫的《我的第一個上級》。
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縣農建局的田副局長。從表面看,這個老田衣冠不整,披個爛棉襖,無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簡直不象個領導 樣子。可隨著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異峰崛起:他在海門決堤搶險過程中,熟諳全局,胸有成竹,果敢勇猛,不顧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沒有好的、十分嚴重的關節炎,身先士卒 地帶頭在大風大浪中搏鬥,一直到戰勝險情才收兵!
作品正是運用「先抑後揚」的手法,塑 造了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主義英雄人物。
而「欲抑先揚」的例子,各類小說中都有,象《水滸》中的"武松醉打蔣門神」,作者先把蔣門神描繪得如何厲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藝高強的人都不是他的對手,這是」先揚「,可武松一出場,幾個回合,蔣門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襯託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蔣門神欺軟怕硬的虛弱本質揭露無遺。這兩種寫法常常是交叉使用,互輔互補。
用這個技法的小說,一般題材單純,場景單一,人物較少,情節相對來講也比較平淡。但如何從單純的題材和不長的篇幅里塑造豐滿的形象和挖掘出較深的主題,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見 大」了。
下面是作家葉文玲用此法結構的《藤椅》簡介:一個中學教師楊健,領回了學校發 給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興。可高興之後,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兒放呢?這個三代 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間里,現在是連一把椅子也擠不進去了。於是,老楊只好 婉惜地將藤椅退給學校。
看,這個作品,一無傳奇色彩,二無復雜的情節,就這么平凡人小事,就這么平鋪直敘,就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確實震撼了讀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懇懇干教育事業的楊老師一家,為什麼還窩在蝸牛似的小房裡?!誠然,是「四人 幫」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發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們是不是應該 清醒清醒,盡快地、實實在在地清除這些「愚民」的餘毒和「白卷」的偏見!讓藤椅、還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東西能來到楊老師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 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見大,一葉報春,就看作者運用此法的功力了。
5. 小說的敘述方式有哪幾種各有什麼作用
小說的敘述方式有順敘、倒敘、插敘、平敘。
順敘或正敘:按時間發展先後依次敘述情節;
倒敘:把某些發生較晚的情節或結尾先行交代,再回過頭來敘述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和發展過程;
插敘在順敘中暫時中斷主要情節的進展,而插入相關事件;
平敘介紹同一時間內不同處所發生的兩件或幾件事。
另外還有補敘、追敘、分敘、合敘等多種。
(5)網路小說的議論的敘事手法擴展閱讀
小說的三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
1、人物形象
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寫的角度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側面描寫通常以他人或事物來反映該人物,又叫側面烘托。
小說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為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跡,任何一部優秀的小說,總有使人難忘的典型人物。人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典型的鏡子,看到、理解許多人的面目。
2、故事情節
指作品所描寫的事件發展,演變的全過程,故事情節的一般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故事情節來源於生活,它是現實生活的提煉,它比現實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並有一定發展過程的,因而小說情節的展開,也是有段落,有過程的。
這個過程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時還有序幕和尾聲。在作品中,情節的安排決定於作者的藝術構思,並不一定按照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發展的自然順序,有時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時也可顛倒或交錯。
3、環境描寫
指對人物活動的環境和事情發生的背景作描寫。一部好的小說總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學報告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總是能以優美的文筆、生動的描寫和不可思議的想像把這個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讀者的腦海里。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氣候及花草鳥蟲的描寫,作用是渲染故事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推動情節發展、暗示社會環境、深化作品主題;社會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活動的具體背景、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等作描寫,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環境、交代人物的社會關系、交代作品的時代背景。
6. 如何看待網路玄幻小說的敘事模式
網文不需要文筆這是錯的。網路小說不需要多麼優美的文字,但它對小說的技法卻極為坎坷。通俗點講就是套路。但技法並不是套路。我很難用幾句話便解釋清楚他們的區別。我只能說,套路是死的,技法是活的。日更萬字,完本成神,這也是錯的。作為職業寫手,萬字的目標量也是很難做到的,更別說新人了,除非你有特別的注水技巧。完本能積攢信譽,但不一定成神,有時候你堅持完本是在浪費時間。
7. 寫小說有哪些常用的手法
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反映或表現生活的主要手段;有較完整、生動的情節;有具體的、典型的環境描寫。因此,人物、情節和環境被稱 為"小說的三要素"。寫作手法包括表達方式、寫作方法、修辭手法等。表達方式,是指寫文章時所採用的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介紹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達方式有5種,即:記敘(敘述)、議論、抒情、描寫和說明。
8. 網路小說的一些寫作手法
第一忌諱:無論文筆多麼優美,都不要讓描寫使你的敘述陷入中止。
小說的作者必須牢記這點:不要過分描述任何事情,無論它是特頓山脈,是夕陽,還是懷基基海灘上的斑馬。否則,你敘述的力度就要受到影響,你也將使讀者的注意力出現危險的空白。請記住愛勒莫。雷納德的金玉良言:「我總是力圖去掉那些讀者會跳過去的內容。」讀者的確願意跳過那些無效內容。
第二大忌諱:不要浪費過多的時間來描寫並非重要的環境。
小說家大衛。羅吉曾宣稱:「一部好的小說中的描寫絕不僅僅是描寫。大多數背景描寫的危險在於一連串的漂亮的陳述句和敘述的中斷將讀者推向昏昏欲睡的境地。」請牢記羅吉的格言,將它打在紙條上貼到計算機或打字機前:「一部好的小說中的描寫絕不僅僅是描寫。」
第三點忌諱是:不要在一個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讀者的注意力。這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錯誤。
第四點忌諱是:不要概括,要具體。
關於寫作忌諱概括化,沒有人比俄國偉大作家契河夫說得更好。他在一封信中,告誡一位作家朋友避免概括化和平常化:「我認為,對於自然的真正描寫應該相當簡略並與主題存在相關性。應該避免落人俗套的描寫,比如,『落日沐浴在黑色海洋的浪花之中,絛紫色的金光一瀉而下』等等。在描寫自然時,要抓住細節,而且要達到這樣一種程度,即使閉上雙眼,也仍能看到你所描寫的場景。
你要能准確地描繪出一幅幅場景,使人物真實可信,他們在自己國有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中進行著日常工作。——拉威爾•斯潘塞。
「怎麼才能讓事情看起來真實可信呢?」當一位作家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對他的一種贊揚。如果有人進一步對他說:「我好像身臨其境,能夠聽到、嗅到、感覺到這些地方,就像走進了小說的書頁中」,那他給讀者的東西就的確非同尋常了。當我被問及同樣的問題時,我的回答是:「藉助於五種感覺」。一些作者總意識不到應利用讀者的五種感覺來獲取真實感。利用讀者的視覺感受是常見的,但是利用讀者的嗅覺、聽覺(除了在對話中)、觸覺或是味覺又有幾次呢?
9. 記敘、描寫、議論、抒情這幾種寫作手法的意思,舉例說明
表達方式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什麼叫敘述?敘述有什麼作用?
敘述是作者通過一般性的陳述,介紹、交待人物、事件、環境及其發展演變過程的表達方法。回答「是什麼」的問題。
敘述的作用是: ①介紹人物的經歷、事跡、交待人物的關系; ②交待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及其發展過程;③概括事實事例,為文章的議論提供依據;④聯系故事情節、過濾轉換上下文的意思。
▲敘述有哪些種類和方法?
敘述有兩類:一是概括敘述、一是具體敘述,概括敘述又叫簡述、略述、就是用簡單的筆墨對人物、事件、環境加以介紹、給讀者提供一個大概的印象。具體敘述又叫詳述、細述,就是用詳盡的筆墨對人物事跡、環境作詳細交待。
敘述的方法有三種:順敘、倒敘、插敘。順敘,是按照事件的發展過程或人物經歷的自然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它符合人們一般的認識習慣、條理清楚、脈絡分明,易於將人和事敘述完整。倒敘、又叫倒插筆。是把事件(人物)的結局或發展過程中精彩、感人的片斷提到前邊敘述,然後按順敘的方法進行敘述的方法。倒敘有三種情況。一是把結局提前、二是把某個片斷提前、三是用回想回憶的方式進行,將作者的感受用敘述在文章前邊表達出來。用倒敘的優點在於:可以造成懸念、使文章結構富於變化。插敘,就是在敘述進行中插進另外一段敘述。插敘能充實文章內容、豐富故事情節。插敘也有三種情況:一是插進來的內容是和所敘述的內容有關的以先發生的事情。這種插敘又叫追敘.二是插進來的內容是對所敘述內容的補充,注釋。這種插敘習慣上又叫補敘。再一種情況是插進來的內容在表達順序上與原敘述的順序相反,這種情況又叫逆敘。
▲敘述常用那些人稱?它們各有什麼優缺點?
敘述的人稱,就是敘述客觀事物或人物活動時所確定的出發點和所選擇的角度.常用的敘述人稱有三種: 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三人稱——他、他們和第二人稱——你、你們。
使用第一人稱,有三種情況。「我」、「我們」有時就是作者本人,有時是虛構藝術形象,有時還可能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其它人物。它的優點是:講的是「我」、「我們」的親自見聞,有助於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實、親切、自然。其缺點是,只能從「我」、「我們」的角度去寫,在刻畫人物,描寫景物環境時要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使用第三人稱的優點是: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夠自由靈活地將敘述對象講述出來。其缺點是:客觀色彩較濃,缺乏第一人敘述的優點。
使用第二人稱,有兩種情況:如果作者在文章中不僅敘述了別人,也敘述了自己,實際上是站在第一人稱的角度上進行敘述的。如果作者較為客觀地向讀者講「你」「你們」的事自己並沒有在文章中出現,那實質上是第三人稱的敘述。
▲在敘述時要注意什麼問題?
①要線索清楚。確定一定的線索,才能理絲有緒,無論多麼復雜的情況,都能自成條理。②要交待明白。敘述要達到告訴讀者「是什麼」的目的,就要把握敘述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這樣讀者才會得到一個完整、清晰的印象。③要詳略得當。敘述一件事,對它發展過程的每個階段不能平均用力量,敘述幾件事,也要有個側重點。要根據文章的具體情況, 做到詳而不雜,細而不荒,簡而不陋。④要波瀾起伏「文如看山不喜平」。 要善於交替使用各種敘述方法,運用抑揚、快慢、斷讀、離合等技巧,使敘述峰巒起伏,跌宕多姿。
▲什麼叫描寫?描寫有什麼作用?
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的狀態、動作、景物的性質、特徵、環境的色彩、布局等具體地描繪出來。它回答的是「怎麼樣」的問題。具體、形象、生動地再現客觀事物,給人以親臨其境的真實感。
描寫的作用是:①展現自然景色的風貌;②展現人物的形態、舉止、言談及內心世界,③展現人物活動的背景或具體環境。④喚起人們的審美情緒,影響人們的感情,加深人們對客觀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描寫有哪些類型?
描寫大致有四種類型: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和細節描寫。
▲什麼叫人物描寫?人物描寫包括哪些種類?有什麼要求?
人物描寫包括:①肖像描寫。即對人物的音容笑貌、衣著服飾、神情姿態等外部特徵寫。肖像描寫的方法很多,從描寫的角度上說:有通過作品中人物介紹進行描寫,有通過不同人物對比進行描寫,有側面烘托的描寫;從描寫的手法上說,有一次完成的描寫,有靜態的描寫和動態的描寫;從運用筆墨的程度上說,有精雕細刻的工筆描寫,也有輕描淡寫的白描。肖像描寫的要求是:一要以形傳神,抓住外表上富有代表性的特徵;二要獨特、新巧、切忌因襲雷同。
②行動描寫。即對於人的具體行動的描寫。行動描寫的要求是:要具體、生動展示出人物行動的方式方法和步驟,圓滿地回答人物「怎麼樣做」的問題。
③語言描寫。即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描寫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獨白。(作品中人物自言自語),一是對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互問互答)。搞好語言描寫,首先語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處境、思想和性格特徵,使人看後相信這個人只能這樣說話:其次,語言要准確、簡潔、傳神。
④心理描寫。即直接描寫人物在特定環境中內心活動的方法。它是對人物的思想感情、理智、整個精神世界的直接透視,能較好地把人物內心最隱蔽的東西暴露出來。
心理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心理剖析;用語言、行動顯示;用夢境、幻覺表現等。進行心理描寫必須注意:一不要把作者的感情強加給人物;二要鋪墊好寄託心理活動的必要的環境條件;三要與其它描寫方法交錯穿插,不宜作過長、靜止、單調的心理描寫。
▲什麼叫環境描寫?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環境描寫,指的是對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發的感情發生直接關系的客觀外界條件的描寫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
環境描寫的作用是:①顯示作品背景、點明時間、地點及社會背景;②襯託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進情節發展,增加故事的真實感;④突出文章主題,反映社會生活;⑤抒發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懷。
▲什麼叫場面描寫?場面描寫的方法有哪些?場面描寫有什麼要求?
場面描寫:是指對人物之間在一定時間和環境中所形成的相互關系而構成的生活畫面的描寫。或可以說是人物描寫的綜合形式。
場面描寫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鳥瞰式, 即從整體著眼、較全面地、概括地寫出場面的總的景象和總的氣氛。 這種方法,不求點上的細微,而求面上的廣度,關鍵是寫出一個完整的藝術畫面。另一種是特寫式。即把場面中具有代表性、特徵性的典型情景、集中、細致地突現出來。
場面描寫的要求有兩點:一、 寫同一時間,同一環境下所發生的事件, 要注意它的四周,把時間、地點等跟人物結合在一處,要有人還要有畫面。二、截取事件過程的橫斷面,要寫出動靜之態,顯示人物之間的關系。
▲什麼叫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有什麼作用?
細節描寫,即對人、事、景、物的富有典型意義的細微末節的刻劃與描繪。
細節描寫的作用很大:①可以促成情節的曲折和復雜;②可以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③可以展現環境景物的獨有特徵;④可以增強主題的表現力。
▲描寫的方法和要求是什麼?
常見的描寫方法有六種,即: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工筆描寫和白描,表態描寫和動態描寫。
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都是從描寫時所站的角度上說的。直接描寫又叫正面描寫,它是從正面描寫人物,事物和環境,使其形貌直接地顯現出來。間接描寫又叫側面描寫。它不直接描寫對象本身,而是借描寫其它,間接烘托出要描寫的對象。因此,人們又叫這種方法為「烘雲托月」法。
工筆描寫與白描,是從描寫的程度上來說的,工筆描寫,即濃筆重彩、精雕細刻的描寫。白描、即輕描淡寫,簡單的勾勒。
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是從描寫對象的變化上來說的, 靜態描寫,即對平面、靜止的人物與景物的描寫。動態描寫,則是對人物或景物發展變化的情態的描寫。
描寫的要求有以下幾點:①要真切具體。也就是要抓住描寫對象的特點進行描寫,使其狀態、色彩、情調躍然紙上。②要選好角度。描寫的角度有好幾種:旁觀者的角度,當事人的角度,見證人的角度。選角度要從自己的獨特感受出發,要符合人們觀察認識事物的通常邏輯、要注意以點帶面。③要精煉生動。精煉即語言精確、凝煉,生動即文字活潑形象。
▲什麼叫抒情?抒情有什麼作用?
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主觀感受和思想感情。它的作用是:①以情動人、增強文章感染力;②開拓意境,表現和深化主題思想;③渲染氣氛,顯示行文格調,貫通文章意脈。
▲抒情的方法有哪些?
①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意,即作者直接傾吐自己的感情。②即事抒情,又叫敘述抒情,是作者因事而動情,將感情融人敘事之中的一種抒情方式;③借景抒情,又叫寓情於景或描寫抒情,即作者把感情寄託在景物描寫之中,以景物的形狀、色彩濃度、格調表達感情。④議論抒情,又叫寓情於理。即把感情寓於道理之中,藉助說理表達思想感情。
▲抒情的要求是什麼?
①要有真情實感,不可為文造情、無病呻吟;②要同內容和諧一致、保持一致格調、形成有機聯系;③要有積極、健康的情趣。
▲什麼叫議論?議論的作用是什麼?
議論,即分析評論客觀事物,表現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議論的作用是:①增強文章表達效果,提高戰斗性;②明確文章主題,揭示蘊含的思想意義;③貫通文脈緊湊篇章結構。
▲議論的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議論方法有:①夾敘夾議。即一邊敘述一邊議論。可先敘而後議,亦可先議而後敘。要把議和敘緊密聯系,使議出自敘,言簡意賅、靈活、自然。②寓理於情,即把議論融入抒情之中,借抒情闡發道理。③借端生議,就是由所描繪的事物聯想發揮而進行議論。 這種議論必須與所描述的事物 有內在聯系, 同時又要聯想開去不拘泥於 描述對象的本身。 ④ 寓議論於篇外。即,在文章開篇或結尾之處,加上一種既有獨立性,又與篇章內容有某種聯系的議論文字。除此之外,還有引證代議,發問提議等。
▲議論有什麼要求?
①議論要有獨到見解,要有深度、有分量、有所指。②要精當貼切。精當即言簡意明、切中要害、鞭辟入裡;貼切即恰到好處,③要因文制宜、文學作品議論要少而精。
▲什麼叫說明?說明有什麼作用?
說明即用言簡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狀、性質、特徵、成因、關系、功用等解說清楚;把人物的經歷特點表述明白。
說明的作用是:①在議論文中用它交待論據;②在記敘文中用它起注釋作用;③在新聞中,用它介紹背景材料,加強內容表達;④在科學報告或教科書中,用它表述科學知識或事物。
▲說明的方法有哪些?
①比較說明、即把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形,不同問題或不同方面進行比較,從而使各自的本質,特徵顯示得更為突出。比較有橫的比較和縱的比較。橫的比較是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問題間的比較;縱的比較則是指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形或同一問題在不同情況下的比較.②分類說明。即把被說明的對象按同一標准分成不同類別,逐類加以說明;③比喻說明,即找出與被說明對象具有相同或相似之點的事物、事理,用以說明對象。④詮釋說明、即以下定義的方式說明事物或事理。用簡潔而明確的語言,指出被說明對象的性質特點,使它與那些易混淆的對象區別開。此外,還有舉例說明,引用說明、問答說明、描述說明、圖表說明、數字說明等。
▲說明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①要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②要善於說出事物的疑似之處;③說明要客觀地進行;④說明要用淺顯,准確、詳盡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