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小說原著結局
❶ 《茶館》的主要人物及其最後的命運
《茶館》主要人物及結局:
1、王利發,裕泰茶館的掌櫃,他從父親手裡繼承了裕泰茶館和他的處世哲學,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於應酬,對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態度。
只可惜盡管王利發善於應酬,善於經營,卻始終無法抵禦黑暗的舊中國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沒能逃脫破產的命運。最後他安頓好家人,與多年結交的友人相互道別之後,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然後懸梁自盡——安然了結了一生。
2、常四爺,他是旗人,在滿清時吃皇糧。但是他對腐敗的清王朝不滿,對洋人更加痛恨。開始因一句「大清國要完」被抓起來,坐了一年的監獄。出獄後參加義和團,以後又憑力氣靠賣菜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為,富於正義感。
最後常四爺眼看著老朋友們一個個地不是餓死,就是叫人家殺頭」,他的希望徹底破滅了。他悲憤地喊出「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
3、松二爺,是個旗人,心眼好,但膽小怕事,懶散而無能。清朝滅亡前,他游手好閑,整日喝茶玩鳥。清亡後,「鐵桿莊稼」沒有了,但他仍然留戀過去的生活,不願自食其力。他寧願自己挨餓,也不讓鳥兒餓著,一提到鳥就有了精神,最後終於餓死。
4、秦仲義,裕泰茶館的房東,是維新運動後出現的新生民族資本家。他年輕時血氣方剛,態度傲慢,目空一切,甚至敢於同有權有勢的龐太監作斗爭。他有一個自認遠大的理想,就是「實業救國」。
秦仲義天真地以為用經濟競爭的手段就能戰勝洋人,救國救民。但經過幾十年的「實業」卻被國民黨政府沒收了,徹底破產。
晚年心如死灰的秦仲義到老年卻悟出一個荒唐的「道理」:「有錢就應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千萬不能幹好事!」
(1)茶館小說原著結局擴展閱讀:
《茶館》是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這些都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眾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人物眾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
本劇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❷ 茶館宋子恩哥倆結局
茶館宋恩子和吳祥子在小說中沒有寫結局。
在茶館第一回里,宋恩子和吳祥子抓住了說大清國要亡的常四爺,這時他們的身份是清朝探子。
在茶館第二回里,宋恩子和吳祥子敲詐了逃兵老陳和老林的錢並把劉麻子送上的斷頭台。也算是間接做了一間好事,從這些可以看出宋恩子和吳祥子是一個奸詐狡猾的人。
此後,沒有寫宋恩子和吳祥子了,疑似日本戰敗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