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小說第二結局
A. 《鹿鼎記》最後結局是什麼
原著是:小寶領7個老婆和老娘去雲南,他給他娘買了幾家妓院。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該小說於1969年-1972年間創作,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1969年10月24日開始在《明報》連載,到1972年9月23日刊完,一共連載了2年11個月。本書收錄於《金庸作品集》中。
《笑傲江湖》之後,金庸創作了《鹿鼎記》。《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在《鹿鼎記》之後,飲宴閑談之間,常有熟捻或陌生的人問金庸:"你為什麼不寫了?",在金庸未及回答之前,總不厭冒昧,搶著回答:"因為他寫不出來了!"如是數十次之後,金庸也感嘆:"真的寫不出來了!"
任何事物,皆有一個盡頭,理論上來說,甚至宇宙也有盡頭。小說創作也不能例外到了盡頭,再想前進,實在非不為也,是不能也。再寫出來,還是在盡頭邊徘徊,何如不寫?所以金庸在《鹿鼎記》之後,就停止了武俠小說的創作,大抵以後也不會再寫了。所以,《鹿鼎記》可以視為金庸創作的最高峰、最頂點。
B. 《鹿鼎記》原著結局是什麼
韋小寶剃度後,在寺外遇到來少林寺挑釁的阿珂,深深為其美貌傾倒。韋小寶後來轉往清涼寺當住持,大批喇嘛再次圍攻清涼寺,小寶施計帶領眾人逃出,剛好遇上康熙率眾前來。眾喇嘛被擒,而康熙父子得以相認。
康熙到達清涼寺,白衣尼九難前來行刺,韋小寶藉寶衣替他擋了一劍,自己卻被擄走。小寶花言巧語取得了九難信任,與九難潛入皇宮,得悉九難竟是前明長平公主。九難揭穿了太後原來是毛東珠假扮,真太後被她藏了起來。
二人出宮,韋小寶發現阿珂竟是九難的徒弟,無奈阿珂卻傾情於台灣延平郡王鄭經的次子鄭克塽。
韋小寶回宮後,將假太後的秘密告知康熙,兩人救出了真太後。韋小寶奉旨送建寧公主到雲南嫁給平西王世子吳應熊,途中卻被建寧誘惑而與其私通。
抵達雲南後,建寧更將吳應熊弄成太監。此時九難派阿珂行刺吳三桂,失手被擒,而韋小寶從陳圓圓口中得知阿珂是她與李自成的女兒。最後吳三桂為九難所制,眾人終於脅持著吳應熊離開了雲南。
返京後,康熙再派韋小寶出海剿滅神龍教,反被教主洪安通施計擒住。韋小寶得雙兒暗中救走,二人向北逃遁,竟闖至羅剎國在鹿鼎山建築的雅克薩城,更隨蘇菲亞公主同赴莫斯科,並助其發動政變奪權。最後韋小寶帶回羅剎國特使與清朝修好。
康熙讓韋小寶衣錦還鄉,得以回揚州與母親韋春花重聚。韋小寶此行又成功替康熙攏落了西藏桑結和蒙古葛爾丹,更在麗春院與阿珂、雙兒、曾柔、方怡、沐劍屏、蘇荃等六女大被同眠。
回京途中遇到打算入宮行刺康熙的歸辛樹一家,韋小寶在天地會面前把皇宮布局告訴了歸家,背後卻通報康熙加緊防衛,最後歸家三人力盡為宮中侍衛所殺。此時,康熙突然點破韋小寶在天地會的身份,並准備炮轟韋府,以殺天地會與沐家眾人。韋小寶藉建寧公主之助,逃脫並救出了眾人。
韋小寶再次被神龍教擒住,押回神龍島,豈料洪安通發現妻子蘇荃懷了韋小寶的孩子,為了掩飾,與神龍教中人互相殘殺致同歸於盡,祇得蘇荃倖免。大變後眾人轉往通吃島,台灣鄭家、天地會及施琅所領的大清水師先後追至。清廷水師被擊退後,陳近南為鄭克塽暗算身亡。
韋小寶在通吃島上過了數年無憂無慮的逍遙日子,清廷相繼平定三藩之亂與台灣鄭氏政權,康熙三番兩次派人召回韋小寶。因韋小寶有去過羅剎國並幫助過蘇菲亞公主政變奪權,令其到東北出征羅剎國,以簽訂有利條約。
事成後,知道小寶為天地會卧底的康熙開始用計逼小寶效忠,故意在聖旨中宣稱韋小寶殺害陳近南,引來天地會的會眾誤會,而小寶獲恩准回揚州探母,途中顧炎武等人來勸韋小寶率領起義反清。
由於康熙與天地會已經鬧到都要逼韋小寶公開表態的地步,心煩意亂的韋小寶一怒之下決定將這些鳥事拋諸腦後,於是假裝全家遭到劫殺,攜了妻兒和母親到大理城隱居,兩不相幫不問世事。康熙不相信韋小寶輕易遇害,無奈屢次查訪均未果。
韋小寶向母親詢問自己父親是誰,韋春花說年輕時恩客頗多,漢滿蒙回藏都有,是標準的父不詳。
《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成長於揚州妓院的少年韋小寶;
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
(2)鹿鼎記小說第二結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鹿鼎記》這部小說從1969年10月到1972年9月連載在金庸主辦的《明報》上,連載時間長達兩年零十一個月。
《鹿鼎記》是金庸創作的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小說名字中有「鹿」和「鼎」二字,「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的「鼎」,因此,從名字上看,《鹿鼎記》就和政治、權力斗爭是緊密相連的。可見,金庸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深深地關心著政治。
《金庸作品集「三聯版」序》中說:「我初期所寫的小說,漢人皇朝的正統觀念很強。到了後期,中華民族各族一視同仁的觀念成為基調,那是我的歷史觀比較有了些進步之故。這在《天龍八部》《白馬嘯西風》《鹿鼎記》中特別明顯。」
《鹿鼎記》書後又特地附有《康熙朝的機密奏摺》,他說道:「我認為過去的歷史家都說蠻夷戎狄、五胡亂華、蒙古人、滿洲人侵略中華,大好山河淪亡於異族等等,這個觀念要改一改。
我想寫幾篇歷史文章,說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數派執政,談不上中華亡於異族,只是『輪流做莊』滿洲人建立清朝執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這些觀念我在小說中發揮得很多。希望將來寫成學術性文字。」
C. 小說《鹿鼎記》最後的結局如何
小說《鹿鼎記》最後的結局:
康熙命韋小寶去剿滅反清的天地會,天地會眾弟兄要他繼承師父陳近南的遺志,擔任總舵主,繼續與滿清作對為敵,韋小寶眼見忠義難以兩全,只有棄官而逃。他打著回鄉探母名義,領著七個老婆回到揚州,與母親韋春花會合,隱姓埋名,擇地而居。康熙見韋小寶久不回京,著即派人四處查找,又親自六下江南尋訪。但終是石沉大海,杳無音信,自此世上不復有奇人韋小寶矣。
《鹿鼎記》簡介:
《鹿鼎記》是香港作家金庸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該小說於1969年-1972年間創作,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1969年10月24日開始在《明報》連載,到1972年9月23日刊完,一共連載了2年11個月。本書收錄於《金庸作品集》中。
D. 鹿鼎記小說結局是什麼 鹿鼎記小說結局是怎樣的
《鹿鼎記》小說的結局經過了三次修改,具體如下:
第一次修改結局:
- 韋小寶練成了42章經,成為了一個武功高強的武林高手。
- 在這個版本中,韋小寶可以輕松打敗敵人,如一劍無血馮錫范,其使用的武功匪夷所思。
第二次修改結局:
- 韋小寶什麼都不會,除了擅長忽悠人。
- 他憑借高情商和7個老婆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最終選擇隱居,帶著從家中得到的財寶。
第三次修改設想:
- 韋小寶窮困潦倒,失去了官職和財富。
- 由於天性頑劣並染上惡習,他很快敗光了家中的財富,7個老婆也逐漸離他而去。
- 但這個結局因遭到讀者強烈反對而未實施。
綜上所述,《鹿鼎記》小說目前廣為人知的結局是韋小寶什麼都不會但情商極高,他帶著7個老婆和財寶選擇隱居。這一結局體現了韋小寶獨特的性格特點和小說整體的諷刺風格。
E. 鹿鼎記小說結局是什麼
《鹿鼎記》小說的結局是皇上赦免了韋小寶和雙兒,讓他們到鹿鼎山隱居守護好大清的龍脈,韋小寶最終帶著他的七個老婆一同隱居。具體來說:
- 皇上的赦免:在故事的高潮部分,韋小寶因為種種原因陷入了危機,但最終得到了皇上的寬恕,這不僅解除了他的危機,也為他後續的隱居生活提供了可能。
- 隱居鹿鼎山:韋小寶和雙兒被派往鹿鼎山隱居,並肩負起守護大清龍脈的重任。這一決定既體現了皇上對他們的信任,也符合韋小寶希望遠離江湖紛爭、過上平靜生活的願望。
- 七個老婆的陪伴:在隱居生活中,韋小寶得到了他七個老婆的陪伴。這一結局不僅滿足了讀者對於韋小寶個人生活的期待,也展現了韋小寶在江湖和感情上的成功與收獲。
F. 鹿鼎記小說結局是什麼 鹿鼎記小說結局是怎樣的
1、鹿鼎記的小說結,經過了三次修改。
2、第一次修改,韋小寶練成42章經。在最原始的版本當中,韋小寶在結局的時候是練成了42章經的,而且武功據說還不是很弱,可以說是一個武林高手了,這一點有點像張衛健版本的鹿鼎記,我們都知道張衛健版本的鹿鼎記在最後是練成了絕世武學的,可以輕松打敗一劍無血馮錫范,而且使用的武功簡直可以說是匪夷所思,在這一段打鬥當中,我們會看到韋小寶可以輕松的轉移身體的各個部位用來躲避招式,而且只要看準機會發力的話,幾乎可以達到一擊斃命的效果。
3、第二次修改,韋小寶什麼都不會。在第2次修改的時候,就是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大部分版本了,在這個版本裡面韋小寶結局什麼都不會可以說,除了忽悠人的功夫比較厲害,剩下的真的是一無是處了,當然我們不可以否認,韋小寶個人的情商還是非常高的,他的7個老婆也都跟著他得到了一個美好的結局,拿著自己家裡得到的財寶隱居。
4、第三次修改,韋小寶窮困潦倒。據說這是金庸先生打算在第3次修改鹿鼎記時給韋小寶的結局,在結局當中韋小寶沒有了官訣,但是暫時擁有著大量的財寶和七個老婆,不過韋小寶天性頑劣,而且慢慢的染上了很多惡習,所以很快就把家裡的這些財富給敗光了,7個老婆也逐漸離他而去,最後他窮困潦倒,但是這個結局剛剛傳出一點消息,就被很多讀者強烈反對,最後金庸老先生只得作罷。
5、《鹿鼎記》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969至1972年間,故事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講述成長於揚州妓院的少年韋小寶,以不會任何武功之姿態闖江湖各大幫會,周旋於皇帝朝臣之間並奉旨遠征雲南、俄羅斯之故事,塑造了一個與傳統俠客完全不同的小人物形象,並借這個形象諷刺了一些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和迂腐頑固的舊思想,表現了各族和諧相處、國家民族統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