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回我的人生小說徐霞結局
⑴ 終於內心,是一場一生的修行
大概四年之前,我還是在人生的谷底,從美國大學退學回來,身體嚴重出問題,回來之後從過去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失學失業的雙失青年,最糟糕的是不停的看病,卻找不到治療辦法。兜兜轉轉,已經無法進食,算是病入膏肓了。我自己都覺得經常會被死亡籠罩著,睡覺的時候常常出現鬼壓身的感覺,不懂的時候以為自己被鬼纏身了,後來學習心理學才知道這是死能量太強,生能量太弱,生命活力已經奄奄一息了。
二十多年來,我都不知道我的內在,也沒有研究過「我」到底是什麼,就這樣迷迷糊糊過了二十多年。
直到學習了心理學,遇見了很多改變我一生的文字,才明白其中緣由。
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當我們背離真正的你的時候,你的生命力就在被抽離,慢慢變得越來越不是你,你也離完成你的生命使命越來越遠。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裡面,全書結尾用了大段篇幅描寫了徐霞客的一生,徐霞客是中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旅遊家,踏遍祖國大好河山,也用文字描述了這寶貴的經歷。他沒有選擇仕途,也沒有選擇名利,忠於內心,完成了從小的夢想,成了名留青史的旅行家,作家,地理學家。當年明月在評價他時,用了這么一句話,成功的一生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
曾經的我不明白,「我」就是最好的,拚命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卻偏偏不是自己本來都樣子。我拿著父母喜歡的樣子裁剪,修改,把自己套進他們喜歡的套子里,做一個好學生乖乖女,一直讀到大學,出國讀書。
因為出國讀書不是我想要的,只是單純為了父母喜歡,所以去了,然而並不明白前途艱難,孤獨難挨。因為我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身體開始抗議,讓我早點離開,我一拖再拖,最好拖到病入膏肓。身體和心都是最誠實的,如果你強迫自己去接受不喜歡的,他就會用極端的方式提醒你,比如說生病,意外,如果再不知道,可能就是死亡。
我想起了最近讀到一篇文章,作者講述了和一個癌症女孩兒結伴旅行的事情。作者在雲南旅行的時候偶遇一小姐姐,長相尚可,氣質優雅,就是透著一股悲哀落寞。小姐姐看作者獨自旅行便邀約同游。
他們旅行途中才知道這個女生已經身患絕症,腦子里長了一顆膠質瘤,惡性!本來接受了治療,只是化療放療的痛苦讓她痛不欲生,看著母親父親為自己奔波勞累,錢財耗盡卻不見起色,她選擇了安靜走完最後一段里!於是獨自出來旅行。
這個女孩子從小就是乖乖女,學習成績優異,學了會計專業,進入四大行,一切都是看起來很美好的樣子,但是這一切都不是她喜歡的,每天輾轉在高壓的工作場所,加班到凌晨,把五根腳趾塞進只有兩指寬高跟鞋,穿行於高檔CBD。工作的勞累和高壓已經讓她崩潰,身體已經受不了了。可是,她卻忽視這些信號。慢慢的她出現了頭痛難忍的症狀,去醫院檢查,已經是癌症晚期了。
她,不過25歲。
文字對於我來說,最大的作用是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曾經的我不接納自己,那些不好的,我都覺得應該屏蔽,因此我開始割裂!現在,我放棄這樣的掙扎,做自己覺得最有意義最喜歡的事情,投入在滋養自己的關系裡面,不得不說,我開始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我喜歡一張好床,我就買一張好床,躺在上面,我覺得身心舒爽,這種感覺就是從里到外的力量。
我喜歡吃一口冰淇淋,我就買來,一口口抿,剛開始說脆皮的巧克力融合舌尖,接著是絲滑冰涼的奶油,他們一點點浸潤我的味蕾,也喚醒我的生命力。
原來的我不懂,為什麼要享受,現在我才明白,每一次對自己的厚待都會激發強大的力量,這些力量由內而外帶著我們升級打怪。
終於內心,是一場一生的修行。
⑵ 《活著》是不是真實故事
《活著》不是真實的故事,是現代作家余華編寫的小說,但是取材於現實生活。
1、《活著》的內容:
《活著》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2、《活著》的創作背景:
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
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2)拿回我的人生小說徐霞結局擴展閱讀:
《活著》的作者余華的創作經歷豐富,作品頗多: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蘇童、格非、孫甘露等的創作形成了一股文學潮流,評論界稱之為「先鋒文學」。
其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荷蘭文、挪威文、韓文、日文等在國外出版。長篇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2年獲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2004年獲法國文學與藝術騎士勛章。長篇小說《活著》由張藝謀執導拍成同名電影。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08年憑借作品《兄弟》,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