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荒誕小說
① 西方荒誕文學有哪些代表作
我認為最經典的一定是《變形記》吧。高中課文里還有片段呢,足以說明它的厲害之處啊。主人公格里高爾因無法承受生活的重壓變成了一個甲殼蟲,最終被社會和家人無情的拋棄。作者通過人變成甲克蟲這一離奇現象,說明人被異化了,探討了現代社會中的荒誕。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人變成臭蟲」這一設定是最荒誕的。這種事在現實生活中絕不可能發生,的確夠荒誕。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自己一覺醒來發現父親變成了一隻小貓,我們會想什麼?也許大部分人首先會想「它是不是我父親」,確認父親真的變成小貓後一定會想「為何父親會變成小貓」以及「如何能讓他變回人」,哈哈。
② 西方荒誕文學有哪些代表作
荒誕派文學,是西方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戲劇創作。
它採用荒誕的手法,表現了世界與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於五十年代初誕生於法國巴黎,隨後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統治西方劇壇長達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大小手術》,
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椅子》(1952),熱內的《女僕》(1947)、《陽台》(1956)、《黑人》(1958)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
③ 為什麼說蒲松齡《陸判官》是最荒誕的一篇小說
都說蒲松齡的《陸判官》是一部比較荒誕的小說,與其說是荒誕,倒不如說是失望,我個人覺得蒲松齡在《陸判官 》這本小說裡面會給我們一個他一貫的手法來批判這個世界,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故事的情節里並沒有任何的批判在裡面,反而我感覺三觀都被顛覆了,我心裡在想這還是蒲松林寫的書嗎?完全沒有了之前的批判,故事之中的判官居然沒有了鐵面無私,居然還徇私枉法了起來,朱爾旦請判官喝酒,目的就是為了讓判官給他換心,而且還幫助他那長相醜陋的老婆換了一個漂亮的腦袋,本來我還想著結局有沒有反轉,來一個漂亮的反諷,可惜我失望了。
其次這本小說還提現了朱爾旦的無情無義,他嫌棄自己的老婆長得丑就算了,畢竟喜歡漂亮的都是人性,並不能拿這個來指責他,但是要居然要判官給他的老婆換一個腦袋,這就是有點毀三觀了,想想看換了一個頭的老婆。那還是你原來的老婆嗎,但是朱爾旦依然為了愛美而換掉了老婆的頭,可見這個人是有多麼的無情無義,而且換了頭的老婆已經不再是他的老婆,那麼朱爾旦的老婆就這么白白死了,另外一個亡魂卻借了他的老婆而復活了,這已經是一種謀殺了,而且還是判官在參與其中的謀殺。
所以我個人覺得《陸判官》真的是槽點滿滿,看似是在幫人,其實亂了法規,亂了秩序。這樣一個毀三觀的荒誕作品,確實是要拿來被批判
④ 有哪些經典荒誕短篇小說值得推薦
《飢餓藝術家》卡夫卡
表演飢餓,最早的行為藝術,跟現在一樣,很少能吸引別人認真的關注。
《「搞定」夫婦》林·拉德納
將愛心泛濫者寫到極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馬爾克斯
被美好喚醒的人們。
《1870年的氣球飛行》史蒂文·米爾豪瑟
熱氣球下的世界。
《阿內西阿美女皇後》
傑出的循環。
《艾皮凱克》馮尼格
機器人和愛情。
《安陽》馮唐
試圖重現創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盪不羈。
《柏林之圍》
理想和現實的沖突。
《扳道夫》阿雷奧拉
荒誕的火車,絕佳諷刺。
《寶貝兒》契訶夫
完全依附於愛情,而不是愛人。
《鼻子》芥川龍之介
可憐的自尊。
《趁生命氣息逗留》羅傑·澤拉茲尼
機器人重創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寫極細膩。
《穿牆記》馬塞爾·埃梅
奇人。
《計程車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樹
擴大概念。
《逮香蕉魚的日子》塞林格
戰後人的精神創傷。
《地球上的王家莊》畢飛宇
詩意寫愚昧。
《地獄變》芥川龍之介
不瘋魔不成活。
《斷魂槍》老舍
時代變更後的失落。
《二路電車》馬哈姆德·台木爾
尋常愛情。
《封鎖》張愛玲
逢場作戲。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薩爾
類似《封鎖》,稍廣博。
《狗日的糧食》劉恆
中國農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麗的真實。
《河的第三條岸》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的個人理想。
《黑幫老大》希區柯克
就懸疑性來說,希區柯克勝過歐亨利太多。
《紅死病的假面具》愛倫坡
沉著、剋制的懸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鋪墊結實,結局妙。
《換妻記》胡·何.阿雷奧拉
成人童話。
《婚宴》王祥夫
豐盛的婚宴。
《威克菲爾德》霍桑
跳脫出自己生活。
《江邊紀事》高軍
小說式散文。
《警察與贊美詩》歐亨利
意料之外。
《狙擊手的一個早晨》 弗拉基米爾·索羅金
心驚動魄。
《巨翅老人》馬爾克斯
有翅膀,就有飛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陽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陰影里無形的吞噬。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
夢接近於現實。
《十八歲出門旅行》余華
社會規則。
《教長的黑面紗》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眾呈現了部分自己。
《近視眼的故事》卡爾維諾
是否戴眼鏡成了悖論。
《孔乙己》魯迅。
湊起來的形象異常飽滿。
《苦惱》契訶夫
我向誰去訴說我的悲傷?
《老婦與貓》多麗絲·萊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池莉
漢口夜生活。
《理發》林·拉德納
理發師的獨白。
《立體幾何》麥克尤恩
源於《零側曲面》,更豐滿。
《烈火平原》胡安魯爾福
戰爭全過程。
《羅馬驚艷》希區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馬口魚》張萬新
虛構的真實。
《螞蟻》鮑里斯·維昂
戰爭的諷刺。
《瓶裝地獄》 夢野久作
不同順序,不同的解讀。
《太陽鳥》 尼爾.蓋曼
美食家和傳說中的鳥。
《歌利亞》尼爾蓋曼
黑客帝國。
《西西里檸檬》皮蘭德婁
忘恩負義。
《七層樓》迪諾布扎蒂
死亡的誘引。
《出埃及記》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喬治·佩雷克
對歷史的誤解。
《青魚》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飯。
《情書》岩井俊二
過於完美的巧合。
《色戒》張愛玲
平靜下面的動盪。
《獅子頭》張大春
另一種江湖。
《受戒》汪曾祺
純真的美,同樣不染世俗。
《四把藍色椅子》哈尼夫·庫雷西
愛情中的難堪。
《太陽與陰影》皮蘭德婁
三起三落。
《巴比倫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盡頭。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納爾。
現實即畫。
《罕福之行》威廉薩洛揚
完美的對話。
《我們看菊花去》白先勇
殘酷的愛。
《籙竹山房》吳組緗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級黑。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花》福克納
自私的愛情。
《蕭蕭》 沈從文
凄美的鄉村生活。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
時間迷宮。
《雪中的獵人》 托拜厄斯·沃爾夫
見風使舵。
《一場不算嚴重的蝗災》多麗絲萊辛
蝗災麗景。
《一天》陳村
一天是重復的。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說。
《嬰寧》蒲松齡
沒心沒肺。
《遊仙窟》張鷟
古人逛窯子。
《阿拉比》喬伊斯
幻夢的破滅。
《再見爸爸》約翰·契弗
與虛偽道別。
《雞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勝利。
《安東諾夫卡蘋果》蒲寧
全方位庄園游覽圖。
《這次我演什麼角色》庫特·馮尼格
人生如戲。
《南方》博爾赫斯
夢和現實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應。
《瘋狂時期的大海》馬爾克斯
這是《百年孤獨》短篇版。
《公道》福克納
詳盡有趣的歷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諾·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離》卡佛
極簡主義。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萊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喬治奧威爾
違心的事。
《最後一名》埃梅
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⑤ 請介紹一些荒誕戲劇、小說
《鼠疫》和《局外人》屬於存在主義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尤利西斯》是意識流
《第22條軍規》是美國黑色幽默
這幾種嚴格說不屬荒誕派
荒誕派戲劇家貝克特最有名的是《等待戈多》,前些時湖南文藝出版社出了一套他的五卷文選
品特是英國的荒誕派戲劇家,有戲劇《生日晚會》《看門人》《回鄉》《升降機》等,他和貝克特都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尤奈斯庫《禿頭歌女》《犀牛》《椅子》也很有名
以上戲劇家的劇作國內多有譯介,80年代初外國文學出版社(?)有一本
《荒誕派戲劇選》,收錄了《等待戈多》等經典劇作
此外還有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熱內的《女僕》(《陽台》《黑人》
⑥ 荒誕派代表作品有哪些
卡繆的《局外人》(1942)、《鼠疫》(1947),薩特的《嘔吐》(1938)、《牆》(1939),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等。這些作品大量採用象徵性的手法,突出表現人的異化問題,為現代西方文化精神向頹廢和悲觀主義的轉折,作了一種神秘的預言,對現代派文學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可以大膽地說,世界上種種藝術思潮的誕生都有一定的哲學淵源,但卻具有不同的哲學基礎。
⑦ 推薦一本荒誕有意思的小說
別看沒有意義的,美國小說獎的《笨蛋聯盟》,一個荒誕不羈的反動派宅男主角
,此書挺厚挺長,但是有對美國時代性質的反諷意義,所以潛台詞是讓人忍俊不禁之餘發人深思振聾發聵,可惜作者媽媽幫他整理完書稿,他已經自殺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⑧ 荒誕派小說推薦
加繆《局外人》《鼠疫》荒誕派的經典之作;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惡之花》算不算荒誕的?!
馬爾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百年孤獨》等;
《赫索格》被譽為「戰後十二部用英語創作的最佳小說」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⑨ 荒誕派的作品有哪些
1、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2、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大小手術》,
3、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椅子》(1952),熱內的《女僕》(1947)、《陽台》(1956)、《黑人》(1958)
4、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
荒誕派文學西方二十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是指戲劇創作。
它採用荒誕的手法,表現了世界與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荒誕派戲劇於五十年代初誕生於法國巴黎,隨後在歐美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統治西方劇壇長達二十年之久,七十年代初走向衰落。
(9)經典荒誕小說擴展閱讀
荒誕派戲劇(absurd theatre)現代戲劇流派之一。荒誕(absurd)一詞,由拉丁文的sars(耳聾)演變而來,在哲學上指個人與其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這一名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它是作者對20世紀50年代在歐洲出現的S.貝克特、E.尤內斯庫、A.阿達莫夫、J.熱內、H.品特這類劇作家作品的概括。
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否認人類存在的意義,認為人與人根本無法溝通,世界對人類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們對人類社會失去了信心,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
⑩ 求一些國外經典荒誕小說和意識流小說
塞繆爾·貝克特《等待戈多》
弗吉尼亞·伍爾芙《牆上的斑點》、《到燈塔去》、《海浪》安德列·別雷的《彼得堡》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