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蔽小說結局
『壹』 上陽賦宋懷恩結局
《上陽賦》中宋懷恩結局假裝幫王藺密謀皇位,其實做好了自己做皇帝的打算,王藺居然也信以為真了,對他完全沒有防備。宋懷恩便從背後給了王藺一劍。就在他以為自己成功的時候,蕭綦帶兵趕到,一箭射中了宋懷恩的心口,他大勢已去,被來護駕的將士殺死在龍椅上,臨死前,他求蕭綦帶他回寧朔。
《上陽賦》宋懷恩結局假裝幫王藺密謀皇位,其實做好了自己做皇帝的打算,只是他沒有暴露自己的想法而已,王藺居然也信以為真了,對他完全沒有防備。就在王藺穿著龍袍站在龍椅旁,以為自己成功了的時候,宋懷恩從背後給了他一劍,王藺萬萬想不到,宋懷恩居然這么有野心。就在宋懷恩以為自己成功的時候,蕭綦帶兵趕到,一箭射中了宋懷恩的心口,很快蕭綦就控制住了局面,宋懷恩看著突然出現的蕭綦十分驚訝,但他大勢已去,被來護駕的將士殺死在龍椅上,臨死前,他求蕭綦帶他回寧朔,自己再也不要來京城了。
《上陽賦》是由侯詠擔任總導演、程源海擔任導演,章子怡、周一圍、於和偉、楊祐寧、賈一平、蔣愷、郭家銘、蒲巴甲、劉端端、左小青、劉芸、史可領銜主演,海鈴、陳瑾如、隋源、曾一萱主演,趙雅芝、惠英紅、袁弘特邀主演,王姬友情主演的古裝歷史劇。該劇根據寐語者的小說《帝王業》改編,講述了王儇與蕭綦因為一場權利的交易,先婚後愛共定天下的故事。
上陽郡主王儇出身望族,流淌著皇室血脈,容貌傾城、才情出眾,擁有令人艷羨的人生。誰料自及笄禮始,王儇就被無力阻擋的宿命捲入了棋局博弈之中,被數次當做交換的籌碼,丞相父親、皇帝舅舅、皇後姑母等人皆是幕後的弈棋之人。王儇被迫放棄青梅竹馬,嫁於手握重兵的豫章王蕭綦。至此,王儇結束天真爛漫、諸事順遂的少女生涯,深知士族女子不僅婚嫁不由自己,命運也與朝堂斗爭息息相關。
其後,王儇與蕭綦經歷賀蘭箴之難、寧朔之劫、暉州兵變,從最初的互不信任發展為靈魂相托的伴侶。外戚與皇族之爭如火如荼、朝堂紛爭愈演愈烈,王儇與蕭綦攜手,破奪嫡之爭、除皇宮內亂、解親信之變,在一次次危難中,二人情深伉儷、生死相伴。而王儇見證至親至愛之人為皇權瘋魔沉淪,經歷愛情、親情、友情的變故洗禮,決心堅守「心懷天下」的初衷,與蕭綦共同退守寧朔,守護家國百姓。
『貳』 宋懷恩結局是什麼
劇中,宋懷恩和蕭綦一起南征北戰,他親眼目睹了王儇怒擲鳳冠一幕,為之震驚。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懷恩愛上了王儇,因為王儇已嫁蕭綦不敢有非分之想。所以他為了離王儇更近一些,求娶了王儇的侍女,愛戀他已久的玉秀。
不過隨著蕭綦的權勢越來越重,宋懷恩也很受重用,成為了權傾朝野的右相,並欲取蕭綦而代之。最後他決定聯合唐競和賀蘭箴掀起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叛變,最後被王儇和蕭綦內外聯合,血腥鎮壓。
擴展資料
可以說,宋懷恩是一個前期很正派的角色,但是後期黑化了。宋懷恩早期對蕭綦是心服口服,唯命是從,劉端端將忠實心腹詮釋得淋漓盡致,但是宋懷恩後期慢慢黑化了。說到底,宋懷恩被權勢蒙蔽了眼睛,至於王儇,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蕭綦原本就是大將,其實小說中的蕭綦就是狼子野心,但是在劇中是不得已走上奪皇位的道路,這樣一改人物正面性更強,而宋懷恩則因為落差,豬油蒙了心,和大王蕭綦生了嫌隙。劇里,有不少人都喜歡王儇,比如說青梅竹馬的太子,還有三皇子,兩人是心心相印,早就戀愛了。蕭綦其實也喜歡王儇,也娶了她,反派賀蘭箴和宋懷恩也都喜歡王儇。
這么看來,其實這部劇就是標準的大女主角,只要是重要的男性角色,幾乎都是喜歡王儇的,要麼就是跟她有關系。章子怡飾演的王儇,真的是有魅力的女人,她值得這么多人的喜歡。少時的她天真可愛,現在的她遇事冷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她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對於這么聰明又長得好看的女人,難怪會有這么多人都喜歡她。
『叄』 蒙蔽講的什麼
蒙蔽講的是一身痞氣的主角Michael Bezzle踏上冒險的故事。
一個反烏托邦的世界,人類的大腦被循環利用安裝到機器人身體中,嬉皮叛軍合力反抗一家統治世界的巨頭制葯公司,聽起來故事有點料,本來可以好好挖掘下的,可惜《蒙蔽》笨手笨腳的浪費了好題材。
游戲介紹:
《蒙蔽》光故事來講還算稍微有點意思。絕大部分游戲時間在臟兮兮的Global-1世界中,按著定死的任務路線走,偶爾遭遇到貓警長或者痴呆的UniCorp部隊。在路上不時會感覺到陰謀的味道,其實基本沒什麼意義。
該類別的解謎游戲集中於探索未知、解決謎題等情節化和探索性的互動,強調故事線索的發掘,主要考驗玩家的觀察力和分析能力。
多以追蹤游戲中設定的線索從而解開游戲中最後的謎底為題材,情節一般較為華麗,畫面精美,難度有大有小,大多為單機游戲,其中Minigame元素繁多,種類不一。
『肆』 《蒙蔽》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蒙蔽》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NjqyIFpzWuUCT4AsOHrkhg
簡介:《蒙蔽》作者:金剛圈。
謝厲是個卧底,他只是想常小嘉罪有應得
謝厲作為卧底被安排進入漁島監獄,目標任務是接近海港市最大的非法社團鴻坊的老大常冠山的小兒子常小嘉。傳聞常小嘉是因為奸殺一名女警入獄,本人脾氣古怪而任性,並不像謝厲想像中那麼好接近,然而這時候,常小嘉卻對謝厲的身體表現出了不一樣的興趣。
『伍』 錦綉未央小說結局是什麼 李未央死了嗎
《錦綉未央》李常茹結局
李常茹在李府中一直深受李長樂的欺負,雖然她本身頗有能力,但還是斗不過老謀深算的蔣柔,所以她只能默默地忍受李長樂的欺辱。當李未央出現時,李常茹看到了李未央身上的聰明才智。在看到李未央被李長樂欺負的時候,她有種心心相惜的感覺,所以她接近李未央,並且與李未央成為好友,兩人聯手打擊蔣柔母女。
開始的時候這兩人的感情是很好的,但是後來她發現自己一直戀慕著的拓跋余喜歡上了李未央。從那時起,李常茹對李未央的感情就變了,她越來越嫉妒李未央,到最後她對李未央的恨意甚至還超過了李長樂。那麼《錦綉未央》李常茹結局如何呢?她到底有沒有和拓跋余在一起呢?她與李未央的姐妹情有沒有挽回呢?
在電視劇後期,李常茹已經被仇恨蒙蔽了雙眼,她不顧當初與李未央的姐妹之誼,多次出手陷害背叛李未央。最後她再也沒有能力與李未央斗時,她選擇了親手殺死李未央。但是她萬萬沒想到的是,拓跋余替李未央擋了一刀。李常茹親手殺了自己最愛的人後,悔恨不已。在拓跋余死了幾月之後自盡身亡。
《錦綉未央》結局李長樂被凌遲處死
顯赫的家世縱出李長樂自負自傲、自私冷酷的性格,她認為天下間沒有女人能勝過她!可就在這時,李未央出現了,明明處處不如她,卻能得到拓跋浚的另眼相看,這讓她產生了危機感,她一心想要這個隱隱有超越之勢的妹妹自她眼前消失!
李長樂深愛著拓跋浚,但是拓跋浚喜歡的是李未央,因此李長樂處處陷害李未央。李長樂因為中毒把自己臉抓破毀容了,之後李長樂誣陷李未央毒死蔣老太婆未成功,反被李未央證明是李長樂毒害了自己的祖母,最後被狗狗抓破假面具,李未央趁機說這個不是李長樂是怪物假扮自己的大姐殺了蔣老太,最後李長樂被凌遲而死。
『陸』 小說離愛結局
寂寞公路每站都下雪,想念等候流逝的夢。
他曾經背著她在海邊的公路上一直走,一直走,彷彿走在盡頭的身上,一瞬間就覺得他與她的相識就像是一個寓言。她針對他的相遇,她辜負他的結局。
他站在海景房的落地窗邊,海天成黑色,多年前他與布丁在另湯的海風之間,恣意綻放年華流淌,眼淚被海風吹出了蒸汽。
她靠在他的肩頭,說:「我愛你。」她怎麼會允許自己說出「我愛你」,她渾身都在顫抖。莫小魚把她緊緊的摟著,淚一直往心裡流啊。
她曾經對著他父親的情婦扇出自己的仇恨,寧願放棄了做女兒的尊嚴跪著央求她父親的留下,可是那天,她說出了小魚認識了她以來,她最言不由衷的話。莫小魚心裡知道,懷里的這個孩子早就已經長大,不會再肆無忌憚的不把自己當回事,為了她想要的東西她可以不動聲色的委屈自己,就像她從來不會說出來的「我愛你」。
沒有人知道,在布丁決定離開莫小魚的那個晚上,她對他說:「我為我們的未來去追逐,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我可以回來,但要求只有一個,就是你出版了你的第一本小說,除非我死了,不然我一定會回來。」
4個人的少年,燃燒成了巨大篇幅的日誌。
那些走到一半便終結的青春,那些即使成長仍將記憶留在昨天的青春。
誰的青春可以畢業?
誰可以離開後還繼續愛著?
那些自欺欺人的說法,蒙蔽著每個少年的眼睛。後來,他們都用離開去證明自己的愛,付出一生的代價。
沉入深深睡夢中的莫小魚閉上眼前合住了淚水,寧謐的臉龐,最後這樣想,如果還有下本書,一定要起名為《離愛》,
結束是另一個開始
又是清明,被明媚渲染的初春湘南一塵不染。戴了墨鏡的少年手持三束雪白的百合從山下步行到山腰,祐祐的側臉多了成長的痕跡,一身墨黑的西裝襯出沉重的心事。
小魚,康縱以及布丁的碑牌相隔不過百米,前世沒有說清楚的感情放在另一個世界說明白,相信他們終於會明白過去的一切,看著祐祐一個人在人間繼續為所有人接受現世的洗禮。
轉折踏過草地,隱約他們的墓碑前已經放了茂盛的百合花了。祐祐將墨鏡摘下來,疑惑的走過去,康縱的墓碑前大束的百合花中間放了一封信,上面用有力並灑脫的筆法寫著:哥哥,相信我,我會代替你考入東京醫科大的。康居正。
居正……康縱的弟弟?
扭頭看遠處,走過來一個似曾相識的男孩,就像祐祐第一次見康縱一樣的感覺。
再轉身眺望湘南,日光下的愛在生生不息的流動,形成了世界,鼎盛了繁華
『柒』 還歷史人物本色,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客觀評價諸葛亮。
我以為「三國演義」不是歷史,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人,演義當中的諸葛亮是神。魯迅先生說得非常正確,諸葛亮是中國造神運動的結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過研讀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我個人對諸葛亮有如下評價:
1、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只能獨當一面,而不能統馭全局,致使政令、軍令不能統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寫道:宮中府中,具為一體……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這樣的管法,即使劉禪有雄才大略,也無展示之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中大小事情全憑「相父」決斷,劉禪根本就未親政,使得諸葛亮死後後主對軍國大事一無所知,更無法作出決斷。
2、不能知人善任。其結果是諸葛亮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政治、軍事上沒有可當大任之人,加之後主昏庸、黃皓弄權,使蜀國迅速衰敗。
3、隆中對的戰略錯誤。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制定了占據荊州、奪取巴蜀占據漢中以為更本,然後以圖中原的戰略構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國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於一點,只是兵力分散,處處薄弱。況荊州乃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即使荊州不丟,問鼎中原也無可能。
4、治國有方、馭軍無能。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可謂出類拔萃,在短時間內使蜀國改變了劉璋時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軍事方面雖六齣祁山皆無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勢的情況下,因街亭之敗造成全線崩潰。首出祁山是三國鼎立後的首次北伐,其意義非同一般。當時,關中震動、隴西三郡望風歸降,魏國遣大將張合來抵禦蜀軍。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張合乃魏之名將,更知道街亭對蜀軍的重要是生死攸關的,當時諸葛亮應親駕街亭,這樣斷無街亭之失。如是,潼關以西歸蜀國多時矣,三國歷史就有可能改寫。諸葛亮雖深知依蜀國的國力無法和魏國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應該以奇兵勝之,但在以後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進兵。而魏國統帥深知蜀軍的弱點,堅守不戰,致使蜀軍雖六齣祁山皆無功而返。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和魏國同帥司馬懿相差甚遠。三國演義當中為美化諸葛亮,把他描寫成一個「失敗的英雄」。
5、窮兵黷武。蜀國人口不過94萬多,劉禪投降時有兵11萬多人,是三個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一個。而當時魏國人口500多萬,吳國人口240多萬。在蜀國存在的42年間,大的戰爭就又征南、征吳、六齣祁山、九伐中原等。連年征戰使得蜀國國力凋敝、人口減少,大量的精壯勞力從軍破壞了蜀國的經濟。
6、剛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時,魏國派夏侯懋率軍抵抗,魏延上賬獻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尋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懋若聞某驟至,必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諸葛亮卻以「此非萬全之策」為由,拒絕考慮。
我曾研究過當時的三國形勢圖,此計謀確屬出奇兵之計,後來確實證明夏侯懋無謀,若按此計,三國的形勢將會發生大的變化。首次北伐失敗後,其後的五次北伐已再無此可能,因為魏國的統帥已換成深通軍事、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論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
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歷來被稱為政治家、軍事家,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風,受到歷代的一致好評。在現代也非常需要向諸葛亮這樣的治國人才。
其中,《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其的評價引起了後代的許多爭論。陳壽在高度評價了諸葛亮的為人、執政、治軍的能力後,稱諸葛亮「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如此一來,諸葛亮是否還能稱為軍事家呢?本文根據歷史的真實情況就此作一分析。
一、 諸葛亮指揮的主要戰役
諸葛亮一生所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均發生在劉備去世後(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諸葛亮南征戰役
2、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役(祁山)
3、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戰役(陳倉)
4、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戰役(武都、陰平)
5、 諸葛亮反擊魏第一次攻蜀戰役(漢中-隴右)
6、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
7、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五丈原)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基本上負責一些外交遊說、行政治理、參謀和戰略方針方面的工作,從未指揮大兵團進行作戰。而在劉備去世後,直到諸葛亮去世,蜀國的主要軍事行動基本上都是由其親自指揮的。
應該說劉備的識人能力在三國時代與曹操、孫權並列第一,馬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終劉備一生,沒有派諸葛亮指揮過一次重要戰役,應該說,在劉備看來,諸葛亮的指揮作戰水平是在自己、龐統和法正之下的。而後來將兵權交給諸葛亮也是因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緣故。在指揮作戰水平的水平上,諸葛亮可能與魏延不相上下,這也是魏延一直感嘆自己的才能無處發揮的緣故吧。
劉備在漢中稱王時,尚書、尚書令等國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諸葛亮僅是一個軍師將軍,而魏延為鎮軍將軍、漢中太守,因此在劉備眼裡,獨立統兵作戰的能力魏延高於諸葛亮、也高於張飛等其他大將。因為當時蜀國的危險只來自漢中方向。這一方向的統兵大將就是當時的最高水平了。
二、歷次戰役簡評
1、 諸葛亮南征戰役(公元225年)
此次戰役平定了蜀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叛亂,保證了今後北伐戰爭中後方的穩定。當時由於西南屬於荒蠻地區,少數民族人數不多,軍隊也沒有受過什麼正規訓練,加之採取了馬謖軍事為輔、政治為主的策略,並由包括李恢、馬忠等將領共同分三路進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凱、朱褒和孟獲的叛亂。此次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軍事作戰,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險阻、氣候、水土等困難,無法反映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所謂七擒孟獲的事情,不見於《三國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或許擒獲後又釋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並不是終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穩定,諸如馬良、張翼均在諸葛亮在世時進行過平定南方再次叛亂(公元233年)的行動。同樣的工作,在吳國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將領就可完成。在魏國,突擊烏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團殘余的戰役卻是由曹操親自指揮的,應當說是長途奔襲戰的典範吧(一戰就將蹋頓單於的數萬騎兵全部殲滅)。
2、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戰役的開始階段形勢很好,應該說是歷次北伐中形勢最好的一次。但由於諸葛亮連續犯了若乾的錯誤:用人不當、對戰局判斷不準、缺乏互相策應、部署失當等,導致此戰最後成為歷次北伐中失敗最慘的一次。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共10多萬人,其中東路由趙雲、鄧芝率領約一萬人,出箕谷作為疑兵吸引魏軍於關中地區;諸葛亮自率9萬兵馬出祁山,准備攻佔隴右地區。諸葛亮此前沒有採納魏延的率精兵突擊長安的建議,因為其一開始就已經制定了先佔領隴右在逐步進攻關中的戰略。蜀軍調集了當時能調集的所有主要將領(魏延、趙雲、鄧芝、馬謖、吳壹、王平、高詳、李盛、黃襲等)和絕大部分機動兵力,准備趁魏國忙於東線戰事時,在西線一舉成功。
魏軍:前後共有6萬人投入戰斗。其中張郃率主力野戰兵團五萬人進攻隴右的蜀軍,曹真率數千人防守秦嶺各谷口,隴右各郡數千人馬堅守各主要戰略要點。戰前,由於自劉備去世後5年來此戰區一直沒有大的戰斗,而在魏、吳前線卻戰事連連,因此魏國在本地區僅有不到一萬兵力收縮於主要戰略要點進行戒備。戰區司令為沒有領兵作戰經驗的駙馬司馬琳。直到蜀國即將進攻時才匆忙派大將軍曹真替換了司馬琳。而張郃實際為魏國的戰略預備隊,這可以從其一會在荊州、一會在雍州反復奔忙中得到證明(見《三國志——張郃傳》。為反擊蜀國的進攻魏主親自派兵五萬由張郃統帥自洛陽前往西線作戰,魏主隨後也親臨長安督戰。
戰役結果:由於諸葛亮分兵作戰,並委派沒有實戰與獨自領兵經驗又自負的馬謖為阻援部隊司令,導致馬謖很快被魏軍擊潰,而諸葛亮准備不足,應變能力也不夠,在兵力仍處於優勢的情況下選擇了敵前撤退,從而使戰局無法挽回,全線崩潰。
分析:雖然事後將主要失敗責任推在馬謖身上,但諸葛亮的錯誤還是很明顯的。
其一,對敵我雙方形勢的判斷不準,過高地估計了蜀軍的攻城和山地防禦能力,過低估計了魏軍的快速進攻和突擊能力,導致戰役預備隊未能進行及時的增援。
分析當時蜀軍分為三大部分:前軍由先鋒魏延等將領率領(約2.5~3萬人)在攻擊冀城、上邽等隴右戰略據點;阻援軍分由馬謖、高詳帶領在街亭、列柳城阻擊魏軍增援部隊(3萬人);而諸葛亮率3~3.5萬人(估計有部分負責押運糧草)作為戰役預備隊踞中策應(在西縣,位於祁山東北)。
由於在進行形勢判斷時,認為阻援部隊可以堅守很長的時間,而攻城部隊能夠很快攻克各城,又以為魏軍兵力處於劣勢,不敢發動猛烈的進攻。結果三個判斷均出現失誤。
其二,諸葛亮在魏軍主力即將到達時,沒有集中主力首先擊敗魏軍野戰兵團,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對隴右各戰略據點進行攻城作戰,結果被魏軍各個擊破,犯了分兵作戰的兵家大忌;
其實,這才是本次戰役的失敗關鍵。看看相同的情況下,曹操是如何指揮的:曹操在進攻袁紹的鄴城時,袁尚領兵(也是野戰兵團,原先在進攻袁譚)來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隊監視鄴城守軍,自率主力迎戰袁尚兵團,經過激戰一舉擊潰增援(野戰)兵團,結果鄴城守軍軍心大亂,加上曹軍主力回師猛攻,隨後很快就被攻佔了。
因此,諸葛亮當時的唯一正確選擇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吳壹軍團,加上馬謖、高詳的兵團以及自己的中軍,首先迎戰魏軍張郃兵團,可留下少量部隊牽制冀城、上邽等地的守軍。如果擊敗張郃兵團,隴右必定全是蜀國的,如果被張郃打敗,那就只能說蜀國還不具備進攻魏國的實力。
其三,諸葛亮識人的能力比劉備差,劉備早已叮囑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認為其軍事理論很好,就委以重任,結果造成阻援行動的迅速失敗;
其實,到過街亭(不論是庄浪的街亭還是秦安的街亭)或看過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夠發現,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並不是想像的那樣是高大險峻的山峰。如果2萬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一個挨著一個了,這明顯是不符合基本常識的。故此,歷史上馬謖很可能是既佔領了山又佔領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諸葛亮的部署進行的,只不過2.5萬人蜀軍被精銳的4.5萬魏軍(因為這支魏軍是魏國的戰略預備隊,魏王親自交給張郃率領的)擊敗了。其中很關鍵的一點是馬謖沒有獨立統兵作戰的經驗,又是一位書生(決不是武將),哪裡是魏軍名將張郃的對手呢。
馬謖可能只是諸葛亮為向國人交代的替罪羊,這也是馬謖被斬時蜀人均落淚而蔣琬也反對殺馬謖的原因了。不過後人均歌頌諸葛亮,也就沒人敢提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問題:街亭的位置歷史上有爭議,若按標準的說法,是在甘肅庄浪東20公里,距諸葛亮的中軍所在地西縣竟有200公里的山路,這在通信與交通落後的1800年前,是一個很遠的距離了。諸葛亮把2.5萬軍馬派到如此遠的地方(還讓一位沒有實戰經驗的將領統帥),加上周圍的廣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還在魏軍手中,是極其危險而不合理的;估計街亭的實際位置應在今甘肅秦安東北的隴城鎮(也就是漢代的古城略陽,東漢初劉秀擊隗囂的戰斗多次在此發生),距西縣也有100多公里。總之,戰役預備隊距阻援前線過遠是一個重大部署錯誤。
至少在馬謖危機的時候,諸葛亮的中軍無法進行增援,而為什麼諸葛亮躲在距前線很遠的西縣到現在也分析不出來原因。可能是為了策應糧草或怕魏軍出散關斷蜀軍後路吧,那樣的話也就太過謹慎了。
其五,阻援失敗後,應變能力差,未能組織有效的反擊,戰役預備隊也沒有使用,使餘下的6萬大軍只能進行匆忙的撤退而損失慘重。當時諸葛亮手中還有6萬人(9萬減去馬謖2.5萬,高詳0.5萬人),應比魏軍兵多(5萬再減去街亭、列柳城作戰的損失),估計僅諸葛亮的西縣就應有戰役預備隊2萬左右,如果組織的好,還是可以向魏軍進行反擊的。諸葛亮的西縣撤退只是由於魏軍勝利後沒有進行追擊(或前去攻擊蜀軍攻城的前軍去了)而比較從容罷了。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認為本戰役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軍事失利,而且與他的指揮錯誤有直接的關系。這也造成了以後的各次戰役中,諸葛亮的指揮作戰更加謹慎、小心。
3、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戰役(陳倉——公元228年末)
此戰前,西線形勢也很好。當時吳國在東線擊敗了魏軍大將曹休,魏軍損失很大,因此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向東線增援,包括張郃的主力兵團,關隴地區兵力空虛。雖然蜀軍年初剛經歷了大敗,但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應有一定的恢復。但諸葛亮出兵陳倉要塞,久攻不下,白白喪失了大好時機,魏軍增援一到,蜀軍只好撤退,雖然射死魏將王雙,但於大局無補。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率數萬人(估計實際兵力在3~4萬)出散關直抵陳倉,准備攻佔陳倉要塞,斷絕隴道,切斷隴右與關中的聯系,再進一步佔領隴右、威脅關中。
魏軍:將軍郝昭、王生領兵千餘堅守陳倉,大將軍曹真率兵數千守長安,張郃等主力遠在荊州前線。但魏軍提前加固了陳倉要塞,作好了堅守的准備。
戰役結果:蜀軍屯兵於堅城之下,猛攻20多天,無法攻克,看到魏將張郃統兵前來增援,加之糧食快要用盡,只好撤回漢中。
分析: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戰例,雖然沒有什麼損失,但所失掉的寶貴戰機,是再也找不到了。從此戰之後,魏軍重兵集團就長住西線,在祁山、上邽、陳倉、眉縣、長安一線築壘堅守,蜀軍已經沒有戰勝魏軍、攻佔隴右、關中的機會了。諸葛亮的主要失誤在於:
其一,用兵刻板,在街亭勝利後,魏軍主將曹真就估計諸葛亮下次將進攻陳倉,故提前派郝昭對陳倉進行加固與防禦准備,而號稱用兵入神的諸葛亮竟然就來攻打陳倉,這不能不說是在形勢判斷、敵情偵察等方面的重大失敗(見《三國志——曹真傳》;
其二,對攻堅戰准備不足,以為依靠雄壯的軍威就可迫使守軍投降。而在勸降失敗後,以數萬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陳倉20餘日而無法攻克,至少說明攻城准備不充分,加上魏軍增援很快(當時,魏主急招在荊州前線的張郃回河南城,並命其率戰略預備隊3萬人緊急趕往西線增援),使此次戰役無功而返。白白浪費錢糧。
而殺掉一個小將王雙(不是大將,演義為突出諸葛亮,將王雙說的很厲害),對魏國來說是無關痛癢的事情。何況在前面的荊州戰場吳國也曾殺死一個王雙,不知是否同一人?
4、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戰役(武都、陰平——公元229年)
諸葛亮派將軍陳武(也稱陳式、陳戎)率軍自漢中進攻魏武都、陰平兩郡,魏將郭淮本准備進行反擊,後發現諸葛亮率軍跟在後面,就撤回了天水郡,諸葛亮沒有追趕,佔領兩郡後回軍。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蜀將陳武率兵數千人進攻,諸葛亮自率主力數萬人於後;
魏軍:雍州刺史郭淮領兵數千人,其他部隊沒有參戰。
戰役結果:此戰根本沒有發生大的戰斗,應該不算一次正式的戰役,只不過後來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功績,才將此次作戰列為幾出祁山之一了。此次行動的結果是佔領了魏武都、陰平兩郡。
分析:估計此次蜀軍行動的真實目的為,以弱軍假裝進攻兩郡吸引魏軍前來作戰,而諸葛亮自率主力再進行包抄攻擊,從而達到消滅隴西魏軍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武都、陰平兩郡早在曹操撤離漢中時,因兩郡太過靠近蜀境,不易防守而決定放棄,並同時將人口5萬余戶遷往天水、長安一帶,這在《三國志——張既傳》中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且兩郡處於荒山僻嶺中,距離雙方的防禦線均較遠。因此當時兩郡根本沒有攻佔的意義,也無須攻佔(因為兩郡當時就無兵防守)。直到後來魏國准備吞並蜀國時,此兩郡才開始重要起來了。
另外,在第一次北伐時,此兩郡均在諸葛亮的駐地西縣和祁山的南面,諸葛亮的部隊早已通過了武都郡,可並不見記載武都郡響應或被攻佔,諸葛亮撤退後魏軍收復領地也沒有該郡的名字。這就證明該兩郡是無人區,無佔領的必要。
本次戰役的「勝利」,只不過是為諸葛亮恢復官位的一種托詞罷了。
其二,蜀將陳武沒有什麼名氣,所帶兵估計不會很多,派到很遠的山嶺中去,很明顯是誘敵部隊,而其後諸葛亮的部隊才是真正的攻擊力量。諸葛亮不會如史書所記載的那樣是正好在那一帶,因為很明顯,諸葛亮如沒有什麼事情,帶領大部隊跑到荒山中干什麼呢?
其三,魏將郭淮開始果如諸葛亮預計那樣,看到陳武的部隊較弱,就准備由天水南下,攻擊一番,檢一點便宜。不過他後來發現了諸葛亮的主力,識破了蜀軍的真實意圖,就馬上退回天水去了。使諸葛亮的計謀沒有成功。
5、諸葛亮反擊魏第一次攻蜀戰役(漢中-公元230年)
曹軍鑒於蜀軍多次進攻,准備反擊一下。曹軍兵分四路進攻漢中,不過由於遇上連下30多天大雨,使魏軍一直都忙於修復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雙方也沒有發生接觸和戰斗。
此後,蜀軍進行了一些追擊戰,但實際諸葛亮沒有參加。估計規模也很小,因為道路問題對雙方是相同的。諸葛亮的防禦部署看起來是比較合理和嚴密的。不過沒有經受實戰考驗。
演義所述的基本都是虛構的故事。本次是諸葛亮在世時唯一一次魏軍兵力超過蜀軍,因此諸葛亮也很謹慎,命令李嚴立即抽調防禦吳國的部隊2萬人增援漢中。
6、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戰役(祁山——公元231年)
諸葛亮進攻祁山和上邽等地,魏軍防守,司馬懿、張郃領兵增援,雙方在祁山一帶相持不下,並發生了一些局部的戰斗,最後諸葛亮糧盡撤兵,並伏擊射死魏將張郃。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親率魏延、高詳、吳班等將領,兵馬8萬多,以武都郡為基地進攻祁山一線;
魏軍:司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張郃領兵鎮守長安後前往祁山增援(估計4萬多人);祁山一線守軍:賈栩、魏平、費曜等(估計1萬人),由西線增援的部隊:郭淮部(估計5000人)共計不到6萬人。
戰役結果;此戰為諸葛亮生平最大勝利,不僅殲滅魏軍3000人,還射死魏大將張郃。諸葛亮通過反復調動魏軍,希望以包圍祁山、上邽等地來吸引魏軍增援,而後集中主力消滅魏軍增援兵團。不過由於魏軍新統帥司馬懿非常謹慎,沒有給諸葛亮以機會,最後糧盡撤兵。應該說此戰諸葛亮沒有犯什麼錯誤,其反復調動兵力的藝術很高,但是最終沒有辦法使魏軍與其決戰,只能放棄佔領的上邽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擊部署的很好,一舉消滅了張郃,報了街亭的仇。
不過這些戰術上的小勝利於整個國家戰略相比,實在是太小了。而魏國兵多將廣,死了一個張郃,又冒出了郭淮、鄧艾、鍾會等大將,蜀國實在是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7、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戰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大軍出褒斜道,直取關中地區,希望與魏軍進行決戰。魏軍加強防禦不與蜀軍進行決戰,最後諸葛亮病死於軍營中,蜀軍撤退。
戰前雙方部署:
蜀軍:諸葛亮率魏延、楊儀、姜維、王平(改名何平)、馬岱等10萬軍自漢中直接進攻關中。
魏軍:司馬懿、郭淮、秦朗等軍約7萬人。
戰役結果:司馬懿佔領了渭水南面的陣地,部署防線,使諸葛亮無法東進,又派郭淮搶先佔領了渭水北岸的要點北原,加上西面的要塞陳倉,使諸葛亮軍被阻擊在秦嶺北側,渭水南麓一線,進攻攻不下魏軍的防禦陣地,想依仗優勢兵力與魏軍決戰又不得,這樣一直相持了3個多月100餘天,最終諸葛亮不幸病故,蜀軍才撤退,而魏軍吸取了上次張郃失敗的教訓也沒有進行追擊。
分析:諸葛亮此戰也有許多錯誤:
第一、10萬大軍跨越數百里崎嶇的秦嶺進攻關中,必定要想盡辦法速戰速決,而不能屯兵堅城之下100多天,而無所事事。即使你准備的糧草再多,這也是違反最基本兵家常識的事情了。
第二、諸葛亮的用兵部陣均在魏軍的預計之中,這只能說明用兵謀略太過平常。首先,司馬懿認為蜀軍如果沿秦嶺向東面的武功進攻,魏軍就比較麻煩了,為什麼呢?因為向東進攻逐步進入關中平原,魏軍無險可守,而東面的長安是魏國重鎮,不能丟失,故魏軍必須出擊進行攔截,這樣一來蜀軍就能夠同魏軍進行決戰了,因此司馬懿力排眾議,領兵渡過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提前防住了這一對魏軍威脅最大的進攻。其次,蜀軍看到東進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這時魏將郭淮判斷蜀軍的戰役企圖是切斷隴道,從而控制隴右,馬上建議搶占戰役要點北原,從而堵住了蜀軍北進的道路,蜀軍果然來爭奪,不過以失敗告終。再次,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擊要塞陳倉,結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進行前線屯田。如果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話,那實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軍事常識了。原因是:首先,大軍三面受敵,地域狹窄,部隊要隨時准備作戰,怎能在前線進行屯田呢?其次,屯田至少需4個月時間(尤其在北方的關中)才能收獲糧食,10萬大軍靠此維持是不現實的;再次,即使糧食豐收了敵軍騎兵過來一沖,結果只能是顆粒無收了;再者,諸葛亮為此次戰役准備了大量的糧草,加上發明的先進運輸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糧倉,因而蜀軍並不需要依靠屯田來增加糧食。實際上諸葛亮進行前線屯田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誘魏軍前來進攻,好找機會擊敗他們,這才是符合諸葛亮思想的真實企圖。至於所謂送婦女絲巾給司馬懿,那隻是後人為貶低司馬懿而編排的故事。因為諸葛亮已經知道司馬懿根本就不會出戰的(許多士兵散在田間種地都不能誘使司馬懿出戰,送條絲巾就能奏效的話,恐怕那就不是司馬懿了),而且我相信諸葛亮也不會採用這等下三爛手法,因為這不是那個嚴謹、氣節高亮的諸葛亮所能做的出來的。請不要貶低諸葛亮的偉大人格。最終,諸葛亮的誘敵之計沒有成功,一則是他的計謀過於平常,同時他的對手也與他不相上下。
第四、諸葛亮在進攻北原失敗後,沒有繼續進攻,也沒有任何其他辦法,實在是令人不可思議。如果不進攻,那就立即撤兵。10萬大軍每天需消耗多少糧草啊,還要跨越數百里崎嶇險峻的小路運送過來,這要消耗多少人力財力啊。而魏軍緊靠渭河和關中的根據地,運輸、補給極為方便,是根本不會著急的。因此立即撤兵能減少大量的損耗,可能諸葛亮也不會憂煩而死了。
以上總結了諸葛亮所親自指揮的主要戰役,這些內容均根據歷史真實而寫,當然還有一些個人的分析。通過比較,在作戰水平上,諸葛亮應高於司馬懿,而低於曹真。原因是諸葛亮與曹真作戰3次,第1、2次均以諸葛亮的失敗告終,第3次因下雨沒有交戰算做平手,故諸葛亮對曹真為0.5比2.5。諸葛亮不如曹真。與司馬懿交戰2次,諸葛亮一勝一平,為1.5比0.5,諸葛亮高於司馬懿。這樣說估計大家不能接受,因為在演義中曹真被貶低的太多了。
當然,這僅是對作戰、指揮水平上的評價,而諸葛亮在政治、軍事理論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優秀的。這是不可抹殺的。由於這些內容已經是歷史公認的,我就不再評說了。
歸結起來,我認為諸葛亮應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理論家。軍事家不僅應有好的理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必須用兵如神,勝多敗少(至少是勝8敗2吧),如果是勝少敗多隻能為理論家。
『捌』 傲慢與偏見,簡愛,呼嘯山莊三部小說的女主人公的結局
《傲慢與偏見》結局
伊麗莎白嫁給了達西;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嫁給了達西的朋友賓利;伊麗莎白的朋友夏洛特嫁給了達伊麗莎白的遠親柯林斯。
《簡愛》的結局
簡回到了羅切斯特身邊,羅切斯特此時失明了,房子也被他的瘋妻子燒了,而簡卻因為繼承了親戚遺產有了體面的生活。但簡還是嫁給了他。後來羅切斯特的視力又好了。
《呼嘯山莊》的結局
凱瑟琳死後,鬼魂遊走在呼嘯山莊附近。希斯克歷夫開槍自殺,因為他看到小凱瑟琳和肖恩在讀書時彼此眼睛裡流出一種叫「愛情」的東西,覺得那時的他們就是自己年輕時的化身,所以將心中原本因凱瑟琳死而被恨蒙蔽失去的愛重新喚起,良心發現,解脫了自己,這也是為什麼他死時的眼睛裡帶著幸福的神色。而後小凱瑟琳和肖恩在了一起,一起離開了呼嘯山莊。
望釆納
『玖』 求《蒙蔽》by金剛圈 txt
蒙蔽by金剛圈
文案
謝厲是個卧底,他只是想常小嘉罪有應得
謝厲作為卧底被安排進入漁島監獄,目標任務是接近海港市最大的非法社團鴻坊的老大常冠山的小兒子常小嘉。傳聞常小嘉是因為奸殺一名女警入獄,本人脾氣古怪而任性,並不像謝厲想像中那麼好接近,然而這時候,常小嘉卻對謝厲的身體表現出了不一樣的興趣。
cp是謝厲x常小嘉,勿逆,可能會虐會很狗血,大概有一些反轉和誤會,背景設定架空
本文靈感來源於《反貪風暴4》,借鑒了部分人設,但不是同人,人物性格也有區別。更不用聯想演員真人,因為作者寫文時腦袋裡也沒有具體形象,只是喜歡那個背景設定而已
應該不長,更新不定,結局he
『拾』 小說《沙海最後結局怎麼樣
《沙海》結局中無邪最後沒有死,雖然他被割喉,但那隻是他的幻象而已。汪家是為了獲得張家長生的秘密,所以汪家動用了一切,想要獲得古潼京和張家的秘密,這就是汪家和張家為敵的主要原因。
《沙海》主要講的是高中生黎簇因為背上被刻下了一幅神秘圖騰,從此人生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後來跟著吳邪去尋找古潼京的故事。而這一切也都是吳邪設計的,但是後來不知道出了什麼差錯,黎簇消失了,他自己也被殺。
九門是在明面上,汪家是在暗面,而且汪家有專門的運算部門,能算出做每件事情的成功率以及屬下的忠誠程度。而且汪家裝備精良,財力雄厚,所以張家這個對手相當強大, 吳邪的布局用了很多心思才漸漸取得成效,勝利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