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陰真經小說結局
❶ 金庸小說第三版與第二版有什麼區別
對小說進行修改,除了主題之外,大的來講,不外兩個方面,一是文字,二是情節。在這兩個方面,我的觀點是:文字不妨改改,情節卻不一定要改。作為一名80後,我從一開始看到的就是經過一次整體修改的金庸武俠,並且直到前兩年才知道在這之前,還有老的版本。老版的《射鵰》我已完整看過,老版的《神鵰》我也看過一些。我感覺從老版到第二版,文字上的修改是相當成功的,第二版的文字更加嫻熟、干練、優美。而有關情節呢,則與好壞無關,全憑先入之見了。老版里的蛙蛤大戰讀來頗為有趣,刪掉之後少了不少趣味。秦南琴在老版里是楊過的母親,在第二版里卻整個刪去,而讓穆念慈做了楊康的母親。對於這個人物,我雖也嘆惋,卻並不覺得刪掉可惜。這就是先入之見了。這事情就像戀愛一樣,一旦男女心裡認定了對方,就只覺得對方的好,甚至缺點也成了優點了。即使以後看見了更加優秀的男生、更加漂亮的女生,也不會因此而改變主意。而如果果真有這樣一個人,見到更好的人,馬上毫不猶豫地舍棄現在已有的,怕是要為人所不齒了。我們讀小說,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進去,隨著故事裡的人物南北游盪,跟著他們的遭遇或喜或悲,當真是「愛之欲之生,惡之欲之死」。這種愛惡甚至在極小的地方也有很強烈的表現。比如這次修改後的書里,將降龍十八掌改成降龍二十八章,易筋經改成神足經,對此,金庸的解釋是,這些改動有的是使得前後的情節更連貫,有的則是更名副其實。我就不以為然。因為降龍十八章,易筋經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深入人心,不容變更的了。普通話里還有因為人們的習慣而將一個字的讀音改變了的成例呢。金庸就不能照顧我們這一代兩代人的感情而放過這一點改動嗎?或許比我們再小一輩的人會接受降龍二十八掌,神足經,因為他們一開始會讀到的就是這些,但是我們不會接受。寫到這里突然想起《武林外傳》,虧得這部電視劇播出的早,不然裡面「降龍十巴掌」的經典橋段就用不上了,這是笑話了。央視的《神鵰俠侶》里將全真教道士尹志平的名字改成甄志平,因為有道教的人來抗議,歷史上道教有尹志平這么一個人,而他的行為實不能與小說中的尹志平相提並論。他們的抗議是情有可原的,央視因此而將尹志平改成甄志平觀眾也並無意見,因為尹志平對我們來說是無關緊要的。歷史上南宋有個人叫高過字改之,高中時我讀書看到他的詞,然後看到他的名字,感覺很有趣。同時心裡想:這人為什麼也有這樣一個名字?然後開始一系列與楊過經歷相關的胡思亂想。這里拿他的名字做個假設:如果我們所喜歡的楊過從他祖輩開始就是姓高,到他這里被取名高過字改之,然後現在忽然鬧出人來自稱是南宋高過先生多少輩的子孫,然後他抗議這名字侮辱了先祖要求作者改成楊過或者柳過(小龍女在絕情谷倒是自稱過姓柳)或者別的什麼,反正不管怎樣,你就是要改。那時,我們這些讀者會是什麼態度?我管你祖先叫不叫高過高改之,他叫這個名字是他的榮幸,你不看看現在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楊過與尹志平就不會享有相同的待遇,因為楊過這個人在我們心目中也是不可動搖的,哪怕是他改動他的名字我們也不同意,至於尹志平,你改就改唄,我們是無所謂的。
再說到這次金庸改動的一些情節,比如周芷若對張無忌和趙敏的要求「可生娃兒,但不得成婚」這樣的修改,我以為並不影響很多,能夠接受。至於有些情節的改動,則我實在不能接受。比如黃葯師愛上梅超風,比如段譽破了對王語嫣的心魔。只要想想黃葯師對亡妻的懷念始終不能自已,於是做了一條並不牢靠的大船,准備「將妻子遺體放入船中,駕船出海,當波涌舟碎之際,按玉簫吹起《碧海潮生曲》,與妻子一齊葬身萬丈洪濤之中」這個情節,我怎麼能夠相信、怎麼能夠接受黃葯師愛上別人呢?這個別人,不管是梅超風也罷,還是別人也罷,哪怕是全天下最有才又最美麗的女子,我也不能接受。這不用拿上面講過的戀愛做證明,黃葯師自己在我們心目中就是這方面最完美的一個人啊。對這樣一個完美的人,而且是我們接受這么久了的一個人,我們怎麼能夠容許對他有絲毫的玷污?書上黃葯師自己總是無所謂,別人誣陷他殺了江南七俠,他就說江南七俠是他殺的。他自己是無所謂的,而如果有人要誣陷他的亡妻,說些不幹凈的話,我想黃葯師肯定會大動肝火的。再說到段譽對王語嫣,那是我們心目里再經典不過的痴情了,豈止是痴,簡直是痴絕。而我們卻最喜歡他,覺得他最可愛,並且認為他應該有個美滿的結局。這個美滿的結局,我們當然也願意順著他的意願,讓他能和王語嫣在一起,做對幸福夫妻。而現在卻要來告訴我:段譽追到王語嫣後,受夠她的嘮叨與自戀,徹悟昔日執著容貌的迷思,最終「打破心魔」?我真是無語了。我只感覺這最後的一點純真也沒有了。武俠小說被稱作「成人的童話」,而我們從童話里看到的是什麼,是愛憎分明,是邪不勝正,是王子與公主從此以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在社會上,在現實中所接受的事實自然會告訴我們,有時候愛憎也不是那麼分明,有時候正也會被邪所壓,而王子與公主的美滿愛情,幸福生活總也會被婚後日常生活的柴米油鹽,飲食起居所慢慢侵蝕,而逐漸失去原來的鮮艷與芳香。這些,我們都知道。可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始終在心裡保留一片天地,在那裡我們仍然相信有童話,我們依舊純真,我們總是滿懷希望。這樣是逃避嗎?這樣是幼稚嗎?不!正是我們自己想要這樣啊,或許這樣我們才能始終鼓起勇氣,才能總是鼓勵自己堅強。比如說《笑傲江湖》、《鹿鼎記》,它們則更多是像寓言而不是童話了,而且它們本來也是這樣的結果,不是後來修改的,所以我們心裡反而沒有很大的失落。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魯迅說這是悲劇。金庸的這次修改製造了段譽和王語嫣的悲劇,而這個修改,對我們讀者來說,又何嘗不是更大的悲劇呢?
金庸以他八十高齡,對人生、對愛情、對世間種種都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這些看法加之到他的小說中,則發現很多原來的描寫並不應該,於是這才有著這次整體的修改。我以為,金庸自己有了新的看法,卻不必一定要反映到他以前的這些小說中去。如果要修改,文字改改是可以的,情節卻可不必改了。英國《福爾莫斯探案集》的作者曾經把福爾莫斯寫成死掉,可是遭到讀者的強烈反對,於是作者才又在下一本書里,運用神奇的方法將福爾莫斯復活,從而讓故事進行下去。英國的讀者們是有福的,希望我們也能享有同樣的福氣,享受到東方「福爾莫斯」的「復活」。
附:
上面寫到段譽,感覺意猶未盡,這里再多扯上幾句。
段譽出身佛國大理,且是皇室,而皇室里歷代常有皇帝避位出家為僧,所以段譽從小受到佛教的熏陶是很多的。這一點我們從他身上經常可以看到。讀書時,看到一燈大師避位出家,看到段譽的伯父也避位出家,然後就會忍不住去想:段譽會不會也避位出家呢?當時還只為王語嫣著急,如果段譽出家了,王語嫣又該怎麼辦呢?而段譽愛王語嫣愛得那麼痴,他又怎麼捨得王語嫣而出家呢?於是在心裡暗暗安排下了好的結果:段譽與王語嫣有情人終成眷屬,然後婚後也一直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但是王語嫣終於還是先段譽而去,段譽悲痛之下從此出家。我自己為我的這個安排得意不已。如今,金庸再次修改,讓段譽破了對王語嫣的心魔,這對段譽來講,又該是多麼大的打擊!對我們讀者來說,又該是多麼大的打擊!我心裡竊想:只怕經過此事,段譽會早幾年出家。
段譽本來聰慧,又從小受佛教熏陶,他身上的佛性是高出常人的。佛謂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生老病死四苦是任誰也逃脫不掉的,怨憎會、愛別離這里也不說,只說求不得,段譽對這一點是始終也沒有看開。他自從在曼陀山莊聽到王語嫣的聲音、看到王語嫣的相貌,就從此身陷其中,再也拔不出來。王洛賓對於喜歡的姑娘,寧願做一隻她身邊的小羊,寧願被她的皮鞭抽在身上,段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的眼裡從此只有王語嫣,他一路尾隨王語嫣。他明知王語嫣心裡只有她表哥慕容復,他也不在乎,他只要看到她就好,只要聽到她聲音就好。他在這一路受到多少的嘲弄,受到多少的打擊,他又哪裡放在過心上,這是何等的痴情!如此的痴情,世間又有幾人能夠?然而,他從一開始就處於求不得的境地,如果不是慕容復實在絕情絕義,做得太過分,他又哪來絲毫的機會?然而他越是求不得,他便越記掛在心上,越生求的慾望,轉而越是受苦。求是欲,欲而不得是苦。段譽的執著,痴情在這苦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或許看得通生老病死,他卻始終看不通求不得。他或許自己也知道,但他卻始終放不下。我們讀者喜歡段譽,認為他是最可愛的人,覺得他應該有個好的結局,而這結局,當然是他能和王語嫣在一起。結果,他如願以償,求不得的苦這才歸於終結。
童話里的結局往往都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段譽與王語嫣就如同我們心目中的王子與公主。幸福的生活是怎樣的?童話書上沒有寫。我們讀者卻大可自己幻想一番,比如春天,陽光明媚,玫瑰花園,蝴蝶翩躚,奶茶芳香;又比如夕陽,涼風習習,細軟沙灘,海鷗陣陣,潮落潮漲,然而我們自己的生活卻總是告訴我們:現實總是離不開柴米油鹽,些微瑣事,這些總是使得我們的生活平凡,不盡如人意。比如春天的花園,說不定會有貓咪爬上桌子,碰翻奶茶,弄臟公主的新衣,或者有大臣忽然求見,要求商量軍國大事。比如沙灘,說不定忽然冷風襲來,使人不勝其寒,或者王子想要環抱公主的腰在沙灘上旋轉嬉戲,卻發現公主日漸豐腴,已不能輕松抱起。如此種種,王子與公主的幸福生活總要大打折扣。因此,聰明的童話家往往避開這些不寫,只寫王子與公主歷經重重磨難,或者消滅怪獸,或者打敗巫婆,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然後就此戛然而止。《天龍八部》也只寫到段譽與王語嫣成婚,而並不就此寫下去。
我們看美國的電影《怪物史萊克》,如今已拍到第三部,這是典型的對傳統的顛覆。在這里,不是王子愛上公主,而是怪物愛上公主,而漂亮的公主,也會在晚上恢復醜陋的面貌,成為怪物。還有其他的一些細節,更是對傳統名童話的直接顛覆。這樣的顛覆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新鮮,是一種嘗試。我們為此感到有趣,並且覺得這是相當不錯的的電影。可是,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這種顛覆,到處都是這種反傳統,我們會怎樣?我們能夠依然感覺新鮮,依然感覺有趣嗎?恐怕不是這樣的。看看當今市面上已經泛濫的大話、水煮、戲說,我們就自然知道了。偶一為之是新鮮,泛濫就讓人惡心了,反之又可見傳統對我們的影響,可見傳統的深入人心。我們自然也明白這種對傳統、對童話的喜愛其實是我們潛意識里對現實生活有所不滿的修補與完善。廣告詞說缺什麼補什麼。我們的這種喜愛也是潛意識下的彌補不足。這叫不現實嗎?這叫不成熟嗎?我在上面也對此說過,絕對不是。
再來看段譽與王語嫣的愛情,我們自然知道,或許果真會如金庸所改寫的那樣:段譽與王語嫣在一起後,開始膩煩她的嘮叨與自戀。然而就因為如此,一定得拆散這樣一段好姻緣,這樣一對好夫妻么?我認為大可不必。就讓它保留這樣的美好吧,就讓他們繼續幸福的生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