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美文小說再生戰甲全文閱讀
❶ 美文欣賞
紅塵之上
歲末,照例有許多賀年片飛來飛去,像候鳥一樣。
飛向我的鳥兒,身上披著五彩繽紛的羽毛,還有無數的祝願;從我手上飛走的鳥兒,卻是小小一襲素羽,裡面的話也簡單,千篇一律的,寫的是———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的鳥兒太樸素,既不富貴氣也不現代派。
我讓它就這樣飛向你,願你明白這一種真摯。
我想了很久,該在那潔白的羽毛上抹上什麼顏色?
那麼多的友朋,不同的親疏、不同的期待與理解,我寫什麼呢?
我厭惡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的熱情的句子,透著虛假、肉麻。我更不想用東洋、西洋的文字把我的鳥兒塗得七彩斑駁,光怪陸離。
面對等候起飛的白色鳥群,我竟微微凝眉沉思了。
彷彿一股清涼的氣息拂來,一句遙遠的詩句來到我心間。
我微笑了,就是它吧。於是向每一襲羽毛抹上這淡遠而潤澤的墨痕。
我不禁想起你們那一張張熟悉的臉,想起我們在漠漠紅塵中平淡或奇特的相遇,怎麼交換第一朵微笑、第一瞬凝望,然後在彼此生命的畫紙上留下深深淺淺、枯枯潤潤的痕跡。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我嚮往的畫面,我迷戀的音樂,把它送給你,你會明白嗎?
給你,聰明而不安定的女孩。人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狂喜大悲,在這里找不到的浪漫奇情,在別處、在遠方也依然是海市蜃樓。流浪的日子是累人的,而你為此,已投擲了不少黃金韶華。真要把所有的青春千金一擲,作一次豪賭嗎?為什麼不回到起始的單純?一切的一切,聽其自然,如松間明月朗朗地照,如石上清泉涓涓地流,不好嗎?
對你,這句詩是一種寧靜、淡泊的人生態度,你喜歡嗎?
給你,我朝夕共事的朋友。我們原該相知很深的,但也許太熟悉了,反而無法真正溝通。一株柳樹與一株水杉,栽得再近也無法彼此了解。但我們不是草木,我們為什麼這樣?真想讓你明白:我無意與人競爭什麼,也不想在某個光圈中成為光點。 我只想在自己的圍牆之內,讓我的心靈自由生長,迎風開出素淡的花。可我不能解釋,因為那也許低看了你。
對你,這句詩是一種無須防範、了無芥蒂的默契。你會珍惜嗎?
給你,一個特別的男孩。在所有的感情中,你都無法安於一個角色,可大幕落下你又覺得孤寂難耐。你頻繁地接近那些賞心悅目的女性,又時時告誡自己:你是不可能真正付出什麼的。這種誘惑與抗拒的游戲,你把它當成一杯咖啡,先煮沸,再等它涼,苦的液體,加上糖,然後不冷不熱,亦苦亦甜地啜飲。
對你,這句詩是一種單一潔凈,不染塵埃的人間情懷。你能領悟嗎?
最後,給你,我親愛的人。我把這句詩直接寄上,連依託的翅膀都不用了。我想你知道,我多想走出這個千年好夢,找一段樹根為枕,靜靜藉草而眠,讓泉水在我身畔流淌,松針在我身上堆積。這時,我的心中只有一片安謐、溫柔,不知道什麼叫憂慮,什麼叫復雜。連你我的名字也模糊了,如雲如霧如煙如嵐,在山間若隱若現地浮動。
對你,這句詩是什麼?物我兩忘、渾然天成的禪嗎?僅僅是這樣嗎?
我只知道,在十丈紅塵之上,有這樣一個去處,安寧、純靜、雋永、亘古不變。
於是向那片白羽抹上這淡遠而潤澤的墨痕: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w=%BA%EC%B3%BE%D6%AE%C9%CF
《荷塘月色》賞析
匡雙喜
朱自清是繼冰心等人之後又一位突出的散文家,他對白話文的發展有很大貢獻,在新文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首先,他徹底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其次,他在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上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白話文的典範,為後來的散文創作搶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傳世之作,曾入選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課本,歷來為廣大師生所喜愛,也是大多數中國人喜愛的美文佳作。在這篇文章里我嘗試著對這篇經典散文進行賞析,權作拋磚引玉。
一、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於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的中學任教。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於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二、荷塘月色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原載1927年7月10日《小說月報》第18卷第7期。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叛變革命,三天之間,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蹤。一夜之間,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消息傳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驚,一連幾天心緒不寧,充滿苦澀、悲憤和彷徨。
朱自清曾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目睹過「三。一八」慘案的全過程(他那天參加了請願遊行)。他雖然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但富有正義感和愛國心。在大革命高潮時,他很興奮,時時關注著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國的統一和民主的實現。
但是 無可諱言,朱自清的思想和政治立場的轉向是晚年的事情,早年他是相信國民黨的。他曾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陳君來訪,談及國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場與政府相同。」日記中的政府就是國民黨政府。朱自清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走過了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四。一二政變給他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在信中這樣寫道「「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節選自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 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於在國學里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么走,也就沒有法子。」(朱自清《哪裡走》1923年2月)
朱自清既反感於國民黨的「反革命」,又對共產黨的「革命」心懷疑懼,陷入不知「那裡走」的「惶惶然」中,他「躲到學術研究中」,躲到大自然中,既是「避難」,又在與政治保持距離中維護知識分子的相對獨立。
《荷塘月色》就是在這種心情下誕生的。
三、結構框架
《荷塘月色》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後心情的變化,一條是作者的行蹤。全文共8個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獨立性。各段內容如下:
第1段 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景。
第5段塘中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段聯想采蓮舊俗。
第8段回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像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二是開頭的「妻在屋裡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並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四、荷香月色,詩情畫意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筆畫,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圖。我第4、5、6三段為例,來看看作者是怎樣設色著墨、行文布局的。
作者首先著力寫荷塘,先寫田田的荷葉,後寫綠葉中綴開著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靜的畫面。緊接著他就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這是動的畫面。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了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在這一段里,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著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過觀察之後的具體描寫之中。那葉子、花朵的情態,以及被微風帶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輕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接下去著力寫月色,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是實寫;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則又是虛擬,但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態。虛實為用,寫出一種勾人心魄的意境。單寫月光比較單調,因此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有「參差」「斑駁」灌木的「黑影」,也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而這些「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由是荷塘在其襯映下更顯得風情綽約了。這里著意寫月色,但處處又不忘荷塘,那月光如流水般靜靜瀉在花葉上所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色和荷塘里的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後寫荷塘四面,凝聚點在柳樹。寫月下的樹景,因為遠近高低盡是柳樹,把一片荷塘圍住了,只有幾段空隙,漏進了月光,所以「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而楊柳的「豐姿」就在這一團迷濛霧氣中顯露出來。這里著墨較濃。繼之,則寫樹梢的遠山,樹縫里的燈光,樹上的蟬聲,樹下水裡的蛙鼓。這只是隨意點染。濃淡相間地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里復有層次,使整個畫面有立體感、滲透感;其中動靜、虛實、濃淡、疏密,是畫意的設置,也是詩情的安排,這就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一種濃郁的詩意。
五、藝術手法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裊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致。但更令人贊賞的是,由於作者對描寫對象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麼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形態,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通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荷塘月色》描寫得很細,這來自於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僅以對蟬聲這一細節的描寫就足以說明問題,由於有些讀者提出異議,以為月夜不應有蟬鳴,因為這個問題朱自清請教了好些人,最後還是親自體察,「又有兩回親聽到月夜的蟬聲」,才打消了本想修改的念頭。 (《關於「月下蟬聲」》)。整篇《荷塘月色》均體現了作者這種縝密審察的創作精神,他不但對荷塘作整體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審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月色為背景,時而以月色為主景,荷塘為背景,時而摹寫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淡勾雲彩,時而輕描樹影,層層鋪陳,步步開拓,細膩地展現了荷塘月色之令人「驚異」之美。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除了描寫技巧有獨到之處外,語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穎,如他自己所主張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歐化的口語」(《〈你我〉序》)來繪神狀態、表情達意,例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等,均平白如話,自然流暢,絲毫沒有雕琢的痕跡,讀著令人感到分外親切。優美的藝術境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語言來實現的,所以凡傑出作家無不重視語言的鍛煉。朱自清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的准確和貼切,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這「瀉」字和「浮」字,把月光和霧氣點活了。又如寫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一絲」「一道」「一帶」「一兩點」,都是量詞當形容詞用,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以及渲染和加強詩情畫意的作用。
在《荷塘月色》里,作者還運用了許多疊字疊詞來深化物態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來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來表明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來表示荷塘的廣度。又如「蓊蓊鬱郁」是「蓊鬱」這一雙音節詞的重疊,不但說明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夜色濃重的氣氛;「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是遠近高低的連用,極寫了荷塘四面樹叢之茂密。這種例子很多,簡直俯拾即是,這些多樣形態的疊字疊詞不僅富有藝術表現力,而且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總之,《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確是達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順口」「順耳」「順眼」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