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小說的結局
1. 《笑傲江湖》結局是什麼
大結局:東方不敗換心。
在新婚的當晚令狐沖告訴任盈盈風清揚教他的內功真的厲害感覺自己的氣息順暢了很多似乎已經全好了。任盈盈取笑令狐沖到現在還不明白方證傳給他的就是易筋經。令狐沖想著和任盈盈去看看師娘告訴她自己已經成親了。
令狐沖去看過了師娘和師妹,告訴岳靈珊讓她放心林平之已經被他安置在一處很安全的地方了。
任盈盈和令狐沖隱居起來過著愜意的生活,這一天任盈盈卻忽然很想到冰湖來而且覺得很難過好像有什麼牽引著自己。
作品評價
嚴家炎:《笑傲江湖》是金庸小說中運用象徵寓意最純熟的一部作品,金庸不想影射,但有寓意,他運用豐富表達手段,展示多層次意蘊,擴充小說容量。
陳墨:這里沒有真實的歷史人物,沒有明確的時代背景,使你根本無法明自這個故事發生在哪朝哪代;而書名為《笑傲江湖》,書中人物與故事又都是些純粹的武林人物及江湖上事,似乎只有這一部小說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十足十的「武俠小說了。
2. 《笑傲江湖》小說中的最後結局是什麼令狐沖和林平之各自和誰好了
原著迷為你解答。
原著結尾,令狐沖任盈盈兩人終成眷屬。林平之劍刺岳靈珊,自宮練劍。最後被令狐沖關在了西湖湖底,就是關老任的那個地牢。
原著最後,五嶽精英死在了華山山洞。任我行欲統一五嶽,無奈舊疾復發,身死黑木崖。令狐沖協同少林武當諸派,本該大戰日月神教,最後不了了之。儀琳手刃岳不群得報師門大仇,林平之刺死岳靈珊投靠左冷禪。不料,日月神教和五嶽劍派之戰,竟成為令狐沖任盈盈二人的婚約之時。最終,沖盈解圍夫婦,諸派掌門前來道喜。全劇終。
3. 《笑傲江湖》原著結局是怎麼樣的
《笑傲江湖》原著結局是:令狐沖任盈盈笑傲江湖逍遙快活 ,岳不群被儀琳穿心刺死,儀琳當了衡山掌門;任我行晚年因為吸星大法的原因心衰而死;林平之被令狐沖關於西湖之底囚禁;五大劍派掌門最後活著的只有瀟湘夜雨莫大;向問天也是活著的。
關於《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寫的武俠小說,被多次拍成電視劇,該劇講述了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偶然遇上曲洋和劉正風,得到《笑傲江湖》曲譜;也偶然間學會五嶽各派劍法精髓,被師父岳不群猜疑逐出師門。
被自小喜歡的岳靈珊疏遠後,在游歷江湖時和魔教聖姑任盈盈相識相愛。最後岳不群野心暴露後,令狐沖出手阻止了大戰,並與任盈盈退出江湖,共奏《笑傲江湖》。
華山派大弟子令狐沖生性豁達不羈,初入華山武功平凡,後遇高人授以「獨孤九劍」,更意外取得五嶽各派劍法精髓,因而引致師父岳不群的猜疑,借故逐出師門。其實岳不群表面正直,內里奸詐,為獨得曠世秘笈「葵花寶典」,竟設計謀令武林各派相互暗算,唯最終作法自斃。
令狐沖自幼與不群之女岳靈珊情投意合,豈料林平之的出現,令岳靈珊轉投其懷抱。後令狐沖結識黑木崖首領的獨女任盈盈,二人志趣相投。幾番生死誤會之後,彼此才明白互相深愛對方,然而盈盈已身中劇毒,奄奄一息。
經歷了世間的霸權紛爭,令狐沖與任盈盈終於知音共賞,結為伉儷,從此笑傲江湖。
4. 原著笑傲江湖的大結局是什麼
原著結局:岳不群被儀琳穿心刺死,儀琳繼續留在恆山。任我行本來要滅掉五嶽劍派,但因為吸星大法的原因,心衰而死。林平之被令狐沖關於西湖之底囚禁。5大劍派掌門最後活著的只有瀟湘夜雨莫大(第一次被寫死了,後來金庸改了)。向問天接任日月神劍教主。令狐沖、任盈盈退隱,得以笑傲江湖。
望採納~
5. 《笑傲江湖》結局是什麼
令狐沖和任盈盈情投意合,攜手行走江湖。逐漸發現「正派」中人左冷禪、余滄海等的各種奪權陰謀,以及劣跡惡行。
機緣巧合下,令狐沖成為了恆山派掌門,並與少林寺方證大師、武當派沖虛道長兩位「正派」領袖達成默契,合力抑制左冷禪的野心,以追求武林的太平。岳不群偷練辟邪劍法,擊敗左冷禪,成為五嶽劍派領袖。林平之卻為了復仇,殺了岳靈珊並將青城派滅門。
令狐沖雖助任我行奪回日月神教教主之位,卻洞悉任氏野心,不願助紂為虐;所幸任我行突然暴斃,江湖上僥倖免去一場腥風血雨。他又終使武林暫時恢復安寧。最後令狐沖與任盈盈共諧連理,退出江湖,從此不問世事。
《笑傲江湖》是金庸創作的的武俠小說,最初在新加坡《新明日報》連載,後於1967年4月20日至1969年10月12日連載於《明報》,後結集出版。
(5)笑傲江湖小說的結局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笑傲江湖》自1967年4月20日至1969年10月12日連載於《明報》。「笑傲江湖」語出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漁夫的《西江月》詞中一句「得來烹煮味偏濃,笑傲江湖打哄」。
《笑傲江湖》的寫作從1967年開始。當時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開始,1966年至1968年這三年是高潮期;或者根據一部分學者的看法,這三年是「真正的文革」。「文革」不僅在中國大陸進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場的《明報》受到左派的圍攻,而金庸一直就關心著天下大事,關注著中國的政治風雲,所以他把當時對「文革」的思考,自覺不自覺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說創作。
其實與此同時,金庸每天寫的社評,本來就在一刻不停地評論著中國的現實,特別是他對「文革」中政治局勢的判斷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結果也被證明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此書是在「文革」時期寫的,但它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影射文學」,而是受「文革」啟發,以生動的藝術畫面濃縮了一部中國政治斗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