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短篇小說評價
❶ 如何評價毛姆的作品《面紗》
他最冷靜最殘酷,好像從來都很嫌棄筆下的人物,冷眼看待,他堅持做自己,將故事發生地放在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總讓人有一種將人放在自己完全未知的世界裡反而更能貼近自己人性真相的感覺。
❷ 如何評價《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以著名畫家高更為原型改編創作的小說。小說描述了原本看似生活美滿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拋妻棄子,選擇追求藝術,他放棄了在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選擇一個人到法國巴黎去創作,隨後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放棄自己幸福美滿的生活後,思特里特蘭德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他的生活只為了藝術,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月亮與六便士》就充滿了毛姆對生活的思考,毛姆通過《月亮與六便士》展示了他的思考,讀者能夠進入故事,去體驗他的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是一本好書,小說的故事開始或許不夠引人入勝,但是耐心讀下去,便能感受體驗到作者的思考,便能從中得到啟迪。
❸ 毛姆短篇小說精選集怎麼樣
發了很長時間看完這本小說集,一方面看得時候也同時在看其它的書,另一方面覺得小說集要分開看,看完幾篇歇一段時間,慢慢再看。 在看毛姆這篇小說集的同時,也看著他的讀書隨筆和月亮與六便士。覺得他實在是一個真誠、有趣的老頭。看他的讀書隨筆,聽他評論名著的好壞,可以知道他青睞何種題材的小說,知道他喜歡用何種手法去創造一個故事。然後對照到他的小說,去解構他的創造意圖是個很有趣的事。 這本小說集里的故事都是現實主義,正像他認為的:作家應給讀者一個完整、緊湊、戲劇性的故事,他的小說都做到了,也做得很出色,啟承轉合,往往到結尾還有出乎意料的轉彎,讓人看得津津有味。 初讀時,讀到《蒙德拉古勛爵》(我覺得這是這本小說集里最好的一篇)時,完全被震撼了,是怎麼的一種心理,讓人執著地在夢中殺人。還有《不屈服的女人》《午餐》《螞蟻與蚱蜢》等,都是立意翻新,十分洞析人性。 與毛姆一樣,認同不可知論,所以他的小說表達出的思想與我高度契合,讀罷覺得又有趣又受益。 有一點不喜歡的是:雖然毛姆提倡小說要簡潔,但我覺得這部小說集里的一些小說還不夠簡潔,稍顯啰嗦,揣測他的目的是為了讓那些故事看起來更真實吧,但我倒是無所謂真不真實,讀起來爽就好。
❹ 如何評價毛姆
毛姆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作家。非常,非常聰明。寫得好,未必聰明。他真的很聰明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讀者。他讀的書比其他任何語言都多。他有很多關於他的司湯達評論和福樓拜評論的閑言碎語。他對作者的思想有很大的把握。
原因
只有他敢於說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糟糕的,但是「偉大的作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寫作,還有激情和敘事。」他是不朽的,但他缺乏激情。他太聰明了,不會有點魯莽。所以很難把他放在托爾斯泰的中間,但他可能不在乎。
在他對政治正確性的漠視和對傳統的蓄意嘲諷中,毛姆實際上是一個納博科夫模型——盡管他不是完全一樣的,而且他肯定會掐住對方。但毛姆並不是一個對所有感情都冷嘲熱諷的人。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他的感情是顯而易見的。
❺ 替小說家操心:毛姆的短篇小說到底好在哪裡
毛姆被稱為英國的莫泊桑。他一生著作甚多,除詩歌以外的各個文學領域,都有所涉及,有所建樹。他共寫了長篇小說二十部,短篇小說一百多篇,劇本三十個,此外尚著有游記、回憶錄、文藝評論多種。他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長、短篇小說,文筆質朴,脈絡清晰,人物性格鮮明,情節跌宕有致,在各個階層中都擁有相當數量的讀者群。他的作品被譯成各國文字,不少小說還被搬上銀幕。他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最受人歡迎的小說家之一。
❻ 如何評價毛姆的《患難之交》
在《患難之交》這篇短篇小說中,作家毛姆運用對比和反諷的修辭手法,在語篇布局上處處照應,時時伏筆,從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虛偽冷酷的紳士形象,闡釋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❼ 如何評價毛姆的作品《刀鋒》與毛姆本人
我想大多數人接觸毛姆,幾乎都是從毛姆的那「三部曲」來接觸的。不管是劉瑜曾經極力推薦的以高更為原型的《月亮》也好,自傳體的《人生的枷鎖》以及題目中的《刀鋒》也罷。讀罷,如果是喜歡上毛姆的風格,恐怕會不停下的去讀完其他兩本。如果是不喜歡,也許就是一本收。
這,恐怕就是毛姆最大的魅力之一,至少對於我來說是這樣。單論語言風格,毛姆的作品應該是冷靜的不能再冷靜。諷刺的不能再諷刺。詼諧的不能再詼諧。那種典型的英國人式的諷刺加幽默,讓你很容易對著毛姆的短篇集一篇又一篇的讀下去不能停手。比如你看毛姆寫自己碰到一位許久未曾見面的女士,兩人吃飯。毛姆通篇寫此女士如何虛偽的騙自己的錢去吃東西。如果讀到這里,似乎只是毛姆全篇泄憤罷了。然而末了出,毛姆只寫一句,此女之後多年未見,如今已是300磅了。這篇短篇小說,叫做《午餐》。
所以,毛姆其受眾面之廣,也難怪日本人在上世紀80年代曾做過一個榜單,評選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第一名是莎士比亞,第二名是,毛姆。
但是毛姆自己又說了,他自己最多最多也就是二十世紀二流的小說家裡最一流的。或者說,他的橋牌水平和他的寫作水平差不太多。
❽ 如何評價毛姆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說集《葉的震顫》、《阿金》等。[1]
中文名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外文名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874年1月25日
逝世日期
1965年12月15日
職 業
作家
畢業院校
德國海德堡大學(肄業)
代表作品
《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
❾ 如何評價毛姆的作品《刀鋒》與毛姆本人
評價如下:
《刀鋒》在寫作技巧和思想藝術上都達到很高造詣。此書中文版譯者周煦良先生在譯序里提到「這是一部傑作,出版後不但受到廣大讀者歡迎,而且受到弗吉妮亞·伍爾芙夫人那個嚴峻的批評家的稱許」。
超脫的拉里寄託著毛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思考。在毛姆晚年的心靈告白中,可以看到毛姆覺得戰爭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種對欺騙的提示:它打碎了「人們曾經以為是真實的一切」。
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同時,毛姆也認為,戰爭是人類自我中心過於膨脹的結果。
規避戰爭的方法,除去種種現實因素,在心靈之中首先是擯棄以自我為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而應該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精神與宇宙的和諧相融、交流無阻中體味生命的無限。
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表達了對人之本質的認識:心靈中存在無數的慾念,是慾念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動力。而拯救人,首先需還心靈以平靜。
《刀鋒》實際上以一種現實主義的面貌,表達了與表現主義相似的人生荒謬本質論。盡管毛姆並沒有採用直接走入內心、訴諸神秘直覺的方法。《刀鋒》在小說內涵上採用的是一種反諷,是讓意義在自我矛盾的相會中被抵消摧毀。
《刀鋒》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44年。
小說寫一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里·達雷爾。在軍隊中,拉里結識了一個愛爾蘭好友:這人平時是那樣一個生龍活虎般的置生死於度外的飛行員,但在一次遭遇戰中,因為救拉里而中彈犧牲。
拉里因此對人生感到迷惘,弄不懂世界上為什麼有惡和不幸,拉里開始了他令人匪夷所思的轉變。
《刀鋒》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其文學價值,還在於它是一部具有濃厚哲學意蘊的小說,一部關於終極價值的書。毛姆將自己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凝聚於這部作品中,書中有他自己的心路歷程的影子。小說表達的主題是對人生意義和自我存在意義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