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托爾斯泰
①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哪些
托爾斯泰的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一個地主的早晨》、《童年.少年.青年》、《復活》等。
1、《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
2、《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紀的世界文壇堪稱首屈一指的優秀作品。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網路全書式的作品。
3、《一個地主的早晨》
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1856年寫一篇中篇小說,從該作品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4、《童年·少年·青年》
《童年·少年·青年》一書則是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其中的童年寫於1851年,當時托爾斯泰年僅23歲,但這初試啼聲之作卻立刻贏得包括屠格涅夫在內的作家大為激賞,在俄國《當代雜志》發表後,托氏因此一舉成名,奠立在文壇的地位。
5、《復活》
《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99年,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這時作家世界觀已經發生激變,拋棄了上層地主貴族階層的傳統觀點,用宗法農民的眼光重新審查了各種社會現象。
②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
1、《童年》
2、《兩個驃騎兵》
3、《一個地主的早晨》
4、《青年》
5、《琉森》
6、《阿爾貝特》
7、《三死》
8、《家庭幸福》
9、《哥薩克》
10、《戰爭與和平》
11、《安娜·卡列尼娜》
12、《黑暗的勢力》
13、《克萊采奏鳴曲》
14、《天國在你們心中》
15、《主人與僕人》
16、《復活》
《童年》
在20世紀50年代,托爾斯泰在高加索徵兵期間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首次亮相的「童年」。
通過對小主人公伊庫耶夫簡單而富有詩意的內心世界的細致描述,精闢地表達了對一個貴族家庭的聰明,敏感,熱情和愛心。自我分析的兒童的心理成長過程。它構成了一部自傳三部曲,由後來的作家撰寫的「青年」和「青年」。
《復活》
「復活」是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1899年首次出版的小說。
這本書是基於一個真實的事件,主要描繪男性主角聶赫留朵夫誘惑她的阿姨的女傭,馬斯洛娃,讓她懷孕,並被趕出家門。後來,她成了妓女,並因謀殺指控而受審。這位男主人公在法庭上作為陪審員出庭,並看到了過去被他誘惑的女人,並被他的良心深深地譴責。
他為她跑去,並要求娶她贖回她的罪。在上訴失敗後,他陪同她流亡西伯利亞。他的行為觸動了她,讓她再次愛上了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聲譽和地位,她沒有嫁給他並嫁給了同樣的革命者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最後一部小說,是作家終身探索和思想的總結,被譽為俄羅斯批判現實主義發展的高峰。通過馬斯洛娃的苦難和聶赫留朵夫的吸引力。
這部小說廣泛而深刻地抨擊了法院,監獄和官僚機構的腐敗和黑暗,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生活和反動的官僚機構的殘暴。沒有人性,撕掉了政府教堂的虛假面紗,反映了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極端貧困,描繪了已經到了崩潰邊緣的農奴俄羅斯的社會景象。
「復活」被中國教育部列為中學生推薦閱讀材料。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是俄羅斯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寫的一部小說。它也是一部傑作,創建於1863年至1869年。
這項工作以1812年的偉大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歷史事件。以波士頓,貝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位貴族的經驗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述中,許多事件和字元串聯連接。
(2)短篇小說托爾斯泰擴展閱讀:
《戰爭與和平》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成為國王。當時,沙皇政府因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的軍事失敗而受到削弱,農民騷亂肆虐,各方要求改革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二世被迫廢除農奴制並實施了一些自由改革政策。 1825年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12月黨也被赦免。
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標志著俄羅斯農奴制社會的崩潰和西方文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在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的搜索之後,托爾斯泰終於發起了「戰爭與和平」。
在19世紀初,俄羅斯經歷了兩次反對入侵拿破崙的反擊。這是兩個衛冕國家的戰爭。俄羅斯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團結起來,無論貧富,甚至男人,女人和兒童都無法相互對抗,有效地阻止了拿破崙軍隊的進攻並擊敗了拿破崙的征服。
托爾斯泰認為,在19世紀60年代,俄羅斯為了解決自身的社會問題,有必要回到這段歷史,回到這段歷史的風風雨雨的斗爭中,從而創造出「戰爭與和平」。
一、時間背景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羅斯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農村受到嚴重破壞,勞動人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貧窮。那時,俄土戰爭的負擔,多年的飢餓,給人民帶來了更嚴重的災難。在這個時候,托爾斯泰變得更加關注人民的艱辛。
當時他積極參與救災工作,目睹了農民和城市貧民的可怕狀況。在他多年的探索和思考的基礎上,他終於看到了沙皇專制的反動本質。 作者參與了1891年至1892年的救災工作,並意識到農民與地主之間存在巨大差距。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地主的私有制。
二、個人背景
在托爾斯泰完成了「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傑作之後,他對晚年的世界觀從根本上轉移了。他的藝術批判力達到了頂峰,達到「撕掉所有面具」。 「清醒的現實主義。」這無疑是他藝術探索的結果,也是他精神探索的結果。
從農民的眼中觀察俄羅斯的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層表達意見,是他後期偉大批判力量的主要來源。這是他作品中最生動,最傑出的作品,尤其是小說「復活」。
三、創作過程
作為托爾斯泰晚年的傑作,情節基於真實案例。這部小說寫於1889年至1899年之間。這一材料是檢察官科尼為他提供的真實內容:一位高貴的青年吸引了姨媽的侄女。懷孕後妓女被趕出家門,後來成了妓女,並被指控偷錢。
這位貴族作為一名陪審員出庭,並看到了之前被他誘惑過的女子。他受到良心的譴責。他向法官申請允許他嫁給她,以贖回罪,不幸的是,侄女在監獄中死於斑疹傷寒。托爾斯泰以這個故事為主線,花了10年時間,簡單地完成了6個草稿,最後完成了這本書。這部小說本來打算創造四部,但只創造了三部。
③ 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
漁家小屋的爐火旁,坐著打魚人的妻子冉娜,她正在縫破舊的船帆。風在門外尖叫咆哮,海浪在岸邊飛濺、摔碎、嚎叫……外面又黑又冷,海上肆虐著風暴,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舒服又溫暖。夯土的地面掃得乾乾凈凈,爐火還未熄滅,碗架上的餐具閃著亮光。在怒海的呼嘯聲中。五個孩子在放下的床帳中熟睡。打魚人早起駕著自家小船遲遲不歸,漁家女聽著海浪轟鳴風在號啕,冉娜心中害怕。
年久的木鍾喑啞地敲出十點、十一點……丈夫仍未歸來。冉娜在沉思。丈夫不惜力,在寒冷風暴中去打魚;她也從早到晚做著活。可又怎樣?勉勉強強能糊口。可孩子們還是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他們吃的不是小麥麵包,有黑麥麵包夠吃就不錯了。菜可只有魚。「唉。感謝上帝,孩子們倒還健康,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冉娜想著又傾聽著風暴的聲響。「他現在在哪兒呢?保佑他吧,、上帝啊,發發慈悲吧!」她一邊說一邊畫著十字。
睡覺還早,冉娜站起身,往頭上披一條厚披巾,點起風燈走出家門,她要看看海是不是靜了點,天是不是亮了點,燈塔是不是亮著,丈夫船上的燈是不是看得見了。可海上什麼也不見。風撕扯著她的披巾,又用斷落的什麼東西敲擊著女鄰居家木屋的門。於是冉娜記起她昨晚就打算去看看病倒的女鄰居。「也沒個人照看照看她。」冉娜想著,敲敲門。她仔細聽著……沒人應門。
「寡婦真難啊!」冉娜站在台階上想,「孩子倒不算多,兩個,可全要一個人想辦法。這會兒又生起病!唉,寡婦真難啊。我進去看看她。」「喂,大嫂子!」冉娜叫道。「不會出什麼事吧?」她想著推開門。
屋子裡又潮又冷。冉娜舉起燈,想看清病人躺在哪裡。可最先投入她眼簾的是正對著門的床,床上是她,女鄰居,那樣寂然不動地仰躺著,只有死去的人才會這樣。冉娜把燈再拿近些。是的,這是她。頭向後仰著;冰冷發紫的臉上留著死的安寧。蒼白無生氣的手似乎伸出去要拿什麼,從褥草上垂落下來。
就在這兒,離死去的母親不遠,兩個卷發胖頰的小孩蓋著條舊連衫裙睡著了,他們蜷縮著身體。金發的小腦袋緊靠在一起。顯然。母親在臨死前還最後用舊頭巾包好他們的小腿,拿自己的連衫裙蓋好他們的身子。他們的呼吸平穩安寧,他們睡得又甜又沉。
冉娜取下睡著孩子們的搖籃,用披巾裹緊他們抱回家去。她的心跳得很厲害;她自己也不知道,她怎樣並為什麼做了這件事,可她知道她不能不這樣做。
回到家她把睡熟的孩子放到自己孩子身邊,忙忙地拉上床帳。她臉色蒼白而激動,好像受著良心的折磨。「他會說什麼呢?」她自言自語說。「五個孩子可不是開玩笑的,為他們他還折騰得不夠嗎?……這是他來……了?……不,還不是他!……可我為什麼抱回來?……他會揍我的!也揍得在理,我也該揍。這是他了!不是!……唉,也好!」
門響了一聲,像是有人進來,冉娜顫抖一下從椅子上欠起身來。「不是。又沒人!主啊,我為什麼這樣做?……現在我還怎麼敢看他的眼睛?……」冉娜陷入了沉思,久久坐在床邊。
雨停了,天亮了,可風依舊在呼嘯,海依舊在號啕。
突然房門大開,屋裡撞進來一股新鮮的大海氣息和一個膚色黝黑的高個子漁夫,身後拖著水淋淋的撕破了的漁網,他走進來幸福地說:「瞧,我回來了,冉娜!」
「啊呀,是你!」冉娜說著又停下,不敢抬眼看他。
「嚇,這一夜真夠受的!真可怕!」
「是的,是的,天氣太可怕了!捕魚怎樣?」
「糟透了,徹底糟糕!什麼也沒捕著,只撕破了網。壞透了!壞透了!……對了,告訴你,這天氣真夠厲害的!我好像想不起經過這樣子的夜晚。哪還顧得上捕什麼魚!上帝保佑,能回家已經不容易了……喂,我不在,你幹了些什麼?」
漁夫把網拖進屋,坐在火爐旁。
「我?」冉娜說著臉發白了,「那我還……我坐在家忙針線活……風號叫得那麼凶,我害怕起來,為你擔心。」
「是啊,是啊。」丈夫咕噥著說,「這天氣是鬼得很,真糟透了!你還會有什麼辦法!」
「你知道嗎?」冉娜說,「女鄰居西蒙娜死了。」
「真的?」
「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死的;多半是,昨天。她死得痛苦,光為孩子,就夠她痛心的了!倆孩子——可還是小不點呢!……一個還不會說話,一個剛學會點爬……」
冉娜不吭聲了,漁夫皺緊眉頭,他臉上流露出嚴肅、關切的神情。
「嗯,這是個事兒!」他說著搔搔頭,「嗨,能做些什麼呢!只好領回來,不然醒過來,怎能讓他們和死人在一塊?嗨,還能怎樣,總有法子熬過來的!你倒是快去呀!」
可再娜一動也不動。
「你怎麼啦?你不願意?你出什麼事兒啦,冉娜?」
「他們已經在這兒了。」冉娜說著拉開床帳。
④ 列夫托爾斯泰的所有小說
《懺悔錄》(1879一1882,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1889~1899長篇小說《復活》
《安娜
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著名的也就這些了,太多了,你要是不滿意就自己取書店看看吧
⑤ 托爾斯泰有哪些短篇小說
小說 《復活》 《安娜·卡列尼娜》 《戰爭與和平》 《童年.少年.青年》[3] 《一個地主的早晨》 《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 《黑暗的勢力》 《教育的果實》 《克萊采奏鳴曲》 《哈澤·穆拉特》 《窮人》 《哥薩克》 《高加索的囚徒》 《謝爾基神父》 《懺悔錄》 《伊凡·伊里奇之死》 《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 《哈吉·穆拉特》 《克萊采奏鳴曲及其他故事》 《霍斯托密爾:一隻馬的故事》 散文 《什麼是藝術?》(1897年) 《天國在你們心中》 《到底怎麼辦》 《當代的奴隸制度》 《回憶錄》(未完成) 《給自由主義者的信》 (英語,1898年) 戲劇 《黑暗的勢力》(1886年) 《教育的果實》(1889年) 《活屍》(1900年) 編著 《啟蒙讀本》 《生活之路》
⑥ 列夫托爾斯泰的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6],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年~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⑦ 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
早期作品主要有: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軍事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以及赴西歐旅行時寫下的小說《琉森》等。
60年代初,他的創作進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說《哥薩克》(1853~1863)等作品外,還創作了史詩性的長篇巨著《戰爭與和平》(1866~1869)。
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73~ 1877)。
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在長期精神探索的基礎上,完成了世界觀的激變,與本階級決裂,轉向宗法農民一邊。這時他加強了對專制制度的批判,但又進行「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說教。
80 年代以後,托爾斯泰仍不斷有傑作問世。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可以說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
此外發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哈澤·穆拉特》、《舞會之後》、劇本《黑暗的勢力》、《活屍》等。
晚年的托爾斯泰始終為自己的思想情緒與農民有距離而深感痛苦,為自己的家庭生活與農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離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於阿斯塔波沃車站。終年82歲。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 ,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
從19世紀60年代起,他的作品開始在英、德等國翻譯出版。19世紀70至80年代之交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
(7)短篇小說托爾斯泰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
傳統的俄羅斯是一個父權社會。東正教會決定人們的思考方式和感受。無論他的態度是接受還是保留,托爾斯泰也深受東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歐洲的啟蒙精神也很深刻。俄羅斯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俄羅斯傳統信仰的基礎,啟蒙運動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也很大。
這使得托爾斯泰懷疑東正教的基本教義。他不會將信仰問題視為一般信徒。然而,托爾斯泰沒有完全走上歐洲個人主義的啟蒙立場。因此,他對人性的思考往往與兩者分離,有時像信徒,有時像人文主義者。
托爾斯泰的作品具有烏托邦式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反對暴力和奴役,反對私人土地制度,反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的倡導,以及要求法律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活規則以恢復健康。在農場生活中,通過每個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我們建立了一個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和友誼的「天國」。
2、藝術特色
托爾斯泰創造了史詩體小說。歷史的事實融合著藝術的虛構,奔放的筆觸揉和著細膩的描寫;在巨幅的群像中顯現出個人的面貌,史詩的庄嚴肅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獨白,變化萬千,蔚為奇觀。
他擅長操縱許多線索的結構,並且他有一千個連接,並且他是無縫連接的。他可以突破小說的「封閉」形式,它既華麗又毫無生氣。
托爾斯泰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復制宏觀世界,還在於描繪微觀世界。在世界文學面前掌握世界靈魂的辯證發展,並詳細描述受外界影響的心理過程;加深人的潛意識,並在與意識的和諧關系中表達出來。
托爾斯泰的藝術力量是真實的,它在角色創造中脫穎而出。真實地描述角色內心的多面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不僅要寫出突出的一面,要麼主宰心態。不要掩飾心愛的人物的缺點,也不要扼殺被揭露的人心中閃爍的閃光。
晚年的時候,在心理分析上力求簡潔,不寫感受的整個過程,只寫心理過程的各個階段的主要環節;有時採取戲劇的方法,通過行動和對白來表現。不寫性格的順序發展過程,而寫突然事故引起的決定性轉變。
在結構上,為了表現人物的醒悟,常常採用倒敘的方法;為了集中,長篇小說也不再用多線索,而用單線索逐漸展開的方式。在語言上,則力求質朴簡練和淺顯易懂,接近民間故事。
⑧ 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
《窮人》
漁家小屋的爐火旁,坐著打魚人的妻子冉娜,她正在縫破舊的船帆。風在門外尖叫咆哮,海浪在岸邊飛濺、摔碎、嚎叫……外面又黑又冷,海上肆虐著風暴,可在這間漁家的小屋裡舒服又溫暖。夯土的地面掃得乾乾凈凈,爐火還未熄滅,碗架上的餐具閃著亮光。在怒海的呼嘯聲中。五個孩子在放下的床帳中熟睡。打魚人早起駕著自家小船遲遲不歸,漁家女聽著海浪轟鳴風在號啕,冉娜心中害怕。
年久的木鍾喑啞地敲出十點、十一點……丈夫仍未歸來。冉娜在沉思。丈夫不惜力,在寒冷風暴中去打魚;她也從早到晚做著活。可又怎樣?勉勉強強能糊口。可孩子們還是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他們吃的不是小麥麵包,有黑麥麵包夠吃就不錯了。菜可只有魚。「唉。感謝上帝,孩子們倒還健康,沒有什麼可抱怨的。」冉娜想著又傾聽著風暴的聲響。「他現在在哪兒呢?保佑他吧,、上帝啊,發發慈悲吧!」她一邊說一邊畫著十字。
⑨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品:
《童年》小說1852年;《兩個驃騎兵》、《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年;《青年》中篇小說1857年;《琉森》短篇小說1857年;《阿爾貝特》1858年;《三死》、《家庭幸福》1859年;《哥薩克》中篇小說1863年;《戰爭與和平》長篇小說1865年(第一部)、1869年(全卷出版);《安娜·卡列尼娜》長篇小說1877年;《黑暗的勢力》1886年;《克萊采奏鳴曲》1889年;《天國在你們心中》1893年;《主人與僕人》1895;《復活》長篇小說1899年;《舞會之後》1903年。
(9)短篇小說托爾斯泰擴展閱讀: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托爾斯泰在小說中對人性進行了大量的思考,從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對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羅斯當時的歷史和現實激發的:一方面,傳統的俄羅斯是宗法社會,東正教決定了人們思想感情的方式,托爾斯泰也深受東正教的影響,不管他的態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
另一方面,歐洲的啟蒙精神亦深深影響著俄羅斯,這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俄羅斯傳統信仰的根基,啟蒙精神對托爾斯泰的影響亦是顯著的,這使得托爾斯泰對東正教基本的教義體系產生懷疑,他不會像一般教徒一樣思考信仰問題。但是,托爾斯泰也並沒有完全走向歐洲的個人主義的啟蒙立場,所以,他對人性的思考常常游離於二者之間,有時像一個教徒,有時像一個人本主義者。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著烏托邦思想,主要表現為反杭暴力與奴役,反對土地私有制度,反對崇尚資本主義物質文明和「進化論」,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義務和合理的生命法則,回返健康的農耕生活,通過人人的勞動和道德實踐建立起充滿兄弟情誼,平等、和諧、友愛的屬於全人類的人間「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