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念真短篇小說
『壹』 有沒有什麼好看的短篇小說!
以下為您推薦一系列風格各異、引人入勝的短篇小說,涵蓋古今中外,從不同角度探討人性、情感與社會議題:
1.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如《晚飯花》、《受戒》、《七里茶坊》、《大淖記事》等,其文字質朴而富有韻味,引人深思。
2. 張愛玲的作品,以其獨特的古典底蘊和豐富的想像力著稱,推薦《封鎖》、《紅鸞洗》、《心經》等。
3. 傑克·布恩的《小販的葬禮》是篇篇幅雖短卻意味深長的小說,讀完讓人對人類有了更深的理解。
4. 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如《故事新編》、《吶喊》、《彷徨》等,其文字冷靜而美,作品充滿想像力與諷刺意味。
5.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想像力和對人性的深刻探討著稱,推薦《鄉村醫生》及其其他短篇。
6. 卡爾維諾的短篇小說充滿詩意,且富含知識性,推薦其短篇小說集。
7. 畢飛宇的女性心理描寫細膩入微,《玉米》中幾姐妹的心思描寫令人印象深刻,推薦《青衣》、《賣胡琴的鄉下人》等。
8. 王小波以自由、風趣的文風著稱,推薦《綠水毛怪》、《我在荒島上迎接黎明》等。
9. 阿城的作品耐人尋味,如《阿城文集之二 遍地風流》、《棋王》、《孩子王》等。
10. 沈從文的短篇小說情感真摯,推薦《三三》、《靜》、《生》等。
11. 余華的短篇小說富有沖擊力和先鋒性,推薦《古典愛情》、《十八歲出門》等。
12. 台灣的白先勇短篇小說寫得出色,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國葬》等。
13. 科特薩爾的短篇小說富有幻想色彩,推薦《萬火歸一》、《動物寓言集》等。
14. 米蘭·昆德拉的短篇小說具有諷刺性與哲思,推薦《搭車游戲》、《永恆慾望的金蘋果》等。
15.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集有趣又引人深思,推薦《雕花煙斗》、《高女人和她的矮臟腑》等。
16. 老舍的短篇小說集如《趕集》、《火車集》等,推薦《斷魂槍》、《不成問題的問題》等。
17. 廢名的詩化小說《竹林的故事》、《桃園》等,文字優美,富有意境。
18. 塞林格的短篇小說結構獨特,推薦《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威格利大叔在康涅狄格州》等。
19. 劉慈欣的科幻短篇小說如《贍養人類》、《地火》等,富有想像力,引人深思。
20. 王安憶的短篇小說如《洗澡》、《小鮑庄》等,擅長女性心理描寫。
21. 阿乙的短篇集《灰故事》、《鳥,我看見了》值得一讀。
22. 錢鍾書的諷刺小說集《人·獸·鬼》充滿了文化韻味。
23. 嚴歌苓的短篇小說如《女房東》、《小珊阿姨》等,筆下人物情感描寫細膩。
24. 虹影的短篇小說如《好兒女花》等,文字富有真實感,擅長女性慾望描寫。
25. 鐵凝的短篇小說如《火車開往冬天》、《哦,香雪》等,情感細膩。
26. 張大春的短篇集如《四喜憂國》、《傷逝者》等,文字趣味橫生。
27. 蘇童的短篇小說如《少年血》、《香椿樹街故事》等,細膩中見張力。
28. 莫言的短篇小說如《天下太平》、《島上的風》等,充滿想像力。
29. 賈平凹的短篇小說如《滿月兒》、《太白山記》等,富有地域特色。
30. 閻連科的短篇小說如《年月日》、《黑豬毛白豬毛》等,風格獨特。
31. 陳忠實的短篇小說如《李十三推磨》、《日子》等,情感真摯。
32. 路遙的短篇小說如《人生》、《痛苦》等,質朴而充滿人性之美。
33. 張潔的短篇小說如《條件尚未成熟》、《愛,是不能遺忘的》等,情感深刻。
34. 殘雪的短篇小說如《山中小屋》、《蒼老的浮雲》等,文字富有想像力。
35. 高行健的短篇小說如《有隻鴿兒叫紅唇》、《靈山》等,具有先鋒性。
36. 宮澤賢治的短篇小說如《銀河鐵道之夜》、《滑床山的熊》等,充滿童真與幻想。
37. 張賢亮的短篇小說如《肖爾布拉克》、《靈與肉》等,風格獨特。
38. 張煒的短篇小說如《一潭清水》、《東萊五記》等,文字優美。
39. 韓少功的短篇小說如《月蘭》、《西望茅草地》等,文筆冷艷壓抑。
40. 劉震雲的短篇小說如《一地雞毛》、《塔鋪》等,富有生活感。
41. 格非的短篇小說如《褐色鳥群》、《迷舟》等,富有詩意。
42. 葉兆言的短篇小說如《不娶我你後悔一輩子》、《十字鋪》等,風格獨特。
43. 馬原的短篇小說如《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等,先鋒性較強。
44. 孫甘露的短篇小說如《憶秦鵝》、《請女人猜謎》等,風格前衛。
45. 阿來的短篇小說如《狩獵》、《歡樂行程》等,充滿西藏風情。
46. 張承志的短篇小說如《美麗瞬間》、《綠夜》等,風格獨特。
47. 李佩甫的短篇小說如《圓圈》、《無邊無際的早晨》等,富有詩意。
48. 劉心武的短篇小說如《我愛每一片綠葉》、《班主任》等,充滿生活氣息。
49. 朱天文的短篇小說如《蝴蝶記》、《帶我去吧,月光》等,情感細膩。
50. 陳染的短篇小說如《嘴唇里的陽光》、《紙片兒》等,文字優美。
51. 林白的短篇小說如《迴廊之椅》、《日午》等,風格獨特。
52. 葉彌的短篇小說如《桃花渡》、《香廬山》等,情感細膩。
53. 鄧友梅的短篇小說如《那五》、《煙壺》等,京味濃郁。
54. 遲子建的短篇小說如《逝川》、《北國一片蒼茫》等,文字優美。
55. 路內的短篇小說如《女神陷阱》、《無人會跳華爾茲》等,風格獨特。
56. 小青的短篇小說如《我在哪裡丟失了你》、《簡訊飛吧》等,情感細膩。
57. 吳念真的短篇小說如《這些人,那些事》、《可愛
『貳』 台灣近代歷史
台灣新文學的奠基者是賴和,同時期有影響的作家還有張我軍、楊雲萍等。進入20世紀30年代, 台灣新文學創作得到迅速發展。 1934年成立了台灣統一的組織「台灣文藝聯盟」,有80餘位作家參加。楊逵、楊守愚、張深切、呂赫若、張文環、巫永福、龍瑛宗等發表了許多小說和詩歌,其中楊逵的中篇小說《送報夫》、吳濁流的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等作品堪稱優秀之作。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光復,回到祖國的懷抱。1949年國民黨當局自大陸敗退台灣,從此,台灣文學在特殊的條件下,開始了曲折發展的道路。
50年代初,台灣文壇上一方面是反共的「戰鬥文藝」泛濫,另一方面則是懷鄉文學流行。張秀亞、孟瑤、潘琦君等都抒寫了大量眷戀故土的散文和小說,林海音的系列短篇小說《城南舊事》、聶華苓的《失去的金鈴子》、於梨華的《夢回青河》等更是引人注目。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西方經濟和商品的大量湧入,西方的文化和文學思潮也在台灣暢行無阻。紀弦、覃子豪、餘光中、張默、洛夫、瘂弦等大力提倡新詩的現代化,而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陳若曦等人則致力於現代派小說的創作,其中白先勇的系列短篇小說《台北人》和《紐約客》,描述了來到台灣的大陸人和流落到異國他鄉的華夏遊子們痛苦落寞的心緒。與此同時,台灣的鄉土文學創作在50年代中後期也逐漸成熟起來。鍾理和創作了長篇小說《笠山農場》,鍾肇政則發表了長篇小說《魯冰花》和《濁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60年代中期,新一代的鄉土作家相繼登上文壇,陳映真的《將軍族》、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鑼》、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等小說更是其中的佳作。70年代,鄉土文學創作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鍾肇政完成了長篇小說《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寫出了《寒夜三部曲》。稍後開始創作的楊青矗、王拓、宋澤萊等作家,以他們描寫工人、漁民和農民生活的小說《工廠人》《炸》《金水嬸》《打牛湳村》等享譽文壇。在這前後,張曉風、季季、施叔青、李昂、曾心儀這些女作家的作品大放異彩。到了80年代,一批新生代作家居於台灣文壇的主導地位。黃凡、王幼華、吳念真、吳錦發、古蒙仁、袁瓊瓊、蘇偉貞、蕭颯、廖輝英、朱天心、朱天文,他們的創作方法多樣,流派紛呈,多方面地反映了台灣的社會風貌和民眾的心態。
自80年代以來,由於台灣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幅升值,工資也大幅上漲,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加工出口工業逐漸喪失比較利益和比較優勢,導致民間投資意願低落,經濟發展陷入困境。為此,台灣當局於1986年提出了實行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的經濟轉型,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並以產業升級和拓展美國以外的外貿市場作為重大調整內容,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葯、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經過近10年的經濟轉型,台灣經濟在自由化、國際化方面取得一定進展,產業升級也初現成效,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工業占製造業的比重目前已達61.5%,其中信息產業發展尤為突出,其產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灣對外出口市場的重心也逐漸從歐美轉向亞洲,對美國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年23.7%,對亞洲的出口比重則由198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產品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電子、信息、機械、電機和運輸工具產品已佔總出口的50%以上。對外投資大幅度增長,開始成為凈資本輸出地區,累計至1995年,對外投資約300億美元
台灣經濟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但內需市場狹小,自然資源較少,科技基礎薄弱,並受此制約,形成了「淺碟子經濟」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1980年,台灣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95.6%,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也達47.89%;1995年的依存度雖有所下降,但仍高達81.65%,其中對出口貿易依存度還有42.36%。近幾年來雖然台灣產業升級取得一定成效,但關鍵技術仍然對外依賴性較高,如集成電路晶元產量已躍居世界前列,但其電路設計這一關鍵技術仍主要依靠發達國家。所以,台灣產業升級雖有進展,但整體工業技術並無突破性發展,工業技術自主開發能力不強的基本格局仍未改變。台灣經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近幾年台灣經濟能維持適度增長,新市場開拓、貿易創造效果大於技術創造效果。
長期以來,台灣財政狀況不佳,稅基萎縮,賦稅收入年增長率從1992年的19.7%一路下滑到1996年的-2.8%。同時,各級公庫和「國庫」支出增長很快,分別從1993年的3.0%和0.1%增至1996年的9.6%和7.6%。在支出結構中,軍備開支佔了財政預算的很大比重,如1996年的財政預算中,「國防支出」(未含外購軍備的特別預算)佔了22.1%;若再把行政開支計入,整個財政開支中非生產性開支的比重很大。財政收支增長不平衡導致財政赤字不斷擴大,1992年度財政赤字為2946.92億元新台幣,到1995年增至4889.20億元。財政狀況趨於惡化,使台灣當局在基礎建設上的財政能力有限,重大公共設施建設進度一拖再拖,導致台灣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為解決財源不足的問題,台灣當局採取了發行公債的辦法,公債發行額增長很快,占歲出的比重從1990年的18.0%增至1996年的52.4%,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9%增至8.2%。公債比重過大加重通貨膨脹壓力,導致財政赤字陷入不斷增大的惡性循環。
台灣經濟發展還受島內政爭激烈和兩岸關系不穩定的影響。近幾年來,台灣政黨之爭異常激烈和頻繁,大大影響了有關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也成為行政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再加上「黑金政治」猖獗,使許多重大項目的工程進度和質量受到負面影響。同時,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分裂政策,造成兩岸關系的不穩定,影響了台灣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在台灣的投資意願。
台灣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均是政治、經濟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雖然台灣當局採取了某些相應措施,其中某些措施不乏助益,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