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茅盾短篇小說
Ⅰ 《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虹》通過一家三代人的遭遇,描述了工業革命給傳統的鄉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以巨大的熱情和深度,探索有關性的心理問題。第一代人的生活帶有田園詩的色彩,同時也預示古老文明即將結束。第二代人精神的苦悶和呆滯的目光,是令人窒息的工業化社會的最好註解。第三代人的探索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表達了人們要沖破狹窄的生活圈子,渴望一種自然和諧的生活。
思想感情:《虹》不僅從兩性關繫上探討資本主義社會對人性的摧殘,而且對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小說的第12章談到了礦工們的悲慘命運。工人們在非人的條件下工作,離開了礦井,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軀體。"對於他們的妻子來說,他們只是養家活命的機器。小說無情的揭露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的異化,勞動者成為資本和機器的附庸和奴隸。《虹》以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容,史詩般的畫面,以及對兩性關系嚴肅而充滿熱情的探索,成為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一部經典作品。
Ⅱ 茅盾《虹》的內容簡介
《虹》描寫從「五四」時期到1927年近十年時代面貌和思想發展歷程的。
梅行素的父親是個落魄中醫,母親已去世,從美國回來的哥哥很快去做官了,她自己過著寂寞的生活。在她還在女校讀書時,她就被父親許給了父親的表侄柳遇春,柳遇春是一個孤兒,為梅父收養,正經營一家雜貨鋪。
梅小姐根本就不同意這個包辦婚姻,她的心上人是在軍隊里的姨表兄韋玉。韋玉也十分愛她,但生性軟弱,奉行托爾斯泰的無政府主義,又有肺病的他一直不敢在婚姻上有所決斷。
這時,「五四」運動的浪潮已經波及成都,梅小姐受新思潮的影響,更加不滿父親的包辦婚姻,梅小姐經常從同學徐綺君那裡借閱進步書刊,當學校里掀起剪發運動時,梅女士也毅然剪去了自己的一對小圓髻,這一舉動不僅引起了父親的反感,還遭到了一些輕薄少年的嘲弄。
梅卻滿不在乎,而且乾脆離開家到學校寄宿。當學校里上演易卜生的名劇《娜拉》時,她主動擔任了林敦夫人這一角色,並決定走向社會,尋覓偉大的前程——韋玉。
這時,韋玉回來了,但他已同別人結婚。父親堅持要梅出嫁,梅便決定和柳遇春結婚,並要征服他,使他成為自己的俘虜。然而婚後她卻無法抵抗柳遇春無休止的糾纏,更沒有實現使他成為俘虜的願望,梅的心碎了。
梅又意外發現柳遇春在外嫖娼,便於婚後的第三天逃回了自己的家裡,年末,在柳遇春的苦苦哀求下,梅又回到了柳家。聽說韋玉病在重慶,梅便找了借口去探望,柳遇春執意陪行,結果梅未能見到韋玉,這使梅更加憎恨柳遇春。
在重慶,梅又尋機離開柳遇春,來到正在度假的徐綺君家。梅從徐綺君的堂弟徐自強那裡得知柳遇春已回成都,韋玉已病死。於是,在徐綺君的幫助下,梅在瀘州當了小學教員。但在學校里,教師們分成幾派,梅感到倍受排擠和嫉妒。
後來,她結識了惠師長的養女楊小姐,成了當地革新派首腦惠師長的坐上客,不久梅離開附小成了惠師長的家庭教師。隨著惠師長升為省長,梅也隨著來到成都。在成都,因為與友人發生沖突,她便借口參加全國學生聯合大會離開四川,來到上海。
當梅乘船經過夔門,隨著視野的開闊,梅的精神也為之一振,她感到自己正由曲折窄狹的路進入廣闊自由的空間。
梅在上海遇見了自己的同鄉梁剛夫,又在梁處碰見了女友黃因明,在二人的幫助下,參加了政治運動。這時,已成為「醒獅派「的原附小同事李無忌正在南京活動,他勸梅離開梁剛夫等,說他們是領了盧布的。
梅拒絕了李的無理取鬧,乾脆和黃因明住在一起,攻讀起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來了。1925年「五卅」運動開始了,梅積極投入其中,在遊行過程中,梅被巡捕的高壓水龍淋濕,恰逢住在附近旅館里的徐自強,這時徐已當了軍官。
正因休假途徑上海,他邀請梅去旅館換衣,梅對於徐對運動的冷漠態度非常反感,換好衣服後,不顧徐的勸阻,再次奔上街頭,投入戰斗。
(2)虹茅盾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茅盾文學主張的形成與他的生平和思想變化直接有關,而他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發展又直接受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而茅盾所處的社會和時代,又正是風起雲涌的巨變時代,而茅盾又正是一位使命感很強的作家,最容易受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潮」的影響。
因此,茅盾的文學主張實際上也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但是,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在任何時候他都未能忘記對文學這個「繆斯女神」的敬重。
在新文學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學的倡導者,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於人生有意義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後來他的文學思想發展和變化的基點。
即使是在他對「五四」進行重新思考和檢討時,也不能完全改變自己和初衷。一方面主張小說應有政治功利性,擔當起喚起民眾的重任,另一方面又主張小說應真實地描寫人生,反對把小說寫成宣傳大綱。也正是在這一點上,表現出了他與公式化、概念化的「革命文學」的區別。
因此,了解茅盾的文學主張,並不是要求大家去啃茅盾的理論著作,而重點是了解他文學主張中的「矛盾」,即,一方面他主張小說必須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另一方面又主張真實地描寫人的情感世界。
Ⅲ 茅盾《虹》全文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跋
正文 一
一
旭日的金光,射散了籠罩在江面的輕煙樣的曉霧;兩岸的山峰,現在也露出本來的青綠色。東風奏著柔媚的調子。黃濁的江水在山峽的緊束中澌澌地奔流而下,時時出現一個一個的小旋渦。
隱約地有嗚嗚的聲音,像是巨獸的怒吼,從上游的山壁後傳來。幾分鍾後,這模糊的音響突然擴展為雄糾糾的長鳴,在兩岸的峭壁間折成了轟隆隆的回聲。一條淺綠色的輪船很威嚴地沖開了殘存的霧氣,輕快地駛下來,立刻江面上飽漲著重濁的輪機的鬧音。
這是行駛川江的有名的隆茂輪。今天破曉時從夔府啟-,要在下午兩三點鍾趕到宜昌。
雖然不過是早上八點鍾,船舷闌幹上卻已經靠滿了人。這都是出來呼吸新鮮空氣的三等艙的朋友們。最高一層大餐間外邊的走廊上,便沒有這么熱鬧;只有兩個女子斜倚在綠油的鐵闌幹上,縱眺這奇偉清麗的巫峽的風景。
她們並肩站著,臉對了船頭。斜扭著腰肢,將左肱靠在闌幹上的一位,看去不過二十多歲,穿一件月白色軟緞長僅及腰的單衫,下面是玄色的長裙,飽滿地孕著風,顯得那苗條的身材格外娉婷。她是剪了發的,一對烏光的鬢角彎彎地垂在鵝蛋形的臉頰旁,襯著細而長的眉毛,直的鼻子,顧盼撩人的美目,小而圓的嘴唇,處處表示出是一個無可疵議的東方美人。如果從後影看起來,她是溫柔的化身;但是眉目間挾著英爽的氣分,而常常緊閉的一張小口也顯示了她的堅毅的品性。她是認定了目標永不回頭的那一類的人。
她的同伴是一個肥短的中年婦人;五官的位置並不怎樣難看,可是扁闊的嘴唇有兩只向下拖的角,便構成了一幅陰慘的面容。她穿著上等材料然而老式的衣服。一雙纏而又放的小腳,套在太大的黑皮靴內,那拱起的腳背就好像是兩個球。這和她的女伴的狹長的天足比較起來,更顯出一種伶仃孤苦的神氣。
兩個都沒有話。山川的壯麗早已洗凈了她們的心胸;空盪盪地毫無思慮,她們沉醉在這大自然中。
船上的汽笛又轟然叫了。前面遠遠地一座峭壁攔江拔立,高聳空中;左右是張開兩翼似的連峰夾江對峙著,成為兩道很高的堤岸。似乎前面沒有路了!太陽光像一抹黃金,很吝嗇地只塗染了那些高峰的尖端,此下就是一例的暗綠色。船還是堅定地向前進,汽笛聲卻更頻繁。攔江的峭壁冉冉地迎面而來,更加高,更加大,並且隱約可以看見叢生在半腰的樹木了。
「這才是巫山十二峰的第一峰呢!」
中年婦人看著她的同伴說;同時,很自負的頻頻點頭,使得後腦骨上那一團頗大的然而不像是結實的發髻幾乎搖搖欲墜。
年青的女子回答了一個微笑,便轉過臉去,躲避那個大發髻里飄出來的惡臭。她慢慢地移動腳步,更注意地向前瞧。撲面而來的危崖現在更加近了,已經看不見它的頂;一叢翠綠的柏樹略斜地亘布在半山,像一根壁帶,再下去便是直插入水中的深赭色的石壁,有些蔦蘿之類的藤蔓斑駁地粘附著。這一切,這山崖的屏風,正在慢慢地放大,慢慢地移近來,然後,忽而晃了幾晃,很伶俐地旋轉過來,似乎要誇示它的另一面的勝景。
蒲轟!汽笛愉快地叫一聲,船轉彎了。沖天的峭壁閃開在右邊,前面又是無盡的江水在山崖的夾峙中滾滾地流。
「川江的水路就是這樣的喲!遠看去是沒有路了,可是到了那裡,才知道還有路。這樣的曲折,不知道有多少!梅小姐,你是第一次看見,一定覺得很有趣罷?」
中年婦人大聲地從後面喊過去。但是東風太勁,這一席經驗之談很可惜的被吹散了。梅女士惘然望著那東流的江水,什麼也沒有聽到。
這巫峽的奇景,確也感動了她。想到自己的過去,何嘗不是詭譎多變,也曾幾番絕路逢生;光明和黑暗交織成的生命之絲,她已經勇敢地抽過了一半了。以後怎樣呢?這謎的「將來」呀!她沒有空想,也沒有悲觀;她只是靜靜地等著,像一個老拳師擺好了步位等待敵手那樣的等著。這是顛沛的生活燙在她小小年紀上的深刻的烙印!
也許有不少人艷羨她的生活。但梅女士卻自-為不勝遺恨的「顛沛」二字。在過去四年中,她驟然成為惹人注意的「名的暴發戶」,川南川西知有「梅小姐」,她是不平凡的女兒,她是虹一樣的人物,然而她始願何嘗及此,又何嘗樂於如此,她只是因時制變地用戰士的精神往前沖!她的特性是「往前沖!」她惟一的野心是征服環境,征服命運!幾年來她惟一的目的是克制自己的濃郁的女性和更濃郁的母性!
明媚的春日,凄涼的雨夜,她時或感覺得數千年來女性的遺傳在她心靈深處蠢動;那時她擁鬢含睇,沉入了幽怨纏綿的巨浸,那時她起了薄命之感,也便是那時她遺恨萬千地稱自己的生活為顛沛;然而顛沛的經歷既已把她的生活凝成了新的型,而狂飆的「五四」也早已吹轉了她的思想的指針,再不能容許她回顧,她只能堅毅地壓住了消滅了傳統的根性,力求適應新的世界,新的人生。她是不停止的,她不徘徊,她沒有矛盾。
現在這艱辛地掙扎著穿出巫峽的長江,就好像是她的過去生活的象徵,而她的將來生活也該像夔門以下的長江那樣的浩盪奔放罷!
梅女士不禁自己微笑了。她回過頭去,看見她的同伴正眯細了一對眼睛瞅著她,這才記起剛才似乎聽得這位老氣橫秋的太太說了幾句什麼話。她不大喜歡這個喪神臉的同伴,但亦不肯隨便得罪她;並且只要在不嗅到奇惡的頭發臭的條件下,她亦未始不願意靜聆她的依老賣老的絮聒。
「文太太,風很大呢,你不怕么?」
梅女士輕盈地走近些;特意站在上風的地位,很親熱地說。
「我這付老骨頭,哪一樣艱難困苦沒有嘗過?還怕風么!今年春天鬧參政權的時候,風比這還大,雨又下得猛,我不怕!我沒有張傘,帶了姊妹們到省長公署里請願!」
文太太很興奮地說,連連顛著她的大發髻的圓頭。
梅女士抿著嘴笑,然而也裝出十分欽佩的神氣。
「那時候,梅小姐,為什麼你不來參加?喔,你是省長的私人秘書,你是紅人,你已經做了官。但是,梅小姐,做官不是參政喲!參政是——」
說到最後一句,這位太太暫時頓了一下,向梅女士身邊挪近些,准備著更長的演說。
梅女士也退後半步,謹慎地保持著上風的地位,卻敏捷地截斷了文太太的話語:
「做省長的家庭教師是有的。什麼秘書,都是人家嘲笑我。更有些胡言亂說,只好一笑置之了。文太太,你是年青時就死了丈夫的,你總也知道那些輕薄的**專會侮蔑女性,亂造謠言。」
文太太的一對向下拖的嘴角動了一動,沒有回答。提起她的青年時代,她總覺得非常掃興似的;雖則「恐懼流言」的日子早已過去,她現在是毫無顧忌地干參政運動,然而闖省議會的時候聽得衛兵們在背後偷偷地罵著「母老虎發邪」那一類的話,不知怎地那股銳氣就挫折了幾分。她下意識地感得過去的黑影玷污了她的光明的前程。她以為女子而要在社會上作事,惟一的必要條件是清白無可疵議。在女子只可從一而終這個意見上,她和許多反對參政權的人們實在是同志。「省長是提倡新思想的。對於兩性問題,他有特別的見解。
大概文太太也聽得人家說過?」
看見同伴的不自在,梅女士笑了一笑,轉換談話的方向。但兩性問題這名詞,在這位廣長舌的參政權的熱心家耳朵中,大概還是很生疏,所以她不很瞭然的看著梅女士,沒有回答。
梅女士的美目很機警地一瞥,便接著說:
「這特別見解是:妻者,終身伴侶也;伴侶者,朋友也;
朋友愈多愈好!」
突然船上的汽笛又叫了起來;先是短促的接連的兩聲,隨後是力竭聲嘶的一下長鳴。船頭上的警鍾也發狂似的響了。這是因為有一些土匪在兩旁山凹里對著輪船放槍了。這是照例有的事。旅客的雜亂的腳步聲立刻漲滿了全船。梅女士拉了文太太趕快跑進大餐間前的甬道時,早聽得若斷若續的卜卜的聲音從左邊送來。頭等艙里高卧的旅客不知在什麼時候都已經起來,此時爭先恐後地往那條通到下面艙的小梯子上擠。一個船員做手勢招呼梅女士她們倆也往下邊去。梅女士本能地剛移動一條腿,猛然一陣發臭撲進她的鼻子,她立即站住了。
「我不下去。下水的船好快,土匪的槍彈還夠不到呢!」
梅女士微笑著說。她不再等待文太太的回答,就翩然走進了大餐間,到自己房裡,躺在榻上,拿起一本書來看。她的房間恰好在右邊。日影在窗邊一閃一閃地跳著。梅女士起來想把窗簾拉好,看見一隻上水的木船拽滿了風篷,挨著山崖邊走,轉瞬間便已過去。她側耳靜聽,沒有卜卜的聲音了。她回到榻上躺著,打了個呵欠。夜來多夢,睡不安穩,今晨又是起身太早,她很感得睏倦了。她將兩手交叉著枕在頭下,閉了眼睛。
房門上的轉手輕輕一響。梅女士懶懶地睜開眼來,看見文太太已經站在榻前了。大概是在人叢中受了擠,這位太太的大發髻差不多快要散開了,很憊懶地垂在後頸上。她的額角還粘著幾滴汗珠。
「棒老二竟連外國船都要開槍喲!嚇!可是,梅小姐,你也忒膽大了;槍彈是沒有眼珠的,犧牲了太不上算!」
文太太重甸甸地向榻上坐了下來,氣咻咻地說。
梅女士嫣然一笑,翻身坐起來就走到窗邊,斜靠在梳洗台前。她很想勸文太太先去把發髻梳得結實些,但到底換一個題目開始她的談話:
「可惜的是把我們的話打斷了。文太太,你看省長的話對么?」
「大人物的見解到底不同。」
這語意可說是敷衍應酬,但文太太的態度卻非常認真。梅女士輕輕地笑了一聲。她翹起左腳來,用那隻高跟白番布鞋的尖頭輕輕踢著窗簾下端的流蘇,同時更委婉地淡淡地似乎對自己說:
「可是他只說『妻者,終身伴侶也』,並沒說『夫』妻者終身伴侶也。」
文太太十分不了解地睜大了眼睛。
「他的終身伴侶現在是五個。」梅女士很快地接著說。「他看待的很周到,很平等,又很謹慎;他那所有名的大園子里是幾乎用了太監的。簡直是他的阿房宮呢!」
這一席話的中心點,文太太並沒捉到。但「五」這數目字引起了她所聽得的許多「逸聞」,因而也誘發了她的感慨;
她忽而悄悄地問:
「聽說也有極丑的,是真的么?」
現在是梅女士不很了解了。但在愕然對文太太瞥了一眼以後,她隨即省悟過來;她笑了。她伸了個懶腰,冷冷地回答:
「有一位做過『原為英雄妾,不作俗人妻』的詩句的,大概可以算是天字第一號的負數的美人罷!」
窗外的光線驟然一暗,極像是船走進了橋洞的模樣。梅女士忙即探頭出去看,只見右岸一座極高的山峰慢慢地望後移退;峰頂是看不見的了,赫然掛在眼前的,是高高低低一層一層的樹林,那些樹乾子就像麻梗似的直而且細。梅女士縮回頭來,看著文太太的惘然的面孔,又加了一句:
「阿房宮將軍的特別處就在他的伴侶幾乎全是些醜人。」
沉默加入了。喜歡講話的文太太似乎受了異樣的感觸,忽然仰後倒在榻上,把兩手遮住了臉,她那臃腫的身材,不自然的小腳,都使梅女士聯想到那位「不作俗人妻」的深居在「阿房宮」的人物。於是過去的印象慢慢地凝固起來,輕煙似的封鎖了梅女士的意識。恍惚又在那大園子里做家庭教師,她看見了熟習的湖山石,魚池,和西洋式的八角小亭子;呵!這座難以忘記的小亭子!在那裡,她曾經拒絕了金錢珠寶的引誘;她愛奢華,但是也愛自由,她尤其不願做「阿房宮」中的俘虜。也是在這里,她充分認識了數千年的依賴生活所形成的女性的嫉妒的根性。有一對帶殺氣的三角眉毛的小圓臉兒突然在梅女士的惘念中闖出來了;接著便是勃郎林的光滑的槍口,像圓睜的怪眼睛。
梅女士從心深處發出半聲冷笑,驚散了彌漫在她意識上的愁霧似的回憶。這半聲冷笑正是《莊子》里那隻-雛對於死抱住腐鼠當作寶貝的鴟的一聲「嚇」的回答。梅女士在家庭教師職務上最後的一課也就是《莊子》這一段「鴟得腐鼠」的寓言。
輕微的鼾聲從榻上傳來。文太太竟已睡著了。梅女士向窗口望一下,便悄悄地走出房來,再到大餐間外的走廊,揀一張擺在那裡的藤椅坐了。
兩岸還是那些插天的不見人煙的高山,從江的濁浪中聳起來,像是兩堵高牆。在這山的甬道中,隆茂輪喘息著往前走,很孤獨地只在江心遵了直線走。時時有一兩條帆船出現在兩旁,卻都是緊挨著山崖,似乎船上的人伸起手來就可以攀著岩壁上的藤蘿。前方遠遠地突出的崖壁下有些小小的木船,看去很像是一動也不動地擠塞在窄狹到幾乎沒有出路的江面;但是幾分鍾後,在威風凜凜的一聲長鳴中,隆茂輪已經趕了過去,這才看見江面仍是可容四隻輪船那樣寬闊。暗輪激起的兩股巨浪豁喇喇地向崖壁沖去,於是那些蝸牛似的貼在岩壁的木船便像醉人一般搖晃起來。
梅女士看著這些木船微笑,她贊美機械的偉大的力量;她毫不可憐那些被機械的急浪所沖擊的蝸牛樣的東西。她十分信託這載著自己的巨大的怪物。她深切地意識到這個近代文明的產兒的怪物將要帶新的「將來」給她。在前面的雖然是不可知的生疏的世間,但一定是更廣大更熱烈:梅女士毫無條件地這樣確信著。
然而她沒有幻想。過去四五年的經驗給她的教訓是:不要依戀過去,也不要空想將來,只抓住了現在用全力干著。她的已往的生活就和巫峽中行船一樣;常常看見前面有峭壁攔住,疑是沒有路了,但勇往直前地到了那邊時,便知道還是很寬闊的路,可是走得不久又有峭壁在更前面,而且更看不見有什麼路,那時再回顧來處,早又是雲山高鎖。過去的是不堪回首,未來的是迷離險阻,她只有緊抓著現在,腳踏實地奮斗;她是「現在教徒」。
風吹來夾著一股熱烘烘的氣味。江水將太陽光搗為千萬片碎金。時間是近午了。梅女士斜靠在藤椅的高背上,漸覺得眼皮沉重起來。當面的風景雖然很有意義,但現在也使她略感得些厭倦了:總是那樣太高的荒山夾峙在左右,總是那樣曲折而又湍急的江水滔滔不休,總是那樣謎一般的然而是一次一次復演的行程!而且還有總是那樣的像是勝利又像是哀鳴的汽笛的叫聲!
她軟癱在椅子上,讓朦朧的睡意去消化那些單調的時間。沒有舊事來騷擾她的平靜,也沒有新的憧憬來激起她的興奮。
茶房來請她吃午飯了。她問明白是下午三時左右方才可以到宜昌,就覺得這條隆茂快輪實在不過是慢輪罷了。她盼望立刻出夔門。現在是離四川境的時間愈逼近,她愈加感到不耐煩;她覺得凡屬於四川的都是狹小而曲折,正像當前的江流一般。
午飯後,趁著文太太的話匣子還沒開放,梅女士就躲到自己房裡去睡覺了。她早就看出這位鼎鼎大名的女子參政運動的「健將」沒有多大意思,現在則覺得可憎了。憎她的風度太庸俗,憎她的眼光只有寸半長,憎她的貌似清高而實鄙俗,憎她的渾沌到極點的女權思想。
半意識地把自己和同伴比較著,梅女士忽然想起將來到了上海以後的問題;她在心裡問自己:「我們是代表,但到底共同代表些什麼喲!怎樣能夠完成我們的共同的使命?」她不禁笑了。她承認自己不過是借了出席全國學生聯合會的名義避去那位短小將軍的糾纏,她知道再不脫身,難免要被逼成「阿房宮」中人;至於同伴的文太太有無個人的目的,她自然更不願意推論。
睡意是逃跑了。從文太太身上,梅女士又聯想到別的相識者。從中學時代直到兩年前在川南當教員時的一位好友徐女士驀地跳出來成為梅女士憶念的中心。「她在南京!」梅女士很興奮地想。於是許多不連貫的回憶和感念都紛紛地來了,終於將梅女士拉離了卧榻。
轆轆的聲音也從甲板上來了。窗外的腳步聲很是繁密。文太太從窗洞里探進半個頭來高興地喊道:
「你不是要看夔門么?快就到了喲!」
梅女士回答了個微笑。外邊的人的活氣使她覺得熱了;她換穿上一件紗衫,又拿手巾來擦過臉,輕快地跑到走廊上。
依舊是兩岸高崖,只不過沒有先前的那樣峭拔,稍微呈現了陂-的形態。高崖後面像屏風似的一疊一疊的都是更高的山峰,現在耀著陽光,成為金黃色。風只是輕輕地扇著,也像是午睡未醒。
船走的似乎慢些了,水聲嘶嘶地很勻整。汽笛時時大聲呼叱,彷彿舊時官吏出來時的威嚴的喝道。
鐵闌干邊有許多人,文太太也在內,都朝前面看。梅女士站在走道中,將兩手交握著襯在腦後,很瀟灑地搖晃她的肩膀;短袖管褪卸到肩際了,露出兩條白臂膊在頭的兩旁構成了相等的一對三角形。許多視線都吸引了過來。梅女干咬著嘴唇微笑,露出旁若無人的氣概。然後,她的長眉毛忽然一挺,縱跳著向前跑,穿過了幾個旅客的集團,直到船長室邊。
離船頭約十多丈遠,聳拔起兩堵對峙的石壁,就像刀削似的方正挺直。沒有樹木,沒有藤蔓,也沒有羊齒類的小草,只是黑森森地看去是渾成的大岩石,巍然兀立,就像個沒有頂的大門框。連接著這怪石崖的,便是高高的波浪形的連巒。江水翻騰起跳擲的浪頭,爭先奔湊到這石崖的門邊,澎澎地沖打著崖腳。
船上的汽笛又是一聲震耳的長鳴,船駛進了石門了。梅女士仰起頭來看。強烈的太陽光使她目眩。她覺得這飛快地往後退走的高石崖搖搖地就像要倒坍下來。本能地閉了眼睛,她看見一片紅光,然後是無盡的昏黑。
梅女士垂下頭去,落在兩手中,心裡想:
「呀,這就是夔門,這就是四川的大門,這就是隔絕四川和世界的鬼門關!」
突然起來的感念,暫時把梅女士忙糊塗了。直到船上的汽笛再將她叫醒,她抬起頭來,猛覺得眼前一亮。浩盪的江水展開在她面前,看不見邊岸。只遠遠地有些灰簇簇的雲影一樣的東西平攤在水天的交界處。像是胸前解除了一層束縛,梅女士微笑著高舉了兩臂吸一口氣。她贊美這偉大的自然!她這才體認了長江的奔騰浩盪的氣魄。
她回頭向右邊望。夔門的石壁尚隱約可見。現在只成為萬山嶂間的一條縫了;縫以內是神秘的陰暗。
「從此再不能看見好風景了;出了川境的長江一路都是平淡無奇的!夔門便是天然的界線。」
從左邊送來了文太太的聲音。梅女士轉過臉去,看見文太太很費力地忙亂地移動著一雙小腳,顛著頭走過來。梅女士抿著嘴笑,輕聲接著說:
「從此也就離開了曲折的窄狹的多險的謎一樣的路,從此是進入了廣大,空闊,自由的世間!」
Ⅳ 茅盾短篇代表作
茅盾短篇代表作:
1、《林家鋪子》
簡介:
《林家鋪子》是茅盾1932年7月創作的短篇小說,原名《倒閉》。載《申報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後收入短篇小說集《春蠶》。
講述的是當時江南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闆,在時局動盪、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終於破產的故事。
2、《野薔薇》
簡介:
《野薔薇》,是茅盾先生最早的短篇小說集。1929年7月由上海大江書鋪初版印行,內收茅盾寫於1928年至1929年的五篇小說,分別為《創造》、《自殺》、《一個女性》、《詩與散文》、《曇》,書前有《寫在前面》序文。
3、《農村三部曲》
簡介: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茅盾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斗爭的故事。
4、《大鼻子的故事》
簡介:
《大鼻子的故事》作者是茅盾。本書主要講述了從孩子的角度描繪了民國時期貧苦人家孩子生活的困苦及生存的艱辛等有關內容。
5、《水藻行》
簡介:
《水藻行》全文共六節,是茅盾(原名:沈德鴻)創作於上世紀30年代唯一一部在國外發表的短篇小說。
Ⅳ 茅盾的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蝕》、《虹》《子夜》、《第一階段的故事》、《腐蝕》、《霜葉紅似二月花》;中篇小說《路》、《三人行》;短篇小說《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
拓展資料:
作者: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出身: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成就: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Ⅵ 茅盾小說的代表作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
茅盾是發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因此《幻滅》是矛盾的小說代表作.
《子夜》是茅盾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它的出現使得1933年成為永遠值得紀念的一年。
Ⅶ 茅盾的代表作品
一、茅盾代表作有:《蝕》三部曲、《虹》、《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
二、茅盾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
茅盾同時也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代表作有小說《子夜》、《春蠶》和文學評論《夜讀偶記》。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將不起,將稿費25萬元人民幣捐出設立茅盾文學獎,以鼓勵當代優秀長篇小說的創作。
Ⅷ 茅盾的作品有哪些
作品:《茅盾文集》、《茅盾評論集》。長篇小說:《子夜》、《蝕》短篇小說:《林家鋪子》、《春蠶》。散文:《白楊禮贊》
中長篇小說
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 達之區,它緊鄰著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造成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他 十歲喪父。許多中國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師」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撫養長大。從北京大學預科讀畢,無力升學,入上海商務 印書館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就在這時候。接著他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 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宣傳部的代部長是毛澤東。
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自武 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說家的筆。這段上層政治斗爭的經歷鑄成他的時 代概括力和文學的全社會視野,早期作品的題材也多取於此。左聯期間他寫出了《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抗戰時期, 輾轉於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發表了《腐蝕》和《霜葉紅似二月花》、《鍛煉》等。文藝界為他慶了五十壽,他的 聲名日隆。建國之後,他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長、作協主席,並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很難分身創作。到了「史無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邊,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Ⅸ 茅盾《虹》中的梅最終結局如何
《虹》以女主人公梅行素為小說推進主線; 兩者所選取的事件都是1919年「五四運動」、1925年「五卅慘案」和1927 年國共分裂, 北伐革命失敗, 並且著重人物與時代的互動關系。 本論文想通過對《虹》的分析來說明茅盾在20 年代末期, 如何藉由小說的形式來回顧、釐清和反省五四運動之後到20年代的革命歷史。由於茅盾的《虹》和葉聖陶的《倪煥之》有許多相近之處,在分析《虹》的過程中, 將以《倪煥之》作為對照, 以此突顯茅盾的特色。 二、《虹》的小說結構 《虹》是以女主人公梅行素的成長和社會經歷為小說發展主線的, 茅盾藉此描寫了五四新女性從五四到五卅的精神歷程和轉變。 小說第一節描寫梅行素從四川出夔門前往上海的行船路途中的感受。這一節既是對長江巫峽險峻壯麗的自然景緻的描寫, 也同時透過梅行素對風景的感觸, 概括地呈現梅行素的人生觀和面對生活的基本態度:「她的已往的生活就和巫峽中行船一樣; 常常看見前面有峭壁攔住, 疑是沒有路了,但勇往直前地到了那邊時, 便知道還是很寬闊的路, 可是走得不久又有峭壁在更前面, 而且更看不見有什麼路, 那時在回顧來處, 早又是雲山高鎖。過去的是不堪回首, 未來的是迷離險阻, 她只有緊抓著現在, 腳踏實地奮斗; 她是「現在教徒。」[i] 梅行素是經過五四洗禮的新女性, 憑著勇敢堅強的意志和決心掙脫了家庭婚姻的束縛,在社會經歷的沖撞中摸索人生的定位和方向, 她不能回頭, 但也還沒有看清前面的目標, 所以只能把握「現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一步是一步。茅盾曾提到對巫峽的描寫不僅僅是以寫實的手法呈現三峽風光之險峻, 也暗喻梅的身世,當行船穿過夔門時, 同行的文太太感嘆「出了川境的長江一路都是平淡無奇的! 夔門便是天然的界線」, 但梅行素的感受卻是:「呀, 這就是夔門, 這就是四川的大門, 這就是隔絕四川和世界的鬼門關!從此也就離開了曲折的窄狹的多險的謎一樣的路, 從此是進入了廣大, 空闊,自由的世間!」[ii]對文太太來說, 這段行船的旅程純粹是欣賞三峽美景,但對於在人生的道路上磕磕碰碰的梅來說, 三峽之旅就是她生命歷程的象徵。她將遠離多險的四川(過去),她將懷抱著信心和勇氣投向未來廣闊的世界。 第二節起至第七節開始倒敘梅行素在出川之前的經歷。第二節至第五節描述梅行素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 勇敢地掙脫傳統婚姻的束縛。這是全書中最出色的一部分。梅是個生長在封建家庭,憑著做中醫的父親對她的疼愛而得以接受新式教育的益州女校學生。第二節開始時, 正是北京五四運動發生後一個月,這股 「愛國運動」和「啟蒙運動」結合而成的浪潮擴散到四川成都的時候。當梅跟著同學去參加少城公園的抵制東洋貨的愛國運動時, 她對所謂「愛國」並沒有深切的感受, 但在此時她被父親許配給經營蘇貨鋪的姑表兄柳遇春。即將成為「偷賣日貨的蘇貨鋪女主人」的恥辱反而將她推向五四運動的新思潮中。茅盾利用這樣的安排將五四「愛國」的概念和「個人解放」的概念結合起來。梅在閱讀《新青年》的過程中思考自我解放的道理, 並尋求解決個人婚姻問題的方法。她勇敢地向青梅竹馬的姨表兄韋玉提出私奔的要求, 但抱持著「無抵抗主義」的韋玉卻退縮了。私奔的願望因韋玉的退縮而破滅, 但梅卻在學校排演易卜生的話劇《娜拉時, 思想有了更激烈的轉變。她崇拜劇中的林敦夫人, 認為她可以為了救人將「性」作為交換條件而絲毫不感到困難, 因為她是忘了自己是「女性」的女人。這樣的觀念逐漸加深,使梅同意了父親為她定下的婚約,她把自己的婚姻當作解救父親債務的方法,並立志要使柳遇春成為她的俘虜。婚後的梅,雖曾一時感到昏沉、沮喪和驚懼, 但是因柳遇春的尋花問柳而再度燃起「戰斗」的意志。她一方面努力使自己保持學生時代的堅定和勇敢,不被安穩的生活、丈夫討好的溫柔以及性慾的渴望所征服,另一方面也努力讓自己和丈夫保持抗衡的姿態, 避免自己成為丈夫的玩物。同時她也積極地向同窗舊友徐綺君求援, 盼望時機成熟可以逃脫家庭的牢籠。一直到小說的第五節中, 梅前往重慶, 在路途中與舊情人韋玉擦身而過, 而柳遇春巧妙地阻止了梅和韋玉的重逢, 使梅下定決心離開父親和丈夫,這時梅作為一個新女性獨立自主、堅定勇敢的性格已經完全成熟。 梅從家庭婚姻的束縛中逃脫出來的過程中的掙扎可以說是《虹》最精彩的一部份。茅盾對於梅性格的完整塑造和心情、思想轉變的細膩描寫是成功的主因,而茅盾對柳遇春的塑造也增強了梅這個人物在描寫上的成功。茅盾並沒有把柳遇春安排成一個惡人,只是把他塑造成一個庸俗的普通男人他很會賺錢, 婚前婚後都嫖妓,和梅那種接受新式教育,具有理想性、追求精神滿足的女人很不相配。但是他的庸俗來自於他的成長環境,他是個孤兒, 出身貧苦, 從小被送去蘇貨鋪當學徒,吃了許多苦,靠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爬到老闆的地位。茅盾給予柳遇春以直接引語的方式為自我辯駁的機會, 展示了他的成長經歷和內心感受,也沖淡了讀者對於柳遇春的惡感。同時柳遇春很喜歡梅, 他以商人的務實觀點投梅所好來討好梅, 常常買許多有「新」字的雜志給梅閱讀(如「新潮」、「新青年」,但因為他根本不了解新思潮的意涵, 常常連「棒球新法」、「衛生新論」都包括在裡面, 搞得梅哭笑不得) 。這樣一個丈夫,使得梅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艱辛, 因為她的對手不是一個專制強橫的壓迫者, 因此她必須克服的是自己在面對丈夫的殷勤和生活的安定時所產生的鬆懈、軟弱的心理, 鍛煉自己獨立勇敢的性格,她的敵人事實上不是她的丈夫,而是自己好逸惡勞的惰性:對於柳遇春這種殷勤,梅女士卻感得害怕, 比怒色厲聲的高壓手段更害怕些;尤其是當她看出柳遇春似乎有幾分真心,不是哄騙,她的思想便陷入了惶惑徘徊。她覺得這是些無形的韌絲, 漸漸地要將她的破壁飛去的心纏住。可是她又無法解脫這些韌絲的包圍。她是個女子。她有數千年來傳統的女性的缺點: 易為感情所動。她很明白地認識這缺點, 但是擺脫不開,克制不下, 她有什麼辦法呢!這些女主人公自我成長、自我超脫的心理描寫, 可以說是這部小說最出色也最細膩的部分。 小說到第五節時, 梅逃離與柳遇春住宿的旅館, 藏匿於同窗好友徐綺君處, 再輾轉來到瀘州師范學校的小學部任教。第六、七兩節描寫梅在瀘州任教時的社會經歷。對梅來說, 她是憑著五四個性解放的力量沖出家庭的牢籠,但是對人生卻缺乏明確的目標:明白的自意識的目標並沒有, 然而確是有一股力——不知在什麼時候占據了她的全心靈的一股力,也許就是自我價值的認識,也許就是生活意義的追求,使她時時感到環境的拂逆,使她往前沖;現在可不是已經沖出來了,卻依舊是滿眼的枯燥和灰黑。這不僅僅是梅的問題,也是瀘州的同事們共同的問題,只是他們不像梅那樣具有強烈的自省能力。這些同事並不專注於教育工作, 也沒有在社會經驗中追尋人生的方向, 卻利用個性解放之便大搞戀愛游戲, 甚至鬧出醍醐閣的丑劇, 事後卻擔心名譽受損。梅在這一群目光狹小、庸俗無聊的教員中顯得鶴立雞群,男同事對她的美貌的追求、討好或覬覦,女同事因為她的出眾而欣羨、嫉妒或鄙夷造謠, 她都表現得不以為意, 毫不動心。對她來說, 真正的痛苦不只在於同事的胡鬧和攻擊排擠, 更在於無法找到人生廣闊自由的大路。第七節結束時,梅離開瀘州師范學校小學部。在簡單地交代梅在惠師長公館又做了兩三年的家庭教師之後,梅終於踏上離開四川的旅程, 小說結束自第二章起佔了六章篇幅之多的倒敘, 時序與第一章梅出三峽相銜接。 第八章至第十章寫梅到了上海, 受到(共產黨員)梁剛夫的影響而走上社會革命的道路,小說結束在梅參加「五卅運動」的示威活動。第八章開始時,以「江浙戰爭」點明時間是1924年十月下旬。從遙遠的四川來到大城市的梅為復雜的上海感到迷亂, 如同梁剛夫對她說的:「太復雜, 你會迷路」。五四之後在生活的歷練中變得堅定而勇敢的梅面對上海復雜的社會大環境, 以及對她的美麗絲毫不假詞色的「英雄」梁剛夫時, 卻也不由自主地生出缺乏自信心、優柔寡斷的「第二個自己」。然而好強的她卻不願意走回頭路, 她決定要像從前一樣「高視闊步, 克服這新環境」。於是她接受梁剛夫的安排參與了秋敏女士所主持的婦女會工作, 在與黃因明同住期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這些書籍如同五四時期「新」字排行的書報, 給梅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之後她在與梁剛夫的接觸談話中, 逐漸對中國的社會局勢及中外關系有所了解。在梅被梁剛夫所吸引, 而梁剛夫卻專注於政治活動的情況下, 梅決定: 「我也准備著失戀, 我准備把身體交給第三個戀人——主義!」[iv] , 於是梅毫無私情地投入了熱血磅礴的「五卅運動」。 《虹》以梅行素自五四至五卅的成長和思想轉變為小說的發展主線,表現梅行素從五四接受新思潮而啟蒙——以行動追求獨立、自主的個人——度過五四退潮期的茫然苦悶——逐步了解社會情勢, 並投入群眾的社會運動中的轉變。如同茅盾所說:「這是我第一次寫人物性格有發展, 而且是合於生活規律的有階段的逐漸的發展而不是跳躍式的發展」。 三、梅行素人物形象分析 梅行素和葉聖陶筆下的倪煥之相比,作為女性的梅行素, 所走的道路與身為男性的倪煥之自然有很大的差異。最大的差異是在五四時期,當倪煥之已經開始在社會上站穩腳步,並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時,梅行素還在與家庭斗爭,與丈夫進行角力戰,這突顯傳統觀念給予女性的限制和束縛遠比男性更大。在五四時期, 倪煥之所扮演的角色是「啟蒙者」,將各種新思潮、新觀念以教育的方式加以實踐,而梅行素則是個「被啟蒙者」,在接受新思潮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她面對自我個人、家庭和婚姻的態度。對於五四時期的新女性而言, 最大的課題在於打破傳統家庭與婚姻給女性的束縛,以及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虹》可以說是梅行素作為一個「五四女性」解決這兩大課題的過程, 通過這兩大課題的考驗, 梅行素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個人」。小說的前二分之一, 著重在梅行素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 努力擺脫父母之命的婚姻的束縛, 勇敢地隻身在社會中闖盪, 這一部份強調梅行素的個人主體意識的建立; 小說的後二分之一,從梅行素在瀘州教書,到梅在上海受到共產黨員梁剛夫的影響而走上群眾運動的道路,參與五卅運動,這個過程是梅行素在社會上找尋人生方向的過程。在作家的安排下, 梅行素最後確立的人生方向, 就是集體群眾運動的道路。如同《倪煥之》一樣,《虹》也呈現了知識分子從「個人」到「集體」的道路, 不同的是, 對葉聖陶而言, 他著重在表現知識分子陷落在「個人」與「集體」的斷層中的窘境; 對茅盾而言, 梅行素參與「集體」,不但不是喪失「個人」, 反而是成就「個人」。 這樣的差別來自於茅盾對「時代性」的要求。茅盾在《讀〈倪煥之〉》一文中強調小說的「時代性」, 而他所謂的「時代性」又包含強烈的「革命性」傾向: 「人們的集團的活力又怎樣地將時代推進了新方向, 換言之, 即是怎樣地催促歷史進入了必然的新時代。」對於「革命性」的要求,使得《虹》可以說是茅盾在20 年代末期以共產黨的史觀重塑五四以來的「革命歷史」的作品, 而主人公梅則是「革命歷史」的象徵, 以她個人的人生歷程規劃出「革命歷史」的道路。將梅行素放在茅盾「時代女性」的系譜中, 有學者認為:以《蝕》三部曲中的靜女士、方太太、孫舞陽、章秋柳、《野薔薇》里的嫻嫻為序,以《虹》的梅女士為終結, 從各篇小說創作的先後時序來看, 她們呈現某種曲線的運動, 向「革命」的歷史運動與方向愈益靠攏。換言之, 隨著作者描寫技術的改進, 她們在思想氣質上更具時代性或社會性, 她們的主體意識表達得更具革命性。梅所展現的「革命性」,可以從《虹》這部小說「小說的倒敘結構」、「人物性格的塑造」、「面對五四新思潮的態度」、「小說的結局」等幾個方向來證明。為了突顯《虹》的「革命性」, 仍然以同為「教育小說」的《倪煥之》作為參照的坐標。 首先, 在「小說的倒敘結構」方面, 雖然兩部小說都以主人公的成長轉變為小說的發展線索,但同樣的兩部小說都採用一部分的「倒敘」手法,在第一節以「乘船」的意象象徵著主人公行駛在人生的河流上,並以「主人公懷抱著夢想迎接新生活」作為小說的開頭: 倪煥之乘著低篷船沿著吳淞江來到新的學校,在本節結束時到達目的地, 贊嘆著:「啊! 到了,新生活從此開幕了!」, 第二節起倒敘倪煥之過去的成長背景、學習過程以及產生教育理想的過程,第三節時序接上第一節,倪煥之展開實踐理想的新生活。梅行素則如前所述,乘著大輪船沿著長江出三峽,行船出夔門時, 梅滿懷喜悅: 「從此是進入了廣大, 空闊, 自由的世間!」, 第二節起倒敘梅在四川的經歷, 這個龐大的倒敘一直到第八節才接上第一節的時序。 強調這個倒敘的結構目的在於突顯出兩位主人公同樣乘著船,期待著新生活時,他們所面對的「理想」的差異:就小說的整體結構來看,倪煥之是結束辛亥革命以來的消沉,他所嚮往的理想是五四時期的「啟蒙教育」;但對梅行素而言,她所要結束的是五四走出家庭之後找不到出路的痛苦,她的理想是走到寬闊自由的世界(社會),她即將面對的是熱血沸騰的「五卅運動」。對安排小說布局的作家而言,葉聖陶所著重的是「五四」,而茅盾則更強調 「五卅」。「五四」的精神是啟蒙運動,而「五卅」的精神是(反帝) 群眾運動。茅盾強調「五卅」,在於「五卅」是許多知識分子認識 「群眾」的轉折點,也是20 年代中期中國大革命的開端, 同時它能夠鮮明地劃出從「個人」到「集體」的「革命歷史」的路線。 其次, 就「人物性格的塑造」來說, 倪煥之是個「理想主義」者, 他的理想與現實之間有相當的差距,他的小家庭也沒有經濟上的困難,以世俗的眼光來看, 倪煥之完全沒有遭遇失敗, 但是倪煥之卻有深深的幻滅感, 因為失敗的是他的 「理想主義」。與倪煥之的「理想主義」相對照, 梅是個「現在主義」者。她的信念是「不要依戀過去,也不要空想將來, 只抓住了現在用全力干著。」她靠著「現在主義」擺脫了婚約的苦惱所產生的自怨自艾, 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離開丈夫,並馬上付諸行動。她「現在主義」的決斷力和行動力賦予她勇敢堅決而耀眼的「雄強美」, 使她周圍的男子不論是蒼白的韋玉或庸俗的柳遇春都顯得膽小懦弱和平庸。即使到了瀘州, 在眾多學校同事之間, 梅依然顯得大方坦率, 就連行事作風大膽的張逸芳也相形失色。 第三, 在「面對五四新思潮的態度」上,同樣可以看出茅盾重新梳理歷史的態度。小說的前半部描寫新思潮隨著五四運動擴散到遙遠的四川成都, 對於《新青年》等刊物的熱切期待使得梅行素和僅僅識面的徐綺君迅速地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在吸收新思潮的過程中,每一個陌生的新名詞都給梅強烈的愉快和極度的興奮。雖然梅毫無偏見地吸收著各種駁雜的新思潮,但是小說冷靜的「敘述者」卻站在更高的位置,不無批判意味地點明這些思潮對梅的人生困境而言都是「架空的理想」:個人主義,人道主義, 社會主義,政府主義,各色各樣互相沖突的思想,往往同見於一本雜志里, 同樣地被熱心鼓吹。梅女士也是毫無歧視地一體接受。 梅行素的行動力使得她從五四到五卅的發展就是茅盾所謂「時代給與人們以怎樣地影響」和「人們的集團的活力又怎樣地將時代推進了新方向」。五四時期的梅深受「時代」的影響成為「被啟蒙者」,在五四浪潮的推動下沖出了家庭的牢籠,雖然前方的目標朦朧 但她卻不由自主地被「歷史」推著向前沖;而到小說末節時梅加入了「五卅」示威的行列,小說結束在「包圍總商會去!」的「行動命令」中,這個命令充滿著主動、積極、前進的力量,集體的人群反將時代推進了群眾運動的新方向。 梅行素從五四到五卅的發展也同樣展現了「個人」到「集體」的道路。五四時期的梅行素受到個性解放的影響追求自己的前途,並且靠著自己的力量在社會上闖盪,和社會上的丑惡斗爭,她將自己「個人」與環境惡勢力相抗衡的能力發揮到極致, 她只相信自己。如同她的自述:「什麼團體, 什麼社會, 這些話, 紙面上口頭上說得怪好聽, 但是我從來只受到團體的傾擠, 社會的冷淡。我一個人跑到社會里, 社會對我歡迎么?」[v]她從來不曾意識到「群體」的存在, 因為「群體」對她而言只是壓迫她的力量,而不是支持她的力量。梅帶著這種強烈的「個人主義」來到上海,當她因為想探知梁剛夫、黃因明的秘密活動而不得,好強的她竟想靠自己的力量 「獨立門戶」來從事梁剛夫他們所謂的「活動」, 完全不了解以集體的方式進行政治活動的意義。即使後來梅接受梁剛夫的安排到婦女會工作,她依然只感受到膩煩和無聊,無法體會到群眾運動的力量。一直到使人激動而憤怒的「五卅慘案」發生時,事件的嚴肅性使梅決定放棄對梁剛夫的迷戀而投身於工作,才感受到「群眾運動」的重要性, 同時強調「集體」的「紀律」。在5月31日的遊行中,義憤填膺的梅一再被熱血所激動,想憑著快意行動,但她卻時時提醒自己:「紀律是神聖的!」,她了解到革命運動的嚴肅性,如果放任自己的沖動單獨行動,只會給敵人各個擊破的機會。在「五卅運動」熱潮的洗禮之下,雖然不能證明梅從此便順遂地走上集體的道路,但是她終究認識到集體革命的重要性,同時有意識地壓抑自己強大的「個人主義」。 四、《虹》的成就與意義 《虹》通過梅行素的一段人生追尋,不但真實地展現了二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迷惘、痛苦與追求,而且生動地刻畫了梅的性格。「虹」這一意象,既象徵著梅女士對理想的一種感覺;既美麗、又虛空,那麼誘人,卻又那麼縹緲;同時,這一意象也暗示著作者本人對於美、對於理想的深刻的幻滅感。《虹》的敘述,始終依循主人公梅行素的人生軌跡,但由於主人公的性格與思想始終是探索的、追求理想的,因而她的人生軌跡總是與時代大潮相追隨,這就使作品的敘述始終具有一種非凡的氣度與寬廣的視野,有史詩的韻致。由《蝕》到《虹》,我們看到茅盾小說的審美情趣的確是崇高的、有史詩感的。他總是在尋求以一種美的形式,為中國現代風雲變幻、可歌可泣的大時代「留一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