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劉慈欣短篇小說全集觀後感

劉慈欣短篇小說全集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2-07-19 04:11:16

❶ 看完劉慈欣的《地火》,大家都有什麼感受呢

故事的主人公,劉,年輕的時候目睹了礦工父親的死,決心征服那個吃人的煤礦的洞口。 他終於做好了准備,夾雜著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政府的支持,回到家鄉,發現礦山人物都失去了神采。 長期的增長停滯和惡化的市場環境,剝奪了同學李為煤炭事業奉獻一生的決心,失去了礦長對未來的信心,給整個城市帶來了暗淡的煤渣般的色彩。 劉先生向礦長說明了自己的氣化煤炭改造計劃,得到了可否的回答。 消防隊長阿古力對自己經歷的地火恐怖描述,項目危險性很大,即使在遙遠的北京,也有人在釜底抽薪,准備削減項目預算。

礦長代表著古老的傳統,從一開始對新技術的質疑到實驗成功後,由衷欽佩,事故發生後全力兜兜轉轉,各個地方對礦長在礦場建設的城市,對依賴礦場生活的人民的熱愛和責任感。 特別是「多做,少想」這句話,表明礦長其實認同劉的想法。 即使劉的實驗釀成大禍,也是要毀了自己一生事業的時候。

世界在命運之輪的轉動下,破碎地走過了過去。

但是,那個美好的未來,是黑暗的過去,單手編織的。

❷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短篇小說《思想者》

大劉小說中為數不多的軟一點兒的科幻。
我讀完後最多的不是對技術的思考,而是人的浪漫,深深感動。宇宙沒有一次完整的感覺,而我卻有,這讓我回想起了一些陽光閃耀的日子。

❸ 劉慈欣的三體讀後感謝謝

《三體》系列小說分為三部,而昨天剛剛看完了第一部。作者劉慈欣在當前的科技基礎之上,向讀者們構造了一個架空的科幻世界,故事基調宏達、神秘而又悲壯。在故事當中我遇見了很多物理學的名詞,比如宇宙背景輻射,哈勃紅移,為了搞清楚故事的發展,我也隨時准備著網路,遇到不懂得名詞就查。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為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為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盡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盡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我想,這是因為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盡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著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為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為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❹ 讀完劉慈欣《三體1》的感悟是什麼

1.無論是再牛的創意,都是基於現實的,《三體》構築了一個非常龐大且神異的世界觀,提出了許多我們普通人也許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但是這一切都是基於世界上現有內容的加工,他的內容本身其實很普通,例如亂紀元和恆紀元,例如與外星人之間的對話,還有維度觀念,對於這些的探討,人類早在上個世紀甚至更早就開始了,但是《三體》帶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個人認為並不是內容本身有多離奇,而是因為作者將內容通過形式表現出來了,且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視域所展現,再加上小說的背景仍然放在現在時空,與我們的普通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盤了很好的邏輯,所以才更使讀者所感嘆。


❺ 劉慈欣的《贍養人類》,裡面有哪些情節讓你印象深刻

《贍養人類》是劉慈欣老師深刻的思想實驗,代表了對社會技術文明的最終反思。因為從表面上看,最終生產者趕走其他人類不再需要其他人類。但是深層的原因是技術進步給生物進化帶來了新的噴泉。最終生產者已經沒有把自己和其他人類看作同一個物種。他已經找到了生命,文明的新意義,向獨立文明前進。

事實上,最終生產者一詞相當於說明了人類和猴子的關系。人類和猴子也是同樣進化的淵源,但人類絕對不認為自己和猴子是同一類。事實上,從最終生產者的角度來看也是如此。這時,最終生產者不把自己和他人看作一個物種,而是把自己看作一個新的更優秀的文明,具有獨特而先進的意義,這是最終生產者趕走其他同類的最重要原因。這也是劉慈欣老師的終極討論。可以說比表面上的理由更進一步,更冷酷。《贍養人類》是劉慈欣老師在技術變革中進行的一次深入討論,討論了生物進化、文明的意義。最終生產者趕走其他人類的最核心因素是,他已經找到了生命和文明的新意義,以便為自己更加獨立地進化成新的文明,而不是將其他第一地球的人類看作同一個物種。

❻ 劉慈欣,《2018》讀後感,800字!急求!

前幾日,我閑暇無聊,便讀了劉慈欣寫的小說集《2018》。去年,我讀了他寫的《三體》三部曲,深為震憾。我以前讀過兩本科幻小說,是邁克爾·克萊頓寫的《侏羅紀公園》和《神秘之球》。雖然讀起來也不錯,但氣勢遠不如《三體》恢宏。《三體》是長篇巨著,是基於一些物理假說構築延伸的一個龐大復雜的故事體系,而《2018》帶給我則是另一種感受。每篇篇幅雖短,但想像力絲毫不遜,也有各種曲折矛盾,讓人腦洞大開。不同於一些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狗血故事,他的小說,開始讓人難以捉摸,然後漸漸明晰,高潮之處終於讓人恍然大悟又驚心動魄。結尾簡略卻令人深思,給人留下無盡的想像。
劉慈欣的小說有許多都反映了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在高科技地外文明面前的脆弱。他的作品並不是那種一些科幻片中英雄帶領人們通過頑強抵抗得以戰勝外星人的理想主義。在劉慈欣的筆下,一個文明的誕生與覆滅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事。不過,他不是機械地描述這一過程,而是結合社會、文化生動地反映出危機來臨時人們的反映。在危機面前,社會中許多潛在的矛盾都會爆發出來,並猛烈沖擊現有的秩序。這其中所蘊含的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道理,正是作者沉思的,也是值得讀者思考的。
即便人類渺小,但大劉筆下對人類文明還是充滿希望的。比如在《2018》的第一篇《2018年》中,提到「時代總是越來越好的」,這其實就是對發展的肯定和對未來的寄託。《詩雲》中,即使是掌握著宇宙頂級科技的文明,也難以創作出超越李白的詩篇。這其實就是對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肯定,單純的技術並不能取代一切。《地火》則現實地表達了作者對煤礦工業變革的期望。《超新星紀元》反映了孩子們肩負著重任,他們不僅是祖國的花朵,更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具體篇目我就不加細說了,裡面的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許多話題,引發很多思考。好的科幻小說不是胡思亂想,憑空捏造,而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晶。正如《2018》的序言中將劉慈欣評價為「第五位面壁者」。他的小說其實就是他對現實社會,對人類文明,對宇宙審美的沉思結晶。他的科幻作品不僅可以給廣大讀者帶來科學的滋養,也能帶來心靈的啟迪,而且能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
我讀了《2018》,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對世界的認知。我也有這樣一個信念,歷史在進步,時代一定是越來越好的。

❼ 如何評價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山》

小說的透明語言,在讀的時候不容易察覺,但在寫讀後感的時候,卻感觸深刻。因為想些寫什麼去解釋,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法解釋,因為所有需要解釋的,劉慈欣都已經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語言解釋清楚了。故事其實很簡單,但其實又很不簡單。一心想要登山的馮帆(原名馮華北)曾經在大學組織攀登珠峰,最後導致全隊四人死亡,為了懲罰自己從此遠離陸地,一輩子也不登山。故事情節巧妙的是,原本是為了逃離登山而來到海上的馮帆,如今有一座比珠穆朗瑪峰還有高上兩百多米的水山,如今世界上最高的山。馮帆說,這就是命運。人類大難臨頭,馮帆決定登山,登山的理由很簡單,山就在那裡,總有人要去登。這樣如此戲劇化的命運當然是神之手,劉慈欣所決定的命運。

❽ 宇宙往事 劉慈欣讀後感

宇宙往事是的劉慈欣等一眾作家中短篇小說合集成的一部小說集。

多年之後,作為地球人類的倖存者,回憶起那個恐懼又雀躍的夜晚:掌聲與哭泣、飛船與雲層、太空與銀河……我仍然長時間地陷入對往事的流連之中。
誰也沒有料想到,天文基地站收到的星外信息顯示來自普卡帕星的超高級生命體即將對人類發起戰爭。不計其數的圓弧狀銀色光速戰機從天空掠過,激光子彈如暴雨般散落,南半球淹沒於一片火海之中。由地球科學家組成的雙翼艦隊發動的反擊,也在十五天後,以悲劇收場:八名科學家的身體被光劍完整切割,如拼盤一般……

❾ 星際戰爭劉慈欣讀後感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88-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是現代科幻文學的鼻祖和典範,他也因此被稱為「科學幻想小說之父」.科幻小說界的「莎士比亞」。他一生創作了百餘部作品,內容涉及各個領域,是現代最多產的作家之一。
他還是一位社會改革家和語言家,曾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會晤過羅斯福和斯大林,撰寫了《世界史綱》及大量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作品。
威爾斯的科幻小說不僅僅局限與通俗的科幻小說,而是將重心放在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所產生的矛盾,以及帶來的政治沖突,這一點是威爾斯作品的進步意義所在。

❿ 《鏡子》劉慈欣500字左右讀後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鏡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之一,小說講述了一個物理學取得大突破的時代,人們發現量子效應只是物質更深層規律擾動的影子,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被確定性和唯一性取代,換句話說,當宇宙發生大爆炸的一瞬間,往後的一切都將註定。

主人公是一名生活在內地城市鄭州的軟體工程師,他率先利用超級計算機開發了宇宙演化模擬軟體,即創立一個大爆炸奇點的模型,使其在計算機中開始演化。他誤打誤撞地產生了我們生活的宇宙,創造了一個「現實鏡像」的模型,由此能夠看到地球上過去發生的任何事件,同時能夠看到遙遠的未來。由於對本地腐敗現象的深惡痛絕,他本來希望鏡像技術能夠用於司法領域,但他震驚地發現,在遙遠的未來,人類文明消亡了,正是鏡像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導致了消亡的發生。

他發現,雖然鏡像技術一開始僅用於司法領域,但其影響已開始滲入社會的各個角落,一切人類社會的黑暗和骯臟的事物都暴露在鏡像的強光之下,罪惡無處可逃。鏡像技術毀滅了人類文明的一切罪惡和一切不道德的東西,使人性如一汪清水般純潔。由於沒有可描寫和表現的,人類文學首先消失了,接著整個藝術領域都陷入停滯,而以藝術為發展動力的科學領域也因此停滯。隨著地球自然資源的耗盡,人類工業文明開始衰退。

社會的活力,其實是以種種偏離道德主線的慾望和沖動為基礎的,正是在對舊道德的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產生了新道德,也就生成了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動力。一個在道德上永不出錯的社會,其實是一個死了的社會,因為它的每個社會成員都精確地按照其道德標准行事,即使道德倫理不再符合文明進一步發展的要求,也無力去推翻它。

水清無魚的道理,其實適用於社會的許多問題。在地球35億年的生命進化史中,正是DNA的錯誤進化了生命,推動了文明的進程。設想,如果DNA永遠精確地復制和遺傳,那森林古猿永遠無法直立行走,現在的的地球可能仍是單細胞生物的天下!

現在的社會仍然有許多錯誤,但不應當建立強制性的監視與監督機制來維護規避社會問題,而扼殺社會成員的思想自由。我們應當以珍視的眼光看待錯誤,在改正錯誤的同時不斷發展完善自身。

熱點內容
霸道總裁小說女主幾年後回歸 發布:2025-07-19 05:16:55 瀏覽:370
鄉村言情未刪小說 發布:2025-07-19 05:03:23 瀏覽:516
燕京四大公子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19 04:43:30 瀏覽:898
小說完本免費閱讀總裁 發布:2025-07-19 04:31:52 瀏覽:629
類似重生之孩子是你的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03:06:35 瀏覽:388
網路小說生成超級ip 發布:2025-07-19 03:06:05 瀏覽:340
古穿今女主重生娛樂圈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19 02:58:18 瀏覽:274
劣等人的魔劍使輕小說 發布:2025-07-19 02:48:30 瀏覽:207
霸道總裁喜歡侄女的小說 發布:2025-07-19 02:26:37 瀏覽:268
世界級經典現代小說 發布:2025-07-19 02:10:47 瀏覽: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