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編短篇小說原文
『壹』 《故事新編 非攻》的原文
魯迅/著
一
子夏〔2〕的徒弟公孫高〔3〕來找墨子〔4〕,已經好幾回了,總是不在家,見不著。大約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罷,這才恰巧在門口遇見,因為公孫高剛一到,墨子也適值回家來。
他們一同走進屋子裡。
公孫高辭讓了一通之後,眼睛看著席子〔5〕的破洞,和氣的問道:
「先生是主張非戰的?」
「不錯!」墨子說。
「那麼,君子就不鬥么?」
「是的!」墨子說。
「豬狗尚且要斗,何況人……」
「唉唉,你們儒者,說話稱著堯舜,做事卻要學豬狗,可憐,可憐!」〔6〕墨子說著,站了起來,匆匆的跑到廚下去了,一面說:「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過廚下,到得後門外的井邊,絞著轆轤,汲起半瓶井水來,捧著吸了十多口,於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忽然望著園角上叫了起來道:
「阿廉〔7〕!你怎麼回來了?」
阿廉也已經看見,正在跑過來,一到面前,就規規矩矩的站定,垂著手,叫一聲「先生」,於是略有些氣憤似的接著說:
「我不幹了。他們言行不一致。說定給我一千盆粟米的,卻只給了我五百盆。我只得走了。」
「如果給你一千多盆,你走么?」
「不。」阿廉答。
「那麼,就並非因為他們言行不一致,倒是因為少了呀!」
墨子一面說,一面又跑進廚房裡,叫道:
「耕柱子〔8〕!給我和起玉米粉來!」
耕柱子恰恰從堂屋裡走到,是一個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糧罷?」他問。
「對咧。」墨子說。「公孫高走了罷?」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氣,說我們兼愛無父,像禽獸一樣。」〔9〕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國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讓耕柱子用水和著玉米粉,自己卻取火石和艾絨打了火,點起枯枝來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說道:「我們的老鄉公輸般〔10〕,他總是倚恃著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興風作浪的。造了鉤拒〔11〕,教楚王和越人打仗還不夠,這回是又想出了什麼雲梯,要聳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國,怎禁得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罷。」
他看得耕柱子已經把窩窩頭上了蒸籠,便回到自己的房裡,在壁廚里摸出一把鹽漬藜菜乾,一柄破銅刀,另外找了一張破包袱,等耕柱子端進蒸熟的窩窩頭來,就一起打成一個包裹。衣服卻不打點,也不帶洗臉的手巾,只把皮帶緊了一緊,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頭也不回的走了。從包裹里,還一陣一陣的冒著熱蒸氣。
「先生什麼時候回來呢?」耕柱子在後面叫喊道。
「總得二十來天罷,」墨子答著,只是走。
二
墨子走進宋國的國界的時候,草鞋帶已經斷了三四回,覺得腳底上很發熱,停下來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腳上有些地方起繭,有些地方起泡了。〔12〕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歷來的水災和兵災的痕跡,卻到處存留,沒有人民的變換得飛快。走了三天,看不見一所大屋,看不見一顆大樹,看不見一個活潑的人,看不見一片肥沃的田地,就這樣的到了都城〔13〕。
城牆也很破舊,但有幾處添了新石頭;護城溝邊看見爛泥堆,像是有人淘掘過,但只見有幾個閑人坐在溝沿上似乎釣著魚。
「他們大約也聽到消息了,」墨子想。細看那些釣魚人,卻沒有自己的學生在裡面。
他決計穿城而過,於是走近北關,順著中央的一條街,一徑向南走。城裡面也很蕭條,但也很平靜;店鋪都貼著減價的條子,然而並不見買主,可是店裡也並無怎樣的貨色;街道上滿積著又細又粘的黃塵。
「這模樣了,還要來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見了貧弱而外,也沒有什麼異樣。楚國要來進攻的消息,是也許已經聽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習慣了,自認是活該受攻的了,竟並不覺得特別,況且誰都只剩了一條性命,無衣無食,所以也沒有什麼人想搬家。待到望見南關的城樓了,這才看見街角上聚著十多個人,好像在聽一個人講故事。
作者: 59.40.223.*
2006-2-4 20:08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當墨子走得臨近時,只見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揮,大叫道:
「我們給他們看看宋國的民氣!我們都去死!」〔14〕
墨子知道,這是自己的學生曹公子的聲音。
然而他並不擠進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關,只趕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來,在一個農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來仍復走。草鞋已經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還有窩窩頭,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塊布裳來,包了腳。不過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著他的腳底,走起來就更艱難。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樹下,打開包裹來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腳。遠遠的望見一個大漢,推著很重的小車,向這邊走過來了。到得臨近,那人就歇下車子,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聲「先生」,一面撩起衣角來揩臉上的汗,喘著氣。
「這是沙么?」墨子認識他是自己的學生管黔敖,便問。
「是的,防雲梯的。」
「別的准備怎麼樣?」
「也已經募集了一些麻,灰,鐵。不過難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沒有。還是講空話的多……」
「昨天在城裡聽見曹公子在講演,又在玩一股什麼『氣』,嚷什麼『死』了。你去告訴他:不要弄玄虛;死並不壞,也很難,但要死得於民有利!」
「和他很難說,」管黔敖悵悵的答道。「他在這里做了兩年官,不大願意和我們說話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剛剛試驗過連弩〔15〕;現在恐怕在西關外看地勢,所以遇不著先生。先生是到楚國去找公輸般的罷?」
「不錯,」墨子說,「不過他聽不聽我,還是料不定的。你們仍然准備著,不要只望著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點點頭,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會,便推著小車,吱吱嘎嘎的進城去了。
三
楚國的郢城〔16〕可是不比宋國:街道寬闊,房屋也整齊,大店鋪里陳列著許多好東西,雪白的麻布,通紅的辣椒,斑斕的鹿皮,肥大的蓮子。走路的人,雖然身體比北方短小些,卻都活潑精悍,衣服也很乾凈,墨子在這里一比,舊衣破裳,布包著兩只腳,真好像一個老牌的乞丐了。
再向中央走是一大塊廣場,擺著許多攤子,擁擠著許多人,這是鬧市,也是十字路交叉之處。墨子便找著一個好像士人的老頭子,打聽公輸般的寓所,可惜言語不通,纏不明白,正在手真心上寫字給他看,只聽得轟的一聲,大家都唱了起來,原來是有名的賽湘靈已經開始在唱她的《下里巴人》〔17〕,所以引得全國中許多人,同聲應和了。不一會,連那老士人也在嘴裡發出哼哼聲,墨子知道他決不會再來看他手心上的字,便只寫了半個「公」字,拔步再往遠處跑。然而到處都在唱,無隙可乘,許多工夫,大約是那邊已經唱完了,這才逐漸顯得安靜。他找到一家木匠店,去探問公輸般的住址。
「那位山東老,造鉤拒的公輸先生么?」店主是一個黃臉黑須的胖子,果然很知道。「並不遠。你回轉去,走過十字街,從右手第二條小道上朝東向南,再往北轉角,第三家就是他。」
墨子在手心上寫著字,請他看了有無聽錯之後,這才牢牢的記在心裡,謝過主人,邁開大步,徑奔他所指點的處所。果然也不錯的:第三家的大門上,釘著一塊雕鏤極工的楠木牌,上刻六個大篆道:「魯國公輸般寓」。
墨子拍著紅銅的獸環〔18〕,當當的敲了幾下,不料開門出來的卻是一個橫眉怒目的門丁。他一看見,便大聲的喝道:
「先生不見客!你們同鄉來告幫〔19〕的太多了!」
墨子剛看了他一眼,他已經關了門,再敲時,就什麼聲息也沒有。然而這目光的一射,卻使那門丁安靜不下來,他總覺得有些不舒服,只得進去稟他的主人。公輸般正捏著曲尺,在量雲梯的模型。
「先生,又有一個你的同鄉來告幫了……這人可是有些古怪……」門丁輕輕的說。
「他姓什麼?」
「那可還沒有問……」門丁惶恐著。
「什麼樣子的?」
「像一個乞丐。三十來歲。高個子,烏黑的臉……」
作者: 59.40.223.*
2006-2-4 20:08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輸般吃了一驚,大叫起來,放下雲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階下去。門丁也吃了一驚,趕緊跑在他前面,開了門。墨子和公輸般,便在院子里見了面。
「果然是你。」公輸般高興的說,一面讓他進到堂屋去。
「你一向好么?還是忙?」
「是的。總是這樣……」
「可是先生這么遠來,有什麼見教呢?」
「北方有人侮辱了我,」墨子很沉靜的說。「想托你去殺掉他……」
公輸般不高興了。
「我送你十塊錢!」墨子又接著說。
這一句話,主人可真是忍不住發怒了;他沉了臉,冷冷的回答道:
「我是義不殺人的!」
「那好極了!」墨子很感動的直起身來,拜了兩拜,又很沉靜的說道:「可是我有幾句話。我在北方,聽說你造了雲梯,要去攻宋。宋有什麼罪過呢?楚國有餘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殺缺少的來爭有餘的,不能說是智;宋沒有罪,卻要攻他,不能說是仁;知道著,卻不爭,不能說是忠;爭了,而不得,不能說是強;義不殺少,然而殺多,不能說是知類。先生以為怎樣?……」
「那是……」公輸般想著,「先生說得很對的。」
「那麼,不可以歇手了么?」
「這可不成,」公輸般悵悵的說。「我已經對王說過了。」
「那麼,帶我見王去就是。」
「好的。不過時候不早了,還是吃了飯去罷。」
然而墨子不肯聽,欠著身子,總想站起來,他是向來坐不住的〔20〕。公輸般知道拗不過,便答應立刻引他去見王;一面到自己的房裡,拿出一套衣裳和鞋子來,誠懇的說道:
「不過這要請先生換一下。因為這里是和俺家鄉不同,什麼都講闊綽的。還是換一換便當……」
「可以可以,」墨子也誠懇的說。「我其實也並非愛穿破衣服的……只因為實在沒有工夫換……」
四
楚王早知道墨翟是北方的聖賢,一經公輸般紹介,立刻接見了,用不著費力。
墨子穿著太短的衣裳,高腳鷺鷥似的,跟公輸般走到便殿里,向楚王行過禮,從從容容的開口道:
「現在有一個人,不要轎車,卻想偷鄰家的破車子;不要錦綉,卻想偷鄰家的短氈襖;不要米肉,卻想偷鄰家的糠屑飯:這是怎樣的人呢?」
「那一定是生了偷摸病了。」楚王率直的說。
「楚的地面,」墨子道,「方五千里,宋的卻只方五百里,這就像轎車的和破車子;楚有雲夢,滿是犀兕麋鹿,江漢里的魚鱉黿鼉之多,那裡都賽不過,宋卻是所謂連雉兔鯽魚也沒有的,這就像米肉的和糠屑飯;楚有長松文梓榆木豫章,宋卻沒有大樹,這就像錦綉的和短氈襖。所以據臣看來,王吏的攻宋,和這是同類的。」
「確也不錯!」楚王點頭說。「不過公輸般已經給我在造雲梯,總得去攻的了。」
「不過成敗也還是說不定的。」墨子道。「只要有木片,現在就可以試一試。」
楚王是一位愛好新奇的王,非常高興,便教侍臣趕快去拿木片來。墨子卻解下自己的皮帶,彎作弧形,向著公輸子,算是城;把幾十片木片分作兩份,一份留下,一份交與公輸子,便是攻和守的器具。
於是他們倆各各拿著木片,像下棋一般,開始鬥起來了,攻的木片一進,守的就一架,這邊一退,那邊就一招。不過楚王和侍臣,卻一點也看不懂。
只見這樣的一進一退,一共有九回,大約是攻守各換了九種的花樣。這之後,公輸般歇手了。墨子就把皮帶的弧形改向了自己,好像這回是由他來進攻。也還是一進一退的支架著,然而到第三回,墨子的木片就進了皮帶的弧線裡面了。
楚王和侍臣雖然莫明其妙,但看見公輸般首先放下木片,臉上露出掃興的神色,就知道他攻守兩面,全都失敗了。
楚王也覺得有些掃興。
「我知道怎麼贏你的,」停了一會,公輸般訕訕的說。「但是我不說。」
「我也知道你怎麼贏我的,」墨子卻鎮靜的說。「但是我不說。」
作者: 59.40.223.*
2006-2-4 20:08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你們說的是些什麼呀?」楚王驚訝著問道。
「公輸子的意思,」墨子旋轉身去,回答道,「不過想殺掉我,以為殺掉我,宋就沒有人守,可以攻了。然而我的學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經拿了我的守御的器械,在宋城上,等候著楚國來的敵人。就是殺掉我,也還是攻不下的!」
「真好法子!」楚王感動的說。「那麼,我也就不去攻宋罷。」
五
墨子說停了攻宋之後,原想即刻回往魯國的,但因為應該換還公輸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時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覺得肚子餓,主人自然堅留他吃午飯——或者已經是夜飯,還勸他宿一宵。
「走是總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說。「明年再來,拿我的書來請楚王看一看。」〔21〕
「你還不是講些行義么?」公輸般道。「勞形苦心,扶危濟急,是賤人的東西,大人們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鄉!」
「那倒也不。絲麻米穀,都是賤人做出來的東西,大人們就都要。何況行義呢。」〔22〕
「那可也是的,」公輸般高興的說。「我沒有見你的時候,想取宋;一見你,即使白送我宋國,如果不義,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國了。」墨子也高興的說。「你如果一味行義,我還要送你天下哩!」〔23〕
當主客談笑之間,午餐也擺好了,有魚,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魚,只吃了一點肉。公輸般獨自喝著酒,看見客人不大動刀匕,過意不去,只好勸他吃辣椒:
「請呀請呀!」他指著辣椒醬和大餅,懇切的說,「你嘗嘗,這還不壞。大蔥可不及我們那裡的肥……」
公輸般喝過幾杯酒,更加高興了起來。
「我舟戰有鉤拒,你的義也有鉤拒么?」他問道。
「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墨子堅決的回答說。「我用愛來鉤,用恭來拒。不用愛鉤,是不相親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親而又油滑,馬上就離散。所以互相愛,互相恭,就等於互相利。現在你用鉤去鉤人,人也用鉤來鉤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來拒你,互相鉤,互相拒,也就等於互相害了。所以我這義的鉤拒,比你那舟戰的鉤拒好。」〔24〕
「但是,老鄉,你一行義,可真幾乎把我的飯碗敲碎了!」公輸般碰了一個釘子之後,改口說,但也大約很有了一些酒意:他其實是不會喝酒的。
「但也比敲碎宋國的所有飯碗好。」「可是我以後只好做玩具了。老鄉,你等一等,我請你看一點玩意兒。」
他說著就跳起來,跑進後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不一會,又出來了,手裡拿著一隻木頭和竹片做成的喜鵲,交給墨子,口裡說道:
「只要一開,可以飛三天。這倒還可以說是極巧的。」
「可是還不及木匠的做車輪,」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說。「他削三寸的木頭,就可以載重五十石。有利於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於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壞的。」〔25〕
「哦,我忘記了,」公輸般又碰了一個釘子,這才醒過來。「早該知道這正是你的話。」
「所以你還是一味的行義,」墨子看著他的眼睛,誠懇的說,「不但巧,連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擾了你大半天。我們明年再見罷。」
墨子說著,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辭;公輸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門之後,回進屋裡來,想了一想,便將雲梯的模型和木鵲都塞在後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歸途上,是走得較慢了,一則力乏,二則腳痛,三則干糧已經吃完,難免覺得肚子餓,四則事情已經辦妥,不像來時的匆忙。然而比來時更晦氣:一進宋國界,就被搜檢了兩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國隊〔26〕,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關外,又遭著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濕,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1〕本篇在收入本書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時衛國人,孔丘的弟子。
作者: 59.40.223.*
2006-2-4 20:08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3〕公孫高古書中無可查考,當是作者虛擬的人名。〔4〕墨子(約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人,曾為宋國大夫,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者。他主張「兼愛」,反對戰爭,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軻語)的精神。他的著作有流傳至今的《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大半是他的弟子所記述的。《非攻》這篇小說主要即取材於《墨子•公輸》,原文如下:「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按齊應作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說(悅)。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按即楚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子墨子曰:『然乎,不已乎?』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見我於王?』公輸盤曰:『諾。』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而欲竊之;舍其錦綉,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也;荊有雲夢,犀、兕、糜、鹿滿之,江漢之魚、�、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免、狐狸(按狐狸應作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綉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納)也。」按原文「臣以三事之攻宋也」,「三事」兩字,前人解釋不一;《戰國策•宋策》作「臣以王吏之攻宋」,較為明白易解。在小說中作者寫作「王吏」,當系根據《戰國策》。又,《公輸》敘墨翟只守不攻;《呂氏春秋•慎大覽》高誘注則說:「公輸般九攻之,墨子九卻之;又令公輸般守備,墨子九下之。」小說中寫墨翟與公輸般迭為攻守,大概根據高注。
〔5〕席子我國古人席地而坐,這里是指鋪在地上的座席。按墨翟主張節用,反對奢侈。在《墨子》一書的《辭過》、《節用》等篇中,都詳載著他對於宮室、衣服、飲食、舟車等項的節約的意見。
〔6〕墨翟和子夏之徒的對話,見《墨子•耕柱》:「子夏之徒問於子墨子曰:『君子有斗乎?』子墨子曰:『君子無斗。』子夏之徒曰:『狗[豕希]猶有斗,惡有士而無斗矣!』子墨子曰:『傷矣哉!言則稱於湯、文,行則譬於狗[豕希],傷矣哉!』」
〔7〕阿廉作者虛擬的人名。在《墨子•貴義》中有如下的一段記載:「子墨子仕人於衛,所仕者至而反。子墨子曰:『何故反?』對曰:『與我言而不當。曰待女(汝)以千盆;授我五百盆,故去之也。』子墨子曰:『授子過千盆,則子去之乎?』對曰:『不去。』子墨子曰:『然則非為其不審也,為其寡也。』」〔8〕耕柱子和下文的曹公子、管黔敖、禽滑�,都是墨翟的弟子。分見《墨子》中的《耕柱》、《魯問》、《公輸》等篇。
〔9〕計愛無父這是儒家孟軻攻擊墨家的話,見《孟子•滕文公》:「楊氏(楊朱)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作者: 59.40.223.*
2006-2-4 20:08 回復此發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魯迅的故事新編-非攻 希望大家看了有所感悟
〔10〕公輸般般或作班,《墨子》中作盤,春秋時魯國人。曾發明創造若干奇巧的器械,古書中多稱他為「巧人」。
〔11〕鉤拒參看本篇注〔24〕。
〔12〕關於墨翟趕路的情況,《戰國策•宋策》有如下記載:「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般。」又《淮南子•修務訓》也說:「昔者楚欲攻宋,墨子聞而悼之,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足重繭而不休息,裂裳裹足,至於郢。」
〔13〕都城指宋國的國都商丘(今屬河南省)。
〔14〕這里曹公子的演說,作者寓有諷刺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意思。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後,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主義,而表面上卻故意發一些慷慨激昂的空論,以欺騙人民。
〔15〕連弩指利用機械力量一發多欠的連弩車。見《墨子•備高臨》。
〔16〕郢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境。
〔17〕賽湘靈作者根據傳說中湘水的女神湘靈而虛擬的人名。傳說湘靈善鼓瑟,如《楚辭•遠游》中說:「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下里巴人》,是楚國一種歌曲的名稱。《文選》宋玉《對楚王問》中說:「客有歌於郢中者,甚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
〔18〕獸環大門上的銅環。因為銅環銜在銅制獸頭的嘴裡,所以叫做獸環。
〔19〕告幫在舊社會,向有關系的人乞求錢物幫助,叫告幫。
〔20〕關於墨翟坐不住的事,在《文子•自然》和《淮南子•修務訓》中都有「墨子無暖席」的話,意思是說坐席還沒有溫暖,他又要上路了(《文子》舊傳為老聃弟子所作)。
〔21〕關於墨翟獻書給楚王的事,清代孫詒讓《墨子間詁》(《貴義》篇)引唐代余知古《渚宮舊事》說:「墨子至郢,獻書惠王,王受而讀之,曰:『良書也。』」據《渚宮舊事》所載,此事系在墨翟止楚攻宋之後(參看孫詒讓《墨子傳略》)。
〔22〕墨翟與公輸般關於行義的對話,見《墨子•貴義》:「子墨子南遊於楚,見楚獻惠王,獻惠王以老辭,使穆賀見子墨子。子墨子說穆賀,穆賀大說(悅),謂子墨子曰:『子之言則成(誠)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賤人之所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譬若葯然,草之本,天子食之,以順其疾。豈曰一草之本而不食哉?今農夫入其稅於大人,大人為酒醴粢盛,以祭上帝鬼神。豈曰賤人之所為而不享哉?』」小說採取墨翟答穆賀這幾句話的意思,改為與公輸般的對話。
〔23〕關於送你天下的對話,見《墨子•魯問》:「公輸子謂子墨子曰:『吾未得見之時,我欲得宋;自我得見之後,予我宋而不義,我不為。』子墨子曰:『翟之未得見之時也,子欲得宋;自翟得見子之後,予子宋而不義,子弗為,是我予子宋也。子務為義,翟又將予子天下!』」
〔24〕公輸般與墨翟關於鉤拒的對話,見《墨子•魯問》:「公輸子自魯南遊楚,焉(於是)始為舟戰之器,作為鉤強之備:退者鉤之,進者強之,量其鉤強之長,而制為之兵。楚之兵節,越之兵不節,楚人因此若勢,亟敗越人。公輸子善其巧,以語子墨子曰:『我舟戰有鉤強,不知子之義亦有鉤強乎?』子墨子曰:『我義之鉤強,賢於子舟戰之鉤強。我鉤強:我鉤之以愛,揣之以恭。弗鉤以愛則不親,非揣以恭則速狎,狎而不親則速離。故交相愛,交相恭,猶若相利也。今子鉤而止人,人亦鉤而止子;子強而距人,人亦強而距子。交相鉤,交相強,猶若相害也。故我義之鉤強,賢子舟戰之鉤強。』」據孫詒讓《墨子間詁》,「鉤強」應作「鉤拒」,「揣」也應作「拒」。鉤拒是武器,用「鉤」可以鉤住敵人後退的船隻;用「拒」可以擋住敵人前進的船隻。
〔25〕關於木鵲,見《墨子•魯問》:「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
〔26〕募捐救國隊影射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欺騙行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前,國民黨政府實行賣國投降政策;同時卻用「救國」的名義,策動各地它所控制的所謂「民眾團體」強行募捐,欺騙人民,進行搜括。
『貳』 《故事新編》魯迅的主要講了什麼
《故事新編》魯迅的主要講了魯迅先生1922年至1935年間創作的小說8篇及序言1篇,分別是:序言、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
前期的三篇《補天》《奔月》《鑄劍》主要是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的創造精神和復仇精神,贊揚了那些淳樸、正直、堅強的英雄人物,同時也無情的嘲笑了現實生活中的市儈氣息和庸俗作風。
後期的《非攻》《理水》是歌頌性的,歌頌墨子和大禹這些中國脊樑式的人物。而《採薇》《出關》《起死》等三篇側重於批判當時社會的消極避世、無為哲學、虛無主義等思想。
(2)故事新編短篇小說原文擴展閱讀: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裡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
盡管骨子裡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這表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具有某種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現或隱或現、或濃或淡的存在著「庄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文本的最後描寫了莊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結局,從而揭示了這種哲學的現實悖論。在現實中,生與死劃然兩界。在幽明兩界涇渭分明的區別背後,承載的是一種對生命和死亡的價值、意義的選擇與思考:不知生,焉知死。
捨生取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體選擇生與死的正義性的理性判斷與道德評價。事實上,在30年代的中國,每一個知識分子都得面對這樣嚴峻的拷問,直面或迴避,承擔或放棄,舍或取,等等,也就成為30年代知識分子精神天平上孰輕孰重的醒目的刻度。
『叄』 求魯迅《故事新編》中《理水》原文
這時侯是「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舜爺的百姓,倒並不都擠在露出水面的山頂上,有的捆在樹頂,有的坐著木排,有些木排上還搭有小小的板棚,從岸上看起來,很富於詩趣。
遠地里的消息,是從木排上傳過來的,大家終於知道鯀大人因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麼效驗也沒有,上頭龍心震怒,把他充軍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兒子文命少爺,乳名叫作阿禹。
災荒得久了,大學早已解散,連幼稚園也沒有地方開,所以百姓們都有些混混沌沌,只在文化山上,還聚集著許多學者,他們的食糧,是都從奇肱國用飛車運來的,因此不怕缺乏,因此也能夠研究學問。然而他們裡面,大抵是反對禹的,或者簡直不相信世界上真有這個禹。
每月一次,照例的半空中要簌簌的發響,愈響愈厲害,飛車看得清楚了,車上插一張旗,畫著一個黃圓圈在發毫光。離地五尺,就掛下幾只籃子來,別人可不知道裡面裝的是什麼,只聽得上下在講話:
「古貌林!」
「好杜有圖!」
「古魯幾哩……」
「O. K!」
飛車向奇肱國疾飛而去,天空中不再留下微聲,學者們也靜悄悄,這是大家在吃飯,獨有山周圍的水波,撞著石頭,不住的澎湃的在發響,午覺醒來,精神百倍,於是學說也就壓倒了濤聲了。
「禹來治水,一定不成功,如果他是鯀的兒子的話,」一個拿拄杖的學者說。「我曾經搜集了許多王公大臣和豪富人家的家譜,很下過一番研究工夫,得到一個結論:闊人的子孫都是闊人,壞人的子孫都是壞人——這就叫作 『遺傳』。
所以,鯀不成功,他的兒子禹一定也不會成功,因為愚人是生不出聰明人來的!」
「O. K!」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說。
「不過您要想想咱們的太上皇,」別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他先前雖然有些『頑』,現在可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遠不會改好……」
「O. K!」
「這這些些都是廢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里,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
「不過鯀卻的確是有的,七年以前,我還親眼看見他到昆侖山腳下去賞梅花的。」
「那麼,他的名字弄錯了,他大概不叫 『鯀』,他的名字應該叫 『人』!至於禹,那可一定是一條蟲,我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他的烏有,叫大家來公評……」
於是他勇猛的站了起來,摸出削刀,颳去了五株大松樹皮,用吃剩的麵包末屑和水研成漿,調了碳粉,在樹身上用很小的蝌蚪文寫上抹殺阿禹的考據,足足化掉了三九廿七天工夫,但是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十片嫩榆葉,如果住在木排上,就改給一貝殼鮮水苔。
橫堅到處都是水,獵也不能打,地也不能種,只要還活著,所有的是閑工夫,來看的人倒也很不少,松樹下挨擠了三天,到處都發出嘆息的聲音,有的是佩服,有的是疲勞,但到第四天的正午,一個鄉下人終於說話了,這時那學者正在吃炒麵。
「人裡面,是有叫做阿禹的,」 鄉下人說。「況且『禹』也不是蟲,這是我們鄉下人的簡筆字,老爺們都寫作 『禺』,是大猴子……」
「人有叫作大大猴子的嗎?……」學者跳起來了,連忙咽下沒有嚼爛的一口面,鼻子紅到發紫,吆喝道。
「有的呀,連叫阿狗阿貓的也有。」
「鳥頭先生,您不要和他去辯論了,」拿拄杖的學者放下麵包,攔在中間,說,「鄉下人都是愚人。拿你的家譜來,」他又轉向鄉下人,大聲道,「我一定會發見你的上代都是愚人……」
「我就從來沒有過家譜……」
「呸,使我的研究不能精密,就是你們這些東西可惡!」
「不過這這也用不著家譜,我的學說是不會錯的。」鳥頭先生更加憤憤的說。「先前,許多學者都寫信來贊成我的學說,那些信我都帶在這里……」
「不不,那可應該查家譜……」
「但是我竟沒有家譜,」那「愚人」說。「現在又是這么的人荒馬亂,交通不方便,要等您的朋友們來信贊成,當作證據,真也比螺螄殼里做道場還難。證據就在眼前:您叫鳥頭先生,莫非真的是一個鳥兒的頭,並不是人嗎?」
「哼!」鳥頭先生氣忿到連耳輪都發紫了。「你竟這樣的侮辱我!說我不是人!我要和你到皋陶大人那裡去法律解決!如果我真的不是人,我情願大辟——就是殺頭呀,你懂了沒有?要不然,你是應該反坐的。你等著罷,不要動,等我吃完了炒麵。」
「先生,」鄉下人麻木而平靜的
回答道,「您是學者,總該知道現在已是午後,別人也要肚子餓的。可恨的是愚人的肚子卻和聰明人的一樣:也要餓。真是對不起的很,我要撈青苔去了,等您上了呈子之後,我再來投案罷。」於是他跳上木排,拿起網兜,撈著水草,泛泛的遠開去了。
看客也漸漸的走散,鳥頭先生就紅著耳輪和鼻尖從新吃炒麵,拿拄杖的學者在搖頭。
然而「禹」究竟是一條蟲,還是一個人呢,卻仍然是一個大疑問。
(3)故事新編短篇小說原文擴展閱讀:
《理水》與那種「博考文獻,言必有據」的歷史小說不同,這是一篇融古代生活與現代生活為一體,既有歷史人物的真實描繪,又有社會現實的廣角諷喻的作品。
在《理水》中,魯 迅一方面依據史有所載的神話傳說,塑造了上古時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時又大膽突破傳統歷史小說的形式規范,將30年代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醜陋乖訛現象披上歷史的外衣,諷刺性地 嵌入上古時代的神話氛圍里。
刻畫了文化山上的學者教授、視察大員、水利局官吏等眾多喜劇角色,組成了一個古今雜糅的怪誕世界,這種奇詭的藝術構思最典型地體現了作家在 《故事新編 》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編的獨特藝術風貌。
作為神話傳說中的治水英雄,《理水》中的大禹雖然著墨不多,卻是魯迅衷心贊美的人物,作品將他置於「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的險惡自然環境和其父鯀9年治水無效、充軍羽山的 危急情勢下,集中從三個方面刻畫他以自苦實干為核心的性格特徵和為民請命、赴湯蹈火而在所不辭的高尚品德。
一是大智大勇:他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總結歷年來治水失敗的教訓,毅然推 翻其父鯀「湮的成法」,確立以「導」治水的新法,銳意革新,不怕保守勢力的攻擊和恫嚇。
二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拚命硬乾的精神:他櫛雨沐風,跋山涉水,身先士卒,率領隨員察水 情、疏江河,引洪害入海,始終奮斗在治水第一線上,「每日孳孳」,毫無倦怠。
『肆』 關於魯迅《故事新編》研究的外文,要外文原文!謝謝!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於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後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後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餘篇,並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後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後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伍』 魯迅的《故事新編起死》的寓意和大致內容是什麼
寓意:
《起死》是作者從《莊子》《至樂》篇的寓言故事裡演義出來的;魯迅在小說中,巧妙地運用了,「古為今用」的原則,借用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素材,以「新編」的「故事」為軀殼,將古代和現代生活錯綜地交融在一起,謳歌了光明,鞭撻了丑惡,從而激發了人們的愛和憎。
大致內容:
《起死》取《莊子·至樂》篇中講的一個寓言構思而成。作品寫莊子去楚國路上見到一個髑髏,他請司命天尊還原了他的生命,原來他是死於五百年前的漢子。
他赤身露體向衣冠整齊的莊子要衣服遮蓋時,遭到莊子拒絕,並對他大講「相對主義」哲學:「衣服是可有可無的……」漢子扭住他不放,他摸出警笛吹響喚來巡士驅趕漢子。
他以自己的前後自相矛盾的言行,揭出了他的「唯無是非觀」的相對主義哲學的內在矛盾和欺騙性。
(5)故事新編短篇小說原文擴展閱讀:
《故事新編》文學意義:
《故事新編》 是魯迅的最後的創新之作,裡面8篇有5篇寫於魯迅生命的最後時期。
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內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編》整體的風格卻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從容、充裕、幽默和灑脫。
盡管骨子裡依舊藏著魯迅固有的悲涼,卻出之以詼諧的「游戲筆墨」,這表明魯迅的思想與藝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具有某種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發現或隱或現、或濃或淡地存在著「庄嚴」與「荒誕」兩種色彩和語調,互相補充、滲透和消解。
是魯迅先生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的短篇小說集,包括他在不同時期所寫的8篇作品。《故事新編》在取材和寫法上都不同於《吶喊》和《彷徨》。魯迅先生自己認為,這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故事新編》是魯迅的一部短篇小說集。收錄了魯迅在1922年~1935年間創作的短篇小說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為巴金所編的《文學叢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這八篇小說分別是:《補天》、《奔月》、《理水》、《採薇》、《鑄劍》、《出關》、《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
。此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故事有趣,想像豐富,是魯迅作品中僅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
其中,《補天》寫於1922年冬天,原題《不周山》,收錄於《吶喊》初版,後改名《補天》並抽出;《奔月》、《鑄劍》寫於1926年和1927年,《鑄劍》在《莽原》上發表時題名《眉間尺》;《出關》、《理水》、《非攻》、《採薇》、《起死》寫於1934至1936年。
《故事新編》多數是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像和虛構,有點難懂。
『陸』 故事新編全文概述
第一篇《補天》寫於一九二二年,曾以《不周山》為題收入《吶喊》第一版。作品根據女媧「摶黃土作人」(事見《太平御覽》引漢應劭《風俗通》)和「煉五色石補天」(事見《淮南子》)的神話,描寫了這位傳說中的人類母親淳樸渾厚的形象。魯迅在《序言》中自述其最初的意圖是:根據佛洛伊特的精神分析學,「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佛洛伊特(註:佛洛特(S.Freud)是奧地利精神病理學家,他認為一切精神現象都是受「下意識」支配的,而「下意識」的內容則是平時受壓抑的情慾。這是反動的資產階級心理學的一個流派)學說對資產階級文學有很大的影響,在魯迅翻譯的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里就可以看出明顯的痕跡。用「性的發動」(註:《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來解釋人類和文學的起源當然是錯誤的,但《補天》的主旨卻不限於此。全篇寫原始宇宙氣象雄偉,景物瑰麗,彷彿一幅色調濃烈的油彩畫。女媧摶土作人時充滿著創造的喜悅,補天的辛勤展示了勞動的壯美。作品的具體描寫實際上已經沖破佛洛伊特的「理論」,表現了例如勞動等等遠為廣泛的生活。寫作中途,魯迅讀到一篇道學家攻擊新體情詩的文章,強烈的反感使他的筆鋒扶不得不從神話轉到現實,於是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註:《故事新編·序言》),渺小而又滑稽,作品的主題到這里有所擴大,產生了聯系現實斗爭的反封建的意義。不過描寫不及前半舒展,結局也較為倉卒。把現實生活細節引入歷史題材,魯迅自稱是「油滑的開端」(註:《故事新編·序言》),但從以後七篇繼續遵循這一準則看來,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作家有意施展「幽默才能」以創造新的藝術形式進行社會批判的一種嘗試。 四年以後,魯迅從北京來到廈門,一個人住在石屋裡,面對大海,又從古書里掇拾材料,完成了《奔月》和《鑄劍》。《奔月》寫神話里夷羿和嫦娥(事見《淮南子》)的傳說。善射的羿射下過九個太陽,射死過封豕長蛇,一切大動物和小動物,最後「射得遍地精光」,只好在「無物之陣」(註:《野草·這樣的戰士》)中賓士,天天和嫦娥一起吃烏鴉炸醬面。嫦娥熬不過這樣的生活,終於吞下金丹,獨自向天上飛升。而昔日的弟子逢蒙又在這個時候出現,欺世盜名,利用向師傅
『柒』 《故事新編》 的作品賞析
我想,在魯迅眼中,社會現實是非常殘酷的,風吹轉蓬,雨打漂萍,常常是奔波半生,卻發現自己毫無所獲。正如他在《在酒樓上》中所寫的那樣:就像一隻蒼蠅一樣,為了尋找一點食物或者被人抬手一嚇,立刻飛走了,但是飛來飛去,卻總是在附近徘徊,有時候甚至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到了原地。而這種凄涼與孤獨之感,可能是永遠無法向人傾吐的吧?魯迅先生只能把痛苦深埋在心底,無法傾訴,無法排譴,無以釋懷。也許他的心裡有一個痛苦與寂寞的洪荒,這孤寂使他久久體味,同時也更增加了他悲天憫人的情懷,而他也只能把這種情懷傾注於文學創作中。
《故事新編》應該算是魯迅的小說中較為另類的一部了,其在取材和寫法上都不同於《吶喊》和《彷徨》,是一部依據古籍並容納現代的作品。魯迅先生將現實主義的真實感觸與浪漫主義的想像結合在一起,為我們創造了這部既有現實批判力度又閃耀著樂觀主義色彩的經典,實是中國文壇之大幸。
《故事新編》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大都是有歷史文獻根據的,但是在寫法上卻只取「一點因由」而加以「點染」,將古人與今人納入同一形象系列,將古代與現代的情節融為了一體,但卻又不是「將古人寫得更死」,而是力求將古人寫活,不是「神化」或「鬼話」古人,而是將古人當作現實中的人來寫。其實,書中所寫到的這些聖人和賢人,也許已經不是古代的人物了,而是變成了現代的、在魯迅眼中的人物,所以我們才會在讀完小說之後感覺到其中真實的力度。
究竟是歷史典籍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還是《故事新編》中的人物更接近於歷史的真實,或者是這些人物中根本就沒有真正存在於歷史之中呢?誰也不知道正確的答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所以每個人也都可以創造出自己眼中的歷史人物。我們並不需要知道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我們需要的只是閱讀和寫作時所獲得的感受。魯迅先生筆下的歷史人物,都是他從實際的境遇出發進行構思、並且從他心裡真實的生長出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講,那些故事才是一種存在的真實。
其實,寫作《故事新編》時的魯迅先生,能夠在人生的盡頭穿越一世的前塵舊夢,用一種從容的心態來感悟古今與世情,也許是他早已參透人生真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