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寫好短篇小說劉勇
❶ 格非《涼州詞》中的臨安先生/博士是誰
臨安先生/博士是作者虛構出來的小說人物,沒有真實原型。
原文節選:
作為當代文化研究領域內聲名顯赫的學者,臨安博士近來已漸漸被人們遺忘。四年過去了,我從未得到過他的任何消息。正如外界所傳言的那樣,不幸的婚姻是導致他最終告別學術界的重要原因。
最近一期的《名人》雜志刊發了一篇悼念性質的文章,作者聲稱,據他剛剛得到的訊息,臨安先生現已不在人間,他於一九九二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蘇死於霍亂。直到今年秋天,當臨安博士背著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現在我寓所的門前,上述推斷才被證明是無稽之談。
此文出自格非《涼州詞》
(1)怎樣寫好短篇小說劉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涼州詞》是格非的一個短篇小說,寫學者臨安博士的生存困境和對歷史事件的特殊思考,從而發現了現實生活與精神生活相悖的荒謬特性,而且,種種荒謬性跟他所研究的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故事產生了直接的對應。
「格非」原名劉勇,江蘇鎮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鋒文學代表作家之一。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
❷ 劉勇行楷怎麼寫那種字體好看
劉勇行楷
❸ 格非迷舟賞析
《迷舟》是格非的代表作。格非善於在平實冷靜的敘述中剔發命運變幻莫測的微妙精義,使寫實的筆觸也平添了神秘的恐怖氣勢。「迷舟」這標題便是人生不可知的主題象徵。
大戰在即,兩軍對峙。蕭旅長為不祥的預感所纏繞。他原以為災難將來自惡戰,卻哪知道陰錯陽差中的偶然艷遇竟在冥冥中引導他走向了毀滅——他本是為戀人而去的榆關,卻在鬼使神差中與上司的猜疑偶然契合,從而被當作奸細處決……
人生如迷舟。一切的偶然、一切微不足道的瑣事乍看起來都平平常常:蕭當年在榆關的初戀、後來又投入孫傳芳部隊中,……可隨著命運之神的編織,一切瑣事都織成了一張致人死命的網!一切都太巧了:蕭為什麼偏偏在大戰前與杏重逢?蕭的對手為什麼正好是他的哥哥?一切似乎都純屬偶然。但一切又不能不使人聯想到是某種神秘力量在編排著人的命運。
至於馬三大嬸是如何進入軍事重地、又是如何知道蕭與杏的隱秘戀情的?這謎團始終沒有解開。作家留下的「空白」又足以引發讀者的想像:當故事的結局把蕭的迷舟引入深淵時,再回首這個細節,便不由使人對馬三大嬸、甚至杏的真實身份產生不難理解的懷疑——蕭的艷遇是否是一個預先精心設置的圈套?還有一個「空白」:蕭追隨杏去了榆關,那一夜除了愛的撫慰,還發生了別的什麼事情沒有?蕭對自己部隊的忠誠是無可懷疑的,但這並不能保證他無意中泄露軍機、鑄成大錯呀……這樣的「空白」設置是新潮小說家們的拿手好戲。顯然,生活中永遠充滿著許多是難解之謎、許多無法填充、至多隻能猜測的「空白」。新潮小說家有意放棄「全知」的敘述角度,而通過設置「空白」還原生活的神秘面目,同時也為激發讀者的想像力、思考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迷舟》是一部情節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這又是它異於馬原等人的「現代派」小說的特色所在。格非本人也寫過標準的、寓意晦澀、敘述風格撲朔迷離的「現代派」作品(如有名的《褐色鳥群》便是典型的博爾赫斯式的「智慧小說」),但他更擅長寫的,還是《迷舟》這樣的作品——在寫實的風格中通過設置「空白」、通過寫人的預感與悲劇的巧合、寫偶然中突發的一系列誤會改變人的命運、寫人心的變幻莫測揭示命運的神秘,進而表達作者對神秘人生的感悟,《大年》、《風琴》、《青黃》、《敵人》等篇都是從這個路子走過來的。這樣,格非便似乎具有了雙重的身分:既是個寫買功力深厚的小說家(他在塑造人物、經營氛圍、描摹景物方面毫不遜色於一些優秀的寫實小說家)、善於吸引讀者的講故事者,又是個善於超越寫實層面、故事層面而升華到對人的命運進行深沉思考的「現代派」。他善於運用隱喻、暗示傳神描繪人物感覺的筆法和不動聲色、濾去主觀情感的敘述風格,也顯然得益於「現代派」。這樣,評論家們在議論格非時,常常既把他歸入「現代派」又把他列入「新寫實」的陣營,也就是都說得過去的了。
空缺結構是指在「類後現代敘事」文本中事件的發展史往往由於人為作用造成某個鏈條的缺失,從而使整個事件的統一性被瓦解,歷史就這樣變得不可靠起來。格非的許多作品都為我們展示了這樣一種特殊的空缺結構。以《迷舟》為例,在這部精心打造的短篇里,格非是以戰爭與愛情的雙線來營造其小說結構的,但無論我們從哪能一個角度去看,這個故事的結構總是不完整的。而究其原因就在於小說總是在最關鍵的地方給讀者留下了空缺。「蕭旅長去榆關」無論從戰爭線索還是愛情線索上都對整個故事的展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它被省略了。蕭去榆關是去看望「杏」還是去傳遞情報,警衛員並沒有考慮是哪種可能就武斷地以六發子彈打死了蕭作為對空缺的填充,正是他的這種行為使這個空缺永遠被懸置起來而無法彌合。在這里,對空缺的填充與解釋是無效的,無論是蕭的愛情填充方式,還是警衛員六發子彈的槍殺填充方式,都造成了整個故事的不完整。然而,結構上的空缺對讀者的誘惑又是巨大的,我們完全在閱讀時對此空缺進行再度隨意的填充。
❹ 跪求一些很虐戀情深的短篇小說(大概十章左右),最好是虐到人會哭的。但結局要happy ending。
丹尼海格 廖娟的
❺ 劉勇強老師認為《紅樓夢》的內涵之「新」在於
劉勇強老師認為《紅樓夢》的內涵之「新」在於:
在明清長篇小說中,《紅樓夢》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次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創作原委的作品。
作者說:「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此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皆(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談之德,以至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昭傳,復可(以)悅世(人)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從小說史上看,此前的小說家更多地是強調寫作的歷史紀實或道德教訓的公共責任,曹雪芹卻公然強調了一種完全個人化的理由,即以一種強烈的追悔之意,敘述過往的人生歷程,而這一歷程最令其感愧的則是那些曾經與作者的生命體驗聯系在一起的女性。
不管這些女性是實有的,還是只存在於作者的想像世界,為「閨閣昭傳」的意義都使得《紅樓夢》確立了一個與以往古代小說不同的描寫角度,這當然不是說,小說的全部內容都僅限於「閨閣」中。
在我的理解中,《紅樓夢》濃重的悲情意識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級:
首先是發自內心的負疚感,這通過開篇的自我懺悔得到了明示;其次是面向社會的末世感,這在小說的情節布局與人物描寫中不斷流露;第三,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美人黃土的哀思,這是一種人生哲學意義上的感悟,通過對女性性格與命運的審視,作者將負疚感與末世感上升為一種對生命的深刻反省。
(5)怎樣寫好短篇小說劉勇擴展閱讀:
劉勇強
《紅樓夢》對現當代小說的引領與制約
《紅樓夢》問世後,它就是小說家不能無視的存在,並成了小說家效法或爭勝的一個對象,如文康作《兒女英雄傳》,就有既效法《紅樓夢》,又欲與之抗衡的明顯意圖。而當《紅樓夢》作為中國小說的巔峰地位被確立以後,它對中國小說就更具有了路標性的意義。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便指出了這樣的事實:「五四之後以至當代,《紅樓夢》仍然成為許多作家永遠讀不完、永遠值得讀的書,成為中國作家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鑒品。」
《紅樓夢》對現當代小說的引領是一個持續發展的現象。
從題材類型上看,在言情小說、家庭小說等類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張恨水的《金粉世家》在人物塑造方面與《紅樓夢》有相似之處。
巴金的《家》以大家庭為題材並具有一定「自敘」性,也與《紅樓夢》之間有著許多相似之處。
張愛玲的小說創作更自覺地從《紅樓夢》中吸收營養,在談到《金鎖記》的創作時,她說《紅樓夢》與《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泉源,尤其《紅樓夢》」。
當代作家效法《紅樓夢》的也不可勝數,如路遙稱在寫《平凡的世界》前,重點研讀而且是第三次研讀《紅樓夢》;王朔說:「《紅樓夢》是我的根兒,我初中看了五遍《紅樓夢》。」
又有學者在評論賈平凹的《廢都》時指出,「我相信賈平凹是認真地決心要寫一部《紅樓夢》那樣的小說的」;連金庸的武俠小說,研究者也多指出其與《紅樓夢》一脈相承的關系。
計文君《誰是繼承人——小說藝術現當代繼承問題研究》是研究這一問題的專著,其中明確提出了「《紅樓夢》範式」的概念,並富於創見地區分了現當代作家對《紅樓夢》敘事範式的整體性繼承和對《紅樓夢》小說藝術的局部學習與借鑒。
與此相關,還有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雖然《紅樓夢》為現當代小說家所熟諳或效法,很多文學史家卻指出,近百年並沒有出現一部公認的可與《紅樓夢》相媲美的長篇巨制。
楊義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一書中,有專章討論「《紅樓夢》與五四小說」,從「神聖施、曹,土芥歸、方」思潮,「正因寫實,轉成新鮮」和悲劇文學形態,個性思潮的解讀和汲取,對婦女和婚姻愛情問題的妙悟與誤認,描寫手法的模仿、點化和轉型等五大方面出發,分析了《紅樓夢》對五四小說的影響,並探討了五四時期沒有產生《紅樓夢》那樣的鴻篇巨著的原因。
實際上,不單五四時期,在後來的現當文學創作中,這一或可稱之為「《紅樓夢》怪圈」的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破解。
即便是最好的現代小說,在廣度和深度上也難以與《紅樓夢》相匹敵。因為,除少數例外,現代中國作家盡管擁有所有新的藝術技巧,由於缺乏哲學方面的抱負和未能探索到更深的心理真實,依然更多的是傳統主義者。
一個精通傳統文學的學者,為了表示對當代中國文學的輕視,總會這樣問:「近五十年產生的作品,有哪一部能夠同《紅樓夢》相比?」
❻ 作者劉勇
「這樣的月光」中的「這樣」指月光皎潔與來自鄉土的蛙鳴稻香笑語融合在一起
十段這樣寫是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寫出了我心境的轉變由開始的 遺憾到最後享受蛙鳴月夜的欣喜。 1.青蛙面對月夜顯示出的激情和生機 2.指陶醉在江南月夜鄉村豐收在望的美景之中 3聯想到趙師秀的詩句並由此想像他在黑夜久等友人不至的寂寞和失意;聯想到了辛棄疾的詩句並有此想像他的詩句的意境——稻花芬芳和農人的歡笑。可見作者對趙世秀的心境的否定嫌他虛度了月夜蛙鳴的美景對辛棄疾的心境是贊賞的,有此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豐收景象的喜悅之情 4.月亮,是擺在天上的一個玉盤,夜空是深藍的絲絨怎麼也保不住它。
❼ 劉勇的人物評價
他是個有學者風度的小說家。他喜歡在小說結構上做文章,他像營造迷宮一樣建構他的小說,以此獲得一種智力的樂趣。他的作品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趣味,優雅、精緻而純粹,還有一種難得的矜持。他小說的詩性,更多的是來源於創造本身,而非社會人生。借鑒和引進在他那裡似乎是一種責任,或者說是一種命定的選擇。博爾赫斯、普魯斯特等西方大師在不同方面給了他不同程度的影響。
格非始終堅持用規范、純正的語言寫作,他立足於語詞本身的信息量,以繁復、深邃、多層面的敘述保證了意義的儲留,同時賦予文字以特殊的魅力。他的文字確切而細膩,豐滿而華美,這使他的作品宜於翻譯,信息的損耗可以降到最低限度。應該說,格非在文字的運用方式上汲取了西方文學的營養,他的這種文本意義上的實驗是必要的,其影響將會是深遠的。也許正是基於語言的特點,格非的敘述風格自有特色。在他的小說中我常發現:當情節停止或趨於停止的時刻,敘述卻在延宕不休,於是語言呈現懸浮狀態。對於讀者而言,一種閱讀的期待由此增強或者減弱了。這也是格非的作品常常不為一般讀者所接受的重要原因。這使我想到新小說的某些寫法。我想,格非敘述上的特定意義恰在其敘述方式中,那就是讓讀者重視瞬間性的感受和思悟;它表明了一種獨特的觀念:瞬間即是永恆,永恆即是瞬間。
中短篇似乎是格非最拿手的,那些在文學圈子裡引起較大反響的作品差不多都出自中短篇,如《褐色鳥群》、《大年》、《迷舟》、《青黃》等。但我認為格非敘述上的秘密是在長篇中體現的。他的幾部長篇中,我最喜歡的是《邊緣》。這部作品是他語言風度的訓練,有一種唯美傾向。先於它的《敵人》則是結構上的實驗。在第三部長篇《慾望的旗幟》中,作者的目光轉向了現實,他以前所未有的興趣,描寫了自己最為熟悉的知識分子的生活。此後,他就更多地寫類似的現實題材。這一轉向,似乎從側面表明了他前期寫作中特別顯著的實驗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