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寫的短篇小說
Ⅰ 余華 <<溫暖的旅程——影響我的10部短篇小說系列 >>
我經常將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名字放在一起,並不是他們應該在一起,而是出於我個人的習慣。我難以忘記1980年冬天最初讀到《伊豆的歌女》時的情景,當時我20歲,我是在浙江寧波靠近甬江的一間昏的公寓里與川端康成相遇。五年之後,也是在冬天,也是在水邊,在浙江海鹽一間臨河的屋子裡,我讀到了卡夫卡。謝天謝地,我沒有同時讀到他們。當時我年輕無知,如果文學風格上的對抗過於激烈,會使我的閱讀不知所措和難以承受。在我看來,川端康成是文學里無限柔軟的象徵,卡夫卡是文學里極端鋒利的象徵;川端康成敘述中的凝視縮短了心靈抵達事物的距離,卡夫卡敘述中的切割擴大了這樣的距離;川端康成是肉體的迷宮,卡夫卡是內心的地獄;川端康成如同盛開的罌粟花使人昏昏欲睡,卡夫卡就像是流進血管的海洛因令人亢奮和痴呆。我們的文學接受了這樣兩份絕然不同的遺囑,同時也暗示了文學的廣闊有時候也存在於某些隱藏的一致性之中。
我曾經迷戀於川端康成的描述,那些用纖維連接起來的細部,我說的就是他描述細部的方式,他敘述的目光無微不至,幾乎抵達了事物的每一條紋路,同時又像是沒有抵達,我曾經認為這若即若離的描述是屬於感受的方式。川端康成喜歡用目光和內心的波動去撫摸事物,他很少用手去撫摸,因此當他不斷地展示細部的時候,他也在不斷地隱藏著什麼,被隱藏的總是更加令人著迷。它會使閱讀走向不可接近的狀態,因為後面有著一個神奇的空間,而且是一個沒有疆界的空間,可以無限擴大,也可以隨時縮小。為什麼我們在閱讀之後會掩卷沉思�這是因為我們需要走進那個神奇的空間,並且繼續行走。這樣的品質也在卡夫卡和馬爾克斯,以及其他更多的作家那裡出現,這也是我喜愛《禮拜二午睡時刻》的一個原因。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無可爭議的大師,而且生前就已獲此殊榮。《百年孤獨》塑造了一個天馬行空的作家的偶像,一個對想像力盡情揮霍的偶像,其實馬爾克斯在敘述里隱藏著小心翼翼的剋制,正是這兩者間激烈的對抗,造就了偉大的馬爾克斯。《禮拜二午睡時刻》所展示的就是作家克制的才華,這是一個在任何時代都有可能出現的故事,因此也是任何時代的作家都有可能寫下的故事。
為什麼神甫都會在一個普通母親面前不安�為什麼枯萎的鮮花會令我們戰栗�馬爾克斯留下的疑問十分清晰,疑問後面的答案也是同樣的清晰,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感受到了,同時又覺得自己的感受還遠遠不夠。
卡夫卡的作品,我選擇了《在流放地》。這是一個使人震驚的故事,一個被遺棄的軍官和一架被遺棄的殺人機器。兩者間的關系有點象是變了質的愛情,或者說他們的歷史是他們共同擁有的,少了任何一個都令兩人同時失去。我之所以選擇《在流放地》,是因為卡夫卡這部作品留在敘述上的刻度最為清晰,我所指的是一個作家敘述時產生力量的支點在什麼地方�這位思維變幻莫測的作家,這位讓讀者驚恐不安和難以預測的作家究竟給了我們什麼�他是如何用敘述之磚堆砌了荒誕的大廈�《在流放地》清晰地展示了卡夫卡敘述中伸展出去的枝葉,在對那架殺人機器入微的描寫里,這位作家表達出了和巴爾扎克同樣准確的現實感,這樣的現實感也在故事的其它部分不斷涌現,正是這些擁有了現實依據的描述,才構造了卡夫卡故事的地基。事實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只是人們更容易被大廈的荒誕性所吸引,從而忽視了建築材料的實用性。
布魯諾·舒爾茨的《鳥》和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河的第三條岸》也是同樣如此。《鳥》之外我還選擇了舒爾茨另外兩部短篇小說,《蟑螂》和《父親的最後一次逃走》。我認為只有這樣,在《鳥》中出現的父親的形象才有可能完整起來。我們可將它們視為一部作品中的三個章節,況且它們的篇幅都是十分簡短。舒爾茨賦予的這個「父親」,差不多是我們文學中最為靈活的形象。他在擁有了人的形象之外,還擁有了鳥、蟑螂和幸福蟹的形象,而且他在不斷地死去之後,還能夠不斷地回來。這是一個空曠的父親,他既沒有人的邊界,也沒有動物的邊界,彷彿幽靈似的飄盪著,只要他依附其上,任何東西都會散發出生命的慾望。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在《河的第三條岸》也塑造了一個父親的形象,而且也同樣是一個脫離了父親概念的形象,不過他沒有去和動物結合,他只是在自己的形象里越走越遠,最後走出了人的疆域,有趣的是這時候他仍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個永不上岸的父親,使羅薩的故事成為了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這位巴西作家在講述這個故事時,沒有絲毫離奇之處,似乎是一個和日常生活一樣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給予讀者的震撼是因為它將讀者引向了深不可測的心靈的夜空,或者說將讀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條岸。
在卡夫卡和舒爾茨之後,辛格是我選擇的第三位來自猶太民族的作家。與前兩位作家類似,辛格筆下的人物總是難以擺脫流浪的命運,這其實是一個民族的命運。不同的是,卡夫卡和舒爾茨筆下的人物是在內心的深淵里流浪,辛格的人物則是行走在現實之路上。這也是為什麼辛格的人物充滿了塵土飛揚的氣息,而卡夫卡和舒爾茨的人物一塵不染,因為後者生活在想像的深處。然而,他們都是迷途的羔羊。《傻瓜吉姆佩爾》是一部震撼靈魂的傑作,吉姆佩爾的一生在短短的幾千字的篇幅里得到了幾乎是全部的展現,就像寫下了浪尖就是寫下整個大海一樣,辛格的敘述雖然只是讓吉姆佩爾人生的幾個片段閃閃發亮,然而他全部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了。這是一個比白紙還要潔白的靈魂,他的名字因為和傻瓜緊密相連,他的命運也就書寫了一部受騙和被欺壓的歷史。
據我所知,魯迅和博爾赫斯是我們文學里思維清晰和思維敏捷的象徵,前者猶如山脈隆出地表,後者則像是河流陷入了進去,這兩人都指出了思維的一目瞭然,同時也展示了思維存在的兩個不同方式。一個是文學里令人戰栗的白晝,另一個是文學里使人不安夜晚,前者是戰士,後者是夢想家。這里選擇的《孔乙己》和《南方》都是敘述上惜墨如金的典範,都是文學中精瘦如骨的形象。在《孔乙己》里,魯迅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幾次來到酒店的描述,當孔乙己的腿被打斷後,魯迅才開始寫他是如何走來的。這是一個偉大作家的責任,當孔乙己雙腿健全時,可以忽視他來到的方式,然而當他腿斷了,就不能迴避。於是,我們讀到了文學敘述中的絕唱。「猛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台下對了門檻坐著。」先是聲音傳來,然後才見著人,這樣的敘述已經不同凡響,當「我溫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錢後,令人戰栗的描述出現了,魯迅只用了短短一句話,「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是用這手走來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熱愛魯迅的理由,他的敘述在抵達現實時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彈穿越了身體,而不是留在了身體里。與作為戰士的魯迅不同,作為夢想家的博爾赫斯似乎深陷於不可知的浪漫之中,他那簡潔明快的敘述里,其實彌漫著理性的茫然,而且他時常熱衷於這樣的迷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常常是頭腦清楚,可是命運模糊。
魯迅的孔乙己彷彿是記憶凝聚之後來到了現實之中,而《南方》中的胡安·達爾曼則是一個努力返回記憶的人,敘述方向的不同命名使這兩個人物獲得了各自不同的道路,孔乙己是現實的和可觸摸的,胡安·達爾曼則是神秘和難以把握的。前者從記憶出發,來到現實;後者卻從現實出發,回到記憶之中。魯迅和博爾赫斯似乎都懷疑歲月會撫平傷疼,因此他們筆下的人物只會在自己的厄運里越走越遠,最後他們殊途同歸,消失成為了他們共同的命運。
拉克司奈斯的《青魚》和克萊恩的《海上扁舟》是我最初閱讀的記錄,它們記錄了我最初來到文學身旁時的忐忑不安,也記錄了我當時的激動和失眠。這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沒有拉克司奈斯和克萊恩的這兩部作品,還有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我想,我也許不會步入文學之門。就像很多年以後,我第一次看到伯格曼的《野草莓》後,才知道什麼叫電影一樣,《青魚》和《海上扁舟》在二十年前就讓我知道了什麼是文學。直到現在,我仍然熱愛著它們,這並不是因為它們曾使我情竇初開,而是它們讓我知道了文學的持久和浩瀚。
這差不多是我二十年來閱讀文學的經歷,當然還有更多的作品這里沒有提及。我對那些偉大作品的每次閱讀,都會被它們帶走。我就像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抓住它們的衣角,模仿著它們的步伐,在時間的長河裡緩緩走去,那是溫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們將我帶走,然後又讓我獨自一人回去。當我回來之後,才知道它們已經永遠和我在一起了。
余華
一九九九年四月三十日
這是我找到的地址:
《青魚》-杜克司奈斯(這篇實在不見一點蹤影~)
《在流放地》-卡夫卡 http://ke..com/view/1417008.htm
《伊豆的歌女》-川端康成 www.yifan.net/novels/foreign/wunu.html
《南方》-博爾赫斯(這篇也找不到)
《傻瓜吉姆佩爾》-辛格http://hi..com/immiee/blog/item/cedee7502afdf3878c543035.html
《孔乙己》-魯迅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nah/nah06.html
《禮拜二午睡時刻》-馬爾克斯http://hi..com/%BC%AB%BE%A1%CE%DE%BC%AB/blog/item/a0729fe929398a3ab80e2dc4.html
《河的第三條岸》-羅薩http://hi..com/zealost/blog/item/71cdea39f5a1a6f03a87cea7.html
《海上扁舟》-史蒂芬·克萊恩www.heilan.com/databank/usa/usa_0611010_6.htm
《鳥》-布魯諾.舒爾茨http://meng8u8.blog.sohu.com/78523088.html
Ⅱ 童話故事的書名有哪些是誰寫的是哪個 國家的作家
1、《安徒生童話》——丹麥,安徒生
《安徒生童話》丹麥安徒生著。安徒生從1835年起到1872年因患病擱筆,共著有童話168篇。早期童話多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和樂觀精神,中期童話增強了現實主義成分,晚期童話多以揭露人間不平為主題。
《安徒生童話》大都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直接反映了當時丹麥的社會生活,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其作品題材豐富,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同情弱小者,抨擊強暴者,追求真善美。善於通過生動的情節,使情與景、意與理、幻想與現實交融一體,同時大量吸取民間口語,語言樸素。
2、《格林童話》——德國,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
《格林童話》是由德國語言學家,雅可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
它是世界童話的經典之作,自問世以來,在世界各地影響十分廣泛。格林兄弟以其豐富的想像、優美的語言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個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話故事。在國內,日本,台灣也有根據《格林童話》創作的故事集。
3、《貝洛童話》——法國,夏爾·貝洛
《貝洛童話》是法國夏爾·貝洛著。根據《鵝媽媽的故事》童話集翻譯。收有8篇童話故事:《林中睡美人》、《小紅帽》、《藍鬍子》、《穿靴子的貓》、《仙女》、《灰姑娘》、《小鳳頭里凱》、《小拇指》;3首童話詩:《格里賽利蒂》、《可笑的希望》、《驢皮記》。
貝洛(CharrlesPerrault,1628—1703年)是一位法國作家。在他69歲時,也就是在1697年,他在巴黎出版了一本美麗的童話集。這本童話集一問世,立刻受到了法國甚至全世界孩子們的歡迎。《貝洛童話》在最初出版的時候,書名叫《有寓意的傳說集》,後來又稱為《鵝媽媽的故事》。這個童話集包括八篇童話,都是些民間流行的傳說,貝洛把它們寫成了美麗的童話,而且他是故意用孩子天真的口氣來寫的。
4、《豪夫童話》——德國,威廉·豪夫
德國19世紀初小說、童話作家、詩人威廉·豪夫(WilnelmHauff,1802—1827)英年早逝,卻為世界童話史留下了份量沉重的一頁。豪夫童話在19世紀已廣泛流傳於歐洲,其版本之多影響之大僅次於安徒生。
豪夫受他擅長講故事的母親的影響,自幼就善於有聲有色的描繪和敘述。1824—1826年在斯圖加特任貴族家庭教師時,就開始為男爵的孩子們寫童話。他於1826年出版的第一本童話開始,就表明他的童話是為「有教養階層子女」寫的。
5、《小王子》——法國,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托萬·德·聖·埃克蘇佩里於1942年寫成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本書的主人公是來自外星球的小王子。書中以一位飛行員作為故事敘述者,講述了小王子從自己星球出發前往地球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各種歷險。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視出成人的空虛、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條,用淺顯天真的語言寫出了人類的孤獨寂寞、沒有根基隨風流浪的命運。同時,也表達出作者對金錢關系的批判,對真善美的謳歌。
Ⅲ 推薦幾部南美作家寫的小說
恰似水之於巧克力
作者: 埃斯基韋爾
青年佩德羅闖進了一個原本平靜的沒落家族,他狂熱地愛上了家族中最聰明能乾的小女兒蒂塔,但這個家族有一條規矩,最小的女兒要侍候母親直至老人歸天,此前不得出嫁。萬般無奈之下,佩德羅娶了蒂塔的大姐為妻,為的就是有機會接近蒂塔。蒂塔傷心透頂,但母命難違,她唯有將滿腔的熱情融化在食物中,用無聲的語言傳遞自己的喜怒哀樂。
於是我們看到,在姐姐的婚禮上,夾雜淚水的糕餅讓所有人懷念起失落的愛,歡慶的場面頓時悲鳴一片;玫瑰花瓣鵪鶉引得食客心裡翻江倒海,放縱的慾念油然而生;辣燒火雞則讓每個人都亢奮莫名,不曾有過的歡笑和喜悅溢於言表;還有那治癒沉默症的神奇的牛尾湯、引得眾人情慾大爆發的核桃醬辣椒、因為加入大量的愛而美味無比的巧克力飲料……隨著季節的變化與烹飪內容的更迭,一道道菜餚呈現蒂塔愛欲痴嗔的情緒起伏,由此鋪展開的情節使小說成為絢爛的傳奇。
之後的幾十年,蒂塔經歷了用自己的處女乳汁哺育過的外甥的死亡,經歷了二姐奇異大膽的婚戀,經歷了與母親生死不絕的對抗,經歷了大姐的敵意與內心的愧疚,直到外甥女舉行婚禮那天,才得以沖破一切阻礙與佩德羅結合在一起。可原本年輕的容貌已不復當年,他們的生命之火已經燃盡……
這是一本充滿愛情魔力與慾望能量的完美力作,出版後曾被評家譽為「美食版《百年孤獨》」。作者用女性那柔軟的心和如刀劍般有力的文字,神奇地再現了墨西哥人身上屬於瑪雅文化的玄妙和難以言喻,魅力充盈的故事宛如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墨西哥大餐,在撩撥你的情思的同
時又刺激你的食慾。
情愛筆記
作者: 巴爾加斯.略薩(秘魯)
這是一部能夠使讀者耳目一新、拍案
叫絕的長篇小說。
小說的主要情節是這樣的:保險公司
經理利戈貝托由於不能容忍美貌絕倫的繼
任妻子盧克菜西婭與其年幼的兒子阿爾豐
索的曖昧關系,盛怒之下將其趕出家門,然
而旋即而至的對於愛妻的朝思暮想則又使
他無時無刻不在進退維谷中忍受著痛苦的
煎熬;與此同時,悔不當初的盧克萊西婭也
希望能有機會來與受到傷害的丈夫破鏡重
圓。在這種情況下,聰明絕頂而又不失天
真情趣的始作俑者阿爾豐索不失時機地穿
針引線,經過一番天衣無縫的精心策劃,終
於使情緣未了的父母捐棄前嫌,恩愛如初。
與以往此類作品不同的是,作者並不
是著力於對一樁家庭緋聞案的大肆渲染,
而是通過故事當中人物在特定環境中性愛
焦渴的微妙心理,縱橫捭闔,匠心獨運地采
用想像和虛幻的手法,從社會、家庭、宗教、
倫理以及文學藝術的角度,對情愛世界的
內涵和本質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正如
一位西班牙評論家所指出的,本書「是一部
關於想像性愛快感的不尋常作品,同時又
是關於性愛快感詳盡而不可思議的記錄。」
郵差
譯者: 李紅琴
作者: (智)安東尼奧·斯卡爾梅達
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又名: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譯者: 周漢軍
作者: (巴西)保羅·科埃略
本書令人耳目一新的現代愛情故事,藉助戲劇性的故事,將凡間的"真愛"與神靈的"博愛"合二為一,頗具啟迪意味。真正的愛是一種全部付出的行為,本書就是一本關於這種付出之重要性的書。皮拉爾和她的男友是虛構的人物,不過,他們是我們在尋找自己另一半時所遇各種沖突的縮影。
本書作者是當今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主要描寫了女主人公皮拉爾與其初戀情人自小一起長大,在分別了十一年之後兩人重逢。皮拉爾隨他一起佈道、旅遊,互訴愛慕之情。然而,男友要獨自去承擔宗教義務,皮拉爾十分傷心,在彼德拉河畔邊哭泣、邊寫她那凄婉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在她完稿後,男友終於來到河畔,找到了她。愛的力量使他們又坐在了一起。作品以特定的一周時間內,通過女主人公的自述,與情人的對話和內心的獨自相結合進行創作,手法新穎,語言文字流暢,富有哲理。這部書,這個故事裡的愛只關於一個神奇的時刻,那一時刻,一個"行"或者"不"就可以改變整個人生,而紀伯倫的詩同樣是准確的形容"那雖只是一瞬,卻將人生的醉與醒截然劃分;那是第一道光芒,將心的各個角落都照亮"。皮拉爾在混混沌沌地生活了多年之後,和兒時的男友再度相聚。面對男友突然表達的愛,皮拉爾最終感到的卻是源自自身的重重疑慮和障礙。皮拉爾在彼德拉河畔留下了淚水,她用淚水清洗內心的恐懼,也在逐漸體味一種"全部付出"的愛……在心思澄明的一刻,她頓然了悟:愛原來一直都在--而與其說那是愛,毋寧說那是與愛同生共長的對愛的信仰的選擇--愛即信,信即愛。
作者簡介 ······
保羅・科埃略
出生於1947年的里約熱內盧,是繼加西亞・馬爾克斯之後拉丁美洲最具影響力的作家,而且是世界十大暢銷書作家之一。據目前最新資料統計,他已售出的書多達三千二百萬冊,其作品被譯成五十四種語言,在一百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堪稱是全球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家之一。
少年時期便立志成為一個成功的職業作家,卻三次被送入瘋人院。在從事文學創作之前,曾擔任過編劇、劇場導演和記者,為巴西最著名的搖滾樂歌星創作過六十餘首歌詞。後沉迷於研究煉金術,魔法、吸血鬼等神秘事物,作為媒皮士周遊世界,與一些秘密團體和東方宗教社會有過接觸。
一九七七年,在周遊世界時他參加了一個名叫拉姆的天主教組織,一九八六年,按該組織的要求, 保羅・科埃略沿中世紀三條朝聖路線之一,歷時三個月,徒步行走近六百公里的 路程,從法國南部穿越比利牛斯山脈,抵達西班牙加利西亞地區孔波斯泰爾的聖地亞哥朝聖。他以這次朝聖之旅為素材,於翌年出版《朝聖卜書》,講述了他在此 次行程中的種種體驗以及所受到的種種啟示,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這部紀實性作品獲得極大成功,至一九九九年已印行一百十七版次。
憑借《一千零一夜》中一個故事的啟發,保羅・科埃略創作出版了寓言故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原著名《煉金術士》)。正是這本書使他風靡全球,發行1800萬冊。上海譯文出版社目前已經出版了三冊保羅・科埃略的作品,它們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韋羅妮卡決定去死》、《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煉金術士
譯者: 孫成敖
作者: 保羅·科埃略
《煉金術士》是巴西當代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著名作家保羅·科埃略的代表作。作品描寫了西班牙牧羊少年聖地亞哥,接連兩次做了同一個夢,夢見他可以在埃及金字塔附近找到一批藏著的財寶。男孩為了追尋他的夢,他賣掉羊群,跨海來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一路奇遇迭起,歷己艱險。後來,他在一個能把鉛變成金子的煉金術土的指引和幫助下,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見到了金字塔、雖沒找到財寶,但卻悟出了藏寶的真正的地方。作品富有強烈的象徵色彩,啟示人們如要實現夢想,則需要經歷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西方評論家把本書譽作是一部影響讀者心靈一輩子的現代經典。
保羅·科埃略研究煉金術有十一年之久,並一直對其象徵性語言及其實踐經驗進行探索。為撰寫《煉金術士》一書,他甚至去了埃及金字塔和撒哈拉大沙漠,對元精的起源及其主要的密碼進行調查。元精的奧秘在中世紀吸引了許多人的心靈和智力,而且至今仍有人在進行實踐。
Ⅳ 博爾赫斯 作品,及簡介。謝謝
愛筆愛暢614朋友,你好。以下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的相關資料: 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阿根廷詩人、小說家兼翻譯家。博爾赫斯的主要作品有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1923)、《面前的月亮》(1925)、《聖馬丁牌練習簿》(1929)、《陰影頌》(1969)、《老虎的金黃》(1972)、《深沉的玫瑰》(1975),短篇小說集《惡棍列傳》(1937)、《小徑分岔的花園》(1941)、《阿萊夫》(1949)、《死亡與羅盤》(1951)、《布羅迫埃的報告》(1970)等。還譯有卡夫卡、福克納等人的作品。其作品文體干凈利落,文字精煉,構思奇特,結構精巧,小說情節常在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中展開,荒誕離奇且充滿幻想,帶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我給你提供幾個地址,在這個地址都可以在線閱讀博爾赫斯的作品: http://www.17pk.cn/dir/literature/foreign_literature/novel/wenyi/borhis/ 另外在網路的博爾赫斯貼吧里有更多的關於博爾赫斯的資料,地址是: http://post..com/f?kw=%B2%A9%B6%FB%BA%D5%CB%B9 以下則是博爾赫斯的生平年表: 附一: 迷宮中的旅程--博爾赫斯生平 1899年8月24日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具有古老英國和阿根廷血統的家庭。 1914年全家移民歐洲。在瑞士日內瓦上中學。 1919年參加西班牙的「極端主義」文學運動。 1921年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度成為阿根廷「極端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1923年全家再次往歐洲。在西班牙最重要的雜志《西方評論》上發表文章,其詩作在馬德里的文學圈中深受好評。 1924年全家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創辦雜志《船頭》。 1925年出版詩集《面前的月亮》。 1927年因患白內障而動手術。 1930年與阿道夫·比奧伊·卡薩雷斯相識,從此開始了長期的友誼和合作。 1933年短篇小說《街角上的男人》發表。 193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世界性丑聞》。 1936年出版隨筆集《永恆的歷史》。協助比奧伊·卡薩雷斯創辦《不合時宜》。 1937年進入市立圖書館工作。定期寫作關於卡夫卡的專欄文章。 1946年因在一份反庇隆的宣言上簽字,被調出圖書館,「升任」國營市場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員。 1949年出版第三本短篇小說集《阿萊夫》。 1950年當選為阿根廷作家協會主席,同時擔任國立圖書館館長一職。 1951年出版第四本短篇小說集《死亡與羅盤》。 1956年庫約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獲「國家文學獎」。 1957年受聘為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哲學文學系的英美文學教授。 1961年與貝克特同獲「福門托獎」。應邀訪問美國。 1963年訪問歐洲,進行演講和接受各種榮譽。 1967年第二次訪問美國。與埃爾莎·阿斯泰特·米連結婚,三年後離異。 1969年首次訪問以色列。前往巴西接受「美洲國家文學獎2」。 1971年第三次到美國。 1975年出版《沙之書》、《永恆的玫瑰》、《序言集》。母親去世。 1986年4月24日與瑪麗亞·兒玉結婚。 6月14日在日內瓦去世。 附二:據博爾赫斯的小說拍攝的電影 《仇恨的日子》 根據《埃瑪·宗茲》改編,導演萊奧波爾多·托雷·尼爾松,1954(阿根廷); 《玫瑰角的漢子》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勒內·穆稀卡,1957(阿根廷); 《入侵》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創意拍攝,導演烏戈·聖地亞哥,1968(阿根廷); 《埃瑪·宗茲》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阿蘭·馬格魯,1969(法國); 《蜘蛛的謀略》 根據《叛徒與英雄的主題》改編,導演貝爾納多·貝爾托魯齊,1970(義大利); 《另一些人》 根據博爾赫斯和比奧伊·卡薩雷斯的腳本改編,導演烏戈· 聖地亞哥,1974(法國); 《死去的頭目班德拉》 根據《釜底游魚》改編,導演埃克托爾·奧利韋拉,1975(阿根廷); 《第三者》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導演卡洛斯·烏戈·克里斯蒂安森,1980(巴西); 《武士和女俘的故事》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埃德加多·科扎林斯基,1992(阿根廷)。 附三:博爾赫斯所獲獎項 博爾赫斯說:「獲獎只可用來滿足虛榮心;既然是為了滿足虛榮心,不得諾貝爾獎也罷。」博爾赫斯未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確是一個重要的損失和遺憾,不過,這缺憾並不屬於博爾赫斯,而屬於諾貝爾文學獎。 1961年 福門托獎,西班牙; 1962年 藝術與文學勛章獲得者,法國; 1963年 國家藝術基金大獎,阿根廷; 1965年 不列顛帝國高級勛位爵士,不列顛;第九屆詩歌獎,佛羅倫薩市,義大利;太陽勛章,秘魯; 1966年 第九屆國際聖母像章獎,義大利;英格拉姆·梅里爾基金會文學獎,紐約; 1968年 榮譽院士,美國藝術科學院;義大利共和國勛章; 1970年 泛美文學獎,巴西; 1971年 耶路撒冷獎,以色列; 1973年 阿方索·雷耶斯獎,墨西哥; 1976年 貝爾納多·奧希金斯勛章,智利;「十三人俱樂部」獎,布宜諾斯艾利斯; 1979年 金獎章,法蘭西科學院,巴黎;榮譽勛章,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鷹十字勛章,冰島;金舟獎,聖多明各共和國; 1980年 榮譽獎,阿根廷詩歌基金會,布宜諾斯艾利斯;塞萬提斯獎,西班牙;西拉文學獎,西班牙;西諾德爾杜卡獎,巴黎; 1981年 巴爾贊獎,義大利;法國精神與政治科學院院士,巴黎;奧林 ·約利齊獎,墨西哥; 1983年 法國三級榮譽勛位獲得者,巴黎;阿方索十世「哲人」大十字勛章獲得者,西班牙;T.S.艾略特獎,芝加哥; 1984年 義大利共和國大十字騎士勛位獲得者; 1986年 埃特魯里亞文學獎,義大利。
Ⅳ 《第三條河流》作者羅薩還有什麼作品
吉馬朗埃斯·羅薩(1908~1967)
巴西作家。巴西文學院院士。1908年6月27日生於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科迪斯堡一富有庄園主家庭,1967年11月19日卒於里約熱內盧。早年在醫學院學習,並開始發表短篇小說。畢業後任軍醫、外交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度被德國當局囚禁,後被交換回國,仍在外交部任職,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他的詩集《岩漿》獲巴西文學院一等獎。1956年出版長篇小說《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和短篇小說集《舞蹈團》,引起轟動,很快被譯成多國文字廣泛流傳 。前者以東北部腹地為背景,描寫土匪生活,既具地區特色,人物命運又有普遍意義,在小說文體與語言上進行了大膽革新,被譽為20世紀巴西小說的高峰。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薩加拉納》、《初期的歷史》等。
Ⅵ 《布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引言:《布拉茲·庫巴斯的死後回憶》是一部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小說,其作者為馬查多德阿西斯出生於1839年。父親是一名黑人畫家,家境貧困異常,母親是一名普通的洗衣婦,在這種環境的生活下,馬查多·德阿西斯自小就非常刻苦。因為其作品通過人物的心理活動充分的反應了社會的黑暗表現出人們的艱辛,與現實生活貼近因此曾被文壇公認為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這部小說是早期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的轉化,帶有強烈的悲觀色彩,作者雖然以短篇小說為主,但是這更加充分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將現實社會的黑夜反映在小說之中。在小說之中把人寫成一種沒有任何理智的動物盲目行事,狂妄自大,以嘲諷的筆調描寫生活。
Ⅶ 短篇書籍推薦
1、《隱秘的幸福》
作者: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
推薦理由:《隱秘的幸福》是巴西現代經典作家、被譽為「卡夫卡之後最重要的猶太作家」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收錄24個短篇,故事簡單,具有濃厚的哲學意蘊,主題彼此各異,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但都隱約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探尋自我抑或自我意識的建立,囊括了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所關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實、存在、起源、時間、母性、表達~
2、《鱷魚街》
作者:布魯諾·舒爾茨
推薦理由:本書收入舒爾茨存世的全部小說作品:兩部短篇集《鱷魚街》和《沙漏下的療養院》,以及未集結的四個短篇。在這些故事中,舒爾茨以高度的原創性再現了不同尋常的童年記憶,賦予平庸現實以神秘感人的氣息。
與卡夫卡一樣,他使用了大量奇異的超現實主義手法,用瑰麗的語言、令人不安的隱喻和不斷延伸的意象堆疊出絢麗的場景,重新劃定了現實與幻境的疆界,至今讀來依然具有鮮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3、《蒙著眼的旅行者》
作者:朱岳
推薦理由:翻開這本書,彷彿掉進了愛麗絲的兔子洞,來到一個光怪陸離的文字世界,這里的符號似是而非,能游離於所指,常識讓位於腦洞。
這個角色代表什麼?這個情節在影射什麼?這個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習慣於「閱讀全文並總結中心思想」,這一切將會使你陷入思維混亂。你試圖在看似雜亂拼湊,實則精心構築的話語迷宮中找到通向「意義」的出口,最終徒勞無功。於是你發現,你才是蒙著眼睛的旅行者。
4、《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
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推薦理由:「即使一切消亡,仍然會有一個作家講述的世界存留下來,從新加坡到瑪貴斯群島,它將完全而且永遠屬於毛姆。我們步入這個露天游廊和三角帆船的世界,就像走進柯南·道爾的貝爾街,帶著快樂和永恆的歸鄉之感。」
Ⅷ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的簡介
巴西作家。生於米納斯吉拉斯州的科迪斯堡。出身於富有的庄園主家庭。早年在里約熱內盧學醫。1932年參加瓦爾加斯政府的軍隊任軍醫。1934年被派駐德國漢堡任領事,曾庇護受到法西斯迫害的猶太人。1942年巴西對德宣戰,被囚於巴登—巴登,直至戰爭結束。後被派往哥倫比亞和巴黎擔任外交職務。回國後在外交部任職,並從事創作。他早年創作詩歌,詩集《岩漿》(1936)獲巴西文學院一等獎。著名的短篇小說集《薩加拉納》(1946)描寫巴西腹地的風俗人情和自然環境,現實和幻想融為一體,腹地不僅是環境,而且成為主宰人們活動的力量。《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1956)是他的成名之作,以腹地的土匪生活為題材,寫里奧巴爾多為了向土匪頭目拉米羅報復殺父之仇,成為另一匪幫的首領。他的夥伴迪亞多林戰死,才發現她女扮男裝,原是拉米羅遺棄的女兒,她生前已向他表示了愛情,而他卻毫未發覺。作品以細膩的內心活動與粗獷的盜匪行徑作對比,大量運用腹地民間的口語,氣氛強烈,形象鮮明,與巴西地區主義小說的沉悶而單調的風格大為不同。1956年出版的《舞蹈團》,收入7篇短篇小說,也以地區色彩和人物的內心活動為特色。短篇小說集《初期的歷史》(1962)更偏重於幻想和象徵的描寫。
Ⅸ 巴西的作者簡介
2009年1月27日,美國作家、美國全國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得主約翰·厄普代克因肺癌在馬薩諸塞州去世,終年76歲。厄普代克一生發表了大量體裁多樣的作品,包括系列小說「兔子四部曲」「貝克三部曲」以及一些短篇小說集、詩集和評論集等。其中,《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使他分別於1982年和1991年兩度獲得普利策小說獎。厄普代克被公認為美國最優秀的小說家之一,他的文風對許多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Ⅹ 找兩篇小說,不記得名字了!!!!!!!!!!!!!!!!!!
呵呵,想起來了
第一篇是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寫的《第三條河流》
第二篇是梅里美的短篇小說,《馬鐵奧.法爾哥尼》,她的代表作是《卡門》
我給你第一篇的全文,第二篇你可以到這里下載:
http://www.sxcnw.net/soft/wg/1635.html
第三條河流
作者巴西 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
父親是一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並不比誰更愉快或更煩惱,也許是更沉默寡言一點.是母親,而不是父親,在掌管著我們家,她天天都責備我們--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父親竟自己去定購了一條船.
父親對船要求很嚴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製,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個人使用.母親嘮叨不停,牢騷滿腹,丈夫突然是想去做漁夫嗎?父親什麼也沒有說.
離開我們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條大河流經,水流平靜,又寬又深,一眼望不到對岸.
我總忘不了小船送來的那天.父親並沒有顯出什麼特別的神情.他象往常一樣戴上帽子,對我們說了一聲再見,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麼.我原以為母親會大吵大鬧,但她沒有.臉色蒼白,從頭到尾她只說了一句話:"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遠別回來."
父親沒有吭聲,他溫柔地看著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們一起向河邊走去.我強烈的感到無畏和興奮."爸爸,你會帶我上船嗎?"
他只是看著我,為我祝福,然後做了一個手勢,要我回去.我假裝照他的意思做了,但當他轉過身去,我伏在灌木叢後面,偷偷地觀察他.父親上了船,劃遠了.船的影子象一條鱷魚,靜靜的從水上劃過.
父親再沒有回來.其實他哪兒也沒去.他就在那條河裡劃來劃去,漂來漂去.每個人都嚇壞了.從未發生過,也不可能發生的事現在卻發生了.
每個人都猜想父親瘋了.母親覺得羞辱,但她幾乎什麼都不講,盡力保持著鎮靜.
河上經過的行人和住在兩岸附近的居民說,無論白天黑夜都沒有見父親踏上陸地一步.他象一條被遺棄的船,孤獨的,毫無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們一致認為,對於父親而言,食物是一個大問題,他一定會離開大河,回到家中.
他們可是大錯特錯了.父親有一個秘密的補給來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帶給他.父親離家的頭一天,全家人在河灘上燃起篝火,對天祈禱,朝他呼喊.我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想為他多做點什麼.第二天,我帶著一塊玉米餅,一串香蕉和一些紅糖來到河邊,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終於,我看見那條小船,遠遠的,孤獨的.父親坐在船板上.他看見了我,卻不向我劃過來,也沒做任何手勢.我把食物遠遠的拿給他看,然後放在堤岸的一個小石穴里,從此以後,我天天這樣.後來我驚異的發現,母親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總是把食物放在我輕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懷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命在廢棄和空寂中流逝,父親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從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從沒生過火,他沒有一絲光亮.僅僅拿走我放在石穴里的一點點食物,對我來說,那是不足維生的.他的身體怎樣?不停搖槳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濫時,他又怎麼能倖免於難?我常常這樣問著自己.
姐姐生了一個男孩.她堅持要讓父親看看外孫.那天天氣好極了,我們全家來到河邊.姐姐穿著白色的新婚紗裙,高高地舉起嬰兒,姐夫為他們撐著傘.我們呼喊,等待.但父親始終沒有出現.姐姐哭了,我們都哭了,大家彼此攜扶著.
後來,姐姐和丈夫一起遠遠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裡去了.時代在不知不覺中變了.母親最後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兒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留了下來.我從未考慮過結婚.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盡管他從未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不管怎麼樣,我都不會因這件事責怪父親.
我的頭發漸漸的灰白了.我到底有什麼不對?我到底有什麼罪過?我漸漸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躊躇不前.同時愛講到疾病和死亡.他呢?為什麼?為什麼要這樣?終有一天,他會精疲力竭,只好讓小船翻掉,或者聽任河水把小船沖走,直到船內積水過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吶!
我等待著,等待著.終於,他在遠方出現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的指天發誓,盡可能大聲的叫著:
"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在,如果你願意的話.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戰栗起來.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直豎,發瘋似的跑開了,逃掉了.因為他象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祈求,祈求.
極度恐懼給我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後,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內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在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一隻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