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意象小說
『壹』 短篇小說的小說發展史
古代短篇小說分文人小說和市人小說兩大類,體現在藝術語言上則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兩類小說除了在小說文體和美學規律必然互相溝通的趨同性之外,從內容到形式也有較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第一,文言小說的創作主體一般都是高層文人,以唐人傳奇的作者言,幾乎全是當時第一流的知識分子,科舉成名,有的還當顯宦,如元稹、牛僧孺位至宰執;白居易白行簡兄弟、沈亞之、蔣防、李復言等人都有一代才名;宋明以來的劉斧、洪邁、瞿佑等作家亦然。而宋元以降的白話小說作者,不是出身下層,也便只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書會先生這類中下層知識分子;馮夢龍、李漁這樣的飽學之士不多。創作主體的性狀必然要影響從意象到形象的風格區別。
其次,創作動機和目的不同。文人小說的作者不論由於現實人生的感興,或意在評價人生,或意在發抒情懷,創作都不是為了賣文維生,只是自我娛悅或娛悅周圍同好。白話小說的作者(演述者)卻是將作品作為在游藝場中謀生的手段,或為了刻印出售。前者可以單憑一己的感興,有獨立揮灑的自主性;以小說為謀生手段的就必須考慮「買方」,關注於群眾是否接受,還要顧及社會輿論的評價,以至受限於公眾傳媒式的言論自由度。後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沒有報刊之類的傳播工具,說話藝人演講故事,大抵採集周遭近事、民間傳聞,帶有現代報刊社會新聞報道的作用。只要看現存北宋傳來的話本大都敘述東京(今開封)一帶故事;南宋大都敘述行都臨安(今杭州)一帶的故事;除了都城是藝人集中之區的原故外,也有取近時近地的見聞為材料的性質,因而有輿論責任的負荷,和文人的關門著述不同。
復次,主體的社會地位、創作目的和欣賞對象的不同,必然導致思想觀點、感情態度和藝術趣味的不同。文人小說持上層文人圈的價值觀、感情和趣味;市人小說作者的意緒、情緒和口味既不同於上層文人,又必須代表市民群眾的意識、願望和趣味,作市民的代言人,才能為市民寫心而博得聽眾(讀者)的賞愛;這之間顯然要承受市民的進步的或庸俗落後的意識和趣味的影響,使兩者的傾向和美學品位異趣。
又,上下層人士的生活接觸面不同,所擇取表現的題材和角度自然也有差異。再次,主體的素養、創作目的等的歧異,導致兩者的表現方法直至驅使語言(不僅指文言和白話)的不同,文人通曉文體章法,有所秉承;豐厚的學養使之熟諳文史典故,運用自如;詩詞韻語更得心應手,無所窒礙;市人小說則多用俗諺俚語,以淺俗之言適應聽眾;敘述的情節必須更為繁富,細節描寫力求生動以吸引聽眾。比如,臨場演述時為了等齊後到的聽眾,正文之前必須先加一個小故事作「入話」,以至市人小說形成一種特定的格式,後來成了案頭文學時也承襲不變。唐代傳奇作家人人能詩,不以為奇,除了情節必要,極少夾入無謂的詩賦韻語(元明以後的文言小說大量使用詩詞韻語,是文言小說的劣化);而市民小說作家則因沒有作詩歌的素養,為了炫示風雅,反而要借用前人的詩詞或自謅幾句以文飾,往往不是情節發展所必需,反而成為破壞情節連貫流走的障礙。至於文言小說簡潔典雅、市人小說通俗親切,就更無庸解釋了。
文人小說自七世紀的初唐出現;至中唐而極盛,作品都密接現實,宣洩時代心聲;九世紀後葉起逐漸衰疲,迄宋明而不能復振,雖然余脈不絕如縷,但和全盛時期唐人傳奇相比,大抵僅存形骸,神氣蕭索。直到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出,才結合市人小說情趣,為文人小說作了一個光輝的總結。市人小說從宋元起取代文人小說而繁榮,實因為小說是群眾的藝術,而群眾對深奧的文言小說畢竟有語言障礙,對文人的思想感情也較隔膜,文人小說即使不自行衰頹,也難與廣大市民更貼近更能接受的市人小說爭席。但市人小說經過了晚明的全盛期也漸次衰落了,這因為,大量頭腦冬烘的文人(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占絕大多數)插手,將小說作為宣揚禮教的工具,這些充塞迂腐的教條的作品當然缺乏藝術,甚至沒有可讀性。更因為,中國陳腐的封建社會及其文化已經到了末世,已經缺乏新的美學生機,缺乏藝術創新的原動力。白話小說的長篇作品到《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問世後,立即進入了退潮期;短篇則比長篇更早衰落,明清之際的李漁成了最後一位佼佼者。此後雖仍有文言和白話的短篇小說行世,但在文學價值上已可存而不論了。
『貳』 如何賞析劉震雲的短篇小說《塔鋪》
劉震雲老師的短篇小說《塔鋪》為當代短篇小說的精品,此小說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但又在喻示著國家要發生一種巨大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描寫出神入化,《塔鋪》表面為寫「我」求取功名之時所經歷的親情、友情、愛情,實則不然,讀劉老師的《塔鋪》,那平淡而有魅力的描寫是我們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生活在歷史革命時期,農村青年不甘受試圖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的過程。語言朴實,情感真摯,人物描寫刻畫精確生動,以形象幽默諷刺韻味,來展現那一時期的令人難過的辛酸。
塔鋪的用寫實手法描寫小人物生存狀態,按時間順序推進,層層剝繭的敘述方法,細致入微的描寫,平和淡然的意象,象老朋友聊天,娓娓道來,有波折起伏,卻順其自然。當然也有劉氏幽默存在。
『叄』 莫言中短篇小說
『肆』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是哪個意象
短篇小說《葯》里傳達希望的意象是夏瑜墳上的花。
給生活增添一抹亮色,給未來留下一個伏筆,並非所有的人都是麻木不仁的看客,未來是有希望可期的。
『伍』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的意象有什麼含義
百合花象徵通訊員和新媳婦都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
《百合花》是茹志鵑創作的短篇小說,首發於《延河》1958年第3期。
小說以解放戰爭為背景,描寫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隊發起總攻之前,小通訊員送文工團的女戰士「我」到前沿包紮所,和他們到包紮所後向一個剛過門三天的新媳婦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現了戰爭年代崇高純潔的人際關系,歌頌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贊美了小戰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
(5)短篇意象小說擴展閱讀
小說的情節雖然單純,但有很強的節奏感。隨著情節的發展,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個性特徵也逐漸展現。我起初對小通訊員生氣,接著發生了興趣,到後來從心底里愛上這傻乎乎的小同鄉,直到最後懷著崇敬心情看著百合花被蓋上這位平常的拖毛竹青年的臉,筆調起伏跌宕,結構單純而又縝密,耐人尋味 。
茹志鵑不追求情節曲折而重視細節的運用。在《百合花》的創作中,她十分巧妙地布置細節,或讓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內心變化在某一細節的描寫中自然展開,或使某些細節前後照應,彼此呼應,或用某一個細節連結全篇。
『陸』 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個人作品
曼斯菲爾德的小說主題往往不難理解。她的小說很像契訶夫的作品,經常出現一些出乎意料的轉折和時空變化。擅長表現男女之間的復雜微妙關系以及令人意想不到的激情發展方向。同時她的文字也力求簡化,力爭把可有可無的字句刪去。她使用了不少現代派表現手法,以淡化情節與女性視角詩化的語言,印象主義技巧的運用及象徵主義的運用為表現的鮮明的現代主義傾向。
曼斯菲爾德把她短暫的一生都獻給了很少受英國作家重視的短篇小說創作,塑造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她用手中的筆,融進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活體驗,描寫了她的同類在闖世界的奮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難,刻畫了廣大女性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所迫下產生的孤獨感、幻滅感、恐懼感和她們的叛逆和反抗性,道出了她們深沉的思考和無聲的嘆息,表達了對她們遭遇的無限同情和憤慨之情。
意象、象徵歷來是作家們鍾愛的寫作手法。凱瑟琳·曼斯菲爾德在其短篇小說中也大量地使用了意象、象徵以及不同的敘述視角等形式技巧,在她的小說中有一個特殊的意象群,除傳統意義之外還賦予了自己特殊的意象模式:一是悲劇感——孤寂和死亡;二是童心——真善美和無序。通過對比,曼斯菲爾德認為孩童是人生最佳的自然狀態和最高人格理想,為此她傾注畢生精力來回憶祖國和童年,抒寫孩童式成人,由此反映出一種返始歸根與「復歸孩」傾向。這些意象以縮影的形式展示了小說的寓意,揭示了小說的主題,傳達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狀態。
凱瑟琳從而形成了傳統象徵和現代象徵的有機交融,豐富了作品的主題,也使得其作品魅力經久不衰。曼斯菲爾德的小說更像是對日常生活的記錄。她的小說的題材選擇上脫離了傳統小說的題材形式,而是把平凡人物和瑣碎事情寫進小說,通過精心選擇有意義的細節來刻畫人物,揭示主題。這需要一種敏銳的眼光來支撐那種散淡的時光流逝中所呈現出來的生活場景,這使人感覺作家在看似無所事事的、輕松的日常生活中所顯示出來的意義。 曼斯菲爾德的女性主題的嬗變
第一類
一類表現為生存而苦鬥、掙扎的年輕女子。這些作品多產生於她創作的早期,有《求職女》、《一杯茶》、《羅莎蓓兒驚夢記》、《莫斯小姐的一天》、《女主人的財身女僕》、《巴克媽媽的一生》等。這些作品融匯了曼斯菲爾德早期的經歷。
《莫斯小姐的一天》這篇小說中,莫斯小姐四處求職毫無結果,又凍又餓。房東太太攆著叫她交房租,給她下最後通牒,限她晚上八點以前交房錢,否則,就不要怪她不客氣。莫斯小姐只好出門再找機會。她在外邊四處找職業未遂,來到一家咖啡館,對面很快坐了一個結實的紳士,他把她當成了妓女,最後她因此就順水推舟,跟紳士一起走了。
《求職女》是曼斯菲爾德早期的作品,寫一個剛得到家庭教師職位的小女子孤身一人乘輪船、火車前往綠蔭飯店,與來接她去她家的一位太太會面這段時間的經歷。這是她第一次獨自外出旅行夜間孤身一人在異鄉旅行,從英國到德國去。求職女最擔心的是來自陌生男子的性騷擾,她在這方面驚恐不安的心理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
曼斯菲爾德早期作品缺陷甚多,她做不到對所描寫的事件作合理引申,探索它產生的根源,進而達到對整個社會制度的否定,使作品獲得深廣的背景的歷史內涵。她的思索和描寫極少超出自己的現實經歷之外,過分寬容、謙和,在淡淡的哀傷和自我安慰中化解現實的殘酷。
第二類
曼斯菲爾德的第二類作品表現中產階級女性的婚姻家庭生活。這類作品,有《幸福》、《陌生人》、《起風了》、《鴿子先生》和《夫人》、《花園茶會》、《理想家庭》、《序曲》、《在海灣》等。第二類作品的出現,開始從單純描摹外在生活現象轉向精神探索,標志著她女性主體意識走向自覺。
《幸福》是曼斯菲爾德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小說的女主人公貝莎是一個生活在夢幻中的少婦,過了而立之年,心頭燃燒著幸福的火焰,愛她的生活里得一切。當她發現自己的丈夫和她的朋友之間友曖昧關系時,她內心的幸福的火焰被冰冷的失望和痛苦澆滅了。
在這篇小說里,有一點應該注意,就是在這個美好的春天裡,愛喚起了貝莎很少出現的情慾,卻被哈里打入了冷宮。開頭貝莎是一團烈火,後來是透心涼。這種情節的陡轉,也突出了女性情感被摧殘的嚴重性。
《幸福》中透出了人物幸福的虛幻性,也透出了作者對兩性關系的不信任。
曼斯菲爾德關注婚姻關系穩定,卻沒有幸福的家庭模式。在大多數家庭中,很難說有直接來自男性壓迫,欺凌或暴力,相反,在女性的威懾下,男性則失去了自信和權威。如《摩登婚姻》、《理想家庭》。男人在家庭中的處境令人們想起曼斯菲爾德早期作品中女性的遭遇。
曼斯菲爾德自身經歷和個性在小說中的充分擴張,傳達了對傳統女性價值觀念的反思和破壞。這是理解曼斯菲爾的第二類和第三類作品的關鍵。貝莎清醒後怎麼辦,小說結尾,作者的調子是比較沉靜的。熱心的讀者不禁要為貝莎設計兩種前途:要麼學易卜生筆下的娜拉毅然出走,要麼忍辱負重,與哈里繼續同床異夢。女人發現了自己只是丈夫養的小鳥兒。發現了又怎麼樣呢。在19世紀,易卜生的答案是讓娜拉出走。而曼斯菲爾德是二十世紀的作家,她提供的是一條心理解放之途。這正是曼斯菲爾德的獨特之處。
在曼斯菲爾德的日記中,人們可以看出她的厭世和對現存世界的厭倦,她甚至渴望到非洲和印度去換取心靈的寧靜。在她去世不久前的1922年10月,也就是徐志摩拜訪她之後的兩個多月,她在日記中寫道:
「我的精神已經死亡。我生命的源泉已到了源流堵塞卻還沒有枯寂的時刻……我是個徹頭徹尾的不可救葯的廢人。我的生命像什麼?像一個寄生蟲在苟且偷生。」 1991年《在德國膳宿里》(In a German Pension)
1992年《花園派對:和其它故事》(The Garden Party:and Other Stories )
1923年《鴿巢:和其它故事》(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1923年《幸福》(Bliss:and Other Stories)
1923年《蒙達那的故事》(The Montana Stories)
1923年《詩》(Poems)
1924年《稚氣可掬》(Something Childish)
1927年–195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日記》(The Journal of Katherine Mansfield)
兩冊,1928年–1929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書信選》
1930年《蘆薈》(The Aloe)
1930年《小說與小說家》(Novels and Novelists)
193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選》
1939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剪貼簿》(The Scrapbook of Katherine Mansfield)
兩冊,1945年–1974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短篇小說精選》
1951年《致約翰·穆里的情書》(Letters to John Middleton Murry)
1978年《魯拉的筆記本》(The Urewera Notebook)
198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評論集》
四冊,1984年–1986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書信選》
兩冊,1997年《凱瑟琳·曼斯菲爾德的園會筆記》(The Katherine Mansfield Notebooks) 《女掌櫃》The Woman At The Store (1912)
《比爾・巴頓的綁架》How Pearl Button Was Kidnapped (1912)
《米莉》Millie (1913)
《稚氣可掬但又十分自然》Something Childish But Very Natural (1914)
《家庭女教師》The Little Governess (1915)
《電影院》Pictures(1917)
《畫頁》Feuille d'Album(1917)
《蒔蘿泡菜》A Dill Pickle(1917)
《我不會講法語》Je ne parle pas franç;ais (1917)
《序曲》Prelude(1918)
《不恰當的旅行》(An Indiscreet Journey )(1920)
《幸福集》(Bliss)(1920)
《布里爾小姐》Miss Brill (1920)
《心理》Psychology(1920)
《陽陽與亮亮》Sun and Moon (1920)
《起風了》The Wind Blows (1920)
《雷金納德·皮庫克先生的一天》Mr Reginald Peacock's Day (1920)
《時髦的婚姻》Marriage à la Mode (1921)
《航程》The Voyage (1921)
《她的第一次舞會》Her First Ball (1921)
《鴿子先生和太太》Mr and Mrs Dove (1921)
《帕克大媽的一生》Life of Ma Parker (1921)
《已故上校的女兒》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 (1921)
《小女孩》The Little Girl (1912)
《陌生人》The Stranger (1921)
《依順的丈夫》The Man Without a Temperament (1921)
《在海灣》At The Bay (1922)
《蒼蠅》The Fly (1922)
《花園舞會》The Garden Party (1922)
《一杯茶》A Cup of Tea (1922)
《洋娃娃的房子》The Doll's House (1922)
《一個已婚男人的自述》A Married Man's Story (1923)
《金絲雀》The Canary (1923)
《唱歌課》The Singing Lesson
《理想家庭》An Ideal Family
『柒』 小說蕭蕭中作者從鄉下人的視角塑造了什麼這一意象
《蕭蕭》是沈從文於1929年以湘西農村生活為題材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描述了鄉下一個童養媳的遭遇與悲劇性的命運。小說中作者從鄉下人的視角塑造了「女學生」這一意象。
『捌』 短篇書籍推薦
1、《隱秘的幸福》
作者: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
推薦理由:《隱秘的幸福》是巴西現代經典作家、被譽為「卡夫卡之後最重要的猶太作家」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說代表作,收錄24個短篇,故事簡單,具有濃厚的哲學意蘊,主題彼此各異,表現方式也不盡相同,但都隱約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探尋自我抑或自我意識的建立,囊括了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所關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實、存在、起源、時間、母性、表達~
2、《鱷魚街》
作者:布魯諾·舒爾茨
推薦理由:本書收入舒爾茨存世的全部小說作品:兩部短篇集《鱷魚街》和《沙漏下的療養院》,以及未集結的四個短篇。在這些故事中,舒爾茨以高度的原創性再現了不同尋常的童年記憶,賦予平庸現實以神秘感人的氣息。
與卡夫卡一樣,他使用了大量奇異的超現實主義手法,用瑰麗的語言、令人不安的隱喻和不斷延伸的意象堆疊出絢麗的場景,重新劃定了現實與幻境的疆界,至今讀來依然具有鮮活的魅力和智性的力量。
3、《蒙著眼的旅行者》
作者:朱岳
推薦理由:翻開這本書,彷彿掉進了愛麗絲的兔子洞,來到一個光怪陸離的文字世界,這里的符號似是而非,能游離於所指,常識讓位於腦洞。
這個角色代表什麼?這個情節在影射什麼?這個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如果你習慣於「閱讀全文並總結中心思想」,這一切將會使你陷入思維混亂。你試圖在看似雜亂拼湊,實則精心構築的話語迷宮中找到通向「意義」的出口,最終徒勞無功。於是你發現,你才是蒙著眼睛的旅行者。
4、《愛德華·巴納德的墮落》
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推薦理由:「即使一切消亡,仍然會有一個作家講述的世界存留下來,從新加坡到瑪貴斯群島,它將完全而且永遠屬於毛姆。我們步入這個露天游廊和三角帆船的世界,就像走進柯南·道爾的貝爾街,帶著快樂和永恆的歸鄉之感。」
『玖』 求一篇俄國短篇小說名字,類似魯迅的《葯》,人血饅頭的意象換成了死刑犯絞刑的繩子。兩個人談論去搶繩子
屠格涅夫《工人和白手的人》
『拾』 找幾篇短篇愛情小說。
《戀空》
《圈圈蜜戀地圖》
《雪之幸福》
《校園大魔咒》
《1200cc光速風暴》
《消失的天琴座》
《水晶湖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