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諷刺手法的運用

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諷刺手法的運用

發布時間: 2022-07-11 18:07:14

A. 作為一篇諷刺小說,《變色龍》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裡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行動物,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滑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和人性的扭曲。
最突出的是奧楚蔑洛夫這一人物,從他對下屬、對百姓的語言中表現他的專橫跋扈、作威作福;從他與達官貴人有關的人,甚至對狗的語言中暴露他的阿諛奉承,媚上欺下,見風使舵;從他污穢的謾罵隨口噴出來揭開他貌若威嚴公正裡面的粗俗無聊。同時,作者故意很少寫他的外貌神態,令人可以想像:此人在說出這一連串令人難以啟齒的語言時,竟然是臉不變色心不跳的常態,由此更突出了這一人物丑惡的嘴臉、卑劣的靈魂。
態度變化:
第一次判定(6—8段):弄死狗,罰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不知是「誰家的狗」。
第二次判定(9—13段):狗是無辜的;原告是「敲竹杠」。 作出判定的根據—有人說「這好像」是「將軍家的狗」。
第三次判定(14—17段):狗是「下賤胚子」;「原告」是受了害,要教訓狗的主人。 作出判定的根據—巡警說「這不是將軍家裡的狗」。
第四次判定是(18—20段):稱是嬌貴的動物,用自己的名義派人把狗送到將軍家去;「原告」受斥責。 作出判定的根據—有人說:「沒錯兒,將軍家的狗!」
第五次判定(21—23段):「這是條野狗」,「弄死算了」。 作出判定的根據—將軍家的廚師說「我們那兒從來沒有這樣的狗」。
第六次判定(24—27段):小狗「怪伶俐的」,咬人咬得好,「好一條小狗」。 作出判定的根據—廚師說「這是將軍的哥哥的狗」。
奧楚蔑洛夫在短短的幾分鍾內,經歷了五次變化,而對狗的稱呼及態度就變了整整六次。善變是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作品以善於適應周圍物體的顏色,很快地改變膚色的「變色龍」作比喻,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狗主是普通百姓,那麼他嚴懲小狗,株連狗主,中飽私囊;如果狗主是將軍或將軍哥哥,那麼他奉承拍馬,邀賞請功,威嚇百姓。他的諂媚權貴、欺壓百姓的反動本性是永遠不變的。因此,當他不斷的自我否定時,他都那麼自然而迅速,不知人間還有羞恥事!「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人們經常用「變色龍」這個代名詞,來諷刺那些常常在相互對立的觀點間變來變去的反動階級代表人物。對他們說來,毫無信義原則可言。萬物皆備於我,一切為我所用。他們這一夥不就是現實生活中的變色龍——奧楚蔑洛夫嗎?
《變色龍》是契訶夫的許多短篇小說中膾炙人口的一篇。它沒有風花雪月的景物描寫,也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安排,作家在描述一個警官偶然審理一件人被狗咬的案情中,只用寥寥幾筆,就極其簡練、鋒利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個靈魂丑惡,面目可憎的沙皇走狗——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寄寓著一個發人深思的主題。
《變色龍》使我們了解了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沙皇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黑暗。理解以奧楚蔑洛夫為代表「變色龍」似的政府官員正是這種黑暗統治的產物。

B. 《變色龍》這篇小說以什麼的手法對主人公怎麼樣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主要是奧楚蔑洛夫裁斷狗咬人這一事件,根據狗主人身份的變化,奧楚蔑洛夫的斷案也多次變化。《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以變色龍為題,用意是以變色龍的特點比喻他性格特點小說以的手法對主人公進行了辛辣的.

C. 試析契訶夫《小公務員之死》的諷刺力量來自哪些藝術方法。

《小公務員之死》是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創作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記敘了一個小公務員在劇院看戲時不小心沖著一位將軍的後背打了一個噴嚏,便疑心自己冒犯了將軍,他三番五次向將軍道歉,最後惹煩了將軍,在遭到了將軍的呵斥後他竟然一命嗚呼了。

小說用誇張諷刺的筆調反映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極端恐怖所造成的人們扭曲的性格及變態的心理。

藝術特色

小說通過對幽默可笑的人和事的描寫,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極端恐怖所造成的人們的精神異化、性格扭曲及心理變態,表現了作家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及對思想庸俗、生活猥瑣的小市民的"哀其不幸"與"怒其不爭",表明了作家對罪惡制度的無淚控訴,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從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講,這篇短篇小說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運用了重復和漸進深入的描述技巧。小說的主人公切爾維亞科夫向長官前後進行過多達六次的「道歉」,而且一次比一次顯得卑怯與悲戚。

如果說他在第一次只是把身子向前「探」出去,「湊近」將軍的耳根「小聲」地道一聲「對不起,大人」雲雲,對方也並未因此怪罪下來,只是禮貌地回了句「不要緊」,應是正常禮度。可緊接著,他又絮絮叨叨地說「看在上帝西上」之類就顯得有些多餘,流露出內心藏著的某種不安,而對方的「讓我看戲」,自然是對他多餘舉止的不耐煩的回敬。到了第三次,他對「讓我看戲」的「冷答」已有「惶惶不安」之感,便忍不住趁休息時要走到老頭跟前無聊地重復,引起對方不愉快地指責他。說個沒完」。至於第四次,他甚至感到了一種莫名的「恐慌」,以至於他不得不在第二天索性穿上新制服、理了發,親自到老頭家去「請求寬恕」了。這次得到的卻是對方更加厭惡的「真是胡鬧」的「訓斥」。「自討沒趣」的戲本該到此收場,可他此時已由「恐慌」升為「恐懼」了,鬼使神差地第五次緊隨其後「求饒」。對方「戲諺」他「簡直是跟我開玩笑」。不料,這句憤憤之言勾起他內心更沉重的「恐慌」,以至他第六次再番去「謝罪」。這回將軍「回敬」他的乾脆是「滾出去」。切爾維亞科夫內心的脆弱便在這一吼中自掘墳墓,走進「死亡」了。可見,這種重復、深入的筆法對人物性格的精心塑造與對其內心世界的深刻挖掘,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D. 變色龍這是一篇諷刺小說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說說這篇小說是如何進行對比.誇張等藝

小說運用社會環境描寫。烘託了冷清、凄涼、人情冷漠、勢利的社會氛圍,這正是軍警憲兵當道的沙皇統治的真實寫照。多次運用細節描寫,形象具體地凸現了警察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徵。

揭露了沙皇統治的社會黑暗。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對話描寫。它通過個性化的語言,鮮明地表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徵,具有十分強烈的諷刺效果。

《變色龍》中的對話描寫,以奧楚蔑洛夫為中心,可以分為五組:奧楚蔑洛夫與赫留金的對話描寫,奧楚蔑洛夫與圍觀群眾的對話描寫,奧楚蔑洛夫與助手的對話描寫,奧楚蔑洛夫與將軍家廚師普洛柯爾的對話描寫,奧楚蔑洛夫與小獵狗的對話描寫。

契訶夫通過這五組對話描寫,一方面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變色龍》中涉及到的人物的性格,揭示了奧楚蔑洛夫及周圍眾人的心理。

奧楚蔑洛夫對不同的說話對象採取不同的態度,其對話內容有時是漸變的,有時卻是突變的;對人如此,對狗亦如此。漸變時靠「脫加」或「穿大衣」的動作過渡,突變時乾脆、果斷,直接用語言和面部表情顯現。

比如,普洛柯爾說:「瞎猜,我們哪兒來這樣的狗!」奧楚蔑洛夫馬上就從罵赫留金、稱獵狗是「嬌貴的動物」中來了個急轉彎,他講「那就用不著白費再上那兒去問了」,「這是條野狗」,「弄死它算了」。

精彩的是奧楚蔑洛夫與小獵狗的對話描寫,既寫他對小獵狗的贊美之情,又寫他對小獵狗的諂媚之態,因為小獵狗的主人是「貴人」,諂媚到肉麻。作者在不露痕跡、不動聲色的自然對話描寫中,充分表現了對奧楚蔑洛夫的嘲諷與批判,既批判他對市民的「無禮」,又寫他對達官的「獻媚」,充分展現了契訶夫高超的寫作水平和愛憎鮮明的態度。

作者在文中中四次寫了奧楚蔑洛夫的大衣,通過對「脫大衣」與「穿大衣」的細節描寫,揭示其誠惶誠恐的心態。他面對將軍家的狗,如同面對將軍,惟恐照顧不周,殷勤不夠;衣服成了他出爾反爾的遮掩之物,是他「變色」的最好工具。

面對小百姓時,奧楚蔑洛夫的大衣似乎威風八面、作威作福的象徵,穿著這大衣,就有了藉助的權力,可以對小百姓凶橫霸道;對位高權重者奧楚蔑洛夫的大衣又成了權力的衛道士,極力袒護那些位高權重者。契訶夫通過「大衣」細節的設置,出神入畫的刻畫了奧楚蔑洛夫的內心。

契訶夫寫奧楚蔑洛夫的語言明了了他對人物性格的深刻,所以他描寫人物的語言完全是個性化的,充分體現了「變色龍」的個性。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多變。有罵人語言,如「豬崽子「、「你這混蛋」、「你們這些鬼東西」等。有訓問語言,如「這兒到底出了什麼事?」誰在嚷?」

你在這兒干什麼?」等,這些審問似的語言往往連用,讓奧楚蔑洛夫的身份與性格得到充分展示。命令的語言,如「把手放下來!」「馬上去辦,別拖!」「把狗帶到將軍家裡去,問問清楚。就說這狗是我找著,叫人送上的」等。有恐嚇語言,如「我要好好地教訓他一頓」。

這些語言可以揭示出他官架子施官腔的特點,也表現他庸俗、空虛的心靈。奧楚蔑洛夫的語言又是多變的,對不同的對象可以說不同的話;對同一對象說不同的話,語言明快,其隨心所欲、見風使舵的技巧可說是純熟無比,顯示出官場「老油子」的心態,更表現出他是沙皇忠實走狗。

(4)契訶夫短篇小說的諷刺手法的運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變色龍》作於1884年,作品發表前,正是在俄國民意黨人刺殺亞歷山大二世(1881)之後,亞歷山大三世一上台,在竭力強化警察統治的同時,也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給殘暴的專制主義蒙上一層面紗。

1880年成立的治安最高委員會頭目洛雷斯·麥里可夫後來當上了內務大臣,這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人民稱他為「狼嘴狐尾」。這時的警察再不是果戈理時代隨意用拳頭揍人的警棍了,而是打著遵守法令的官腔,干著獻媚邀功的勾當。

契訶夫刻畫的警官奧楚蔑洛夫正是沙皇專制警察統治的化身。因此,這篇作品諷刺、揭露的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孤立的警察,是那個崇拜官爵的俄國社會,是那個窮凶極惡的沙皇專制主義。

E. 比較《變色龍》與《范進中舉》在諷刺藝術方面的異同

一、相同點:

1、都有很強的故事性

2、.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來刻畫人物。

二、不同點:

1、變色龍加強表達人與社會(社會影響人)的黑暗腐敗

2、而范進中舉是以社會對人的毒害來諷刺社會的。

《范進中舉》出自《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

該作品通過描寫范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用岳丈在范進中舉前後的極其鮮明的肢體動作和言語表情,以及中舉後鄰居對他的前呼後擁和鄉紳贈屋的等事例重點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

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變色龍》是俄國作家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契訶夫在該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虛偽逢迎、見風使舵的巡警奧楚蔑洛夫,當他以為小狗是普通人家的狗時,就揚言要弄死它並懲罰其主人。當他聽說狗主人是席加洛夫將軍時,一會兒額頭冒汗,一會兒又全身哆嗦。

通過人物如同變色龍似的不斷變化態度的細節描寫,有力地嘲諷了沙皇專制制度下封建衛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臉。

范進中舉的創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科第仕宦多顯者」(程晉芳《文木先生傳》),共有六名進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吳霖起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親病逝。

由於不善於治理生計,他過著揮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應科舉時,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後憤懣離開故土,靠賣文和朋友接濟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吳敬梓參加博學鴻詞科預試。安徽巡撫趙國麟正式薦舉他入京廷試,但他「堅以疾篤辭」(顧雲《吳敬梓傳》),從此不再參加科舉考試。至晚年,常處於飢寒交迫。這樣的個人經歷,令吳敬梓本人對考八股、開科舉等利弊感受尤深。

而在時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國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社會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者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採用大興文字獄,考八股、開科舉,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籠士人,吳敬梓反對八股文、科舉制。

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諷刺的手法,對丑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

F. 契訶夫短篇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作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中的一位,契訶夫一生共寫了700餘部短篇小說,廣泛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生活,富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其短篇小說創作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樸素、自然

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在平淡無奇的故事中透視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瑣事的描繪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使得其作品樸素得跟現實生活一樣真實而自然。如《苦惱》中寫一位馬夫姚納,在兒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幾次想跟別人訴說一下內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懷心事的乘客的冷遇,萬般無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馬傾訴自己的不幸與悲哀。作者藉助這一平淡無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會中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無告的悲慘遭遇,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二)含蓄、冷峻

契訶夫從不輕易在小說中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傾向和主觀議論,而把這種主觀傾向寓含於客觀冷靜的藝術描寫之中,讓生活本身來說話,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尋味。如《瞌睡》寫13歲的小女孩瓦爾卡白天不停地為主人幹活,晚上還得整夜地給主人的小孩搖搖籃。她因極了,可小孩總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無法入睡。最後她捏死了搖籃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著了。作者在冷峻的描繪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瓦爾卡的命運究竟將會如何?對此作者留給了讀者自己去思考。

(三)簡潔、凝練

契訶夫主張「簡潔是才能的姊妹」、「寫作的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其小說大多是速寫式的,既沒有冗長的景物描寫和背景交代,也很少大起大落、曲折離奇的情節和急劇變化的緊張場面;而是情節簡單、發展迅速、人物不多、主次分明,語言精練明快,善於運用白描式的個性化語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比如《變色龍》中僅僅寫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斷案一個場面,四個人物,故事情節發展極其簡單,作者僅僅抓住了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審案過程中的五次「變色」加以描繪、便收到極其強烈的諷刺效果。

G. 《裝在套子里的人》怎樣運用了誇張諷刺的手法表現人物的

1.通過故事敘述者的口吻,用誇張的手法,漫畫式的筆調勾勒形象,造成強烈的諷刺效果。例如,別里科夫「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這里對別里科夫的肖像和生活習慣的描寫,不僅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且用令人產生憎惡之感。

2.將人物荒謬絕倫的思想通過那一本正經的姿態和語言表達出來,從而顯示出諷刺意味。柯瓦連卡姐弟倆騎車本是正常的事,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可別里科夫卻是那般的惶惑,還竟然說:「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麼好事來?他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這本身就是對愚蠢荒唐的別里科夫辛辣的嘲諷。

3.運用輕松戲謔的語言來刻畫人物,以顯示出諷刺意味。如,關於別里科夫的婚事,作者寫道:「可是,這個裝在套子里的人,差點結了婚」。一個「差點」兒,就已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

4.通過描寫人物自相矛盾的語言和惶恐不安的心情來表達出諷刺效果。當別里科夫的婚事「差點」成功時,一張漫畫卻把他弄得惶恐不安。隨即,他又找到柯瓦連科表白自己跟「這事(戀愛)沒有一點關系」並聲稱他的「舉動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是正人君子」。明明有關,亦非「君子」,卻要故作掩飾和玄虛,這無不顯示出他可笑可憎的一面。

5.有的地方還用一種含蓄的對比來增強諷刺的效果。如寫他白天壓得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不得安寧,而晚上他躺在被子底下卻戰戰兢兢地難以入睡。這樣就尖銳地諷刺了別里科夫貌似強大實則虛弱的本質。

H. 鑒賞契科夫諷刺藝術400字。

《變色龍》
《變色龍》是契訶夫早期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在這篇著名的小說里,他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欺下媚上、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具有廣泛的藝術概括性。小說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變色龍本是一種蜥蜴類的四腳爬蟲,能夠根據四周物體的顏色改變自己的膚色,以防其它動物的侵害。作者在這里是只取其「變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會上的一種人。
小說的內容富有喜劇性。一隻小狗咬了金銀匠的手指,巡官走來斷案。在斷案過程中,他根據狗是或不是將軍家的這一基點而不斷改變自己的面孔。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猾稽的故事,把諷刺的利刃對准沙皇專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動政權爪牙們的無恥和丑惡。

I. 契訶夫諷刺小說的特點

寫作特點:
契訶夫戲劇創作的題材、傾向和風格與他的抒情心理小說基本相似。在契訶夫的劇作中有豐富的潛台詞和濃郁的抒情味;他的現實主義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徵意義,「海鷗」和「櫻桃園」就都是他獨創的藝術。
他不追求離奇曲折的情節,主要是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從中揭示社會生活的重要方面。契訶夫被稱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他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評論家稱,他的小說:「再現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契訶夫的小說風格質朴,語言精悍,篇幅簡短,有點像我們所說的小小說;情節也十分簡單,不靠懸念吸引讀者,但自有一種震撼人的靈魂的力量。他認為,只有那些有才氣的作家,才能把小說寫得既簡練又意味深長。總的說來,契訶夫的早期小說多是在平常人看來習以為常的生活現象中發現可笑之處,晚期的小說和戲劇則注重表現日常生活中詩意或辛酸,它們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了高度的贊揚。列夫·托爾斯泰認為,契訶夫的文學創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高爾基也認為,俄羅斯的語體文是契訶夫同普希金、屠格涅夫一道創立的,他們都是「不可企及」的。

熱點內容
經典小說五十年代 發布:2025-07-21 18:30:45 瀏覽:120
星途璀璨重生影後不好惹小說 發布:2025-07-21 18:21:45 瀏覽:932
免費小說pdf 發布:2025-07-21 18:15:13 瀏覽:476
小說緹蘭結局 發布:2025-07-21 18:11:37 瀏覽:482
腐女小說短篇瓶邪 發布:2025-07-21 18:08:51 瀏覽:154
快穿葉蘿莉精靈夢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1 17:48:51 瀏覽:144
好甜的霸道總裁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1 17:48:45 瀏覽:474
網游小說開局跳河 發布:2025-07-21 17:46:23 瀏覽:663
男主是廢柴的都市小說 發布:2025-07-21 17:36:44 瀏覽:530
都市養馬賽馬類小說 發布:2025-07-21 17:35:42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