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白話短篇小說繼承人的作者是誰

白話短篇小說繼承人的作者是誰

發布時間: 2022-07-11 10:07:27

A. 魯迅的生平簡介和作品簡介

一、魯迅簡介:

魯迅,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二、魯迅主要作品有:《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

1、《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作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中國的甚至是人類的前途表達了深廣的憂憤。

2、《狗·貓·鼠》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散文首先回擊了「現代評論派」對作者「仇貓」的誣蔑,揭露了他們卑劣的手段,然後作者說明自己「仇貓」的近因,刻畫出「貓」的主要特徵。

再以童年的追敘,交代了「仇貓」的遠因;最後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實質是縱惡養奸;作者表面上討厭貓,實際上卻鞭撻了具有與貓類似習性的一類人,如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正人君子」、軍閥統治者的幫凶。

作者借追憶自己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最終卻慘遭殺害的往事,表達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施暴者的憎恨。此文運用反語和曲筆,以動物喻人,以議論為線索,夾敘夾議,寓意深厚。

3、《阿長與〈山海經〉》是近代思想家、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此文記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朴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

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事,充滿了尊敬和感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惦念以及對年幼無知的時光的深切懷念。全文語言平實形象、處處流露著真情,在絲毫不帶造作的敘述中,將讀者帶入到了兒時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覺得特別可親。

4、《二十四孝圖》是現代著名作家魯迅所寫,出自魯迅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

後來的印本都配上圖畫,通稱《二十四孝圖》,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孝道」是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圖》,乃陳少梅先生41歲時盛年之傑作,其題材不多見,筆墨工雅,設色清麗,非同尋常,故堪稱國之重寶。

另有,魯迅認為二十四孝圖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他從自己小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他本人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

5、《五猖會》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6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此文匠心獨運,開篇就為參加賽會蓄勢,先寫童年看賽會,然後寫《陶庵夢憶》里的熱鬧賽會,接著寫自己見過的比較隆盛的賽會,這些都在為寫五猖會做鋪墊。

然而,接著轉寫父親要求「我」背書,「我」失望、郁悶之極,最後終於背書成功,得以去看五猖會,而作者並沒寫五猖會的盛況;表達了作者強烈譴責封建強權教育對孩子天性的扼殺。

B. 蒲松齡是什麼代文學家著有短篇小說集什麼急急急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出身沒落地主家庭,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71歲時才破例補為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觸。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文學中志怪傳奇文學的優秀傳統和表現手法,情節幻異曲折,跌宕多變,文筆簡練,敘次井然,被譽為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此書是「專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評價過蒲氏「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聊齋志異》書成後,蒲松齡因家貧無力印行,同鄉好友王士禎十分推重蒲松齡,以為奇才,聘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至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方刊刻行世。後多家競相翻印,國內外各種版本達30餘種,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鑄雪齋本等,近20個國家有譯本出版。全國《聊齋》出版物有100多種,以《聊齋》故事為內容編寫的戲劇、電影、電視劇達160多出(部)。 蒲松齡印章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葯方面的著述存世。計有文集13卷,400餘篇;詩集6卷,1000餘首;詞1卷,100餘闋;戲本3出(考詞九轉貨郎兒、鍾妹慶壽、鬧館);俚曲14種(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魘殃、琴瑟樂、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貴神仙復變磨難曲、增補幸雲曲),以及《農桑經》、《日用俗字》、《省身語錄》、《葯崇書》、《傷寒葯性賦》、《草木傳》等多種雜著,總近200萬言。還有初中課本中的《狼三則》、《山市》。 蒲松齡的座右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C. 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典範之作有哪些

宋元小說話本憑借其通俗流暢的特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話本小說的影響由此更為擴大。進入明朝,明代的一些文人對流行於民間的宋元話本進行搜集、整理、加工出版,刊行於世。

此外,還有不少文人模擬話本的形式進行創作,創造出許多新的話本小說,時稱「擬話本」。各類「擬話本」的不斷涌現,使白話短篇小說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繁榮時期。

在眾多的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當屬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特別是「三言」的藝術成績最

高,達到了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峰。

「三言」是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總稱,每集收錄短篇小說40篇,共120篇。其中多數是經過作者潤色的宋元明話本和明代文人的擬話本,而作者自己創作的作品較少。

「二拍」指《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初刻拍案驚奇》共40卷40個短篇小說。《二刻拍案驚奇》也是40卷。與「三言」不同的是,「二拍」大部分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創作的。

「三言」的作者馮夢龍,字猶龍,江蘇省蘇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他的哥哥夢桂擅長畫畫。他的弟弟夢熊,太學生,擅長寫詩,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

「二拍」的作者凌濛初與馮夢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凌濛初,字玄房,號初成,浙江吳興人。18歲補廩膳生,後科場一直不如意。55歲時,以優貢授上海縣丞。凌濛初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

「三言」題材眾多,內容廣泛,其內容主題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痛斥腐敗官吏的,還有譴責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還有描寫市井百姓和商人生活的,總之,形形色色,包羅萬象。

「三言」中的一些愛情小說,敢於大膽沖破封建禮教的樊籬,表現出新的觀點。它不僅反對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觀念,更提倡愛情專一,一夫一妻,極度痛斥那些喜新厭舊、嫌貧愛富的人。

「二拍」是「三言」之後最有代表性的白話短篇小說,主要是根據「古今雜碎事」加工創作而成,故事大都有來源,但在原書中僅是舊聞片斷,凌濛初則對這些素材進行生發改造,寫成了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的故事。

「二拍」裡面也有眾多反映愛情婚姻主題的內容,也提出了和「三言」類似的新的愛情觀念,如對封建婚姻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提出異議,要求男女平等,另外,還高度贊揚了為爭取人格的尊嚴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三言」、「二拍」對土豪劣紳仗勢欺人、橫行霸道的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小說的結尾往往是罪惡之人得到了懲處,善良得到了彰

顯,這表明了人們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

「三言」、「二拍」是由宋元小說話本直接發展而來,因此在藝術上保留了不少小說話本的特色,如敘述方式、結構體制、語言的運用和提煉等,都繼承了小說話本的優良傳統。

「三言」、「二拍」在藝術上又有很多新的發展,如在人物性格、形象塑造方面取得了新的進步。在突顯人物性格時,善於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按照人物的性格安排設計故事沖突。

同時,在細節描寫上,一針一線、一絲一毫都不鬆懈,可謂細致入微,使人物形象變得立體豐滿,有血有肉。「三言」和「二拍」比起話本,篇幅大大加長了,主題思想更為集中鮮明,作品結構更為嚴謹,故事情節更為曲折動人,引人入勝。在語言方面,「三言」和「二拍」的語言更加通俗流暢,含蓄生>動。「二拍」中的作品,多是由凌濛初加工、潤色、改變、擴大,由數十字而變成了數千字的結構完整的小說的,所以「二拍」的語言獨創色彩較濃厚。

「三言」和「二拍」還善於通過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地刻畫出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

宋元白話小說也有著較為到位的心理描寫,但動態有餘而靜態不足,「三言」和「二拍」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人物形象更富有立體的質感。

除了「三言」和「二拍」之外,明代還有許多白話短篇小說,它們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對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全面繁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書寫出白話短篇小說的輝煌篇章。

D. 關於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縣人。1943年發表成名作《小二黑結婚》而蜚聲解放區文壇,其作品通俗化大眾化的追求與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恰相吻合,以至於甚至產生了所謂「趙樹理方向」的口號。建國後出版短篇小說集《下鄉集》、《趙樹理小說選》及長篇小說《三里灣》、長篇評書《靈泉洞》(上)等。趙樹理的小說多以華北農村為背景,堅持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農村社會的變遷和存在其間的矛盾斗爭,塑造農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同時,堅持民族化、大眾化的創作道路,努力使自己的創作與農民的閱讀心理、欣賞習慣相一致。這種創作追求使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濃郁的生活氣息,又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在他的影響下,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個被列為「山葯蛋派」的作家群體。文革中趙樹理的作品被批判,本人也被迫害致死。
代表作: 中篇小說 小二黑結婚
短篇小說 「鍛煉鍛煉」

E. 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是什麼

是 狂人 日記 ,

其中 , 有很對內容 是諷刺 社會的,所以在當時得不到很大的推廣...

魯迅在發表《狂人日記》之前,不但寫了《文化偏至論》、《魔羅詩力說》等文學論文,翻譯了許多「域外」的進步小說,還創作了文言小說《懷舊》,其主要思想都在於喚起人們的覺醒。然而,作為一個先進的知識分子,聲音雖然激進,但畢竟缺少呼應,不能造成一個運動。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發難後,雖然也一時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動,終於形成了一股勢力,其影響就震撼人心了。
沈雁冰曾在《讀<吶喊>》一文中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那時《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學革命』,方在無情地猛攻中國的傳統思想,在一般社會看來,那一百多頁的一本《新青年》幾乎是無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記》夾在裡面,便也不見得怎樣怪,而曾未能邀國粹家之一斥。前無古人的文藝作品《狂人日記》於是遂悄悄地閃了過去,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與後來郁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惠的風》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記》確實「不曾在『文壇』上掀起了顯著的風波」,沒有因此而展開一場文藝論戰;但是,《狂人日記》在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開拓現代小說的道路特別是在批判封建禮教的流毒方面,其影響仍然是巨大而深遠的。所以,魯迅的成功,又在於他對我們民族和社會的深刻認識。
《狂人日記》的主題十分明確,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他還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棠的信中說道:「《狂人日記》實為拙作……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後以偶閱《通鑒》,」乃司中國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種發見,關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由此可見,作品小序中所謂「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家研究」等語,完全可以理解為作者有意摹傳統筆記小說作法而寫的反語,也可以理解為作者所說的「醫家」有更深廣的含義,並非狹義的「醫生」、「大夫」。
在這部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狂人雖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徵,諸如「今天全沒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趙家的狗,何以看我兩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層意蘊卻是有意識地指向幾千年的歷史和當時社會上的「吃人」現象從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戶來說吃心肝的事」;從「易牙蒸了他兒子,給桀紂吃」,到徐錫林(即徐錫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內容雖然帶有狂人的非邏輯心理特徵,但始終圍繞著「吃人」,圍繞著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不斷發生的有史可查和無史記載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現象,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狂人日記》在表現其主題時,也表現出鮮明的啟蒙主義的思想特徵。魯迅對中國國民性中的「看客」心態最為深惡痛絕,他的「棄醫從文」的重大抉擇便直接由於這個因素。而顧在五四運動前後寫的所有雜文和小說,都是以啟蒙主義為總的思想特徵的。
《狂人日記》的創作,是魯迅在經歷了沉默與思索之後的第一聲吶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憤怒、怨恨、不滿、焦慮,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種復雜的情緒,也必然地體現了他多年來對中國歷史的深思和對現實社會的認識,是一篇徹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後全部創作的「總序言」。
《狂人日記》的啟蒙主義思想特徵,主要表現在對封建禮教的深刻揭露,對麻木愚昧的國民性的批判,以及對將來的堅定信念和熱烈希望。作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禮教就是吃人,仁義道德是禮教虛偽的面具,這就是魯迅對封建道德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和認識的結果,也是這篇作品最輝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觀察了他周圍的人:「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給衙役佔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然而,他們不但沒有起來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為此感到不解和憤怒:「還是歷來慣了,」不以為非呢?還是喪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還寫道:「我詛咒吃人的人,先從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頭;要勸轉吃人的人,也先從他下手。」「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作用!你們也會吃盡。」在作品的最後一日記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並具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記》不僅表現了徹底批判封建禮教的勇氣,而且還表現了魯迅「憂憤深廣」的人道主義情懷,表現了他以文藝創作來改造社會和人生的總體精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狂人日記》的意義,確實遠遠超出了文學的領域。
作品的主人公雖然是一個患有迫害狂恐懼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卻並不是要寫下層勞動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個精神病人的「紀實文學」,而是要借狂人之口來揭露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象徵性的形象。「歷史上多少反抗舊傳統的、離經叛道的人,曾經被視為瘋子,如孫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瘋子」。從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瘋子;站在革命的立場看去他是先知先覺。同一個人、同一個思想卻在社會上有截然對立的兩種看法和評價,這也是變革時代的社會矛盾的反映。魯迅塑造這具有狂與不狂兩重性的形象,就是對社會矛盾的一種揭示。這也是狂個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義」。掌握狂人形象的關鍵,就在於對狂人是真狂還是假狂的理解。
魯迅曾在《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一文中說過:當時「大約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學知識」。從作品中狂人的言行來看,他的確是一個「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懼、多疑、知覺障礙和邏輯思維不健全等特徵,屬於精神病學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如作品所寫:「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又怕我看見,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這樣的以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處處可見。如果只看到這一方面,那就很容易認為狂人是真狂了。其實狂人的評議和心理有許多錯亂和偏執的地方,卻又表現出清醒的認識、深刻的思想和發言人的洞察力。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他從寫滿「仁義道德」幾字的歷史字縫里所發現的吃人的本質。這段話揭開了幾千年中國封建禮教的面紗,揭露了封建禮教在精神上對人民的殘害,揭示了封建制奴役壓迫人民的罪惡。幾千年來,敢於站出來說出這個本質的人難道不就是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嗎?
作品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發昏;然而須十分小心。」作者按照一個迫害狂患者的思維特徵來寫人物的語言,其邏輯雖然常常很不清晰,但是,其含義卻是相當豐富而且深刻的。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實際上是一個敢於向傳統世俗社會挑戰的清醒和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的象徵形象。
如果我們很好地解決了狂人形象是真狂還是假狂的問題,那麼,對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與不狂」的兩重性就容易掌握了。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於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徵,更重要的一方面卻是他對傳統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則在於他「超前」的思想認識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並且被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只是他說出了當時的人們不敢說或者是還沒有說出的駭人聽聞的話。我們說《狂人日記》是魯迅全部創作的「總序言」,除了思想主題方面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它在魯迅小說藝術上的開拓意義。魯迅小說正是從這里開始,就一直既借鑒外國小說的長處,又繼承傳統小說的優點,從而創造出一種現代小說的新的民族形式。
《狂人日記》一發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別」而引起了許多關注新文學的人們的注意。而它的特別,主要就在於它採用的是中國傳統小說從來沒有過的「日記體」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帶有的「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獨特個性的「寓熱於冷」的風格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所以,茅盾說:當時「還沒有第二個同樣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樣成功的第二篇創作小說」。
在中國,以前沒有日記體小說,只有筆記體和章回體小說。筆記體是「采風式」的,章回體是「說書式」的,它們在都採用第三人稱,而日記體則全部採用第一人稱,整篇作品幾乎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表白。魯迅的《狂人日記》不但從題目上,而且從整體形式上都借鑒了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說。魯迅在借鑒果戈理小說的同時,不僅在思想內容方面表現得更為「憂憤深廣」,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禮教,很好地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識,而且在藝術手法方面,並沒有因此而完全拋棄本國的小說傳統,在以自我表白為主要特徵的日記體小說中,仍然能很好地運用白描手法,極簡明地通過語言和行為刻畫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對白話的運用,也達到了非常嫻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靜坐了一會。陳老五送進飯來,一碗菜,一碗蒸魚,這魚的眼睛,白而且硬,張著嘴,同那一夥想吃人的人一樣。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魚是人,便把它兜肚連腸的吐出。」從這短短的幾十個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動作、有細節,用的都是標準的白話,自然朴實,卻又處處生動形象,充滿意趣。作品中還有一些警句式的詞句,如「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他們會吃人,就未必不會吃我。」「獅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義的深度,都絕不亞於文言文。魯迅正是他高超的語言功力,在借鑒外國小說形式的同時,很成功地與傳統小說的優點結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現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創造出了「日記體」這樣一種中國現代小說的新形式。
從創作方法上看,《狂人日記》主要採用的還是現實主義的方法。這表現在作品重視典型環境的描寫、重視細節的真實性、重視人物性格的統一性等方面。我們在閱讀中時,如果把狂人的「錯覺」加以矯正,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路人對他的態度,還是何先生對他的診斷,都是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生活現象。而「從盤古開辟天地以後,一直吃到易牙的兒子;從易牙的兒子,一直吃到徐錫林」,甚至於「去年城裡釘了犯人,還有一個生癆病的人,用饅頭蘸著血舐」(這個細節後來被作者用於他的另一篇小說《葯》之中),確實是「從來如此」。
《狂人日記》的現實主義精神,最重要的是念念不忘對封建道德的批判、對愚昧國民的同性和鞭撻。在作品中,除了現實主義的方法外,象徵主義也時常可見。無論是「很好的月光」,還是「趙家的狗」;無論是狼子村的炒吃心肝,還是李時珍寫的人肉可以煎吃,都既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的刻畫,也可以看作是象徵主義的結合。狂人的精神病狀的描寫是逼真的,而他的幾乎所有語言又都是帶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的。他的形象本身的象徵意義則更為突出。
茅盾曾在1923年這樣寫道「這奇文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儲蓄半吐的意義,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人一見就感著不言而喻的悲哀和愉快。」魯迅從《狂人日記》開始就形成了一種「異樣的風格」,即作品雖然一開篇就使人籠罩在陰冷的恐懼之中,雖然處處使人感到毛骨悚然,但是,作品中狂人昂揚的鬥志,卻不能不使人振奮,不能不使人覺得作者在冷峻的文字中還流淌著熱烈的感情,還寄託著熱切的希望。概而言之,是魯迅小說「異樣的風格」就是寓熱於冷。
《狂人日記》將徹底的反封建精神與嶄新而完美的藝術形式相結合,深刻地體現了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的實績,對其也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F. 《綴術》《狂人日記》《史記》《本草綱目》《資治通鑒》《悲憤詩》分別是誰寫的

《綴術》《綴術》是祖沖之所作,還是祖暅之所作,中國數學史界至今沒有定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有定論。
《狂人日記》的作者是魯迅。
《史記》的作者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本草綱目》的作者是明代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
《資治通鑒》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
《悲憤詩》的作者是東漢文學家蔡琰。

一、《綴術》:
《綴術》是祖沖之所作,還是祖暅之所作,中國數學史界至今沒有定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可能有定論。不過,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它是祖沖之父子的著作。二,它是中國自漢魏至隋唐水平最高的數學著作。李淳風高度評價了祖沖之的數學貢獻,認為「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他所著的《綴術》,因「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遂失傳。稍前於李淳風的王孝通卻對《綴術》橫加指責,他說:「其祖暅之《綴術》,時人稱之精妙,曾不覺方邑進行之術全。
《綴術》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一部算經,匯集了祖沖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數學研究成果。這本書被認為內容深奧,以致「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隋書》)。《綴術》在唐代被收入《算經十書》,成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當時學習《綴術》需要四年的時間,可見《綴術》的艱深。《綴術》曾經傳至朝鮮、日本,但到北宋時這部書就已亡佚。
二、《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1918年魯迅先生所著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第一篇現代型短篇白話小說,首次採用了「魯迅」這個筆名,抨擊出了社會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發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雜志第4卷第5號上。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吶喊》當中。
三、《史記》: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四、《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159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時珍。《本草綱目》,葯學著作,五十二卷。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葯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中國古代漢醫集大成者。李時珍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葯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五、《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六、《悲憤詩》:
《悲憤詩》是一首五言古詩、自傳體騷體詩,東漢文學家蔡琰所作。全詩一百零八句,計五百四十字。這詩開頭四十句敘遭禍被虜的原由和被虜入關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敘在南匈奴的生活和聽到被贖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鬍子」分別時的慘痛。最後二十八句敘歸途和到家後所見所感。

熱點內容
主角施落衛琮曦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2 04:26:39 瀏覽:892
陸遲墨和黎漾的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7-22 04:20:01 瀏覽:251
網路小說法則下拉 發布:2025-07-22 04:07:57 瀏覽:725
先秦練氣士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2 04:07:56 瀏覽:133
諷刺人性短篇小說 發布:2025-07-22 04:02:16 瀏覽:860
華冠小說免費 發布:2025-07-22 04:01:35 瀏覽:997
主角玩游戲船小說 發布:2025-07-22 04:01:32 瀏覽:275
言情小說激烈的部分 發布:2025-07-22 03:57:50 瀏覽:155
蔡徐坤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2 03:56:57 瀏覽:523
現實經典多肉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2 03:45:55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