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將莫邪的故事短篇小說
1. 《搜神記》中《干將莫邪》的故事情節
鏈接:
《搜神記》是記錄古代民間傳說中神奇怪異故事的小說集,作者是東晉的史學家干寶。原本《搜神記》已佚,今本系後人綴輯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雜糅佛道,所記多為神靈怪異之事,也有一部分屬於民間傳說。
《搜神記》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設想奇幻,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干將莫邪》《李寄》《韓憑夫婦》《吳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統治階級的殘酷,歌頌了反抗者的斗爭,常為後人稱引。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大成的著作,開創了中國古代神話小說的先河。
2. 干將和莫邪的故事
楚國的干將、莫邪夫婦給楚王鑄造寶劍,三年才鑄成。楚王很生氣,想殺死他們。寶劍有雌劍雄劍。干將的妻子身懷有孕將要分娩。丈夫便對妻子訴說道:「我替楚王鑄造寶劍。
三年才鑄成,楚王生氣了,我一去他必定會殺死我。你如果生的是男孩,長大了。就告訴他說:『出門望著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寶劍在樹的背後。』」
於是干將就帶上雌劍去見楚王。楚王非常生氣,叫人去仔細查看。說是:"寶劍共有兩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劍被送來了,而雄劍卻沒有送來。"楚王發怒了,便把干將殺死了。
莫邪的兒子名叫赤,等到他後來長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親詢問道:「我的父親究竟在哪裡呀?」母親說:「你的父親給楚王製作寶劍,用了好幾年才鑄成。
可是楚王卻發怒,殺死了他。他離開時曾囑咐我:『告訴你的兒子:出門望著南山,松樹長在石頭上,寶劍在樹的背後。』",出門望著南山,不曾看見有什麼山。
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邊的石塊。就用斧子劈破它的背後,終於得到了雄劍。兒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報仇。一天,楚王在夢中恍惚看到一個男兒,雙眉之間有一尺寬的距離。
相貌出奇不凡,並說道定要報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懸賞捉拿他。男兒聽到這種情況,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有一個俠客遇到他悲歌的,對他說:「你年紀輕輕的,為什麼痛哭得如此悲傷呢?」
男兒說:「我是干將、莫邪的兒子,楚王殺死了我的父親,我定要報這殺父之仇。」俠客說:「聽說楚王懸賞千金購買你的頭,拿你的頭和劍來,我為你報這冤讎。」
男兒說:「太好了!」說罷立即割頸自刎,兩手捧著自己的頭和雄劍奉獻給俠客,自己的屍體僵直地站立著,死而不倒。俠客說:「我不會辜負你的。」這樣,屍體才倒下。
俠客拿著男兒的頭前去進見楚王,楚王非常欣喜。俠客說:「這就是勇士的頭,應當在熱水鍋中燒煮它。」楚王依照俠客的話,燒煮頭顱,三天三夜竟煮不爛。頭忽然跳出熱水鍋中。
瞪大眼睛非常憤怒的樣子。俠客說:「這男兒的頭煮不爛,希望楚王親自前去靠近察看它,這樣頭必然會爛的。」楚王隨即靠近那頭。俠客用雄劍砍楚王,楚王的頭隨著落在熱水鍋中。
俠客也自己砍掉自己的頭,頭也落入熱水鍋中。三個頭顱全都爛在一起,不能分開識別,人們就把那鍋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稱為「三王墓」,在現在的汝南北宜春縣境內。
(2)干將莫邪的故事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最初的「雙劍化龍」的傳說出現在《晉書·張華傳》。據說西晉初建時期,鬥牛之間常有紫氣沖霄而起。張華通曉易理,心知其異,他邀請善觀天象的雷煥共卜吉凶。
最後得出結論是:紫氣源於豫章豐城,其實是寶劍之精。當時張華是晉朝重臣,他幫助雷煥補得了豐城縣令一職。雷煥到任以後,在監獄地基底下掘出一個石函。
石函出土後霞光四射,打開之後果然發現有雙劍並列。雷煥當即送其中一支劍給張華,而留一支自佩。張華收到劍後發現此二劍是越劍干將、莫邪,於是致書雷煥二劍終當復合。
後來,張華被殺,干將劍從此下落不明。而雷煥死後將他所佩莫邪劍傳給了其子雷華。雷華任建安郡從事,持劍路經延平津,腰間佩劍忽然躍出劍鞘掉到河裡。
雷華請人入水取劍,入水者不見寶劍,但見兩龍盤繞水底,轉眼間,江水碧波燦爛,浪濤洶涌。時人以為這是雙劍復合在此化龍。
從此以後延平就有了「劍津」、「劍浦」、「鐔川」、「龍津」之稱。由於這一則傳說直接與古延平的山川地理相聯系,以後又屢屢被《八閩通志》、《福建通志》、《延平府志》。
《南平縣志》等地方誌所引用、傳載,成為了南平地方歷史的一部分,以至到今天化龍雙劍甚至被當作南平的市標,具有了特殊的地方象徵的意義。
3. 中國神話故事干將,莫邪的簡短概括
摘要 1.干將莫邪(gān jiāng mò yé)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最早出自出漢代劉向《列士傳》和《孝子傳》中,後來由歷史上諸多著作摘錄和引用。現如今,最流行的版本為志怪小說集《搜神記》中所記干將莫邪的故事。
4. 《干將莫邪》講述了怎樣的故事
《干將莫邪》寫干將莫邪為楚王鑄劍,三年乃成,被殺。其子赤此長大後,為父報仇。這個故事中所表現出的人民對於殘暴統治者的強烈的復仇精神,是中國文學中少見的。文中寫干將莫邪之子以雙手持頭與劍交與「客」,寫他的頭在鑊中躍出,猶「嗔目大怒」,不但是想像奇特,更激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以悲壯的美得到魯迅的愛好,被改編為故事新編《眉間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