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短篇小說
A. 隔岸觀火[娛樂圈]_by斷情絕愛章魚哥_txt全文免費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hqQxa6fs0zuvMe3YMI7_jg
該小說講述了十七歲的姜阮漂亮而自知,明艷且張揚,擁有著被所有人羨慕的人生。但是姜阮有一個秘密,她喜歡火箭班的江致,近乎歇斯底里。暗戀兩年,追求一年,卻怎麼都捂不熱江致那顆比石頭還硬的心。直到姜阮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天,她死心的徹徹底底,干凈利索的出了國。
B. 《隔岸觀火[娛樂圈]》txt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鏈接:https://pan..com/s/1LQdliA4undHPl1JOSwBc-Q
提取碼:zkad
小說名稱:隔岸觀火[娛樂圈]
作者:斷情絕愛章魚哥
類型:言情
連載狀態:已完結
字數:216628字
簡介:該小說講述了十七歲的姜阮漂亮而自知,明艷且張揚,擁有著被所有人羨慕的人生。但是姜阮有一個秘密,她喜歡火箭班的江致,近乎歇斯底里。暗戀兩年,追求一年,卻怎麼都捂不熱江致那顆比石頭還硬的心。直到姜阮十八歲生日的那一天,她死心的徹徹底底,干凈利索的出了國。
C. 求別扭受與霸道攻的小說
大嫂你好大哥再見
;美人與大排面;
正春風
警察故事 作者:於悅
半個海洋
姐姐的男朋友
《惡劣大王》by見雅
《釘子戶》by銀森
《潘多拉的甜蜜陷阱》by心似海洋
《紅粉熱夜》by風夜昕
《妖魔調查科》by千光夜
對抗游戲(完結+番外)by Q版吊人
人生若如初見by月越閱悅
潘多拉的甜蜜陷阱by心似海洋
《夏蟲語冰》 作者:風過無痕
《激愛節奏藍調》作者:風夜昕
《『受』為上》作者:箜之伶
《我只要你》作者:沈夜焰
《渚蓮曲》作者:石生
《薔薇處處開之縱欲》作者:七顏顏/顏琳
《貨難識》作者:粉桃豹
《千帆過盡尚有心》作者:山路漫漫
《男校風雲榜》作者:翼界飄零
《冷青天與小師爺》作者:寒月/綠水無痕
《沉浮與誘惑》作者:猶大的煙
大愛《覺悟》by小秦子
《反穿之千王》作者:紅衣果
《醒未遲》作者:葉飛白
《隔岸觀火》作者:滄小七
D. 葉聖陶的作品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1963年,我上初三,寫了一篇作文叫《一張畫像》,是寫教我平面幾何的一位老師。他教課很有趣,為人也很有趣,致使這篇作文寫得也自以為很有趣。經我的語文老師推薦,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兒童徵文比賽中獲獎。當然,我挺高興。一天,語文老師拿來厚厚一個大本子對我說:「你的作文要印成書了,你知道是誰替你修改的嗎?」我睜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葉聖陶先生!」老師將那大本子遞給我,又說:「你看看葉先生修改得多麼仔細,你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我打開本子一看,裡面有這次徵文比賽獲獎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那篇作文簡直像是動過大手術鮮血淋漓又綁上綳帶的人一樣。回到家,我仔細看了幾遍葉老先生對我作文的修改。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確性。類似這樣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長句子斷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 這個動詞,使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而「書皮」改成了「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我真的從中受益非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葉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兒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那時我才15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漲湧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隻鳥兒抖著翅膀。那是只有那種年齡的孩子才會擁有的心思。
這一年暑假,語文老師找到我,說:「葉聖陶先生要請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葉聖陶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見一個初中學生,我自然當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氣很好。下午,我來到東四北大街一條並不寬敞卻很安靜的胡同。葉老先生的孫女葉小沫在門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剛進里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使得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葉小沫引我到客廳,葉老先生已在門口等候。見了我,他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不少。落座之後,他用濃重的蘇州口音問了問我的年齡,笑著講了句:「你和小沫同齡呀!」那樣隨便、和藹,作家頭頂上神秘的光環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來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爺爺一樣讓人感到親切。
想來有趣,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活指南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也是對我的期望。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彷彿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黃昏什麼時候到來,悄悄將落日的余染紅窗欞。我一眼又望見院里那一牆的爬山虎,黃昏中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那時候,我剛剛讀過葉老先生寫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問:「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寫的它們呀?」他笑著點點頭:「是的,那是前幾年寫的呢!」說著,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麼。
我應該慶幸,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發作家。他對於一個孩子平等真誠又寬厚期待的談話,讓我15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彷彿那個夏天便長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E. 誰有《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原文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作者:肖復興
1963年,我上初三,寫了一篇作文叫《一張畫像》,是寫教我平面幾何的一位老師。他教課很有趣,為人也很有趣,致使這篇作文寫得也自以為很有趣。經我的語文老師推薦,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兒童徵文比賽中獲獎。當然,我挺高興。一天,語文老師拿來厚厚一個大本子對我說:「你的作文要印成書了,你知道是誰替你修改的嗎?」我睜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葉聖陶先生!」老師將那大本子遞給我,又說:「你看看葉先生修改得多麼仔細,你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我打開本子一看,裡面有這次徵文比賽獲獎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的修改符號和改動後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幾頁紙上到處是紅色的圈、鉤或直線、曲線。那篇作文簡直像是動過大手術鮮血淋漓又綁上綳帶的人一樣。回到家,我仔細看了幾遍葉老先生對我作文的修改。題目《一張畫像》改成《一幅畫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確性。類似這樣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長句子斷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處,我記得十分清楚:「怎麼你把包幾何課本的書皮去掉了呢?」葉老先生改成:「怎麼你把幾何課本的包書紙去掉了呢?」刪掉原句中「包」 這個動詞,使句子干凈了也規范了。而「書皮」改成了「包書紙」更確切,因為書皮可以認為是書的封面。我真的從中受益匪淺,隔岸觀火和身臨其境畢竟不一樣。這不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種種毛病,也使我認識到文學事業的艱巨:不下大力氣,不一絲不苟,是難成大氣候的。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葉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後面寫了一則簡短的評語:這一篇作文寫的全是具體事實,從具體事實中透露出對王老師的敬愛。肖復興同學如果沒有在這幾件有關畫畫的事兒上深受感動,就不能寫得這樣親切自然」這則短短的評語,樹立起我寫作的信心。那時我才15歲,一個毛頭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聲國內外文壇的大文學家的指點和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漲湧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飛出的一隻鳥兒抖著翅膀。那是只有那種年齡的孩子才會擁有的心思。
這一年暑假,語文老師找到我,說:「葉聖陶先生要請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葉聖陶先生這樣的大作家,居然要見一個初中學生,我自然當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氣很好。下午,我來到東四北大街一條並不寬敞卻很安靜的胡同。葉老先生的孫女葉小沫在門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剛進里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使得夏日的燥熱一下子減少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著閃爍著迷離的光點。
葉小沫引我到客廳,葉老先生已在門口等候。見了我,他像會見大人一樣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讓我覺得距離縮短不少。落座之後,他用濃重的蘇州口音問了問我的年齡,笑著講了句:「你和小沫同齡呀!」那樣隨便、和藹,作家頭頂上神秘的光環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來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爺爺一樣讓人感到親切。
想來有趣,那一下午,葉老先生沒談我那篇獲獎的作文,也沒談寫作。他沒有向我傳授什麼文學創作的秘訣、要素活指南之類。相反,他幾次問我各科學習成績怎麼樣。我說我連續幾年獲得優良獎章,文科理科學習成績都還不錯。他說道:」這樣好!愛好文學的人不要只讀文科的書,一定要多讀各科的書。」他又讓我背背中國歷史朝代,我沒有背全,有的朝代順序還背顛倒了。他又說:「我們中國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歷史,搞文學的人不搞清楚我們的歷史更不行。」我知道這是對我的批評,也是對我的期望。
我們的交談很融洽,彷彿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個他的老朋友。他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黃昏什麼時候到來,悄悄將落日的余染紅窗欞。我一眼又望見院里那一牆的爬山虎,黃昏中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湖水,映在客廳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搖曳著,顯得虎虎有生氣。那時候,我剛剛讀過葉老先生寫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問:「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寫的它們呀?」他笑著點點頭:「是的,那是前幾年寫的呢!」說著,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麼。
我應該慶幸,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作家,竟是這樣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與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他對於一個孩子平等真誠又寬厚期待的談話,讓我 15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彷彿那個夏天變長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么寫的。同時,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F. 人·獸·鬼的書評介紹
書評的責任是評「書」,不是評「人」。不過書有作者,為了認識書、了解書,不能不說及作者,尤其是作者與書的關系。古人已有讀書須「知人論世」的准則,在今日依然需要。然而一涉及人的問題,就難開口。文章總是自己的好,也只有作者自己的寸心才能體會出親手寫成的文章得失安在。因而,你說他文章寫得怎樣,他偏覺得不怎樣;你說他這篇文章涵義何在,思想如何,他偏不承認。如果你再進而討論到他生活的背景,或懷疑這位作家的天才,他不罵你才怪!蓋作家永遠喜歡人們說他的文章的好處。留心近十年來文壇動態的人,不會忽略劉西渭先生的《咀華集》。但你一翻開那本小書,就可找到好幾位作家為了辯護自己的文章而向劉先生責難的文字。這無疑是說他批評得不對。然而批評者出於公心,又不能因此不說。無已,則有一焉,曰「無私而坦誠」,如是而已。我說這話並非怕人向我責難,實是一向有愛說閑話的毛病。下面便要書歸正傳了。
不論徐志摩先生身後毀譽如何,他巋然獨存的天才卻不容人們輕易否認,他詩文中那種充沛橫溢的激情永遠使你感到鼚軒鼓舞。有人把他的作品比做吃鴨梨般甜脆,我覺得是很確切的。這寥寂的文壇,已好久不再見到這樣的文章了。直到讀了錢鍾書先生的作品,才憬然感受到這真是一位不可逼視的天才,他那奔放淋漓的小品文誠使人讀了忘倦;而北方俗話所說的又「帥」又「乾脆」處,在錢先生文章里更是屢見不鮮。如果用古代詞人來比喻,徐志摩的飄逸活潑處無啻東坡;而錢先生的渾灝沉雄,精光靈氣直欲駕辛幼安而上。尤其是那磅礴而淵深,旁徵博引睥睨無人的襟度,更與稼軒的左右逢源處擬跡比肩,同工異曲。這固然應歸功於才氣,卻更關乎作者的學養。有這樣的天才與學力,在文壇上擴充領域,當然是無往而不勝了。
記得一位前輩告訴我:「卞之琳、李廣田都寫小說了,因為他們寫詩寫散文總嫌不過癮。」是的,英國好幾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其中比如說馬克斯·畢爾本,原是寫散文的高手,他也愛寫小說,而且寫得相當好。所以一個散文家或詩人來寫故事,正是極自然的事。《人·獸·鬼》便是善寫散文的錢先生最近出版的一本短篇小說集。熟讀他散文的人,又被他領入一個新穎而並不陌生的園地。
介紹原書里每個故事,我認為頂無聊。書評的任務本不在於介紹內容節略。這里只能簡單一說,個中好處還在讀者去細讀原書。這本書包括四篇故事。第二篇題曰《貓》,第三篇曰《靈感》。《貓》曾在《文藝復興》第一期發表,《靈感》則在《新語》第一、第二期發表,對讀者都不陌生,這里不再饒舌。第一篇曰《上帝的夢》,是作者假想世界在進步到無可再前進時人類完全絕了跡,然後生出了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寫道:
進化的定律是後來者居上,時間空間演化出無機體;無機體進而為動植物;從固定的植物里變出文靜、纏住人不放的女人,從活潑的動物里變出粗野、敢冒險的男人;男人女人變化出小孩子;小孩子推演出洋娃娃;所以,至高無上的上帝該是進化最後的產物。不過,要出產個上帝談何容易。……當天演的力量,經過數不清的年頭,創化出一位上帝時,人類已在這世界裡絕跡了。
上帝產生後,嫌世界上沒有光明,太陽便亮了起來。又需要伴侶,條件卻非常苛。找不到便胡思亂想地模糊成夢。夢里仿照自己水中的影子用土摶成一個粗糙的人——男人,這是上帝最初的嘗試。繼而又嫌做得太不中意,便加工細制出一個改良品。那就是上帝最後的成功——女人。從此上帝有了事作,費盡心思造出家畜家禽果子蔬菜給這一雙男女享受。於是他們齊聲歌頌上帝的慈悲偉大。日久看得厭了,反嫌上帝礙著兩口子間的體己,終於上帝發現一個道理:「三」在男女當中是多餘的,自己反成了他們的障礙,只是一個傻瓜或呆鳥,在供給他們果子野味時才受到那一對男女的邀請,一到如願以償便把上帝撇在腦後,不過是他們的僕人。
上帝賭氣,預備給他們一個乾脆的拒絕,稍泄胸中積郁。一天,女人獨自來向上帝請安,請他再造一個比她夥伴坯子更細膩面貌更英俊的男人,上帝大發雷霆把她趕走了;而那個男人也獨自跑來祈請:「求你為我另造一個女人!」當然又被上帝厲聲喝退。因此他們不約而同地對上帝怨恨起來,於是人神間的距離更遠。上帝便又想到一個旁敲側擊的辦法,要讓他們遭遇些困難和危險。
獅子、蟒蛇、鱷魚產生了,家畜被咬壞。但禁不起這些毒蟲猛獸自相殘殺,一對男女反躲在山洞裡隔岸觀火。最後竟興高采烈地坐享其成,洞里有了虎皮毯子和大衣。上帝愈加惱羞成怒,蚤虱、蚊子、蒼蠅、無孔不入的微生蟲都出來了。不出上帝所料,兩人同時病倒,不久也就同時死去。這使上帝出乎意外。初意只不過要他兩人屈服,誰想結果如此,悔已無及,至少上帝沒有得到他們悔罪的表示。「他造了東西來實現自己的計劃,像人,像猛獸,像微生蟲,結果何以總不是他最初願望的一回事呢?上帝恨著——」恨著恨著,他醒了,自己是永生的,對著這無邊無底的年月,愈感到了孤獨與厭倦。
第四篇是一個戀愛故事。題曰《紀念》。抗戰時期,一對夫婦避難到內地過著緊張、貧苦而枯寂的生活,結婚兩年還沒有孩子。由於防禦空襲,從旁處派來一隊空軍,其中有男主人公的表弟。某日在街上與男主人邂逅,這表哥便回來囑咐他妻子好好招待,在他表弟來拜訪的時候。女主人本已懨懨無聊,卻又不能不治一席酒菜准備款客。偏巧客人失了約,女主人乃對這門親戚更加憎厭了。後來在馬路上,男主人又遇到他表弟攜一女子同行,告訴他那天空等了好久,他抱歉地答應過幾天一定來。
轉天上午,女主人正蓬頭黃臉滿身油味地在灶下弄菜燒飯,客人竟來了,站在天井裡。女主人要去換衣服必經過天井,出去招呼又自慚形穢,一陣羞恨,竟拒絕了來客。客人只好說星期六下午再來。女人只怕來客以為她不漂亮,竟分外打扮一番。
客人帶了厚禮來訪,主人不過意,堅邀次日請他吃飯。女主人已為來客的體面和體貼吸住,對那天在街上他丈夫所見到陪他同行的女人時加諷刺,稱她「航空母艦」。來客卻說那不過是房東女兒。兩天後的下午,客人又來,為女主人綳了大半天毛線。從此每隔三四天必來小坐,而來時男主人總不在家。某次來客擬邀女主人出門,她未答應。客去她又後悔,次日賭氣獨自出門,偏又遇到那人男人陪著一個女人逛街。她心裡亂極,猜那女人定是「航空母艦」,趕忙回家只等他來。誰知一等八天,直到第九天上午意外地他來了,女主人再無法自製,滾下了眼淚,來客竟溫柔地吻了她的眼。
以後兩人逐漸融洽,但女主人總在躲閃,使男人總嫌美中不足。機會終於來了,表弟的房東全家下鄉,女主人跑去做了一回客。男人肉體上得到滿足,反而有一種達到目的後的空虛,只想迴避他表嫂。女人初不料他這等野蠻,事後發覺自己並不愛他,像在感覺里留下鬼影,恨不得一下把這種可憎的余感褪盡。
一次空襲,英俊的男人殉職了,留在女主人腹中的是一個「紀念」。開完追悼會,她丈夫很想給這未來的孩子起一個和他表弟相同的名字以為紀念,妻卻冷冷地說:「我可不願意。」並且說:「那個航空母艦在追悼會上打扮得活像寡婦,表弟的為人你是知道的,安知她不為他留下個種子,讓她生兒子去紀念他吧!」
作者對自己文章的得失我無從知道。以個人偏見而言,比較愛讀上面介紹的兩個故事。也可以武斷地說,我認為這兩篇比《貓》和《靈感》寫得好。這四篇可分為兩類,第一和第三篇是寓言,第二、第四,則為描寫男女畸形愛情的一種冷靜的客觀的觀測。而第一篇思想尤其宏闊,蓋從作者的看法說明人類無法補救的缺陷。作者的筆鋒固然永遠帶有明爽犀利的諷刺語調,而《貓》和《靈感》兩篇,也許作者有點過火,我們看到的反而只有荒唐的謾罵,一種近於流俗的狂傲。在作者往時所發表的散文中,字里行間每每飽吮著西方小品的空靈剔透,有著低昂的節奏和軒敞的胸襟。而在《貓》和《靈感》里,布局似《儒林外史》,氣氛卻略病傖俗;對話近於《紅樓夢》,色調也難免瑣絮。《上帝的夢》固亦屬寓言,但其中卻蘊蓄著蒼涼的愛與恨,如誦陳子昂《登幽州台歌》。至於《靈感》呢,盡管作者刻畫得入木三分,卻好似《官場現形記》,窮形盡相的結果,只有使讀者感到「有傷忠厚」。我們又不禁想起徐志摩。在徐氏天才橫溢的筆下,正如溫煦的春日和風,飽滿中蓊勃著慈祥。而在作者橫掃千軍的譏誚中,卻使人感到像陰淫無度的秋霖,無日無夜在苦惱著徵人,澆得人沒頭沒臉。非但無痛快淋漓之感,反使人失神寒戰。然而話說回來,在這兩篇寓言中,想像力的驚人宏偉,氣勢的浩瀚泱漭,十足證明作者是個了不起的天才。其充塞天地的輪廓和精雕細刻的摹繪,卻又是徐志摩所比不上的。我尤喜《紀念》一篇,那種柴米油鹽的瑣屑卻被他如經虛涉曠一般委曲寫出,把都市男女的畸情病態抉發得至為周詳,正所謂初寫黃庭恰到好處。
一位老詩人批評某人的文章:「佳句殊多,結構欠完。」大可借來移贈《人·獸·鬼》。如書中的前三篇,收處都稍嫌突兀,而無「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境與趣。《紀念》從技巧上說,很能體現作者的運籌經濟,但仍嫌落入「無巧不成書」的窠臼,而帶有傳奇式的生硬。至於佳句,自不勝枚舉,我最喜歡這一段描寫:
雖然是高山一重重裹繞著的城市,春天,好像空襲的敵機,毫無阻礙地進來了,並且來得比別處早。說來可憐,這乾枯的山地,不宜繁花密柳;春天到了,也沒個寄寓處。只憑一個陰濕蒸悶的上元節,緊跟著這幾天的好太陽,在山城裡釀成一片春光。老晴天的空氣里,織滿山地的忙碌的沙塵,烘在傍晚落照之中,給春光染上熟黃的暈,醇得像酒。正是醒著做夢、不飲能醉的好時光。
他如:「今天的事也徹底改換了他對曼倩的心理。他一月來對曼倩的親密在回憶里忽發生新鮮的、自己事先沒有想到的意義。以前指使著自己來看曼倩的動機,今天才回顧明白了,有如船尾上點的燈,照明船身已經過的一條水路。」這種機巧而確切的比喻,書中不一而足,觸目皆是。這十足證明作者聯想力推理力極高極遠,無與倫比。而於刻畫人情物理處,則鋒銳中含有懇摯。不再詳引了。
最後,我願親切而誠懇地向作者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作者太浪費自己的天才了。作者一向就好炫才(如說莎士比亞小名叫Bill之類,每篇大抵都有不少)。比摛文鋪藻以「獺祭」聞名的李義山更來得廣泛險峭。固然這是一個才力充沛的人所不能免,且為多數人所望塵莫及,然而給予讀者最深的印象卻是「虛矯」和「狂傲」(有時過甚其詞,還會被人看成「狂妄」)。由於愛自炫,加上逞才恃學,無情地在謾罵著上下四旁的人,刻意形容出他們的劣跡和短處。盡管作者竭力聲明:這是憑空捏造(見《序》),而目光淺狹的旁觀者如我,也已能找出這些角色的「本來面目」了。也就是說:很容易猜破作者罵的是誰!(在《貓》里格外有些感覺,因為那些人物的原型是無法臆造得出的。)這徒然使讀者迷惘厭倦,反把作者的本色抹殺。如果作者是善意的,則謔而虐的文章與態度恐怕終非上乘。如果不是呢,我更不願作者由於這種但求一時快意的文章給自己留下一星污痕,成為白圭之玷。主要的矯正方式,只要能珍惜自己的天才便再好沒有。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孔之見,作不得准。知我罪我,只有待於作者和讀者的評判了。
G. 隔岸觀火
隔岸觀火
出 處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因此源於唐人乾康.
乾康
生平簡介
唐朝僧人,因「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而聞名。個人具體資料今已無從查詢。
全詩:
投謁齊己」乾康
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烹茶童子休相問,報道門前是衲僧。
詞語解釋:
詞 目 隔岸觀火
發 音 gé àn guān huǒ
釋 義 隔著河看人家著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不去求助,在一旁看熱鬧。
出 處 唐·乾康《投謁齊已》:「隔岸紅塵忙似火,當軒青嶂冷如冰。」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H. 「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是
中國的當代小說流派分為荷花澱派、茶子花派、山葯蛋派等,各個流派代表作家眾多,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都有趙樹理、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這些作家都有一個重要特點:他們都土生土長在山西農村,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所以山葯蛋派又稱為山西派。
胡正
胡正
胡正是山葯蛋派的代表作家。短篇小說《七月古廟會》《兩個巧媳婦》,是同時代的農村題材小說作品中,公認的優秀之作。長篇小說《汾水長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文壇長篇小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廣大讀者中產生過極大反響,為中國當代文學流派山葯蛋派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被稱為"西李馬胡孫",他們是山葯蛋派的五位主將,是山葯蛋派的代表,趙樹理是山葯蛋派的創始人,他們運用山西農民的語言,創作的都是農村題材,散發著濃郁的鄉土風味。
I. 如何評價劉震雲的短篇小說《單位》
最近看了劉震雲的中篇小說《單位》,讀完後心情久久難以平靜。單位是一個只存共性不容個性的特殊團體。記得以前還在念大學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學校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工作後,才知道學校里的那個所謂「社會」縮影比起單位里的社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管怎麼說,那個象牙塔里的社會還是有濃厚的學術氛圍的,即使也會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什麼的,但是手段還是嫩了點,人與人之間關系也還簡單,感情也滿純潔的。走出校園邁進單位,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一個字:累。
小說《單位》里的老張在處長這個位置上幹了很多年了,眼看就要退休回家了,卻因禍得福當上了副局長。原來局裡有兩派,他們各自推薦自己的副局長候選人,彼此互相抨擊,相持不下,人選一直懸而未決。部里領導對此很生氣,大罵:這是國家機關,不是黑社會,整天你爭我搶,弄的烏煙瘴氣,成什麼鳥樣。於是偏偏任命無人問津的老張作了副局長,讓你們竹籃打水一場空。老張明白這是鶴蚌相爭,讓他這個漁翁得利了。所以他上台後面對各方賣弄的人情誰帳都不買。老張升了,那個處長位置就空下來了,於是副的想歪正,辦事員想弄的副處乾乾,每個人都不甘落後,為彼此的利益奔波,手段花樣百出,讓人大開眼界。當老張因為「作風問題」被停職檢查時,立刻牆倒眾人推。那些曾經一個戰壕里的同志們揭發最深刻也最惡毒。他們都想踩著老張往上爬,好達到各自見不得人的目的。在這篇小說里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小林這個人,他的遭遇讓人感到心酸。他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局裡工作,本來是個很有希望的小夥子。也許是他剛走出校園還沒有轉過向來,每天上班遲到,工作吊不浪襠,一點小事就和領導同事爭吵,得理不讓人。還經常帶同學到辦公室聚餐造反,一副我行我素的樣子。他以為他是金庸小說中的那個「任我行」,想怎麼瀟灑就怎麼瀟灑。結果他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周圍人對他的行為很反感,集體排斥他。幾年下來,陞官沒門,待遇不增,連他以前不屑一顧的「貴黨」也沒入成。一起畢業的同學陞官的陞官,發財的發財。而他呢,因為級別不夠,不能享受單位分房政策,只能和別人合租房子湊合住。隨著他結婚,生孩子,再加上與合租人矛盾愈來愈深,弄得他是苦不堪言。孩子的哭叫,老婆的抱怨,無人打掃的廁所散發出來的陣陣惡臭,終於讓這個曾經瀟灑無比的小夥子低下了那高昂的頭顱。為了改善生活條件,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老婆和女兒。小林像變了人似的,每天提早去單位,給領導同事端茶倒水,擦桌掃地,整天低三下四,任勞任怨。以為這樣就可以一改別人對他的成見。結果大家把他的積極表現當成了理所當然,無人領情。他為了能夠達到將來分房的級別,積極向組織靠攏,今天一個思想,明天一個報告。可總因為辦公室意見無法統一,而被一再擱淺。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如意小算盤,只有等用到他時,才想起他,然後許下空頭支票,讓他靠近自己支持自己。小林夾在中間受夾板罪,討好誰都不好,得罪誰更不好。弄的他是身心俱焚,疲憊不堪。有好多次他委屈的都哭了,真想放棄了,來個破罐破摔,奶奶的,誰的帳都不買,不信還能把他吃了不成。可是一回到家,看著讓人窒息的狹小空間,還有妻兒期待的眼神,他不得不壓緊牙關繼續做不情願的事。每次眼看機會來了,小林正在那暗自高興時,意外就發生了。原因都是因為單位內部斗爭的結果,每個人都心懷鬼胎,他總是充當他們的犧牲品,不管誰勝,他都沒有好果子吃,因為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張牌可以支配他的命運。不管他怎麼努力,不要命似的幫張副局長搬家,丟三下四的靠近身上有狐臭的黨小組長女老喬,為馬首是瞻的聽命老孫老何,都沒有換來他想要的東西。於是他絕望了,仰天苦笑,天上不會掉餡餅,要掉的話也一定是鐵餅,砸得你暈頭轉向。讓人有點欣慰的是,盡管小林黨沒入成,官也沒升,但最後總算「一人成仙,雞犬升天」般跟著老何沾了點光。老何當上了副處長,從烏黑的筒子樓里搬進了兩室一廳,小林離開了魔鬼般的合租房,住進了筒子樓里。雖然地方還是那麼小,可小林感到很滿足,因為房子再小,也總算混到屬於自己的窩了。
讀完小說,我躺在床上,腦子嗡嗡的。盡管我們的單位還沒達到小說描寫的那種地步,可也是滿復雜的。才工作四年,我也從一個單純帶有學生氣息的大學生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社會人。除了還愛看書,心地還善良,待人接物還熱情大方,別的都改變了很多。脾氣小了,耐心多了,知心話也少了,人也穩重了很多。我一直記得大學畢業典禮上,我們學院一個老教授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你們快要走上社會了,而社會是個大染缸,不管你們怎麼想保持本色,都會或多或少的沾上社會的色彩。那是我們都在下面嘀咕:不時說學校也是社會嗎?難道和那個外面的社會不同?進了單位才明白,豈知是不同,簡直是大大的不同。
即使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能夠游刃有餘的人,在單位這個特定的環境里,很多時候也只能望洋興嘆,自嘆不如。角色轉變快又有城府的人容易混的如魚得水,而那些還沉迷在象牙塔里沒有醒過神來的人日子就不那麼好過了。在單位時間呆長了,都會有這樣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累。不是身體累,是心累。做人做事都要講究藝術,要與每個人都保持適當的距離。像冬天取暖的豪豬,靠的太近,容易刺傷自己,離得太遠,又會冷到自己,只有找到適當距離才會既能取暖又相安無事。而這個距離沒有在單位混到一定火候是很難把握的。你和張三走的近,會遭到李四的嫉妒。你和李四靠的近,又會遭到張三的排擠。你和他們都近,他們又會在心裡說你是兩面派,看不起你,領導也對你有意見,認為你是在拉幫結派,搞小集團。你和他們都不近,想置身事外,潔身自好,別人又會說你孤芳自賞,目中無人,無形中成了共同的敵人,被隔離起來。你和領導走的近,別人說你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鄙視你。你遠離領導,別人又會懷疑你是否得罪領導被掛了起來。當別的同事在議論某某人時,如果你加入他們的討論,那麼明天傳到當事人耳朵里的話就會被添油加醋誇大了幾十倍,更要命的是,你變成了始俑者。如果你在那沉默寡言,獨自看書玩電腦,想離開是非之地,別的同事就認定你一定別有用心,故意說話刺激你。假使哪天事情敗露了,大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同仇敵愾般把你當成告密者。張三和李四有矛盾,如果你隔岸觀火,冷眼相看,又會莫名其妙的遭到他們共同攻擊。如果你想做件好事,一邊安慰張三,一邊規勸李四,你將狐狸沒逮到,反惹了一身騷,成了「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對領導的指示安排,要像軍隊里那樣:服從是天職。作不好,挨批少不了,作好了,以後重視你的機會多了。這事那事都是你的,什麼你說累?能者多勞嘛,誰讓你逞能。受了委屈,也要打碎牙齒往肚裡咽,如果你頭腦發昏和領導頂了起來,弄得領導下不了台,很沒有面子。你以後的日子就慘了,中國製造的「小鞋」天天會跟著你。讓你有苦說不出,有氣發不來,誰讓你找不準自己的位置,敢和領導鬥法,不整死你才怪。那個郁悶呀,可以去撞南天門。所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即使對領導有一肚子意見,見面也要客客氣氣,惟命是從,表面文章還是要作的。哪怕你在肚裡把祖宗都罵遍了,該做的還得做,領導永遠是領導。當下級不容易,上級就容易了嗎?領導和下屬走的太近,平起平坐,就會失去威信;和下屬拉開距離,整天面無笑容,別人就會說你擺什麼譜,特別是以前和你有同等資格的人更是覺得你在嬌柔作做。更何況上級上面還有上級呢?在單位里的每個人都會感覺到累,這不是哪一個人的問題。無論對領導還是對同事,我們都會遇到當年孔子評價女子和小人時說的那段話: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在沒有利益沖突時,大家都是有說有笑有事好商量,喝起酒來更是稱兄道弟,彷彿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可一旦利字當頭,人與人之間好像一下子進入了一級戰斗戒備,緊張的氣氛壓的人透不過氣來。和顏悅色變成了皮笑肉不笑,朋友成了對手。如果再來個名額有限,不是你死就是我生,那場面就更慘烈了。你拆我的台,我拌你的腿,互相攻擊,唾沫星漫天飛舞。平時聊天談到的隱私事也有了英雄用武之地,成了打擊對方的殺手鐧。到了生死關頭,最好的朋友也會在你背後捅你一刀:出賣你的一切。難怪有人危言聳聽般警告世人:最好的朋友也是你最危險的敵人。當然風平浪靜時,是看不出來一個人的真面目的。所以為了日後不被他人利用,同事之間都盡聊天氣和國家大事什麼無關痛癢的話題,盡量不涉及自己隱私。大家好像都帶著一副面具在生活,誰也不敢取下它,因為如果你摘下了,也許受傷最深的就是你。可是不摘吧,感覺很憋悶,彷彿迷失了自己,讓人感到壓抑恐慌。大家在相處時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說話做事。每個人都不想這樣做,都渴望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交流,都想放下面具,大口的呼吸。可是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害怕被傷害,就只能一直帶著虛偽的面具。「沉默是金」這首歌道出了多少人的心酸。古人說的好: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唉,沒辦法。人都是好人,都是這個社會害的。
社會是復雜的,單位更復雜,辦公室里既散發著和睦的香氣,又彌漫著刺激的火葯味。讓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舉步維艱。同流合污吧,心有不幹,出淤泥而不染吧,不被大家滅了才怪,除非你不想在這個單位混了。有時你想與世無爭,別人卻來蠶食你的利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從小林身上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有很多東西不是光靠努力就能得到的。要論資排輩,還要看領導的喜怒哀樂。在單位混的人大致有以下三種:第一種人,因為個性太強,與領導同事已經達到水火不容地步,抱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想法,頻頻跳槽。可是他們不知道,天下的烏鴉一樣黑,哪個單位都不是好混的。第二種人,盡管在單位混的也不是太好,可是始終有個信念在支撐自己,那就是:「井要淘,人要熬」。相信總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所以就熬著吧,更何況換個環境也許還不如現在這個單位呢。有的人幸運熬出了頭,有的人熬幹了自己。第三種人,也許受的打擊挫折太多,對很多都失去了興趣,每天行屍走肉般在單位混著。麻木的心靈像被溫水煮的青蛙,慢慢死去。在單位累吧,不管怎樣,生活還得繼續,所以我們只能發揚以苦為樂的革命精神,直到耗盡我們最後一點激情和精力。
J. 肖復興一幅畫像的全文
原文:
一幅畫像
開學了。第一節課是幾何。那站在門口手裡拿著大三角板和大圓規的王老師,就是我們的新班主任。他那魁梧的身材,黧黑的面孔,粗粗的眉毛,簡直就看不出他是教幾何的,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兒女英雄傳》里的「黑老蔡」。
上課了,他挺直了腰板望瞭望大家,然後鞠躬讓大家坐下,滿都是軍人的風度。說不定還真是個復員軍人呢!看樣子,他一定挺厲害。
哼,管他厲害不厲害,反正我上課的「小癖好」誰也干涉不了。不瞞你說,我上課的「小癖好」就是愛塗塗抹抹、染染畫畫的,差不多,教過我們的老師都在我的本子上「留了影」了,今天又見到「黑老蔡」,我的手早癢癢了。於是我便馬上在幾何書皮上畫了起來。
半堂多課,「黑老蔡」講的什麼,我一點也沒聽見,可卻畫出了一張饒有風趣的畫像——那「黑老蔡」騎在戰馬上,手裡揮舞著大三角板和圓規,口裡還不住地吶喊:「沖啊,向幾何進軍!」
出處:出自現代作家肖復興的《一幅畫像》。
(10)隔岸觀火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肖復興,1947年出生,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在大中小學任教十年。中國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滄州,現居北京,1968年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現今北大荒農墾)插隊知青,曾先後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一百餘部。曾多次獲全國及北京、上海地區優秀文學獎。肖復興是中國八十年代以來創作較為活躍,收獲頗為豐厚的作家之一。
作者的作品朴實無華,如《一幅畫像》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看上去頗為平常的故事。而正是在這一系列似乎誰都可能經歷過的故事中,作者寫出了他對生活的獨到觀感,寫出了人的處境,人的精神渴求,寫出了社會在其演進發展過程中的細微變化。
肖復興的散文創作涉獵范圍很廣,有有關風土人情、自然境界及音樂藝術的記述作品。在作品中,作者文筆細膩,意味雋永,寫出了水之經典、山之精魂、音樂之永恆,引導讀者漫遊於自由廣闊的藝術天地。肖復興曾經當過十年的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