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野草是短篇小說

野草是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7-05 05:24:03

❶ 請問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分別是什麼集(如:《朝花夕拾》是回憶散文集)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朝花夕拾》
散文詩集:《野草》
如果把雜文也算作散文,那就多了,計有《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墳》。

❷ 野草是長篇小說嗎

《野草》不是長篇小說。
它是魯迅先生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現編入《魯迅全集》第2卷。

❸ 魯迅的《野草》全文

原文: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

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3)野草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

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2、時代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盪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權後,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後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爭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爭,擾害閭閻。」

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後,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餘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

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後的整合的依託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3、創作過程:

這部詩集所收的23篇散文詩,作於1924年至1926年北洋軍閥統治下的 北京。作者魯迅在1932年回憶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

並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❹ 《野草》是怎樣的小說集

20世紀20年代初期,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這是魯迅先生的散文詩集,共計23篇,其中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這些文章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其中《雪》、《風箏》等文章還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野草》是魯迅唯一一部短篇散文詩集,收錄了魯迅在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所寫的散文詩二十三篇,包括《秋夜》、《復仇》、《希望》、《雪》、《死火》、《過客》、《立論》、《一覺》、《風箏》等。

《野草》於1927年由北新書局初版,後收入《魯迅全集》。

(4)野草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中國現代散文詩從1918年產生,到《野草》完成的1926年,共經歷了八年的時間。經過魯迅的努力開拓,新生的現代散文詩走過了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段路程。《野草》是中國現代散文詩走向成熟的第一個里程碑,是在中國現代散文詩的發展中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

《野草》將詩意和哲理相結合,為新的文學形式帶來了特有的藝術光彩;它不再藉助於詩的韻腳,使散文詩從新詩中完全獨立出來,成為中國現代哲理散文詩的良好開端。《野草》以不虛誇、不粉飾的嚴峻自我解剖開闊了現代散文詩抒情藝術的道路。

《野草》啟示人們要把個人的詩情與整個時代的斗爭緊密聯系起來。《野草》開創了現代文學中象徵主義道路。

❺ 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分別是什麼

魯迅的小說集分別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第三部都是改編一些民間神話故事,像嫦娥奔月之類的,名氣不大!代表作應該是前兩部,即《吶喊》,《彷徨》。
其中《吶喊》收入1918~1922年間所寫的14篇作品,保留著「五四」前後奮起呼喊的時代特色。《彷徨》收入1924年的《祝福》、《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 《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但也表現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

所以,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是《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並且魯迅與郭沫若兩人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
謝謝,望採納

❻ 魯迅的野草是散文集還是小說集

魯迅主要的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而《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

❼ 有關《野草》的寫作背景

a《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b《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魯迅所有作品中最難懂的一部。之所以難懂,主要是因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手法。《野草》題目的含義,野草的花、葉不美,但很頑強生長的野草,來比喻自己寫的這23篇作品,也可以說把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野草,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詩,後者是小說a《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現代劇作家、革命戲劇和電影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野草》中,作者通過對種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頌和肯定,表達了他對黑暗現實重壓的蔑視,對民眾力量的信賴。
b《野草》是魯迅的一部散文詩集,共收入作品24篇。《野草》是魯迅所有作品中最難懂的一部。之所以難懂,主要是因為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獨特的藝術手法。《野草》題目的含義,野草的花、葉不美,但很頑強生長的野草,來比喻自己寫的這23篇作品,也可以說把自己的作品比喻為野草,也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含義。《野草》是《彷徨》的姊妹篇,前者是散文詩,後者是小說

❽ 魯迅的<<故鄉>>是小說還是散文<<野草>>呢

魯迅的<<故鄉>>是短篇小說,收在小說<吶喊>集里,
<野草集>是散文集.

❾ (野草)主要內容概括50字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9)野草是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

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❿ 魯迅的《野草》體現了什麼

  1. 魯迅曾對人說過,他的哲學全在《野草》里.《野草》所表現的正是作為孤獨個體的魯迅的種種生命體驗和認識.傳統文化被沖擊後與西方文化的交融構成其獨特的思想基礎;在極其殘酷的生存環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絕望。

  2. 獨自面對死亡而體驗到的生命的荒誕和虛無…….把主觀心理體驗作為思考的中心,並以此為出發點探求個體存在的意義.《野草》是魯迅最個人化的著作.《野草》是魯迅心靈的詩,揭示了魯迅的個人存在,個人生命的存在,文學個人話浯的存在,相對多的露出了魯迅靈魂的真與深.《野草》只屬於魯迅自己.曾在作者心中醞酉良10年之久的《過客》,又可以看作是《野草》的「主將」.《過客》熔鑄了魯迅個人生活的痛苦經驗和獨異思考.魯迅後來把這種永遠向前走的過客精神概括為「反抗絕望「。

  3. 我對他的散文曾研究過,是淺的那種,一直處於朦朧感覺,但總感到魯迅的筆像刀,鋒利的刀,那東西不是寫出來,是雕出來的,是刻出來的.無疑,他那激勵的文筆和深刻的思想,贏得了人們的熱愛和尊重。

  4. 《野草》是魯迅精神世界的集中體現.第一部分 ,中國傳統文學是魯迅的精神內核.第二部分 ,魯迅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存在主義作家.第三部分 ,魯迅理解的進化論是怎樣的 ?魯迅在理智層面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在內在意識又主要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那麼進化論與歷史循環論形成了魯迅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求出路的狀態.魯迅並沒有根本肯定西方主流文化 ,這樣 ,魯迅既不可能根本上從中國文化中尋出路 ,也進入不了西方的信仰之路 ,這樣發展到極端時 ,就處於一種分裂狀態。

  5. 那麼《野草》中的分裂表現出來的虛無感有從佛教的虛妄向存在主義的虛無過渡的可能性.佛教的虛妄的靈魂與儒道主體的那種復合體所達到的虛無邊界與存在主義的虛無有一定的相通處 ,這樣魯迅的生存體驗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特色 ,但魯迅沒有進入存在主義的語境之中.這樣魯迅的進化論是一個沒有找到真正出路的死結.魯迅的精神世界沒有跳出中國歷史與現實的大循環結構 ,於是產生了魯迅那種黑暗 ,孤絕的靈魂。
    魯迅的《野草》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最早散文詩集之一,構思奇特、新穎,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作者的思想重要是通過詩的形象來表現,寓意深遠,感情濃郁.由於當時的環境,很多意思難於直說,是採取了隱晦的表現手法,讀起來比較難懂。

  6. 薄薄的一本散文詩集《野草》,是魯迅先生送給中國新文學的一份厚重的禮物.《野草》在文學界始終被認為是魯迅創作中一部最美的作品.它有如《吶喊》、《彷徨》那些敘事書寫作品所沒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體上有一種難以破解而又可以永遠引人沉思的藝術美的魅力。

  7. 對《野草》從20世紀二十年代最初產生的零散浮泛的感言,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眾說紛紜的理論詮釋,人們都可以做言無不盡的論說,而又覺得言猶未盡.一些難懂的晦澀篇章和抒情的意象、語言,至今很難做出無可辯駁的解釋.但有一點卻是大家公認的:到現在很難有人敢言,我已經把一本《野草》都說清楚了.可以這樣說,《野草》已經成為魯迅全部文學創作中留給後人的一個世紀性的「文學猜想」。

  8. 《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詩,最早發表的《秋夜》寫於1924年9月15日,最後一篇《一覺》寫於1926年4月10日,前後歷經一年零七個月.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結集出版之時,魯迅又寫了代序言的《題詞》.前23篇,都是寫在北洋軍閥黑暗勢力籠罩下的北京,《題詞》是寫在國民黨實行「清黨」、對革命進行大屠殺、十分恐怖的廣州.寫作時間和環境,雖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藝術手法,卻大體是一致的。

  9. 《野草》於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五年後,魯迅曾經這樣說明自己寫作《野草》時孤獨寂寞而又不斷求索的心境:「後來《新青年》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並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得到較整齊的材料,則還是做短篇小說,只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陣了,所以技術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較無拘束,而戰斗的意氣卻冷得不少。

  10. 我過去的「現代文學」老師川島先生,是魯迅的朋友,《語絲》雜志的創辦者.他告訴過我:那時他常到魯迅家裡去取寫好的《野草》稿子,很幸運是《野草》各篇的第一個讀者.但對於《野草》許多篇,讀起來覺得很美,可是大家看不懂,但又不好意思一篇一篇去問魯迅先生,只好不懂裝懂.《野草》區別於魯迅其他創作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是魯迅先生寫作《野草》時的一個非常自覺的追求,這里先講哲學性。

  11. 這是70多年前的一條很有趣的材料.魯迅的《野草》在《語絲》上還剛發表了11篇,經常出入魯迅家裡,並為《語絲》同人的章衣萍,通過《古廟雜談(五)》無意之中給我們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個是讀者的反映,對魯迅先生的《野草》,人們普遍都說不懂;一個是作者的自白,「他的哲學都包括在《野草》裡面」了.由此,魯迅自己是毫不遮蔽他對於《野草》生命哲學承載的創作追求與傳達意圖的。

  12. 因為大都是針對不同緣由而各自獨立寫成的「小感觸」,寫作時間又拉得比較長,就很難說有一個什麼統一不變的內涵,可以成為籠罩全書支配性的命題,比較大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韌性戰斗的哲學,反抗絕望的哲學,向麻木復仇的哲學和愛憎與寬宥的哲學等等,這些生命哲學,都是屬於獨特的個人精神的開掘與顯現,它構成了《野草》中魯迅作為一個孤軍奮戰的啟蒙思想家的豐富、深邃的精神世界。

  13. 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他主張同敵人戰斗中,要堅持「壕塹戰」,盡量減少流血和犧牲,他告訴人們:「正無須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這個思想。

  14. 《過客》中,具有這種韌性戰斗精神的棗樹,變成了一個倔強的拔涉者的動人形象.對於過客的形象,在他心裡已醞釀了十餘年的時間,用短小話劇形式寫的《過客》,一致公認是《野草》的壓卷之作,這里包含了魯迅自辛亥革命以來,所經歷所積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學的思考.在寫完《過客》的兩個月後,魯迅在一篇文章里說:「我自己是什麼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15.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16. 與前面韌性戰斗哲學聯系的,是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17. 《影的告別》是《野草》中最晦澀、最陰暗的作品.假託影與形的對話,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選擇,是在黑暗中無聲的沉沒.《乞求者》抒發了在冷漠無情的社會里,對奴隸式求乞行為的厭膩、疑心與憎惡.《希望》是將「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表現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18. 復雜的人生哲學,是魯迅出於改造國民性思想而對於麻木群眾一種憤激批判情緒的升華與概括.魯迅在《野草》里連著寫了《復仇》、《復仇(其二)》兩篇散文詩,將這一人生思考傳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創作的目的,前者是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後者是有感於先覺者與群眾麻木之間可悲的隔閡。

  19. 文學家對生命哲學的傾訴並不等於哲學家、政治家的哲學理論的闡發.它沒有理論哲學的系統性與嚴密性。

  20. 《野草》這部作品運用了一種與《吶喊》、《彷徨》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這就是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創造者的獨特追求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與神秘美,同時也造成並加大了作品與讀者接受之間的陌生感。

熱點內容
都市小說男主回來初戀跟別人跑了 發布:2025-09-14 00:26:52 瀏覽:987
白鶴素短篇小說 發布:2025-09-14 00:19:25 瀏覽:673
都市之神級丹葯師小說 發布:2025-09-14 00:18:06 瀏覽:176
霸道總裁愛上女兒小說 發布:2025-09-14 00:09:16 瀏覽:318
大總裁小嬌妻童年小說 發布:2025-09-14 00:05:37 瀏覽:595
都市風流重生小說 發布:2025-09-13 23:58:43 瀏覽:353
小說宋運輝的真實結局 發布:2025-09-13 23:57:53 瀏覽:986
言情成小說網 發布:2025-09-13 23:53:08 瀏覽:564
古代言情小說主角君臨 發布:2025-09-13 23:51:38 瀏覽:182
都市邊緣的女人小說 發布:2025-09-13 23:51:30 瀏覽: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