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短篇小說高中閱讀理解
⑴ 如何讀懂卡夫卡的短篇小說
卡夫卡被認為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是表現主義文學的先驅,其作品主題曲折晦澀,情節支離破碎,思路不連貫,跳躍性很大,語言的象徵意義很強,這給閱讀和理解他的作品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卡夫卡的作品難讀,連母語是德語的讀者也覺得讀懂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他那獨到的認識,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寫,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只要你能讀進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脈絡,定會獲益匪淺。
《變形記》中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這種荒誕、變形的藝術構思和寫實的敘述方法的結合,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使作品荒誕得令人震驚。
⑵ 你如何評價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衣服》
這本書的風格和他的家庭很有關系,他有一個暴君似的父親,有一個性格敏感憂郁的母親。且他寫文章是「找出解決自身問題的方法」,因此當他瀕死之際請求將所有文稿付之一炬,因為他並沒有找出那個方法。說自娛自樂也好,說消遣排憂也罷。卡夫卡的作品總有一種「危險感」,永遠惴惴不安永遠惶惶不可終日,那種交流失敗和疏離感讓他整個人都有一種被鑲嵌在世界人群之中的錯覺。
⑶ 你如何理解卡夫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
《變形記》中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銷員,長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花銷。當薩姆沙還能以微薄的薪金供養他那薄情寡義的家人時,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長子,父母誇獎他,妹妹愛戴他。當有一天他變成了甲蟲,喪失了勞動力,對這個家再也沒有物質貢獻時,家人一反之前對他的尊敬態度,逐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父親惡狠狠地用蘋果打他,母親嚇得暈倒,妹妹厭棄他。漸漸地,薩姆沙遠離了社會,最後孤獨痛苦地在飢餓中默默地死去。卡夫卡以自己獨特的藝術筆調,用象徵、細節描寫等手法對人變成甲蟲事件進行藝術再造,使作品呈現出荒誕、不可思議的基調。
⑷ 《卡夫卡短篇小說選》讀後感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土地測量員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卻受阻於城堡大門外,於是主人公K同城堡當局圍繞能否進入城堡之事展開了持久煩瑣的拉鋸戰。城堡就位於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樣冷漠、威嚴,像一頭巨獸俯視著K;它代表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那兒等級森嚴,有數不盡的部門和數不盡的官吏,可又有數不盡的文書塵封在那裡,長年累月無人過目,得不到處理。面 對這座強大的城堡,K很無奈,直到最後也沒有進入城堡,也沒見到城堡當權者。 本書自始至終籠罩著一種神秘的、夢魘般的氣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城堡是個明顯的暗喻,大家對這一點似乎沒什麼意見,但他具體代表什麼?它可以代表當時的主流社會,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進捷克人的圈子,因為他說德語,他融不進日爾曼文化,因為他是猶太人,所以他註定難以融入主流社會,而他被認為是卡夫卡的城堡順理成章;它可以代表在當時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動的宗教世界,人民拚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榮耀和心靈的庇護時發現,它始終離我們有那麼一段不可逾越的距離;它也可以是正義,真理的化身,處心積慮的追逐卻發現那是個沒有入口的房間;甚至,它或許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長作風的父親或者兩度訂婚卻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對卡夫卡來說,他們也是渴望進入卻不能遂願的城堡.更加開闊一點理解,城堡是否可以象徵人們一切的渴望和追求,是人們一切行為的目標和動力?比如幸福,比如財富,比如智慧.
卡夫卡的不尋常之處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謬性,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價值是揭示了現實的異化和存在的尷尬,試圖用另一套敘述方式與技巧來展示我們人性內部的黑暗王國。卡夫卡從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終都不接受這個世界,他認為這個世界不過是上帝的一個「惡劣情緒」而已,而我們都「誤入了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學活動就是對這個世界的巨大質疑。重新審察這個世界成了他終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緊迫。
卡夫卡帶著曖昧的身份幽閉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關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個體在一個異質的世界面前的孤獨、不適與絕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經質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壓力,常年生活在恐懼、恥辱和負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氣氛陰郁、神秘,情節離奇荒誕,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隔絕、陌生、不可理解,無所不在的人的異化成了他著意闡發的一大主題。《城堡》中,他把這種人生的荒誕感發揮到了極致。
《地洞》寫於1923到1924年間,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間,這是卡夫卡短暫一生的最後兩年. 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離開了人間.寫於這一時期的《地洞》,可以說是作家最後一部篇幅較長的小說了.
《地洞》以第一人稱「我」作為小說敘述主角,「我」是一行將年老的動物,「我」建造了一個地洞,打算在此度過餘生.卡夫卡的小說往往都隱藏了一個象徵體系,《地洞》也不例外.
二
營造一個地洞並非易事,不僅是由於地洞本身在工程上的特殊性,處於地底之下的地洞,對建築技術的要求顯然比別的要高些,而且「我」總是不能對一個想法長久地確信無疑,一個想法很快就代替了另一個,又很快地為另另一個代替.常常是這樣的,某項具體的工程還在進行當中就被擱置下來,一項新的開始了.地洞何時才算大功告成呢?這是一個費解的問題.
以一個土坑為起點,向地底下四面八方延伸的地洞猶如老樹的根,龐大繁復.
建造地洞是為了保護自己,外界是危險的,地洞的營建隔絕了「我」和外界.很明顯地,「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對任何一種比較認真的進攻,我都准備退讓」,從這一目的出發,減少地洞與外界的接觸面無疑是必要的.然而正如讀者看到的,地洞像病毒一樣地蔓延擴散.
這似乎是一個悖謬,這頭小東西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
三
「我」是一個弱者,因此「我」總是猶豫不決,對一切都沒有信心,許多想法在「我」的腦海中出現,但它們比過客還匆匆.小說里寫到「我」的一次為了確證地洞入口的安全而進行的外出考察.這是一次奇特的經歷,是小說的高潮,「我」來到了地面.然而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如何確證入口的隱密性及其可能起的保護作用.當然,到外面進行一連幾天的觀察並非不可行,但是它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如何回到地洞呢?顯而易見的,由入口進入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能夠找到一個可以信賴的人,它會為我留在外界,觀察地洞的入口,並准備隨時向「我」發出危險的信號,這是最好不過了.但這在現實是可能的嗎?一個留在外界的人,「我」還能予以信任嗎?那麼「我」只能做的似乎是,建造兩個地洞入口處,它們之間隔離適當,「我」可以在一個入口處對另一個進行觀察.
四
一隻奇異的小動物造了一個地洞,由一個大的城郭儲藏室和許多地道組成的地洞是為了躲避外界的敵人。這是它的藏身之處,邏輯它是這樣認為的。可是地洞的工程一旦啟動,邏輯就被推翻了。然後又不斷地建立,不斷地推翻。小動物的每一項行動都處在矛盾中。它像鍾擺一樣地來回奔忙,時刻處於不安中。
小動物的不幸與外界的威脅無關,一切的矛盾和沖突都來自內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決定。這種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導致了地洞的形成。地洞內的一切設施的作用全是模稜兩可,難以理解的。
既然建造了地洞,為什麼這頭小動物總是想到向外逃遁呢?即使在營造與世隔絕的地洞時也以這一點為先決條件?莫非地洞里有遠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險?它發現,原來表面寂靜的地洞實際上並不安靜,有某種噪音總在搗亂。噪音在周圍安靜的襯托下反而更加突出,預示著比外界更大的危險,使它感到毀滅性終日懸在頭頂。可是這樣一個地洞,初衷是為了躲避,為了安全。為達到這個目的,它一直不斷地對內部的設施加以變更和改善盡管完全沒有收效也只能繼續下去。
⑸ 閱讀教材卡夫卡《橋》,橋的特徵和意義是什麼從本文學習中,如何認識自我
橋最大的特徵就是非常的穩定,有非常多的人都會經過這個橋,而且經過非常久的歲月,這個橋仍然像最開始那樣,這篇文章當中就讓我們從穩定堅持這方面認識自我。
原文節選:
我僵硬而冰涼,我是一座橋,我橫卧在一道深淵之上。這頭扎進泥土的是我的足尖,另一頭是我的手,我死死咬住正在碎裂的黏土。我上衣的下擺飄向我的兩側。
深淵里冷森森的福雷倫河發出陣陣喧囂。沒有一個旅遊者曾迷路來到這座行步艱難的山上,這座橋在各種地圖上還未標出。——我就這樣卧著,等著,我只能等待。一座橋一旦造好,只要不坍塌,就依然是座橋。
(5)卡夫卡短篇小說高中閱讀理解擴展閱讀
卡夫卡小說的謎語特徵體現在小說的不確定性特徵上。他的小說往往沒有起始,沒有結尾,沒有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沒有明確的方向。
卡夫卡筆下描寫的都是生活在下層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充滿矛盾、扭曲變形的世界裡惶恐,不安,孤獨,迷惘,遭受壓迫而不敢反抗,也無力反抗,嚮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看到他為讀者描繪出的一幅幅畫卷我們會感到震驚和恐懼,因為他彷彿在為人類的明天敲起陣陣急促的警鍾,他在為人類的未來擔憂。
⑹ 卡夫卡的小說怎樣更深層次理解
70多年前,一個孤獨、憂郁而又極為敏感的靈魂,一個二十世紀德語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卡夫卡,永遠離開了那個令他失望的,在他筆下變形的世界。在去天國的路上,他似乎還在用他41年生命的感受,向世人傾訴著「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刻著『我能夠摧毀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上卻刻著『一切障礙都在摧毀我』」。 卡夫卡,F.:(Franz Kafka 1883~1924) 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城堡》等等。 卡夫卡的一生創作了三部長篇《訴訟》(一譯《審判》)、《城堡》與《美國》,這些作品對西方的評論家而言,象迷一樣的復雜,對這些作品,人們無法做出一致的闡釋,它的風格題材或許是平淡而累贅的,但氣氛總是那麼像夢魘似的,主題總是那些無法解除的苦痛。而當老一輩人所熟悉的社會意識崩潰之後,生活在孤獨而龐大的或新或舊的城市裡的人們,被卡夫卡所揭露的屬於人類本質的孤獨所困繞,於是他就成了一個為當代人指引痛苦的聖徒似的人物了。 《訴訟》通過主人公約瑟夫/k--一個普通公民以莫須有的罪名被逮捕,最後被處死的故事,揭露了西方現代社會中隱藏在強大的理性與制度之下的人性的扭曲,社會生活的荒誕。卡夫卡將一個普通人置於前所未有的荒誕、虛幻、窒息的境地里去,並且把這個痛苦的過程隱藏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只讓約瑟夫一個人獨自去承受,於是,身邊那些熟悉的生活場景對於他而言都是噩夢中的道具,而他自己的言行在別人眼中也變得如木偶一般生硬不可理解,就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人被異化成了行屍走肉,而這一切卻被視為合理與合法,最終約瑟夫也終日奔走企盼為自己洗刷罪嫌。卡夫卡以這部長篇奠定了自己一代宗師的地位,此後20世紀的許多現代主義流派都能與他攀上親緣關系,「卡夫卡式」一詞也廣泛用於表明一種任人擺布,捉摸不定,神秘莫測,錯綜復雜,似真似幻的狀況與處境。 小說《城堡》最富有卡夫卡特色,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測量員k應城堡之聘前往工作,卻受到來自城堡的重重阻撓,從而置身與一場無休止的斗爭中去。城堡像一隻巨獸高踞在那裡,k與城堡所代表的森嚴的等級,嚴密的官僚機構與顯貴的權勢做無謂的戰斗,他的斗爭註定是徒勞的,直到最後他既沒有進入城堡,也沒有見到城堡當局。因為作品中大量運用了象徵、譬喻的藝術手法,就更加使得「城堡」一詞具有無窮的意味,它到底是指我們所生存的人類群體以及我們所創造的引以為豪的文明,還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那獨特、神秘、善惡並存、美醜相交的內心世界呢?從我們對卡夫卡的了解來看,這兩者在他的心目中具有相同的質量,很久以來,我都認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去觀察這個世界,而這個巨大冷漠的世界與他那豐富而冷峻的內心生活相比起來,真不知道哪一個更令他感到真實可信。也許他那短暫的一生所接觸到的真實要比我們所有的人都多,也許我們終此一生只是生活在一個「虛假的現實」當中,對痛苦的無知使得我們在自己的心中獲得了一種與真實無緣的幸福,對此,我們將不再追問它的意義何在,然而,卡夫卡用另類的現實告訴我們,滿足的背後是無知。 勇者無畏,一個洞悉人生隱秘的勇者用幾百萬字的篇幅期待將人性的秘密毫不留情的揭露出來,然而那顆孤獨的心靈卻將這幾百萬字凝聚成一座陰冷的古堡,人們對它滿懷好奇,但終究沒有勇氣在那裡長久的居住,畢竟,自我安慰也比孤獨恐懼要令人容易接受得多。 在某種意義上,卡夫卡是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他的作品象徵著20世紀的憂慮和滲透於西方社會的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