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引用短篇小說原文
A. 泰戈爾 《螢火蟲》全文
我的夢幻是流螢
點點靈動的毫光
在黑暗中熠熠閃爍
路邊的蝴蝶花
不會招徠漫不經心的一瞥
只得把零亂的詩句低聲吟哦
心靈如同沉寂黑暗的洞穴
撿起白天商隊遺落的碎片
夢在那裡構築自己的巢
春天吹得花瓣繽紛飄落
不是為了將來的碩果
而是為了一瞬的奇思妙想
我的言語是那樣的飄逸
也許在時間的波浪上輕盈舞蹈
而我的詩文卻因載道而沉淪
心靈如地下的蟲蛾
生出了薄薄的翅膀
在夕陽西下的天空中
依依地飛行
蝴蝶忽略月份而重視瞬間
於是便獲得了充裕的時光
我的思想,宛如火光
舞著驚詫的翅膀
攜著一聲歡笑,破空飛去
樹木愛憐地凝望
自己美麗的身影
卻永遠不能得到它
夜色深部可測
白晝是絢麗的氣泡
飄盪在它的水面上
我的付出太過羞怯
怎好讓你懷戀
或許,你卻因此記住了我
如果這禮物是一個重負
那麼,吧我的名字抹去吧
但要留下我的歌
四月,彷彿是一個孩童
用花兒在塵土上寫下象形文字
隨即又擦去,忘卻了
記憶是個女祭司
殺死現在
將它的心獻祭到
已逝往昔的神殿上
幽暗的寺院庄嚴肅穆
孩子們從裡面跑出
坐在塵土中嬉戲
神看著他們,卻忘卻了僧眾
思想的流波泛起了光華
我的心靈感到驚訝
彷彿小溪突然聽到的淙淙樂音
稍縱即逝,不再重現
群山中,寂靜彌漫上來
以探究山的崇峻
湖水裡,也運動靜止下來
以凝思湖的深邃
在清晨緊閉的雙眸上
即將逝去的黑夜烙下那一吻
在啟明星中散步著灼灼光華
少女啊,你的美麗想一顆果實
還沒有成熟
並因勘不破的秘密而緊張
哀愁失去了記憶
恰似沉寂黑暗的時光
沒有鳥兒的鳴唱
只有那蟋蟀在低吟
孩童總在永恆的神秘里安居
歷史的塵埃無法將他蒙蔽
微風悄悄問蓮花
「你的秘密是什麼?」
「是我自己。」蓮花說
「偷走了它,我也就消失了。」
神厭倦了天堂,卻羨慕人。
雲是霧一樣的山巒
山是雲一樣的岩石
都是時間之夢中的幻象
我以頌歌感動上帝
征途高山用飛瀑
感動遙遠的大海
因為鳥籠美觀又安全
他們毀掉鳥巢竟指望得到感激呢
為了你這個人啊
我滿懷著愛意
向你償還無盡的相思債
你詆毀偉大的人,是不敬
那隻會傷害自己
你誹謗小人物,是卑鄙
那隻會傷及受害者
大地開放的第一朵花
是向尚在孕育的歌兒
發出的邀請
風咆哮著要奪走火焰
只不過是吹滅了它
我的新月啊,你升的遲了
而我的夜鳥是為了問候你
至今還未睡下
樹木是大地向靜聽的天堂傾訴
所作的不懈努力
天堂的風颳起來
鐵錨拚命地摳住河泥
我的扁舟用胸膛撞擊著鐵鏈
花兒憐惜小蟲
可小蟲不是蜜蜂
花兒的情誼
是大錯也是負累
用恐怖的勝利後的殘垣斷壁
孩子們搭建布娃娃的家園
熬過漫漫白晝的怠慢
燈盞守候的是夜色中火焰的長吻
羽毛慵懶地躺在灰塵里
心滿意得
而忘記了藍天
獨秀的花兒
不必羨慕荊棘
盡管它們多不勝數
為了生存的權利
我們付出所有代價
才獲得了自由
生,是穿越黑夜的神秘
走進白晝更大的神秘中
我的這些紙船
只想在時光的粼粼漣漪上舞蹈
卻沒有什麼去處
漂泊的歌,從我心頭飛出
在你喁喁溫存的聲音里找尋歸巢
危險、疑慮與拒絕之海洋
圍繞著人類小小的孤島
信念卻激勵他們
敢於面對未卜的世界
每枝盛開的玫瑰花兒
帶給我的
都是永恆春天的玫瑰的問候
我工作是上帝敬重我
我歌唱時上帝喜愛我
在被昨日愛情丟棄的巢里
我今天的愛戀找不到家園
痛苦的火焰為我照亮
一條明晰的小路
穿過心靈的悲哀
小草使高山更加蔥蘢
因為它從無數的死亡中復生
你從我身邊離去
在天空的蔚藍間
留下一抹難以捉摸的觸動
於陰影中飄盪的風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形
在空中,我雖沒留下翅膀的蹤跡
但是,我欣慰,因為我曾經翱翔
玫瑰對太陽說:
「我會永遠把你銘記。」
她的花瓣卻飄落在塵埃里
群山是大地絕望的身影
對那難以企及的天空
盡管你那花兒的刺刺痛了我
但是,美啊!
我依然感激你
不要讓我的愛成為你的負擔
我的朋友,
你知道,為愛而愛才是友情
在小小葉片的搖曳中
我看到空氣無形的舞蹈
在樹葉綽約的光影里
我感到碧空隱隱的心跳
森林,好
為了勝利的權利
我們付出所有的代價
才獲得了自由
你從我身邊離去
在天空的蔚藍間
留下一抹難以捉摸的觸動
於陰影中飄盪的風里
留下你那看不清的身影
我的陰霾在黑暗中憂傷
竟忘了是它們自己遮住了太陽
離別後,你拋下的記憶
點燃了我那盞孤寂的燈
天空沒有設下陷阱來俘獲月亮
束縛月亮的
只是她自己的自由
B. 魯迅的小說《故鄉》全文
魯迅的小說《故鄉》: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
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我這次是專為了別他而來的。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門口了。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幾房的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我的母親很高興,但也藏著許多凄涼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談搬家的事。宏兒沒有見過我,遠遠的對面站著只是看。
但我們終於談到搬家的事。我說外間的寓所已經租定了,又買了幾件傢具,此外須將家裡所有的木器賣去,再去增添。母親也說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齊集,木器不便搬運的,也小半賣去了,只是收不起錢來。
「你休息一兩天,去拜望親戚本家一回,我們便可以走了。」母親說。
「是的。」
「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這少年便是閏土。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講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個忙月(我們這里給人做工的分三種:整年給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長工;按日給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種地,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時候來給一定人家做工的稱忙月),忙不過來,他便對父親說,可以叫他的兒子閏土來管祭器的。
我的父親允許了;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彷彿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他是能裝弶捉小鳥雀的。
我於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我們那時候不知道談些什麼,只記得閏土很高興,說是上城之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鳥。他說:
「這不能。須大雪下了才好。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縛在棒上的繩子只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麼都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
我於是又很盼望下雪。
閏土又對我說:
「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里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賊嗎?」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蝟,猹。月亮底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
我那時並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麼一件東西——便是現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裡出賣罷了。
「我們沙地里,潮汛要來的時候,就有許多跳魚兒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兩個腳……」
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裡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裡,哭著不肯出門,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2)論文中引用短篇小說原文擴展閱讀:
一、中國網上時間:2006-10-19,文章來源:新華網的文章《藤井省三:「所有日本學生都讀過《故鄉》」》講述了魯迅作品在日本的故事,文章正文如下:
1、魯迅作品收入中學教科書
談到魯迅對普通日本人的影響,藤井省三以日本的教科書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說明。他說在日本中學的語文教科書中收錄了魯迅的《故鄉》,現在有五家出版社出版中學語文教科書,這五家出版社的教科書中都有《故鄉》。
《故鄉》在日本的普及有一個過程,1952年有一家出版社的教科書收錄了《故鄉》,後來逐漸增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所有的教科書都收錄了這一作品。這就等於說,中日邦交正常化34年來,所有的日本學生都讀過魯迅的《故鄉》。
日本的高中語文教科書收錄最多的是《藤野先生》和《孔乙己》,收錄《藤野先生》是從中日交流的角度出發,《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孔乙己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與考試有關,考試對日本高中生來說是最現實的問題,對《孔乙己》容易理解。《阿Q正傳》對中學教科書來說太長,中學生和高中生理解起來也有一定困難。所以沒有收錄到中學教科書。但從大學學習中國文學的學生的論文來看,寫《阿Q正傳》和《故鄉》的最多。
2、日本魯迅研究重實證
關於現在研究魯迅的意義,藤井省三認為,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鼻祖,這一點不僅在中國,在東亞、在歐洲和美國都有定論。要了解中國現代文學必須研究魯迅。魯迅文學對國民具有引導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對現代中國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
魯迅是在日本留學的時候發現文學改造國民性的力量,開始文學活動的,魯迅受日本明治時期的影響,在當時的時代氛圍中考慮自己國家的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魯迅的思想中也反映了當時中日兩國的關系,因此,研究魯迅有助於人們認識當時中日兩國的歷史。
談到日本魯迅研究,藤井省三認為最大的特點之一是日本的實證研究很強,當然中國也有很多實證研究,但總起來看,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各佔一半。日本的實證研究所佔比例為70%到80%左右,理論研究只佔20%至30%,這是日本魯迅研究的特點。
另外,魯迅對中國的研究者來說,是本國的作家,很多中國人研究魯迅自身及其作品,不涉及比較。對日本人來說,魯迅是外國作家,因此容易把魯迅和日本作家進行比較,在日本,魯迅比較研究成果多,世界其他地區的研究者研究魯迅時,也有類似情況。
關於自己的魯迅研究,藤井省三回顧說,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研究俄羅斯文學經由日本對魯迅發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如安特萊夫對魯迅的影響等,並與日本如何接受俄羅斯文學影響進行比較。
進入90年代,研究魯迅《故鄉》的閱讀史,出版了《魯迅〈故鄉〉的閱讀史》一書,僅從魯迅小說《故鄉》於1921年發表後被閱讀和評論的變遷情況,運用傳播美學和接受美學的批評方法展示20世紀現當代文學的空間,其中涉及了許多文學史未曾涉及的領域,與傳統的文學史大不相同。
3年前,他把魯迅在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的影響加以比較,出版了《魯迅事典》一書。
二、讀魯迅先生的《故鄉》,很多人都會有不同的感想,感想文章部分正文如下:
《故鄉》來自短篇小說集《吶喊》。一個小說家的短篇小說到底怎麼樣,有時候,單篇看不出來,有一本集子就一覽無余了。舉一個例子,有些短篇小說非常好,可是,放到集子里去,你很快就會發現這個作家有一個基本的套路,全是一個模式。好的短篇集一定是像《吶喊》這樣的,千姿百態,但是,在單篇與單篇之間,又有它內在的、近乎死心眼一般的邏輯。
「沒有做穩奴隸」的閏土:
就小說的人物刻畫而言,《故鄉》寫閏土和寫楊二嫂的筆法其實是一樣的,也是兩個半圓:一個屬於敘事層面,一個屬於輔助層面。但是,這里頭的區別非常大,非常非常大。
寫女流氓楊二嫂,無論在敘事層面還是輔助層面,魯迅是一以貫之的,也就是所謂的魯迅式的「冷眼」。很冷。同樣在輔助層面,魯迅寫閏土卻是抒情的和詩意的。這一點在魯迅的小說里極其罕見。
作為象徵主義小說,在小說的大局方面,魯迅是極為精心的,有他的設計。千萬不要以為魯迅寫小說是隨手的,他的小說寫得好只因為他是一個「天才」,屬於「妙手偶得」,不是這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頭,中國文壇有一個不好的東西,一說起作家的「思考」就覺得可笑,這就很悲哀。
思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精神活動之一,是精神上的本能,它的作用不能說比感受力、想像力重要,至少也不在感受力、想像力之下。
在《故鄉》里頭,呈現流氓性的當然是圓規。自然是閏土。問題來了,寫楊二嫂,魯迅是順著寫的,一切都符合邏輯。寫閏土呢?魯迅卻是反著寫的。我們先來看魯迅是如何反著寫的——
在輔助層面,魯迅著力描繪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少年的「我」和少年的「閏土」之間的關系。我把這種關系叫做自然性,人與人的自然性。它太美好了。
在這里,魯迅的筆調是抒情的、詩意的,這些文字就像泰坦尼克號,在海洋里任意馳騁。我必須補充一句,在「我」和「閏土」自然性的關系裡頭,「我」是弱勢的,而「閏土」則要強勢得多,這一點大家千萬不要忽略。
但是,來到敘事層面,魯迅剛剛完成了對閏土的外貌描寫,戲劇性即刻就出現了,幾乎沒有過渡,魯迅先生寫道:
他(閏土)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到:「老爺!」
人與人的自然性戛然而止。一聲「老爺」,是階級性。它就是海洋里的冰山,它擋在泰坦尼克的面前。泰坦尼克號,也就是魯迅的抒情與詩意,一頭就沖著冰山撞上去了,什麼都沒能擋住。弱勢的「我」成了「老爺」,而強勢的「閏土」到底做上了奴才。魯迅在這些細微的地方做得格外好,大作家的大思想都是從細微處體現出來的,而不是相反。
在這里,所有的抒情和所有的詩意都在為小說的內部積蓄能量,在提速,就是為了撞擊「老爺」那座冰山。這個撞擊太悲傷了、太寒冷了,是文明的大災難和大事故。在這里,我有幾點需要補充。
第一,奴性不是天然的,它是奴役的一個結果。從閏土的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在閏土的天然性和奴性之間沒有過渡,存在著一個巨大的黑洞。這個黑洞里全部的內容,就是閏土如何被奴役、被異化的。
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思考。它其實是不需要寫的。每個人都知道黑洞里的內容。小說家魯迅的價值並不在於他說出了人人都不知道的東西,而是說出了大家都知道、但誰也不肯說的東西!
第二,在閏土叫「我」老爺的過程中,什麼都沒有發生。也就是說,在閏土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是非脅迫性的,它發自閏土的內心。
在小說的進程里,這座冰山本來並不存在,但是,剎那間,閏土就把那座冰山從他的內心搬進了現實,閏土的搬運的速度之快甚至是迅雷不及掩耳的,「我」都來不及左轉舵和右轉舵。那是閏土的本能,那是一個奴才的本能。
魯迅到底安排「我母親」出現了。「我母親」告訴閏土,「不要這樣客氣」「還是照舊(自然關系)」,閏土說:「那時是孩子,不懂事。」這才是閏土內心的真實。不能說「閏土們」的內心沒有理性,有的。這個理性就是奴性需求。
「懂事」就是喊「老爺」,就是選擇做奴才,做「做穩了」的奴才,或者說,做「做不穩」的奴才。在魯迅的眼裡,奴役的文化最為黑暗的地方就在這里:它不只是讓你做奴才,而是讓你心甘情願地、自覺地選擇做奴才,就像魯迅描寫閏土的表情時所說的那樣。魯迅是怎麼描寫閏土的表情的?又「歡喜」又「凄涼」。
這兩個詞用得太絕了,是兩顆子彈,個個都是十環。可以說是神來之筆。這兩個詞就是奴才的兩只瞳孔:歡喜,凄涼。
第三,五四那一代知識分子,或者說作家,有兩個基本的命題:反帝、反封建。這個所有人都知道,也沒有任何疑問。
不過我想指出,在大部分作家的眼裡,反帝是第一位的,是政治訴求的出發點,這個也可以理解,民族存亡畢竟是大事。魯迅則稍有區別,他反帝,但反封建才是第一位的。封建制度在「吃人」——它不讓人做人,它逼著人心甘情願地去做奴才。
第四,在變革中國的大潮中,五四一代的知識分子,或者說作家,在階級批判的時候,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道德選擇,那就是站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那一頭,他們在批判「統治者」。這是對的。毫無疑問,魯迅也批判統治階級,但是,有一件事情魯迅一刻也沒有放棄,甚至於做得更多,那就是批判「被統治者」、反思「被侮辱」的與「被損害」的。魯迅的批判極其另類。
他的所謂的「國民性」,所針對的主體恰恰是「被統治者」。在現代文學史上,這是魯迅和其他作家區別最大的地方。當絕大部分的知識分子、絕大部分作家都在界定「敵人是誰」的時候,魯迅先生十分冷靜地問了一句:「我是誰。」在魯迅看來,「我是誰」的意義遠遠超出了「敵人是誰」。其實,一部《吶喊》,它的潛台詞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我是誰。
香爐和燭台:
我只能說,魯迅先生太會寫小說了,家都搬了,一家人都上路了,小說其實也就結束了。就在「沒有小說」的地方,魯迅來了一個回頭望月。通過回望,他補強了小說的兩位主人公,也就是「故鄉」的兩類人:強勢的、聰明的、做穩了奴隸的流氓;迂訥的、蠢笨的、沒有做穩奴隸的奴才。
同樣是一個象徵的還有閏土所索要的器物,那就是香爐和燭台。香爐和燭台是一個中介,是偶像與崇拜者之間的中介。它們充分表明了閏土「沒有做穩奴隸」的身份,為了早一點「做穩」,他還要麻木下去,他還要跪拜下去。無論作者給我們這些讀者留下了怎樣一個光明的、充滿希望的尾巴,那個漸漸遠離的「故鄉」大抵上只能如此。
C. 請推薦幾部適合寫文學論文的英語短篇小說。
Charles Dickens The Haunted House
Thomas Hardy The Fiddler of the Reels
Anthony Trollope The Parson's Daughter of Oxney Colne
D. H. Lawrence The Prussian Officer
Rudyard Kipling The Phantom Rickshaw
H. G. Wells Under the Knife
Wilkie Collins The Dead Hand
Saki Tobermory
Robert Louis Stevenson A Lodging for the Night
M. R. James Oh, Whistle, and I'll Come to You, My Lad
John Galsworthy The Broken Boot
Gissing The House of Cobwebs
Eliot The Lifted Veil
D. 寰鍨嬪皬璇1500瀛楄寖鏂
鎬庢牱鍐欏ソ寰鍨嬪皬璇達紵榪囧幓錛屽畠浣滀負鐭綃囧皬璇寸殑涓涓鍝佺嶈屽瓨鍦錛屽悗鏉ョ殑鍙戝睍浣垮畠宸叉垚涓轟竴縐嶇嫭絝嬬殑鏂囧︽牱寮忥紝鍏舵ц川琚鐣屽畾涓衡滀粙浜庤竟緙樼煭綃囧皬璇村拰鏁f枃涔嬮棿鐨勪竴縐嶈竟緙樻х殑鐜頒唬鏂板叴鏂囧︿綋瑁佲濄傞樋路鎵樺皵鏂娉拌や負錛氣滃皬灝忚存槸璁緇冧綔瀹舵渶濂界殑瀛︽牎銆傗(銆婅烘枃瀛︺)鏃ユ湰浣滃舵槦鏂頒竴鎸囧嚭錛氣滃緢涔呬互鍓嶅氨瀛樺湪鐫綾諱技瓚呯煭綃囧皬璇寸殑浣滃搧銆傗︹︿絾鏄錛岃秴鐭綃囧皬璇磋繖涓鍚嶅瓧鐨勬e紡鍑虹幇錛屾槸婧愪簬緹庡浗銆傗濆氭暟浜烘帹宕囩編鍥戒綔瀹舵路浜ㄥ埄(1862鈥1910)涓哄壋濮嬩漢銆備粬鐨勮繎涓夌櫨綃囦綔鍝侊紝鎯呰妭鐢熷姩錛岀瑪璋冨菇榛樸傚叾涓銆婇害鐞鐨勭ぜ鐗┿嬪箍涓烘祦浼犮傚彲浠ヨ繖涔堣達紝瓚呯煭綃囧皬璇村叿鏈夌珛鎰忔柊棰栥佹儏鑺備弗璋ㄣ佺粨灞鏂板囦笁瑕佺礌銆傚嵆鍦1500瀛椾互鍐咃紝瑕佹傛嫭鍑烘櫘閫氬皬璇村簲鍏鋒湁鐨勪竴鍒囥備篃鍙浠ヨ達紝寰鍨嬪皬璇存槸涓縐嶆晱鎰燂紝浠庝竴涓鐐廣佷竴涓鐢婚潰銆佷竴涓瀵規瘮銆佷竴澹拌禐鍙廣佷竴鐬闂翠箣涓錛屾崟鎹変綇浜嗗皬璇粹斺斾竴縐嶆櫤鎱с佷竴縐嶇編銆佷竴涓鑰愪漢瀵誨懗鐨勫満鏅錛屼竴縐嶆柊椴滅殑鎬濇兂銆傚井鍨嬪皬璇村湪鍐欎綔涓婅拷奼傜殑鐩鏍囨槸鍥涗釜瀛楋細寰銆佹柊銆佸瘑銆佸囥
涓銆佸井銆傛寚鐨勬槸綃囧箙寰灝忥紝涓嶈秴榪囦竴鍗冧簲鐧句釜瀛椼傚洜姝わ紝鏋勬濆拰琛屾枃鏃跺繀欏繪敞鎰忓瓧鍙ョ殑鍑濈偧錛屼笉鍏佽鎬綔鍝佷腑鏈夎禈璇嶅啑鍙ャ傚傞┈鍏嬄峰悙娓╃殑銆婁笀澶鏀鍑哄笎鏈涓鐨勪竴欏點嬨傚叏鏂囧彧鏈変竷琛屽瓧錛屽嵈鍏鋒湁闀跨瘒灝忚寸殑鍏ㄩ儴鎯呰妭銆
浜屻佹柊銆傛寚鐨勬槸絝嬫剰鏂伴栵紝椋庢牸娓呮柊銆傛槦鏂頒竴鍐欎綔涓鍒嗛挓灝忚達紝灝辨瀬鍔涜拷奼傗滄柊鈥濄備粬鍐欓亾錛氣滄湁浜涜瘎璁哄舵妸鎴戠殑灝忚翠笌緹庡浗鐨勮秴鐭綃囧皬璇(Short-Short)娣蜂負涓璋堬紝榪欐槸涓嶅Ε褰撶殑銆傛垜鏄鍙椾簡緹庡浗瓚呯煭綃囧皬璇寸殑褰卞搷銆備絾鏄娌℃湁瀹屽叏渚*錛岃屾槸鍙戞尌浜嗚嚜宸辯嫭鐗圭殑椋庢牸鍜屾妧宸с傛垜鐨勫皬璇村己璋冧竴涓鈥樻柊鈥欏瓧錛岀粰璇昏呬互鏂伴樻潗銆佹柊鐭ヨ瘑錛岀敋鑷寵╀粬浠鎰熷埌鎯婅!鈥(鏄熸柊涓銆婁竴鍒嗛挓灝忚撮夈)涓烘わ紝浠栧父甯稿熷姪浜庣ヨ瘽銆佸瘬璦銆佺戝夠銆佹帹鐞嗙瓑鎵嬫硶錛岄氳繃闈炵幇瀹炵殑棰樻潗鎴栫幇瀹為樻潗鐨勯潪鐜板疄絎旀硶錛屽弽鏄犱粬鍦ㄧ幇瀹炵敓媧諱腑鐨勭嫭鐗圭殑鎰熻夛紝琛ㄧ幇娓呮柊鐨勪富棰橈紝濡備粬鐨勩婁繚淇銆嬨傚綋鐒訛紝寰鍨嬪皬璇寸殑絝嬫剰鍜屽叾瀹冨艦寮忕殑灝忚翠綔鍝佷竴鏍鳳紝鏈夋椂騫朵笉鏄涓鐪艱兘鐪嬪嚭鐨勶紝鏈夋椂涓婚樺苟闈炰竴涓錛屾槸澶氬厓鍖栫殑錛岃繖閮芥槸鍙浠ョ殑銆備緥濡傜編鍥借憲鍚嶇戝夠浣滃跺紬閲岃拏鍏嬄峰竷鏈楀啓鐨勪竴綃囪縐 涓轟笘鐣屼笂鏈鐭鐨勭戝﹀夠鎯沖皬璇達細鈥滃湴鐞冧笂鏈鍚庝竴涓浜虹嫭鑷鍧愬湪鎴塊棿閲岋紝榪欐椂蹇界劧鍝嶈搗浜嗘暡闂ㄥ0鈥︹︹濆氨鍐欏緱鍗佸垎鍒鑷磋岃愪漢瀵誨懗銆
鍥涖佸囥傛寚鐨勬槸緇撳熬瑕佹柊濂囧閥濡欙紝鍑轟漢鎰忔枡銆傚井鍨嬪皬璇寸殑鐗圭偣澶氬崐鍦ㄤ簬涓涓鈥滃団濆瓧銆備腑澶栦綔瀹剁殑璁稿氫紭縐浣滃搧灝卞父鍦ㄧ粨灝懼勪嬌浜烘媿妗堝彨緇濄傚傞偟瀹濆仴鐨勩婃案榪滅殑闂ㄣ嬬殑緇撳熬灝卞嚭浜烘剰鏂欍
E.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類論文 範文 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1
從英美經典電影分析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摘要]很多英美經典電影,都是以英美文學為藍本進行改編的。將文字轉換為銀幕上的畫面,這樣的變化,更有利於觀眾對原作中角色的定位。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本文以一些經典的英美電影,對比那些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包括對愛情的執著、自我價值的追求、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的方面。
[關鍵詞]英美電影;英美文學;女性形象
一、引 言
女性角色,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文學話題製造的永恆話題。在諸多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背景的變化,也變換著不同的色彩。從莎士比亞時期開始,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英國、法國、美國等作家的文學作品為例,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開始展現出不一樣的活躍程度,特別是隨著電影產業的興起,將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更加有利於對原作中女性形象的深刻展示。在這一點上,以好萊塢電影為代表的英美電影,以更加豐富的形式,詮釋了電影視角下的女性角色新特點,其中對於女性主義的形象表現極為突出。
二、女性對於愛情的執著
愛情,是英美文學作品中一直延續的格調。無論是輝煌的史詩巨制,還是社會小人物的刻畫寫實,其中都有著愛情的主題。在愛情面前,電影,或者說原作中的這些女性角色們,敢於為了愛情反抗傳統,反抗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世俗。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的小說《廊橋遺夢》的電影中,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之間的愛情,突破了家庭與婚姻的禁制,兩人的愛情在當時是一種被唾棄的行為,是對婚姻的背叛,對倫理道德的挑戰。
在電影中,弗朗西斯卡在義大利長大,嫁人後隨丈夫來到了美國。源於義大利的浪漫,弗朗西斯卡在美國鄉村的生活無聊至極,在她與羅伯特的愛情中,盡情洋溢著自身的浪漫風情,這是沖破了世俗枷鎖的愛情。弗朗西斯卡的愛情讓觀眾落淚,是因為她沒有因為愛而放棄自己的家庭,她仍舊記得自己身為母親的責任,但卻為了愛希望自己死後能與羅伯特在一起。
在原著中,弗朗西斯卡這一角色,對其愛情的描寫文字較多,而在電影中,人們通過女演員眉宇間的那抹思念,很直接地理解了她對羅伯特執著的愛以及對家的責任感。愛情與女性之間,似乎是文學作品中必然保留的橋段,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英美電影中,愛情的主旋律,不僅是對這些文學作品的一種致敬,更符合潮流下的電影要求。
又如在《簡?愛》中,簡?愛對羅切斯特的愛,是一種純粹的愛,而無其他雜糅的情感。當簡?愛拒絕了聖?約翰的求婚,雖然羅切斯特的豪宅已經被他那個瘋子般的妻子燒毀,雖然羅切斯特因此而失明,但是簡?愛按照心中對於愛的執著,認為這樣的羅切斯特仍舊是自己的最愛。簡?愛因為自己的愛而成為羅切斯特的天使,羅切斯特的餘生因為簡?愛而精彩。
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在尊重英國女性作家奧斯汀原著的基礎上,小說中的人物伊麗莎白與達西之間的愛情,一直被人隱仔們所談論。伊麗莎白的愛情觀中,沒有金錢財富,沒有地位差爛攜掘距,有的是彼此之間的了解,是兩人之間的彼此相愛。通過電影中,達西的傲慢與伊麗莎白的渴望平等,不難讓觀眾理解原著中的那個對愛情很執著的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伊麗莎白的愛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飢核不需要無聊的高姿態和耍酷態度。
伊麗莎白這樣的愛情觀,也正是原著作者奧斯汀的愛情觀。我們在看這些英美電影時,對於銀幕中的女性形象有著更加直觀的理解,而愛情這種在銀幕上獨特表現的情感,更容易讓我們通過電影了解原著中女性的愛情世界,那是一個執著的感情觀。
但是這樣的愛情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很難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女性的愛情執著觀,帶來的往往是愛情悲劇。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對於愛情也是固執的,哪怕被自己的愛人阿爾芒誤會,她仍舊默默地承擔著因為愛情而帶來的傷害。不管愛情的結果怎樣,對於愛情,這些女性仍舊是那麼執著與肯定。
三、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權主義
在眾多的英美電影中,都很好地再現了原著中反抗男權的思想,即強烈的女權主義。英美文學作品中的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最為顯著的表現點。目前,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多以20世紀初期的英美文學作品作為藍本,而這些文學作品中,開始闡述女權主義,反對男權。這種現象並不是這一時期文學作品所獨有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有很多的女性實際上開始走出家門,進入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而這些女性正是反抗男權的代表,她們的身上少了些浪漫的氣息,但是卻多了一些職業性的元素。她們更加關注社會、政治等話題,這些女性角色,追求的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很多的英美電影中都有所體現。
例如,在美國女作家米切爾的小說《飄》中,女性角色斯嘉麗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而在以《飄》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中,觀眾對於那個富家大小姐斯嘉麗印象深刻。影片以南北戰爭為背景,戰爭奪取了斯嘉麗家庭的一切,而斯嘉麗在重重困難中,從一個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大小姐,成長為一個智慧的現代女性。
斯嘉麗這個女性形象在原著中,屬於寫實人物,米切爾對於這個人物沒有涇渭分明的描述,而是做了真實的敘述。在電影中,這種感覺更加直觀一些,斯嘉麗似乎是一個追求自我價值的女性。所以,很多的英美文學作品中,女性不再是一個獨立於外的弱勢群體,導演與作者都在強調女性角色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她們有著自我價值。在電影《名利場》中,那個為了躋身上層社會的蓓基,按照現代的評判觀點來看,用「女強人」來形容蓓基更加合適。
她為了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惜賣弄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歌聲,甚至自己的肉體,蓓基一直在展示著自己的價值所在。無論是勾引好友艾米利亞的哥哥喬斯,還是對克勞萊家族繼承人的羅登,蓓基都成功地將自己的價值融入計謀當中。
這些女性形象,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同時,也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女權思想在電影或小說中都毫無掩飾。在電影《茶花女》中,瑪格麗特本是巴黎的一個名妓,但是她愛上了阿爾芒,並與之在鄉下同居。
阿爾芒的父親認為是瑪格麗特葬送了兒子的前程,脅迫瑪格麗特移情別戀,而阿爾芒信以為真,憤怒下當眾羞辱瑪格麗特。瑪格麗特終因病而亡,而阿爾芒事後知道了緣由後,悔恨不已。瑪格麗特的死,是愛情悲劇的表現,更是對男權世界一種無聲的反抗。同樣地,在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一開始,伊麗莎白因為達西的高傲而沒有接受他的表白。
我們通過電影,再去原著中尋找伊麗莎白與達西的愛情,會發現奧斯汀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伊麗莎白與達西那奇妙的愛情。直到達西改掉了自己的「臭毛病」,伊麗莎白才真正地接受了達西。伊麗莎白雖然愛著達西,但是對於達西的那種大男子主義很厭惡,她故意地對達西冷漠,也正是對男權的一種反抗。在哈代的《無名的裘德》改編成電影後,蘇的「新女性」形象更加凸顯,她敢於追求自我的價值而反抗學校的規定,敢於直面對裘德的愛。 四、悲劇色彩濃重的女性形象
以英美文學作品改編的英美電影中,很多女性形象都是悲劇性的。這些女性形象雖不至於占據英美文學作品的大半,但是在我們觀看的很多英美電影中,這樣的悲劇色彩,似乎更受到導演和編劇的歡迎,也更能夠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充滿悲劇色彩的女性,更多是與作品創作背景下的大多數女性有著明顯的思想和行為區別。正是因為這些女性角色「前衛」的行為,造成了她們悲劇的產生。這些悲劇多體現在女性的愛情上,還有社會階級的殘酷壓榨上。
例如,在雨果的《悲慘世界》中,芳汀這個角色,被趕出了工廠,死在了醫院里。她本有一個美好的愛情,但是卻被情人拋棄,獨自帶著女兒珂賽特。在改編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芳汀被迫去那個她永不想涉足的地方,賣了自己的頭發、牙齒,甚至是身體。當I Dreamed a Dream響起時,芳汀的悲劇終究發生了。對於芳汀的死,是悲劇的結局,也是她的解脫。
又如,在《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個角色,是莎士比亞在17世紀塑造的形象,而那個時期的英國女性,和中國的傳統女性一樣,對父親和兄長十分尊敬,甚至達到了盲從的地步。然而奧菲利亞深愛著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對她的表白,被奧菲利亞的父親否決。當奧菲利亞的父親被哈姆雷特殺死後,奧菲利亞崩潰了。她一直在無聲地承受著一切,但悲劇的腳步沒有因為她停止。一個纖弱的女子,一個溫柔的女子,一個性格柔弱的女子,在那個年代註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在英美文學中,女性的悲劇色彩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電影改編後,這種女性悲劇更加真實。她們與周圍生活的格格不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除去《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這種被社會壓到無法喘息的女性外,還有愛情帶來的悲劇。例如在《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她有著自己的家庭,卻愛上了羅伯特。
這樣的愛情就是一個悲劇,在道德的束縛下,在倫理的譴責下,弗朗西斯卡的愛情只能以悲劇結束,四天深入骨髓的愛情,折磨了弗朗西斯卡的後半生,這樣的悲劇讓觀眾更加心痛。同樣地,在《呼嘯山莊》中,女主人公凱瑟琳,也是一個女性悲劇形象的代表。凱瑟琳對於愛情的渴望極其矛盾,她希望自己的愛情是不受世俗影響的純凈的愛,還期望能夠找到身世好、家境富裕的白馬王子。凱瑟琳同希斯克利夫之間的愛情,是純凈的,為此不惜打破社會的道德枷鎖。而凱瑟琳還是放不下對財富的嚮往,她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成為山莊的女主人。這是世俗中「美好」的婚姻,但她對愛情的矛盾,讓她無法割捨愛情,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
五、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無論是對愛情的執著,還是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抑或是悲劇性的色彩,通過電影中的女性角色表達,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英美文學作品中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這也是女性主義在文字上的宣洩,在銀幕上的爆發。在19世紀,簡?奧斯汀、勃朗特等一大批女作家走向英美文學的高處,她們反對男權,發揚女性主義。例如,在勃朗特的《簡?愛》中,女主人公簡?愛就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她積極向上,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征服了男主人公羅徹斯特。
在簡?愛與羅徹斯特的愛情中,簡?愛一直保持著克制和清醒,她嘲笑那些可笑的權貴,她嚮往平等。簡?愛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簡?愛對於愛情的追求,一直保持著獨立。她知道了羅徹斯特有妻子後,不願貶低自己的地位價值,選擇離去。而當她認識到自己對羅徹斯特的情感後,不顧羅徹斯特的失明和一無所有,仍舊回到羅徹斯特的身邊。簡?愛的容貌也許並不出眾,但是她有一個高貴的靈魂,她追求獨立和自主,她有更加吸引男性的自我修養和精神追求,特別是簡?愛對於經濟獨立的認識。這都是獨立自主女性形象的表現。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簡?愛都讓我們感嘆不已,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性,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女性!同樣的女性特質,我們在《名利場》中的蓓基身上也能看到一些,蓓基的「女強人」特點,正是她獨立自主的一些體現,雖然她一直想傍上一個富翁。
六、結 語
女性形象,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愛情還是自我價值,抑或是悲劇色彩和獨立自主方面,都有著吸引人的地方。通過電影的展示,小說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活了過來,以電影來分析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更加耐人尋味,也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閑來無事,可以走進影院,去回顧一下這些英美經典。
[參考文獻]
[1]辛淑蘭.超越傲慢與偏見:從女性視角看《傲慢與偏見》中的幸福婚姻[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6.
[2]黃治康.《呼嘯山莊》的女性意識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3]王盈盈.從女性視角解讀美國電影《廊橋遺夢》[J].電影文學,2013(08).
[4]陶曦,李雯倩.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J].電影文學,2010(12).
英美文學類論文範文篇2
淺析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二者關系
摘 要:通過英美文學作品與我國文學作品的主題分析發現,英美文學主題,把人和自然的關系定位為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而我國文學作品人和自然的關系為相互統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關鍵詞:英美文學;作品主題;人和自然
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在「人和自然」的主題方面存在差異,是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和研究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作品的重要線索。
一、英美文學發展的分析
英美文學是英國人民和美國人民長期以來創造性地使用英語語言的產物,是對時代生活的審美表現。英國文學經歷了長期、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英國與美國語言因為同屬於一個英語體系,長久以來認為美國文學是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兩國文學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到各種現實的、歷史的、政治的、 文化 的等外在力量的影響,以及遵循文學內部自身規律,其文學發展歷經了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維多利亞、現代主義等不同的歷史階段,戰後則大致呈現從寫實到實驗和多元的走勢。中古英語時期的文學較以前在擴展主題、豐富類型等方面有了很大的進展,而且深受到__的影響,傳奇小說及詩歌逐步流行。
二、英美文學中人和自然的主題分析
盡管英美文學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多元化,但社會的存在無外乎人和自然,世界上好多文學作品都是反映「人和自然」這一主題的,當然英美文學也不例外。
英美文學作家在作品中力圖揭示在特定條件下主宰人的行為的兩種力量:一方面是遺傳,是人內在的力量,具體來說是描寫人對其生物本能的依賴,即人追求愛情、金錢和享受的不可壓抑、無法阻擋的慾望。另一方面是社會環境,是外在的力量,是作家對人所生存的社會的研究,具體來說,是描寫高度文明的社會給人造成的威脅與圍困。民族傳統依據每個民族生活的社會條件和自然地理條件形成於特定的歷史時期,民族傳統一經形成便具有較大的穩定性,能長久地在民族成員中保留下去。
自然,既是人類的母親和搖籃,又是人類的敵人和戰場。這種矛盾的關系,體現在人類的自然觀念中,便是兩種對立的心態: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這種對立一直貫穿英美思想、文學傳統的始終。就文學家個體而言,他們的思想觀念及其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人與自然」顯示出一種深刻的復雜性,甚至是矛盾性和變動性。有的禮贊、崇拜自然,有的在對抗、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突顯人的尊嚴和價值,有的聚焦於特殊的人化了的自然環境,有的呈現出一種回歸自然與征服自然的交融,有的顯示出超時代的遠見卓識。
三、我國文學作品中人和自然的分析
我國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的 故事 含有豐富的泛神論思想:自然界的一切都神聖不可毀壞,因為一切都是從一個叫「盤古」的巨人身體長出來的———他嘴裡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浩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里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 收藏 ;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呼出的空氣變成輕風和白雲,匯成美麗的人間風光;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恆山,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 傳說 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人類應該愛護自然和其他一切生命。
四、英美文學與我國文學中「人和自然」對比分析
在探討英美文學中的「人與自然」時,實際上是包含著比較與借鑒的意圖的。通過通讀惠特曼、梭羅等人的作品,我們了解到他們都是受到過我國宗教和哲學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認識到,我國文學作品中包含的天人統一的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現代價值。事實上,現代西方某些哲學、倫理學在理論建構之際,就已經吸收了一些我國文化傳統中的天人統一的智慧。德國學者格羅伊從東西方「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對立特徵,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以印度佛教和我國道教為代表的東方傳統「人與自然」與英美作品中反映的「人和自然」具有以下一些特徵。
遺憾的是我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急於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大量引進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忽略對本國文化傳統的建設與更新,如今已面臨比西方國家更為嚴峻的自然問題。目前我國在大力倡導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在這樣一個思潮巨變的歷史時刻,一方面,作家們應該大力弘揚我們祖先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大力推出優良作品;另一方面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要有責任感,要注重社會的我和自然的我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健紅.論英美文學教學的道德關聯性[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