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逃離的含義
❶ 為什麼這么翻譯門羅的逃離
因為《逃離》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講述了一群女人的「逃離」經歷。
《逃離》是加拿大女作家艾麗絲·門羅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於2009年榮獲布克國際獎。
《逃離》全書共收錄八篇作品,集中體現了愛麗絲·門羅的文學造詣。
《逃離》可以被視為「概念小說集」,八個故事隱隱被一個概念、一種氣質統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個故事並無隔離之感,氣韻也並不被阻斷,混在一起組成了長卷。
❷ 逃離的內容簡介
出版於2004年的短篇小說集《逃離》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逃離》、《機緣》、《匆匆》、《沉寂》、《激情》、《侵犯》、《播弄》、《法力》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一群女人的「逃離」經歷 。
門羅小說里的主人公,幾個小鎮的女性,有姑娘、已婚的婦人、單身的大學女老師、安靜的小鎮護士,她們總處在逃離的渴望中——已經談婚論嫁的姑娘突然和一個陌生的男人出走了一個下午;單身的大學女老師僅僅因為一封信,一個火車上遇到的男子,便去了他的小鎮;一個從母親身邊逃離到丈夫身邊的女人,有一天突然坐上車子,想再一次逃離;去城鎮觀看了歌劇回來的小鎮護士,每天都要熨燙一次那天她穿過的綠色連衣裙,她答應那個歌劇院邊上一家小店裡的男主人,要再穿著這件衣服一起再去看歌劇,她去了,回來了,沒有再離開過小鎮,可也沒有停止熨燙她的衣服。
故事中,人與人微妙地連接,卻又清晰地彼此分開——人生就是如此荒謬,卻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溫暖,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荒涼,可荒涼之地又處處是令人心盪神馳的美麗風景——生活是用來長久地回味的,所以生活不管怎樣都始終透露著溫情,哪怕再詭譎再扭曲,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性和共性。故事的最後,主人公的「逃離」都以失敗告終:卡拉最終崩潰在途中,在電話亭哀求曾經「讓她再也受不了」的男友來接她回家;格蕾絲浪漫之後,發現尼爾酗酒成性,讓她無法忍受,而對方最終因撞車身亡;朱麗葉在打魚男子出海失事後,選擇返回到過去,繼續完成她的博士論文。
門羅小說的主人公,一次次地逃離,自覺地,不自覺的,其實不是為了尋找,為的都是回歸。 1、《逃離》故事主人公卡拉,18歲,年輕的家庭主婦,生活在某農場;
2、《機緣》、《匆匆》、《沉寂》故事主人公朱麗葉,21歲,知識女性,獲得古典文學碩士學位;
3、《激情》故事人物格雷斯,3歲時母親逝世、父親移居外地並另行建立起了家庭。格雷斯由舅公舅婆撫養帶大,她幾乎學完了義務教育的所有課程。格雷斯的舅公以編織藤椅為生,他教會了格雷斯生活的手藝;
4、《侵犯》故事人物勞蓮是多倫多一所女子學校的學生,她5歲時喝下過半瓶啤酒,6歲時抽過含有毒品的香煙。她知道口交是怎麼一回事,也了解避孕的所有方法......
5、《播弄》故事主人公若冰年齡26歲,是某醫院從事精神治療的護士;
6、《法力》故事主人公是「她們」...... 要逃離的是家庭、是兩性、是越來越不滿意的自我。但是,這種逃離舉步維艱。 1、《逃離》,卡拉十八歲那年,為了擺脫父母的「囚禁」,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和男友克拉克在一起。他們經營著一個騎馬場為生,可是生意並不是特別好。卡拉為了嘗試新的生活,她又一次把一切扔在了身後,坐上大巴,打算永遠離開克拉克;
2、三連篇《機緣》、《匆匆》、《沉寂》,朱麗葉想離開「並沒有怎麼融入社會的」父母,希望過一種「正常」生活。 《機緣》通過朱麗葉去溫哥華和去鯨魚灣這兩次旅途, 斷斷續續地呈現出她在不同時刻的感觸。21歲而滿腦子獨特思想的在讀女博士朱麗葉已經獲得古典文學碩士學位。朱麗葉面對結婚的壓力,開始千里迢迢投奔到之前在火車上偶遇的打魚男子,不理會漁夫已有的妻子和諸多情人, 憑著一股熱情與好奇去赴陌生人之約,沿途的一切註定了「她」要發生的一切緣分(《機緣》);《匆匆》寫離家多年的朱麗葉帶著女兒佩內洛普回小鎮探望父母。整篇小說,是由朱麗葉的感受、以及和父母等人的對話拼接而成的。《沉寂》講述了朱麗葉在女兒佩內洛普出走後的失意和沉寂。
3、《激情》 里,在旅店打工的格蕾絲想要逃離未婚夫,在訂婚前日,和未婚夫的哥哥開始了與未婚夫的哥哥一個下午的探險;
4、《侵犯》完全是關於欺騙的故事,德爾芬以為自己是勞蓮的生母,勞蓮不知道內幕,德爾芬對勞蓮的關心令勞蓮惶惑,因此這里又有逃離。最後勞蓮父母把那段辛酸的往事完全講出來,迷惑才釋然,德爾芬不是勞蓮的生母,而勞蓮的名字卻是來自於德爾芬女兒--勞蓮出生那晚車禍去世的姐姐。這種釋然是事情本身可以解釋清楚的,可是在解釋清楚之後,更大的困惑是關於愛的思考,甚至是人性的思考。
5、女性主人公總是能突然奇想,追隨感覺和心靈,盲目而任性地走在幸與不幸的邊緣。火車站特殊的離別,讓曾置身此境的「她」歲歲年年追懷不已(《播弄》);
6、《法力》是最曖昧的一則故事。寫一位克制的年輕女人,和女友和男性朋友之間漫長一生的糾結。直到最後,年邁的女主人公碰到男性朋友,彼此撒謊,隱藏了一生自己的疑惑。她是愛他的,她可能年輕時不理解自己的嚴厲、粗暴;她花了幾十年,追查所有的疑問,到最後遇到系鈴人時,她停頓了。
❸ 解析艾麗絲門羅《逃離》
「女人談論生老病死」
門羅出生在渥太華,大部分時間都在這個安靜的城市度過。她的小說寫得也都是這個城市郊區小鎮上演的平民中的愛情、家庭日常生活,而涉及的卻都是和生老病死相關的嚴肅主題。這個女作家的筆觸簡單樸素,但卻細膩地刻畫出生活平淡真實的面貌,給人帶來很真摯深沉的情感,簡單的文字帶來豐厚的情感,這恰好顯示了文學最本質的能量。很多人把她和寫美國南方生活的福克納和奧康納相比,而美國猶太作家辛西婭·奧齊克甚至將門羅稱為「當代契訶夫」,而在很多歐美媒體的評論中,都毫不吝嗇地給了她「當代最偉大小說家」的稱號。
門羅寫的大部分是女人的故事,她的早期創作中,是一些剛剛進入家庭生活的女孩子,為愛情、性、背叛、孩子等苦惱;到後期,則是在中年危機和瑣碎生活中掙扎的女性,但她們都有著慾望和遺憾,有著強大和軟弱之處。
門羅的小說並不特別重視情節,更多是利用時空轉換,將記憶和現實生活打碎重新組合,這也表現了她想表現的觀點:看世界,或許有新的角度,文學就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世界。她曾經在一篇散文中介紹讀小說的方式:「小說不像一條道路,它更像一座房子。你走進裡面,待一小會兒,這邊走走,那邊轉轉,觀察房間和走廊間的關聯,然後再望向窗外,看看從這個角度看,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
講述平凡女性的命運
《逃離》(RUNAWAY)是愛麗絲·門羅2004年的作品,全書由8個短篇小說組成,其中的3篇互有關聯。該書將於近期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著名翻譯家李文俊翻譯,本文為該書譯後記。
近年來,在美國的重要文學刊物如《紐約客》、《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上,都可以經常讀到愛麗絲·門羅的作品。美國一年一度出版的《××××年最佳短篇小說集》中,也多會收入她的作品。她幾乎每隔兩三年便有新的小說集出版,曾三次獲得加拿大最重要的總督獎,兩次獲得吉勒獎。2004年第二次獲吉勒獎即是因為這本《逃離》,評委們對此書的贊語是「故事令人難忘,語言精確而有獨到之處,朴實而優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 我國的《世界文學》等刊物也多次對她的作品有過翻譯與評介。可以說,門羅在英語小說界的地位已經得到確立,在英語短篇小說創作方面可稱得上「力拔頭籌」,已經有人在稱呼她是「我們的契訶夫」(美國女作家辛西婭·奧齊克語)。英國女作家A.S。拜厄特亦贊譽她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