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短篇小說選的作者
❶ 短篇小說緬甸囚牢結局是什麼
短篇小說緬甸囚牢結局是男女主住一起了。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顯示:短篇小說緬甸囚牢是由作者許晴寫的一本現代言情類小說,在結局中鄭晴和男朋友幸福生活在一起,是個美好的結局。
❷ 艾蕪的主要著作
年份 作品 備注 1934 《山中牧歌》 短篇小說集 1935 《南國之夜》 短篇小說集 1935 《漂泊雜記》 散文集 1935 《南行記》 短篇小說集 1936 《夜景》 短篇小說集 1937 《春天》 《豐饒的原野》第1部,中篇小說 1937 《芭蕉谷》 短篇小說集 1939 《海島上》 短篇小說集 1939 《逃荒》 短篇小說集 1939 《萌芽》 短篇小說集 1941 《文學手冊》 文藝理論 1941 《雜草集》 散文集 1942 《荒地》 短篇小說集 1942 《黃昏》 短篇小說集 1943 《冬夜》 短篇小說集 1943 《愛》 短篇小說集 1943 《緬甸小景》 散文集 1943 《江上行》 中篇小說 1944 《秋收》 短篇小說集 1945 《鍛煉》 短篇小說集 1945 《童年的故事》 短篇小說集 1946 《我的旅伴》 短篇小說集 1946 《豐饒的原野》 長篇小說 1947 《故鄉》 上下集,長篇小說 1947 《艾蕪創作集》 短篇小說集,原名《冬夜》 1948 《我的青年時代》 中篇小說 1948 《煙霧》 短篇小說集 1948 《鄉愁》 中篇小說 1948 《山野》 長篇小說 1949 《一個女人的悲劇》 中篇小說 1953 《艾蕪短篇小說集》 1958 《新的家》 短篇小說集 1955 《幸福的礦工們》 報告文學 1958 《艾蕪中篇小說集》 1958 《百煉成鋼》 長篇小說 1958 《夜歸》 短篇小說集 1958 《初春時節》 散文特寫集 1959 《艾蕪選集》 1959 《歐行記》 散文集 1959 《浪花集》 評論集 1964 《南行記續篇》 短篇小說集 1978 《艾蕪短篇小說選》 1981 《艾蕪近作》 評論、散文集 1981 《我的幼年時代》 中篇小說 1981 《艾蕪小說選》 1981一1984 《艾蕪文集》 1-2卷 1983 《艾蕪兒童文學作品選》 1983 《南行記新篇》 短篇小說集 1984 《談小說創作》 文藝理論 1985 《春天的霧》 長篇小說 1987 《風波》 長篇小說
❸ 為什麼說許地山的小說含有宗教色彩
許地山的作品很富浪漫色彩和傳奇性,這源於他的強烈和特有的宗教意識。許地山畢生信奉佛教,又是個基督徒,而且對道教有深入而獨到的研究,這使他的作品始終籠罩著一種神秘色彩。 許地山的一生與宗教結有不解之緣。他生長在崇佛的家庭環境,21歲時許地山來到緬甸仰光的一所華僑學校任教,在緬甸這個佛教之邦,神秘的宗教氣氛籠罩著他,更加深了他對佛教的興趣。1922年,許地山畢業於燕京大學神學院,後先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專攻過宗教史和宗教比較學,回國後又在燕京大學神學院當教授,對宗教有著精深的研究。同時,許地山還是一個基督徒,參加了許多宗教團體。這樣的人生經歷和對宗教的深厚研究對許地山在小說的創作過程中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在短篇小說《綴網勞蛛》中,尚潔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每夜睡前的功課就是跪在那墊上默記三五節經句,或是誦幾句禱詞。別的事情,也許她會忘記,唯獨這聖事是她不敢忽略的。」同時她又有著佛家的慈悲和道家的生活態度。當丈夫誤將她看護受傷的竊賊視為偷情,怒而刺傷她時,她始終不為自己辯解。她認為事實無需分辯,日後自能分明,真所謂「大辯若訥」「善者不辯」。她把一切發生的事,無論幸與不幸,都看作本應如此,毫不驚訝。無論是災禍還是幸運降臨,她都任其自然,聽之任之,無可無不可地承受下來。《敬譽斗商人婦》中的女主人公惜官,在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苦難後,漸漸地認識到人生真諦,大徹大悟。從此,她身在苦海不覺苦,身心寧靜和諧,恬淡自然。她在總結了自己半生的遭遇後說:「人間一切的事情本來沒有什麼苦樂的分別;你造作時是苦,回想時是樂;臨事時是苦,過去、未來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樂。」 《綴網勞蛛》中的尚潔曾說過:「我們都是從渺茫中來,在渺茫中往,望渺茫中去。」這種虛無的論調和佛教的虛空觀是一致的:佛教認為諸法無常、四大皆空,人生如行旅、如浮漚,既無目的,也無意義,只不過是一個不得不去完成的極其被動的過程。受佛學影響,許地山對生命的終極意義一度抱懷疑態度。認為人生好比蜘蛛結網,破了又結,結了又破,「或完或缺,只能聽其自然罷了。」在尚潔看來,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人對災難是無能為力的,人只能像動物一樣盲目生存,聽天由命。尚潔的這種觀點道出了許地山的心聲,他在後來寫道:「在不可抵擋的命運中求適應,象不能飛底蜘蛛為創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打打網一樣,天賦的能力是這么有限,人能做什麼?」這與道家的人生哲學頗有相通之處,《莊子·德充符》所謂:「生死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虛伏事之變,命之行也。」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佛道文化對許地山思想以及小說創作的影響。基督的「愛人如己」的博愛精神也深深影響了許地山,《綴網勞蛛》中的尚潔得知僕人正在抽打一個翻牆摔傷的竊賊時,立即阻止了僕人,說:「一個人走到做賊的地步是最可憐憫的,我見了一個受傷的人,無論如何,總得救護的。」還讓人把竊賊扛到屋裡的貴妃榻上,並懷著慈愛之心為他清洗包紮,使竊賊深受感動,覺得「他是世界裡一個最能使人愛惜的青年」。在許地山看來,這就是愛的力量。這種博愛精神和佛學的宗旨「普渡眾生」是相通的。而博愛的源頭則使我們可以追溯至基督宗教中的寬容精神。《商人婦》中的惜官被丈夫拋棄,隻身尋到南洋,發現丈夫又娶新婦,繼而又被丈夫設計賣給印度商人為妾,去印度後又歷經艱難。但她卻始終對丈夫持一種寬容的態度:「蔭哥和我底感情本來很好,若不是受了番婆底迷惑,決不忍把他最愛底發妻賣掉。」「我很相信蔭哥必不忍做這事,縱然是他出底主意,終有一天會悔悟過來。」 在其它作品中,如《人非人》中的女主人公陳情,白天去社會局做工養活自己,晚上則喬裝打扮去作妓女來贍養許多革命同志的遺孤。她受人歧視,在一般社會道德上被視為非人,卻呈現著一種無我利他的自我犧牲精神。這個形象與社會輿論相悖,然而卻是道德上的完人。《女兒心》中的老僧,在船上失火的危急關頭亮磨,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去撲火,周身洋溢著宗教徒的自我犧牲精神。十字架上的基督是一個為拯救世人而獻身的受難者形象。他以自己的受難拯救萬民於疾苦,以自己的犧牲赦免眾人的罪孽,許地山也深受這種犧牲精神影響。
❹ 山峽中的作者簡介
艾蕪,(1904-1992),原名湯道耕,筆名劉明、吳岩、湯愛吾等。祖籍湖南寶慶府武岡州新都清流鎮翠雲村3組。他剛開始寫作時,因受到胡適「人要愛大我,也要愛小我」的主張影響,遂取了個筆名,叫做「愛吾」,後來改成了「艾蕪」,從此便叫做艾蕪,而道耕的名字反較為鮮知了。
1932年,艾蕪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5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南國之夜》,其中的作品或反映緬甸和中緬邊境底層人民的生活,表現殖民地人民的苦難和自發斗爭,或反映中國東北人民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反抗。接著,出版短篇小說集《南行記》,把奇異的邊疆之風土人情與下層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這樣明麗的風景與陰郁的人生,這樣的愛與憎,交織到一處,形成強烈的對比,極為有力地抨擊了黑暗的現實。
解放前的艾蕪作品,大都取材於社會下層的生活。這構成了他創作的一個特色。
艾蕪是最早把西南邊疆地區下層社會的風貌和異國人民在殖民地統治下的生活,帶進現代文學創作中來的作家之一,對於開拓新文學創作的領域作出了貢獻。傳奇性的故事,綺麗的地方色彩,帶有神秘氣氛的邊疆生活和人物,使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抒情風格和浪漫情調。這是他創作上的又一個特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艾蕪任重慶市文化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全國文聯委員等職,他曾去鞍山、大慶、小涼山等地體驗生活。所寫長篇小說《百煉成鋼》是建國後最早描寫工業戰線和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塑造了新一代工人階級的崇高形象,標志著作家創作道路上的新發展。
艾蕪是現代文學史上獨具風格、影響深遠的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