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短篇小說
『壹』 《海燕》的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將取得勝利的前景。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1)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俄國工人運動開始從經濟罷工轉到政治罷工,轉到遊行示威,提出關於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
《海燕》體現了高爾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徵。整首詩以宏偉壯麗的大自然作背景,極力渲染惡浪騰空、雷電交加、狂風怒吼、波瀾壯闊的緊張的氣氛,狀寫出油畫般濃烈、鮮明的色彩,塑造出一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
蘊蓄著激越的情緒和諷刺的筆調,這些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特點,整體上營造了濃郁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它反映了高爾基早期的美學主張──他在給契訶夫的一封信中說:「確確實實,需要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來到了。『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於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東西。」
『貳』 高爾基的海燕全文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
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
——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於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著名的作家、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和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
1892年用筆名「馬克西姆·高爾基」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從此專心從事寫作。主要作品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散文詩《鷹之歌》《海燕》,長篇小說《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和劇本《小市民》等。1936年6月18日逝世於莫斯科。
(2)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海燕》有著深廣的政治意義和象徵內涵,作品通過暴風雨即將來臨前的幾個場景,刻畫了象徵著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海燕」的形象,「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沖擊於陰雲和海浪之間,勇猛地叫喊。
別的海鳥──海鷗、海鴨、企鵝視暴風雨為滅頂之災,驚恐萬狀,而海燕卻在熱切地迎接一種新生;當暴風雨逼近,陰雲直壓下來時,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閃電」,離弦的箭,在風吼雷鳴中飛舞著,笑著,號叫著,像「暴風雨中的精靈」;當電閃雷鳴、山呼海嘯,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終於發出了疾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這是時代的戰斗的宣言,它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去迎接偉大的戰斗,表現了一種堅強無畏的革命理想主義精神,豪情萬丈,激盪人心。
在寫作技巧上,《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徵手法的運用。「大海」象徵革命高潮時人民群眾排山倒海的力量,「烏雲」「狂風」象徵反革命勢力和黑暗的社會環境等等,象徵手法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空間。
作品還兼用對比、反復、烘托、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進一步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和形象的立體感:不是平面地塑造「海燕」的形象,而是同時刻畫了對暴風雨充滿恐懼的「海鷗」,它們象徵了形形色色怯於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它們的膽怯、自私和逃避現實,對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執著、不畏強暴和勇於獻身的崇高精神。
正是在對暴風雨的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所形成的鮮明對照中,一個勇敢無私、樂觀堅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寫「風」「雷」「雲」「電」也是為了反襯「海燕」矯健、勇猛的戰斗雄姿和樂觀無畏的革命豪情。
高爾基正是運用形象的對比、烘托,抑惡揚善,鞭撻惡丑,褒揚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這一飽含力與美、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徵的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一曲嘹亮的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民眾,鼓勵他們勇敢地投入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去。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叄』 高爾基《海燕》的寫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早期創作活動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詩。就是一隻鳥兒在《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所唱的歌。這種思想傾向的作品在當時是無法發表的。高爾基先把它寄給了莫斯科的《信使報》,在審查時,被書報檢查官禁發了。高爾基又把這篇作品寄給彼得堡的《生活》雜志,也被當局禁止了。但作品的結尾部分《海燕》卻被單獨發表在1901年4月的《生活》雜志上,這是審查官的疏忽造成的。事實上,作品一經發表,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沙皇當局很快就發現了「漏審的疏忽」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於是下令查封了《生活》雜志。
詳細介紹: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據斯維爾德洛夫夫人的回憶錄《斯維爾德洛夫》所載:由於《海燕》這首散文詩句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沙皇政府才認識到高爾基的危險性,於是不經審訊就決定把他放逐到庫爾斯產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的人們很早就把火車站擠滿了,為高爾基送行。高爾基剛到來,人群中就爆發了「高爾基萬歲」、「打倒專制制度」、「消來黑暗勢力」的呼聲。
『肆』 高爾基的《海燕》全文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
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
(4)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
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二、藝術特色
這是一篇散文詩,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寫性和詩歌的表現性的特點。刻畫了勇敢的精靈——海燕的戰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1年俄國革命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
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不朽的形象和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以下介紹的是本文如何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文章主題。
『伍』 如何理解高爾基的《海燕》中各意象的深層含義
1、「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
2、「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
3、「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4、「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原文: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向烏雲,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歡樂。
在這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在這叫喊聲里,烏雲聽出了憤怒的力量、熱情的火焰和勝利的信心。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它們在大海上飛竄,想把自己對暴風雨的恐懼,掩藏到大海深處。
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蠢笨的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到懸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
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直壓下來,而波浪一邊歌唱,一邊沖向高空,去迎接那雷聲。雷聲轟響。波浪在憤怒的飛沫中呼叫,跟狂風爭鳴。看吧,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它笑那些烏雲,它因為歡樂而號叫!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狂風吼叫……雷聲轟響……
一堆堆烏雲,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大海抓住閃電的箭光,把它們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這些閃電的影子,活像一條條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一晃就消失了。——暴風雨!暴風雨就要來啦!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此文出自前蘇聯·瑪克西姆·高爾基《海燕》
(5)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常在海面上飛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詞含有「暴風雨的預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分成三部分,描繪了海燕面臨狂風暴雨和波濤翻騰的大海時的壯麗場景。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之際勇敢歡樂的形象的描寫,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
熱情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將取得勝利的前景。並且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
《海燕》是高爾基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
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作者簡介: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28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高爾基於1868年3月28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
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
『陸』 高爾基《海燕》的象徵意義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醞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群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寫海鷗「呻吟」「飛竄」「恐懼」「掩藏」,海鴨「呻吟」「嚇壞」,企鵝「膽怯」「躲藏」的驚恐萬狀的丑態。
正是為了與海燕「高傲的飛翔」、歡樂的「叫喊」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堅強、樂觀自信的形象。作者對它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群象徵了反革命的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6)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海燕》運用象徵的手法,號召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迎接革命暴風雨的來臨。這篇作品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傳單」。
這首詩對工人革命斗爭的發展和農民運動產生了影響,學生的反政府運動也更為強烈。列寧在1901年12月寫的《示威遊行開始了》一文中這樣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示威運動正由於種種原因而在下新城、在莫斯科、在哈科夫再次高漲起來。
民憤到處都是增長,把這種憤懣匯合成為一道沖擊到處橫行霸道、肆虐逞凶的專制制度的洪流,愈來愈必要了。……當人民的憤懣和公開的斗爭到處開始迸發火星的時候,首先和主要的是供給大量的新鮮空氣,使這些星星之火能夠燃燒成熊熊的烈火!」
它也深受列寧、斯大林的贊賞,被譽為「戰斗的革命詩歌」。《海燕》在當時的俄國,是「鼓舞人民革命的號角」。
『柒』 高爾基的《海燕》一文象徵的主題是什麼
《海燕》體現了高爾基早期作品中革命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徵。整首詩以宏偉壯麗的大自然作背景,極力渲染惡浪騰空、雷電交加、狂風怒吼、波瀾壯闊的緊張的氣氛,狀寫出油畫般濃烈、鮮明的色彩,塑造出一個「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精靈」般的藝術形象,蘊蓄著激越的情緒和諷刺的筆調。
這些都具有鮮明的革命浪漫主義的特點,整體上營造了濃郁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氛圍,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它反映了高爾基早期的美學主張──他在給契訶夫的一封信中說:「確確實實,需要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來到了。『希望』是不像生活,而高於生活,比生活更美好的東西。」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爾基創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詩。
(7)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海燕》是高爾基1901年3月寫的一篇帶有象徵意義的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由於19世紀歐洲爆發的工業危機很快就蔓延到了俄國,在1900年到1903年的危機年代裡,俄國倒閉了3000多家大小企業,被開除的工人達10萬多人,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
俄國工人運動開始從經濟罷工轉到政治罷工,轉到遊行示威,提出關於民主自由的政治要求,提出「打倒沙皇專制」的政治口號,動搖著沙皇統治的根基。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於俄羅斯帝國下諾夫哥羅德的一個木工家庭。是著名的作家、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也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和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之一。
『捌』 《海燕》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海燕》寫於1901年,當時,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高爾基1901年2月19日從故鄉尼日尼·諾夫戈羅德來到彼得堡,參加俄國作家協會為紀念農奴解放40周年而舉行的特別會議,發表了抨擊沙皇政府的演說。3月4日,幾千名大學生和工人為抗議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學生送去當兵,在彼得堡喀山廣場舉行示威,遭到殘酷鎮壓,有些人被打死,許多人受了傷。高爾基參加了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極為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鄉後,根據當時的斗爭形勢和參加示威的感受,寫成了短篇小說《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這篇小說的尾聲部分。小說先投寄莫斯科《信使報》,後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雜志。愚蠢的審查官禁止發表這篇小說,卻認為它的尾聲是一篇寫景的文字。這樣,《海燕》就被作為一篇獨立的作品在《生活》雜志1901年4月號上發表了出來。《海燕》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詩傳單。
據斯維爾德洛夫夫人的回憶錄《斯維爾德洛夫》所載:由於《海燕》這首散文詩句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沙皇政府才認識到高爾基的危險性,於是不經審訊就決定把他放逐到庫爾斯產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諾夫戈羅德的人們很早就把火車站擠滿了,為高爾基送行。高爾基剛到來,人群中就爆發了「高爾基萬歲」、「打倒專制制度」、「消來黑暗勢力」的呼聲。示威者時而高唱革命歌曲,時而朗誦《海燕》,一位演說者大聲說道:「高爾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說出了真理並揭露我們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筆,一種力量——他那在自由發表意見時所表示的思想……我們要用示威來表示我們是怎樣地喜愛高爾基」。示威結束時,一位大學生激動地高呼;「暴君將要死亡,而偉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將要興起!」
戈寶權同志根據《高爾基全集》翻譯,編入本書時,由譯者作了修改。《海燕》是高爾基在1901年3月寫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結尾部分,原題《海燕之歌》。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歷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高爾基是筆名。
《海燕》發表後,立即引起廣大讀者注意,成為進行革命宣傳斗爭的有力武器。列寧非常喜歡這首革命詩歌。他在1906年寫的《在暴風雨來臨之前》一文中,曾經引用這篇作品,並且以「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作結束語。
『玖』 高爾基的《海燕》全文賞析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全篇在內容結構上層層推進,前後呼應,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它以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可分為三個大的場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風雨「將來」──「逼近」──「即臨」的三個場面中進行刻畫。
第一個畫面(從開頭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寫暴風雨將要來臨,海燕「高傲地飛翔」,以樂觀的激情和勝利的信心「渴望」著暴風雨的到來。
第二個畫面(從「烏雲越來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寫暴風雨逼近之時,海燕搏風擊浪,以必勝的信心迎接暴風雨的到來。
第三個畫面(從「狂風吼叫」到篇末):寫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熱情呼喚著暴風雨。
(9)海燕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海燕》運用象徵的手法,號召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迎接革命暴風雨的來臨。這篇作品一經發表,便在俄國大地上產生巨大反響,它被革命者用膠印和手抄等方式廣為傳播,一時間成為最受歡迎、最富有宣傳性和號召力的「傳單」。
這首詩對工人革命斗爭的發展和農民運動產生了影響,學生的反政府運動也更為強烈。也深受列寧、斯大林的贊賞,被譽為「戰斗的革命詩歌」。《海燕》在當時的俄國,是「鼓舞人民革命的號角」。
『拾』 海燕(中國作家所寫)全文
鄭振鐸(1898—1958),福建長樂人,作家、學者、翻譯家。有散文集《海燕》,短篇小說集《桂公塘》,學術論著《中國文學史(插圖本)》、《中國俗文學史》,譯作《飛鳥集》(泰戈爾)等。
烏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積伶積俐,加上一雙剪刀似的尾巴,一對勁俊輕快的翅膀,湊成了那樣可愛的活潑的一隻小燕子。當春間二三月,輕風微微的吹拂著,如毛的細雨無因的由天上灑落著,千條萬條的柔柳,齊舒了它們的黃綠的眼,紅的白的黃的花,綠的草,綠的樹葉,皆如趕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來,形成了爛漫無比的春天時,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愛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飛來,加入了這個雋妙無比的春景的圖畫中,為春光平添了許多的生趣。小燕子帶了它的雙剪似的尾,在微風細雨中,或在陽光滿地時,斜飛於曠亮無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聲,已由這里稻田上,飛到了那邊的高柳之下了。再幾只卻雋逸的在粼粼如紋的湖面橫掠著,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的盪漾了開去。那邊還有飛倦了的幾對,閑散的憩息於纖細的電線上,——嫩藍的春天,幾支木桿,幾痕細線連於桿與桿間,線上是停著幾個粗而有致的小黑點,那便是燕子,是多末有趣的一幅圖畫呀!還有一家家的快樂家庭,他們還特為我們的小燕子備了一個兩個小巢,放在廳梁的最高處,假如這家有了一個匾額,那匾後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來住了,第二年,我們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對,它們還要來住。
「燕子歸來尋舊壘」。
還是去年的主,還是去年的賓,他們賓主間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幾家,小燕子卻不來光顧,那便很使主人憂戚,他們邀召不到那末雋逸的嘉賓,每以為自己運命的蹇劣呢。
這便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可愛的活潑的小燕子,曾使幾多的孩子們歡呼著,注意著,沉醉著,曾使幾多的農人們市民們憂戚著,或舒懷的指點著,且曾平添了幾多的春色,幾多的生趣於我們的春天的小燕子!
如今,離家是幾千里!離國是幾千里!託身於浮宅之上,賓士於萬頃海濤之間,不料卻見著我們的小燕子。
這小燕子,便是我們故鄉的那一對,兩對么?便是我們今春在故鄉所見的那一對,兩對么?
見了它們,遊子們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輕煙似的,一縷兩縷的鄉愁么?
海水是皎潔無比的蔚蘭色,海波是平穩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樣,偶有微風,只吹起了絕細絕細的千萬個粼粼的小縐紋,這更使照曬於初夏之太陽光之下的、金光爛燦的水面顯得溫秀可喜。我沒有見過那麼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潔無比的蔚蘭色,只有幾片薄紗似的輕雲,平貼於空中,就如一個女郎,穿了絕美的藍色夏衣,而頸間卻圍繞了一段絕細絕細的白紗巾。我沒有見過那末美的天空!我們倚在春色的船欄上,默默的望著這絕美的海天,我們一點雜念也沒有,我們是被沉醉了,我們是被帶入晶天中了。
就在這時,我們的小燕子,二隻,三隻,四隻,在海上出現了。它們仍是雋逸的從容的在海面上斜掠著,如在小湖面上一樣;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與翼尖一打,也仍是連漾了好幾圈圓暈。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飛著飛著,不會覺得倦么?不會遇著暴風疾雨么?我們真替它們擔心呢!
小燕子卻從容的憩著了。它們展開了雙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了,雙翼如浮圈似的支持著體重,活是一隻烏黑的小水禽,在隨波上下的浮著,又安閑,又舒適。海是它們那末安好的家,我們真是想不到。
在故鄉,我們還會想像得到我們的小燕子是這樣的一個海上英雄么?
海水仍是平貼無波,許多絕小絕小的海魚,為我們的船所驚動,群向遠處竄去;隨了它們飛竄著,水面起了一條條的長痕,正如我們當孩子時之用瓦片打水鏢在水面上所劃起的長痕。這小魚是我們小燕子的糧食么?
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著,浮憩著。它們果是我們故鄉的小燕子么?啊,鄉愁呀,如輕煙似的鄉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