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秋冬的短篇小說
⑴ 老舍春風原文
濟南與青島是多麼不相同的地方呢!一個設若比作穿肥袖馬褂的老先生,那一個便應當是摩登的少女。可是這兩處不無相似之點。拿氣候說吧,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而青島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濟南也比青島冷。但是,兩地的春秋頗有點相同。濟南到春天多風,青島也是這樣;濟南的秋天是長而晴美,青島亦然。
對於秋天,我不知應愛哪裡的:濟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島的是海邊。濟南是抱在小山裡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黃綠之間,松是綠的,別的樹葉差不多都是紅與黃的。就是那沒樹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顏色--日影、草色、石層,三者能配合出種種的條紋,種種的影色。配上那光暖的藍空,我覺到一種舒適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著,躺到永遠。
青島的山--雖然怪秀美--不能與海相抗,秋海的波還是春樣的綠,可是被清涼的藍空給開拓出老遠,平日看不見的小島清楚的點在帆外。這遠到天邊的綠水使我不願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種無目的的思慮,要思慮而心中反倒空虛了些。濟南的秋給我安全之感,青島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我不知應當愛哪個。
所謂春風,似乎應當溫柔,輕吻著柳枝,微微吹皺了水面,偷偷的傳送花香,同情的輕輕掀起禽鳥的羽毛。可是,濟南與青島的春風都太粗猛,把兩地的春都給吹毀了。濟南的風每每在丁香海棠開花的時候把天刮黃,什麼也看不見,連花都埋在黃暗中;青島的風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時節忽然來一陣或一天的冷風,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脫,花兒不敢開,海邊翻著愁浪。
兩地的風都有時候整天整夜的刮。春夜的微風送來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風,門響窗戶動,使人不英雄的把頭埋在被子里;即使無害,也似乎不應該如此。對於我,特別覺得難堪。我生在北方,聽慣了風,可也最怕風。聽是聽慣了,因為聽慣才知道那個難受勁兒。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麼不好,不幹什麼也不好。
它常常打斷我的希望:聽見風響,我懶得出門,覺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彷彿應當有生氣,應當有花草,這樣的野風幾乎是不可原諒的!我倒不是個弱不禁風的人,雖然身體不很足壯。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風。別種的苦處,多少是在一個地方,多少有個原因,多少可以設法減除;對風是干沒辦法。總不在一個地方,到處隨時使我的腦子晃動,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說不出為什麼苦痛,而且沒法子避免。它自由的刮,我死受著苦。我不能和風去講理或吵架。單單在春天刮這樣的風!可是跟誰講理去呢?蘇杭的春天應當沒有這不得人心的風吧?我不準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個地方去"避風"呀!
(1)春秋秋冬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作者: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本名舒慶春,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短篇小說《趕集》等。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朴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盡。1978年初,老捨得到平反,恢復了「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老舍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思想上藝術上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和突破。他寫作勤奮,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於1966年8月24日自溺於北京太平湖。
一生共寫了約計800餘萬字的作品,被稱為「人民藝術家」。享年67歲。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
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⑵ 關於描寫春夏秋冬的散文或名著
1、《春》
《春》是現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發表於1933年7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在該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裡的傳統文化積淀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嚮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一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
《春》描寫、謳歌了一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一種逼真寫照。
2、《濟南的冬天》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小說家老舍創作的一篇散文,最初發表於1931年4月,此後長期被中國中學語文教材選用。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因此來到被譽為「泉城」的山東省會濟南後,感受非常強烈。
標題「濟南的冬天」,簡潔闡明了地點,節令。老舍緊緊抓住濟南冬天「溫晴」這一特點,描述出一幅幅濟南特有的動人的冬景。
3、《夏》
《夏》是當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新聞理論家、政論家和科普作家梁衡創作的一篇散文,《夏》是他作為中央報紙的記者多年駐節在黃河流域所親密接觸的夏。
這凝重厚實的黃土地,哺育了我們的民族,潤澤了中華數千年的燦爛文明,所以,他把黃土地之夏,作為自己縱情禮贊的典型觀照物,就不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徵和形象上的寓義。
4、《秋夜》
《秋夜》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4年創作的一首敘事兼抒情的散文詩。作者採用象徵手法,賦予秋夜後園中不同景物以人的性格,代表不同類型的社會人物。
「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徵著壓迫和摧殘進步力量的勢力,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做著「春的到來」的夢的小紅花象徵著善良的弱者,聳立在後園的兩株棗樹,象徵著與黑惡勢力抗爭的進步力量。
通過對這些景物的含蓄描繪,表達了魯迅對惡勢力的抗爭和憤怒,對英勇抗擊惡勢力的革命者的崇敬和贊美,也表達了自己與惡勢力作韌性戰斗的意志。此文語言精緻,意象空靈,結構嚴謹,為象徵散文詩民族化的創造,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風范。
5、《夏天》
《夏天》是當代小說家、詩人蔣一談創作的短篇小說自選集,收錄了蔣一談作品中所有發生在夏天的故事。
這些故事散發出奇異的幽暗與涼意:《林蔭大道》真實展現了一個知識女性的內心情感,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痛苦掙扎;
《中國鯉》講述了為凈化河流水質而引進到美國的中國鯉魚因龐大的繁殖力被捕殺的故事;《公羊》是生活在城市的兒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心路歷程;
《馬克·呂布或吳冠中先生》講述的是一對青年男女在美術館約會因藝術家的往事而產生分歧、無疾而終的情感故事;
《夏天》一書集合了蔣一談所創作的發生在夏天的故事,多角度展示了當下中國人脆弱、敏感、茫然無助的精神狀態,以及在困境迷惑中對人與人之間樸素情感的追尋。
⑶ 老舍《春風》賞析
老舍散文《春風》寫出了濟南秋天的美。
老舍不僅寫了的秋天、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夏天,還在《春風》中寫了濟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駁離,色彩斑斕。他似乎天生對山有一種由衷的親近,對水有一種深切的景仰。
他的散文中對濟南山水的描寫,如其說是寫,不如說是在「讀」,是相看兩不厭的「對話」,就難怪是那麼鮮活,那麼靈動,那麼傳神,那麼富有人情味了。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春秋秋冬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語言風格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老舍說:「沒有一位語言藝術大師是脫離群眾的,也沒有一位這樣的大師是記錄人民語言,而不給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語言是加提煉過的北京白話。其作品語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細的思考與研究的基礎上。他的「白」,讓讀者易於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用通俗、平白的文字來反應時代和生活,這才是老舍作為語言大師的境界,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語脫去自然形態的粗糙與隨意,煉成金子,使現代的北京口語顯出樸素精緻如同一具精雕細刻的瓷器。
同樣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一方面來自狄更斯等英國文學家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內蘊的「京味」。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