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滄州輕小說

滄州輕小說

發布時間: 2022-05-13 18:41:23

⑴ 滄州的民俗是什麼

滄州舞獅、井陘拉花、河北邦子、滄州面花、西河大鼓。

1、滄州舞獅

滄州舞獅是河北省的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敲鑼打鼓,舞獅助慶。滄州獅子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2、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類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類陘拉花最早源於民間的節日、廟會、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中就有相的記載。

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

3、河北邦子

河北梆子是中國梆子聲腔的一個重要支脈,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清光緒初年進入興盛時期。河北梆子在劇種方面不僅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現實生活。

在舞台藝術上,無論是音樂、表演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都有極大的變化和明顯的提高,從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剛勁、華麗、委婉的特點,流行於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東、河南、山西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北方影響較大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

河北梆子在其興盛期,還曾傳入中國東北三省、江淮地區以及俄羅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4、滄州面花

「面花」,城裡人叫「麵塑」或「捏麵人」。豫東地區稱為「蒸花饃」;豫西一帶早年叫「窩窩花」,解放以後改稱「糕花」,但在河南廣大地區,叫的最多、最普遍的稱呼是「捏面花」。

在舊社會面是勞動人民生活中的高檔食品,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幾頓「白饃饃」,成為窮苦孩子們企盼一年的最佳食品。母親們把來之不易的白麵粉,製作出各種不重樣的小動物、小花饃,即好吃,又好看,又好玩,成為母親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最好的食用玩具。

5、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

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⑵ 滄州有哪些歷史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佔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1958年撤銷滄縣專區,並入天津專區。1961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市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1986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199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2)滄州輕小說擴展閱讀: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11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盪,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鑒,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並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范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中央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武術

⑶ 河北滄州的由來與歷史一前叫什麼

滄州因施耐庵先生的一部《水滸》而名揚天下,但滄州也因一部《水滸》而被天下人誤讀了幾百年。

出差到外地,朋友們知我是滄州人,總是說:滄州啊,知道,林沖發配的地方。要麼就問:你們滄州是不是特別荒涼?要不林沖怎麼會往那兒發配呢。

我告訴他們,我曾翻遍了正史和野史,沒有找到一條關於滄州在任何朝代曾成為流放地的記載。至於林沖發配滄州,純是小說家言。可這頂「莫須有」的帽子一戴,心理的真實就變成了歷史的真實。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滄州人自己也不清楚這一點,每每與外地人說:俺們滄州你知道吧,就是林沖發配那地方!

一座城市被誤讀,它的歷史命運往往會因之而扭曲乃至改變。其實滄州的名氣,萬萬不應是因為那位子虛烏有的林教頭,它實在是京畿人文淵藪,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

滄州應該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它的魅力在於它深厚的文化積淀。

喜歡讀《詩經》的人很少會想到《詩經》與滄州的關系,殊不知,滄州正是《詩經》的傳出地。如果沒有漢博士毛萇在這里開館授《詩》,那麼這部被稱為世界文學史瑰寶的詩典將會永遠湮滅於秦火的坑灰之中。您大概不會想到,《詩經》的重要傳本———《韓詩外傳》的作者韓嬰,也是滄州人。

喜歡唐詩的朋友自然背得出被譽為「五言長城」的劉長卿和邊塞詩人高適的詩,這兩位閃爍在唐代文學星空中的璀璨星座,原本從滄州大地上升起。喜歡宋詞的人對「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那首詞不會陌生,但您萬萬不會想到,詞作者李之儀也是滄州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是文學史上抹不掉的名字,他的一首「天凈沙」人人耳熟能詳,這位馬致遠,被證明就是滄州人。如果沒有滄州人紀曉嵐,也許不可能有被稱作「中國文化史上的萬里長城」的七萬九千卷的《四庫全書》和被視為同《聊齋志異》並列「兩大絕調」的《閱微草堂筆記》……當代大作家王蒙、蔣子龍、哲學家張岱年……他們都是這塊土地的驕傲。前不久滄州文學院繪制出全國第一張文學地圖———《滄州文學地圖》,那上面開列出從西周到當代的文學名家有四百多位,而且還標示出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全國文學名家,多有與滄州發生過文學上的關系。張衡在任河間相時寫下過《四愁詩》、《歸田賦》等名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蘇軾,都留下過與滄州有關的文字。

滄州被誤讀之二,還因為這里是舉世聞名的武術之鄉。《漢書》上記載過一個名叫龔遂的太守,就因治滄州時提出過一項「賣刀還犢」的政令而名垂青史,可見其武風熾盛且源遠流長。滄州出的一些武術名家也確實了得,比如霍元甲,比如大刀王五、千斤王王子平,還有曾任南京國術館館長的張之江等等。歷史上素有「鏢不喊滄」之說,所以一些不了解滄州的朋友認為滄州人很粗魯,愛舞刀弄棒。其實武術也是一種文化形態,滄州人走遍天下,行俠仗義,但滄州人絕不是粗魯的莽漢,跟一個真正的滄州人交往,是盡可以以身家性命相托的。因為滄州人把心掛在了自己的胸膛外邊。

滄州的文化結構不是單一的,滄州有四個方言區,南部東部屬漢語官話系統次魯方言區,中部是本土方言區,北部屬天津次方言區,西部則屬華北官話系統冀中土話群,依這四個方言區也形成了形態不盡相同的文化板塊。一條縱貫全境的京杭大運河,既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一條文化的傳輸帶,使滄州的地緣文化較早接受了先進文化的浸染,同時,海洋文化與內陸平原文化的融合、齊魯文化與燕趙文化的交匯,更形成了滄州人文性格中最突出的因素。

或許,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消費時代,滄州人性格是有些「落伍」了。

曾經有一個滄州漢子,在蘭州火車站遇到一個雙腳凍爛、身無分文的溫州青年,他毅然把這個在車站廣場爬來爬去的異鄉人背起來,背上了火車,而且這一背就一直輾轉送到了遠在他家鄉幾千里外的溫州。到了溫州,連這個青年的家人都不願意接納他,又是這位滄州漢子把他背進了醫院,為他出了醫葯費。後來索性救人救到底,又把這位截了肢的青年人從溫州接回他的家鄉黃驊,幫他開了一家服裝裁剪店來謀生。這件事曾在全國引起過一場很大的波動,並由此引發了商品時代人際關系的深層思索。而當有記者問起這位名叫張俊嶺的滄州漢子為什麼會這么做時,他只簡單說了一句話:我是滄州人。似乎這種道義感是與滄州人與生俱來的,它融在滄州人的骨髓里、血液中。

滄州人敦本務實,「實事求是」這條成語發源於滄州。一個特別願意結交滄州人的外地朋友總結滄州人的特點,說滄州人優點是「實在」,缺點是「傻實在」。似乎在這個物質化了的時代,滄州人的性格有點格格不入,殊不知,也正是因為這種品格,讓滄州人得益良多。

毋須諱言,滄州這塊土地是貧瘠的,尤其是東部地區,大片的鹽鹼地、蒹葭連天的大草窪讓這里多了幾分地老天荒的蒼涼,可是這里的人們卻一代代活得快樂而踏實。每天,總有笛子和嗩吶安慰平原上的落日,他們曾是出色的忍者,他們對苦難忍受的力量多年來一直讓我感動。誕生於這塊蒼涼的土地上的藝術,也就有了這塊土地的秉性。比如滄州木板大鼓(京韻大鼓即由此發源而來),比如黃驊漁鼓,都是這塊大土地的「神曲」啊!那種野茫和淳厚一下子就能把你帶進了他們的世界。我曾在一個日落的黃昏坐在一條破舊的木船上,聽一位八十多歲的老漁民唱漁鼓,嘶啞蒼涼的「三拔氣」漁鼓調從他那掉光了牙齒的嘴裡唱出來,是那麼盪氣回腸:「降人生哎好艱難,人是那個陽間的混水魚,波打那個浪推爭的一口氣……」給他伴奏的只有腳下湧起的海浪和呼嘯的海風,聽得我淚流滿面,那個場景久久不能忘懷。

⑷ 滄州市哪裡有賣小說的書店

哪都有,渤海後頭有個新華書店,旁邊還有幾個小書店,都有小說賣,如果要便宜的最好最好在小書店買,還可以打價,新華書店很貴,但可以免費看,不能帶走嘔!

⑸ 一千年前滄州是什麼樣的

滄州市簡介
� 滄州市滄州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臨渤海,西倚"華北明珠"白洋淀,北環京津,南與山東接壤,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轄4個縣級市、10個縣、2個區和2個縣級國營農場,人口66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1

人口、宗教、民族
� 1947年6月15日滄州市解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已成為一座新興的石油化工城市。
滄州市位於冀中平原東南部,地處黑龍港流域,東臨渤海。全市城鄉總面積為14053平方公 里,其中市區面積202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市總人口668.9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0.39萬人 。全市轄3區、14個縣、市,31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5942個村、居民委員會。
� 滄州因是「雜技之鄉」而著稱於世。本世紀70年代,以滄州市為主的「大港油田」、「華北油田」相繼建成投產,成為全國的原油、天然氣重要產地。70年代以後,一批化肥、石油化 工大型項目建成投產,滄州市已成為一座石油化工為主的城市。
改革開放以後,滄州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1988年被國家定為沿海開放城市,跨世 紀神黃鐵路及黃驊港的建設,為滄州市的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歷史滄州
�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據史籍載,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有「小梁山」之號,可見滄州武風之盛和武術之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系甚密。
� 古之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盪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明清時,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隱姓埋名,化裝僧道游俠,傳藝維生。
� 滄州,地處「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澇、蟲災不時降監。正常年景,許多人家糠菜半年糧。重災之年,流浪乞討,賣兒鬻女者不鮮。民謠雲:「拋棄黃口兒,一乳恩情盡;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許多壯丁,以販鹽維生,而官府緝拿甚嚴。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則必習武事。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捍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說明了滄州人民自古就尚義任俠。

自然地理
� 景觀獨特滄州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多窪淀,20多條河流匯聚9處入海,多處濕地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是200多種候鳥的遷徙停留地。沿海岸線有6條古貝殼堤,是世界現存的三大古貝殼堤之一。臨海的小山,雖然海拔只有39米,區域面積20平方公里,卻是距今二三萬年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火山地貌。"華北明珠"白洋淀下游出口在滄州所轄的任丘市,淀水經大清河直通天津。

經濟特色
� 農業:通過發展畜牧、蔬菜、牧草和林果四大產業及旱鹼地開發工程。初步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格局。

� 工業:我市是經化工部批准重點建設的「化工城」,目前,年處理原油能力達500萬噸,年產尿素48萬噸,合成PVC樹脂26.5萬噸,其中PVC樹脂佔全省同類產品的60%以上。化學肥料佔全省同類產品的20%以上。並建有全國唯一DI生產廠,年產TDI2萬噸。

滄州武林,根深葉茂;滄州武傑,名揚八方;滄州武術,遍及華夏,遠涉亞、歐、美、非一些國家和地區。滄州「武術之鄉」之譽,宏揚中外。 滄州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系,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
今滄州「武術之鄉」,含滄州市所轄縣、市。歷史上人民為了反對封建盤剝和壓榨,滄州民間武風益盛。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後,滄州武術得以復興與發展。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據史籍載,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有「小梁山」之號,可見滄州武風之盛和武術之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系甚密。
古之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盪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明清時,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隱姓埋名,化裝僧道游俠,傳藝維生。
滄州,地處「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澇、蟲災不時降監。正常年景,許多人家糠菜半年糧。重災之年,流浪乞討,賣兒鬻女者不鮮。民謠雲:「拋棄黃口兒,一乳恩情盡;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許多壯丁,以販鹽維生,而官府緝拿甚嚴。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則必習武事。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捍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說明了滄州人民自古就尚義任俠。
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莫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沖,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滄州系多民族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漢與滿、蒙古、回等少數民族曾發生過隔膜與誤解,但不快之事,逐漸融洽。民族之間的不快,促武術發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藝,更推動武術之發展。
唐建科舉制,延續多代。至明中期,建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行廢止。明清武科,對滄州武術發展亦有促進。此時武舉人、進士達1800餘人。民國七年(1918),直隸督軍曹錕為擴充其勢力,在滄招募武士數十名到其武術營任教或當兵。此舉,對滄州武術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民國十七年(1928),滄籍國民軍陸軍上將張之江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大力提倡強身御海,強種救國,滄州入館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時,省、縣建國術館或民眾教育館,倡導武術,「八式房」遍及滄境城鄉,習武者甚眾。 滄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內外交流。來滄授藝者,熱情款待。又有不少人周遊祖國南北,或設鏢局,或任鏢師,或於民間教徒,或入軍旅授藝,或尋師放友學技,或參加擂台比武。霍殿閣被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聘為武師;王正誼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城;王子平屢勝外國大力士於擂台之上;馬鳳圖、馬英圖傳藝於西北五省、區;佟存、佟忠義、張占魁、孫文勃、楊積善、劉振山、張殿奎、吳秀峰、盧振鐸、賈耀亭等授徒不下數萬,遍及十餘省、市。同時,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華,充實滄州武林。因而,滄州武林門類和獨立之拳械技藝愈加豐富,許多拳械套路,經過提煉、改進、創新,獨具滄州特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視中華武術為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納入民族體育項目,滄州武術得到復興。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以後,王子平、佟忠義、王金聲等被選入赴京表演團,在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國家領導人表演,受很高評價。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兒王菊蓉隨周恩來總理率領之國家代表團訪問緬甸。同時,滄州武術運動員在滄州各級武術比賽及省和全國武術比賽中多人多次獲獎,對滄州武術之再興,均具巨大推動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沖擊,一些拳譜和歷史文物被銷毀,滄州武術發展暫時受挫,而習武之風始終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於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滄州武術再次振興。地、市及各縣相繼建立武術協會,建立、恢復、充實業余體校武術隊,配備領導和教練人員,增添武術訓練設施。一些中小學開設武術課,編排武術操,民辦武術館、社,如雨後春筍,迅速蓬勃發展。同時,地、市、縣每年舉辦武術比賽,鼓勵先進,擴大傳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進行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工作,獲得豐收。從而,傳統武術得以繼承和發揚,國家規定套路得以廣泛傳播。滄州武術運動員參加省和國家級比賽,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選入省和國家武術組織或高等院校。滄州武林人士,還有的擔任省和國家武術組織領導職務,有的為武術教授或高級教練。在滄州境內,習武者數十萬人,滄州「武術之鄉」名聲再振,1985年,河北省體委正式命名。
滄州武術,一向被稱為「開放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滄州武術,不僅愈來愈受國人喜愛,亦愈來愈受國際重視。在國內,邀滄籍武師前去授藝講學和派員來滄考察和習藝者,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滄州武林門類及獨立之拳、械,除失傳者外,計50餘種,有六合、八極、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掛、唐拳、螳螂、昆侖、飛虎、太平、八盤掌、地躺、青萍劍、昆吾劍、闖王刀、瘋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腳、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張、短拳、陰手槍、楊家槍、太極、八卦遍布各地。
滄州武術,流傳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斷改進或創新,故雖一門類,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動作招式數量不一,演練速度亦不盡相同。但同一門者,其風格特點仍保留不變。

⑹ 為什麼都發配到滄州滄州是什麼特殊地方

因為在古代滄州土地貧瘠,災荒不斷,所以人煙稀少,是犯軍發配和綠林的地方。例如水滸傳中林沖就被發配滄州。

打開歷史地圖集就知道,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較小的一個朝代,而當時北宋與遼的邊界就在今天滄州之北,當年的河間府一帶。已經到了邊境了。

其次,滄州歷史上確有些「惡」名。這主要因為滄州武術。中國武林分為南北兩派,但對於滄州在中國武林的至尊地位,至遲明末清初南北兩派就已形成共識。現在習慣的說法,滄州武術「興於明、盛於清」,實際上滄州人練武要比這早得多。

《漢書·龔遂傳》記載,漢宣帝派龔遂去治理渤海郡(今滄州一帶),龔遂的施政措施之一。這是正史記載,漢代著名的「劍犢之化」即來源於此,可見在漢朝時滄州一帶即已習武成風。一個地方人人練武、個個習拳,必給人以民風強悍的印象。

乾隆版《滄州志》的說法滄州是:尚義任俠,披肝瀝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雖獻出生命而在所不惜。這樣的地方被視為「遠惡軍州」並非完全空穴來風。

(6)滄州輕小說擴展閱讀

其實老者說,正史和野史都沒有一條關於滄州在任何朝代曾成為流放地的記載。至於林沖發配滄州,純是小說家言。可這頂「莫須有」的帽子一戴,心理的真實就變成了歷史的真實。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滄州人自己也不清楚這一點,每每與外地人說:俺們滄州你知道吧,就是林沖發配那地方!

一座城市被誤讀,它的歷史命運往往會因之而扭曲乃至改變。其實滄州的名氣,萬萬不應是因為那位子虛烏有的林教頭,它是個名人輩出的地方。

⑺ 急!!!求超經典短篇小小說(400~500字)

一隻送上門的獾

—(原載2009年3月11日《北京晚報》)—

這是發生在自然災害時期的故事。

剛入冬,我家就揭不開鍋了。好不容易盼來救濟,卻只有高粱面和紅薯干。那時我剛剛6歲,卻患有嚴重的胃病,吃紅薯干,胃裡反酸、燒心,老吃高粱面,大便乾燥。三番五次折騰,我的胃病就更厲害了,每天肚子餓得難受,可就是咽不下一點東西。不過半月,我就瘦得皮包骨頭了。村裡的醫生說我營養嚴重不足,又患上了厭食症,得趕緊吃有油水的東西調養,最好是肉,否則我的小命就難保了。媽媽當時就哭了:「家裡連一兩白面都沒有,又到哪裡找有油水的東西?」一天夜裡,我夢見自己進了縣城的大飯館,一大鍋牛肉冒著熱氣,廚師一手握大勺不停地攪動,一手對著鍋里翻滾起伏的肉塊指指點點,像音樂家指揮他的樂隊。我就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肉!肉!」我一激靈醒了,推醒身邊的母親,撒起潑來:「媽,我要吃肉,哪怕只吃一口,我就是死了也不冤枉。」我的話讓母親一愣:「我的孩子啊,你這么小怎麼想到死啊!」接著,就撩起被角不停地抹淚。突然,媽媽有些興奮地對我說:「青子,你還記得棲霞嶺上咱家自留地對面那個獾洞嗎,明一大早媽帶你把那隻老獾熏出來,煮了給你吃好不好?」我一下子來了精神。

兩年前我就見過那獾。那是秋天的一天夜晚,爸媽帶著我一起去護秋,剛到自留地邊,就見一個動物往對面的小山包上逃,那模樣有點像短腿花狗,但要肥得多。媽媽對我說:「看見了吧,那就是獾,在這一帶住了好多年了。」爸爸舉起獵槍就要開火,媽媽說:「它可是咱們的老鄰居了,你就放過它吧,反正我們家糧食再缺也不缺它這一口。」時隔一年,父親突患急症辭世。母親和我護秋時,我又兩次看到過那獾。或許看到只有我和母親,手裡又沒拿什麼傢伙,那獾不慌不忙地啃完一個玉米穗,才又叼起一個玉米穗慢騰騰離開。母親笑著對我說:「你看那獾多麼可愛,它還十分的愛清潔呢,連『解手』都要到洞外的『便所』去。」母親心地特別善良,一輩子連只雞都不敢殺,可眼下,為了我這個獨根苗能活下來,竟然想到了捉獾和吃它的肉。

第二天,母親用大號簍子背著麥糠和工具,手牽著我來到那個獾洞旁。我不抱希望地對母親說:「現在人都找不到東西吃,那頭老獾是不是已經被餓死了?」母親說:「這有可能,但還是要試試啊,只是,逮不到獾你可別哭,就算媽媽帶你出來玩兒了。」獾是有冬眠習性的動物,秋季積累大量皮下脂肪,每年11月就進入洞穴閉門不出了。當地人常常用煙熏的辦法逼它出來,將其捕獲。母親在獾洞旁笨拙地點燃麥糠,把明火吹滅之後,就用芭蕉扇子不停地往獾洞里扇,嗆人的濃煙順著洞道直往洞里灌。媽媽身邊放著一隻麻袋,只等被熏得暈頭轉向的獾剛一出洞,就把它緊緊罩住,裝進袋子。不一會兒,一陣急促的咳嗽聲從洞里傳出來。母親興奮極了,自言自語地說:「今天運氣好啊,我家小青子有肉吃了,命能保住了……」就在這時,只聽唿一聲,那隻老獾猛地從洞口躥出去好幾米遠,母親手中的袋子竟沒來得及將它罩住。想不到的是,這只獾並沒夾著尾巴逃竄,而是齜著牙,圍著母親一邊轉一邊怒吼。這樣折騰了一會兒,它又忽然變招猛地朝我撲來,緊緊咬住我的褲腳不放,我竟被它拖了個仰八叉,嚇得哇哇大哭。母親手拿鐵鍬准備把它制服,它則邊吼邊往遠處退,毫不畏懼。母親就這樣被它一步步引到距離獾洞四五十米遠的地方。這時候,只見獾洞里依次探頭探腦地走出5隻小獾。老獾面對獾洞凄厲悠長地叫了一聲,那些小獾立即一路狂奔至一個長滿野草的陡坡前,而後一個個抱緊腦袋,像皮球似的滾了下去,如此,誰對它們也奈何不得。「天哪,這只老獾什麼時候又生出了一窩小崽子啊?」等到母親反應過來的時候,那隻老獾像完成了此生一大夙願似的,其神態也從容鎮靜多了,它不緊不慢地鑽進酸棗叢,而後掉轉屁股盯著母親目不轉睛地看,眼神中有驚恐,有緊張,似乎還有幾分得意。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母親透過窗戶,隱隱約約看到一隻活物在院子里轉來轉去,打開屋門一看,竟是從自己手下逃脫的那隻老獾。當時母親沒有理睬它,只顧忙自己手頭的針線活。奇怪的是,第二天、第三天,那獾還是在這個時間,照常來到院子里,像在乞求什麼。母親猛地意識到獾是餓得走投無路了,才冒死來求助人。「這年月,人都有被餓死的危險,一隻老獾帶著5個獾崽子生活也不容易啊!」母親自言自語地說著。我連忙牽著母親的衣袖說:「是不是約上鄰居把它堵在院子里,活捉它。」母親想了一會兒,說:「現在逮住它不成問題,可它的5個孩子從此就沒娘了啊!」母親對老獾動了惻隱之心,她把蒸饃籠里僅有的兩個玉米面窩頭,拿在手裡掂了又掂,而後拿起一個,跑到離獾四五米遠的地方,一甩手,扔給了它。那獾抬頭望望母親,猶豫著,往窩頭處挪了幾步,又盯著母親看,確定沒有危險後,才叼起窩頭一步一回頭地走遠了。之後,這只獾便隔三差五地來我家院子里求食,母親則根據家裡的情況,有時給它一個高粱面窩頭,有時給它一串紅薯干。那獾看上去比一年前老了許多,一走一晃。母親有些疼憐地說:「唉,年景不好,你連自己都顧不了,干嗎還要生那麼多孩子啊!」6歲的我,只是覺得好玩,笑母親和獾說那些話。

一個月後,家中依然糧食短缺,我依然在死亡線上掙扎。一天凌晨,天要亮沒亮的時候,突然聽到房屋門板被什麼東西撞了一下。母親膽小,沒敢去瞅,直到天大亮,母親才去開門。剛出門,母親險些被腳下一個軟乎乎的東西絆倒。低頭一看,竟是那隻老獾。母親連忙退後一步。見老獾沒反應,母親便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輕輕推了它一下,它還是一動不動。老獾死了。它的頭部和門框上有大片血跡,還沒完全凝固。「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母親站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正好鄰居張爺爺來我家借東西,看到這情景,頓時驚訝不已,他說:「獾感覺自己快要死去的時候,總會選擇一個干凈又隱蔽的洞穴作為長眠之地,而後,悄悄離開原先棲身的洞穴,像冬眠一樣死去。」張爺爺還說,他打了一輩子的獵,還沒有見過老死在外邊的獾,而自己送上門來的事情,他也是第一次看到。母親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她抱起這只足有30斤重的獾說:「難道你是故意撞死在我家門前的?你是把你的肉身當作禮物來報恩的嗎?」母親哭了,無論如何也捨不得把這只獾吃掉。在獾死去的第二天,舅舅悄悄把這只獾剝了皮,取了肉,為我家留出一半後,把餘下的一半一鍋燉了。我和鄰居吃得滿嘴流油,母親卻始終避著,連一口湯都沒喝。

第二年,我們那一帶獲得了幾十年不遇的大豐收。母親精選了一堆子粒飽滿的麥子,一把一把裝進獾皮里。因為裝得太滿,看上去像是一隻待產的獾媽媽。母親說:「就讓我用最好的糧食安慰你那飢餓而善良的靈魂吧……」

這個故事裝在我心裡已經有幾十年了。「與人為善,悲憫為懷」成了我的座右銘。試想,只要付出真誠和愛,連動物都能被感動,何況我們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

⑻ 滄州名人

耿裕 ·呂思誠 ·張士貴 ·許世緒 ·成多祿 ·蔡鎦生 ·張之棟 ...

⑼ 誰能告訴我下列作者的簡介謝謝啊!!有加分的

白居易http://ke..com/view/5353.htm、屈原、http://bk..com/view/1646.htm鮑照、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一說上黨(今屬山西),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
杜甫http://ke..com/view/2211.htm、陸游http://www.sxgd.net/mcsx/mrhc/mrwx04.htm、阮籍http://ke..com/view/3975.htm、陶淵明、http://bk..com/view/7622.htm李白、http://ke..com/view/2133.htm#1李清照、http://ke..com/view/3066.htm黃遵憲、1792-1841,字璱人,更名鞏祚,號定庵、羽岑(左應加王旁)山民,仁和人。
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有《定庵全集》。自珍為近代學術思想的啟蒙學者,
其詩能開拓新宇,氣勢磅礴, 色彩瑰麗, 影響清末詩界革命派及南社詩人。
「同光體」首領沈植亦稱之為「奇才」,以為「定庵之才,數百年所僅有也。」
【注釋】
①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這年作者四十八歲,因不滿於清朝官場的黑暗,
辭官去京返杭。後因接眷屬又往返一次。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絕三百一十五首。、孟浩然、http://bk..com/view/7496.htm韋庄、http://ke..com/view/64174.王維、http://ke..com/view/7485.htm蘇軾、http://bk..com/view/2517.htm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一生沒有做過官。精通音樂,會做詩填詞。他的詞對於南宋後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比較少。特點是辭句精煉,風格不庸俗。http://www.shiandci.net/jz.htm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明珠長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納蘭性德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 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 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搜讀經史過程 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織》, 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 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李賀、李賀(790~816),字長吉,昌穀人,抱負遠大,自視甚高。因父名「晉肅」之「晉」與「進士」之「進」同音,「肅」與「士」音近,李賀便以有諱父名而被人議論攻擊,不得參加進士考試,理想抱負被無情現實擊得粉碎,備嘗人生苦澀,卒於故里,年僅27歲。有《李長吉歌詩》,存詩二百五十餘首。其中《李憑箜篌引》為高考必背篇目,《秋來》、《將進酒》、《雁門太守行》、《馬詩二十三首》、《昌谷北園新筍四首》、《金銅仙人辭漢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銅仙人辭漢歌》為最,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為千古麗言,感人肺腑。

二、藝術風格

李賀深受屈原、李白及漢樂府民歌的影響,多以樂府詩題材馳騁想像,具有極度浪漫主義的色彩。他的詩造語奇特,想像怪異,意象虛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艷。在遣詞造句、修辭設色方面的慘淡經營,來創造視覺、聽覺、與味覺互通的藝術效果,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作品賞析

雁門太守行①

李 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②,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③為君死。

【注釋】

①雁門大守行:樂府《相和歌·瑟調曲》舊題。古雁門郡,在今山西西北部。

②易水:在今河北易縣。

③玉龍:指劍。

【評析】

首句於「雲」上著「黑」字,已感氣氛沉重。而這「黑雲」又「壓城」以至壓得「城欲摧」,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兇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甲光向日金鱗開」,將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猶如片片金鱗,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里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

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面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正在進行。「塞上胭脂」緊承「角聲」、「秋色」描繪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見戰血;於「紫」前加一「凝」字,更強化了這種聯想。

後四句寫馳援部隊的活動。「半卷紅旗臨易水」,暗示「臨易水」之前有一段進軍過程。「半卷紅旗」是為減少阻力,是進軍的特徵,如「紅旗半卷出轅門」之類。「臨」字也表現行軍的動勢。那麼,「臨易水」之後是否遇上敵軍?如果遇到的話,力量對比如何?形勢對誰有利?這一切,後三句都未作正面描述,而言外之意卻比較明晰:一、「臨易水」表明前進受阻,又令人聯想起《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二、擊鼓為了進軍,而「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自然條件的不利暗示出戰爭形勢的嚴峻。三、末尾兩句,寫主將提劍上陣,誓作殊死戰斗以報君恩。

意象新奇,設色鮮明,意境奇詭,想像豐富而奇特,這是李賀詩歌的突出特點。在《雁門太守行》里,這些特點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體現。僅以後兩句為例,看看他如何注意設色和造型。這兩句寫主將為報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決戰,卻不用概念化語言,而通過造型、設色、突出主將的外在形象和內心活動。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黃金、白玉,其質地和色澤,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徵。詩人選用「玉龍」和「黃金台」造型設色,創造出「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的詩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將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為國捐軀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賢才的美德,都給讀者以強烈而美好的感受。李煜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亦為五代時出色的詞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徐州(今屬江蘇)人,一說湖州(今屬浙江)人。南唐元宗李景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現存約32首,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為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為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為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於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凄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里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在位時間(961-975)。、周邦彥、1056~1121年,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後人改名為《片玉集》。
<<--
高適、http://ke..com/view/16967.htm柳宗元、http://bk..com/view/2521.htm溫庭筠、http://www.ruiwen.com/news/20031.htm睢景臣、字景賢,主要作品為《哨遍·高祖還鄉》套曲陸游字務觀,號放翁。人稱「小李白」。主要作品為《書憤》、《示兒》、《釵頭鳳》等。結為《劍南詩稿》、《渭南文集》、《老學魔筆記》。中國古代最高產的詩人(有詩9000多首)。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司馬遷、http://ke..com/view/3055.htm杜牧、http://www3.zzu.e.cn/qtss/zzjpoem1.dll/viewmen?name=%B6%C5%C4%C1褚少孫、西漢經、史學家,元帝、成帝的博士,曾補寫過司馬遷的《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褚少孫開創了魯詩學之先聲。魏禧、http://www.jx.xinhuanet.com/renwu/2003-03/28/content_342857.htm蘇洵、http://ke..com/view/32005.htm。歐陽修http://ke..com/view/2544.htm、韓愈、http://ke..com/view/2518.html。方苞、http://ke..com/view/14658.htm。張岱、(1597-1679年),字宗子、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張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鑒賞的行家。
。《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兩千年中國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
不把這本書讀懂、讀通、讀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構建中華文明階梯的重要典籍
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
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哲學書
著名史學家錢穆所開列的中國人必讀書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輯錄,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這一本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由於《論語》和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有著血肉聯系,歷代思想家對《論語》進行了無數的闡釋和發揮,所以《論語》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已大大超出了這本書原初的內涵。
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論語》一直是中國人的國學必讀之書。該書以語錄體的形式,匯聚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觀點,對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早已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潛在我們的生命中,熔鑄成我們民族的個性。讀《論語》,你會感到在你心中流過的是一條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化長河。

讀《論語》,有讀了後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北宋理學家 程頤

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國學大師 南懷瑾

《論語》雖然是代表中國封建文化的經典,但作為一個中國人要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倫理道德的根源,必須閱讀這一本書。它的"仁"學以及對教育的理論,都是全人類的瑰寶。《論語》字句精當,也可當做文學書籍來讀。
--當代作家 李 准

我們在現代化的建設中必須重鑄我們的民族精神,而鑄造民族精神,不能離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學家不受《論語》這本書的影響。
--當代作家 葉朗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 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聲名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受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抑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歸有光、歸有光(1507~1571年),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崑山人。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舉,後曾八次應進士試皆落弟。徙居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安亭,讀書講學,作《冠禮》、《宗法》二書。從學的常有數百人,人稱「震川先生」。他考察三江古跡,寫了《三吳水利錄》。後來,海瑞興修水利,主持疏通吳淞江,許多方面均採用了歸有光的建議。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亂,歸有光入城籌守御,作《御倭議》。他60歲才中進士,授湖州長興縣(今浙江長興縣)知縣,重視教化,治政廉明。每逢處理訴訟事宜,務明事實真相,當時長興縣內盜賊極多,官府亂抓一批無辜者,他用計擒獲盜首,使獄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獲釋。後來又任順德府通判。隆慶四年(1570年)為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修《世宗實錄》。在文學上,以散文創作為主,與擬古主義者對抗,力矯前後七子「文必秦漢」之論,並且取得較高的成就,使當時的文風有所轉變,對後世也有一定的影響。他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著述較多,主要有《文章指南》、《諸子匯函》、《震川文集》等。劉基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歲。劉基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元至順四年{1333年)23歲的劉基,一舉考中進士,開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報國,但朝廷昏庸腐敗,使他20餘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請,成為參贊軍務的謀士,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剛直,膽識過人,朱元璋尊其為「吾子房(張良)也」。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基伯溫」的稱道。 身處亂世 滿腹經綸 劉基出生在浙江處州府青田縣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縣)武陽村一個書香地主家庭里。他的遠祖是江蘇豐沛人,有詩說其家「青田劉氏漢諸孫」,可能與漢代開國皇帝劉邦有些干係。他的七世祖劉延慶,官至鎮海軍節度使,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守防京城開封,為抗擊金人入侵,以身殉國。劉延慶之子劉光世隨高宗南渡,官居宋朝宣撫都統少保。自四世祖劉集開始,劉家遷至青田縣。到劉基出生時,他家世居武陽已經五代了,是當地有聲望的一個大族。 曾祖劉濠,不但精通儒家經典,而且通曉天文、歷算、陰陽、醫卜等學,曾做過南宋的翰林掌書。劉基的父親劉熵為人正直,才智出眾,10歲時,就和祖父劉濠一起設謀挽救了許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來,南宋滅亡後,青田縣一帶的起義軍也相繼被元軍圍剿四散,潛伏下來。元朝統治者為了斬草除根,鞏固他們的政權,派浙東道宣慰副使苟貼兒在青田縣調查反元義軍的情況。他們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個黑名冊,准備上報朝廷,予以鎮壓。這個黑名冊,關繫到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苟貼兒路過武陽村時,受到著名鄉紳劉濠一家的豐盛款待,並留他們在家裡過夜。劉濠將苟貼兒灌醉,偷出黑名冊燒掉,然後親自點火燒毀了自家的祖屋。他們故作慌亂的樣子,從大火中救出苟貼兒。苟貼兒自知飲酒誤事,所幸死里脫生,對劉家感激不盡。青田縣人對劉家不惜財產智救同胞的義舉十分欽佩。 劉熵後來成為當時的名儒,當過遂昌縣(今屬浙江)教諭(縣學校長)。他40多歲時,生子劉基,視之如掌上明珠。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對愛子的培養上了,從而使劉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劉基好學敏求,聰慧過人。12歲考中秀才,鄉間父老皆稱其為「神童」。泰定元年(1324年),十四歲的劉基入郡庠(即府學)讀書。他從師習春秋經。這是一部隱晦奧澀、言簡義深的儒家經典,很難讀懂,尤其初學童生一般只是捧書誦讀,不解其意。劉基卻不同,他不僅默讀兩遍便能背誦如流,而且還能根據文義,發微闡幽,言前人所未言。老師見此大為驚訝,以為他曾經讀過,便又試了其他幾段文字,劉基都能過目而識其要。老師十分佩服,暗中稱道「真是奇才,將來一定不是個平常之輩!」一部春秋經,劉基沒化多少工夫就學完了。泰定四年(1327年),劉基十七歲,他離開府學,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周(敦頤)程(程顥、程頤)理學,接受儒家通經致用的教育。此外,他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有一次,他在一家書屋看到一本天文書,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第二天竟能從頭至尾背誦如流,店主人知後十分驚奇,要把這部天文書送給他,劉基說:「這部書已裝在我胸中,書對我已經沒有用了。」 劉基的虛心好學和出眾才智,不僅使他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知識,而且使他年輕時就在家鄉出了名,大家都說他有魏徵(唐)、諸葛孔明(三國·蜀)之才。元統元年(1333年)二十三歲的劉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一舉考中進士,從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仕途坎坷 蟄居隱退 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正是元王朝政權逐漸走向全面崩潰的時期。元王朝建立半個世紀以來,用極端野蠻落後的方式統治中國,對廣大人民進行了無情的屠殺與殘酷的剝削,人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了,於是中國大地上到處出現了農民起義與暴動,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貪婪昏憒、醉生夢死;一面是水深火熱、揭竿而起。在這樣的情勢下,劉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麼與元朝統治階級合作,沆瀣一氣,最後同歸於盡;要麼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邊,共同埋葬貪婪殘暴的王朝。作為一個崇尚氣節和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劉基選擇了後者,盡管那裡布滿了荊棘。仕途坎坷蟄居隱退劉基考中進士後,在家閑居3年。至元二年(1336年),才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作為天子門生,他還是無限感激元朝皇帝賜給他這一施展才華的機會,以實現自幼立下的宏圖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華和忠誠,去干—番大事業。 縣丞雖然是個輔佐縣令的小官。劉基並沒有因為位卑職微而敷衍塞責,他勤於職守,執法嚴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績。他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發現高安縣一些豪紳地主勾結貪官污吏,無法無天,騙人錢財,奪人妻女,殺人害命無惡不作。劉基傾聽百姓的哭訴後,義憤填膺,決心為民除害。經過明察暗訪,掌握了真憑實據後,對幾個劣亦昭著的豪強惡霸,堅決予以嚴懲,並對縣衙內貪贓枉法的官吏也進行了整治,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很快就有了好轉。劉基剛正不阿,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的贊譽。當時的大學問家揭俁斯就曾對人說:「劉基是魏徵一流的人物,英雄豪邁之氣還要超過魏徵,將來必是治國安邦的大才!」 至元五年(1339年),瑞州路新昌州(今江西宜豐)發生一起人命案。此案初審裁定死者為自殺,但原告不服,呼冤上訴。因案情涉及青田縣一豪門大戶,瑞州路總管想到敢為民請命的劉基,便將此案交劉基復審。劉基通過審閱案卷,調查勘驗,查明是一起蓄謀殺人案。此間豪紳多次託人向劉基行賄,利誘不成就採取威脅的手段。更棘手的是,此案初審原判的官員是元朝第一等級、持有特權的蒙古貴族。劉基不懼強暴,不畏權勢,他如實上報,秉公執法。終於處決了兇犯,蒙古族大員也以瀆職罪而被罷官。劉基不避強權為民伸冤之事,一時成為遠近美談。 元朝末年,官府衙門受賄成風。劉基清正廉潔反受同僚們的嫉恨和排擠。尤其是得罪了蒙古族官員,他們對劉基更不能容,群起攻擊,造謠毀謗。劉基秉性鯁直,決不隨波逐流。他看到在這種環境中自己很難有所作為了,於是毅然投劾辭職。至元六年(1340年)劉基回歸青田老家,閉門讀書。 此時劉基已經聲名在外,回家不到三年,江浙行省以儒學副提舉第二次起用他,授行省考試官。但這次當官與前次一樣,並未長久。到任後不久,他見不平事激憤直言的脾氣又犯,上書揭發了監察御史失職的事。上鋒斥責他多管閑事,所言不實。一氣之下,他又辭職而去。在心灰意懶中,他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飲酒賦詩,遣興自娛。 可是,當時的天下已是烽煙四起,反元義軍已呈燎原之勢,劉基的家鄉在戰火中化成一片瓦礫。劉基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對義軍極其仇恨。此時台州人方國珍在海上舉兵,朝廷命浙江省著力防範。至正十二年(1352年),浙江行省又以浙東元帥府都事之職再次起用諳熟兵法韜略的劉基。 劉基雖對元朝政治極為不滿,但為君主、朝廷效忠的愚昧正統思想並未泯滅,在躊躇一番後,他還是出了山,與官府一氣,參與鎮剿方國珍的機宜。針對方國珍常以浙東寧波為跳板進襲內地的情況,劉基提出建築寧波城牆,以防方國珍攻佔的對策。築城後方國珍果然不敢輕易進犯寧波了。至正十三年(1353年)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升劉基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議招撫方國珍事。原來,方國珍在海上舉兵起事後不久,就接受朝廷招安,授定國尉,但他不安此職,仍多次下海反元,迫使朝廷不斷加官招撫。這次方又重演故技,以起兵要挾朝廷。劉基從維護元朝統治的立場出發,反對一味招

⑽ 滄州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滄州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無論人擁有多麼大的權力、金錢與慾望,在宇宙面前都顯得那麼的不堪一擊,那麼的渺小與微弱。那些殘酷的權利傾軋不過是造物主所開的很小的、很黑色的玩笑。歷史的猙獰突兀、英雄豪傑的喋血悲壯、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都不過是命運年輪短暫的綻放與涅磐。
---------《滄州大陸編年史·序》
在滄州大陸的最北面有一片的廣闊的草原,游牧民族世代生活與此,據說很久以前南方的帝國出了一位不世的英雄曾經率領鐵蹄百萬試圖征服這片遼闊的土地,最終卻在這清澈的遼河邊上兵敗自殺。從此以後,南方的帝國再沒有踏足這片土地,而這片草原卻陷入了長達幾百年的殺戮與戰爭。
已趨黃昏,一輪紅日漸漸失去了奪目的光輝,映在遼河上一片血紅,遠處的牧民帳篷內升起裊裊的炊煙,片刻的安寧,彷彿世外桃源。但僅僅片刻,馬蹄聲,呼喊聲四起,牧民們顧不得尚未圈為圍欄中的羊群,轉身跑回帳篷內拿起馬刀,牛叉,以及一切能夠拿起的武器,跑出敞篷嚴陣以待。
馬隊呼嘯而至,牧民們的自……

熱點內容
小說我要我們在一起結局 發布:2025-07-24 08:35:42 瀏覽:364
三觀正的言情小說作者 發布:2025-07-24 08:15:56 瀏覽:642
有生小說免費版 發布:2025-07-24 08:15:16 瀏覽:420
網路小說讀書心得1500 發布:2025-07-24 08:13:53 瀏覽:504
都市官途小說推薦 發布:2025-07-24 08:13:07 瀏覽:418
趙京隆小說結局 發布:2025-07-24 08:03:17 瀏覽:193
好看完結免費言情小說 發布:2025-07-24 07:52:02 瀏覽:399
重生三國高龐的小說 發布:2025-07-24 07:37:55 瀏覽:976
類似於都市超級醫仙的小說 發布:2025-07-24 07:11:16 瀏覽:809
巡迴檢察組小說沒有結局 發布:2025-07-24 07:02:04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