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苦難的短篇小說
1. 陳村的短篇小說《死》賞析
作者喜歡把自己見過的人給拍下來,也勸過年輕人,你從現在開始拍一點,到你老的時候就可以拍下很多。很多人慢慢就死了,就沒有了,但有了照片就有了他們曾經這樣存在的一個根據。作者時常會想起很多人與事,但年代久遠,很多事都已經記不清、模糊了,或者回憶也出現了錯誤。比如我想像我15歲長什麼樣,但有一天我看到15歲時的照片,我非常詫異,這與我記憶中的自己太不一樣了。我們以為時間過去了,就和我們沒有關系。其實不是的。很多東西你可以存著,你不要在當下判斷這些東西有用無用,例如,我們以前的信,或許你今天會覺得沒有用,就扔了,但以後可能又會覺得有用了。照片也是一樣,人雖然離去了,但照片留下了,否則對後代來說,爺爺、奶奶只是一個名詞,沒有人知道你也曾是活生生的。一個人曾存在於世,重要還是不重要?這個問題同樣不用現在判斷,時間會幫你判斷,會給出答案。你要做的事就是稍微勤快點多去拍照就行。我在六年前拍過小眾菜園里一位女士和她的女兒。當時她說,村長這么囂張,還開玩笑想叫她的姐妹們來整我。六年過去了,有一天她又看到了這張照片,她早已經忘了過去的事情。她說,這張照片怎麼拍得這么好啊,她要存起來。所以一個人對自己影像的觀點也是會隨著時間所改變。很多人,你給他看他20年前的照片,他會很高興。可能在當年他會對這照片挑剔,譬如說領子沒拉好啊,角度不好啊,但20年後這些都變成了小事。照片會還給你你的好時候。人總是要老的,時間對每個人都很公平。
2.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篇短篇小說(對嗎)
是的。《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
《窮人》一文的寫作年代,正是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封建農奴制一步步地崩潰瓦解,廣大人民對沙皇專制的反抗斗爭日趨高漲,逐漸形成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高潮。廣大勞動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然而他們的道德情操卻高尚淳樸。
這篇小說寫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2)關於苦難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窮人》作為小說,各種敘事元素基本具備,精緻精巧,可謂典型。小說常規的要素,無非是人物、情節、環境,而三者又必須高度統一。
《窮人》第一段環境描寫,其實是雙重的環境描寫。用比較教條的小說要素來分析,室外屬於自然環境描寫,但暗示的卻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生存條件和氛圍。殘酷,陰暗,粗暴,危險……這使得小說明明不是武打,不是戰爭,但卻依然有驚心動魄的效果。
室內屬於社會環境描寫,正好和室外環境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它溫馨,溫暖,干凈,安寧,其實就是主角桑娜的外化、物化,是桑娜內心精神化為了這間漁家小屋。但是,在整個自然環境的巨大陰影中,小屋不僅清貧,而且單薄,它的力量和光芒都是非常有限的。
這不僅僅是黑暗與光明、寒冷與溫暖的對比,也是巨大與微弱的對比。
3. 《童年》作者簡介
《童年》作者是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出生於一個木匠家庭。年幼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
長大後他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還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
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出國療養。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3)關於苦難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高爾基的創作對美國進步作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創作中的「個人的社會活力」(指個人變革自我、變革社會和變革自然的創造力〉主題與「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題,以及處理這類主題的藝術風格,更是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在劉易斯的《巴比特》對「刻板的市儈」的描繪中,可以看到與高爾基的《苦悶的王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傑克·倫敦和德萊賽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到高爾基諸多方面的影響。
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我國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斗爭。
4.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4)關於苦難的短篇小說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5. 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
必看的十佳短篇小說是:《孔乙己》、《竹林中》、《一塊牛排》、《命若琴弦》、《古典愛情》、《河邊的台階》、《麥琪的禮物》、《我的叔叔於勒》、《白象似的群山》、《裝在套子里的人》。
1、《孔乙己》
《孔乙己》不但是魯迅最好的短篇小說,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一。這篇小說,我們初中時就曾在語文課本中學習過,也許一輩子都不能完全讀懂。孔乙己是一個非常飽斗晌森滿的藝術形象,在他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悲劇,他身上折射了一個時代的悲劇。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可是現在和將來還有無數孔乙己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