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自由與孤獨
⑴ 魯迅的孤獨者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講述了一個過去的激進者如何走向毀滅的過程。主人公魏連殳和魯迅一樣,也是個近代知識分子,他學生物,教歷史,愛讀書寫作,也因為寫文章而遭人攻擊。
這些經歷都和魯迅十分相似,甚至連外貌也相像,矮小瘦削,頭發蓬鬆,須眉濃黑,兩眼在發光。他的孤獨與其說是外界強加的,毋寧說是自己製造的。最後,當他的生活目的被奪去時,他終於走向了毀滅的道路。他最後的「墮落」也有些像「狂人」的結局。
(1)短篇小說自由與孤獨擴展閱讀
《孤獨者》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6年,後收錄於小說集《彷徨》中。
該小說講述主人公魏連殳是一個獨具個性的現代知識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親手造就的「獨頭繭」中品味孤獨,最終以「自戕式」的「復仇」向社會作絕望的反抗。
魯迅通過這個故事表明,中國還遠不具備讓青年人作為自由個體可獨立生存,運用其天賦,服務於社會的社會環境。
作品評價
現代文學評論家李希凡《「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論「孤獨者」魏連殳》:《孤獨者》在《彷徨》里,的確是最給人以「重壓之感」的作品。
但是,在魯迅小說中,魏連殳的形象和性格的創造,卻是作者以其高度概括的思想藝術力量,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革命道路上的個人主義的種種表現,特別是它的思想方式和戰斗方式,進行了最尖銳的批評。
⑵ 加西亞.馬爾克斯為什麼要寫《百年孤獨》
因為在1830年至19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都顯露出來,作者通過創作《百年孤獨》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希望拉丁美洲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
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迪亞家族和馬孔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者表達著一種精神狀態的孤獨來批判外來者對拉美大陸的一種精神層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對拉美的歧視與排斥。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2)短篇小說自由與孤獨擴展閱讀
《百年孤獨》簡介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著名的作家馬爾克斯的巨著,它作為「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聞名於世,智利詩人聶魯達曾稱贊他是「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馬爾克斯也因此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
何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是西班牙人的後裔,住在遠離海濱的一個印第安人的村莊。他與烏蘇拉新婚時,由於害怕像姨母與叔父結婚那樣生出長尾巴的孩子,烏蘇拉每夜都穿上特製的緊身衣,拒絕與丈夫同房。
因此遭到鄰居阿吉拉爾的恥笑,何塞殺死了阿吉拉爾。從此,死者的鬼魂經常出現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涼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寧。他們只好離開村子,外出尋找安身之所。經過了兩年多的奔波,來到一片灘地上,由於受到夢的啟示決定定居下來。後來又有許多人遷移至此,建立村鎮,這就是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的歷史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