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微小說 » 克拉克短篇小說

克拉克短篇小說

發布時間: 2024-08-26 14:57:09

㈠ 阿瑟·克拉克的書

1956年移居斯里蘭卡。出版《城市與星星》;短篇小說《星》(Star)獲得雨果獎

1964年與庫布里克共同構思《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和劇本。小說在一些情節上與電影略有差異。

1968年《2001太空漫遊 (電影)》上映,小說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拉瑪任務》。

1974年《拉瑪任務》獲星雲、雨果、約翰坎貝爾獎。

1986年榮獲象徵終身成就的星雲科幻大師獎。成立阿瑟克拉克獎,頒給英國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說。

1988年經診斷患有「小兒麻痹後遺症」,此後多半靠輪椅行動。

1995年獲NASA「傑出公共服務獎」。

2000年受封英國爵士,由於身體不便,英國王室派高級專員親臨斯里蘭卡贈與爵位。

2001年探測火星礦物的宇宙飛船被命名為「2001火星奧德賽」。

知名著作
《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島》(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
《童年的終結》(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與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 1956年)
《深海牧場》(The Deep Range, 1957年)
《月塵如月》(A fall of Moonst, 1961年)
《海豚島》(Dolphin Island, 1962年)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 1972年)
《拉瑪任務》(Rendezvous with Rama, 1973年, 雨果獎,星雲獎)
《會見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sa, 1973年, 星雲獎)
《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 1979年, 雨果獎,星雲獎)
《2010太空漫遊》(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遊》(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瑪再現》(Rama II,1989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瑪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與簡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遊》(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時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陽暴》(Sunstorm,2005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與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www.taobao.com
www.dangd ang.com

搜索書名。有賣。他的獲獎著作《拉瑪任務》比較好找,書店或者網店都有。建議網店買,實體書店難,畢竟出版時間很久了。

㈡ 求推薦好看的科幻短篇小說謝謝!

  1. 阿瑟.克拉克《太陽帆船》,主要敘述了主人公參加地月之間的光動力飛船比賽的故事,可以說是最早的描寫「光帆推進」技術的小說。小說最後,沒人贏得比賽,主人公的飛船「黛安娜」號失控地飛向遠方,最終飛出太陽系,成為了地球人類製造的在太陽系外速度最快的物體。小說中主人公和飛船之間如同戀人一般親密的關系感人至深。最後飛船離開了他,飛向外太空,雖然令人悲傷,但也充滿希望——這畢竟是人類航天事業邁出的一大步,誰知道會不會有哪個外星文明發現它呢?

  2. 何夕《六道眾生》。未來人口爆炸,已超過百億,為了安置如此多的人口,科學家們利用不同的普朗克常數秘密製造了五個新世界,與本世界並稱為「六道世界」,六個世界互不幹擾,是「平行世界」,大量的居民被移居到新世界當中卻渾然不覺,以為是「星際移民」。小說中的反派郝南村擁有能夠在六道世界中自由穿梭的超能力,他野心勃勃,企圖藉此控制六道世界;而擁有同樣超能力的男主角何夕在揭開了自己身上的秘密以及六道世界的秘密後,充滿正義感的他決心粉碎郝南村的陰謀;女主角牧野靜是警察,在參與神秘事件的調查中認識了何夕並暗戀對方,不料何夕一心想對抗惡勢力,並不渴望愛情,他的冷漠傷了牧野靜的心。人性的冷暖與善惡在這部短篇小說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曾獲得2003年的銀河獎,強烈推薦!

  3. 阿缺《江河流殤》。一個以霍金的「時序保護猜想」為梗的悲劇故事,堪稱科幻版、悲劇版《你的名字。》:生於22世紀的男主角江川通過「超時空通信技術」與20世紀的民國女孩舒原取得了書信聯系,就這樣交往了十年,漸漸地兩人產生了愛戀之情,江川想穿越時空見舒原一面,但是因為技術原因始終無法實現。後來江川得知了在日本侵華戰爭的天津大沽口戰役中,舒原頑強抵抗,不願被日軍抓去日本做慰安婦而自殺。江川心急如焚去救人卻最終失敗,因為「時序保護猜想」決定了過去不可能被改變,改變過去等於違背自然規律,任何穿越到過去的東西如果會改變過去,要麼會被「時間」撕碎,要麼會回到原來的時空。於是一段跨越兩個世紀的傳奇愛情就此斷絕。小說字里行間透露出一股讓人冷到骨子裡的悲傷,令人潸然淚下,是一部可以打動人心的佳作。

㈢ 阿瑟·克拉克:從未長大,從未停止成長

阿瑟·克拉克

他是西方三大科幻作家之一,與艾薩克·阿西莫夫以及羅伯特·海因萊因鼎足。他出生在平凡的1917年,卻在47年後的1964年創造了傳奇,這一年,他與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合作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開始起步。他頭頂的光環不僅與科幻小說有關,還與衛星通訊以及預言家有關,他是三大科幻作家中寫作最注重細節、預言最准確的一個。

2008年3月19日,克拉克因呼吸衰竭在斯里蘭卡科倫坡的家中去世,享年90歲,墓碑上刻著他為自己寫的墓誌銘:「他從未長大,但從未停止成長。」(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的確,他從未停止成長。2013年,距離克拉克創作出《2001:太空漫遊》(1968)已過去45年,已經被封為「世界科幻殿堂的經典著作」的「太空漫遊」四部曲以更嚴謹的修訂、更精美的裝幀設計再次在中國整裝上市。即便過去近半個世紀,四部曲在今天讀來仍不過時,並不僅是因為克拉克作出了多少令人驚嘆的預言,用導演庫布里克的話說,是「克拉克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正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

正是因為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遊」,讓我們仰望星空的意義從此不同。

「創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庫布里克

「他們應該在我們坐的位置標個牌子紀念,」後來回憶自己與庫布里克在紐約「偉客商人」餐廳的那次會面時,克拉克幽默地說道。

那是1964年的4月,當時的庫布里克還沉浸在上一部電影《奇愛博士》 (Dr.Strangelove)的成功里阿瑟·克拉克簡介,正在尋找一個企圖心更大的主題——探討人類在宇宙之中的定位,「這個計劃足以讓所有老派電影中高公司的主管都心臟麻痹,就算今天的好萊塢也很難接受」,克拉克感嘆庫布里克的野心。而當時的克拉克已經從美國搬去了斯里蘭卡定居,並且出版了如《童年的終結》(1953)等一系列暢銷作品,還拿過了雨果獎。

克拉克向庫布里克羅列自己的短篇小說清單,其中一篇《前哨》(TheSentinel)吸引了庫布里克。「這是一篇塑造氣氛的小說,講月球上發現了一個外星生物製造的一種類似防盜器的東西阿瑟·克拉克簡介,等人類抵達的時候就會啟動」,克拉克介紹道。

但《2001:太空漫遊》(下簡稱《2001》)並非完全改編自《前哨》,「小說要拍成電影,還得加很多料,《2001》和《前哨》更像是橡實和橡樹的關系。」這些「料」中就包括克拉克《黎明的遭遇》(Encounterin theDawn)等五個短篇故事,但更多的內容是全新的,「這些故事是和庫布里克腦力激盪好幾個月之後,我再一個人孤獨地(是的,非常孤獨地)關在西23街222 號那家有名的切爾西飯店1008 號房裡想出來。」

到激培陪最後階段,小說和劇本開始同時寫作,相互激盪。「有時候我會在看過電影毛片之後再重寫小說的某些段落明蠢,就文學創作來說,這可是相當昂貴的方法,沒幾個作者享受得到」,克拉克說道。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讀者認為庫布里克是小說《2001》未署名的作者。

1968年春電影上映,克拉克與庫布里克誰也沒有想到,這部小說跟電影同時創作的作品會成為科幻電影的巔峰之作,人們紛紛湧入影院,在影像中體驗到了一種類似吸毒般的迷醉感。「70年代是最好的時代,《2001》是所有此類影片的教父,」《星球大戰》之父盧卡斯曾這樣評價電影《2001》。即使到今天,這部電影依然被認為是無法逾越的經典。

1999年3月,就在克拉克寫好《2001》「千禧年版序」之後的兩個多星期,他接到一個出人意表的震撼消息:斯坦利·庫布里克辭世了,享年70歲。「我現在最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我們不能一起迎接2001年的到來了,」他將那一年的序言改成了對庫布里克的悼念。

「阿瑟,所言不虛。」

歷史和小說糾纏在了一起。

阿波羅計劃的航天員,在出發前往月球之前都看過電影《2001》,1968年聖誕節,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邊的阿波羅八號組員告訴克拉克,當時他們很想發無線電回來,說自己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電影中的情節)。「唉,謹慎還是占據了上風,」克拉克打趣道。

然而,阿波羅十三號的任務卻真的和《2001》有一段很詭異的關聯。在電影中,當計算機哈兒報告AE-35組件「失靈」時,他說:「抱歉打擾你們歡慶,但是我們有個問題。」而在被命名為「漫遊號」的阿波羅十三號的指揮艙中,航天員們剛做完一段電視播報(配樂就是《2001》電影中膾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在這時氧氣槽爆炸了,他們傳回地球的第一句話就是:「休斯敦,我們有問題了。」

後來,阿波羅十三號的航天員高明地隨機應變,利用登月小艇當「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遊號」安全返回地球。事後美國航天局局長湯姆·派恩(TomPaine)送了一份整個事故的記錄報告給克拉克,在報告封面上他還寫了這樣一句話:「阿瑟,所言不虛 。」

克拉克的確所言不虛。小說中他還寫到了「發現號藉助木星重力場的加速,繼續往土星飛去」。而11年後,這項「攝動操作」(利用行星重力場使宇宙飛船加速的技術)當真被「航海家號」(Voyager)宇宙飛船派上了用場。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1984年。在小說《2001》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主人公鮑曼必須搭乘發現號上的分離艙進行艙外活動,追趕宇宙飛船遺失的通訊系統天線,後來他追上了,卻無法制止其緩慢的自轉,也無法帶回發現號。1984年2月,通訊衛星「西星六號」(WestarVI)和「棕櫚棚B2」(Palapa B2)因為火箭發射錯誤而進入無用的軌道,航天員喬·艾倫(JoeAllen)離開了發現號太空梭,利用機動裝置與棕櫚棚通訊衛星會合。和小說中的鮑曼不同的是,現實中的艾倫靠著背包里氮氣噴射推進器的推動,制止了天線的自轉,棕櫚棚衛星被帶回發現號的貨艙,兩天後,西星通訊衛星也救了回來,後來這兩顆衛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經過整修後又重新發射,這件事情被認為是航天史最成功的任務之一。

後來艾倫還將這一次經歷寫成《進入太空:一個航天員的漫遊》(Entering Space: An Astronaut』sOdyssey)一書,在贈給克拉克的書中他附了這樣一封信,「敬愛的阿瑟:當我還是小男孩的時候,就被你的寫作蟲和太空蟲感染了,可是你卻沒告訴我,不管當哪只蟲都很辛苦。」

幾乎所有太空人都讀過克拉克,也有一些人是因為讀了克拉克成為了太空人,對於這一點,克拉克感到很驕傲,「要不是H.G.威爾斯和儒勒·凡爾納在前,我想驕傲地用事實證明,我所認識的那幾個太空人都是因為讀了我的書才成了太空人。」

《2001》的影響甚至更深遠。在中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眼中,《2001》是科幻文學的巔峰之作,「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2001》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學在此達到了一個頂峰,之後再也沒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電影《2001:太空漫遊》完成後的30年間,克拉克和庫布里克見面雖然不過數次,卻始終保持友好聯絡,就在克拉克接受英國BBC電視台的訪問時,庫布里克還特意傳來賀詞:「你,給了我們一種新視野,讓我們看到,人類正從地球搖籃向自己在星海間的未來伸出雙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間,異星智慧體或許會扮演神般的父親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樣地對待我們。」

電影《2001:太空漫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大約三四百萬年前,生活在非洲荒原上的猿人在一方天外飛來的黑色長方體石頭的啟發下開始懂得了使用工具和狩獵。很多年後,人類進入了太空,在月亮的第谷環形山中發現了一個黑石,這塊黑石啟發了美國於翌年即2001年向木星派出飛船「發現號」。發現號的乘客只有戴維·鮑曼一人倖存,進入一塊更加巨大的黑石,被神一樣的智慧留下的創造物改變成不死的星童。這部電影曾獲5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導演提名。盡管最終沒有拿到一項奧斯卡大獎,但該片在科幻片領域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代替的,它帶給我們的是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深層次思考。

「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1968 年7月《2001》小說出版後的十餘年,克拉克總是斷然否決任何寫作續集的可能,也否認自己有絲毫這種念頭,可是「航海家」任務的成功卻改變了他的心意,「在我和庫布里克開始合作的時候還一無所知的這些遙遠星球,突然搖身一變,帶著令人目眩的地表環境,活生生出現在眼前。當時誰想像過衛星的表面會滿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噴出一百公里高的硫磺?」這些科學事實的發現,讓科幻小說可以寫得更有說服力,於是14年後的1982年,克拉克發表了「太空漫遊」四部曲的第二部,《2010:太空漫遊》。

在這本書中,克拉克繼續了他的驚人想像和預言,其中最令中國讀者驚訝的是他對中國太空站的預言:「2010年主人公弗洛伊德再次乘坐飛船離開地球時看到了中國的最新太空站。」他在書中這樣寫道。事實上,天宮一號(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室)是在2011年9月發射的,這與克拉克30年前所預測的時間僅差一年。「矮胖的圓柱形結構……」他甚至連形狀都預言對了。

在書中,他還預見了網路時代,預見了我們當下這個時代閱讀的碎片化,預見了微博上經常出現的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災人禍、沖突威脅、報憂不報喜的評論。「掃讀這些小小的電子報頭條,還會經常勾起一個想法,通訊工具越了不起,其內容似乎就越瑣碎、庸俗,或者說令人喪氣。意外事件、犯罪事件、天災人禍、沖突威脅、報憂不報喜的評論——億萬個散播進太空的字詞里,關切的主題似乎仍然是這些」,在書中他這樣寫道。

四部曲中的第三部《2061:太空漫遊》發表在1988年,與第二部間隔6年。這一次,克拉克把香港富豪請了出來(如果他更有預見性,應該請出一位真正的內地富豪),他還提到了和諧號:「『和諧號』是鍾氏船隊的第一艘宇宙飛船,專為地球—月球—火星航線而設計的客貨兩用船。通過與十幾個政府及機構之間的復雜交涉,船上安裝了仍在實驗階段的介子驅動器,因此和諧號也是一艘試驗船。它在月球上的『雨海』造船廠建造完成,推進力恰好可以在零酬載情況下駛離月球,從此只來往於各軌道之間,而不在任何星球降落。依照勞倫斯爵士一貫喜歡張揚的行事風格,他特地將和諧號的首航日期定在了2057年10月4日,也就是『斯普特尼克』發射百年紀念日這一天。」——不知這算不算也是一種預言呢?

最後一部《3001:太空漫遊》直到1997年才面世,在這部作品中,克拉克將時間設定到一千多年以後,展開了一場對人類最終命運的想像。

而在非科幻作品中,克拉克的預言同樣令人稱奇。1945年,在一封寫給《無線世界》的信中,他就提到了「衛星通訊」這個想法,後來以《地外中繼——火箭空間站能夠提供覆蓋全球的通訊嗎?》為題刊登在這本雜志上。今天,衛星的對地靜止軌道便以克拉克的名字命名——「克拉克軌道」或「克拉克帶」。在一次接受采訪時克拉克承認他的確對這個想法做出了原創性的貢獻,但在被問及為什麼不申請這項專利時,他總是回答:「一項專利其實更應該是被控告的許可證。」傳說,在他去世之前,有關部門每年寄給他一美元的象徵性專利。

1974年,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一次訪談中,克拉克還精準地預言了未來的網上銀行、網上購物,甚至細致到如何在網上訂一張音樂會的票,如何獲得日常生活的訊息,「所有這些就像用電話一樣方便。」而在《太陽帆船》這篇短篇科幻小說中還預言了利用太陽風的驅動器……

就在人們震驚於他精準的預言時,克拉克卻說,「真相,一定在意料之外。」

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個傑出的科學家說,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確的;但如果他說,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許是非常錯誤的;

定律二要發現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徑是跨越這個界限,從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 任何非常先進的技術,初看都與魔法無異。

原文地址:

㈣ 阿瑟·克拉克 科幻作品梳理

阿瑟·克拉克,英國硬科幻巨擘,以科學為根基的想像力著稱,其作品預測的科技發展與現實驚人一致,地球同步衛星軌道命名「克拉克軌道」。1986年,克拉克設立「阿瑟·C.克拉克獎」,每年評選一次,獎勵英國最佳科幻小說。

克拉克的代表作包括《太空前奏》、《火星之沙》、《空中列島》、《童年的終結》、《地球反照》、《城市與群星》、《深海牧場》、《月海沉船》、《2001太空漫遊》、《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與羅摩相會》、《與梅杜莎相會》、《天堂的噴泉》、《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拉瑪再現》、《拉瑪迷境》、《拉瑪真相》、《3001太空漫遊》、《時光之眼》、《太陽暴》、《第一次出生》等。

《童年的終結》、《城市與群星》、《月海沉船》、《與羅摩相會》、《天堂的噴泉》、太空漫遊四部曲,以及《阿瑟·克拉克科幻短篇全集:愛這個宇宙》已收錄中文譯本。

未收錄的有《太空前奏》、《火星之沙》、《空中列島》、《海豚島》、《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拉瑪再現》、《拉瑪迷境》、《拉瑪真相》、《時光之眼》、《太陽暴》、《第一次出生》等。

㈤ 哪些科幻小說家的想像力成真了

科幻小說除了帶給人們閱讀樂趣,其構想出的一些未來科技也激發了許多工程師與科學家的靈感,讓他們能開發出改善人類日常生活的新技術。大多數科幻小說家只是靠想像來描述社會可能會需要的東西,但有的時候他們的預測與所開發出的技術非常接近,甚至直接被實現。下面就介紹六位對科技研發頗具貢獻的科幻小說家……
一、克拉克
催生了人造衛星
英國科幻小說家克拉克最著名的作品應該是《哨兵》,這部短篇小說後來被改編成電影《2011太空漫遊》。
除了寫小說,他還能構想出能夠成為現實的發明,其中最有名的是一篇1945年發表的報告中描述了人造衛星的概念。現在那些人造衛星所運行的軌道就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二、凡爾納
激發了潛水艇與直升機開發靈感
十九世紀的法國小說家凡爾納並沒有親自發明潛水艇或是直升機,但他在他的小說中描述了這兩種新穎的裝置。1894年打造出全世界第一艘在公開水域潛行成功的Argonaut Jr.號潛水艇的Simon Lake,就是受凡爾納知名著作《海底兩萬里》的啟發,當時凡爾納還親自寫了短箋祝賀Lake的成就。
另一部凡爾納鮮為人知的作品《雲之帆》,則是激發了現代直升機之父雷克爾斯基的靈感。雷克爾斯基也曾公開提及凡爾納小說對他的影響,可惜這次凡爾納來不及送出賀詞──他在1905年逝世之後好一段時間,雷克爾斯基才成功打造出直升機。

三、阿西莫夫
預言自動駕駛車輛、視頻通話
出生於俄羅斯的美籍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最有趣、也最重要的預言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將有大量精力投注在設計具備『機器人腦』的車輛」,這幾乎與目前Google等公司進行的開發自動駕駛車輛的研發活動不謀而合。而現在車輛中使用的GPS系統與各種車載計算機,豈不就是「機器人腦」?
阿西莫夫還預言了視頻通話技術。他在1964年寫過:「通訊將會演變成可視聽的模式,你將可以同時看到在跟你講電話的人。」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認為視頻通話是在近15年之內被開發出來,並以Skype、Facetime等應用程序呈現,事實上這個技術的發展歷程有點長,在50年前艾西莫夫就預言了該技術,之後也曾被實現在有限的應用中存在好一段時間。
四、史蒂芬森
想像的虛擬世界即將成真
美國當代科幻小說家史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雪崩》,並不是第一個提到在線社群的小說,不過他確實描繪出了一個完全讓人身臨其境的虛擬世界可能會有的模樣。
我們的環境與史蒂芬森所描述的「Metaverse」仍然有一段差距,但隨著這種虛擬現實技術已經實現,一個更真實的虛擬世界也有望成真。
此外,史蒂芬森的小說也預測了人們將會在現實世界與他人互動時,會因為計算機的魅力而在不恰當(而且惱人)的時機分心。他沒料準的是他說那些人只會是一小部分,但實際上現在所有人隨時都在玩他們的手機。

五、根斯巴克
不只寫科幻小說,也鼓勵更多人寫
十九世紀出生的美國科幻小說家根斯巴克一開始真的只寫小說,出版過《Ralph 124C 41+》與《Ultimate World》兩部作品,但他更大的成就是在1926年創辦了科幻小說雜志《Amazing Stories》。他曾說過,一個好的科幻小說故事應該是「75%的文學與25%的科學相互交織」。
根斯巴克並非科學家,但他也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美國知名的年度科幻小說獎「雨果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除了出版科幻小說、雜志,他還活躍於業余無線電領域,創辦過兩本電子實驗雜志,他通過出版刊物激發了無數人的靈感。
六、海萊因
預測了核子戰爭與網際網路的使用
美國科幻小說家海萊因也有很多著名的預言,有部分成真,也有部分沒有實現。其中一個比較著名同時也令人遺憾的是,他預測美國會比世界其他國家更早製造出原子彈。後來的冷戰時期與海萊因在短篇小說《Solution Unsatisfactory》所描述的雖然不太相同,但他對世界將會面臨核子戰爭的預測卻很准確。
海萊因也提出過不那麼沉重的預言,他設想過兩種不同形式的網際網路。其中一個比較不準,卻很有娛樂效果的預測出現在1938年出版小說《For Us, the Living》中,他構想的一種全國性信息網路不是電子式的,而是透過氣送管,讓人們能通過這種網路閱讀報紙上的文章。考慮到目前部分銀行推出的「得來速」服務,該方案也可以用來實現在線金融。
後來,在海萊因的另一部小說《Friday》里也提到了全國性信息網路,因為該作品是在1983年出版,所以他所提到的網路技術應該已經不能算是「預測」了;不過海萊因在書中描述的網路使用模式確實在好幾年之後成為了現實。

熱點內容
穿越西遊記之純愛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06 01:35:48 瀏覽:521
總裁姓駱的小說 發布:2025-05-06 01:11:08 瀏覽:448
穿越言情小說推薦知乎 發布:2025-05-06 01:10:34 瀏覽:728
完結好看兵王小說免費下載 發布:2025-05-06 01:06:15 瀏覽:237
都市小說十二主神 發布:2025-05-06 01:06:15 瀏覽:221
卡牌游戲黑桃小說 發布:2025-05-06 00:54:05 瀏覽:443
人生如夢小說大結局 發布:2025-05-06 00:54:01 瀏覽:499
小說總裁要她生小孩 發布:2025-05-06 00:42:08 瀏覽:542
重生之八零年代小說下載 發布:2025-05-06 00:40:10 瀏覽:7
老太君死後的重生小說 發布:2025-05-06 00:36:26 瀏覽: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