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一部短篇小說多少錢
Ⅰ 涓閮ㄥ皬璇寸畫璐700鍏冧粛鐒剁湅涓嶅畬錛屽皬璇磋蔣浠剁殑鏀惰垂鏍囧噯浣犺兘鎺ュ彈鍚楋紵灝忚磋蔣浠舵庢牱鏀惰垂鏈鍚堢悊錛
瀵逛簬涓閮ㄥ皬璇寸畫璐700鍏冧粛鐒剁湅涓嶅畬鐨勬儏鍐碉紝灝忚磋蔣浠剁殑鏀惰垂鏍囧噯紜瀹炲瓨鍦ㄤ竴浜涗簤璁銆傞偅涔堬紝鎴戣兘鎺ュ彈榪欐牱鐨勬敹璐規爣鍑嗗悧錛熷皬璇磋蔣浠跺備綍鏀惰垂鎵嶈兘鏈鍚堢悊錛熸垜浠鏉ヨ︾粏璁ㄨ轟竴涓嬨
棣栧厛錛屽逛簬涓閮ㄥ皬璇寸畫璐700鍏冭屾棤娉曠湅瀹岀殑鎯呭喌錛屾垜涓浜鴻や負榪欐牱鐨勬敹璐規爣鍑嗙『瀹炴瘮杈冮珮鏄傘傛牴鎹鐩鍓嶅競鍦轟笂鐨勬儏鍐碉紝涓鏈綰歌川涔︾殑浠鋒牸寰寰鍦ㄥ嚑鍗佸厓鍒板嚑鐧懼厓涔嬮棿錛岃屼竴閮ㄥ皬璇寸殑鐢靛瓙鐗堝簲璇ョ浉瀵逛究瀹溿傝櫧鐒舵暟瀛楀唴瀹圭殑浠樿垂鏄涓縐嶅叏鏂扮殑鍟嗕笟妯″紡錛屼絾700鍏冨逛簬涓閮ㄥ皬璇磋岃█鏄涓絎旂浉褰撳彲瑙傜殑璐圭敤銆傝繖瀵規櫘閫氳昏呮潵璇村彲鑳介毦浠ユ帴鍙楋紝鑰屼笖涔熷緢闅句繚璇佺敤鎴瘋兘涓鐩存寔緇浠樿垂銆
鐒惰岋紝鑰冭檻鍒頒紶緇熺焊璐ㄤ功鐨勫嚭鐗堟垚鏈鍜屽簱瀛樺帇鍔涳紝鏁板瓧鍐呭圭殑浠樿垂妯″紡鍦ㄤ竴瀹氱▼搴︿笂鏈夊叾鍚堢悊鎬с傛暟瀛楀寲鐨勫皬璇村湪浼犺緭鍜屽垎鍙戜笂鍏峰囨洿澶氱殑鐏墊椿鎬у拰渚挎嵎鎬э紝鍚屾椂涔熻妭鐪佷簡鍗板埛銆佽繍杈撶瓑鏂歸潰鐨勬垚鏈銆傚洜姝わ紝灝忚磋蔣浠朵綔涓烘暟瀛楀唴瀹圭殑鎻愪緵鑰咃紝涔熼渶瑕侀氳繃浠樿垂鏉ョ淮鎸佽繍钀ュ拰鎻愪緵鏇村ソ鐨勬湇鍔°
閭d箞錛屽備綍鎵嶈兘鍒跺畾灝忚磋蔣浠剁殑鏀惰垂鏍囧噯鏇村姞鍚堢悊鍛錛
棣栧厛錛屾敹璐瑰簲璇ヤ互鍐呭逛環鍊煎拰璇昏呴渶奼備負鍩虹銆傚皬璇磋蔣浠跺簲璇ユ敞閲嶄紭璐ㄧ殑鍐呭逛緵搴旓紝鎻愪緵涓庝粯璐圭浉鍖歸厤鐨勯槄璇諱綋楠屻傛敹璐規爣鍑嗗簲璇ユ牴鎹灝忚寸殑璐ㄩ噺銆佺儹搴﹀拰欏墊暟絳夊洜緔犺繘琛屽悎鐞嗗畾浠鳳紝浠ョ『淇濊昏呰幏寰椾環鍊煎圭瓑鐨勯槄璇諱韓鍙椼
鍏舵★紝灝忚磋蔣浠跺彲浠ラ噰鍙栫伒媧葷殑璐圭敤妯″紡銆傞櫎浜嗕紶緇熺殑鏁存湰璐涔版ā寮忥紝鍙浠ヨ冭檻寮曞叆鎸夌珷鑺傝喘涔般佹寜闃呰繪椂闀挎敹璐圭瓑澶氭牱鍖栫殑浠樿垂鏂瑰紡銆傝繖鏍峰彲浠ユ弧瓚寵昏呭逛簬涓嶅悓鍐呭圭殑闇奼傦紝騫舵彁渚涙洿鍔犵伒媧葷殑閫夋嫨銆
鍙﹀栵紝灝忚磋蔣浠跺彲浠ラ氳繃浼氬憳鍒跺害鏉ュ疄鐜版敹璐廣備細鍛樺埗搴﹀彲浠ヤ負璇昏呮彁渚涙洿澶氱殑紱忓埄鍜岀壒鏉冿紝渚嬪傛棤騫垮憡闃呰匯佷紭鍏堢珷鑺傛洿鏂般佺壒鑹叉椿鍔ㄧ瓑銆備負浜嗘彁楂樹細鍛樼殑鍚稿紩鍔涳紝灝忚磋蔣浠惰繕鍙浠ヤ笉瀹氭湡鎻愪緵閫傚綋鐨勪紭鎯犳姌鎵f垨鐗規畩媧誨姩銆
鏈鍚庯紝灝忚磋蔣浠朵篃鍙浠ヨ冭檻寮曞叆鍏朵粬鐨勭泩鍒╂ā寮忋備緥濡傦紝涓庝綔鑰呭悎浣滆繘琛岀増鏉冩巿鏉冦佹帹騫胯昏呬勘涔愰儴銆佸敭鍗栧懆杈瑰晢鍝佺瓑錛岄氳繃澶氬厓鍖栫殑鏂瑰紡鏉ュ炲姞鏀剁泭銆
鎬葷粨璧鋒潵錛屼竴閮ㄥ皬璇寸畫璐700鍏冧粛鐪嬩笉瀹岀殑鎯呭喌紜瀹炰笉瀹規槗琚鎺ュ彈銆傚皬璇磋蔣浠剁殑鏀惰垂搴斾互鍐呭逛環鍊煎拰璇昏呴渶奼備負鍩虹錛屾敞閲嶄紭璐ㄥ唴瀹逛緵搴斿拰鍚堢悊瀹氫環銆傜伒媧葷殑璐圭敤妯″紡銆佷細鍛樺埗搴︿互鍙婂叾浠栫泩鍒╂柟寮忕殑寮曞叆閮芥湁鍔╀簬鎻愪緵鏇村ソ鐨勪粯璐逛綋楠岋紝鍚屾椂涔熻兘涓哄皬璇磋蔣浠舵彁渚涘彲鎸佺畫鐨勫彂灞曘傛渶緇堬紝灝忚磋蔣浠墮渶瑕佺患鍚堣冭檻甯傚満闇奼傘佺敤鎴蜂綋楠屽拰鏀剁泭騫寵錛屽埗瀹氭洿鍔犲悎鐞嗙殑鏀惰垂鏍囧噯銆
Ⅱ 史鐵生的代表作小說和散文集分別是
史鐵生的代表作小說有:《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散文有《我與地壇》、《病隙碎筆》 、《記憶與印象》等。
散文有:《記憶與印象》、《病隙碎筆》、《我與地壇》。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市。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歷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
人物經歷
1951年1月4日,生於北京。從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畢業於東城區王大人胡同小學。
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1969年,上山下鄉運動展開,自願到陝北延安農村插隊。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產隊關照讓其擔任飼養員,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鐵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誼醫院,一年有半,治療結束之時即輪椅生涯開始之日。
Ⅲ 請問現在寫一部網路小說能掙多少錢
偶詳細的說一說:
前提是,你的書將是一部出名的書,當然,這個出名也是要有一個定位的,是大大的出名,還是小小的出名,我們姑且當它是大的出名,比鬼吹燈牛X,蓋過小兵傳奇,人稱天下第一奇書!
首先,你這本書有二百萬VIP,一年完本!平均訂閱是三萬,這放起點來說最大大大神,超牛X大神了,你一本書能收入約一百萬;
然後你的書又出版了,當然,你的書有名,不能便宜了,千字三百塊吧,哦,你又掙到七八十萬哦!
然後你的書被看好,人家買了版權改游戲了,結果你拿到了一百多萬(也可能是二百多萬)。
再後來,你的書被拍成電影了,你又得了N百萬;
再再後來,你的書成功獲得起點XX獎,你成為白金作家,所以,你的稿費翻倍啦!
再再再再後來……你利有手中得來的錢,創辦了一家比起點還NX的網站,全名叫F超級無敵YY網,大家都去看書,次年,你成為全國首富!
————————
這是我09年的回答,一晃十年了,今年是2019年。
十年了,網文圈變化很大,我在這里再補充一下吧。
網路作協做過調查,全國在寫網路小說的人,頭幾年就超過一百萬,但能夠賺到錢,並足以養家的人並不多。這里說的養家,是指能賺到幾千塊,和普通工資差不多的收入,比如三五千,七八千。
這種能賺到錢的,行內人士估算了一下,說應該不超過五萬(三年前數據),今年不知有十萬沒有?
平均月收入破萬的,就更少了,但沒有人統計過,我個人感覺在所有網路寫手中,百里挑一吧。
因為很多底層的作用,是沒有收入的,簽約都難。稍好一點,能拿個千字十幾二十塊錢,或者混個保底。
稿費能養家,我認為是底線,如果兩三年還是做不到這一點,建議放棄。或者,純當成愛好吧。
還是回歸問題,一位網路小說作家,能賺多少錢?
十年中,經歷了兩次變革地,一次是3G,以移動閱讀的無線閱讀暴發,作者收入直線提升。在那之前,千字幾十都是高價。在這之後,開始大量出現千字一百,幾百的作品。
第二次是4G普及,多媒體出現了,閱讀APP出現了,微信閱讀出現了,網劇出現了,第二次暴發。這一次,真的有很多人發財,我知道好多人弄個工作室,開個公司,就賺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
現在5G到來了,我預計,應該還會有變革。我暢想一下吧,把小說的內容,做成VR,在虛擬世界中扮演成作者,有趣不?
接下來,就要給大神們定個級了,比如超神,唐家三少。他 的漫畫,電影,周邊,出版,收入每年上億吧。
其他頂級大神,天蠶土豆,我吃西紅柿,也都是一年幾千萬的收入,各咱版權衍生。
哦,夢入神機,現在是縱橫的股東,牛逼的很。
往下,就是牛一些的大神,收入千萬上下。
再往下,就是一些各網站的台柱子,或閱文的二線大神,年入幾百萬。當然,這樣的也不多,個人估計也就幾十個,不超過一百。
至於百萬級的大神,數量應該滿多的,我預計應該有幾百人,千字三五百,就能拿到百萬收入。據我所知,這樣的作者,還是閱文多,小站的話,能有一兩個就不錯了。
年入十萬到五十萬的,相對多些,我覺得是千級的。
最後,祝所有寫書的朋友,有堅持,有判斷,有努力,最後有收獲。
————
混跡網文圈十五年了,也出過幾本爆款書,可惜最火的是買斷,沒賺到大錢。今年情況終於好了一點。今年稅前能有小四百萬,明年可能多一些。
那天算了一下,我今年的收入,可能是我入行前十年收入的總和,非常感慨,有種想哭的感覺。
與諸君共勉吧。
總之,圈內的同學堅持加努力吧。
Ⅳ 一篇短篇小說稿費大約多少
一般是1000字100——120,200的也有,算是比較高的。
Ⅳ 小說月刊十萬字可以底到多少稿費
魯迅一個月給他的傭人工資帶買菜家用是5個大洋,那時他在教育部拿300月薪。 這是一篇陳明遠談當年作家的稿費與版稅的文章。陳明遠先生對於文人史(稱其為文人史比文化史更准確些),是下了點工夫的。引用此文,不代表贊同陳明遠先生在其他領域的文化觀點。不過,對於陳先生對文人史的執著研究,倒是有幾分敬意。 滿清末年初訂的稿酬標准
1897年,商務印書館成立的同時,梁啟超等在上海創辦「大同譯書局」,梁啟超擬訂的《敘例》中說:「海內名宿,有自譯自著自輯,願托本局代印者,皆可承印,或以金錢奉酬、或印成後以書奉酬,皆可隨時商訂。」(載《飲冰室文集》之二)這是支付稿酬的聲明,但沒有公布具體的標准,而只是說:酬勞可以隨時商訂,或者給金錢,或者贈送印成的書籍若干冊作為(抵當)稿酬。也就是說,當時大家的「稿酬、版稅」概念並不怎麼明確,因為尚未形成規范的文化市場。靠售書賺錢的「書商」是早已有之,然而靠賣稿吃飯的「自由撰稿人」還在孕育或襁褓之中呢。
目前我查閱到的中國最早有關版稅的史料,是1901年上海《同文滬報》規定的「提每部售價二成相酬」,也就是版稅 20 % ;最早有關字數稿酬的史料是梁啟超記載:他主持的《新民叢報》和《新小說》(皆為1902年創刊)等刊物「大約評述及批評兩門,可額定為每千字3圓。論著門或可略增(斟酌其文之價值),多者至4圓而止,普通者亦3圓為率。記載門則2圓內外,此其大較也。」(《梁啟超年譜長編》第387頁)
按照我的研究結果,20世紀初一塊銀圓的購買力大致相當於今人民幣70元。1902年創刊的《新民叢報》和《新小說》規定的稿酬標准可分三個檔次,為千字2圓(合今人民幣140元)到4圓(合今人民幣280元);通常為千字3圓(合今人民幣210元)。
1903年,即張元濟進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的第二年,林紓新譯本《伊索寓言》便交給商務出版。1906年《林譯小說叢書》50種陸續出版。同年商務印書館編印《說部叢書》第一集100種,其後陸續出版了第二、三、四集。到20世紀20年代以前,林紓譯述小說共181部,每部約為20萬字左右。其中一些小說,既發表又出版,發表時也有稿費。鄭逸梅等回憶說,林譯小說「譯稿,交商務印書館出版,十幾年間,共達140種。……稿費也特別優厚。當時一般的稿費每千字2—3圓,林譯小說的稿酬,則以千字6圓計算,而且是譯出一部便收購一部的。」(據《林譯小說的損失》,轉引《中國近代文學史論文集·小說卷》第688頁)
這樣每部稿酬1200圓左右(合今人民幣6萬元)。根據我的計算,由於物價上漲的因素,民國初年(1911-1919)這一時期1銀圓的購買力大約摺合今50元。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林紓十幾年間的稿酬收入高達20萬銀圓以上,合今人民幣1000萬元以上。可見由於林紓翻譯小說的暢銷,所得稿酬超過了一般規定的兩倍。�
周作人回憶:在1907年周氏兄弟翻譯《紅星佚史》得到稿酬2百圓,10萬字,「平常西文的譯稿只能得到兩塊錢一千字。」(《周作人回憶錄》第196頁)
《著作權律》和《著作權法》及其施行細則
中國第一部保護著作人利益的著作權(版權)法,是宣統三年(公元1910年)滿清政府頒布的《大清著作權律》,離世界第一部版權法《安妮女王法令》正好二百年。它共有5章55條。但是頒布後不久清朝政權就退出歷史舞台,這個《著作權律》並沒有真正施行。到了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北洋政府頒布了《著作權法》。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又頒布《著作權施行細則》。著作人的權益受到法律保障。
本世紀初,我國稿酬制度已經形成並且跟國際接軌。稿酬有三種基本形式:(一)稿費,又稱為「潤筆之資、潤筆費」;(二)版稅,又稱為「提成費」、「版費」;(三)買斷版權,又稱為「作價購稿」。
總編輯亦稱主筆,為編輯部之領袖……總編輯常兼司社論,其月薪約在150圓至300圓之間。
次於總編輯,為編輯長,亦可稱理事編輯……其月薪在150圓左右。
在編輯長之下者,有要聞編輯,取捨關於全國或國際間之新聞。有地方新聞編輯,取捨關於一省一縣或一地方之新聞編輯,其月薪均在80圓左右;
有特派員,如上海報館必有專員駐京,或專事發電,或專事通信,每人月薪均在100圓左右,交際費在外。
有特約通信員,或在國內,或在國外,(報酬)大率以篇計算,每文一篇,約在10圓左右。
有訪員遍駐國內各要埠,專任者每名月薪約40圓,兼任者僅10餘圓。
有繕譯,每名月薪約50圓至80圓。有校對,有譯電人,每名月薪20圓左右。
本埠編輯亦可稱城市編輯,亦為編輯部之要人,……其月薪約在80圓左右。
屬於本埠編輯指揮之下者,有特別訪員,月薪在40圓至60圓之間。
有體育訪員,月薪約在30圓左右。
有普通訪員,每人月薪約在10圓至30圓之間。
副張(即副刊)均載文藝及滑稽之作,另有一編輯司之,月薪約60圓左右。
對於1912年至1927年間上海報社的組織機構及各類人員「按勞取酬」的經濟待遇標准,這是一個全面的綜述。此外,我還從當時一些具體人物的史料中,考證了實際薪金情況。
20—30年代的稿酬與版稅
《魯迅全集》載有20世紀20—30年代的稿酬標准。
魯迅在孫伏園編輯的《晨報副刊》投稿,每千字2-3銀圓;另外《晨報》館有一種「特約撰述」,每月除稿酬外還加酬金30-40銀圓(見魯迅《我和語絲的始終》)
當時稿酬標准不一。在官辦的北京報紙雜志和學術期刊上,稿酬可達每千字4-5圓。而上海的報刊大多是民辦的,一般稿酬為每千字1-3圓。因為官辦的報刊行政撥款不計成本;上海報刊則多為商業性,必須講究經濟效益。《魯迅全集》有幾處提到當時上海的稿費標准。最低者(註:小報消息或「報屁股」文章等)每千字5角錢,高者每千字3圓。魯迅文章一般稿酬是千字3圓,有時千字5圓(如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給魯迅的稿酬標准),《二心集》的稿酬為千字6圓,這在上海就是比較高的了。
商務印書館所定稿酬:郭沫若千字4圓,胡適千字5-6圓,林紓和章行嚴(士釗)千字6圓。……
這樣的稿酬標准從五四時期到30年代沒有很大變化。
至於特別優惠的稿酬當屬梁啟超,為千字20銀圓(約合今人民幣1000元)。商務印書館元老張元濟回復梁啟超的信中說,「前訂撰文之約,即自本月為始。……千字20圓乞勿為人道及,播揚於外,人人援例要求甚難應付!」(參看《梁啟超年諾長編》第965頁)�
但是民國以後,出版的書籍通常計算版稅;也有按照字數稿酬或將版權一次買斷的。
從20世紀初期以來,上海市出版界擬訂的版稅標准一般在10%-25% 之間。
例如,1921年泰東圖書局答應郭沫若的版稅是10%;胡適在新月社自訂的版稅標準是:初版15% ,再版20%;北新書局支付魯迅著作的版稅一般是20%,甚至達到25% ;而梁啟超的身價最高,達到40% 甚至提出「自印包售、六折算賬」。版稅的支付時間,按照慣例為三節(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除夕)核對實際銷售數結算。
上世紀30年代中國的稿酬標准跟20年代相比,並沒有明顯的增加。
北平的稿酬一般比上海高些。在北平報紙雜志和學術期刊上,稿酬可達每千字4-5圓。而上海的報刊大多是民辦的,一般稿酬為每千字1-3圓。因為北平是官辦的報刊,行政撥款不計成本;上海報刊則多為商業性,必須講究經濟效益。
魯迅在三十年代出版的著作幾乎也都是拿版稅的。查《魯迅日記》1933年5月15日記有:「《兩地書》五百本版稅百二十五元。」《兩地書》定價1元。按前面所說的版稅公式推算,《兩地書》的版稅率是25%。又據《魯迅日記》,1932年12月15日記有:「以選集之稿付書店印行,收版稅泉支票三百。」這是指《魯迅自選集》,天馬書店出版,初版印1000冊,定價1.20元,魯迅得300元,版稅率也是25%。這在當時是特高的版稅率了。
廣告,發行,會計等,月薪20圓起17圓止。
跟上述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1912-1927年》第六章《報界之現狀·第八節·用人》一文中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上海新聞出版界的待遇在十幾年間有明顯提高。
又據陶希聖回憶:在本世紀最初的20年間,國內教育界多為留日學生把持,近代的新式教育,也多採取日本制。20年代以後,大批留學歐美的畢業生紛紛返國,逐漸控制了國內教育和出版界,甚至在社會上也存在著西洋一等、東洋二等、本國三等的偏見。
例如,以出版教科書而名躁一時、在當時教育界影響頗大的商務印書館的編輯即以學歷定待遇。第一等是留學歐美的畢業生,月薪高達200-250圓,第二等是留學日本的畢業生,月薪可達120-150圓,而國內的大學畢業生,月薪僅80圓。�
由於社會上存在著這種等級觀念,「留學生為社會地位及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不能不植黨以謀生活上之安全,遂致留派與留學西洋歸國者相互排擠,」加重了文人相輕的習氣。(參看陶希聖《潮流與點滴》一文)�
報刊稿酬�
從上世紀30年代《上海生活》《上海顧問》及《上海向導》等資料中可得知——�
上海是全國輿論中心,所以新聞事業十分發達,雖然不能和歐美日本著名報紙刊銷數百萬份並駕齊驅,可是像《新聞報》以日銷16萬份自豪,已當得起國內的牛耳了!
報紙是新聞性質,因此文字方面的需要量,雖比其他的刊物來得宏大,可是容納文藝作品的,只區區一角而已! 並且附刊只為余興性質,報館當局並不重視,聊備一格,文人也輕薄它為「報屁股」。�
上海各大報附刊
現將20世紀30年代上海各大報附刊的名稱、性質、主編(編輯人)姓名,取稿方針,以及稿酬標准,列表如下:
報館附刊名稱編輯人取稿方針、報酬辦法
新聞報 新園林 嚴獨鶴 國內外有趣紀述短小精幹有潑辣性之文字 千字2圓至5圓
新聞報 茶話 嚴諤聲 關於茶的種種文字和可供解頤的文字 千字1圓半至5圓
新聞報 本埠附刊 小記者 本埠的片段紀事歡迎兒童的天真作品 千字2圓至5圓
申報自由談 黎烈文 海外印像和富有幽默性的短論和純文藝作品 千字2 圓至5圓
申報春秋 周瘦鵑 諷刺小品和婦女兒童等文字千字2圓至5圓
申報本埠附刊 李公朴 幽默評論社會素描文藝時尚 千字2圓至5圓
申報 電影 凌鶴劇本翻譯國內外銀壇新記觀影短評 千字2圓至5圓
時事新報 青光 黃天鵬 唯美文字清靈小品 千字1圓半至5圓
時事新報 新上海 本地風光的雜式文字幽默的小品 千字1圓半至5圓
時事新報 電影歌劇 劉豁公 電影與戲劇學故消息評論等文字 千字1圓半至5圓
時報 電影 鄧樹谷 國內外銀壇消息明星生活最歡迎照片 千字2圓半至5圓
民報 民話 姚蘇鳳 辣性文字社會作品 千字2圓至5圓
晨報晨曦 徐則讓 文藝創作社會生活素描 千字1圓至5圓
晨報每日電影 姚蘇鳳 硬性曲劇評譯述著作千字2圓至5圓
晨報婦女與家庭 婦女家庭方面的討論文字和有趣味記載千字2圓至5圓
晨報夜談 湯增揚 仝上 千字2圓至5圓
大晚報 辣與檄攬 張若谷 辣性文字婉約小品 千字2圓至5圓�
(注)現在讀者對附刊興趣提高,所以各報除上列每日固定的外,又輪流增出特刊,譬如新聞報的『醫葯』『無線電』,申報的『業余』『汽車』『國貨』『經濟』,時事新報的『儲蓄』『卷煙保險』,晨報的『科學世界』,『時代文藝』等等。
《申報·自由談》給魯迅的優惠稿酬
《申報·自由談》當年給魯迅的稿酬,是優惠的千字6圓。有《魯迅日記》為證。查《魯迅全集》,魯迅在1933年1月,在《自由談》上發表《逃的辯護》和《觀斗》,都是千字文。再查《魯迅日記》,魯迅在1933年2月8日收到《自由談》稿費12圓。《自由談》是每月結算稿費的,下月初寄給作者。這年2月,魯迅在《自由談》發表千字文8篇,3月8日收稿費48圓。3月發表11篇,4月7日收66圓。6月發表7篇,7月6日收42圓。由此可算出《自由談》給魯迅的稿費標准。
不但《自由談》給魯迅千字6圓,當年《現代》雜志也是這樣,或略低。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在1933年4月的《現代》上發表,全文5000字,付稿費30圓。魯迅的《關於翻譯》在9月的《現代》上發表,1100字,付稿費5圓。
1935、1936年,魯迅的稿費大致仍在千字6圓左右。如1935年10月的月《文學》第5卷第4號上發表雜文《六論「文人相輕」——二賣》和《七論「文人相輕」——兩傷》兩篇,共2900字,得稿費17.50圓。又如1936年2月24日《申報》發表《記蘇聯版畫展覽會》,1550字,得稿費10圓。這都說明每千字仍是6圓。
魯迅生前拿過千字10圓的優惠稿酬。魯迅的《我的第一個師父》發表在《作家》第一期上,4300字,得稿費40圓。該刊第2期又發表《〈出關〉的「關」》,3000字,得稿費30圓。可見該刊主編孟十環對魯迅的特別優惠。(引自倪墨炎《魯迅的稿酬和當今的稿費》1996年。)
新聞出版界具體收入記載
新聞報:1922年《新聞報》總編輯李浩然月薪為200銀圓,聘徐滄水主持「經濟新聞」版,月薪180銀圓。當時的主任編輯記者月薪100銀圓左右。老報人顧執中在他的回憶錄《報人生涯》中說,他在1923年進入上海《時報》當記者,月薪80銀圓。到1935年他在《新聞報》任采訪科主任時,月薪為170銀圓,年終還有雙薪(也就是每年發給13個月的薪金)和分紅。
申報:1927年《申報》總主筆陳景韓月薪600銀圓,其他高級職員在200—300銀圓之間,年底發一個月雙薪和獎金。
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和總經理胡正之的月薪為400—500銀圓。 徐鑄成1927年進入《大公報》時,還是個學生,試用期月薪起點30銀圓;到1938年他的月薪提高到170銀圓。據徐鑄成回憶,當時一般資深編輯月薪100銀圓左右。
從這些實例看來,在20世紀20—30年代,報社的職員收入是「與年俱增」的,以《申報》待遇最高,但大體上差不多:一般的編輯記者月薪80—100銀圓,象徐鑄成和顧執中這樣的「名記」170銀圓左右。高級職員的月薪在200—300銀圓之間,年底同樣發一個月雙薪和獎金。
但是出版家張靜廬民國初年在上海泰東圖書局做編輯時,每月只有20圓的薪水,且還要分幾次在櫃上領取。
1912年12月,張於貞、周衡甫、李心蓮初來商務印書館時,試用期月薪24圓,「半年後得力再增加」。就連沈雁冰(後來的茅盾)由北京大學預科初到商務印書館時,也是一樣的待遇。通常試用半年後正式錄用,起點月薪30銀圓;此後慣例是每年增加10圓。
其他資歷稍高者,待遇也高些。1912年6月,許志毅、凌文之初到商務印書館,月薪各60圓。10月凌文之說,有人邀請他任教員,月薪80圓。「為家累計,不能不棄少就多。」館方同意明年(兩個月後)加增薪水,論其能力亦尚值得。楊仲達來館,起點月薪160圓。
1916年2月邵長光願離政界到商務印書館服務,商訂月薪由160圓至200圓。3月邵培芝到館,月薪180圓。8月平海瀾到英文部任編譯,月薪100圓。
1916年9月蔣夢麟留美博士蔣夢麟(即後來繼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者)尚未歸國,經介紹到商務印書館,一開始就定月薪200圓。
1919年2月周越然來館,月薪180圓。10月謝福生定月薪200圓。1921年周建人由胡適推薦到商務印書館,月薪60圓。
商務印書館慕名希望胡適到館服務(或兼職)。商務監理張元濟的日記1919年4月8日載:「托伯恆轉托陳筱庄約胡適之,月薪300圓。」胡適婉言謝絕商務印書館的好意,表示要繼續為北京大學效力。
1921年9月,陳獨秀回到上海後,商務印書館想要聘請他擔任「館外名譽編輯」,由沈雁冰出面,商議月薪為300圓。
1922年中華書局給田漢的月薪一開始就是100圓(因為田漢有日本留學資歷),後來約請徐志摩主編文學月刊的編輯費為每月200圓(因為徐志摩有英國留學資歷)。
可以看出,出版社的職員經濟待遇差別比較大,那些有著高學歷(尤其是從海外留學歸來且有博士學位者)、辦事能力強、資歷深的職員,薪金較高,一般職員較低。年終有「花紅」分配。最重要的是:基本上每年調整薪金,通常加薪幅度為10—20銀圓。
新聞出版業的工人工資
清末民初,新聞出版業的工人待遇微薄。例如商務印書館的幾個發起人中,夏端芳和鮑咸恩、鮑咸昌兄弟都是印刷工人出身。
1920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7卷6號「勞動節紀念號」發表的廖維民《上海印刷工人的經濟生活》一文中列舉上海印刷工人工資情況說:
有月工與包工之分,月工(計時工資)是按每月所訂定的工資發給,都在15圓以下,包工(計件工資)是休息日和生意清淡時沒有工資,他們的工資更少。
1920年,綜合上海幾十家(包括商務、中華等)情況,印刷工人的工資分三等:
頭目20圓至50圓;下手10圓至30圓;學徒1圓至10圓。
女工只有摺書、訂書二種。摺書:洋裝(即洋紙)摺一頁的,每千頁20文;二頁的每千頁50文;三頁的每千頁70文;四頁的每千頁90文。本裝(即本國紙)每千頁7文,也有每千頁9文的。釘書:本裝一本5文,洋裝稍高。摺書最快的,每月可得十幾圓的工錢,普通每月可得5—6圓,初學者,每月只得2—3圓。
1925年商務印書館職工發生了一次經濟斗爭的罷工,取得勝利,商務印書館總務處公布了《加薪辦法》(參看本書第三章)。同時,整個出版印刷業普遍增加了工資待遇。
1927年《申報》第一次成立工會。工會出面跟《申報》老闆史量才商定:工人的最低工資為每月29銀圓,春節前發一個月雙薪,還有一定獎金。
1927年上海出版界工人的經濟收入狀況有所提高,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第六章記述如下:
營業部有部長,純粹為商人性質,須干練而長於會計,月薪約在100圓左右。
屬於其下,有專司廣告者,有專司代派者,有專司訂報者,有專司零售者,有專司出納者,有專司中外書牘者,有兜攬廣告者,有承接製版印件者,其月薪每人均在30圓左右。
印刷部由嫻熟於機械者管理之,或由營業部長兼任。屬於其下者,有排字之工人,有鑄字之工人,有打紙版澆鉛版之工人,有印刷之工人。其製版有直接僱傭者,每名月薪均在10圓至20圓之間,但仍須擇一人為領袖。便監察一部分之事務,月薪約40圓。
制銅鋅版者,另為一部分,有時兼外出照相,月薪均約在三四十圓之間。
作為一個參照,列出當時腦力勞動者的最低收入水平:
根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所載,1927年上海市中小學教師月薪平均41.9圓(合今人民幣約1400元),中英文打字員月薪30圓以上,辦公室秘書月薪最低50圓左右。http://store.goodbaby.com/home/
Ⅵ 一篇3000字的短篇小說能賺多少錢
看你寫的怎麼樣,有沒有商業價值,而且3000字太少了,如果放在網路上,3000也才是個開頭,如果是投稿給雜志的短篇,還是那句話,看質量
Ⅶ 找人寫短篇鬼故事,稿費一篇大概要多少錢,幾百字的那種
一篇鬼故事,幾百字的話,應該也就幾十塊錢吧,上千字也就幾百塊錢,還得是版社認可的小花上萬字也就幾百塊錢